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长应具备的教育素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的目标,就是要根据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利用聋儿的残留听力,发掘视觉、触觉等其他感官的代偿作用,建立聋儿的有声语言体系,发展聋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补偿其听觉缺陷;同时根据聋儿的特点,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每一个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环境,培养聋儿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关键词:聋儿康复 听力语言 教师素质
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的支持、残联组织的努力下,听障儿童服务状况持续改善;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科学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康复机构为龙头,省级康复机构为骨干,地市级康复机构为支撑,基层机构为基础,并与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紧密衔接的康复服务网络。
为了达到“用科学的方法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以及视觉、触觉等其它感官的代偿功能,建立有声语言系统,发展聋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能理解和表达语言,并能通过语言进行记忆、思考、想象、学习知识,从而得到全面发展”的康复目标,根据当前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聋儿康复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聋儿康复教师应具备对聋儿进行“缺陷”补偿的能力
根据整合教育要求,聋儿康复教师应该掌握“核心课程”和“边缘课程”内容:“核心课程”包括“一般公共课程”(类似一个建听幼儿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经验的可接受课程)和“特殊需要课程”(由“听觉学习”、“语言强化”与“认知拓展”三个子课程组成);“边缘课程”则由“健康”、“科学”、“社会”和“艺术”等子课程组成。在康复教学过程中,针对聋儿由听觉障碍、言语障碍导致的语言发展滞后问题,采取一系列科学、系统、有效的康复手段进行强化的、“抢救性”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快速补偿其听觉、言语、语言及认知发展的不足。聋儿康复教师不仅要具备普教与特教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具备聋儿康复所需的专业整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
二、聋儿康复教师应具备对聋儿进行兼顾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聋儿康复教师要根据聋儿特殊需要和全面发展要求,在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同时,要为聋儿提供认知、社会性、道德情感、个性以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发展机会,尽可能使聋儿语言学习与全面发展有效地融汇在一起,进行整合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全面交流法,以听力、说话、唇读训练的口语为主,用手势语、手指语等作为帮助理解沟通的辅助方式,鼓励学前聋儿在未掌握一套完整的语言符号方法前大胆地采用各种符号进行交往学习。
在教学手段和设施方面,要充分考虑聋儿的年龄特点,调动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选用各种直观、新颖的玩具、教具、学具以及各种现代教育媒介提供直观的教学效果来组织教学,帮助聋儿掌握学习内容,使聋儿获得更充分的学习和发展。
三、聋儿康复教师应具备培训家长参与康复教育的能力
家长是聋儿的第一任教师,坚持不懈地对聋儿进行康复是家长的终身责任,他们的身体力行及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将对聋儿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聋儿康复教育,属于教师教、聋儿学、家长辅导的特殊三边教育,家长参与康复教育康复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康复教师与家长合作,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康复他们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康复理论和技能技巧,与他们加强交流和沟通,向他们了解聋儿在家庭中的表现,经常吸引他们参与教学评估、个训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活动,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好帮助手。
四、聋儿康复教师应具备具备不同教学形式中的操作能力
聋儿康复的实现形式黄绍鸣博士精辟总结为(1+X+Y),既集体康复教育(1)+个别化康复(X)+家庭康复指导(Y)。康复实践中要加强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集体康复教育中,主题教育是主要形式,是语言教育的实现形式之一。康复教师在集体康复教育中要秉承“立足康复 兼顾全面”的聋儿康复理念,配合“主题教育”课程,巧妙组合和运用各种教学材料和媒介技术,发挥视觉和听觉的组合功能,使用大量的图片、形象直观的动画、反复的问句、灵活的替换练习等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交流、认知 、音乐、操作 、运动、生活活动,巧妙地渗透听觉、言语、语言康复内容,潜移默化地对聋儿实施康复训练。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达到强化聋儿口语、提高应用能力,使聋儿发展语言、兼顾听说,为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提供直接依据。还要采用生成课程的辅助形式,在保证基本康复教学目标完成的同时,根据聋儿的关注点、兴奋点适时地调整康复教学的内容和难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扩展,特别是有意识地指向个别化康复(听觉康复、言语矫治、语言和认知训练)内容的生成,巩固强化、拓展提高康复效果。
个别化康复(X)中,以“听觉、言语技能训练”为主体,兼顾语言和认知能力训练。包括对聋儿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听觉康复(听觉功能评估和训练)、言语矫治(呼吸、嗓音、共鸣、构音、语音能力评估和矫治、语言及认知训练(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感知能力以及类比能力的评估和训练)。
由于聋儿的个别化教育是个别训练结合主题教育反馈出他们在听觉、言语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的目标、选择的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主题教育相关的拓展素材,采用医学康复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听觉康复、言语矫治、语言及认知训练,更有助于确保教学和指导过程的完整和质量的保证。
家庭康复指导(Y)中采用同步式家长培训模式,通过集中培训、个别培训和信息网络培训三种形式,对家长进行态度、知识、技能的培训与指导,使家长具备正确、积极的康复态度,科学、丰富的康复知识,有效、娴熟的康复技能,从而实现家庭康复和机构康复同步、高效。
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以言语为载体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聋儿出于先天或后天多种因素造成了听觉障碍,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听觉言语主渠道途径接受言语传递信息,导致了言语形成和发音的障碍。我们老师只要对这些学前聋儿进行科学的听力语言训练,我相信他们会更快、更好地掌握语言,更早地融入主流社会中。
参考文献:
[1]黄绍明.周红省著.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11—14
关键词: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家庭;音乐;教学;质量
中国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81-2
音乐教育是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它是以音乐为媒介的教育,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音乐活动,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所以,音乐教育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有这样一份调查材料令人费解:内容是对某师范学校137名普师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当问及他们在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状况时,结果令人惊讶,137名新生中只有一个人能识谱。结果表明,在某些学校音乐课被列为可上不可上的一门副科,音乐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教材是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新课标束之高阁,基本不顾;学生成绩随意给分,基本无要求。从这个调查发现很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做好下面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和落实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是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音乐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对于初涉人生的年轻人,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可以增强人的民族自尊心。从幼儿开始,《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唱祖国》等歌曲,便会在幼小的心灵中刻下“北京”“天安门”“好”,“祖国”“党”“伟大”等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增强,豪放优美的《三峡情》、宽广激情的《长江之歌》、抒情柔美的《太湖美》、轻快明朗的《太阳岛上》等,无形中给人以这样的印象:祖国多么辽阔,山川何等秀丽,这就是我的祖国,使民族自尊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音乐还可以帮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体验人生,领悟人生的哲理,识别真假、美丑、善恶,培养热爱生活、向往光明的高尚情操。如音乐中对美好人事物的歌颂,无形中成为人们的楷模,对丑恶人事的讽刺,也无形中成为社会的渣滓而予以抛弃。
国家进步的根本在于提高国民素质,那就应该从娃娃抓起,所以国家应该给予中小学音乐教育以重视,对音乐教育提供经济上的支持,重视中小学音乐课的实施,给予音乐设施的配备,师资的培养,音乐方面的研究,音乐教学大纲的建设,加强音乐学科的评估,以及重视农村、县城、城市的音乐教学质量平衡。
二、学校加强音乐教育管理
只有国家重视,学校才会对音乐的教育加强管理。然而,学校应如何加强对音乐课的管理呢?笔者认为:
(一)建立科学独立的音乐教育管理机构
音乐教育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音乐教育方针、政策;调查研究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制定学校音乐教育行政法规;组织开展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科研工作;指导、管理、定期督促、检查音乐教育工作。这样,才使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更加通畅、有序,更加有利于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有效实施。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音乐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目的的首要问题。音乐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学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又要考虑到各学科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的协调功能。
(三)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应该提高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时培训,组织教师交流经验,提高教师职业认识,改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增加知识含量,开展练习,提高教学能力,创设和谐的环境。
(四)完善音乐设备
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音乐设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设备大致有音乐教室、音乐教具、乐器和电化教学器材。
(五)加强音乐教学评估和音乐教育成果展示
对音乐教育质量评估和教育成果展示是督促、推进音乐教育管理工作和提高音乐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对音乐教师各方面的要求也应逐步提高。每位音乐教师都应在原来的基础上,参加学校和进修活动,参加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水平。那音乐教师都应具备和提高哪些方面呢?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1.道德。如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进步。
2.能力。如运用教材能力,备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思维能力,课堂组织能力。
3.文化素质。如广博的文化基础,灵活教学方式,生动的教学语言,敏锐的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1.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
2.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能方面的素质。
3.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1.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
2.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3.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
(四)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1.热爱音乐教育事业。
2.对学生和教育事业有深厚感情。
3.较强的意志力。
4.良好的性格。
四、生要积极主动学好音乐课程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学习的动机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在社会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和经历各不相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需要和认知事物的方式。从而反应在学习动机上的认知和求知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每个人在需要的强度和水平上的不同,反应在学习上动机的强度水平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2.成熟与年龄的特点: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小孩子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而大孩子对社会影响,如教师、家长的期望等比较在意。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志向水平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理想水平高,学习的动机就强。
(二)外部原因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2.教师的影响。
因此,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至关重要,热爱音乐才会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其次是环境的影响,经常参加各种音乐活动,教师、家长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能自主学习在音乐教学中起重要作用。
五、家庭要从小给孩子音乐启蒙教育
家庭的影响和重视也及其重要,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启蒙性、个别性、和长期性。家庭是进行早期音乐教育的最好课堂,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家庭音乐教育可以熏陶音乐幼苗,培养音乐人才,家庭音乐教育虽然不宜以培养音乐家为目的,但是它确实是音乐家的摇篮。古往今来,许多音乐大师无不是在幼儿时期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等,都是在亲人的教育和影响下,经过努力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家长应明确对子女进行音乐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代的身心的健全发展和思想品格的完善。所以,家长可以学习一些音乐知识、心理学,辅助教学,可以给孩子欣赏悦耳的音乐,培养音乐感,安排孩子学习器乐或送至音乐教育单位进行学习,培养音乐素养,进行合理的早期音乐教育,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学习,即培养情感也可以给予辅导,帮助孩子提高兴趣。
总之,这五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才是提高中小学生音乐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中职教师 专业素质 身心素质
中职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呢?怎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呢?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1.现阶段中职生的现状
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自制力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一些学生带着家长和社会的偏见走进校门,心灵受到压抑和扭曲,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他们有的表现神色茫然、思维迟钝,有的表现纪律涣散、自暴自弃。针对中职生现状,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要穿插人文精神教育,设身处地地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科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提供充分的师生交流的机会,在交流引导中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消除他们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去掉不该有的思想负担,从而作出正确评价。
2.中职的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2.1专业知识
以所教学科为中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各项专业理论知识。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备好课,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学习。
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国家大力推行中职教育,非常重视中职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每年都组织教师到各高校进修学习,中职学校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积极进修,扎扎实实学到知识。
2.2专业技能
本专业的各项专业操作技能。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推行的是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法教学,理论和实训教学结合得非常紧密,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中职教师。有的老师说,我只能带理论课,不懂实践,有的老师会操作,但理论功底太薄,这都不符合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更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不能纸上谈兵,各中职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安排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让教师在专业上有发展有时间钻研。
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课堂教学和管理不是简单的学生纪律问题,它要求中职老师改变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积极的课程设计和课堂组织,采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在实训教学中,课堂组织和管理显得更重要,它涉及一个安全问题,如不加强组织和管理,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就有可能引发安全责任事故,甚至威胁学生的生命。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能力。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差,说教式、灌输式的讲课只会让学生无兴趣,中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手段,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中职教师应因材施教,进行赏识教育。
3.健康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随着竞争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引入,教师时常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疲劳之中,这些严重影响教师的健康。健康是工作的保证,现代教育任务艰巨,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
3.1中职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表现为:具有良好的仪表和风度,精力充沛,能够承担高强度的工作。这就要求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保重身体,多多锻炼身体。
3.2中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体表现为保持平和的心态,具有良好的自控力,特别是在面对个别学生的无理顶撞时,要控制情绪,做出正确的处理。能放松心情,及时调整心态。教师在紧张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后,要通过各种放松方法进行积极的自我放松,尽量使身心保持平衡的状态,具有乐观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4.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的不断更新,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新时期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明确身负的责任,具备高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光辉形象,使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平.如何做好一名中职教师[J].经济师,2005(02).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长素质
校长是学校第一责任人,是学校领导集体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更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头人。近期,经过系统的学习《中德合作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教材,进一步明晰了广大从事职业教育的校长担负着神圣的职责和使命,进一步明晰了作为职业学校校长应具备相应的知识构架、正确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明晰了只有不断强化职业学校校长素质和能力建设,才能在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中顺势而为、大有作为。
一、职业学校校长应具备勤奋学习、更新知识的基本素质
当今,我们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对于处于教学前沿的教师,尤其是校长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时时学习的观念,加快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增加和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断掌握和传授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知识储备。否则,就犹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强化学习型团队建设,着力培养一支爱学习、勤专研、善运用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提高办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带领全体教师不断学习生产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生产工艺,积极学习吸收一些高校科研部门的新成果,了解知识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弥补教学中缺陷和不足。否则,教学就不能及时跟进科技进步的步伐,就不能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就不能培养出高技能的职业人才。只有这样,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招得进”、“学得好”、“送得出”、“用得上”,才能办好社会欢迎、群众满意的职业学校。
二、职业学校校长应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身心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校长作为“首席工程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作为职业学校校长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热爱职业教育事业,以高度的责任心关爱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塑造学生,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要注意用自己的言教和身教作用,去影响教师和学生,使全体师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自觉养成遵守职业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为今后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有一个平衡心态。随着现代因素和新潮观念冲突与震荡,职业教育工作者常有角色紧张,出现焦虑困惑甚至无奈心理障碍。为此,应转变观念,有一个平和心态,喜不狂,忧不愁,烦不躁,悲不伤,保持平衡心态,以自信、昂扬、从容、执着的心态和精神风貌,坚定不移地从事这一神圣的职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加合格的职业劳动者。
三、职业学校校长应具备全面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素质
教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校长需要在观念上厘清认识,摆正教学的位置,校长首先是教学领导者,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者。因此,校长要树立正确的领导观,扮演好教学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双重角色。校长作为“教师的教师”,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本职,既是有效的教学领导者,又是教学的实施者,要关注教的过程,也要重视学的过程,使教学同步发展,互相促进,应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当今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各行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职业学校校长必须是职业教育的行家里手,必须熟知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把握教材整体结构,重点、难点,确定教法,规范教案;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大幅提高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的效率;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不断增添大量新技术的信息,提升自己和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技、授业、解惑、启迪”,校长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包括对自身教学领导的评价等,引导全体教师从容驾驭课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把学生所遇到的知识难点解决在课堂上,缺保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进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职业学校校长应具备民主管理、科学统帅的重要素质
我认为作为校长的基本领导职能主要有四项,即决策、管理、协调、服务。科学决策是前提,民主管理是基础,善于协调是关键,带头服务是保证。教育决策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民主科学决策学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确保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管理,是校长工作的基础。要推行民主管理、目标管理、法规管理、制度管理,实现从行政管理到科学、民主、规范管理的转变,实施“以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校长在管理中既尊重教育规则,又尊重经济规律,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把绩效与工资、评优树模、年度考核挂钩,把向管理要质量同向管理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探索人文管理,不仅要关爱教师,还要关爱学生,只有具备这种博爱的人文精神,才能让校长更有威望、更有魅力、更有亲和力。只有这样,校长的管理才会是更具魔力的管理,校长的人文理念和精神才会让校园充满和谐的音符。校长作为有效教学的领导者就是教学服务者,为学校教育教学成员及其工作服务,促使学校教学不断发展。协调和服务,也是校长应具备的基本功。要主动围绕教学协调各种关系,主动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此外,校长不应一味地凭借行政权、强制权和奖赏权来领导学校,不能只停留在监督、检查和评价教师教学的层面,而应更多地培养与运用专家权与自身人格魅力,透过校长本身的教学专业能力来引导学校成员朝教学目标奋进,进而激发学校成员的工作和学习动机,提升士气。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研究者以随机方式抽取江苏南京市3所幼儿园和安徽六安市、河南商丘市3所幼儿园的483名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
1.问卷编制
正式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幼儿年龄、性别、居住地域、家长教育程度四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对家长幼儿素质价值观的调查,共20个项目,包括健康、语言、社会性、科学和艺术五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计分,分值越高,表明家长对幼儿这一项素质的重视程度越高。
研究者对预调查使用的封闭式问卷和正式问卷都采用临界比值法、题项与总分相关和同质性检验三种方法进行了信效度检验。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问卷调查及研究实施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采用对多重应答(Multiple Response)数据进行频次分析的统计方法,得出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重视程度,如下表所示。
(二)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在不同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首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家长幼儿素质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中大班幼儿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期望均高于小班幼儿家长。不少小班幼儿家长认为,“孩子太小,刚上幼儿园,(我们)没有太多想法(要求)”。幼儿入园后,家长逐渐从教师和其他幼儿家长处了解到了更多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开始重视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大班幼儿即将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家长比较关心他们能否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因而对其期望较高。
再次,城市和乡镇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重视程度均高于乡镇幼儿家长。城市家长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物质和时间的投入都较多,对幼儿各方面发展寄予更多的希望。乡镇家长因为身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区域,更关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有“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自己就省事了”的想法。加之有很多乡镇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家长抚养,祖辈家长一般只能担当起接送孩子、为孩子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等责任,他们倾向于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委托给幼儿园。
最后,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幼儿素质价值观也不同。受 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对幼儿素质的重视程度也较高,他们会从自身的教育经历中吸取经验,并投入更多精力培养孩子。
研究者对17位幼儿家长进行了半结构访谈,旨在了解家长眼中“好孩子”的具体形象,即家长认为幼儿应具备的素质的具体内容。研究者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和分析,归纳如下。
(1)身体健康
(2)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在幼儿安全教育问题上,家长一般会“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让孩子自由活动(G3)”“小孩拿剪刀,我就说‘没关系,自己要小心’,就好了。他想干什么就去让他干,提醒他注意安全就行了(M2)”。家长希望幼儿能够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并会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前提下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2.社会性发展
(1)道德品质
(2)独立与顺从
3.知识与能力
也有部分家长,尤其是大班幼儿家长非常重视幼儿的识字水平和基础能力培养。有家长以幼儿的识字量大为荣,“识字这块很重要的。我们家宝宝才4周岁,已经认识好多好多字了。你这些字(访谈提纲)她基本上都认识。她3岁时就能看大约7岁水平的画报了”。这部分家长通常比较看重幼儿掌握的知识量,并将此作为“好孩子”的标准。他们会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教幼儿背诗、背古文、学写字,希望幼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访谈表明,家长认为幼儿应拥有的学习品质包括好学、勤奋、认真、好奇心强等。有家长希望幼儿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有家长希望幼儿具有认真、耐心的学习品质,“希望孩子能坐得住,安静地学习(M3)”,也有家长希望孩子拥有好奇心、勤于思考。
访谈发现,家长基本不重视幼儿的艺术素养,仅有两位家长提到希望幼儿多才多艺,“希望她(孩子)现在就开始学钢琴,她喜欢上的兴趣班都给她报,唱歌、跳舞啊什么的(G4)”。
(一)家长应关注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访谈结果表明,家长对幼儿道德品质和智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幼儿艺术素养的重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应注重领域、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培养幼儿表达情感和发展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以美术为例,伊莱恩指出,美术是儿童学习的另一种语言,“对于尚不识字的儿童,美术具有向人们传递信息和从中获得他们自己的信息的功能,创作美术作品是儿童交流和宣泄感情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儿童普遍喜欢美术”。〔6〕因此,家长不应仅关注幼儿道德和智力方面素质的培养,更应关注幼儿每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我国儿童隔代抚养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研究表明,当下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子女的祖辈家长比例高达66.47%。〔7〕研究者认为,祖辈家长与家庭中的其他家长以及兄妹、同伴一样,对儿童的认知与社会性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许岩、裴丽颖,2012)。
(三)教师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2〕黄淑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谈父母的教育期望〔J〕.网路社会学通讯期刊,2005,(45).
〔4〕JONATHAN R H TUDGE,DIANE M HOGAN,IRINA A SNEZHKOVA,et al.Parents’ child-rearing values and belief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The impact of culture and social class 〔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00,(9):105-121.
德育管理工作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占据首要位置,是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德育管理工作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所以不管是在教育部,还是各级学校都应将德育管理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教育部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每位学生应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不仅要求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还要求德育管理工作顺利实施,而班主任作为德育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并且其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引导性作用,因此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应积极与家长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观念,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管理抽象化
教育部就小学生日常行为制定了一系列准则,并作为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德育管理的指南,此准则内容极为具体和全面,以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但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也需要对准则内容进行完善,相关学者分析了中外多个国家的小学生行为准则内容之后,发现我国关于小学生行为准则的内容倾向于抽象化,具体实施措施不全面,这给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二)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不紧密
小学生人生的第一堂课通常是在家庭中开启,所以家庭作为德育管理的重要场合,应积极配合学校以及班主任的工作,而班主任也应让家长了解到小学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以寻求家长的积极配合。但实际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一些家长更是娇惯孩子,仅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德育管理,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学生在校内形成的良好行为,在家庭中却未引起家长重视,使得德育管理工作受到影响。
(三)实施机构单一
很多西方国家通过社区、公益机构等形式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身体力行地体验德育的重要意义,取得了良好效果。而我国的德育工作在实施机构方面较为单一,主要依托于班主任以及规章制度等形式,通过言传身教、强制规定等手段开展德育工作,未与其他社会机构形成合作机制,无法进行现场教育,学生也没有机会和场合体会德育的重要意义,学校强制规定和班主任说教下的德育管理缺乏一定现实意义,预期效果很难达成。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小学班主任综合素质
班主任作为班级组织者和管理者,应对学生的校内学习和生活负全面责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接触校园教育,而此阶段的学习和经历也是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可见班主任对小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对小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还需要对学生生活以及心理等给予关怀,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综合素质。首先,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爱心。班主任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呵护,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班主任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启蒙者,关系着学生未来成长,所以要求班主任具备爱心,关爱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用爱去对待他人,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其次,班主任应具备耐心。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思想意识不成熟,难以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一定的耐心,在不改变管理原则的前提下,管理方式应跟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作出改变,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最后,班主任应具备细心。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注重每一个细节,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细心观察,对其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机进行细心分析,注意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日常表现。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发呆、皱眉等面部表情,分析原因,可能因为学生之间矛盾;可能因为知识点不理解;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班主任应采取对应方式帮助解决,引导学生走出困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强化班主任与家长、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
对待不同关系的人,小学生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家长、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都较为有限,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学生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所以小学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应保持与家长、任课教师的合作关系,积极与家长、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直接决定着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所以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等通讯工具,建立沟通平台,把学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以故事的形式发送至平台中,引起家长的重视。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将优秀学生的表现公布,得到家长的支持;将学生在校园内的不良表现单独告知家长,并与家长沟通,寻找最佳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德育管理不仅需要家长的支持,任课教师的辅助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班主任应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和兴趣爱好,利于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课堂教学和德育管理联系起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起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培养班干部
在拥有几十个学生的班级中,仅依靠班主任一人进行管理,能力有限,因此班主任可以培养班干部,组织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减少管理任务量,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生担负起管理的责任,利于培养其责任意识、增强其自身自制力。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班干部轮流制的形式组织学生管理班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轮流进行管理,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对于工作表现出色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及时纠正,加以引导,以提升班级德育管理水平。
(四)丰富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的丰富性可以促进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开展围绕学生兴趣爱好和教学内容的校园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会成功的快乐。例如,书法比赛、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各方面才能得到展现,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另外可以组织礼仪操学习,改善学生不良形态,对学生健美身姿和良好形象的养成十分有利,提升学生的动作节奏、表现力和美感,养成礼仪习惯,提升心理和身体素质。
三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教育目标落实
将小学生培养为“四有新人”即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对小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提出了相关要求。由班主任负责强化小学生的德育管理,从实际工作成果分析,德育管理工作应持续不间断的开展,在短时间内,其效果与成绩难以展现,需接受时间的检验,而班主任则需要长时间的付出,才能使德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得到巩固。
(二)助于小学生成长
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和改进的过程,为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提供了基础保证。校园伤害事件的出现警示着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班主任则可以通过德育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给予积极引导,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抵制不良文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等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给现代社会环境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小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电视中的不雅行为等,这一系列不良文化使小学生出现逆反、早熟等心理问题,而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开启一片绿色屏障,对不良文化有抵制作用,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净化。
四结语
小学班主任作为教育中的首要工作者,工作量大且复杂,但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所以要求班主任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发展,尽职尽责完成自身工作,把德育管理工作渗透在每个工作环节中,另外,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学生、家长以及任课教师的配合,通过在班级中选拔班干部以及与家长、任课教师积极沟通等方式提升管理效率,不断巩固德育管理成效,使学生发展成为有能力、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波.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之研究--诗文育人与德育管理的巧妙结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05).
[2]商凤侠.浅析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2):44.
[3]刘晓勤.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实施德育管理[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1):287.
[4]韩梅.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6(6):75-76.
[5]张亚杰.试论新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4):153.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学前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69-02
在有关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相关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一些学者运用实证法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如庞云凤、张宗业在他们的研究中针对高职三年制的课程结构体系提出了在以实践为首的基础上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同的学者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成不同的模块,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金建生将其分成五大领域:通识领域、学科专长领域、学科专业领域、教师教育领域、技能和实践领域。妍容则将其分成四大类: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步社民将其划分为三大类: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专业课程,其中最重要的专业课程又可划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主干课程又可划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专业实践课程。
Christopher pierce Brown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他在2005年选取了9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生,让他们分别叙述在校教育经历以及对教师角色、课程设置的理解,以此研究得出学生的所学与实践之间脱节的结论,并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安排提出了很多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知识,具备编制和实施具体教育方案的初步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了解现代学前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趋势等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幼儿园、各种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技术技能人才。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热爱本行业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对不断变化的技术与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英语、计算机、地理、历史和生物等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热爱生活,具有法律法规观念,掌握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和人际交往常识;专业知识: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态,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具备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查阅资料、获取所需信息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合作与竞争;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沟通和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具有较高的各项综合
――――――――――――――――――――――――
*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院级教改课题研究成果(编号:WZJY201513),课题组其他成员:李永明、汪梅、王鸽子、高琴
能力素质,懂理论、精实践、强素质,专业化、技能化,能胜任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培训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努力成为“能教、能管、能教研、能创新、能协调,会沟通”的“五能一会”的幼儿教师,具体包括“两种观念”(先进的幼儿教育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三种能力”(保育能力、教育能力、保教反思能力),“六项技能”(弹、唱、跳、说、画、做)。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婴幼儿教育单位从事保育、教育等工作。初始岗位为保育员、幼儿教师、班长等。发展岗位为教学园长、园长等。
保育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严格按卫生消毒制度做好茶杯、毛巾、玩具等的清洁消毒工作;每天做好室内外包干地区的清洁工作;做好班级幼儿养护工作;熟悉业务,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加强安全操作,节约用水、用电;幼儿厕所保持无臭味;定点、定放工具,如有损坏及时修理,遗失要及时报损,专物专用;协助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后整理工作。
保育员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能力;讲文明、讲礼貌、以身示范的能力;精通业务操作的能力等。
幼儿教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本班幼儿特点,制订工作计划,并做好期末总结;每天认真做好晨检工作,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观察、记录、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以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热情接待家长,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主动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发表意见;主配班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关心、团结、合作,勤于沟通,育方式、方法等。
幼儿教师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能力;讲文明、讲礼貌、以身示范的能力;团队分享与合作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勤俭节约、废物利用能力;践行、执行能力;负责、担当能力;遵守、变通能力;安全掌控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等。
班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负责本班成员的工作安排;制订班务工作计划;带领本班教师做好家长工作;团结班级成员努力完成教养任务,协调班级工作,为班级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做好班级财产物品登记、保管、清理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经常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确保班级财产安全;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班教育教学计划及活动安排,组织家访,做好家访及家园联系记录。
班长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全身心融入幼儿园工作的能力;分工与合作的领导能力;团队协调的工作能力;负责、担当能力;家园合作共建能力;安全、掌控能力;组织能力等。
教学园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负责全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园长交办的各项任务;领导制订幼儿园的学期教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协助园长组织领导德育工作;指导全园科研工作,组织课题组正常开展研究活动;组织和指导家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为教师职称、晋升及各种奖励提供切实可靠的资料;领导、组织好教学人员的考勤、考绩工作。
教学园长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安全教育领导能力;团队协调分工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总结、反思能力;计划、执行能力;负责、担当能力;承上启下协调领导能力;教师培训能力;家长工作能力等。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对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保育员、教师、班长、教学园长、园长的任职要求,从幼儿园一线保育员岗位任务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参照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职业标准,与合作幼儿园、订单幼儿园合作构建的基于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社会人”“职业人”的通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设置课程,完成从学生到幼儿园合格员工的身份转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
公共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军事课、大学语文。
专业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应用文写作、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写字。
专业技能课: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舞蹈、美工、声乐、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
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的专业素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途径一是加强课堂教学,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三是做好幼儿园实习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素养;要求;培养途径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的一生发展如同建造一栋高楼,地基的坚实对高楼的作用不言而喻。人脑生理学家发现,儿童的智力与性格在0―3岁之间就完成60%,3岁―6岁完成80%,所以学前教育对于人一生发展的“地基”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社会流行语,相对应的幼教专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一、学前教育专业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高等教育在成为大众教育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21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学前教育作为规划的20个重点问题之一,备受关注。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重视学前教育,政府大力兴办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这些都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火爆的重要原因。相比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成为了就业宠儿,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就业前景前十位的金牌专业。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到,幼儿教师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笔者通过到多家幼儿园进行调研了解,如今幼儿园急需要“热爱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理念新,具备较强幼儿教育教学技能,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富有爱心、耐心且细心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的立身之本,学前教育学生就应该具备以下的技能:
1、扎实的理论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先应具备从事学前教学工作及其相关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其次需要有分析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实际问题的本领。要想掌握这些能力,必须牢固掌握学前教育学原理、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科学教育等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在课堂中仔细聆听教师的讲授,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会贯通,比如在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探讨等等。
2、过硬的职业能力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们越发重视幼儿素质的培养,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受到良好的教育,多方面的发掘幼儿的特长,并培养幼儿的兴趣与爱好,这一切都要求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如钢琴、美术、声乐、舞蹈、语言等,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不断积累与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从而为之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全面的专业素养
综合能力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而它的强弱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关键内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会进入各个幼儿园担任教学、保育等不同职责的教师工作。幼儿园是一个集体,集体的健康发展需要集体内部个体的共同努力,只有合作无间、上下一心、团结协作,才能使幼儿园运营正常,形成管理合力,达到健康正常的壮大,所以学前专业学生应具备很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另外,创新能力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幼儿纯真、大胆、随心所欲,既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跟不上幼儿的发展,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打破常规,创新性的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与社会发展、知识剧增相适应,时刻把握幼儿的动态发展,尊重其个性发展,并鼓励幼儿在创新过程中勤于实践、不怕挫折,这样才能培养幼儿坚韧、勇敢的良好品质。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技能型相当强的专业,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学习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比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三笔字等,还应更偏重于音乐、钢琴、舞蹈、美术等课程的开展。在音乐课上学习发声理论,准确动听的演唱幼儿歌曲,并配合表演。在钢琴课中学习规范、正确的弹琴方法,并能即兴伴奏,达到边弹边唱的能力。在舞蹈课中练好基本功,学习民族舞及幼儿舞蹈,掌握舞蹈的精髓,培养美感,做到能独立排舞。在美术课中模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学习制作教具、学画简笔画、学习美工、剪纸,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创作图画等。教师在每个阶段做相应的技能考核,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
2、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
“以赛促学”,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技能竞赛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将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竞赛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开展绘画、手工展览,教案设计比赛、幼儿歌曲弹唱比赛,故事大王比赛,幼儿活动设计比赛,自编舞蹈比赛,自编自导儿童剧比赛,以及综合性的汇报演出,充分展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及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出更优质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3、做好幼儿园实习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