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育界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而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本文将简单分析关于素质教育下高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思考及实践的问题,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 思考 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被教育界认可并积极推广。大学生为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群,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趋于成熟,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追求自我发展。大学体育教育的传统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而新的教学方法,必须以人为本,充分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落实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及功能,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保证教学质量。
一、概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内涵面向所有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强调开发学生潜能及智慧,发展学生创造性及个性,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简单来说,就是促使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该理念强调人的社会性及自然性的统一,为一种同现代认知心理学及社会性发展理论适应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在素质及知识能力之间、课程同学生之间、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之间进行选择,而是井学生、学科、社会当作基础,将完善及发展学生主体性当作重心组织教学。在体育教育中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实现高效学生终身身心健康为最终目标。积极为学生创造出较好的学习环境,积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重视学生的相互合作、主动参与及成功体验,强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及情感交流,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二、高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同社会体育的一个衔接点,传统的以传授技能为主的大学体育教育无法满足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所以教师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全面贯彻并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教学目标中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目标为高效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及落脚点,规定了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否可以为学生制定出一个适宜可行、有效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及人才发展。
1.教学目标应采取多层性。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因为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必须接受相同内容的体育教育,失去了教学目标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必须有效尊重并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一个浮动区域,按照教材性质、技术难易、对学生体能要求等,划分目标,例如可以划分成体能、知识、技能等等,在此基础上细化,例如可以将知识划分成认知、理解、创新、应用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期望值和效价来选择适应自身发展的目标层次,量力而行,从而有效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保证教学质量。
2.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重视技能目标,忽视或者不重视相应的认知目标及情意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应高度重视认知目标及情意目标。教师必须明确具体的认知目标,认知深度及知识拓展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范围及标准。情意目标绝对不可以只是当作实现其他目标的一个辅手段,还要充分体现大学生的意志、精神等品质。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按照具体教学内容和相应的组织形式,积极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社会性获得发展,有效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在教学内容中有效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及多样性。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需要及学生需求进行及时更新,多选择一些非竞技的运动项目,重视健身,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在深度方面,教学内容应具备较高的可接受性,难易必须适中,合理确定广度和深度的比例。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多样化、全面化,强调体育的娱乐性、健身性、全民性、终身性、主动性及实用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满足群体、个体、社会发展需要。
2.重视学生的选择性。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例如按照功能可分为:体能类、球类、艺术类、格斗类、体闲类、娱乐类、户外运动、保健类等。不同对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们的体育需要。
(三)教学方法中应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校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严格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项目、锻炼目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及方法,积极进行情感教育、赏识教育,创造出比较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此外,高校的体育教师好药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法、激励表扬法、合作学习法等。
三、结论
21世纪高校的体育教育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的教育理念,相应的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勇.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质教育;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素质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培养适应现今社会的全方位人才已经是当前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初中信息技术课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提高初中生信息技术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信息素质的概念
美国人波尔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词的概念,具体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信息能力素质,它包括信息组织、加工、分析、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和信息搜寻、获取的能力的能力。
(2)信息道德素质,就是在整个信息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
(3)信息意识素质,就是说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心理反应。它体现在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和对信息的科学的认识。
二、初中生要了解信息素质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是重要任务。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能够提高获得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文化等问题,从而正确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社会;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时充分运用,为以后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时代中能够生存下去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整个初中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识到上述的教育理论的同时,我还要认真琢磨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理论真正用到实处。
三、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认真了解教学对象。
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年级的学生,很多学生还是处于填充教育的思维中,希望老师手把手地教学,不善于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问题。这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并不是非常了解,他们认为的信息技术课就是开来给他们玩游戏,上网聊天。其次,由于受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和家庭环境影响,他们计算机能力又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有些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开关机。
2.认真了解所教科目。
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后,还要了解的便是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是:
(1)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采集、加工、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3)使学生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4)能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者一定要认真备课,将信息技术课本读细读透,设计好每节课的教案,难易适当,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稳固基本操作。同时,我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3.发挥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信息能力教育。
(1)改进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课属于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方面,是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不是直接灌输很多理论知识。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但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得信息,怎样处理信息。改进教学内容一方面要让学生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能力,以此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竞争
一、问题: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的困惑
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搞下来,谁也说不清素质教育是什么了。搞理论的人习惯在书斋里海阔天空,还热衷于满世界地寻找高深的学问,把谁都可以明白的道理说得玄乎其玄,原本是个常用词语的“素质”,原本通俗易懂的“素质教育”(注重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如今成了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而为了重建与重构这种全新的教育,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批判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并且把它高度概括为“应试教育”,它不是新事物,而是需要以“转轨”的办法淘汰的旧事物,人们依据自己的实践智慧,普遍地把它解读为“应对考试竞争的教育”。而现实是怎样的呢?应对考试竞争的势头未减,而且还在愈演愈烈,因此,所谓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其实就是现实存在着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需要满世界找学问来解释其合理性,也不需要掩饰,因为全社会都在实实在在地维护它、支持它。那么,生活在现实中的教育实践者,既然挣不脱考试竞争,也就不容易弄懂素质教育的真谛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向素质教育“转轨”绝不像理论家们在纸上谈兵那样轻松,“转轨”意味着教育这列机车需要改道,他们就像是铁路上的扳道工,面对的是呼啸而来的列车,承担的是生死攸关的责任,如何能不困惑?
然而,是否真有一种素质教育,它仿佛可以超越过程、超越社会评价,超然于考试竞争之外,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初中不问能否考上高中、高中不问能否考上大学)而享有高质量教育的社会声望?是否真有一种“应试教育”,它可以厘清与人的素质之间的联系,把活生生的人培养成仿佛并非血肉之躯、仿佛没有真善美之心的考试机器?我们提出这样的疑问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人们倡导素质教育必定要与考试竞争划清界限,人们执著于应对考试竞争必定要以素质教育百般遮掩,尽管它们就在人们心照不宣的默许下并行不悖,但是谁也不想实事求是地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在这个困境中,我们把素质教育描绘得就像不食人间烟火,让误解它的人们敬而远之,把考试竞争简单地概括为“应试教育”,让误解它的人们愈加误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此截然不同、泾渭分明的两种“教育”,可能是用形而上学最省力的办法杜撰出来的,在这样的虚假前提下讨论的问题可能不是真问题。进一步说,所谓“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也并不合逻辑,它把教育评价和教育目标并列起来了,而且还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只要有考试竞争就不能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考试竞争。正是在这样的意味中,我们时常听到人们调侃说:“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那么,这种调侃到底是说教育出了问题,还是说人们对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的解释出了问题。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战场吗?是否还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现实呢?有一种说法是“宁要高素质的人才不要升学率”,这如果不是蓄意羞辱潜隐抵制素质教育的话,就只能是百倍愚蠢吧!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我认为有几个朴素也浅显的问题很需要进一步思考。
二、基点: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基础教育
说基础教育是培育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的教育,这应当没有异议。那么,解读这个基础的性质,只要借鉴建筑学意义上的“基础”来审视不同建筑物的不同基础,就不难弄清楚。越是规模宏大的出类拔萃的建筑就越是需要深刻厚重而且扎实的基础,这应当毫无疑问;任何基础都必须是全面的、均衡的,最薄弱的部分也要合格达标,这应当不难理解;任何基础的表面粗糙都不是问题,它无须舍本逐末地在表现形式上苛求精致,这也可以说是个尽人皆知的常理。依据这样的极浅易的解读,我们就可以极浅易地解读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了,也就可以理智地以验收基础工程的标准来实践并且评价基础教育。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底线合格,首先培养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具备体智德美劳基础素质的、能够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是实事求是的基础教育目标。我们之所以说“首先”,是因为这无疑也是一切卓越的精英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如果把握不好这样的基础,必然把握不好以此为基点的素质教育,同时也会背离以此为基点的考试竞争,这就会造成上述的问题以及由问题造成的困惑。我在《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一文中,从这样的基点出发详细论述过当代基础教育的方向偏差及改造对策。认为方向偏差的根本就在于选择了顶线评价趋向,同时舍弃了底线评价或合格性评价,背离了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混淆了现代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性质,也由此混淆了高等教育要支持差别原则对均等机会的优先性,而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均等机会对差别原则的优先性的教育法则。其实基础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的地位,就像金字塔厚重的底层基石,所以它必须均衡;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性质,就像工艺流程中不同阶段间的关系,基础教育就是它的原料生产阶段,所以它只须质地纯正却无须精雕细刻。选择顶线评价趋向的偏差在于,它实际上是在基础教育中演绎高等教育特征,这就像是引导金字塔的每块底层基石都与塔峰径直相对,这必然造成全社会人才的结构性失调;还像是引导原料生产都要制造半成品,这就必然造成高等教育的僵化与低起点。
而如果把握好这样的基础,就应该明确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目标。这与顶线评价选拔精英的目标不同,但从本原的意义来说,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是任何健康社会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的精英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基础教育如果希望“真正公平地为每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奠定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就应该理智地选择底线评价或合格性评价,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基本目标。我们通常说的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目标,其实只是一种事实判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不是基础教育应当承担为高等教育输送有限定性规格的人才的责任,而是高等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的已经达到普通劳动者基本目标的人才中选拔人才。高考是高等教育的起点,但不是也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终点,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必须从基础教育评价中剥离出来,惟其如此,基础教育才可能回到合适的基点,它的素质目标和考试竞争才会摆脱两难困境。
三、目标: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辞书里说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并且成熟的。以此来解释素质教育目标,至少不够充分或恰当。解释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素”字的解释显然是关键,辞书里对“素”字的解释有多种,其中有一种说它是指质朴的、本色的、不加修饰做作的,这比较接近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的“素”。这种解释取源于《淮南子·本经训》里的“其事素而不饰”,这个“素而不饰”中的“素”与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孔子说的“绘事后素”中的“素”的意思是一致的。老子的观点有些激进,孔子的观点比较温和,但就解释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而言,孔子的观点更为贴切,因为孔子就此与学生讨论过教育目标问题,甚至就是教育中的不同目标的比较和取舍问题。孔子说的“绘事后素”,直接的意思是说色彩绚丽的绘画是因为洁白素净的底色,他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把这个意思引申到道德教育目标上来,认为实施礼仪教育要以仁义为基础,因为礼仪是道德行为的形式目标,它可以修饰也可能做作,但仁义是基本的、本色的、普适的德性目标,它无法修饰也不可以做作。
我们依据这种解释就不难概括出作为现代教育目标的素质的含义,在教育中它是指人的最基本、最本色、最具有普适性的身心品质。这样的解释其实与日常用语中的解释一致,所以我们才认为素质是个常用词语,平常百姓对待平常事,常常很自然地关注素质而且以素质为依据,譬如,农民评价庄稼通常会说“长势”好坏,依据的是庄稼的成长势头和生命潜力;工人评价建筑物基础通常会说“敦实、扎实”等,依据的是负载、材料质地等,他们关注或依据的就是类似“素质”的品质。我们在许多专业领域尤其是特色专业领域中评价人的时候,经常直接使用“素质好”一词,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使用“素质”一词的多数情境往往是遭遇某些目标冲突的,或者需要进行非常规选择,或者需要以潜质代替当下,人们就会使用“素质”一词,譬如挑选运动员、艺术特长人才、各种专业人才的时候,遇到僵化测试指标不合格的情况,人们就不仅会以“好苗子、好材料、潜力大”来解释冲突,还会以“素质好”来支持选择,这里使用的“素质”就是素质教育中的素质。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解释?注重培养人的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这样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而我们对素质教育发生误解,症结就在于我们把目标解释成了教育内容,这与我们误解全面发展教育是一样的问题。由于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在解释教育目标的时候,往往会习惯于注重物质性和结果性目标,忽视功能性和过程性目标。譬如我们解释全面发展教育,一直以来就注重“全面”的意义范畴的分析解释,不厌其详地解释教育的内容,却把智力、体力、发展等素质目标放在附属的位置上;而我们解释素质教育的时候,同样注重“教育”的意义范畴的分析解释,还是不厌其详地罗列丰富的教育内容,却把素质目标放在附属的位置上。我们依据这样的解释实施素质教育,结果就依然是全面的教育和随意性的素质目标。最普遍的所谓“全面发展加特长”的解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人们真正重视的还是“全面”而不是“发展”,是对某些所谓特长进行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不是“素质”。我们蔚为大观的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应试者或仅仅是为了器乐考级而加盟艺术,甚至竟然是因为文化课考试无望而转攻艺术,他们所张扬的艺术素质的肤浅,不能不说是对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嘲讽。因此,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是什么,而是教育的普适性的素质目标是什么,这是个教育目标观念转换问题。
教育目标观念向素质转换,其实不是什么新思想。因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就是素质目标,而我们一以贯之的教育如果真正以此为目标,应当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只是我们的教育学分析和解释出了偏差,使人们执著于营造全面教育却疏误了发展,才造成素质目标失落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谈不上“转轨”的问题,它与考试竞争中的如何考试、如何竞争、竞争什么之间是亦此亦彼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任何教育几乎都需要考试这种评价方式,而任何考试也几乎都避免不了竞争,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有相适应的考试竞争,或者说我们必须把考试竞争融入素质教育系统中。转贴于
四、对策:我们到底该如何改造考试竞争
“应试教育”是教育考试竞争的极端恶性形式,它的另一极端则是超越教育考试竞争的“素质教育”。这是种极端化判断,极少成为真正的事实,真正的事实在它们中间,有意义的思考也应该在它们中间。教育教学评价和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促进教育和教学而不是选拔。学校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是它的社会责任,履行这种社会责任是个系统工程,工程中包括了必要的考试竞争。但是,如果学校教育撇开自己的社会责任,转向应对选拔性考试,甚至以选拔性考试竞争为唯一宗旨,就会扭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制造所谓的“应试教育”。如果真有这样的教育,它的荒谬性昭然,已经无须批判。因此,我们应当思考的是现实的考试竞争有什么问题,它对实践素质教育有什么伤害,我们该如何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造考试竞争。
现实的考试竞争疏离了实践素质教育。人们用考试竞争的结果代替教育价值,这种代替享有一种无形的权威,它在教育和教学价值的判断中把实践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弄得形同虚设(学生仅以高分就可以被高校录取),也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和兴奋都聚焦于局限性的几门课程以及局限性的考试竞争中来。这种注意和兴奋像瘟疫一样恣肆蔓延着,冷漠并且疏离了我们实践素质教育的责任。因为没有人关心试卷和分数背后的教育和教学,没有人关心创造这些试卷和分数的各种不同角色的成人和孩子到底生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和主体发展价值。实际上,在我们追逐考试竞争并且强化考试竞争符号(成绩或分数)价值的同时,我们遭遇到了教育的双重价值失落,这种失落被考试竞争符号遮蔽了,而符号价值的肤浅和权威,则相辅相成地步入了恶性循环。
死揪上课补课和考试训练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人们不得不容忍它的肤浅是因为不得不屈从于它的权威,人们把考试竞争喻为“指挥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僵化落后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挥棒所促使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教育者和不懂教育却粗暴地干预教育的家长群体,都宁可相信一种判断:提高考试竞争力,唯一有效的选择就是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我们不能不觉悟,也正是这种判断,把实践素质教育逼到了一种尴尬境地。有许多禁止节假日上课补课的规定都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倡导素质教育为理由。这种理由的潜台词是:实践素质教育宁可退出考试竞争。而坚持节假日上课补课的辩解理由是向学生的前途负责也替家长分忧解难。这理由也有潜台词:考试竞争必须抱残守缺。令人遗憾的是,谁也不肯相信,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应对任凭多么落后的考试也会有竞争实力。
现实的考试竞争不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僵化的尖子主义的考试竞争把基础教育窒息在一个精英化的旋涡里,高分名校的狭隘目标和残酷的选拔淘汰,把教学什么和教学为什么都淡化了,它必然架空新课程改革的种种努力,把新教育思想异化成教条,使实践素质教育很难在实质上有所作为,教育正义甚至也无以伸张。譬如近年来教育中发生的恶性事件,多数与无聊学习制造的痛苦、考试竞争制造的压力相关;近年来基础教育中雨后春笋般地生出了不少富丽堂皇的名校,高考后的舆论媒体上则会莫名其妙地捧出不少名人。相比之下,基础教育中维护民工子弟受教育权利的呼吁,高考后人们对无缘竞争和竞争失败者的关爱,对同样付出心血的他们的老师们的理解,是否太过苍白?而后者同样是国民素质的注解,我们的考试竞争实际上是以忽视普遍意义上的国民素质基础为代价的。
所谓精英人才或卓越人才如果只是考试竞争胜出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基础很可能比失败者更糟糕,胜出可能只是意味着获得了一块敲门砖。我们说的糟糕有三方面依据,其一是以“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为特征的考试竞争,使他们没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养成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他们越是“出类拔萃”就越是疏离普通公民;其二是他们即使成功也未必热爱敲门砖,未必热爱自己的专业,未必热爱由专业追求所建构的事业,我们集中优质资源培养选拔卓越人才的良好愿望很可能事与愿违;其三是考试竞争如果迷失了实践素质教育的路向,很容易步入教育的歧途。“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以复活?许多人竟浑然不知这是陶行知先生早已批判过的陈腐教育观念,在如此的歧途上行走,如何能养成做人中人、平民人、知天下之人的良好素质基础?
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造考试竞争。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我们选择走出困境的路径,这从根本上说是个端正教育思想的问题。当人们意识到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瓶颈”的时候,正是现行的考试竞争必须重新改革的时候,而这种改革只能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并轨”。我们面临的事实,不是实践素质教育附庸扭曲考试竞争,而是考试竞争在适合实践素质教育宗旨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
我们首先需要澄清误以手段为目标的问题。实践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因为它与旨在促进教育和教学的评价不冲突,也与高层次人才选拔不冲突,任何意义上的教育评价都没有理由拒绝高素质的人才。实践素质教育并非是要全新设置教育内容,它依然以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为载体,我们之所以会误解为全新内容,只是因为现行的考试竞争内容不全面,那么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驾驭这些内容载体,如何不限于僵化地记忆、熟练、掌握而误了发展,如何实现素质目标。而考试竞争毕竟不仅关系到促进教育和教学,而且关系到高层次人才选拔,它如何与实践素质教育的宗旨相适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试想,如果考试以素质为目标,其本质上就是素质测试了,还会有什么冲突?诸如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把儿童青少年整得厌恶学习的战术,说到底不过是低层次非素质目标训练而已,如此,哪里能寻到素质教育的真谛呢?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弄清现行考试竞争的局限性。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而现实的考试竞争的成功或失败依据的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指标?它们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如何判断?曾有一位美国的大学校长在研究了中国高考试卷之后,说它是“捉弄人”的考试,并且说他们学校里的来自名牌大学的与来自二、三流大学的中国研究生,就发展潜能而言只有几个月的差别。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些已经被考试竞争淘汰了的学生,如果给他们机会,其发展也不会有太大差别。泰勒在著名的“八年研究”中,曾经利用实验班学生免试升入大学的规定,证明了他的“那些特定科目学习达不到要求的中学生,许多依然在大学期间取得成功”的假设,诚然这种证明说的是美国中学的考试竞争的发展局限性,但是也足以启示我们思考我们的考试,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
我们应当在实践素质教育中改造考试竞争。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地实践素质教育,也实实在在地应对考试竞争,是否是实事求是的选择呢?这里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是实实在在地应对考试竞争。我们以储备丰富的知识仓库、以数不清的考试或模拟考试来应对考试竞争,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最笨拙的办法,这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或者负效?这就像足球队只练踢球甚至只练临门一脚不练其他,或者像长跑运动员从早到晚只练长跑不练其他,能否算是有效训练?能否算是实实在在地应对比赛?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迫使学生和教师们共同忍受沉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失落的是什么?学生和教师们滋生着心理焦虑与紧张,抑郁失落与无聊,学生厌恶学校学习,教师冷漠教育教学,能否算是实实在在应对考试竞争?
如果我们把实践素质教育或者实施新课程改革,从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或者重建与重构的虚拟境界拉回到现实中来,融入现实的教育和教学之中,也融入考试竞争之中,是否能形成一种冲突的和谐呢?我们似乎谁都没有认真地回答过一个浅显问题:超负荷的上课补课,即使是应对考试竞争,真正有用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此表示过异议,他确信为差生补课是最不理智的,赞科夫曾经对此提出过建议,认为后进生尤其需要在发展上下功夫,他们的主张其实都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主张。天津南开中学的康岫岩校长,以一种有容乃大的教育家气派实践着素质教育,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也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大智慧应对着考试竞争,在高考进入倒计时的“严峻”时刻,她依然与高三学生到农村参加体力劳动,其结果不仅没有影响考试竞争,反而“考得更好”。当中国的现代农民都已经摆脱了“只有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才可以提高质量”的理念的情况下,教育为什么不能寻求科学教学呢?有些家长已经觉悟到“学生应有自己的时间去消化”,有些学生则萌生了“希望有时间自己调整、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的觉悟,教育何以就不能支持如此的觉悟呢?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J].教育研究,2006,(11):11—17.
关键词: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18-02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21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是一股新生力量、新鲜血液,应该给教师队伍带来一缕吐故纳新的气息。
21世纪人才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未来的教育质量,而未来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其思想、学识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所以提高新时期教师综合素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诸多方面,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五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人的综合素质。
一、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现状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更需要高素质、高质量、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队伍。教师素质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抓住教师队伍建设,便抓住了学校全面建设和发展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素质,尤其加强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其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途径
1.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精神追求、强烈的事业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做到“德高为范”。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青年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在思想上、行动上,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情操。青年教师表情丰富、高雅自如、利落洒脱、端庄稳重的教态,有利于学生听课,减轻学习压力,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2.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实质。只有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荣誉感,自觉献身于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培养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才能努力研究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技能和水平扎根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精神是以“为学生服务”为最高目标,以培养学生成才为己任,不计报酬,不图名利,乐于奉献。以教为荣、以教报国的精神是人民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只有具备无私奉献精神,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各种困难,守住三尺讲台的一方圣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平凡的岗位中建功立业。
3.要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教学工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创造性劳动,没有健康的身体是难以胜任的。青年教师应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坚持体育锻炼,抛弃不良嗜好,注重劳逸结合,科学用脑,保持精力充沛、记忆良好、思维敏捷。在有健壮体魄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难,把压力变为动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无论教学科研工作多么繁忙,都应积极增加自身的生活情趣,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绪,克服和化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消极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同时,青年教师要增加自我保健意识,善于关心自己,保持乐观向上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自身的健康心理状态。
4.关爱学生,做到“爱生如子”。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最重要的教育力量,爱是教育的生命之水。关爱学生,是铸造师德的核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理想、学习及生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次,要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关心和呵护,以平等的意识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厚此薄彼;其次,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让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和学会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师生间平等亲密的关系,构成师生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5.勇于创新,要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教育家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的根本。青年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在精通自己的专业并对所教课程有精深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创新来解决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深化科研水平,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还应熟练掌握相关学科及现代教育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努力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三、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与高速发展形成了对人才的高需求和高标准要求,这无形中给学校尤其是处于象牙塔顶端的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使青年教师不断地面临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全新挑战。这些要求和期望在给高校青年教师创造并提供发展机会、展示才能的同时,也给青年教师带来了愈来愈大的压力。青年教师担负着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工作中不仅需要敬业负责的工作理念,而且需要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更需要从各方面提升和培养职业所需的核心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站脚根,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忠波.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
[3]张俊,宋小清,朱光玉.高校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初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5,(2).
[4]刘宁.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
[5]刘金霞.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 教学简录
1.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遇到的物体运动是多种多样的.请仔细观察以下两种运动,看看有什么不同?(演示:①乒乓球的自由落体运动;②小铁球的单摆.)
师:乒乓球与小铁球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生:乒乓球做的是直线运动;小铁球做的是曲线运动.
1.2 激发探究兴趣
师:大家看一段视频.(注:两辆不同颜色的小汽车从同一起点出发,遮去中间的运动情况,同时到达终点)
……
师:以上是我们用计算机模拟的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你们想不想来研究这两种运动呢?
生:想!
1.3 探究气泡的运动
师:要测出气泡上升时速度,就要测量哪两个物理量?
生:路程和时间.
师:测量工具呢?
生:路程―刻度尺;时间―秒表.
师:测量路程的同时测时间,操作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讨论一下!
生:可以像体育课上那样先测出路程,再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
师:不错!联系体育课上测50 m的实际.可是这样只能得到一个速度,怎样判断速度是否变化呢?
生:多测量几组数据进行比较.
师:怎么操作呢?
生:将一段路程切割成几段.
师:很好,这个同学很爱动脑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测出物体在几段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师:桌子上的玻璃管上面标出了距离相等的五个标记,相邻距离是10 cm.同学们把玻璃管上下颠倒一下就可以看到气泡向上运动.如何测量出气泡通过各段路程的时间呢?
师:小组内相互讨论一下.
生:第一种:用秒表分别测出每段路程的时间(想不到第二种方法可以用收电费来类比);第二种:分别测出气泡通过每个标记处的时间,再相减可得在各段路程内的时间!
师:同学们看看具体的实验步骤.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全班交流.
师:气泡做的是一种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人们把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严格来讲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多见.我们可以把一些运动近似地看成匀速直线运动.
1.4 探究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师:(拿出自制教具:将长木板上的一端用木条垫高,再在上面粘上两把刻度尺,中间留一缝隙,乒乓球可以在两刻度尺之间滚动)
师:乒乓球从斜面顶端滚下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吗?你打算怎么探究?
学生实验后全班交流.
师: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研究其运动情况时,仍可使用速度公式求它的速度,这个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师: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在某段路程上或某段时间内才有意义.
师:对照图像,我们来研究,乒乓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师:科学家用频闪照相机,拍摄了苹果下落时的照片.(多媒体给出苹果下落的频闪图片)
师:像苹果、乒乓球这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的,人们称之为变速直线运动.
1.5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播放刘翔2004年奥运会110 m栏跨栏视频,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6 布置课后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利用刻度尺和手表测出各人步行的平均速度.
(2)查阅海安到南通的列车时刻表,计算某一车次的全程平均速度.
2 几点思考
2.1 怎样设计新课引入
新课的引入是教师上课尤其是上示范课、评比课关注的.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事实上确实如此,巧妙的引入给人眼前一亮激发兴趣,引人入胜.曾有老师戏称看一堂课的成败只要看开始的十分钟.
但现实情况是,有些老师对课堂引入的形式关注超出了对内涵的关注,也超出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完成自我构建的关注,头重脚轻.因此,教学中要力戒牵强附会、花哨复杂,应呼唤顺应自然、水到渠成.以最利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入手,用最简约而又能吸引学生思考的方式引入.一个小实验,一个小魔术既能激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本节课原先的设计是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引入,飞机、火车呼啸而过,神舟八号飞天等,确实能渲染气氛,激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为什么不能用最简单的器材,最容易演示的“低成本”实验来引入呢?两个简单的实验,每个学生观察后稍作思考就能获取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因此,适宜的才是最好的!
2.2 怎样渗透和体现物理思想
物理思想是对物理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是对物理规律的理性认识,是解决物理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魂”!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的提升必须要能灵活运用各种物理思想.虽然,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响应,但现实教学中的“生搬硬套”,为讲方法而讲方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就本节课而言,有些选手在总结中用了多媒体显现“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切割思想”等,这些思想方法是贯穿本节课的教学始终的.但如此这般,反倒使原本浅显易懂的东西,立马上升到高高在上的理论层面,抽象得使学生云来雾去的,大有神圣之感!
其实,物理思想方法隐含在物理教学中,是“无形”的,有时也是很好“意会”的,有时也大可不必“言传”的.在教学中有机结合,自然渗透.如课上有学生联系到体育课上50 m跑测量时间,笔者顺势提出只有一个速度,无法比较是否变化的矛盾,启发学生运用切割思想,水到渠成!
2.3 探究在前,教材在后,给学生“真实”探究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要求将学生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显然,新课标要求我们寻求一种实验探究教学策略,给学生“真实”的探究体验,真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少教师在上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时也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上课前发一张学案,让学生先预习,再把上面的填空填全.这种用预习的形式事先获得结论再展开探究,正是刘炳升教授经常在学术讲座中抨击的教学行为.试问学生事先都进行了预习,都已经知道了结论,你课上再装模作样地让他猜想、做实验、得出结论,不是“假探究”又是什么呢?这种“探究”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吗?
笔者上课前没有告知学生要上课的内容,没有预习当然也就不可能事先获知结论.课上老师发了一张学案,上面只有两个空白表格和两个坐标系.随着课堂的推进,一个个问题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被解决.问题解决后再开展学生实验,画图像,得结论,再利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尽管上起来“磕磕碰碰”并不流畅,但这才是真正的探究,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4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是一名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的重要体现.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有较高质量的物理课堂,所上的课才可能是一堂高质量的物理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是研究教材文本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提高高校领导的重视度,把传统教学转向实践性教学
大学阶段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发展学生的知识,从而培育人才。大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文化,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河里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由此得到能力的锻炼,知识的实践,从而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就是不断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这种形式并非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将所学习到的知识河里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投身于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这就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实践教学就是将实现培养人才为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广泛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身心。但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就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淡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目前,很多的高校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特别是文科类的专业,对于实践操作更是少之又少。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高校领导要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正确的且具有指导性的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有前瞻性的明确提出“开辟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教育教学的主线,要把学生工作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
在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制定工作计划,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的实践教学研究方案,充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不影响学生正常接受、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一些理论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其次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而且要形式多样。包括实验教学、实习课程报告设计、业务实习、社会实践调研研究、各类学科知识竞赛、毕业实习等。三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计划。要紧紧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对每个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教学主管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并以学校名义以文件形式下发,并延续开展。
3紧紧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学生教学实践内容
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熟知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对集中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安排、实践形式、操作要求以及考核办法等相关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且要熟知。对于实践教学内容,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研究,确定出适合于实际的实践课题,要对学生明确布置实践过程中的相关要求,明确实践目标和环节步骤,提前预设好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做好全方面工作的协调;同时,要制定出实践活动日程安排表,按照日程安排表进行实践工作推进,保证在预计时间内完成实践工作。
4.创新项目教学方式,利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中最顶级的教学形式。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有计划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项目,把一部分项目工作交给学生去操作,可以采取逐层推进、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做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建议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征文比赛、诗文朗诵会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办报刊杂志、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社会调研、公益服务等活动,以此锻炼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5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
对于面前很对高校而言,很多的教师都是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从理论知识的接受到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实践教学经验严重缺乏,因此,在学生实践操作上对于学生的指导自然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高效教学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打造、重视对教师业务水平、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培养。要经常性的组织教师培训学习活动,对于新教学要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培训,让每一位新教师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对于全体教师要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组织教师定期走出去,走进机关单位、走进有关部门、走进公司进行参观锻炼。定期邀请专家进校进行专题讲座,以此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业务水平、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培养。
6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困惑与反思
我国提出并开展素质教育已接近20年,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了六年多。客观地讲,两次重大的教育改革都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和行为模式的变化,对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学校分布在农村,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城市。而农村小学,又是基础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许多因素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影响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
下面,我想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供领导和专家们参考。
1 学校的硬件设施因素
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完善
的硬件设施,以及优质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室)、实验室、专用教室、电脑室,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有条件的话,还包括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校等各种社会资源和其他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广大农村小学,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村小学,几间空心砖修砌的教室,一个低矮的旗台,几十百十张破旧的课桌,几十百十册上级下发的图书,一个简易的硬土或水泥铺就的篮球场,便组成了一所学校。许多推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对那里的老师和孩子来说,是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即使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小学,其设备设施也存在着相对滞后的情况。例如:由于《科学》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多数不能使用,而新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又没有及时补充和配置,使很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展。实在要做的话,很多器具和物品就要教师自己掏钱购买或亲手制作。欲要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硬件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推行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效果当然会受到影响。
2 教材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
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很多农村小学使用的都是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小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小学教材的城市化倾向比较严重,对学前教育薄弱、学习时间较少、父母文化不高、学生见识不广的农村学生来讲,学习内容依然偏多,学习的门槛仍然太高。农村学生信息相对闭塞,视野不够开阔,社会实践活动少。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不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可由于地方教材的开发力度不够,难以选用到内容适量、难度适中、乡村气息浓厚的农村小学教材,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将学生拖着往别人的路上跟着走。
3 评价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内容,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到目前为止,高考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沿袭了一捶定音、按分数录取的模式。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各地、各学校看成重中之重的东西,还是教学成绩,还是教学成绩的一些具体指标:如优生率、及格率、录取率、平均分,以及学校排名。所以,学生非智力因素和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当然也就无暇顾及了。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各种考试、检测层出不穷,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现状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这是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4 教师因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施素质
教育和课程改革,需要一支素质全面、学科配套、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他们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具有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这一点,在城市,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城镇和农村学校,不存在大的问题。在农村山区,特别是在边远贫困的农村山区小学,问题就大了。
4.1 农村山区学校的教师来源复杂:有师范院校毕业的正规军,也有相当数量的民转公、委托培训、以工代干、招考录用的“杂牌军”。为了解决教师子女就业和农村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但由于从教的门槛较低,也造成了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下降的局面。一些教师专业不对口,一些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水平往往差距很大。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优秀的人才往往不会选择教师职业,大量优质的教育人才资源“孔雀东南飞”,流失到了其他行业。
4.2 教师学科配置不合理,专业教师匮乏。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一位教师要上许多门课,很多学科缺乏专业教师,特别缺乏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的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必然会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
4.3 农村教师普遍缺乏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在教育活动中容易随风倒,存在明显的误区和偏差,不能正确地把握好事物间的辨证关系,非此即彼,矫枉过正。特别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继承与创新、工具性和人文性、生成和预设、多元解读与价值取向、褒扬与批评、文本与图像的关系。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就无原则地迁就,无标准地盲目称赞,无主见地附和,不敢指出学生的错误,不敢大胆地管理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可以背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没有核心思想,随意地去理解、去创新。
4.4 农村小学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导致教师工作不安心,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一些村小和校点一个教师要上二到三个年级的课,有四到七门主科(三年级有科学课)。我们知道:教学时间是个常数,并且学生的在校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很不容易的。评优选模、评选先进、评职晋级由于名额有限,很难兼顾到村小和校点,难免挫伤村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很多管理措施,但因为缺乏规模效应,效果总不明显。沉重的工作压力和面对的现实处境,必然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这是不能回避的。
5 家长和学生的因素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因素。家长和学生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农村地区的家长和学生中,制约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因素更为明显。
5.1 农村家长普遍朴实善良,但大多数文化素质低下、经济贫困、观念落后,对孩子缺乏辅导能力、管理能力和引导能力,对孩子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对孩子的期望值也不高。缺乏家长必要的引导、管理和投入,单纯的学校教育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5.2 农村学生单纯质朴,但基本未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并且家务负担较重,学习时间短暂,路途远的孩子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用于赶路,一些孩子在家中被当作小劳动力使用。没有时间、精力的投入作保证,学校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就会被拖后腿。
我谈这些,绝没有非难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意思,也不是和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唱反调。我只是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讲出来。我坚定地相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的一条正确道路,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是对农村学校来说,可能困难要多一些,效果要差一些,进展要慢一些,时间要长一些。我也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专家,能想出更多的办法,制定更好的措施,来推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展,全面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作用。这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高校英语教师的启示是,他们要提高自舟素质,就要做到一个“树立”,两个“学会”,三个“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社会各行各业对那些懂外语、善交际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成了外语教育界人士探讨的热门话题。改革大学外语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无疑这对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夏纪梅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改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师质量问题。”戴曼纯、张希春也认为,“充足的合格的师资是保证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斯基(Vygotsky )、奥苏贝尔(Ausubel )、布鲁纳(Bruner)等又从认知结构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也为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已渗人到教育目标确定、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等的方方面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人,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过程。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还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建构意义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所学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是如此,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高校英语教师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二、高校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戴曼纯、张希春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下(尤其是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模式下),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有过硬的基本语言功,听、说、读、写、译俱佳,口头表达能力强;其次,懂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第三,了解中西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第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第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我们认为,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构建起上述素质,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要做到:一个“树立”,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两个“学会”: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个“重视”,即重视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正步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但应具备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应具有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此种能力运用到教育和教学中去。这使得广大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他们的知识结构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从大学生方面看,他们很快会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所以更需要有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教学生之所学”是高校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工作永远没有停滞不前的时候,他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去建构符合时展特征的知识结构。
2学会反思。
何谓“反思”?它指的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研究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Ruddock(1984)指出,“不检查自己的实践就是不负责任,而把教学看作实验、对自己的行动加以监视,才是负责的专业行为。”高校英语教师要特别反思自己关于教师角色的信念、关于学习者的信念以及关于学习的信念。许多证据表明,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计划、各种课堂决定以及课堂实践。因为教师总是带着自己对学生、学习和教育那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走进课堂的,正是这种信念支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将这些隐含的信念表现出来,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反思自己行为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记教学日记。记教学日记有两个好处:为日后进行反思而保留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事件并记录当时的思考;教学日记本身就可以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写日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Barklett (1990 )认为教学日记应记录“课堂常规性的和有意义的行为;与学生的交流;教学中的重要情节;教师个人生活情况;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对教学有影响的课堂以外的事件;我们对于语言教与学的观点等。”教师除了记日记以外,还应经常回看日记。在回看日记过程中,教师应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作为教师我能做什么?我的那些教学原则或信念对促进我的教学有什么用?为什么我要按照这种方法上课?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教学?等等。这样在记日记过程中的一些不清楚的问题也可能会变得明朗。很显然,教师记日记和回看日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去主动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利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恰好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学会合作。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一定就是纯个人行为,还可以与其他人一起进行,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来完成意义的构建。然而,在相当一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的交流很少,更不用说开展集体备课,所以不少教师有一种“职业上的孤独感”。久而久之,这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高校英语教师应该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虚心求教,学习身边的或更远地方英语教师的先进经验。所以我们倡导大学英语教师间应开展合作备课、进行教学观摩、相互评课等教研活动。教师在相互观摩时,应抱着“取人之长,补己所短”的态度去听课。在课后评议时,先让上课教师详细回述上课的步骤、课堂上发生过的事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反思性教学的初级形式,但十分重要,因为回顾自己教学的本身,就是审视其起因、掂量其后果的过程。然后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一起分析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无论是听课教师还是上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另外,学会合作还包括与学生的合作。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的发生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而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可能比教师多,所以教师还需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这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是有好处的。
4.重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李观仪在谈到什么样教师才是合格的英语教师时指出,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坚实的英语基础、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准确流畅的语音语调、全面的语法知识、一定量的词汇、应付自如的听读技能流畅得体的说写技能是最根本的要求。可见,扎实的基本功是高校英语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所以高校外语教师应苦练基本功,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应用学科(如二语习得、语言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各种英语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及近年教育界所倡导的折中教学法(综合各种教学法的长处)等的发展,都与上述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上述学科的有关理论,了解他们的最新发展动态。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应多读有关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化知识的书籍,能够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这些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顺应”和“同化”新知识的过程。
5.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然而一提到搞科研,许多教师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没时间查资料。诚然,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而英语又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所以高校英语教师普遍上课较多,通常在12至20节之间。没时间当然是一个因素,但是最关键的原因是许多高校英语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对科研有畏惧感。夏纪梅指出,在大学任教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只教学不研究只是“教书匠”。其实,从事英语教学的高校教师,大可不必舍近求远,他们完全可以以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对象作为科研对象。因为课堂教学经验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对象是最有研究价值的科研对象。比如大一新生刚进校时,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的学生听说能力都很差,英语教师该如何开展教学呢?这是他们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开展课堂研究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通过开展研究来解决,以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人,它是职业教师在教学和研究领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为他们参与反思性研究提供了实践的途径,激发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探索、研究的能力。不过,在开展课堂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考虑自己的研究是否有利于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6.重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