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英文名称: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6893
国内刊号:11-1929/V
邮发代号:82-14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主管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2204
国内刊号:11-3979/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验室建设;因地制宜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创新实验室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据统计,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绝大多数是在著名高校的实验室中取得的,而我国历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半数以上也是在高校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中完成的[2]。创新的源头在实验室。实践证明,推动创新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提供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空间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空间场地的建设、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的准备[3]。其中,空间场地是创新平台建设的前提条件,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的老校区建在市区,能利用的空间资源越来越少,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创新实验室建设就显得愈发重要。我校宇航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通过对原场地进行创新性规划、设计和改造,完成了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的建设。
1 航空航天科教基地的建设过程
我校飞行器设计专业与国内航空航天院校同类专业相比侧重方向不同,因此我校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建设综合考虑了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特点、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
1.1 综合考虑,提出建设目标
依托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突出航空航天科学技术领域多学科融合的特色,发挥我校学科综合优势,坚持“创新、跨越、特色、集成”的指导思想,建设及展示航空航天典型产品,进行学生教学实验,开展学生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在满足本校师生教学实践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增强公众对航空航天知识的了解,激发公众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热情。
1.2 充分利用场地特点,完成场地规划
中关村校区是我校的老校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很难另辟场地进行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规划,因此基地建设必须挖掘、整合校内的现有资源。当时学校有一处过渡食堂因为新食堂建好已停止使用,其建设面积1 200 m2。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地面承重、安全设施、水、电均能满足实践基地场地建设的要求,但原场地布局及结构承重是按学生就餐要求规划设计的,并且层高仅有2.7 m。实践基地的建设原则是不能对原有结构进行大幅调整。通过对当时场地特点的分析,同时考虑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我们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实践基地的建设,既不能建成各种飞行器模型的展室,也不能全部建成航空航天模型制作实验室。我们最终提出了产品展示加创新实践的规划思路,将整个场地规划成1个多功能展示区、4个功能区和1个办公区。其中,多功能展示区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典型产品、我校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实践基地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包括民用飞机模型展示厅、军用飞机模型展示厅、导弹模型展示厅、火箭及发射架模型展示厅、航天器模型展示厅5个小厅,同时为了突出我校学生的创新作品,在各展示厅都留有摆放创新作品的空间。4个功能区主要包括飞行控制仿真实践区、航空航天模型制作实践区、飞行组网及空气动力实践区、多功能研讨区。同时为了安全考虑,多功能展示区留有紧急情况下人员迅速撤离的安全通道。
1.3 充分调动本校资源,完成布局设计
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建设最初的理念就是调动全校资源,大家共同参与建设。因此在完成整体方案规划后,我校没有聘请专业设计公司进行布局设计,而是请本校工业设计系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学校还提供了一部分支持经费,这样不仅为本校师生提供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建设经费。
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布局设计如图2所示,依据总体规划要求,完成多功能展示区及各功能实践区布局安排设计,其中多功能展示区总体呈S形布局,各厅之间采用可移动展架式隔断方案,展架上可摆放相应的飞行器模型,较大的模型可摆放在各展厅中间,展架根据需要也可随时调整。功能实践区及办公室位于整个展示区的一侧,分成5个独立区,各功能实践区之间以及展示区之间均采用透明玻璃隔断,其目的是使参观的学生能与各功能实践区的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参观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兴趣,同时也激励实践的学生更好地完成科技创新活动。
1.4 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多方筹集资金,其中实验设备处、教务处、国资处及宇航学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分别从航空航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费、宇航学院配套建设经费、教学基础条件专项建设经费、实验设备处修购专项建设经费、985建设经费中提供了资金支持,确保建设顺利进行。
2 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的运作及成效
实践基地的建设本着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原则进行,从建设使用效果分析,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激发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2.1 配合航空航天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学习与基础课学习不同,需要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学生仅从书本上学习这些专业知识会感觉枯燥,提不起兴趣。多功能展示区及实践区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如宇航学院开设的飞行器系统概论充分利用了多功能展示区陈列的各种飞行器模型,这种三维立体的直观感受比书本二维平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知各种飞行器;专业课空气动力学通过在空气动力实践区的演示及学生的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掌握空气动力学原理;在专业课现代控制原理学习中,学生通过在飞行仿真控制实践区的动手参与,可以很好地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随着各功能区的不断改进、补充和完善,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补充课堂教学。
2.2 开设公开选修实验课
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各功能区的设施,实践基地直接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实验选修课。如依托航空航天模型制作实践区开设了多功能飞行器设计实验选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及实践动手能力,从学生的反馈看,效果非常好,他们的选课积极性很高。课程实践环节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对学生分工合作、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
2.3 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
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通过鼓励参加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航空航天科教基地建设的目的之一。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荣誉感,争强好胜。科教基地正是抓住了学生这些特点,为他们材料设备,制作场地等硬件支持[4],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
到目前为止,实践基地支持学生参加的比赛包括2011年、2012年的“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2011年、2013年的“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北京市级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很多学生正是通过实践基地的培养,获得了保研资格。
2.4 教学相长,完善实验队伍建设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实践基地自身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个个成绩的取得,都是实践基地背后支持的结果,学生感受到了参与实践基地活动的乐趣,学校也更加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实践基地有专职人员2人,指导教师10余人,从事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保持在30人左右。同时一些任课教师也体会到科教基地的作用,也愿意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这些都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人力及物力保障。
3 结束语
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孵化创新特色人才的重要场所。抓好科教基地建设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通过科教基地的建设,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只有青年人的创新能力增强了,才能实现科技的真正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以学校“拓天”发展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为主要目标,我们充分利用场地条件,调动各方因素,克服多种困难,因地制宜地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推进科教基地的建设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刁鸣.示范中心创新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74-77.
[2] 张显飞,华柏兴.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实践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46-48.
前言
激光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对带动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较多领域如航空航天、机械加工在应用激光技术中,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未使激光技术中较多技术手段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就要求实际运用正确认识激光技术的本质并结合具体行业要求进行技术手段选择。因此,本文对航空航天领域、机械加工行业中现代激光技术的运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械加工行业中激光技术的运用分析
a打标与切割技术的运用
机械加工行业中,一般对设备产品进行特殊符号、标记的设计都要求利用到激光打标技术。该技术应用极为广泛,如机械加工行业中的仪表、仪器、量具、汽车工业以及电子工业等,都涉及到打标工作。一般打标技术涉及到的对象多集中在印刷电路板、合成材料、橡胶、陶瓷、塑料、铝合金以及不锈钢等方面。另外,机械加工过程中往往也涉及较多材料处理工作,此时便要求引入切割技术,其主要通过聚焦镜的应用融化材料,并在激光束作用下将熔化材料吹走,这样便有相应的切缝形成。现代机械加工领域中,都将激光切割技术作为高新加工方式,能够使传统切割过程中变形过大、缝隙过大以及操作时间较长等问题得到解决。
b焊接与淬火技术的运用
关于激光焊接技术,其实质为将设备构件至于激光下,使构件能够连接为一体。将该技术引入机械加工领域中,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多种类型金属都可进行焊接,的 且焊接后不会出现凹陷或其他变形现象,整个焊缝在外表上极为美观。目前机械加工领域中焊接技术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①焊接金刚石锯片,可直接利用该技术实现;②对壳体类零件、汽车板以及钢板等,可利用激光焊接技术。该技术的运用对于解决传统机械加工中焊接质量不高、焊接表面美观性差等问题可起到明显的作用。另外,在淬火技术运用方面,其主要对工件表面利用高能激光进行扫描,这样整个工件面温度上升极快,且可瞬间自冷。所以其优势集中表现为:①相比一般淬火硬度,激光淬火方式下的制品将超出其15%左右;②加工时间较短,且可直接利用计算机对整个操作进行控制,具有一定的自动化加工特点,生产效率极高;③技术应用下不会产生较多的污染,且不必引入冷却介质便可快速完成低温淬火。
c熔覆技术与打孔技术的运用
对于机械加工领域中的再制造工程,常涉及到旧设备修复工作,而设备修复的主要技术便以激光熔覆为主。实际应用过程中,可直接对旧设备二次加工,提升设备的使用性能,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发展中资源节约的要求。另外,机械加工领域中的激光技术,也表现在打孔技术方面。一般对于较软材料、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等,往往需进行不同类型孔的加工,该过程中便可引入打孔技术。从打孔技术应用的优势看,主要表现在打孔精密度较高,能够准确定位中心孔,且能够自由控制打孔深度,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问题。
航空航天领域中激光技术的运用分析
a航空航天工业中激光焊接的应用
一般该工业较多零部件的焊接多引入铆接方式,其应用下尽管能够熔铝合金材料,但由于热处理效果较差,极易导致晶间裂纹的产生。而将激光焊接方式引入,这些问题可直接得到解决,且整个机身制造过程都得以简化。相关实践研究发现,利用激光焊接取代铆接工艺,其可使机身自重降低许多,这样相应的制造成本也会节约,可见激光焊接的作用极为明显。此外,该工业领域中,对于零件冷却孔打孔工作,要求引入激光打孔方式,其成本较低且打孔效果较高。
b航空航天工业中激光切割的应用
传统用于该工业中的切割手段很难保证外壳材料得到有效处理,原因在于外壳材料多具有硬度高、强度高等特点。而在激光切割技术运用下,许多如发动机机匣、主旋翼、尾翼壁板以及蒙皮等自带处理中都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c航空航天工业中表面与成形技术的应用
由于航空发动机较多构件在价格上较为昂亏,若不断更换将会耗费极多的成本,因此可引入激光表面技术,对受损的构件进行修复,如发动机叶片受损后,便可采取表面技术中的三维修复措施,可保证修复后的构件整体性能不受到影响。由此可见,航空工业中的构件制造与修复很大程度需依托表面技术、成形技术来实现。
结论
现代激光技术的运用为航空工业以及机械加工工业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具体的行业领域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如机械加工领域中的焊接、打标打孔以及切割等,以及航空工业中焊接、切割、成形与表面技术等,确保激光技术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
参考:
[1]马付建.超声辅助加工系统研发及其在复合材料加工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3.
机器人探测器可以采用许多种方法捕捉小行星。如果小行星主要是由镍铁构成,可以使用磁铁;如果小行星主要是由岩石构成,可以使用鱼叉或专用爪,然后利用太阳能动力将小行星推动起来。对于体积比较大的小行星,也可以利用一艘大型的宇宙飞船将小行星拉离原有的轨道,向着地球的方向前进。
“这是一个完全可行的想法。”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约翰·布罗菲说。他参与组织了这次研讨会。
事实上,此类想法多年来一直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所实施的诸多地球防御计划中的一部分。它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那些可能会对地球构成威胁的星体,不过目前还没有发现什么潜在的目标。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估计,在距离地球约4500万千米的范围内,一共存在着约19 500颗至少有100米宽、利用望远镜足以观测到的小行星。虽然对天体进行重新布局这一做法多少有些过分,但是这一行动也有其优点。奥巴马政府已计划把宇航员送到近地小行星上,他们需要在一个微型航天器里待上3个-6个月,同时还要面临深太空航程可能遇到的所有风险。相对来说,使用机器人不仅能够近距离接触小行星,而且只需1个月的时间就能抵达目的地。
可以把小行星停在地球和太阳的引力平衡点(即所谓的“拉格朗日点”)上,成为人类探索外太空的一个固定基地。这一工程具有许多优点,其中之一是:从地球向太空发射物体需要大量的电力、燃料和资金来使发射物摆脱地球的引力,而利用小行星上开采的资源,则能够非常容易地在太阳系中穿行。
“许多小行星能够为人类探索外太空提供不少帮助。比如行星上的金属元素(例如铁)可以用来建造空间基地;有些行星上含有大量的水,不仅能够用于维持生命,而且可以将其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用于制作燃料;同时,宇宙飞船船体周围的小行星风化层能够屏蔽来自深太空的射线辐射,从而保证飞船能够更为安全地前往其他行星;小行星也可能成为人类在月球上建设营地的补给站之一,为基地提供足够多的资源,从而使人类对太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行星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加州理工学院研讨会的另一个组织者、工程师路易斯·弗里德曼说。此外,小行星上还有许多潜在的矿产资源,可以开采后带回地球。即使是一个体积比较小的小行星,其含有的金属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所开采的全部金属量的30倍左右,估计价值70万亿美元。另外,天文学家也有机会对太阳系的早期星体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和研究,从而获得一些重要的科学数据。
虽然这一计划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要移动小行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小行星的重量基本上都在百万吨以上。大多数的小行星是不规则的岩石块,它们沿着不规则的轴进行无序的自转,这要求工程师能够对这个具有巨大潜在危险的“大家伙”进行绝对的控制。行星协会的工程师马尔科·坦塔蒂尼说:“这和行星防御完全相反,如果做错了某件事情,那么可能会酿成另一起‘通古斯事件’。”他提到的“通古斯事件”是一起于1908年发生在俄罗斯地区的由流星或彗星引起的巨大爆炸事件。当然,根据计划,任何一颗被带回地球的小行星都会足够小,以避免发生类似悲剧。
尽管如此,对于那些喜欢克服各种潜在困难的工程师来说,这些问题都有可能被一一解决掉。工程师路易斯·弗里德曼说,小行星移动计划将有助于展示人类在外太空中建设空间基地的能力。例如,该计划将告诉工程师怎样去捕获一个不合作的目标,而这对于未来的行星防御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前期实践。如果捕获一颗比较大的小行星的任务过于艰巨,研究人员可以首先以那些体积较小的行星(例如直径为2米~9米)为目标,然后随着工程师各项技术的提高,再处理大一些的小行星。
2010年,工程师约翰·布罗菲曾帮助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进行过一项有关的研究,探讨了将一颗宽约2米、重约10吨的小行星带到国际空间站的可行性。这项任务将能够帮助宇航员和工程师,使他们学会如何在太空中处理小行星上的有关材料和矿石。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表明,机器人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例如用凯夫拉纤维制成的大袋子)就能够捕获到小行星,并将其带到空间站或放置在“拉格朗日点”处。当然,这样的小物体不会对大型目的地产生什么大的影响。美国航空航天局兰利研究中心的工程师丹·马扎内克说:“美国航空航天局并不想去那些比自己的宇宙飞船还要小的地方。”
不论捕获体积大还是小的小行星,实施这些计划都需要巨大的投资。据估计,即使捕获一颗很小的小行星也需要至少10亿美元;而对于那些大一些的小行星来说,可能需要上百亿美元。因此,怎样去说服纳税人通过这些方案,将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考虑到任何一颗小行星上都会存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民营企业可能会有兴趣参与到该计划中来。一个可能的方案是:首先完成计划的第一部分——把小行星推到近地轨道上,然后通过商业竞价让胜出的开发商登陆小行星进行有关的开采。
虽然这一科研计划已经足以使人兴奋,但这并不是专家的最终目的。单纯地判断那些小行星被带回地球轨道后所产生的价值是不够的,因为小行星还有助于人类对太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中心的化学家约瑟夫·纳斯说,利用无人驾驶的机器人进行的任何一项太空探索活动都比较省钱。约翰·布罗菲说:“最终,我们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帮助人类前往太阳系的其他地方。”
虽然专家还没有就该计划所有的细节达成一致意见,但他们会在以后的研讨中对有关细节及规范进行商定,并有可能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支持。最后,许多人一致认为,把一颗小行星带回地球轨道,将有助于创建一个能够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飞行基地,同时为人类在未来探索深太空提供宝贵的经验。
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宣布,正在筹划捕捉一颗500吨的小行星并重新部署它,把它变成一个空间站,为宇航员前往火星提供一些帮助。
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制订了今后10年的太空探索安排,如果该计划得到批准,它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人类移动的天体。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加州理工学院准备的一份可行性报告里,科学家概述了他们将如何捕捉小行星。一个“小行星捕获太空舱”将被拴在一枚旧“阿特拉斯5”火箭上,用来引导位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小行星。随后这个飞行嚣会开启推进器。利用大约300千克推进物阻止目标小行星前进,并把它拖到一处引力平衡点。太空探险家将把它作为一个飞往太空更深处的固定基地。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控制系统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的不断进步,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也不断的提高,燃油和控制系统由原来的简单系统发展到现在的复杂技术,由原来的液压机械操作发展到现在由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进行操作。原有的军用航空发动机中燃油和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多变几何控制能力,而现在的FADEC技术将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监视系统归入到发动机的控制系统中。在航空航天发展速度较快的今天,防喘控制也受到航天专家的重视。因此,本文将对航空发动机燃油和控制系统的发展进行阐释,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我国现阶段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现状
1.1燃油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燃油控制系统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控制系统,其主要性能直接影响整个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而燃油泵是燃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燃油泵包括燃油增压泵和主燃油泵,目前全球各国研制的军用航空发动机中的燃油增压泵是采用离心式独立转动模式,其增压能力可达到0.4-0.8 MPa;而主燃油泵一般采用的是齿轮泵,主要是由于齿轮泵的体积较小、流量较大。还有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是采用高压柱塞泵,它既可以作为主燃油泵还可以作为喷口油泵,据调查显示,该泵使用情况较为普遍,在英国生产的发动机中就采用了高压柱塞泵作为主燃油泵,最大的出口压力可达21 MPa,最大的流量也可达每小时10000kg,而近期俄罗斯也研发出了高压燃油柱塞泵。而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应用显示,在泵油系统中还是应该采用离心泵作为发动机的主燃油泵,其主要特点是制造结构简单、质地较轻、燃油温升较少,且质量达到了要求。离心泵在设计上较为简单,其控制操作也极为方便,但在小流量的启动过程中其性能较低,因此需要再单独配置一个启动泵,这样将发动机的转数和流量变为可调控的模式。
1.2喷管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发动机的喷管控制系统在航空发动机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发动机尾喷管的介质,我国目前采用液压油、燃油和滑油,但由于滑油和液压油的性较好,可导致喷管油源泵在工作时压力达到最高。在发动机中使用液压油系统则可以无需设立独立的油源系统,但在这样共同使用液压油源时,可对飞机的动态操作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导致飞机的液压系统遭到污染。有调查显示,英国曾采用发动机尾喷管的独立滑油系统,虽然对喷管的控制得到了灵敏的提升,但在油源系统中增加了油箱和油泵等装置,使得控制系统的结构更为复杂。目前在我国的军用发动机中,使用较多的喷管控制系统是以燃油为介质,与此同时,在喷管油源泵的选择上多以高压柱塞泵为主。该泵的最大出口压力可达23 MPa,最大流量可达每小时3600L。
1.3FADEC技术系统的发展现状
FADEC技术是新研发的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其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结构、微处理机以及数据的通讯。数据传感器的使用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致使军用发动机电缆的质量也有进步,在发动机的燃油和控制系统中,传感器的质量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我国对传感器的研发方向是制造出光纤和智能的传感器,这将是迎合光纤通信的最大亮点。与此同时,微电子技术也给FADEC的发展提供了电子硬件,随着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微处理机也越来越受到航空专家的关注。在发动机的数据通讯过程中,通过高速的光纤数据把发动机的智能传感器和执行机构有效的连接起来,取代了原有的点到点式的串行通讯方式,这样提高了数据传输系统的安全性。在发动机未来的研发过程中,要注重防喘控制等相结合的应用,要做到同监视系统、飞控系统以及火控系统共同结合。FADEC技术可以实施较复杂的控制计划,用自适应控制系统进行对发动机的综合控制。
1.4防喘系统的发展现状
防喘系统在军用航空发动机中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飞机飞行或发射武器时发动机出现喘振和熄火。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军用发动机上都使用了防喘和消喘的控制系统,同样的在我国的军用航空发动机中也应用了数字化的防喘控制系统,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我国军用发动机中防喘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是采用有静压传感器的喘振信号器和高响应压力传感器,其设计可以利用数字滤波准确的判断出喘振的征候。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其采用的防喘控制系统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发动机的研发过程中,进口温度在90-100℃之内方可保证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若超过140℃时,发动机会出现瞬间的喘振现象,但发动机自身的防喘控制系统会将其回复到原始的稳定状态。
1.5监视系统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军用发动机中均配置了不同模式的监视控制系统,根据飞机功能的不同配置不同模式的监视控制系统,有的配置专用的监视系统,有的同飞行记录系统相兼容。我国研制的军用发动机中的监视控制系统,为了监视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变化情况,监视系统可记录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工作温度、涡轮叶片的使用寿命系数以及高压转子的主、次循环等参数。监视系统在正常工作时,有两个机构在执行着相应的职责,一个机构执行控制系统,另一个机构执行状态监视系统,当监控系统出现故障时,就由状态监视系统进行对发动机的控制,在控制系统出现故障的时间里对飞行的数据和存储的监视参数进行记录,以便对监视故障的诊断提供帮助。
2我国未来燃油和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2.1供油系统的加强
我国研发的军用发动机主要是以燃油和控制系统为主导地位,采用新型的燃油泵控制系统同科学的电子硬件相结合,共同提高FADEC系统的工作性能。运用科学的控制系统和合理的控制算法可提高发动机的控制指令,不仅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降低研发控制系统的成本。而降低供油系统的成本也成为学者的研究目标,研究表明当燃油的温升在20-30℃之间时,供油系统的质量便可减轻一半,这就大大的提高了供油系统的使用寿命。为了降低燃油系统对污染的增加,我国研制的军用发动机多采用离心式油泵,进而取代原有的齿轮泵和柱塞泵。但离心泵在工作过程中有弊端,即在小流量时效率较低,便会造成燃油温度的升高,因此,专家研发得出通过调节泵的工作转速来调节燃油泵的供油量。目前我国军用的航空发动机的燃油系统是应用电子技术进行控制,这就需要应用高集成度和耐高温的电子元件和器件,独立的燃油泵转动装置便成了发动机自我监视和诊断的保证。
2.2先进技术和科技的应用
我国军用发动机的燃油和控制系统中,应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科技,采用耐高温的半导体元件可耐高温350℃、应用最先进的高温光电技术测量装置、采用砷化镓材质作为集成电路、高速处理器可达每秒一亿次以及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在军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上运用先进的分析和检测软件。在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应加强计算机辅助的设计理念,在燃油附件中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从发动机的工装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以及编程等发面共同发展,提高发动机的质量,节省研制时间。要利用先进的技术积极展开对控制系统和综合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加强对FADEC技术的研发,利用智能传感器、数字执行机构、数据通讯、网络技术等进行发动机的研发。
3结语
在我国航空航天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军用航空发动机燃油和控制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随着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燃油和控制系统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能研制出更高质量的航空发动机燃油和控制系统,研究人员应继续加大对FADEC系统的研发工作,增加试验的准确性和应用性,要注重软件系统的编程,结合实践中发动机的型号进行研究,加快FADEC系统的研发。本文通过阐释燃油控制系统、喷管控制系统、FADEC技术系统、防喘系统以及监视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了我国要加强供油系统,同时采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来提高我国未来燃油和控制系统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绍基.航空发动机燃油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展望[J].航空发动机,2003,03:1-5+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也是由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建设的高校。
北航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于2002年,2006年成立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学院下设数字动画艺术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绘画系及数字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院自2007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努力把握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注重以网络传播为主的设计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努力构建美术与设计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与教学平台
重视拓宽专业口径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
重视兼具艺术素质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报考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考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符合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条件者;
3.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
4.有一定美术基础,获得各省市美术统考合格证。
三、招生专业/计划/学制/学费
1.招生专业:设计学类(1305)。
2.招生计划:2016年面向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陕西省计划招生60名(其他省市无招生计划)。
3.学制:四年(按学校要求可实行弹性学制)。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条件授予学士学位。
4.学费:10000元/年(学习用具、材料等费用自理)。
四、专业教学
1.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按照小班化、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专业教学。
2. 综合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前四个学期):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有素描、色彩、 中外美术史、设计艺术史、摄影基础、平面设计与动画艺术基础。
3. 专业教学阶段(后四个学期):自第五学期始主要依学生的兴趣与志向安排进入数字动画艺术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绘画系学习,主要专业课程有:综合绘画创作、图画书创作、数字绘画艺术、网页设计、广告设计、版式设计、影视后期制作、二维及三维动画创作等课程。
4. 本专业还开设新媒体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与应用、多媒体交互设计等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计划于2018年(2016级)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以期发挥学校优势,专门培养兼具艺术素质和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加以选择与整合的具有新媒体传播特色的综合专业教育能有效地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具备较宽广的适应能力,可以面对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选择和个人发展方向;可以从事影视动画、平面设计、综合绘画与图画书创作、插画与书籍设计及与网络传播有关的艺术设计工作;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读研率(含出国读研)达50%以上。
五、考试科目、时间和地点
考试科目
静物素描,静物色彩,人物速写。
报考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逸夫科学馆(体育馆对面)
现场报名及确认时间
2016年2月23日-24日08:30-17:00
2016年2月29日-3月1日08:30-17:00
考试时间
2016年2月25日
素描:上午09:00-11:00
速写:上午11:15-11:45
色彩:下午13:30-15:30
2016年3月2日
素描:上午09:00-11:00
速写:上午11:15-11:45
色彩:下午13:30-15:30
以上报名考试期间同时接受外国留学生本科招生报名申请,对条件合格者另行举办入学资格考试。详情见学院官网“2016年外国留学生本科招生简章”。
六、报考规定
1. 网上报名办法
网上报名时间:自即日起至2016年3月1日16:30时止,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 登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zsjyc.buaa.edu.cn/zsweb/),进入“网上报名”系统并注册;
步骤(2) 注册成功后,使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选择“报考艺术类”进行网上报名。请考生按提示信息进行注册报名,完整准确填写个人信息,上传照片并提交成功后打印《北航艺术类2016年专业考试报名表》。
步骤(3) 考生须持本人身份证原件与《北航艺术类2016年专业考试报名表》打印件2份于报名时间到报名现场参加初试。
2. 现场确认
(1) 专业初试:考生须持本人速写作品(或现场速写)一张(不小于A4)参加专业初试。
(2) 现场确认:专业初试合格后考生进行现场报到确认,经确认、现场拍照等程序后方可领取准考证。考生需准备的材料包括:
①打印的《报名信息登记表》(A4纸打印)2份;
②二代身份证原件;
③报名考试费180元(根据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京发改〔2004〕2651号文件规定,初试费(含报名费)每生100元,复试费每生80元);
④省(市)艺术类联考合格证及复印件,如联考成绩未公布的省份可携带联考报名表及复印件。
(3)考生完成报考程序后请了解考场安排与考试注意事项。
(4)报名现场可网上报名。
注:考生提交的报名信息及相关证件必须真实、准确。如有虚假,一经查出立即取消报名资格。
七、考生注意事项
1. 考生凭《准考证》及本人二代身份证原件参加考试,两证不全者,不得参加考试;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对在校考中被认定为作弊、提供虚假身份证明材料取得资格的考生,取消当年艺术类及高考报名和录取资格,并将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2./zsjyc.buaa.edu.cn/zsweb/ ),凭注册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网上报名系统查阅本人专业考试成绩。专业考试合格的考生,可自行网上打印《专业考试合格证》。
3. 考生在生源所在地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简称文化考试)。
4. 考试期间食宿自理。考生需自备四开画板,颜料及其它画具。
八、录取规则
1. 录取批次:参加全国艺术类专业提前批录取。
2. 政治思想品德考查和体检合格者(由考生户口所在地招办办理)。
3. 本专业实行文理兼收;本专业文化考试录取控制分数线为各省市确定的第二批次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80%。
4. 合格证发放总数不超过总招生计划的4倍。下达分省招生计划时,各省的招生计划数原则上不超过20人。
5. 原则上考生填报志愿时应选择我校为艺术类提前批第一志愿校。
6. 以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学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艺术类专业。
7. 根据各省市招生计划,按照综合成绩(综合成绩=专业考试成绩×100%+文化考试成绩×100%),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不分文理。专业考试各科满分均为200分,三科满分为600分)。
8. 新生入学后,我校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条件或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入学资格,并通知考生所在地招办。
9. 凡2016年第一志愿为本专业且专业考试名列前十位但因总分不够未被录取者,如有意2017年报考我院,可于2016年底以前提出2017年专业免试申请。
九、其它
本简章未尽事宜后续通知,最终解释权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公室。
十、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公室 编码: 100191
联系电话:010-82338793 (北航招生办公室) 010-82339725010-82314796/82317288(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办公室)
监督电话:010-82317582
北航本科招生信息网:zsjyc.buaa.edu.cn/zsweb/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art.buaa.edu.c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公室
二〇一六年一月六日
附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艺术类考试统计表》
序号
省/市
2015年录取分数
专业成绩最低分
高考成绩最低分
综合成绩最低分
1
北京
470
442
919
2
河北
467
472
971
3
山西
477
473
979
4
内蒙古
475
481
956
5
辽宁
471
438
947
6
吉林
516
472
988
7
山东
465
460
971
8
河南
529
472
1001
9
湖南
481
415
922
10
湖北
465
438
南北高校各有优势
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五所高校开始招收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五所大学中,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三所北方高校在材料科学上属传统名校,而南方院校苏州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把纳米材料成果产业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北方三所高校算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传统名校,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却均未设置专门的纳米材料研究机构,更多的是依托原有的强势学科,在传统材料研究领域引入纳米科技,寻求突破。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原名北京钢铁学院,曾被誉为“钢铁摇篮”,其材料科学研究侧重点是金属材料。除了材料学院这个重点学院外,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还有新金属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等机构,侧重点也不局限于金属材料,在无机非金属、高分子、生物医药材料等方面亦有建树。
目前,北科大纳米材料课题组主要研究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纳米材料改性、功能纳米材料等方面。此外,亦有部分老师研究纳米加工、纳米组装、纳米器件等应用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与北科大不同,北航材料学院在北航不属于重点学院,规模较小,师资力量仅百来人,这决定了北航材料学院的研究方向不会太广。作为航天航空院校,北航材料学院也有自己的优势,正在筹建的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航空领域最高级别实验室),它的侧重点在金属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失效分析、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方面。
在纳米材料上,北航材料学院重点关注纳米器件和纳米涂层。材料学院的纳米材料研究发展趋势可能是纳米技术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的材料学院在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面实力强,基于大连的地理位置,材料学院还开设了五年制金属材料工程日语强化班。不过,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并非隶属于材料能源学部,而是化工与环境学部。因而,大连理工大学的纳米材料研究偏化工类,包括纳米粒子合成化学技术、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方向。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中,亦有化工原理、基础化学、材料化学等化工类课程。可以说,这是大连理工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一大特色。
与北方三所高校相比,苏州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截然不同。两所南方高校均成立多个纳米材料研发机构,在研究方向上,两所高校侧重于纳米材料器件应用,尝试产业化。这些特点可能与江浙一带出现纳米高新技术企业有关。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没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而是材料与化工学部,研究偏向化工,在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方面实力不错。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并没有开设在材料与化工学部,而是2010年成立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除了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苏州大学研究纳米材料的机构还有2008年成立的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2011年成立的苏州大学-滑铁卢大学苏州纳米科技研究院。其中,以中科院院士李述汤教授领衔组建的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已初具规模,它以功能纳米材料和软物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功能纳米材料与器件、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等,寻求在纳米器件以及新能源、环保、医用等领域的应用。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由军工学院演变发展而来,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学研究侧重于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不过,南理工是国内最早开展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的大学之一,正筹建纳米结构研究中心,研究侧重点是与纳米结构材料相关的分析、材料力学、电化学性能评估等。由南理工化工系和南京部分企业共同支持的南京市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研究侧重点是纳米材料制备、应用、纳米催化聚合反应、纳米复合材料,该中心已与江苏部分纳米企业开展纳米技术产业化合作。此外,南理工还共建了金属纳米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其他高校纳米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各类相关排名中居首,教职工200多人,研究侧重点包括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塑性成形、轻合金精密成型等,在中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子公认的梦想学府。其材料学院也涉及纳米材料,比如,复合材料研究所部分老师从事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微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从事纳米电子材料研究。此外,上海交通大学还成立了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医学、纳米电子学与器件。生物医药工程学院也开展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制备、纳米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清华大学
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似,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学校名气大于院系实力,每年有数百人争夺材料系不足30个研究生名额。材料系建有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侧重点以陶瓷材料为主,同时涉及磁性材料、复合材料、电极材料和核材料。在纳米材料方面,清华材料系主要研究纳米材料结构、纳米材料合成和微纳米颗粒等。2010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微纳米器件、纳米复合材料在电能存储上应用和微纳米设备研发等。
北京大学
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5年,教职工10余人,成立之初就把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结合起来,欲在纳米材料与微纳器件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北大成立了纳米化学研究中心,教职工7人直博生却达45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低维新材料与纳米器件、纳米领域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
西北工业大学
西工大是西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实力最强的院校,其材料学院师资队伍近200人,有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因此,其研究侧重点在凝固,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的实力亦不俗。在纳米材料方面,西工大成立了微/纳米系统研究中心,致力于航空航天微系统技术、微纳器件设计制造技术、微纳功能结构技术。总之,西工大的纳米材料研究可能集中于纳米器件在航天、航空、航海方面的应用。
留学两大国
纳米技术是交叉学科,包括纳米科技、物理、化学、数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报考纳米专业或方向的研究生在本科一般学的是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等。就留学而言,由于纳米材料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容易;各个国家在纳米材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使得科研经费相对充足,相比于其他专业容易申请奖学金。这两点决定了留学攻读纳米技术专业研究生相对容易。
2000年,美国白宫国家纳米技术计划,美国的纳米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总体上看,美国的纳米技术已经处在纳米技术实用化阶段,而其他各国仍处在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阶段。美国各大高校也争相进入纳米材料各个研究领域——
实力强劲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太阳能存储、航空材料、燃料电池薄膜、封装材料耐磨织物和生物医疗设备领域的碳纳米管、聚合纳米复合材料等方面成果显著。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注重于纳米材料在能源、药物、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已卓有成效。
哈佛大学则侧重在生物纳米科技,即生物学、工程学与纳米科学的交叉领域。
康奈尔大学已经在纳米级电子机械设备、碳纳米管应用电池、纳米纤维等方面获得突破。
斯坦福大学重在纳米晶的光学性能、输运性能和生物应用,以及纳米传感器、纳米图形技术等。
普渡大学的纳米电子学、纳米光子学、计算纳米技术,尤其是计算纳米技术全球领先。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专注于纳米工程、纳米生物科学,其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是全球该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机构。
莱斯大学在纳米碳材料领域成果显著,在学校的研究人员中,纳米材料研究人员的比重约为四分之一,是美国纳米材料研究人员最多的大学之一。
此外,美国有很多研究纳米技术的实验室,它们比较愿意招中国大学生,这一点也值得注意。
日本算是最早开展纳米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的国家,早在1981年,日本政府就建立了纳米技术扶持计划。美国公布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前,曾派人去日本做调查。日本纳米技术的研发特点是企业界是主力军,它们试图将纳米技术融入到产业中。比如,日本企业纷纷斥巨资建纳米技术研究机构,同时建立纳米材料分厂实现产业化。此外,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纳米技术。比如,富士通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合作,三菱公司和日本京都大学合作。
与美国在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和生物工程技术领域领先不同,日本在精细元器件及材料的制造方面独占鳌头,日本对纳米材料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也使得去日本读纳米专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Tips:何去何从
纳米材料专业毕业生有三大去处。选择留学深造或进高校、研究院从事研发;进入纳米材料行业企业;进入传统材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