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8:28: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主要特征;关键技术;工程实现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保证供电质量,以及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已成为电力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承担着电能转换、分配、控制和管理的任务。近年来,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变电站自动化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上智能设备等技术的日趋成熟,促使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的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成为可能。

一、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

数字化变电站以数字化且低功率的新型互感器取代常规互感器,并以数字信号直接替换大电流和高电压信号。数字化变电站内设备间经高速网络完成信号的相互交换,而二次设备再无重复功能的I/O接口,此时具备常规功能的装置转化成了具备逻辑功能的模块,即基于标准化的以太网技术完成资源和数据的共享。图一展示了网络化信息流程,该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间隔层与过程层间的信息交换(或间隔层的装置与过程层的执行器及智能传感器间自由地实现信息的交换);间隔层内部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各间隔层间的彼此通信;变电站层与间隔间间的通信;各变电站层设备间的彼此通信。研究表明,数字化变电站的信息交换网络化特征具有如下优点:可完全基于实际需要选取与之完全对应的网络拓扑结构,可基于冗余技术完成整个电网系统可靠性的提高,而变电站功能的正常作用不会受到改变着的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以网线取代导线可实现变电站二次回路连线数目的减少,进而实现系统可靠性的提高。

二、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常规变电站采集的一次设备的模拟量,通过电缆将模拟信号传输到测控保护装置,装置进行模数转换后处理数据,然后通过网线将数字量传到后台监控。同时监控系统和测控保护装置对一次设备的控制通过电缆传输模拟信号实现其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变电站

数字化变电站就是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完全数字化的变电站。全站采用统一的通讯规约IEC61850构建通信网络,保护、测控、计量、监控、远动、VQC等系统均用同一网络接收电流、电压和状态信息,各个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数字化变电站一次设备采集信息后,就地转换为数字量,通过光缆上传至测控保护装置,然后传到后台监控系统,而监控系统和测控保护装置对一次设备的控制也是通过光缆传输数字信号实现其功能,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化变电站

三、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包括高稳定性的非常规传感器、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信息的同步性等,本文主要从前两个关键技术展开讨论。

(一)、高稳定性的非常规传感器

研究证实,数字化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电气测量系统的稳定性能。所谓非常规互感器(NCIT),其是一种区别于电磁型电压或电流互感器的互感器。需注意的是,无源式互感器具有测量结果偏差大且精度不稳定等局限性;有源式互感器具有对工作电源的依赖较大等局限性,而基于激光供电技术完成对高压侧电子模块的供电却受制于有源互感器与激光供电合并单元间的物理间距,且激光供电器件的稳定性对互感器的使用效果存在直接性的影响,则务必要就传感线圈予以严格屏蔽处理。所以,新型互感器的广泛应用为数字化变电站一次应用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二)、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数字化变电站对网络系统的依赖特别突出,而其实时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变电系统可用性的直接性影响。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多依赖于冗余技术和可靠性高的网络拓扑结构。图三为基于冗余技术的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实现方案:每一个 IDE均附有双网卡,支持分别与不同的交换机相连接;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均使用了环形拓扑。实践证实,此方案可实现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提高。网络系统设计是对网络系统的优化,该优化步骤务必要就经济性、可靠性等予以综合性考虑。

四、数字化变电站的工程实现

投运数字化变电站国内外的报道屡见不鲜,但是,实际上这些工程只是数字化变电站初步具备了局部特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数字化变电站的推广一步到位,各地实际情况需要根据分阶段逐步实现。

方案一:采用传统一次设备的过程层,在间隔层和变电站层实施IEC 61850标准。

由于运输安装要求高,电子式互感器造价高,造价太高的国外智能一次设备,国内很少有产品替代,使用传统开关和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可以节约昂贵的成本通过传统的保护测控装置。

方案二:过程层采用传统的互感器和一次设备加装智能终端,间隔层和变电站层实施IEC 61850标准。

在一次设备附近或本体加装模拟式智能控制单元和输入合并单元完成过程层设备的智能化。间隔层设备中开入和开出、模拟输入全部取消,仅按照IEC61850-9-1/2通过通信与合并单元、按照智能控制单元与GOOSE连接,测控装置采用数字式保护;过程层、间隔层完全通过数字化连接,大量点对点硬接线连接被取消。

方案三:间隔层、过程层和变电层全部实现数字化。信息合并单元,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数字化电度表,智能化一次设备,实现信息传输、采集、输出、处理,控制全部网络化、数字化。

实现信息的同步性,电气量的幅值和相位为了避免产生误差,在二次设备的同一个时间点上一般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为避免由传统互感器输出模拟信号不产生这种问题,数字采样信号由合并单元输出的就必须含有时间信息,如图3所示。

图3 数字化系统信号示意图

时间同步准确度在合并单元进行数据采样时应在现场进行试验来验证,以满足控制和系统测量的要求。对时间同步的要求IEC61850分为T1-T5共5级,其中T5要求最高,为1μs;T1要求最低,为1ms。由于以太网传统自身的限制,在网络内通过多种方式很难实现时间同步,因此以UTC作为时钟同步源的IEC61850,实现不同设备间采用SNTP的同步采样。

四、数字化变电站关键技术的展望

综合国内外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本文认为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应适时解决如下问题;数字化变电站内电子式互感器运行的可靠性问题;数字化电气测量的变换问题等。

(一)、数字化变电站内电子式互感器运行的可靠性问题

研究证实,一次测量设备等一次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数字式光电互感器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常见设备,其保证了互感器电流和电压信号与二次设备间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对计量、保护和测量系统的可靠发挥保障性作用。现阶段,电子式互感器的实用性及电子器件、光学器件对互感器易耗元件的影响要求就互感器运行的可靠性做深入地研究。

(二)、数字化电气测量的变换问题

研究证实,电气测量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数字化变化的成败。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非常规互感器功能的扩展,即稳定性测量的关键设备;对设备发挥电磁干扰作用等。非常规互感器包括光线二次回路网络和光电传感器,其对数字化变电站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总之,建立数字化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全面数字化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攻关解决。

数字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数字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应从生产上的迫切需要出发,考虑技术上、管理上的现实可能,积极探索,稳妥推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测量;矿山测量;技术应用

Abstract: mine survey for the min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work it is indispensable, also is very importa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e production in mining will first find mine; Mine surve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e production basic work, is also related to the mine safety of the important work.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mine surveying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es, the digital measurement is the key links in min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n digital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 mine to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digital measurement; Mine survey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D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我国矿业产品的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对矿山建设与生产的要求,矿山测量领域的数字化建设也是各矿山企业必然的发展趋势。矿山企业要认识到矿山测量数字化的重要性,对其提高矿山开采安全、保障矿山生产人员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任何疏忽或误差都会影响矿山生产的安全甚至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积极运用现代测量技术提高矿山测量精度已经成为矿山测量质量提高的关键。

一、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概述

随着现代矿山生产对测量工作的需求,矿山测量工作已经成为影响矿业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不仅关系到矿山开采、生产的科学进行,同时更是关系到矿山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运用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进行矿山测量工作能够有效提高矿山测量的质量,提高矿山测量精度,为矿业企业生产指明方向,提高矿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效果。三维数字化软件技术、全站仪、GPS定位测量技术、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技术、数字化地形图等技术的应用极大的降低了矿山测量劳动工作量,提高了测量工作效率与测量质量,为矿山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由于数字化测量技术对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现代矿业企业必须认识到运用现代测量技术开展矿山测量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测量工作投入、提高测量质量,为矿业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需要矿业企业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测量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对企业测量人员技术的要求,以科学的测量管理体系构建为基础,加大测量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测量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同时还需要测量人员认识到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过程中测量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以自身能动性为基础提高矿业企业测量技术水平,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是区别于传统单一测量科学的综合性科学,是综合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及计算机相关设备采集矿山地里生产与储量数据,并利用CAD等软件绘制成图的数字化测绘技术。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必须以有关规范为基础依据,按照测量重点以及测量工作质量控制因素进行的工作。在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过程中还要根据测量工作地点(地面、井下)以及其测量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其测量过程进行控制,以此达到运用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提高测量质量的目的。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应以矿业企业测量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基础,提高测量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以及了解、认识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操作要点,以此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在其应用过程中,矿业企业测量部门或测量企业要以自身对测量工作的重视以及对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的重视,加大投入以此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电子经纬仪、全站型仪器、GPS接收机和多种地面或岩层移动变形监测仪器等数字化设备仪器在矿山测量的应用提高了地面测量与数据采集工作效率与精度、降低了测量工作的劳动强度,为矿山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过程中,测量部门或企业还要认识到同一类型测量仪器中先进性的选择,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时,测量部门或企业应选用具有先进性与综合性能优异的设备仪器,提高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效果。

GPS、GIS、遥感和计算机等技术是现代测绘学科的核心技术,也是矿山测量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中的关键。随着近年来矿业建设与测量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也为我国矿山测量过程中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数据处理与机助制图、电子速测仪、GPS技术、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和GIS等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一些矿区的应用使一线矿山测量技术人员亲身感受到现代测绘仪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优越性,同时内业数据处理、图形绘制数据的数字化工作也使得内业测量人员认识到现代测绘数字化的优点与便捷。随着现代数字化矿山进程的不断推进,积极运用数字化矿山系统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已经成为矿业企业工作开展的关键。

三、采用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的优点

1)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分层)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而且一目了然,【基本上改变和弥补了传统产品线条、符号和数字、文字等综合包罗】,非具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读懂的缺陷;

2)数字化测量产品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可以随时补充修改,随时出新图提供使用;

3) 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可以对产品的各种要素进行数据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而且还可以随意对图形进行拼接、缩放,用途更广泛。

四、结束语

矿山测量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发展和进步与采矿技术和矿业工程的发展、测量科学技术与仪器设备的发展、其它学科如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测绘技术是建立在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光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并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等一系列优点。现代测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必然会促进矿山测量的进一步发展。以现代测绘技术、矿业工程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矿山测量,必将会形成集数据采集、处理、管理、传输、分析、表达、应用、输出为一体的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系统,为矿区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性的资料,促进矿山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涛.现代矿山测量新技术应用[J].中国矿业工业M2009.11.

第3篇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供电质量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资源大量消耗的现状下,如何通过可再生资源,更好的为社会提供稳定、安全、可靠的电力,是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核心目标。随着我国的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大量的机遇和挑战。大容量的发电厂往往和负荷中心的距离较远,需要进行远距离的高压输送,提高了出现故障的几率,从而导致大规模停电的产生。全球发生的多例大规模停电事件也让人们开始关注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下,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逐渐也开始应用在电力系统中,提出了智能电网理念,可以有效保证电力输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一、智能变电站结构

1.1智能变电站和智能电网

智能变电站和智能电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智能电网中包括了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的设计是建立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之上的,智能变电站的存在保证了智能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互动化等多项特点,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支撑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有着统一的标准和信息模型,可以保证智能电子设备的互动性,为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奠定基础。智能变电站要建立在数字化的前提下,有着性能优良、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并具备自我检测和诊断的能力。通过以太网交换技术,能够确保智能电网的精确度,使数据能准确、快速的传输,为智能电网提供数据基础。通过稳定智能变电站中的电子设备完成动态数据、稳态数据和暂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工作,提高智能电网的数据处理能力。

第二,加强全网联接。变电站是智能电网能量传递的重要枢纽,因此智能变电站的存在能保证电网中各个节点的有效连接。当智能电网中发生事故时,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提高电网的事故预防能力,保证电网的稳定性[1]。

第三,高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能够满足智能电网中对高压输电网架的要求。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智能电网中的主要输电网架都是高压线路,必须要通过高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进行调节,能够解决高电压线路中大容量点电能传输所存在的问题,保证我国高压输电网架的稳定,促进我国电力建设的完善。第四,通过中低压智能变电站,可以同时支持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为智能电网提供了中间歇性电源“即插即用”的功能。第五,为智能电网的实时监督提供了保障。在智能变电站中,通过大量先进电子设备的应用,可以获取到电网中的运行数据,对设备的维护检修提供基础,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

1.2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变电站

数字变电站是确保智能变电站实现的基础,相比之下,数字变电站更注重过程,而智能变电站更注重结果。和数字变电站有所区别,智能变电站强调的是物理集成和逻辑集成。强调了智能设备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负责传统设备的测量、控制以及监测等各项功能,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计量和保护等。智能设备是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之间的组合,有着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等特征。而逻辑集成指的是智能变电站注重逻辑集成,通过对系统的虚拟装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智能变电站的区域性或总体性的协调,支持在线决策、协同互动等多种应用。智能变电站和数字变电站的区别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出发点不同。数字化变电站的目的是满足变电站的自身需求,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通信平台,在变电站内部实现一次、二次设备的通信,注重的是变电站内部的设备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而智能变电站是建立在整体电网的要求上,建立全网统一的信息通信平台,更加注重电网中各个智能变电站之间的联系,以及变电站和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提高电网中的通信水平。另一方面,智能电网中还可以支持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多种清洁分布式电源,满足“即插即用”的要求。

第二,设备集成化程度不同。数字变电站具备一定的设备集成和功能优化,在以太网技术的基础上,将一次、二次设备之间相融合,符合了智能电子装置的标准。和数字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的设备集成化程度更高,智能设备体现的更加全面,促进了一次、二次设备的一体化进程[2]。

二、智能变电站数据通信网络性能要求

通信网络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和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数据通信网络是否稳定、高效、实时是判断系统信息化、自动化的重要标准。在智能变电站中,数据通信网络是各种设备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纽带,要满足相应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建立统一的通信接口。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进行传输的数据越来越多,对数据通信网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数据通信网络必须能够应对目前大量的电量数据、操作数据以及故障数据等。另一方面,目前对数据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和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因此在对数据通信网络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网络的冗余性能和无扰恢复能力。从总体来说,对智能变电站通信要求的性能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分层结构。智能变电站的分层结构是由分层架构决定的,数据通信网络的分层是确保智能变电站分层架构的前提,根据对智能变电站的不同需求,要选择相对应的网络通信技术和结构。

第二。实时性。在智能变电站中,需要对大量的实时运行信息和操作控制信息进行处理,这些信息往往都具备一定的实时性,所以在建立数据通信平台时要注重数据传输的实时性。第三,可靠性。电力系统有着连续运行的特点,这就意味着智能变电站的数据通信系统也要一直处在运行状态,一旦数据通信系统出现运行故障,会对智能变电站的整体运行产生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伤及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数据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是在设计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第四,电磁兼容性。变电站在日常的运营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电源、雷击、跳闸等,使得通信系统常常要在强磁干扰的环境下工作,因此对网络的电磁兼容性有着一定的要求,要避免强磁干扰而产生的通信障碍。

三、智能变电站数据通信结构体系

3.1智能变电站结构设计

根据我国电网公司对智能电网出台的相关规定,在建立智能变电站时,要包括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在过程中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一次设备;在间隔层中包括继电保护装置、系统测控装置等二次设备以及一些控制器和传感器通信系统;站控层中包括各种自动化监视控制系统,对通信系统中的实时情况进行监督,对智能变电站中的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控制以及信息交互,保证变电站数据采集、监视控制、电能量采集等多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数字化变电站相比,智能化变电站的设备集成化程度更高,更好的实现了智能设备的作用,将一次、二次设备一体化,提高了变电站的工作效率。除了过程层中的测量和控制功能不变之外,智能化变电站通过集成将间隔层中的保护、控制与监视融合到过程层中。这样一来,这些智能设备除了能够进行测量和控制之外,还具备保护、监视的功能;另一方面,智能设备通过标准化接口接入电网的高速网络后,能够更好的实现智能设备和变电站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智能变电站中的数据通信网络进行结构设计[3]。

3.2智能变电站总线设计

在传统的数字变电站中,总线设计分为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两种方式。站级总线指的是变电站层和变电站层之间的通信方式,通过站级总线,各个变电站之间能够进行数据通信,并可以和上级运行中心以及调度控制中心相联,传输相应的数据信息。过程总线指的是在过程层和间隔层之间的通信。通过过程总线,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通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实时性。如非常规互感器采样值的传输、保护装置控制命令的传输等。根据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的特点,数字变电站中有两种组网模式:独立过程总线模式、站级总线与过程总线结合模式。独立过程总线模式中,间隔层的智能电子设备要通过两套以太网接口,分别接入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在这种模式下间隔层和过程层的数据难以进行共享;站级总线与过程总线组合模式下,变电站中的一切智能设备同时接入同一个物理网络。无论是变电站层之间的装置还是智能电子装置之间,都能实现共性和交互,但是由于网站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很容易引发网络资源竞争问题。和数字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中只有站级总线一种总线模式。在智能变电站中,逐渐开始淡化过程总线的概念,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数据信息传输通过变电站中的智能设备进行。设备以及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通过以太网技术实现,保证了数据通信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安全结构设计

智能变电站中的数据通信是建立在以太网技术上的,有效降低了变电站的成本。但是在智能变电站中,面临着各种网络安全威胁。其中既有变电站内部的威胁,也有来自变电站外部的威胁,其中主要包括非法使用、截获信息、篡改数据信息、恶意程序、权限管理不当等。智能变电站是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以太网技术建设的,通过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容错技术等多种方式对安全结构进行完善[4]。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资本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28―02

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在企业界,但知识管理的思想起源于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虽然,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是必然趋势,但怎样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的管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管理?本文将从知识管理的含义和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及导入分析人手,给以分析和回答。

一、知识管理理论科学含义的把握

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由企业界提出来的。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定义越来越丰富。美国的经济学博士Yogesh 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使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持续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把知识管理定义为: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我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知识管理使系统地发挥发掘、优化、控制公司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二是认为知识管理作为社会性、集成性的活动,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中,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对知识的管理和以知识作为信息的管理,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的。

由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对信息的管理,把知识作为对象在信息系统中可以进行识别和处理,能获得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指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的很重要一部分来自于人脑之中,而知识管理就是要发掘来自人脑中的这部分非编码化的信息。

二、转型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的新特点

目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在渐渐地向数字图书馆转变,提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可以说是传统的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融合。数字图书馆,也被称为“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虽然高校图书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但在具有传统图书馆的特点的同时,也具有数字图书馆的几个特点:

特点一:数字化的存储

数字化的存储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的信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也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最大区别。

特点二:网络化的传递

网络化的传递是通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的,通过由宽带网组成的因特网和万维网以高速度、大容量、高保真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无数计算机联为一体,不仅可以利用自己内部馆藏资源,而且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行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信息化的一部分。信息资源传递的网络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也带来了信息服务的跨时空性、信息利用的开放性。

特点三:共享化的利用

共享化的利用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存储和网络化的传递基础上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不同地区的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也体现为不同地理区域数字图书馆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传递的网络化,使众多的图书馆借助于网络获取各类数字信息来满足读者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读者不必亲自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只要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对远程的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联机浏览、检索。

特点四:知识化的提供

数字图书馆将实现由文献的提供向知识的提供转变。由于信息加工的知识化、智能化和完备的检索系统的建立,使数字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某一主题的目录文献的全文、照片、图像、声音等各种知识信息,由信息提供多次的满足转变为信息提供的一次满足。

三、从知识资源到知识资本的管理本质分析

图书馆知识管理,不同于企业界的知识管理,不可以直接把企业的知识管理照搬到图书馆中,认为那就是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管理和信息管理,认为图书馆的文献都是知识;同样,也不能把图书馆的全部活动对应于知识的构建活动,把知识管理运用于图书馆的各个领域;更不是把知识管理对应于图书馆的管理,认为知识管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我国学术界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有多种表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从管理对象来看,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其实质就是对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使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

从管理职能来看,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即围绕知识创新开展工作,开发知识资源,为知识创新服务。也有研究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现于图书馆的内部组织管理和业务工作管理两个层面。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它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全部内容,而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一个新领域。它不是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包括藏书、数据库进行管理,而是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本进行管理。

能够对组织目标有贡献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知识才能成其为知识资产。高校图书馆作为组织同样拥有知识资产,表现形式同样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是图书馆拥有的文献就是图书馆拥有的显性知识,而是这些文献是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图书馆作为组织及其员工通过学习可以把部分文献记载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知识,成为图书馆的知识资产。图书馆显性知识的内容为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技术文档、服务品牌等。图书馆自主开发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等产品的创新思路、程序开发技巧等属于隐性知识,而源代码、技术文档和使用说明书等属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内容为长期形成的组织文化、管理人员头脑中的管理经验、技术人员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人员头脑中积累的工作技巧等。

四、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机制

我们已经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对象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怎样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合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技术机制和有利于创新、交流的激励机制。

1.管理机制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具有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在这种网络化的条件下,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应从以往的固定等级模式向扁平化的网络模式转变。在实施网络化管理的同时,侧重于疏导和激励的管理和调节,激发人的知识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与潜能的挖掘,建立方便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平台,从而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融通和转换。

2.技术机制

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另一个基础就是要有支持知识管理实现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支持应该能够充分地支持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的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的利用与评价,充分支持高校图书馆的虚拟知识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这一技术机制实际上就是将知识信息资源与用户和使用过程紧密地结合、灵活的运用各种资源和功能的新型知识管理系统。这一技术机制的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激励机制

首先,要拥有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图书馆馆员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图书馆馆员利用自己驾驭馆藏文献、各种数据库和网上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够深入到某一学科的知识层面对文献中的知识进行鉴别和筛选的基本素质,结合对知识的组织、整合和传递的技巧,进行导航性的知识服务,帮助用户在其需求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知识层面的交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图书馆馆员能够使知识管理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内建立适合馆员学习、积累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效果和效率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建立适合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就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具备知识管理技能的知识型馆员,以满足知识管理的需要。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在飞速增加,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只有及时的专业培训才能保证图书馆馆员对新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从而使他们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再次,以读者为中心,建立人性化的导航系统。建立人性化的导航系统,即从读者的角度来设计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考虑用户的特点,满足读者个性化的要求,做到“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

最后,建立良好的馆内文化,激励馆员的主动性。简而言之,即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尊重知识的工作环境,激发馆员创造性地为读者开展知识服务,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应变能力,使读者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使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收稿日期;2006-10-14

作者简介:李阿莹(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馆员,从事工具书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

第5篇

1、技术档案的概述

技术档案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件资料,主要用于科研领域的生产活动,包括一些技术文件,图表和图纸以及照片等。对于图书馆的技术档案主要就是指图书馆的规划任务书、图书馆的建设大纲以及相关活动的调查材料等。这些材料的留档保存可以为图书馆的科研工作提供重要资料文献和经验。而且,技术档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为内部使用的文件,不会进行随意的公开,属于有保密级别的文件。技术档案和技术文件材料不同,需要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一般而言,技术文件材料主要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过,但是没有进行归档整理的图纸、文字以及照片等,技术文件材料是技术档案的一部分。技术档案是活动中具有保存价值,并且进行归档保管的技术文件材料。对于高校的技术档案而言,要做好相应的技术文件材料的收集和保管,从而做好技术档案的保密工作。

2、学校图书馆建立技术档案的必要性

在高校的发展中,图书馆占据着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在现代化教学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技术档案管理数字化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组织和传输,实现档案的自动管理和大众化服务,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检索的快捷。

2.1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发挥着文献采购、传递以及流通的作用,对读者的阅读指导、信息咨询、文献检索以及使用的模式已经退化,不能跟上现代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应用需求。面对现代网络技术对图书馆的冲击,图书馆开发了一系列的新型业务,例如网上文件资源的远程借阅、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共享等,使图书馆的工作向数字化管理的方向发展。由于目前的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较为广泛,图书馆适时地加大机构设置的改革,新增了一些网络资源中心和信息技术部;加强图书馆人员的专业培训,对计算机和自动化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图书馆管理人员转变传统的习惯,使图书馆技术档案管理人员更加专业,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同时,在图书馆设备的应用,增添一些数字设备,例如网络服务区和扫描仪等,增加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实力。

2.2建立技术档案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需要。技术档案可以有效的反映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对于基本建设以及生产技术方面的实际情况,还能放映出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活动。其本身具有很强的保护价值,是真实的记录集中保管技术方面的材料。跟随信息化发展的脚步,计算机以及网络和通讯、数字等诸多方面技术的不断在图书馆之中得到有效运用,现今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逐渐从传统的方式想近代方式进行过渡,实际运用的图书馆的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技术手段在图书馆之中得到可全面的采用,这样的现状就需要一些既懂得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又对图书馆方面的专业知识有独到研究的复合型的人才。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条件之下,图书馆在技术方面不够稳定,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开展。实践运行之中,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引进人才,比如有些学校采取阶梯型的引进人才以及拉开距离,保证实际引入的人员和单位签订的合同期间之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即使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还是不能有效的减缓出现人员的流动现状,这就给工作方面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加强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对档案进行综合处理,对图书馆的技术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管理。数字化技术都是依靠网络平台进行自动化管理,促进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充分利用。

2.3图书馆技术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优越性。在高效,图书馆技术档案的管理内容繁杂,管理的难度较大。加强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将信息储存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将档案的书面信息加工成计算机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电子文献,这种档案信息管理的方式对传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带来严重的冲击,实现了信息的强大变革。对于学校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而言,改变了过去一直运用的单一的管理功能,实行了给“知识的传播和扩散”的职能以及咨询功能等,这就对于馆员实际的素质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带来了一些实际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解决。所以,要加强对图书馆技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对于图书馆的技术档案而言,档案的自动化管理可以充分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由于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应用,将有效解决传统档案管理的繁重压力。例如,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多项高科技,可以有效地实现图书馆技术档案的立卷、归档、检索以及利用等功能。由于在实际的高效技术档案管理中,许多现代的管理规章制度和一些实际的操作规程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对于一些岗位的人员在职责的划分方面的不够明晰,这就造成在相关的操作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漏洞。对于这些方面的资料的保存出现一些不完整的情况,这就给出现问题相关的维修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技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还可以提高信息的网络化传递,促进社会化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档案信息的更大范围扩展,实现跨时空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和标准规范化。

3、技术档案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

3.1技术档案建立方面的系统化建设。技术档案对图书馆之中的技技术设备实际的设置情况以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可以让相关的管理者对于本馆之内的现代化的设备有清楚的了解,这样在实际的管理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建立技术档案要结合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其一套完整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证技术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2建立设备采购的账目清单。相关的采购人员在进行各种设备采购时,对于实际的验收、记录,需要建立起原始的记录档案,这样方便财务部门对设备相关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依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及时的设备采购和更新。

3.3建立设备管理档案和技术操作档案。在设备采购之后,对于每一台设备需要详细的进行管理,使用账目,并表明设备所在的部门,具体的负责使用或者是相关的管理人员工作的状态等。对于采购的设备的采用的买机配件实际的使用情况、出处做好切实的记录。相关的技术部门要依照每一台机器的编号建立档案,掌握好各台计算机的运行和维修方面的记录。现今的很多图书馆实际采用的自动化的管理系统都不一样,对于系统的维护就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建立本馆的自动化的系统的专门操作记录和数据处理的相关档案,便于系统进行升级和操作人员进交接工作。

3.4落实对技术档案的运用。对于图书馆而言,应该建立起规范的专业技术档案,这是一项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技术档案建立之后,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迅速的进行各种维修工作,还可以让后续的专业技术人眼很快的熟知整个图书馆的计算机局域网的设备配置以及实际的运行情况,尽快的投入到工作之中。

第6篇

当市场日益入侵审美,当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大众文化的老生常谈,当象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形成了可参观性存在的广阔社会背景,《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这本书根植于伯明翰学派的理论沃土,融合了城市空间理论、消费经济学和信息社会的人文理想,其译介绝非偶然。作者英国卡迪夫大学讲师贝拉·迪克斯立足于“可参观”的新文化经济背景,坚持“可参观性取决于对文化的展示”这一论点,从旅游业、城市空间、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和互联网时代虚拟文化环境构建等主要文化展示载体的层面出发,集中探讨了文化是如何用可参观的形式被制造出来,以及这种呈现方式在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内涵。由此,提出“什么构成了文化”这一命题。

作者认为,消费行为推动城市可参观性的延伸和发展,社会的各个层面被展览和象征性展示所支配。这一展示文化形态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19世纪中叶,意大利富商美第奇家族,将贵族的艺术理想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给公众,催生早期公共博物馆的出现,揭开了宗教文明和贵族文化的神秘面纱,却依然无法回避这种艺术藏品展示对观者等级的要求。迪克斯认为殖民文化影响了城市秩序的重建,巴黎的重建是在展示现代性和帝国,当展示被融入到19世纪的城市建筑中,文化被贵族从私人收藏和画室中释放,充斥在展览、拱廊、商店和新视觉技术中,于是贝纳特(Bennett 1988)提出了在展览界颇具影响力的“展览综合体”(exhibitionary complex,又译“展览复合体”)概念。博物馆使民族主义运动和政府能够向公众展示新生国家的文化遗产。

在梳理展示文化发展史的层面上,文化展示的特性被提出:(1)可参观性是公共规划空间的关键原则。(2)文化展示应具有丰富的意义体验。(3)文化展示与全球化趋势共存。(4)当代文化展示离不开技术。(5)互动为主要特点。(6)文化展示从官方转向民间。(7)文化展示是一种复合的形式。(8)让人们集中消费。(9)展示主要以复制品和模型形式出现。(10)要巧妙阐释创造意义。(11)遵循可读性原则(legibility)。(12)有时会具有与易接近性和现成意义相反的展示倾向。如:拼接、混搭、反讽和分裂。尽管可参观性使文化资源具备了消费的特性,但是它依然同主动式学习、多元文化、环保主义、资源保护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为他者充当展示和文化教育资源的双重特性。

全书分七章,每一章都可作为我们独立思考的命题,具有高度启发性。第一章对展示文化进行宏观定位和阐释,将文化展示放在社会学发展脉络中,提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如:公共博物馆在通过视觉成像技术和真人秀等方式进行展示的同时,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是否存在着特殊主义和标准化之间的冲突?博览会、博物馆和文化中心展示的东西究竟存在怎样的文化分级?在此,作者运用雷蒙·威廉斯和沃勒斯坦对文化的定义来阐述文化的群体特性和物化特征,以马修·阿诺德的观点来强调民族志博物馆区别于美术博物馆强调展品“高级”的特点,突出民族志博物馆的记录功能。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后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还是象征,或者说是展示经济和商品美学?乃至这种定义决定了为政治和经济目的进行文化展示,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政策、文化身份和处在全球化环境中的文化地位。作者以新加坡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文化政策演变为例进行说明。第二章则结合文化政策中的旅游业转向进一步探讨旅游、旅行和真实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试图阐明参观者和被参观者相遭遇时错综复杂的情形。第三章转向城市,从都市漫游入手,阐释城市是如何把文化作为吸引人的手段的。第四章把都市的转向策略置于主题化语境,揭示主题公园别于其他展示形式的文化渲染特性。五、六章,在第五章阐述文化遗产政策把过去的存在作为文化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提出经历了同样转变的当代博物馆展示策略,这种不需要旅行就被文化包裹的氛围在虚拟环境中发挥到更高阶段,第七章分析考察了数字化“第三自然”(third nature)的浸入式模仿技术,作为接触和体验其他世界的无穷欲望的症候。本书在谋篇布局讨论问题的同时,也埋藏了一条文化政策演变的线索,即从遗产保护到公共文化机构转型,直至今日的热门话题:数字化场馆建设,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走向的一个新角度的诠释。

在迪克斯的眼中,城市中一切静止的或者运动的事物、现象都可能成为某种展示,或者可称为是“被构造的”。旅行者眼中的城市建筑、娱乐表演、购物商圈是文化他者的呈现,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建设项目将城市变为展示文化的混合体,无论是主题公园还是文化中心,城市因其建造而具有表达身份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迪斯尼乐园落户动漫产业发达的日本,宫崎骏主题公园、海贼王主题公园迅速崛起。在中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大型企业投资兴建主题公园不仅成为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也成为面向游客教育的“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遗产的保护和遗产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话题,在生产参观性的进程中同样被提出。

不可否认,遗产是当代公众与历史建立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是活态的历史,是民族的记忆。然而,作者认为遗产绝不只是简单的为了过去保留过去,它总是以满足观众的视角和意愿为目标。遗产是模糊的历史,遗产的保护是创造而非留存,遗产保护不仅生产了可展示的特性,也因展示获得第二次生命。

展示性的存在,使遗产保护同政治经济资源发生密切联系。在西方国家,博物馆、考古遗址、豪华古宅、乡村屋舍、城堡、纪念碑和历史小城不再受到国家的资助,这就让承办者不得不考虑经费的来源,从而令遗产作为经济资源蒙上商业包装的色彩。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具有文化拼图特征的博物馆再也不甘于停留在民族志的展示,而是把目光锁定在产品品牌的树立上。2002年伦敦马蒂斯——毕加索展,纪念马克杯和其他商品大大增加了门票以外的直接收入。博物馆开始强调公众会买什么,越来越多地通过打造展览品牌,确立形象,被称为策展的“超市模式”。这种售卖不仅仅是精挑细选的博物馆纪念品或藏品复制品,更是融入了餐厅、咖啡屋等可以书写文化场馆综合体概念的元素。

第7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 数字一体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当前我国的经济在不断随着我国经济在不断地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着很快的发展,电力事业已经是凭借着数字技术而实现了生产以及销售还有服务上的转变,主要是有粗放型以及传统的经营转像比较精细化以及集约型上来了,这几就是电力行业在实现产业化的升级以及高速发展技术基础。数字一体化体系是在电力企业的营销中是可以在信息上很好的采用电力信息、实现远程上的控制、进而来增加有效负荷还有降低单位的损耗,优化人力资源以及极大的提生了安全的水平,进而实现了电力企业在生管理以及销售上的现代化。我们电力企业应着重的从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来进行分析,之后再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可电力企业营销的水平,极大的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1.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概述

1.1电力营销的概念

就是由于电力的研究方向以及还有侧重点都是有所不同的,这就会对电力营销的定义在研究以及应用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所说的电力营销就是指在社会主要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主要是以客户的需要来作为中心,及时的通过沟通还有反馈来进行优化反馈供需的关系,这样就会实现了电力企业更安全更可靠,还有合格的电力商品。这就是会为客户提供了更好以及周到的服务,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英雌奥策略以及方法。

1.2数字一体化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数字一体化就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的技术,都是能够在每一种信息中形成一个资源共享,达到作业流程的优化以及整合,将决策的方法上要达到提高电力企业的每一项工作。

1.3 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概念

所谓的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就是指数字还有信息以及网络几技术在电力营销行业中的延伸,运用数字一体化来加强电力营销工作的信息采集能力还有远程配置的能力等,进而来实现营销的现代化以及精细化的管理基础。

2.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及其体系结构

2.1电力营销管理的核心理念

任何管理活动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理念,电力营销管理也不例外。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用户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服务客户一起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因此要不断的优化企业的管理能力,采取相应的手段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从而保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

2.2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的体系结构

对于电力营销领域来说,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与客户进行相应的沟通,而客户服务层就是沟通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纽带。他们积极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对客户的需求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为电力企业改善服务,更好的提供适应客户的服务和产品提供参考意见。在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客户服务层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进网络营销。根据上面提到各个部门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制定相应的决策,指导整个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工作,协调下属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

2.3在客户服务的基础之上设立营销业务

和数据处理中心,处理和分析客户服务层收集和反馈出来的大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之后再将精华的信息反馈到客户服务层中,使其能够不断的客服缺点和不足,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3.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带来的思考

3.1数字营销应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建立紧密的新型客户关系,实现客户需求与供电企业内部流程的完美结合。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强调业务处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协同工作能力,将业报装、电能计量、日常营业、电量电费、用电检查等业务处理融为一体。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在改变原来业务流程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类实时的查询统计和在线检测加强对营销工作本身的管理。实行电子流程化管理后,岗位之间便实现了工厂流水作业式的监督,系统能根据工作状态和性质自动生成工作单,并对工作单实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工作单经过了哪些环节,各部门处理的权限和时间,管理系统都能够全程跟踪和控制,领导在布置完任务后,只要看一下流程就能知道任务的具体执行情况。

3.2 实现统一标准的多媒体客户服务,利用电话报装、电话交费、银行联网、网上报装与收费等新技术,建立起供电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服务桥梁,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个性化的服务。并且及时获取来自客户的有用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3.3数字营销要做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革命,而且包含了更深层次的观念革命。它赋予了营销组合新的内涵,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营销方式。我们要结合现有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客户服务系统、负荷管理系统以及银行联网收费系统,进行技术的创新和管理的整合。如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负荷管理系统的远方抄表功能实现用户表数的实时采取,然后通过接口程序送到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电量电费计算子程序进行核算,最后形成的数据发往银行数据库和客户服务系统,方便客户收取电费单据和查询。

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实现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有利于各方面信息的及时掌握、提高远程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升对负荷支持的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营销现代化、管理精益化、有效降低损耗和浪费、优化人力配置和增加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芳楼.电力营销业务流程的重组方案设计[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03.

[2] 陶英 齐登峰.利用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电费管理的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3] 孟颖丽.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第8篇

关键词:教师角色;Google;质疑;创新;学会学习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5-0220-02

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21世纪,更多的学生成为“网络的一代”,通晓各种最新网络和通信技术,随时通过Google以及各种搜索引擎搜索所需信息,通过电子邮件、QQ群、博客、手机、ipad等即时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学习、交际和娱乐,在此情景下,“既然有Google我为什么还需要老师?”就成了“数字化的一代”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英国教育家伊恩・吉尔伯特(Ian Gilberr)于2011年在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既然有Google我为什么还需要老师?》一书,深刻而智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全书31章,各自独立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以社会学、经济学、脑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的多维立体视阈,解析了在21世纪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和新经济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挑战,正如该书序言所说:“该书不是教你如何教得更好,而是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老师。”该书在回答Google与教师的区别的基础之上,对教师角色的深入解读,对我们具有独到和深刻的启示。

一、放眼全球与跨学科的多维立体视阈

该书放眼全球,紧扣时代脉搏,以跨学科的多维立体视阈解析教师角色,强调教育与社会、经济、未来世界的密切联系。该书开篇即指出,未来世界可能面临全球性移民、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贫富两极分化、核(生化)武器威胁等14大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塑造下一代,这就对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和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教育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中,“教育是经济,经济是教育”。大量数据表明,金砖四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书中引用大量网络、报纸、杂志等有关经济的报道、数据以及商界名人的论断,说明经济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腰包,更关系到教师培养的人才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成败,关系到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力。这虽有一定的功利倾向,但从本质上说,21世纪各国的竞争就是经济的竞争,而经济竞争靠的是人才,人才培养靠的是教育。

作者密切结合全球化视野下的新经济背景,从跨学科的多维视角审视教师角色,审视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要拓展视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开发创新思维,发挥激情与智慧,利用脑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和多元智能理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训练元认知策略与记忆策略,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化,使之成为21世纪最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专业发展培训,变革学校制度与考试制度,这些也是帮助教师完成21世纪神圣使命的重要保证。

二、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创新思维

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创新思维贯穿全书,除了书名和许多章节标题采取了以问题呈现的表述形式之外,几乎每章的开篇和结尾都立足于提出问题,对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见惯不惊的教育现象提出质疑,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刺激读者的好奇心,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引领教师反思。书中常有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格言警句,比如:“学习好说明你遵守规则,但事业成功的诀窍却是打破规则”;“知识就是力量,但摧毁知识证明你更有力量”;“寻找答案易,发现问题难”;等等。作者的这些独到之见,为培养师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了智慧的引擎。

通过对比两个AQA(即the Assessment and Qualifications Alliance,评价与资格证书联盟;Any Questions Answered,用短信回答任何问题公司),书中的“考试――这是谁的高招?”等章节批判现行考试制度不能充分顾及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与智能水平,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学生仅仅接受教育是不够的,学校是为了学而不是为了教,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能够思考固然很好,但能提出问题更棒。

作者在每个章节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如在讲述教学生学会学习内容这个部分,就提出了选择、责任、信任、实践性任务、发展能力、趣味性、多元智能任务、独立、合作等环节,同时针对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商、多元智能等进行方法拓展和范式创新,采用趣味问题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从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创新并拓展了教师角色。

三、多元化的例证与可操作的教学实例

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例证的数字化、多元化,书中引用了来自教育研究、教育政策以及多个学科的杂志、网络、报纸等丰富的数据与例证。作者引用大量来自网络的最新信息和数据,体现了该书的现代性、数字化,也与书的主题密切相关,即通过Google,人人都能随时查阅所需知识,便捷地获取各种最新信息,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学生甚至可以绕开教师,自己获取所需信息。同时,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诸如同声传译机,甚至可与思维同步的项链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教师不但不能禁止学生使用网络以及各种现代技术成果与通信工具,而且还必须教给学生评判、筛选以及有效利用网络信息的技能。

该书没有用抽象的术语给教师角色贴上诸如“助学者、参与者、反思者、研究者……”等等标签,避免了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该书通过翔实的易操作的实例,其中有些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些是其他教师的课堂实例,在行动中展示教师应该如何发挥激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展示如何开发学生的情商和多元智能等。如培训学生思考的STAR法(Stop,Think,Act,Re-flect)、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趣味问题法、训练学生记忆策略的4R法等,又如提高学生情商的合作、分享、团队精神训练等,在更新教师观念的同时,为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境、创新教学行动指出了路径,提供了借鉴。

四、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诙谐幽默的笔调

作者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表征抽象高深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密切结合课堂实践,为教师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比如,用通俗的语言表述脑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大脑结构的发育与发展的影响,这就打破了人们普遍感到神秘的关于大脑的神话,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利用大脑。又如书中指出,奖励以及对奖励的预期能够有效刺激多巴胺的释放,使之成为教师的小帮手,这就使并非脑科学行家的教师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大脑的结构与发育过程,了解大脑处理信息的巨大能力,有效地利用这些成果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