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经济的必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数字化建设;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339-01
档案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也在急剧的增长,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在档案的收集、保存以及利用等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最佳的平台,档案信息化成为了当今时代档案工作的主题,而档案数字化无疑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将传统的档案介质文件如纸质文件、声像文件转换成数字形式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具有高效安全存储、快速传输、管理便捷等优点。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将传统介质档案文件通过计算机扫描及加工处理转换数字形态的电子档案文件;二是实现对正在形成档案文件的数字化,即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子文件的直接生成、归档及保存;三是实现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即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科学选定档案目录的数据库结构;四是实现档案内容信息的数字化,即通过扫描、直接录入等方式将档案内容以图像、文本等形式进行数字化的存储。
n案数字化建设从过程角度来说,应包括档案收集整理、存储保管以及查阅利用等全过程。档案收集阶段的数字化涵盖了历史档案的数字化与新型电子档案的建立;档案存储保管阶段的数字化是指采用光盘、磁盘、硬盘等载体实现对电子档案的存储与保管;档案查阅利用阶段的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实现电子档案的高效传输、便捷查询与利用。
2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种类与形式越来越多,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需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大力开发和高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综合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前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而档案数字化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计算机信息技术正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产与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样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电子档案的形成促使档案工作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说,档案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之传统的实体化管理无论是在档案收集、保存还是利用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档案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数字化档案相较于传统介质档案,获取更为方便快捷,且能够更好的对档案原件进行保护,利用率更高。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社会共享层面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们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且不存在获取时间上的冲突。从档案利用以及档案社会化服务的角度,档案数字化建设必要性不言而喻。
3 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档案局一系列政策标准的支持与引导下,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发展迅猛,许多档案部门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档案数字化工作探索。目前,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档案规模不断扩大,档案数字化的相关规范也日趋成熟,已经初步形成了档案数字化加工市场,档案数字化的对象从纸质档案已经逐步扩展到了照片、图像、录音、录像、电影胶卷、缩微胶片等各种不同种类载体档案。
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政策环境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促进作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根据“统一领导、标准先行、利用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各地区也都把档案数字化作为编制本地区的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档案局联合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档案数字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被列入试点范围;2010年,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建立档案安全保密体系,档案数字化成为安全保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数字化作为一项档案基础业务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3.2 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方法,数字化加工环节不断细化,数字化标准不断提高,数字化生产日趋社会化。从发展趋势来看,档案数字化加工由档案部门自主加工开始向社会化服务转变,社会化专业机构的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初始阶段,档案数字化多由档案部门自行加工,由于在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设备、规模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发展的过程中,源于工业企业的业务外包模式被引入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将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给专业、高效的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与效率。从实践的效果看,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规避档案部门的不足,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专业性与高质高效,档案部门只需要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不定期进行数字化业务的监督与验收,即可较好的完成数字化的目标。因此,是目前档案部门进行档案资源数字化的首选,尤其是对一些资金、技术实力较为欠缺的地方档案部门来说,这一模式可以说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4 结束语
作为档案信息建设基础的档案数字化,其规模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虽然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的不足,还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最终形成符合我国档案管理实际发展需求的模式。
参考文献
摘 要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同时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益和水平,高校就必须创新高校的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资源的要求。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进而对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管理模式 创新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首先,近几年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在图书馆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管理模式不仅是有形的文献资源,同时也是图书馆开发和管理和无形资源。知识的创新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将以往的馆藏资源与虚拟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其次,随着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的不断增加,其面对的服务对象也逐步走向了多元化。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图书馆必须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管理范围和力度,能够为各种行业的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再次,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将成为信息管理的中坚力量,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
2.数字化与自动化图书馆之间的矛盾,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亟待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形成了以数字图书馆为导向,以自动化图书馆为主体的图书馆运行模式。1997年,我国实施了为期三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发展计划,对我国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发展状况来看,实现全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但是却与自动化图书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数字化虽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自动化在图书馆的发展中作用也很大。只有自动化图书馆和只有数字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是无法发展的,两者只有相互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促进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运行。
3.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图书馆人员发展机会的欠缺和发展空间的狭小,使得他们在学习、进修、晋升职称 以及从事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机会和条件远不如教学单位的人员,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高校图书馆内部缺少有效的竞争模式,工作人员之间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人才的不断流失。同时,高校图书馆相关待遇不是很高,高素质人才的匮乏,管理机制的落后,并且还有人认为图书馆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创造性,从而成为制约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一个障碍。
二、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
1.优化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
优化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管理指的是负责某项工作并且使其顺利进行而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图书馆管理指的是对图书馆的运行进行组织和指导,根据图书馆满足社会各类读者需求的目的,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行动,进而能够合理地分配与使用图书馆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完善图书馆的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想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图书馆管理的观念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优化。图书馆相关人员不能够再坚持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理念,要实现管理形式由封闭转为开放的积极转变,文献资源从以藏为主转为藏用结合,服务形式由无偿转为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管理人员的服务手段要从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操作,形成开放、竞争、合作相互协调的管理理念,进而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2.促进组织结构的协调发展,建立开放的业务部门。
组织结构指的是对于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进而实现工作的有机运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在图书馆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图书馆组织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的每一个具体部门都是图书馆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积极建立一个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各个组织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使图书馆的每一个部门都成为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协同发展的同时,还要建立一些开放性的图书馆业务部门,例如,图书信息咨询部、信息查询处、信息开发部以及图书馆宣传和技术服务部门等等,为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奠定有利的基础条件。
3.完善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要做到所有的读者满意,一定要构建高效合理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首先,要大力提升化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手段。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方式上,在积极利用馆藏资源和做好图书宣传的同时,要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的优势和网络功能,更好地实现图书资源网上系统导航和网上信息检索等工作。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扩大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范围和领域,进而能够保证读者获取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图书信息;其次,实现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在具体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除了提供基本的服务之外,还要加大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控技术 普通机床 数控改造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装备工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名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数控技术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机床数控技术综合了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以及先进的机床制造技术,它已经而且还在继续改变人们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的概念。我们必须快速提高机床的数控化率,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
目前我国机床数控化率不到3%。而用普通机床进行加工,普遍存在着各种问题: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周期长,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影响企业的效益、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大力提高机床的数控化率。提高机床数控化率有两个途径,一是购买新的数控机床;二是把普通机床改装成为数控机床,既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普通机床的数控改造既经济又快捷,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机床数控化率的一个主要途径。
1.普通机床数控改造的意义和必要性
1.1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数控机床的精度更高,柔性更大,生产效率更高,更好地满足了市场竞争和工艺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机床数字控制技术的应用是机械制造行业现代化的标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1.2节省更新设备费用。
目前我国机床数控化率不到3%。数控化改造普通机床的同购置新机床相比一般可节省60%左右的费用,大型及特殊设备尤为明显。一般大型机床改造只需新机床购置费用的1/3。即使对原机床的结构进行彻底改造升级也只需花费购买新机床60%的费用。
1.3节省培训工人费用。
在原有机床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新的数控机床相比较,工人更容易上手。培训时间短,培训费用少。
2.普通机床数控改造的内容
机床的数控改造,主要是在原有机床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最终使机床具有或部分具有数控加工能力。如提高机床的自动化程度、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下面以用微机数控技术改造普通车床CA6140为例作介绍。
普通车床CA6140是工厂常用的一种普通车床,存在着一些弱点,如刚性不足,抗振性差,热变形大,滑动面的摩擦阻力大,以及传动元件之间存在间隙,等等,不具有数控加工能力。
2.1CA6140数控改造方案
2.1.1系统的运动方式与伺服系统的选择
改造后的经济型数控车床应具有定位、直线插补、顺、逆圆弧插补、暂停、循环加工、公英制螺纹加工等功能,故应该选择连续控制系统。考虑到属于经济型的数控机床加工精度要求不很高,为了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所以驱动元件采用步进电机,并采用开环控制系统。
2.1.2数控系统
根据机床要求,采用8位微机。由于MCS-51系列单片机具有集成度高,可靠性好,功能强,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具有很高的性价比等特点,决定采用MCS-51系列的8031单片机扩展系统。
控制系统由微机部分、键盘及显示器、I/O接口及光电隔离电路、环形分配器、步进电机功率放大电路等组成,系统的加工程序和控制命令通过键盘操作实现,显示器采用数码管显示加工数据及机床状态等信息。
2.1.3机械传动方式
为了机床达到更高的分辨率,采用步进电机经齿轮减速再驱动丝杠,为了保证更高的传动精度和平稳性,尽量减小摩擦力,选用滚珠丝杠螺母副。同时,为了提高传动刚度和消除间隙,采用有预加负荷的结构。齿轮传动也要采用消除齿侧间隙的结构。
2.2CA6140数控改造成果
2.2.1用滚珠丝杆螺母副替换普通车床上的丝杆及光杆,提高了机床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
2.2.2用步进电机作为伺服机构,驱动机械部分工作。
2.2.3用自动换刀刀架实现了自动换刀。
2.2.4采用8031单片机,加上一些扩展芯片控制系统工作。具有一定的数控加工功能。
3.结语
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必要的。我国有大量的普通机床,这是问题,同时也是巨大的资源。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数控化改造要注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景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1999.
[2]王爱玲.现代数控机床结构与设计[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9.
【关键词】常州科教城 长三角 图书馆资源整合 现状 措施
通常,我们将资源整合的概念理解为依据一定需要,对某种资源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个体、功能结构以及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及重组,最后形成一个新的资源体系。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就是指遵循一定原则、标准和规范,将学校图书馆与各二级学院资料室的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
目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正处于混合型时期,很多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本馆文献资源的内部整合。本文首先就长三角区域实施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然后依据常州科教城资源整合的现状,结合长三角图书馆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长三角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长三角实行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必要性。长三角地区主要由上海直辖市,南京、杭州、宁波3个副省级市,苏州、常州、无锡、绍兴等11个地级市,共计16个城市组成。据相关统计,长三角地区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地面积的1%;人口总数约7534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2009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794亿元,占全国21.4%,GDP超过1万亿美元。①由此可见,长三角是我国土地占用面积最少,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推动,文化的推动离不开资源的建设,资源的建设又离不开资源的有效整合。因此,长三角实行图书馆资源整合有其必要性。资源的有效整合也将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及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长三角实行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可行性。根据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点,实现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整合,离不开长三角地区的图书馆文化建设,而构建这样的文化,首要条件就是要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即有效实施资源整合计划。长三角地区图书馆现有资源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决定着资源整合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顺利实施。
据统计,长三角所辖区域范围内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约100多所,大专以上的院校图书馆达300余所。②这些图书馆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为长三角顺利实施图书馆资源整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长三角区域实行图书馆资源整合提供了可行性。
长三角图书馆资源整合现状
1994年,教育部启动了CALIS工程,即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工程,其宗旨是把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知、共建与共享。自此,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1997年,长三角区域代表――江苏省启动了JALIS工程,即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其目标是按整体发展和共建共享的思路,在全省高校图书馆基础之上逐步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置精当的文献收藏系统和现代化的服务系统,形成江苏高校文献保障网络,并与CALIS接轨,借助于虚拟馆藏,获得最新文献信息。
常州科教城是常州市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相对集聚的国家级科技园,园区占地5600亩,拥有高等院校6所,科研院所150多家。构建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常州科教城的重要任务,目前已建成拥有2万G容量的图文信息系统和300余万册图书资源的信息平台。在常州科教城内,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和共享运行机制和模式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及实用性。经过多年的努力,常州科教城在资源整合方面已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形成了科教城内图书馆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协调机制。目前,科教城内各高校图书馆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规划、范围、方式及费用分摊等都已达成共识,步调一致,极力完善城内管理制度,为城内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
二、实现了资源建设过程中统筹规划,协同调研,联合采购的目标。城内高校图书馆在数字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上,基本步调一致,实现了城内数字资源建设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协同调研,联合采购,共建共享的目标。
三、完成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硬件平台的构建,组建了较为丰富的中文数字资源共享镜像站点。在硬件保障基础上,科教城已完成了中国学术论文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书生之家数字图书等国内知名的中文数字资源共享镜像站点的建立。
四、开通了科教城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站。科教城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网站已经为城内高校读者提供免费的共建共享数字资源的浏览、查询和下载服务。
五、采用图书馆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图书馆间的相互开放与整合。城内高校图书馆采用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图书馆间的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OPAC)相互开放,从而为科教城图书馆实现资源共知、共建与共享提供了保证。
六、开通了原文传递服务。城内已经开通了NSTL(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外文文献原文传递服务,读者可以从NSTL收录的重要外文学术期刊中获取所需的原文文献。
常州科教城图书馆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资源整合过程中,科教城图书馆资源整合缺乏完善长效的管理体制。目前,很多院系(所)资料室存在管理松散、图书资料利用率极低等问题,且一般只对本院系师生开放,导致校内文献资源共享名存实亡。如何把院系(所)资料室的文献资源纳入到资源整合的大格局中,实现文献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是图书馆工作人员面临的新挑战。
人力资源不足,人员素质不高。随着高校发展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科教城内很多院校都建立了新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比较缺乏,而人员不足则导致工作环节上顾此失彼,不利于正常的图书馆工作流程。此外,某些高校还存在人员素质偏低,学历、职称、年龄、性别等结构不合理,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缺乏,外语水平不高,不能掌握最新的软件资讯,不会使用相关数据库,缺乏现代信息服务技能,不能真正做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
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有效措施
正确认识、分析并解决图书馆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对于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长三角文化氛围的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
建立完善长效的管理体制。资源整合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要想实现文献资源的共知、共建与共享,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长效的管理体制,保证各部门、各环节长期健康地发展,保证资源整合的有效实施。首先,管理制度的拟定必须科学、合理和规范,由专门组织讨论决定,经过大众讨论,要确保在人人自觉遵守的前提下实施此制度;其次,制度的实施必须严格、严谨和到位,要保证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无原则性矛盾产生;再次,制度的监督流程也要兼顾,及时对制度予以修订和完善,确保整个资源整合过程中始终有一套完备而长效的管理制度在执行。
优化人力资源,提高人员素质。首先,人事部门应该根据《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精心选择管理人才。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要保证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同时严格要求在馆人员。在适当时候,还可以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优化职工队伍,增强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对在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全面快速地掌握图书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构建长三角特色平台,有效实施资源整合。一、建立长三角区域统一的图书馆网络平台。长三角可以效仿常州科教城的共建模式,将每所高校图书馆联合起来,结成长三角独有的图书馆网络;二、建立长三角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可以效仿江苏省的省内馆际互借模式,给有需求的读者办理长三角馆际互借借书证或一卡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建立长三角图书馆读者俱乐部,大家可以交流信息检索、数据库使用等方面的心得,也可以定期举办讲座等有益活动,丰富大家的图书馆学知识。
结 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腾飞,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势在必行。而对于长三角图书馆的工作者而言,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创建一种新型的具有长三角特色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大力推进资源整合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知、共建与共享。(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图书馆)
注释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
一、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以“新零售、共享经济、社交化”等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它是以价值创造为灵魂,以客服需求为中心,以企业联盟为载体,以应变速度为关键,以新型网络为平台,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会计管理运行机制和会计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为企业财务转型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武器。会计的第三次革命悄然而至,会计人才新需求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济新形态下,除了一些财经类专科院校以外,大部分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的会计专业招生在近些年开始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账房先生求职难”的现状如何改变?是不是真的像社会上有些人所说:“未来的社会发展不需要会计”了呢?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探讨。其实不然,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不是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改变会计发展的方向,拓宽会计的服务职能,提升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的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国家公认的会计原则指导下,按照专门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主要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使之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情况,因此,人们将财务会计称之为“外部会计”。显然这种会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新经济业态,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这些信息技术的出现要求我们的会计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服务外部利益集团、简单做事后的会计核算,而是要求它向内部的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能针对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权衡对比,然后向企业内部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有关价值控制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有效地实施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由此可见,不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会计人员,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为什么在就业时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要想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那就必须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充分认清转型的必要性。
二、目前会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传统的会计执业重心正经历由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向参与战略管理和流程优化的管理会计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转型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水平到能力水平的变化,使得会计职业的角色功能必须做出必要的改革和重新定位。2014年,财政部全面启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后两年内陆续无线《管理会计案例索引》和《管理会计实践索引》,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时代的到来,但是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较大。
(二)学校层面
目前,在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还难以找到一份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也上仅仅是开设了一门管理会计课程,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材体系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与传统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技能大赛影响力不大,技能竞赛平台有待升级。高职院校中拥有管理会计师资格和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凤毛麟角,对学生而言,学习管理会计未来能做什么岗位和职位,教师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引导。
(三)企业层面
根据网调数据显示,欧美顶尖公司财务部85%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从事账务处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有15%。相比而言,我国的企业基本相反,公司财务部内部做管理会计职能的人员不到10%,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任然从事低端的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1700万持证会计人员中,核算型人员比例高达近90%,仅仅有10%的会计属于管理型会计。这也是现行《会计法》为什么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在企业走访调研中,企业CFO认为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对高职会计毕业生来说很重,但是事实却很不满意;CFO看中的组织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
(四)行业层次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近些年管理会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程度各有特色,在制造业应用的最广泛,其次是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卫生行业和教育行业等,这其中管理会计工具中的成本管理应用的是最好的。那么企业大咖们对我们未来会计人员的期盼是什么呢?华为总裁任正非认为:“财务如果不懂业务,只能提供低价值的会计服务、财务应融入业务、提升服务”;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海尔财务组织实施了融入财务、生态财务和共享财务”;而阿里的蔡崇信期望:“将来团队里面会有机器人同学,阿里的财务共享一直在尝试引入技术,实现运营的智能化、自动化”。由此可见,我们亟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会计人。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清会计专业转型趋势,明确未来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传统会计人员的逐渐减少并不代表未来经济发展不需要财务人员,而是需要我们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应对财务转型。随着业财融合理念和边界的变革,传统的“人人财务”将发展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这也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趋势,尤其是“双高水平”建设中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持续跟进财务数字化发展方向,提高会计人员数字化思维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发展一定会朝着数字财务的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一项资产。企业每发生一笔交易,按照及时性原则就要适时进行核算,但是因为过去的条件限制不能及时满足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不能充分得以显现,而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这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时会计也就应用而生了,它能实时满易管理的需要,智能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个事实,所以这也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持续升级财务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
现代企业会计追求的主题是持续优化工艺流程、精准降低成本费用、共享财务数据资源、全程参与战略管理、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警车中,财务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发展管理会计,基于数据的洞察来支持战略决策,进而提升运营效率,服务企业发展,成为真正的企业价值管理者。在推动企业数字化管理进程中,财务运营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能力;推进业财融合发展管理会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是一场财务的工业革命,未来的财务一定是财务共享的天下。
(四)打通专业教育与“1+X”证书的有效衔接,充分实施书证融通
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要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转型发展中要将数字化管理会计、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服务等这些财务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有效融入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持续做到“三个深化”。首先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工业互联网为平台,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课证融通、教育与培训的衔接和考核评价同步。其次是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坚持成果导向,构建“素质、知识、能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提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充分贯彻“三教改革”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最后是深化会计专业管理会计方向建设力度,确立科学客观、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五)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会计专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会计专业转型势在必行的趋势要求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及时认清形势、转变思想,积极转岗。一方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主持或参与会计专业教改课题,参与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和其他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有效对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训实践。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是基于数字经济形态下的一次会计行业大变革,也是大势所趋。各高职院校应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既不能消极应对,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进来,认真分析自己在转型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适时做出调整,尤其是充分调动会计专业的教师转变认识、行动起来,共同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立朋.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探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9):101-102.
[2]李娟.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会计专业发展转型分析[J].管理观察,2018(09):144-145.
[3]曹方林.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高职会计专业的转型与提升[J].纳税,2019(13):123.
一、数字化图书馆发展进程与涵义
从1946年计算机诞生开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历经42年的发展沉淀后,于1988年首次萌发了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言论基础,我国国家图书馆在1996年提出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该项目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998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数字化图书馆的涵义,从技术层面看就是人们通过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将图书馆有价值的文本、语音、图像等收集、整理、加工等数字化处理后转化为有价值的数字资源,以网络技术进行高效经济的传播与接收,为用户提供便利快捷信息服务的网上图书馆。因为数字化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化后演变而来的,从功能角度上也可理解为传统图书馆的功能扩展。
二、党校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必要性
(一)储存空间小、保存成本低
数字化图书馆通过压缩数字化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不易丢失,大大节省了空间,也降低了成本,而传统图书馆占地和管理成本都很高,不但需要固定的书库来存储图书资料,还要不断购买大量的纸质图书丰富馆藏,纸质图书不经济环保,加上长时间反复借阅翻看使用,容易导致破损,修复成本高,而一些珍贵、历史悠久、难以修复回购的图书更是得不到良好的利用与保存。
(二)查阅检索方便
数字化图书馆顺应信息化时代趋势,通过互联网上简单的登陆点击,就能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阅读,而传统的图书馆需要根据开馆规律来安排时间到特定的地点阅读,加上查找资料不便捷快速有效,这期间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远远超过数字化图书馆,所以从长远来看,数字化图书馆大大缩短了时间成本,加大了阅读效率。
(三)数字信息安全性、专业性、共享性强
在目前网络数据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数字化图书馆更具优势,对于部分网页结构变化频繁,网址不固定,资料不完整等弊端,数字化图书馆通过将本身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社会资源,尤其是里面储存的专业性较强和较为珍贵的教学科研文献资料,经过专业人员审核数字化处理后,其安全、共享、真实可靠性能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里无所顾忌的使用。
三、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缺口大
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和一次完成的,它具有更新期和连续性,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先进设备、电子资源的更新换代以及软件支持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目前图书采购是党校对图书馆的主要资金投入,这笔资金不足以进行更深入的数字化建设,加上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导致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资金缺口大,数字化建设难以开展,资金的缺乏也是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各行各业各领域都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他们是做好一件工作的核心动力。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依托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否具有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应用方面的优秀人才,直接影响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就目前现状看,大多数党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有的只是略懂皮毛,更甚者则是一窍不通,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作为内在支撑,往往会对数字化图书馆在管理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束手无策,不利于之后延续性的工作和充分发挥其职能职责。
(三)自动化水平低,数字化信息不全面
已经进入数字化初步建设的图书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自动化水平低,相关知识没“吃透”。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来采购适合的高科技硬件设施,导致硬件设施“水土不服”,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数字化信息不全面,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转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加上版权等问题,很多有价值的文献因为各方面原因还不能完全进行转化,或者转化困难大,造成了查阅资料的信息不够全面。
四、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重视,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领导的思想意识需要不断提高,要能正确意识到时代的发展趋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加快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前提。领导重视可以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可以在确保党校其他各项资金比例合理的前提下,给予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方面更多的倾斜,保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将数字化建设纳入党校发展的重要工作任务中。
(二)培养和挖掘高素质专业人才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需要图书情报、信息化技术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采取对外招聘挖掘人才的方法外,还应该加强对现有职工的培养。招聘的新人才以专业性为基础,对于部分优秀人才不符合招录标准或编制要求的,也可采用灵活的合同聘用制度。
摘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充分加大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本文重点谈谈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之对策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意识;对策
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不断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使之在日常行为中注意减少CO2 的排放,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一是要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三是要充分发挥社团在公民节能环保意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1.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但是低碳经济作为单独概念并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1.2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的依托。有关专家指出,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 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这不仅意味着低碳经济要在生产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由此可见,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当代环境资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日常活动的正当结果,这已经基本成为了人类的共识。
2 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公众参与度,实现共同低碳当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倡导低碳生活、建低碳型社会,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人作为主体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公众是否积极参与节能环保行动以及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如何,将最终决定着低碳经济推行的实际效果,从而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节能环保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事务,我们每个人理应承担起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积极参与到节能环保的各项工作中去。这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有效推行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条件。
3 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之对策研究
3.1 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但是,当前社会公众对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仍不足,对能源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较弱,公民节能习惯还未养成。所以,必须通过广泛地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培养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实践低碳生产和生活。
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在国外,许多城市、企业十分重视媒体对节能的宣传教育。加拿大渥太华就专门办了一份报纸吝啬家日报,专登宣传小气有理、为人们节约过日子提供具体办法的文章,提倡吝啬不是没有面子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报纸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不断刷新。
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优秀做法,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使社会公众了解中国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节能环保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尽量拉近节能环保与民众的距离。另一方面,要加大普及节能知识的力度,充分利用特殊时日开展活动。
3.2 转变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从目前来看,中国公众的低碳意识还比较薄弱,良好的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养成。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的日常起居每年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总量,足足可以充满三个热气球。可见,公众生活方式健康、环保与否对于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多么重要。
3.3 哥本哈根大会直接向我们提出了未来现代而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型的责任,让这场运动从自己家中发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2008 年6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公开报告对个人的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具体意见,这对我们形成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有着指导意义。
3.4 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众所周知,二战以后,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流行,这对中国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超过正常需要的浪费式、资源透支型的消费,反映到社会生活中,则表现为大量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消费主义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造成了自然力的严重不和谐。因此,转变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要优化消费结构,提倡 5S 消费原则。和谐的消费观念是生态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优化消费结构是为了将人类的消费行为控制在大自然可承载的能力之内,实现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GIS 系统 问题 应用
1 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仿真等技术,把数字高程用三维模型(DEM)、高精度地理信息航片数字正射影像(DOM)等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后融合在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上形成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输电线路勘测设计的应用需求,开发出相应的应用模块,用于变电站的布点和各电压等级线路进出线走廊规划、线路路径选择、优化、平断面剖切、杆塔优化定位等,解决常规勘测方法中已有地理信息资料陈旧、外业作业量大、周期长、勘测精度不高等问题。
2 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存在的问题
输电线路通过的地域跨度较大,地理条件比较复杂,线路路径及杆塔位置与地理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目前,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主要依靠1∶10000或1∶50000的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基础地理信息资料陈旧,路径选择优化困难:由于地形图陈旧,地形、地物的反馈不及时,其空间表现和分析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传统作业初步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踏勘,用来弥补地图已经太陈旧的现象;现场踏勘只能看到局部的地物,而不能全局的看整个线路路径,加上勘测、设计人员在现场受到“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进行线路路径的选择和优化。
(2)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有限:除个别特殊地段经认真勘察或测量后并准确设计外,其余大部分地段缺乏有效数据,对杆塔的档距规划、使用数量和呼称高一般靠经验估计,造成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不足,工程造价控制困难。
(3)终勘定位时野外勘测工作量大:测量传统的作业模式作业效率低,测量通道的林木砍伐量大、工期长、成本高,且返工量大。当前变电站的规划布点与地方规划矛盾越来越大,往往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量大,其基础设施、民房、厂房等分布密集,越靠近负荷中心,变电站的选址就越困难。在1∶10000和1∶50000地形图上进行变电站布点和走廊规划因地形图陈旧空间表现能力不足,以及“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合理地进行站址的选择和进出线走廊规划。
3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输电线路的路径选择必须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的要求,线路路径要避开重要的水利设施、军用设施、建筑设施,要少跨越林区,避免压覆重要矿产,要尽量少跨越民房等等,应用传统的1∶10000和1∶50000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已无法满足建设“两型三新”坚强电网的规划设计需求。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工程航拍等新型勘测手段,由于其成本高、周期长,难以在22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中普及使用。
3.2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随着大规模地形显示和分析算法的出现以及实现三维 GIS 关键技术的突破,三维GIS 技术已逐渐进入应用阶段。近年来,我们国家地理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已基本完善,地理信息航片、卫片影像分辨率均有了很大提高。据江西省地理信息中心介绍,地理信息卫片影像分辨率在城区可达1.0米,但山区分辨率只能达到30.0米,分辨率30.0米无法实现山区勘测设计选线要求,因此,本系统开发考虑综合利用卫片和精度为1.0米的地理信息航片数据作为系统的基础数据。
4 GIS勘测设计系统功能实现及应用
4.1 系统在线路建设及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4.1.1 可研、初设阶段应用
(1)快速优化选线:充分利用地理数字信息资源使线路设计建立在可靠的数字化模型之上,由于卫片、航片“视野”开阔,所选线路路径能确保可靠性和合理性,可缩短线路长度,加快设计进度,节约投资。
(2)在可研、初设阶段进行施工图深度的设计:在优选的路径上,利用系统的DEM高程数据可实现多个线路走廊断面图自动生成,设计人员可进行预排杆位,比较各路径的优劣,确定最优方案。确定的预排杆位后的路径方案可进行杆塔档距规划设计,从而可提高杆塔的档距利用系数,节约投资。
4.1.2 施工图设计应用
(1)快速准确定线:在GIS勘测设计系统平台上,可以准确定出线路转角点的坐标和角度,结合GPS可以方便进行线路的选线定位工作。利用GIS 系统自动生成的路径断面图,可以进行预排杆位,提取出预排的塔位坐标,然后用全站仪或GPS进行现场放样和复核,提高塔位定位放样的效率,并且可实现不通视的放样测量,减少线路勘测中的林木砍伐。
(2)减少线路野外勘测难度:由于已经预排杆位,可以事先分析断面图中对设计有影响的地段进行重点测量,补测杆塔基面、交叉跨越及特殊地形点即可快速完成线路终勘断面测量。对一般地段的断面点可直接利用GIS系统中的地理信息数据,减少杆塔平断面定位中断面点测量数量,从而减少测量的工作量和难度,有效减少断面点测量中林木砍伐的数量。
4.1.3 设计评审中的应用
目前工程评审受环境限制,无法直观展现工程现场环境和有关设计要素,影响工程评审的准确性,应用GIS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工程设计和评审的直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可视化三维技术,实现工程实际环境再现,从而加深设计深度、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
4.1.4 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以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和影像为基础,通过输电线路本体的建模,为线路的运行维护提供一个真实的三维可视化平台,有利于线路运行维护中的故障快速定位、故障分析判断、故障抢修方案定制及确定抢修路径等工作。
5 总结
在输电线路建设中,采用GIS勘测设计系统,可彻底改变当前在线路路径选线中“凭经验选线”的方法,解决常规勘测方法中已有资料陈旧、采集数据困难、野外作业工期长、线路通道林木砍伐量大等问题。主要设计方案的决策建立在“数字化”、“科学化”基础之上,具有明显的社会环境效益,并可以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一个智能可靠的基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