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 不合理观念 抑郁情绪 焦虑情绪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张某,男,20岁,初中,未婚,因抢劫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现在江苏某监狱服刑,家住某县县城。
2.成长史:张某是独生子,从小随父母生活,家庭条件一般。记忆中父母经常吵架,10岁时父母离婚,他随母亲生活,母亲在一家企业上班,因企业形势不太好,几度面临下岗,父亲又成了家,对他不闻不问。张某初中毕业后因成绩差未考上高中,母亲省吃俭用花钱让他上职业学校,希望他学个一技之长,因学校学风不好,加上他自己对学习没信心,就读未满一年辍学,今年初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在看守所被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精神状态:一个月以来,情绪非常低落,觉得前途茫茫,对不起母亲,老是有想哭的感觉,心情烦躁。
4.身体状态:常失眠,易疲劳。感染艾滋病病毒,但目前并无其他不适躯体症状。
5.社会功能:整天没精打采,行为懒散,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个人卫生较差。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最近一个月心里很烦,常失眠,常感觉很疲惫,老有想哭的感觉。
2.个人陈述: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上小学时我成绩还马马虎虎的,后来学习越来越差,我也越来越不想学习。10岁那年父母离婚了,我随母亲生活。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母亲说让我学点技能,去上职业学校,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可不到一年,我实在不想上了,学校学风太坏,我也学不进去,母亲赚钱很辛苦,父亲又不管我,与其浪费钱还不如早些出来。和我一起辍学的还有两个同学,大家一起瞎玩。有一次在网吧玩时和别人发生冲突,为了惩罚那家伙,拿走了他身上半包烟,二十块钱。也就不到一小时,警察把我们带到了公安局。后来我被判了四年,几十块钱至于这样嘛,这不是欺人太甚吗?
这还不算,在看守所,我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在到这里的前两天刚告诉我,……我这辈子算是完了,……我母亲太可怜了,她要是知道我得了这病肯定受不了,她为了我这么多年一个人……我对不起她……我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怎么面对我母亲,我一直想啊想,想得头痛,怎么想也没有头绪,心情很烦躁,晚上老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有时觉得哭一下会舒服一些,又怕别人笑话……。
3.观察和他人反映: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愁容满面,唉声叹气,头发有点乱。诉说时思维清晰,语言流利。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自知力完好,有较强的求助愿望。
三、评估与诊断
1.心理测验:EPQ:E39;P45;N66;L40,显示来访者性格内向,且不稳定。SCL-90:躯体化1.1,强迫症状1.5,人际敏感1.8,抑郁2.8,焦虑3.5,敌对1.6,恐怖1.9,偏执1.6,精神病性1.3,其他1.6;总分170;阳性项目数44个。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1)按照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分析:其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符合知、情、意协调一致原则;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不属于精神疾病,应属于正常心理范畴。
(2)按照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该求助者的情绪问题是近一个月发生的,因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等现实原因引起,思维符合逻辑,内容尚未泛化,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人格也无明显异常,有自知力,有求助愿望,所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未出现妄想、幻觉症状。自知力完整,有较强的求助愿望。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疾病。
(2)与神经症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是常形冲突。症状持续一个月,未满三个月。未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未泛化,人格稳定。所以,应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求助者的痛苦情绪持续满一个月,不足两个月,情绪反应仅局限在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未泛化。社会功能受影响不大,所以,应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除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自小父母经常吵架,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离婚后随母亲生活,单亲家庭教育的缺陷影响着张某的心理成长,年初因抢劫被判刑。
3.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对前途没有信心;因对法律的无知,认为被判刑很冤枉,很委屈,却又无能为力,感到很无助;把感染艾滋病灾难化,认为自己已活不了多久,认为母亲绝对承受不了打击,深感对不起母亲,有强烈的负疚感;以及持久的负性情绪的痛苦。
五、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减少抑郁、焦虑情绪和内心冲突,树立生活的信心,从抑郁、焦虑情绪中走出。
2.远期目标:提高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1.方法: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认为,使人们痛苦和难过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该事件的不正确的看法。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合理看待发生的事件,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不合理的观念就容易产生情绪困扰。这种方法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最终解决其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3.向求助者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时间与收费。每周安排一次咨询,每次50分钟,共7次咨询。单位内部免费咨询。
七、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安排2次咨询。
阶段任务:在此阶段,咨询师首先让求助者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痛苦和冲突,以满足求助者宣泄的需要。同时,通过倾听和共情进一步巩固了咨访关系。其次,待求助者的情绪得到宣泄后,通过引导,并试着通过和求助者共同分析他的不合理观念,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情绪是自己的不合理观念造成的。最后,咨询师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并和求助者共同制定咨询目标。
咨询过程摘录:
咨询师倾听了求助者的诉说后:(咨咨询师,求求助者)
咨:你认为你被判刑很委屈很冤枉是吗?
求:可不是吗?我纯粹是为了教训一下那个家伙,出口气而已……
咨:法律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你客观上是实施了抢劫的啊。
求:可我事先也不懂,算我倒霉吧。
咨:你这不是倒霉,不懂法也不是理由,你想想看,杀人犯说他不懂杀人是犯法的,那公安机关就不追究了吗?
求:这肯定不行,杀人偿命。
咨:同样道理你实施了抢劫也得负法律责任。
求:是啊。
咨: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看法看待,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是吗?
求:好像是这样的。
咨: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情绪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看法造成的。(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及ABC理论)……
完成情况:求助者体会到了自己的痛苦是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导致的,愿意在咨询师帮助下改变不合理的想法。
我们的研究重点就是关于情商理论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问题,了解当前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探讨情商理论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情商理论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临床医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医生的个人品德、处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临床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情商理论作为个人品德塑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被逐渐的应用到临床医学教育事业之中,为培养全面合格的临床医学接班人提供公共先进德尔教育方法和理念,促进临床教育实践的发展。
一、情商理论的内涵
情商是情感商数的简称,又被称之为情绪智能,最早于1990年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萨罗维和梅耶教授提出的,后经过美国心理学家戴尼尔·高尔曼的发展运用逐步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EQ理论,并将其以通俗的方式编绘成了《情绪智能》一书,EQ理论从此应运而生。
在高尔曼的EQ理论中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自我觉察力,即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二是驾驭自我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流利;四是觉察、识别、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情商理论已经具备了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案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针对当前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引入情商理论的理念和方法,并用情商理论辅助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当前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在锻炼学员情商方面存在的不足
情商是人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素养之一,能够帮助他们正确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当前很多的医院都发生过各种的医疗纠纷问题,这虽然有可能是由于医疗事故所引起的,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很多医生在与患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着缺陷。总的来说,目前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在锻炼学员情商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生在医患沟通能力上存在不足。在临床医学领域中,与医患者之间建立维护良好的关系,与他人收集和共享信息,以有效的帮助病人缓解病情、稳定家属的情绪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相关资料显示,因医患沟通不良或是障碍引起的医疗纠纷中,35%是由于医务人员不恰当的沟通所导致的。而当前我国的教育实际在培养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上并没有有力的措施,很多的医学生不够正确的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不掌握医患沟通的艺术和技巧,因而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临床教学方法和医风医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不足。医风医德教育对于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导向,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的医学高校在一方面的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大的不足,“高、大、空”的教育弊端突出,政治色彩浓厚,不能够正确的培养医学生的得到品行,对于临床领域了解不足。
(三)临床医学生存在特殊的情绪心理问题。医务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其常见的情绪心理问题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相比具有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身耗竭、自信受挫、人格偏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学生时期的情商学习是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压力和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若是处理不慎将可能会引起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
三、情商理论用于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方法
情商理论是一个较新的概念,随着专家学者的不断完善发展,它已经被逐渐的推广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果。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用好情商理论主要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应用EQ理论。在临床医学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情商理论的应用综合的进行把握,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使广大的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质疑,真切的感受教师的热情与希望,鼓励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
(二)及时关注临床医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医务人员的情绪问题重在预防,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越的外在环境,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自我的情绪,缓解负面的情绪,从而使学生逐渐的构建起一套适用于自身的完善的情绪疾病预防技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临床医疗岗位。
(三)对学生进行EQ理论及方法的教育。教授EQ理论不单单是让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正确评价与接纳他人,更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学会与患者、病人家属及同僚之间的沟通,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从容的面对各方面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四、结语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作者于2010年12月选取我市一所普通高中,随机选择六个高三班为调查对象,共发放230份调查表,收回210份,回收率91%。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01人,平均年龄(17.2±1.7)岁。
1.2 方法
在阶梯教室集体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2](标准分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统计分析使用SPSS10.0软件包完成。
2 结 果
2.1 焦虑、抑郁情绪反应发生率
表1 男生与女生SAS、SDS平均分比较
男生(109人) 女生(101人) t值
SAS 42.58±9.55
SDS 44.08±8.75 43.49±10.52
46.70±10.21 2.10*
2.00*
注:*P
210名学生SAS平均分为 43.08±10.10,SDS平均为45.34±9.55。男生SAS和SDS得分均低于女生(表1)。
2.2 SAS、SDS得分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
表2 生活事件与SAS、SDS得分相关系数
SAS SDS
人际关系因子
学习压力因子
健康适应因子
受惩罚因子
丧失因子 0.235* 0.289* 0.376*
0.784**
0.374*
0.382*
0.677**
0.779**
0.204
0.394*
注:*P
SAS得分与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呈正相关。SDS得分与学习压力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受惩罚因子呈正相关(表2)
2.3 SAS、SDS得分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表3 积极与消极应对方式与SAS、SDS相关系数
SAS SDS
积极应对方式
消极应对方式 0.087
0.604** 0.086
0.701**
注:*P
3 讨论
有关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由于每个调查对象和调查工具的不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本文主要对高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三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分别为26.29%和34.71%。关于抑郁、焦虑情绪反应的性别差异,有研究认为女生高于男生,本研究发现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但无显著性差异。
本文使用了主要针对青少年特点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提示高三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主要与学习与升学压力过大,学校与父母的批评和惩罚及人际关系不协调有关,与相关调查结果相近。
关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姜乾金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SAS、SDS得分密切相关[4]。本调查也发现消极应对方式与SAS、SDS得分呈现正相关。
高三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已经渐趋成熟,能用较为成熟的防御机制来处理各种冲突,但能否考上大学几乎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远远超过常人。有关的研究表明,交往问题和学习问题是中学生遭遇的生活事件中对心理健康最有影响的两类事件,对我国学生来说,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方面,不管是自身的需要还是来自教师、父母等外界压力,长期的学习成绩偏下加大了这类学生的心理压力[5],容易引起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适应不良问题。本研究显示高三学生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发生率较高,学校、家庭应重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用积极的心态处理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应进行有针对的心理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东,覃玫,杨青,等.桂林地区1159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453-456.
[2]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24-125,131-132.
[3] 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7.
[4] 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45-147.
目前国内对心理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我国,心理剧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学校教育、临床医学治疗等各个方面,其中比较广泛地被应用于学校教育当中,从中衍生出了校园心理剧。根据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以及治疗。关于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的应用研究,国内已经有许多相关的论文,基本上占了心理剧在学校教育中的相关论文的半壁江山。例如,张晶[1],宋新勇和朱海[2]的研究就是其中代表。②心理剧在我国也同时被应用于辅助治疗临床方面的各种精神疾病。与此相关的研究论文也不少,这些论文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证明了心理剧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另外,心理剧还被应用于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治以及亲子关系的改善,例如:庞晓华[3]的研究就是其中代表。总的来说,心理剧在国内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学校、家庭、医疗等各个方面,可见心理剧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治疗方式。
2抑郁情绪的界定以及研究现状
2.1抑郁情绪的界定:抑郁情绪,一般指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不愉快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表现在情绪上时,个体自觉压抑、沮丧,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表现在认知上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犹豫不决;表现在行为上则是食欲下降、失眠、精力不旺盛等。抑郁情绪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自行消除,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情绪疏导方式或者再次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抑郁情绪体验增多,很有可能转变成为抑郁症。萧文泽等[4]的研究表明,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概率高达39.1%,作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抑郁本身体验是不愉快的,但是并非异常。轻度的抑郁从长期看来是具有适应性的功能,使人能面对一些平常试图避开的思考以及感受。
2.2抑郁情绪的研究现状:国内针对抑郁情绪的研究最早见于1988年姜晓明等[5]的研究,对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或研究的时间比较短,在已发表的文献中,针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研究最早是在1994年谢爱武[6]的《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一文中。目前针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方法仍然停留在团体咨询、学校家庭帮助支持以及沟通疏导等手段上面,并没有正式将心理剧作为一种治疗技术加以运用。国内关于抑郁情绪的研究成果还是很多的,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临床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方面,之前临床疾病患者抑郁情绪的研究占大多数,近几年针对精神疾病(抑郁症、强迫症等)患者的研究也相对多了起来。例如王怀静[7]、孙秀娟等[8]的研究是针对心理疾病患者抑郁情绪的研究,而张晓艳等[9]的研究针对的是躯体疾病的患者。
3心理剧疗法在大学生抑郁情绪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一、基于心理学理论探究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缠身的一种积极地认识倾向,它是推动学习者探究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所谓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习的动力之一。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性特点就是动摇性,学习者从事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干扰性因素,其兴趣就会很快从学业上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以兴趣理论分析当前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就会逐渐转移到学习上来,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的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再次,强烈的干扰因素的影响。就当前产生厌学情绪的中学生来看,其主要是迷恋上游戏、上网等不良的社会活动,对学习的兴趣降低,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学习动机
心理学对于动机的解释为“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尽管某些情况下动机引发的是学生学习原因,但是更多的还是关注动机引发学生产生的结果。因此,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与动机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双向的关系。认为动机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向、进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基于动机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厌学情绪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分为:首先,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观念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产生腐蚀作用;其次,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原因不明确。学生不明白自身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原因,因此,并未对自身关于学习设置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而是产生了一种应付家长、应付考试的消极负面影响;三是家庭因素的影响,认为知识无用,不若早点参加工作或者是经商。
(三)人际关系
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对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十分重要;而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激发学生思考、拓展其发散思维、提高其学习情绪的高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不良的师生、生生关系,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自身的性格、人格、成绩等的影响,造成学生之间关系差或者是师生关系淡漠,对于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导致学生不愿进入学校,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首先,教师在师生关系处理上的方式欠佳。主要表现在教师利用自身的权利,过多的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以及正常的交往;其次,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存在不足。主要集中在学生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苦恼情绪,还有同学或朋友因在某些问题上需要同学做伪证,而同学感到为难,从而关系闹僵的。这一切久而久之就会在学生内心形成诸多心理问题;再次,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为缺乏足够的沟通,欠缺基本的相互理解。
(四)学生心理素质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教师、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竞赛,以促进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以及学习动机激发。但是一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障碍,而教师、家长又未及时的发现与疏导,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出现困难,自身学习方法的不得当,再加上因为学不会而产生的不愿学的心理情绪,很容易在学生心理差生厌恶学习的情绪。尤其是中学生还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更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积极评价。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低的学生,长时间的学习得不到教师、家长的肯定与鼓励,可能因为心理承受力差而引发一些心理疾病,如“学校恐惧症”,而不敢上学。这种心理问题导致的厌学现象也不容忽视。
二、中学生厌学情绪心理教育矫正措施探究
(一)中学生要积极的培养自身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学生而言,兴趣完全是可以培养的。从学生的角度来培养学习的兴趣,比如,一名学生一听到数学就感到头疼,但是对于英语的学习还不致出现头疼的情况时,英语就很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英语课程的相关学习,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满足与喜悦,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获得满足之后受到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就有助于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促使学生将这种学习动机逐渐向原本不感兴趣的学科转移。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教师应注重联系实际讲述教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发展。
(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产生厌学情绪的中学生其关键性原因是基础比较差,对于学习中产生的公式、概念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思考。因此,教师应积极的发挥自身的指导性作用,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并树立有关学习的崇高目标。中学生要把崇高的理想和近期奋斗目标联系起来,用理想来激励自己,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大学习的观念,不仅唱歌、打球是学习,其他的练字、画画也同样是学习。使其认识到学习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得。从而是每一位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长处,提高其自身的学习兴趣,愉快的生活,安心的在学校中学习,改变其原本因课业负担而产生的空虚情绪。
(三)营造分文,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消除原本存在与集体中的不良情绪。与教师交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教师的了解,在“暗示”心理的作用下调整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与评价,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使学生在群体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快乐,更热爱学习。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对于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整个课堂讨论活动之中来,使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鼓励学生能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调动厌学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其利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四)充分应对学习挫折的坚定信念
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由于对学习中所遇到困难认识上存在不足,对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全面的认知,一旦出现学习障碍,就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情绪,进而产生了厌学的负面情绪。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实践中,中学生应有意识的锻炼自身克服困难、培养坚韧意志的品质,在面对学习上遇到的障碍时,首先要具有敢于面对、克服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将挫折视为磨练自身意志品质的机会,当自己想要退却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坚持就是胜利,从而战胜挫折,树立起坚定地学习信念。
【关键词】 焦虑;家庭;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24-02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其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青少年焦虑障碍是一组以过分焦虑、担心为主要体验的障碍。焦虑情绪障碍可造成躯体化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发展受阻,甚至出现社会功能障碍,可致成年后心理障碍。为了解某职业院校学生焦虑状况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以利于对学生焦虑的干预,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江汉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在校中职一、二年级共20个班4个专业学生,共发放970份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962份,有效回收率为99.17%。年龄为15~18岁,平均16.32岁。其中男生50名,女生912名;一年级400名,二年级562名;独生子女288人,非独生子女674名;单亲家庭47人,非单亲家庭915人。
1.2 内容与方法
1.2.1 调查内容 调查工具包括焦虑自评量表[1]以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为Zung于1971年编制的。量表由20个陈述句及相应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4级评分,自评者评定结束后,将20个项目相加即得粗分,经加权计算得到标准分。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显示一般人口学特征。
1.2.2 诊断标准 焦虑性情绪诊断标准以焦虑自评量表常模标准总分均值上限50分为判断标准,得分大于此值即有焦虑性情绪。
1.2.3 调查方法 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由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本次调查目的进行讲解,并进行群体知情同意,然后对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最后统一收回调查问卷。
1.3 质量控制
1.3.1 预调查 正式调查之前,选取二年级学生共50人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对调查表进行修改和完善。
1.3.2 现场质控 现场调查中,在每个被调查对象回答完毕后,将调查问卷交到培训合格的调查员手中,调查员当场对其填写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将错误与遗漏处及时更改。
1.4 资料处理
1.4.1 资料输入 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输入数据。对数据进行二次录入检错输入,一致率为96.6%,随后按编码查找原始调查表,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输入。
1.4.2 统计处理 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各组检出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是否独生子女与学生焦虑情绪的关系 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20.83%(60/288)和20.18%(136/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10)。
2.2 不同家庭结构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 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为38.30%(18/47),高于完整家庭中学生的19.45%(178/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200,P
2.3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家庭收入与学生焦虑情绪的关系 家庭收入高低不同的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150)。见表2。
2.5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父、母采取惩罚型教养方式的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民主关爱型教养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表1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文化程度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χ2值P值
父初中及以下60911518.88469.200
高中2906119.31
大专及以上631926.98
母初中及以下67814221.83675.500
高中2544223.73
大专及以上301240.00
表2 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家庭月收入/元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
500~1513221.19
1 000~2375121.52
2 000~1181916.10
3 000~1062523.58
>4 0002124220.28
表3 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教养方式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χ2值P值
父民主关爱74513618.26289.8
惩罚否定2176027.65
母民主关爱77813717.61366.8
惩罚否定1845932.06
2.6 不同亲子关系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最高(42.86%,24/56),关系融洽的最低(16.06%,105/654),关系一般的居中(26.59%,67/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700,P=0.002)。
3 讨论
3.1 家庭因素与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显著相关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不同,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学生对家庭经济状况不了解有关。是否独生子女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父母惩罚否定型教养方式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高于父母民主关爱型教养方式的学生,说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焦虑情绪密切相关[2],与国内的有关研究结果一致[3]。父母的惩罚是指父母对子女归罪、羞辱、在旁人面前过分地批评以及拒绝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缺乏尊重,这些行为易使子女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担心自己的行为表现被人指责、惩罚,从而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胆小怕事、情绪不稳等不良人格特征,严重时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易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他们往往遇事无耐心、烦躁不安、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不能安心学习。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说明健康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中职生处于身心成熟阶段,由于独立感和成人感的产生,易使其对父母产生不信任与反抗:若亲子间缺乏情感交流,家庭气氛不融洽,沟通不当则容易导致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处于青少年时期子女的心理需求并与其平等地交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必要的心理支持,对其不良情绪的缓解是有帮助的。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高于完整家庭中的学生,可能与单亲家庭中的子女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更易有社交退缩、过度敏感和情绪冲动有关。单亲家庭的父、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自身可能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并且他们对于处在焦虑状态的孩子难以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安慰,不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可能与父母文化程度高对孩子要求更高有关,许多家长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对学习、对父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大,在其焦虑情绪的产生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 应对策略 中职学生焦虑情绪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因素,笔者提出综合防治的相关策略。
3.2.1 家庭关爱 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家长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家长应对子女作出适当的期望和要求,以减轻其学习压力;改善亲子关系,以民主关爱的教养方式养育子女;对子女要合理的控制和接受,培养其自信和独立的人格,使其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会处理各种矛盾,防止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父母的关怀、信任、尊重、鼓励可以帮助子女形成自信、独立、积极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3.2.2 学校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做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本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走向成功”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学生做到四“多”,即多转变观念、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多给学生一点信心、班主任多与家长联系;对家长就如何配合学校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制订具体要求,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长期联系;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改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
3.2.3 学生自我应对 中职学生要保持和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态度,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减压,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麻烦和困扰,学会自己排解;也可以通过同他人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来克服焦虑,即建立各种社会支持网络。
中职生是在家长和社会关爱下成长的特殊群体,其中大部分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对人及事物的敏感以及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都会导致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职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4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238.
[2] 候东辉,佟丽君, 贺敏.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16(2):174-175.
[3] 徐锦华,曾丽萍.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50-152.
关键词:游泳运动员;心理调适;心理技能训练
随着游泳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可否认科学的技战术训练是提高游泳运动成绩的根本途径,但当运动员达到一定的训练水平时,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高低无疑成为了获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本文将根据我多年从教经验,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分析如何解决运动员赛前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对游泳运动员进行有效的心理技能训练。
1 游泳运动员赛前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两种不同来源的因素最终都是通过主观的作用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主观方面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对比赛的期望值、比赛动机和比赛的归因差异等,而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身体状态、比赛场地环境和社会反应等。
1.1 个人对比赛成绩期望值过高或过低
通常来讲,运动员在比赛前应根据自己的平时成绩确定合适的比赛期望值。期望值过高会加重自身的心理负担,使自己对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怀疑、忧虑;期望值太低激发不起自身的积极性,使自己产生沮丧、懈怠的情绪。在各类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会对自身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对自身产生怀疑、忧虑或沮丧、懈怠等情绪,以至于影响自身正常水平的发挥,这种情况常见于比赛经验不足的运动员。
1.2 个人比赛动机不适宜
在游泳比赛过程中,个人动机水平差异较大。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唤醒水平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对工作效率有负性影响,这里所说的唤醒水平也就是动机水平,适宜的动机水平才会带来较好的工作效率,当动机水平过低时,运动员无法达到赛前备战的状态,是焦虑度不够的表现;当动机水平过高时,运动员无法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是焦虑过度的表现。
1.3比赛的归因差异
这种情况常见于游泳比赛的团体项目,归因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运动员错误的归因会对其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在进行游泳接力比赛中,一名队员暂时落后于其他对手,这种情况属正常现象,但有的运动员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能力还不够,而归因于能力不足,这种想法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思维一经产生对比赛影响是巨大的。相同情况下,有的运动员习惯于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努力不够的人会认为自己平时训练努力不够,或比赛时自己努力不够,当认为努力不够时,运动员就会更加努力去完成,取得相应的成绩就会更好。
1.4过多考虑客观因素
对于个人身体状态、比赛场地环境和社会反应等客观因素每个运动员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比赛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对于身体状态的过分担忧,认为比赛场地、环境氛围影响到自己的发挥,且过多考虑外界对自身表现的评价时,往往容易使运动员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比赛;而相反,另一种是认为自身可以克服身体不适,比赛场地、环境氛围有利于自己水平的发挥,且没有过多考虑外界的评价,只是专注于个人的临场表现,这种情况容易使运动员产生积极情绪,有利于比赛选手的发挥。
以上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的过分激动、淡漠和过分自信三种状态,每种状态都可以通过运动员的一举一动体现出来,作为教练员可以通过运动员的行为状态观察运动员的心理,做好及时的沟通和疏导。
2 游泳运动员赛前心理问题调适的方法
2.1树立正确的期望值和比赛动机
在游泳比赛中要获得较好的运动成绩,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期望值和比赛动机,在确立比赛成绩的期望值时应根据运动员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平时的训练成绩,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确定比平时成绩稍高的期望值,坚持正确的比赛动机,并做好比赛中遇到困难的思想准备,确定遇到困难后自己的应对方法。
2.2呼吸调适法
呼吸调适法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这种方法是指通过深呼吸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的方法。当情绪焦虑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以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奏效,是因为情绪状态与呼吸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2.3 感官调适法
感官调适法是指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对现场环境的感受进行调节的一种方法。包括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调节,这种调适的方法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运动员过于紧张,这种情况运动员可以多联想比赛场外空旷、安静的环境,如蓝天、白云、草原等运动员比较喜欢的环境,听一些轻音乐,闻一些自己喜欢的味道,多喝苦酸的饮料,目的是放松自己,舒缓紧张的情绪;另外一种情况是运动员对比赛淡漠、缺乏自信,这种情况可以让运动员多观察场上运动员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合理安排战术,让自己多感受场内热烈的氛围,闻一些刺激性较强的味道,喝一些刺激味觉的饮料,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紧张度。
3 游泳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若干方法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调适固然重要,但在运动员平时的训练中贯穿心理的调适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游泳运动是单一动作的不断重复,长时间的训练会使运动员觉得枯燥乏味,而高强度训练更会使运动员产生逆反的心理,因此,除了要变换多样的训练方式方法以外,还要更多关注运动员日常训练中的心理状态,注重运动员心理技能的训练。
3.1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使运动员集中注意、调节呼吸、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过程。在运动领域实施放松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促进运动水平的正常或超常发挥,放松训练一般都要经过三个步骤:预备阶段、放松阶段和动作前的活化阶段。预备阶段使运动平躺于与一个安静的环境,放松阶段通过一系列的语言使运动身心完全放松,肌肉和精神都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动作前的活化阶段时通过语言使运动员回想在比赛场上最精彩的表现,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在身体内部达到对最精彩的运动表现的最好感受,最后将这种感受带到训练场上。
3.2自我谈话
自我谈话一般被定义为:关于运动员对于自己的言语表现的多维度现象,即运动员与自己的对话,这种对话分为两种,有内部自我谈话和外部自我谈话,内部自我谈话在思维内部进行,不能被外界察觉,外部谈话就是大声说出来,外界可以察觉,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到困难时可以通过自我的积极对话,如比较紧张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放松,在完成一定难度的动作时,提醒自己动作的要点等,利用这样的自我对话可以转移自己注意力、进行自我鼓励,从而建立自信。
3.3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通过表象训练可以达到生理激活或情绪唤醒,如通过表象训练消除紧张焦虑、达到心理安宁、平静,或者通过表象训练变焦虑为积极能量因素、实现心理激活。表象训练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训练前的准备状态、表象练习阶段、比赛中的实战演练阶段。表象练习阶段首先是感官觉察的训练,在日常训练中,帮助运动员感受和体验各种各样的动作;然后是清晰性训练,要求运动员仔细地、清楚地回忆过去的各种感觉体验;再是控制能力的训练,要求运动员对表象进行操纵或塑造;比赛中的实战演练阶段结合一些热身赛或预选赛,有侧重地进行专项技术的表象内容实战演练:重点以提高心理控制能力为主,为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同时指导运动员反复观看比赛的录像带,经常进行成功动作的表象,增强运动员在未来比赛中取胜的信心,使其逐步进入最佳心理状态。
高水平的游泳运动竞技不仅是技战术的较量,更是运动员心理的较量,心理的调适贯穿运动员训练与竞赛的始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游泳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科学的赛前心理调适方法,以及平时对运动员心理技能的训练是游泳教练员获胜的法宝。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心理问题调节 健美操 中职学生
近年来,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厌学情绪泛滥,沉迷网络游戏,与老师、家长关系紧张,给学校、家长们制造了诸多困扰。他们大多数文化基础差、纪律松懈,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心理逐渐走向失衡。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调节中职生心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
1.自我认知定位出现偏差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年龄阶段,逐渐开始积极思考人生,但是又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个人行为出现两极分化,要么自暴自弃,要么狂妄自大,给家庭、学校、社会增加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2.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与家长的信任感缺失;同学、朋友交往方式充满江湖气息;异往的行为偏差等。
3.意志品质薄弱
中职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相较之前都有所提高,但是惰性强,韧性不足仍是他们意志品质中的短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从古至今都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仅仅依靠智力和热情是绝对不够的。很多学生惰性十足,觉得学习苦,干脆不学;也有学生热情有余,韧性不足,对学习保持不了一以贯之的态度,而是“三分钟热情”。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知难而退、胆小懦弱的个性,对他们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4.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
除了学业和就业压力外,中职生自入校起便需要独自面对一些关于自身的生活事务,而这些事务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这种种压力会使中职生精神过度紧张,产生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5.缺乏理想和目标
中职生生活在父母为其安排好的圈子中,易养成一种活在当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对自身的品格塑造、技能学习制造了不小的阻碍。
二、健美操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健美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
2.特点
(1)高度的艺术性。健美操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健、力、美”三大特征上。健美操运动协调、流畅,有弹性。练习者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艺术修养。
(2)强烈的节奏性。健美操的动作具有强烈的节奏性,并通过音乐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音乐是健美操运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美操的音乐特点是:节奏强劲有力,旋律优美,具有烘托气氛,激发人们情绪的效应。健美操运动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除本身的功效和动作的时代感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现代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活力。
(3)力量性与多变性。健美操所表现的力是力度、弹力与活力的综合体现。健美操动作力量型很强,不论是短促的肌肉力量、延续力量,还是瞬间的控制力量都展现出较高的力度感。另外,健美操的成套动作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身体动作的快速变化以及脚下富有弹性、不断变化的步伐,使全身充满生命活力。
(4)广泛的群众性。健美操练习形式多样,运动量可大可小。各个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技术水平的人都适宜,都能从健美操练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从中得到乐趣。
三、健美操运动对心理问题的调节作用
1.健美操运动可以帮助中职生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健美操运动不仅H可以塑造健美的体型,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健美操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分组练习、个别练习、团队练习和测验练习,让学生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是他们克服自卑心态的动力。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他们从不会到会、从放不开到放得开、从自我厌恶到自我欣赏,不断地挑战自我,最终非常轻松、愉快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美的一面,对自己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可以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2.健美操运动可以培养中职生的沟通技巧,构建正常的人际交往模式
健美操的排练和表演需要不断变换队形,摆出各种难度的动作,这就需要学生们要彼此沟通协调。他们在训练中很有可能会有伤病,这就需要学生们彼此关心以培养默契程度。练习健美操绝不仅仅是训练,而是希望能获得奖项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就需要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在这种平台下,他们不仅要有共同的目标、彼此关心,还要彼此沟通协调。
3.健美操运动有利于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健美操运动中有许多需要通过不同身体部位完成的动作,同时要和音乐节拍完美结合。从开始学习一套动作到熟练掌握一套动作,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体力,这就要求学生们克服身体和内心的可承受极限,从而逐渐养成了学生们的不畏艰劳、勇于挑战、坚韧不拔的优良意志品质。
4.健美操运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排解负面情绪
根据健美操的特点,健美操可以使学生们伴随着音乐的律动去舞动自己的身体,让他们去展现自己的美丽、表达自己的内心、发泄自己的情绪。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的焦虑、烦躁情绪也随之烟消云散。在完成动作后的成就感有利于排解负面情绪。
5.健美操运动有利于中职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健美操的动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学生们不断地运用自己对健美操的理解不断完善。学生们必须在已学到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整合出新的动作套路,让健美操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四、小结
中职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后备力量,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中职学校开展健美操运动对于调节青少年心理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面对当前的学业、就业压力,健美操无疑给他们提供了放松自我、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良好平台,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参考文献:
[1]陈娟.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健美操中的影响[J].运动训练学,2016(6).
[2]韦红莲.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J].大众科技,2012(2).
[3]张岚,田颖华.健身健美操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
[4]赵荣.中职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整探析[J].青少年体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