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林下生态经济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生态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1 园林生态规划的涵义
1.1 生态规划的含义
生态规划是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并创造一个适合人类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
1.2 园林生态规划的涵义
园林生态规划的涵义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去理解。广义的园林生态规划是从区域的整体性出发,在大范围内进行园林绿化,通过园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建设,使区域生态系统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人居环境的改善,促使整个区域生态a系统向着总体生态平衡的方向转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狭义的园林生态规划主要是以城市(镇)为中心的范围内,特别是在城市(镇)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进行合理布置,使园林生态系统改善城市小气候,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营建卫生、清洁、美丽、舒适的城市。由此可见,园林生态规划的任务应包括确定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选定各项绿地的用地范围,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布局方式。
2 生态规划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与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时至今日,景观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须依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充分说明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
3 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3.1 生态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3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
3.2 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
3.3 协调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有效措施
3.3.1 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通过对城市景观构成要素的归纳分析,考虑各种外在影响因素,构筑城市景观的总体格局,建设结构合理、特色浓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观体系。因此在城市景观规划的整个过程必须贯入生态设计的思想,从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都要有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体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3.3.2恢复城市湿地,巩固生物生境系统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3.3.3建立城市环境防护体系。在城市扩建的过程中,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往往因河岸整治、人造景观或道路拓宽而被毁掉。其他地区的防护林带也在无休止的开荒耕种或滥砍滥伐,以及农用地在转为城市开发用地的过程中被肆意切割或占用,使得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及其防护功能受到严重损坏。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不仅能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而且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 结论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andscape,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fair value of science, now the basis of protection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us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vercome and ruled out in the current landscape know of error, and resolutely put a stop to and correct all kinds of serious destructiv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behavior,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lanning of landscape design thinking.
Keywords: ecological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与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时至今日,景观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须依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充分说明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自北京人学会使用火开始,人的行为对地球自然面貌而言多数为破坏作用;无论是作为一个生态规划师或者是景观规划师,都应该认识到现代技术由于轻率和不加思考地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设施,已经损坏了环境和降低了它的可居住性。比如最简单的杀虫剂、除草剂、洗涤剂和其它化学污染、放射性废弃物等。
2生态规划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西蒙兹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于是返朴归真成为时尚。因此,随着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人们不得不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园林景观行业,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设计已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或是图纸上的空谈,而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具体到每个设计,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根据上海的研究,乔木与草坪的投资是1∶10,而产生的生态效应是30∶1,1hm2树木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2t、二氧化硫300kg,并产生氧气,吸收灰尘和蓄水,且树林里冬暖夏凉,空气湿润清新,是最让人舒适的环境。可见,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要位置。生态主义已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其创造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3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3.1生态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生态设计意味着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遵循生命的规律,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但是这个最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所以生态设计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个方向的努力。
3.2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例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或者利用自然净化的机理设计各种人工湿地,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使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每个人都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正如城市规划从“控制式”向“协调式”发展,从“物质型”向“综合型”发展一样,景观规划设计也需要各个阶层的参与。从本质上讲,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使园林植物在城市环境中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起着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对设计师而言,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真正做到园林、城市、人三者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rederick S. The living landscape: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planning [M].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0. 9-15.
[2]俞孔坚.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70-93.
[关键词]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实施策略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1-0037-02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旅游业发展已成为带动区域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化环境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临潭县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国家4A级景区冶力关景区核心区域,作为未来临潭县的龙头景区,其规划开发与保护对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冶木峡景区现状分析
临潭县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所在的甘南州临潭县冶力关镇,距离镇中心2km,距离省会兰州154km,距离甘南州首府合作市90km,距离临潭县城87km,有省道311线通往康乐,临洮,直至兰州。景区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镇地处山谷地带,境内群山叠嶂,青松滴翠,绝壁耸立。主要景点有老虎口、天然巨型卧佛“将军睡千年”、喜泉飞瀑等景点。
2.设计策划
冶木峡景区旅游资源的一级市场主要是兰州市及周边城市,对其他州市和邻近省区的吸引力较弱,较远省份的游客多属偶尔到达,因此,寻求新的客源目标,有效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是冶力关景区旅游客源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2.1规划理念
2.1.1“逆向规划”理念
改变规划中最先确定什么地方可以建什么的传统思维定式,采用首先确定什么地方不允许,不可以安排建设的限定,然后再进行规划的科学方法。“逆向规划”就是优先规划和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维护和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湿地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保护恢复湿地系统,保护整体景观网络等。
2.1.2更新理念,体现3N理念
21世纪旅游消费的大趋势正从“3S”(Sea大海、Sunlight阳光、Sandy beach沙滩)转向“3N”是Nature(自然)、Nostalgia(怀乡)、Nirvana(涅)。推动“原生态的3N圣境”,通过重返自然和返璞归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的情操得以升华。
以恢复原生自然风貌,鲜活的峡谷风情,宜人的接待环境为主线,不仅是新时期规划新思想的客观要求,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动向,也是本次规划中需紧密结合的要素。
2.2以绿色为背景,以坡地为特色,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发展策略
2.2.1强化坡地应用
依托坡地北高南低的起伏地形,设计各类休闲、娱乐、商务、居住、健身功能设施。休闲项目选择上要突出时尚亮点,强化品质和特色,建筑选型上要展现当地民俗特色。
2.2.2绿色的要求
以峡谷和森林为背景,依托山水大力发展漂流等探险健身项目、登山步道系统等设施,适度开发,坚持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维系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旅游项目拥有良好的视线和环境景观。
2.2.3疏密有致的开发
项目开发既要考虑旅游环境品质,又要兼顾土地的利益,因此,在规划中,要按照合理的开发方式进行,在北侧坡地功能区范围内采取低密度别墅和酒店宾馆形态,按照开发时序,实现有序过渡开发。
3.总体规划
3.1功能分区
本次规划将这个景区划分为四个功能片区,即休闲娱乐度假区,规划旅游接待、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功能板块;滨水娱乐和极限攀岩运动区,规划以户外运动为主题的旅游体验区段,给游人创造征服自然的体验感受,同时结合场地自然景观特征,设置以听觉、嗅觉为主的特色旅游体验;滨水休闲体验区,规划滨水休闲项目,如亲水平台、喜泉野外宿营等,打造以触觉、味觉为特色的旅游体验;山水幻境观景区,规划考虑过境交通的干扰,规划此区段以视觉体验为主,设置展现当地民俗文化和自然风景的情景剧场。
3.2旅游产品策划
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特点,冶木峡生态养生旅游区旅游产品初步规划为三类产品,启动产品,以峡谷溪涧原始生态漂流子系列,通过整治河道,突出峡谷两岸自然原始风光,使旅游者既感受漂流的奇、险,又集娱乐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基础产品,依托绿色峡谷奇观,满足大众化观光旅游需求,相应产品主要有奇山异石生态观光、高原山地生态观光、森林生态观光体验、峡谷溪流生态观光体验;特色产品是依托绿色生态环境,以民族文化为底蕴,满足中老年高端旅游需求,主要产品有环境养生产品和风水养生产品等。
3.3旅游线路
省道311将作为旅游景区内部道路使用,游客从入口开始可分别体验徒步行走、水上漂流、空中索道、马车、电瓶车等不同的游憩方式。生态迷人的冶木峡让游客寻找山谷间的美丽,尽享峡谷中的乐趣。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资源;环境;人才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015-02
19世纪70年代,Holling首次提出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简称AM),认为适应性管理是将管理策略和实践成果两者之间不断提升和优化的系统性管理过程[1]。在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方面,Taylor(1997)在论文《森林适应性管理》中提出,森林适应性管理是从管理森林的政策和实践结果中不断学习,并且将这些结果持续运用到森林生态正式管理进程中[2]。王文杰等(2007)认为,适应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是以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为目标,在不断探索、认识区域生态系统本身内在规律、干扰过程的基础上而采取的以提高实践与管理的系统过程。谢晨等(2010)认为,适应性森林管理是一种调整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抵御不利气候变化,利用气候变化带来机遇的管理手段。笔者认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是以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森林生态系统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适应性管理方法对影响其发展的干扰因素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随着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必然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改善环境,确保森林面积的有效增加,应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使其遵循自然规律。因此,本文基于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分析资源、环境和人才等因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资源—经济
18世纪到2O世纪初,亚当·斯密、杰文斯、李嘉图、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从自由市场的“稀缺”层面研究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提出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存在制约关系。国内的学者在研究资源与经济之间关系时,主要从公共资源补偿机制、环境经济手段、排污权交易、经济激励机制、资源产权市场化等方面研究自然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可见,资源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撑和制约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
林木资源作为森林资源的载体,影响着木材加工用家具制造业是否健康、良性发展。自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以北方国有林区为例,森林质量明显下降,成熟林面积减少,森工企业危困,地方经济发展停滞[3],这种变化导致国有林区人口迁出,经济出现负增长。同时,森林资源变化改变了产业结构,木材加工产业比重降低。而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将有助于林木的生长和木材资源蓄积量的良性增加。温作民、赵庆建(2010)在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下构建了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下的森林生产力模型[4],以更为科学地描述和预测森林生产力状况。
森林对水文产生影响,森林自身的植被覆盖层、土壤层具有很好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水质、保护土壤和水环境的巨大水文作用[5],每年森林土壤可蓄水300m3/a,减少地表土壤流失量1吨/每公顷。我国人均水资源的拥有量曾逐年降低趋势,1980年、1990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分别为2 753m3/a、2 358m3/a、2 239m3/a、2 098m3/a和2 300m3/a,① 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从现在的2 300立方米左右降至1 800立方米以下,水资源的问题俨然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子。国内学者在不同层面论证水资源和经济之间的关联,如王维平、刘品和马承新等(2011)[6]建立了宏观经济水资源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王瑜(2007)在水资源环境综合经济核算(SEEAW)的基础上,编制了水资源环境综合经济框架内容,对经济体与水资源水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宏观核算[7]。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将优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调整森林林相,提高森林土壤层质量,以发挥其最大的水文作用,增加水资源的供给。
二、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环境——经济
1972年,D·H·米多斯提出“零增长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卫·皮尔斯(David W.Pearce)和克里·特纳(Kerry Turner)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基于环境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在环境价值计量及实现代际公平的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目前,由于森林减少及气候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并致使物种多样性锐减。例如,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生态赤字由1978年的人均0.248公顷上升至2003年的人均 0.890 公顷;在《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 640 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有 156 种,约为总数的1/4[8]。
因此,加强森林生态适应性管理将有助于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从森林的角度来调节生态系统间冲突和矛盾。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可以完善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为主导的各部分功能,加强森林质量的建设。高计青(2004)做过测算,在300mm年降水量的情况下,如果全部被森林覆盖的地区水土流失量为每公顷600kg,而没有植被的秃岭荒山水土流失量高达7 000kg,两者相差11倍多[9]。将适应性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中去,有助于森林总体质量的提高,进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以此来影响整个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草腐菌 林下经济 食用菌
黑龙江省合江林区森林资源丰富,由于受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相较南方发达省份及地区,林下经济步伐相对滞后,还处于自发的、零星的存在状态。封山育林的战略实施,使得木屑原料紧缺,作为林区重要经济支柱的木腐类食用菌产业受到很大冲击,生产转型势在必行。而林下草腐菌生产、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作为新型的林下经济类型必将有力地推动林区的产业转型。而林下草腐菌栽培和林下养殖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一、林下草腐菌生产的意义
选择适合林下生产的草腐菌种类,进行合理生产,其主要意义和作用有:①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②适合发展特色食用菌业、生态畜牧业,实现健康种、养殖;③可保证食用菌及动物产品品质,有利于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特色品牌;④为林业生产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生态林的长期养护开辟新的经济来源。
多数林区透光率均在30%左右,形成了凉爽、湿润、氧气充足的林地自然小气候,为生产草腐类食用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食用菌需要荫蔽的生长环境,且不与树木挣肥。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使得木腐类食用菌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极度紧缺,栽培以粪草发酵料为主要原料的草腐菌,将是帮助林下经济走出窘境的有效途径。
二、林下草腐菌生产的优势
1、原材料来源广泛
黑龙江省每年产7000万吨的牛粪、1000多万吨的鸡粪,全国秸秆产量达到7亿吨以上,其中以玉米和稻草秸秆为主,除少量开发作为新型燃料外,其余的基本都是焚烧还田,不仅开发利用率低,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自然环境适宜
黑龙江省夏季进行草菇、双孢菇等高温菇类的生产,可以在林下种植。我省雨季降水均匀,夏季气候在30摄氏度以下,给双孢菇的生产提供了清凉的环境,此时恰逢全国高温天气,我省此时生产草腐菌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菇质优良,紧密,必将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林菌套作可增加空气湿度,迅速降低过分饱和的土壤水分,加上阔叶落叶树种树冠对阳光的遮档,可以减少大棚遮荫材料,有利于食用菌生产。夏季树木光合作用释放的大量氧气,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水肥管理,产生的废弃料可做为树木的有机肥使用,可以加速林木生长,使单位土地面积农业产值大幅度提高,实现林地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兼得。
3、技术条件成熟
林下食用菌生产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一些群众的认可,部分农民群众表现出了种植积极性。但草腐菌的栽培工作还刚刚起步,如何扩大规模,以规模产生效益,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但是此项技术在荷兰、美国等国家早已应用成熟,现在已经进行到工厂化的栽培阶段,我国南方的栽培产量也相对稳定,形成了半人工化半工厂化的栽培模式,所以合江林区开展双孢菇的栽培有着稳定的科技支撑。
三、加快林下草腐菌生产的举措
1、拓宽销售渠道、加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建设
发展食用菌生产,抓好市场销售是关键。龙头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通过网络、展销会、农超对接、大中城市批发市场、产地市场等形势推进食用菌对外销售。黑龙江省紧邻俄罗斯贸易口岸,黑河、东宁等贸易早已形成规模,将原生态无污染的食用菌产品进行深加工,树立品牌意识,借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的便利运输条件,大力拓展国外市场。这些区域合作的发展将有利于我省食用菌产业对外市场的开拓,将会有广大的市场前景。
2、强化食用菌产业科技教育支撑
促进食用菌产业化迅速发展,需相关职能部门、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3、强力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要建立食用菌标准化体系。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建立起包括栽培技术、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使食用菌生产、加工、流通的各环节都有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从生产领域、栽培环节抓起,实行无公害生产。
4、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循环农业
发展林下食用菌栽培,主要利用小麦秸秆与牛粪混合制成基料,发展草菇、双孢菇、鸡腿菇等林下经济,实现“农作物秸秆+牛粪=基料生产食用菌下脚料还田”的循环利用。草腐菌生产需要消纳大量稻草、麦秸、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极大地缓解了生态和环境压力。同时采用一料多菌,一棚多菌,周年生产的栽培模式,既可实现资源的综合再利用,在较少的投资下,提高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又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5、因地制宜,适度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 发展 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39-01
1.引言
林业生产具有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林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弥补林业投入不足,能够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业资源转向林业资源与林地资源结合利用,有利于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几点想法。
2.林下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
2.1 林菌模式
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种植,林菌模式是在地上栽植乔木,树下种植菌菇的双层立体栽培模式。
2.2 林禽模式
在林下透光性、空气流通性好、湿度较低的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种养殖产业,如饲养三黄鸡、乌鸡、珍珠鸡、鸭等,饲料粗放充足,常年可养,技术简便易行,自然放养、圈养和棚养均可。
2.3 林草模式
分区域在适宜地区的幼林地或郁闭度70%以上的林下,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红豆草、三叶草、黑麦草、箭射豌豆等,为养殖提供优质饲料。在此模式中,草本植物可作为纽带,使系统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型生态系统。
2.4 林畜模式
在生长4年以上、造林密度小、林下活动空间大的林地,放养或圈养牛、羊、兔等,也可在林间试养梅花鹿等特种动物。林畜模式是林草模式的延伸,即林下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同时,养殖牲畜所产生的粪便为树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树木增长,形成一条生物产业链。其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好,是林畜养殖的重要模式。
2.5 林药模式
在未郁闭的林内行间种植较耐荫的中草药,如当归、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甘草、防风等。林下种植中药材,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实现以种养林的良性循环,还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6 林粮模式
在树木栽植后1-3年内,在未郁闭的林内行间套种豆类、胡麻、洋芋、疏菜等农作物,也可合理进行苗木繁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杂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其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2.7 林蔬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林菜立体种植,使垦后的林地土壤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增强,给林地创造了良好的通气条件,起到了以气促根的作用。同时铲除了杂草,使林地得到了全面抚育,杜绝了森林火灾,降低了病虫基数,加快了林木生长速度。
2.8 林果模式
以树种改优为主,通过营造经济林或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开展低质林分提升改造,增加农民收入。种植苹果、梨、山杏、花椒、大果沙棘、文冠果等树种。
2.9 林游模式
充分发挥林区生态良好的优势,引导群众通过开办林间民宿客栈,做绿色餐饮,卖绿色食品,培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3.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几点想法
3.1 落实林改配套政策
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大力的提出和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同时还需要加强调研,深入了解地区内林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因地制宜制定出相应鼓励政策,正确引导,并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此外,政府相关林业机构部门要根据地区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林改配套政策,并且把促进林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宣传、落实到位,以此加强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3.2 加强宣传组织工作
有效的宣传能促进广大群众对发展林下经济的认识,首先我们要加大发展林下经济宣传力度,并努力宣传林下经济成功种养模式,增强林农的信心;其次,定期组织种植大户和各乡镇林业技术员学习和技术培训,促进林农的技术知识和管理养护水平的提升;最后,林业相应的机构部门,可通过走村串户的开展技术服务、出版相应的技术知识指导手册、组织宣讲林下种植的知识等多种宣传手段,来推动林下经济工作的开展。
3.3 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根据当前林下经济发展的趋势,社会各界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的经营管理,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此外,为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还要加强保护森林的生态环境,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3.4 强化科技综合服务
一是加强与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建立研发基地,积极开发林下资源,培育乡土特色品牌。二是学习借鉴外地林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面向林区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开办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培养一批“短、平、快”技术员。三是整合现有的专门技术人才资源,组成培训组、服务队,建立长效机制,深入林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服务,解决林下经济生产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四是进一步搞好市场服务,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4.结束语
C上所述,林下经济作为地区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各地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林下经济普遍存在“开发规模小、林下资源利用少、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产品缺乏品牌”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制定促进林下种植、养殖等模式发展的具体措施,为林下经济经营者提供优惠政策,健全林下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积极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为其创造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大户、示范户,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大户”,“企业+社区+农户”等发展模式,带动千家万户从事林下生产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应在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原则下,切实根据当地的实际地理条件、气候情况,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及种植品种、养殖模式及养殖类型,最大程度上增加农户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建议;发展前景;河南灵宝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90-02
1 灵宝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 林业资源
灵宝市国土总面积29.99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9.61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2.08万hm2,全市森林覆盖率43.6%。林业用地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为6.54万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3.3%。
1.2 林下经济现状
自2008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以来,随着林权制度改革步伐的推进,灵宝市不断探索林业发展新路子,林下经济生机盎然。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已达4.71万hm2,年产值达21.43万元。全市各地利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迅速增加的有林地面积,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林菌、林禽、林畜、林菜、林药、林草、森林旅游等复合经营模式,形成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林农牧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2 灵宝市林下经济的主要类型
2.1 林下种植
一是林药间作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种植柴胡、血参、茱苓等中药材1 240 hm2,年产量6 300 t,年产值1 932.9万元。二是林草间作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种植苜蓿3 466.67 hm2,年产值2 160万元。三是林菌间作模式。主要以发展林下夏季香菇为主,林农在已郁闭成林的杨树、桐树等树种的林下空地,充分利用林分良好的遮荫效果及充足的温度、湿度等有利条件发展香菇产业。至2011年全市林下香菇产业利用林地面积154.4 hm2,发展香菇1 600万袋,产值1.8亿元。
2.2 林下养殖
主要以林禽、林下野猪养殖为主。全市持有野猪、山鸡、孔雀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10家,其中林下养殖5家。共发展林下鸡、鹅6.8万只,林下野猪1 500头,年产值389.5万元。其中,某农户在川口乡南朝村养殖野猪1 500头,年出栏500头,收入50万元。
2.3 森林旅游
全市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湿地和森林自然保护区2处。其中,燕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朱阳镇佛山省级森林公园、故县镇汉山省级森林公园、娘娘山地质公园、西阎鼎湖湾湿地公园游览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生态环境、旅游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森林旅游贡献产值1 179.4万元。
3 灵宝市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二是资金不足。农户在发展林下种养等方面,需要资金投入,但是目前金融部门对农户在发展林业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限制条件较多。三是林下经济规模总量较小,缺乏龙头带动,难以形成集约化生产,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管理技术水平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五是基础设施条件差,如水、电、路等配套不完善,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1-2]。
4 灵宝市林下经济发展建议
4.1 政策保障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制订出台具体的当地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制订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引导农民积极投入于林下经济建设,林下经济发展才能健康有序。
4.2 资金保障
发展林下经济,对农户来说前期投资是关键。据调查,多数农户经济基础普遍较差,而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林业、农业、果品、菌办等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一批有效益、有规模、前景广阔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的模范带动作用,促使林下经济蓬勃发展[3]。
4.3 科技支撑保障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型产业,农户技术薄弱,必须邀请、聘请农林院校的专家、教授,结合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特色,传授新技术、新方法。多方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协会,定期培训和业务指导,帮助林农进行集体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减少经营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收入[4]。
5 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
5.1 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
近年来,灵宝市在发展林菌、林畜、林草、林药、林下养殖、旅游开发等林下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已涌现出了一批林业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全国新农村产业化养殖先进人物”席孝杰林下养殖野猪,创建了以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野猪肉为主的“灵宝市宝杰绿野特养有限责任公司”。林下养殖面积133.33 hm2,年存栏野猪2 000头,年出栏商品野猪800头。朱阳镇经济能人王周海承包林地3 333.33 hm2,投资逾1 000万元,形成了森林旅游、林下药、林下菌、林下养殖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基地。
5.2 发展林下经济,森林资源丰富
灵宝市有林地面积12.08万hm2,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为6.54万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3.3%。目前,灵宝市已对林下经济发展做出了“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林下经济面积将由现在的4.71万hm2会发展到5.21万hm2。
5.3 林下经济是一种良性循环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相互结合,大大增强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使林下大量闲置土地得以充分利用,同时收益期较短。它依托林地资源,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既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又可以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5]。
6 参考文献
[1] 李瑞盟,韦彦,刘朝霞.关于广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1):21-25.
[2] 郜晓蓉.山西省林下经济发展前景探讨[J].山西林业,2012(1):13-14.
[3] 闫忠奎,赖庆奎.荥经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2012,6(2):51-52.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162-02
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林下的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通过合理选择适宜生长在林下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林下生态系统,实现林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一种立体复合经营模式[1-4]。林下经济是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巩固宁夏生态建设和林改成果、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建设“四个宁夏”具有积极作用。
1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宁夏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宁夏的战略目标,抓住全区生态优先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五大生态工程”和“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充分挖掘利用林地资源潜力,不断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坚持“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实现了“林业发展、生态良好、林农增收”的目标,破解了林业生产周期长与农民投入有限的难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林下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是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林下经济的主要类型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面积共计达到26.51万 hm2,涉及41.5万农户,林下产品种类现有9大系列、20多个品种,实现年产值19.8亿元。
现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分类说明。①林下种植。以林草、林药、林苗、林瓜等模式为主的林下种植面积10.59万hm2,涉及农户24.7万户,产值达6亿元。② 林下养殖。林下养殖利用林地1.17万hm2,其中林下养殖生态鸡177万只,林下养蜂0.24万箱,涉及农户4.4万户,实现产值1.6亿元。③林产品采集加工。林产品采集加工涉及林面积13.68万hm2,实现产值11.4亿元,参与农户12.2万户。④森林景观利用。以森林旅游、生态观光、森林人家等为主的森林景观利用增长势头强劲,利用集体林地面积1.073万hm2,实现产值8 156.7万元,涉及农户0.21万户,其中森林人家247户。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发展资金
由于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主体主要是农民,而大多数的农民自身经济条件一般,积蓄较少。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存在较大的资金问题。就算是一些合作社及林下种养大户,其资金也大多有限,并且由于抵押物不足,导致农民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从事林下经济生产,扩大规模和延长产业链的难度也很大,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2 规模化程度低
目前,林下济产品中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种类仍然较少,难以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力也较低。一些成型的品牌和品种虽有一定的销路,但规模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市场的批量需求和客户的多元化的服务特点。林业经济产值不够高,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从而难以吸引真正实力雄厚、能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企业进行投资。因此,目前很难形成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农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1-3]。
2.3 种养品种单一
林下种植种类主要有苜蓿、草(木)本中药材、硒砂瓜等,品种较为单一。宁夏自2003年5月1日起,在全境禁牧封育,380万只牛、羊下山进圈,实行舍饲圈养。因此,林下仅限于养殖生态鸡(鸭)、蜜蜂等。适宜林下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明显不足,在种养殖方面尤为突出,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经营成本高。同时,产品处于半成品阶段,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2.4 经济效益不高
宁夏林下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林下经济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大量林下经济产品以初级材料的形式出售,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种单一,中高档产品匮乏,产业链条短,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不显著。
2.5 发展基础薄弱
大部分集体林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受到严重制约,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更大的发展面临着很大困难[3-4]。
2.6 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够完善
在林下经济发展中虽然成立了一些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协会,但大部分属农户或进城农民自发成立,仍然处于单独发展、管理无序、运行不规范、效益不高的初期阶段,还需逐步加强规范管理,提高运行效益。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和扶持,对投资企业基于优惠政策,以扩大林下经济资金的来源和数量,从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开始,并逐步引导农民和企业的投入[1-3]。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以奖代补、无偿提供技术、种苗等方式支持林下经济发展。财政金融部门要主动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程序,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贴息扶持等业务,加大对有潜力的林下经济的信贷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偏僻山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问题。
3.2 加快示范基地建设
示范基地不仅要将林下经济带来的增收增效效果更加突出地呈现给农民和企业,同时也是林下经济技术示范推广的重要窗户,更是地方林业特色的宣传窗口,做好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更能扩大其效果和收益。示范基地也可以采用股份制合作以及“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通过创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优良的种苗、及时的信息和广阔的市场等,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1-4]。
3.3 加强林下经济科技服务
科技创新是林业增产增效的重要保障,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提高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加大林下经济科技服务可以通过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来实现,尤其是先进的技术和实用的技能能够及时到达农民手中,从而转化为生产力。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提升综合技术水平,提高林下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3.4 打造林下产品品牌
打造优良的品牌主要包括:加强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做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努力创建林下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加大特色产品的宣传等。
3.5 拓展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除了传统的林下经济模式外,还应大力拓展新的林下经济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调查分析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当地的特色及产品和模式,不断开发林下经济发展潜力。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和引进推广适宜发展模式,创建适合当地的特色林下经济模式[1-3]。
4 参考文献
[1] 周学军,马廷贵,唐建宁.宁夏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1(05):15-16.
[2] 何鹏力,周珲,朱莉华.宁夏林下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宁夏林业通讯,2012(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