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8:28: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大学生家教正面临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险问题探究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的探究 我国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及探究 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趋势及存在问题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
[6]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6.
[7]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关键词】地质院校;高等地质院校;就业难;对策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多次扩招,但这几年受到我国经济下行的影响,地质行业整体不景气,地质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每年逐步扩张,这满足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但是高校的扩大招生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地质类院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尤其巨大。中国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国家,其中矿产资源维持了我国过去三十年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决定了我国能否在接下来几十年内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解决地质类院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巨大就业问题,无论对保障地质行业健康的发展还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更趋向于多元化。与以前的就业选择相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可选择工作越来越多,并不拘泥于本专业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1]。他们乐于接受各种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以自身综合能力较强的地质类院校的大W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就业选择将会越来越多,就业的方式越来越趋于多样性。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有出国、当大学生村干部、进事业单位或私企、考公务员等多种选择。对于家在西部或有志于西部开发的大学生来说,支教下乡、西部计划等都是不错的就业选择。近年来全国开设有地质专业的院校都在扩大招生,导致现阶段的地质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国际矿产品价格的持续萎靡,社会上对地质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逐年降低。这就造成了一个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造成了现阶段面临的巨大的就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就业形势也日新月异,但是国内的就业体制改革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现在的就业体制不能跟随时代的步伐,势必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影响[2]。大学毕业生从找到工作到开始工作这个阶段要办理十分烦琐的手续,学校对就业程序的过度审批和十分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同时,临近毕业季的时候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对自己的定位不清,对以后的工作定位不清,没有主见,受老一辈的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导致其不能适应新的就业环境,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产生就业难的问题。他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部分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没有转变自己的观念,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节奏,对就业没有做足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导致难以就业;(2)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社会的就业环境判断失误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不清,对自身综合能力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盲目地追求高工资且超出自身条件的工作,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就业难的问题。观念的转变是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才能指导自己找到一个合适又满意的工作。
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些地方发达有些地方落后,这就导致了西部落后地区的人才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农村的人才向城里流动、小城市的人才向大城市流动的现状。对于地质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西部偏远落后地区有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很多毕业生基于对家庭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考量,不愿意去西部偏远地区工作。现实的就业结构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三、高等地质院校就业难的原因
地质专业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工作环境艰苦的专业,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或者只是想在地质类院校取到本科文凭,然后大学毕业后转其他行业。但是专业门槛往往是这部分人的最大掣肘。还有一部分人执着于找一份稳定、轻松、高薪的工作,然而往往大多数单位不能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或者这部分人不能够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最终导致就业难。
在地质类高校里普遍存在一种现象,由于大学和高中的管理方式不一样,在学业上,地质类高校的教师并不会像高中教师那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督促学生读书,而是全靠学生的自觉性去学习。然而有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对自身要求放松了,不再像高中一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读书上,而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这导致他们在专业的学习上的“学艺不精”,自身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导致就业难。
近年来,国家政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国际矿产品价格持续萎靡导致大量国内地矿类企业破产或趁行业低谷而升级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地质行业对毕业生人才需求日渐减少,而由于前几年地质类高校的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从而造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在目前整体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学校应当尽最大努力帮助每一个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完善。首先,学校应当在思想教育方面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转变以前错误的就业观念,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其次,学校应当与就业单位多联系,积极向就业单位推荐本校优秀的毕业生,尽可能地争取到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四、解决高等地质院校就业难的对策
地质类院校可在新生入学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新生入学时就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学业规划和毕业以后工作规划,确立自己的目标。同时对即将毕业的同学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改变自己以前错误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都开设有类似的课程,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这类课程并不是由专业人士来教授,而是让学校内部一些非专业人士来教授。这些现象往往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对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地质类院校应当重视这方面的问题,聘请专业人士来指导学生如何规划人生,指导学生如何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目前“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政府也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创业。同时社会上也形成了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风潮,地质类院校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难题,学校应当转变思路,要认识到就业不如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让更多的毕业生了解这一国家战略,帮助毕业生更加了解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并且对毕业生创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政策上的支持、物质上的奖励。
矿山或偏远地区是地质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这是地质类院校专业性质、工作的需要等多重因素所决定的,要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在矿山或偏远地区工作,畅通基层单位或中小型矿业企业到学校招聘的渠道,增加就I渠道,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容易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真正的人才谁都不会嫌多[3]。因此地质类院校应当抓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储备。同时高等地质院校应当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传统的思维,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组织、交际、管理等自身综合能力,提高高等地质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才是解决当下面临的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性途径。
高等地质院校的大学生还应适时创新自身的就业观念,强化自身的发展能力。学生毕业之前,地质院校应为学生组织一次就业形势分析讲解,聘请相关专家以分享会的形式帮助地质专业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改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引导地质院校学生将就业单位转向基层或者中小企业,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与此同时,地质专业教师还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学生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到生活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也会再次探索新的理论知识,进而帮助学生会领悟“先就业再择业”这一就业观念的内涵。
为了促进高等地质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及时、高效解决,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水平,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地质知识、加强知识实践,只有教师做到高能力、高素质,学生在实际地质学习中才会受到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相应增强。同时,教师的敬业精神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就业、正视未来就业问题,减少就业压力及恐惧。此外,地质专业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当时的就业政策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给予就业指导,进而学生会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修池, 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完善对策
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就业难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60161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1日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和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难题。由于现阶段我国就业体制、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许多困境。高校学生人数增多、教育质量不高都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就业。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高校、社会以及企业的普遍重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完善对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一)实现个人发展。大学生就业是实现个人发展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只有融入经济社会之中才能够实现自力更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将个人融入到社会关系总和之中,准确定位自身的社会角色,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大学生所选职业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果职业岗位符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拥有较宽广的发展空间,那么学生会在就业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够实现个人发展。
(二)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就业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学生在选择高校的时候往往会考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如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找到很好的工作,那么新生对学校的信任度会大大增加,进而选择高校,促进高校的发展。同时,高校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而实现大学生就业需要高校按照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实现高校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三)促进社会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的高度关注。同时,高校大学生就业直接影响大学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高校教育增添了家庭负担,而大学生就业能够有效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发展。同时,我国社会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做保障,而只有大学生实现就业才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如果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是政治动荡。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够促进社会稳定。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人数增多。大众教育导致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就业岗位数量变化不大而大学生数量大幅度提升,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用人单位采取择优录取的原则导致很多在大学表现一般的学生遭到淘汰,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困境。另外,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的就是在一群大学生中选择最优秀的学生,导致很多大学生一直奔波在就业的路途中,却迟迟无法实现就业。大学生人数增多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二)大学生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结构性困难的特征。结构性困主要指大学生的岗位选择问题。而岗位的选择与我国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联系。高校大学生在我国属于高端人才,但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质量普遍下降,而我国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要求却越来越高,导致学生失去了选择自,严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另外,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工作经验,而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工作经验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三)就业观念落后。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也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很多大学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倾向于大城市的生活,这些学生十分向往一线城市的繁荣,向往一线城市的高工资,却忽视了自身的实际状况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同时,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奉献精神,不愿意到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工作,到偏远地区工作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另外,对于职业岗位来说,很多学生倾向于事业单位或国企,认为在私企工作会被人瞧不起,没有编制、不够稳定的工作会严重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政府方面。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缺乏法律规定。虽然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但这些法律政策却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而政府也没有出台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致大学生就业缺乏政策氛围,面临着巨大困境。另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也有着深刻影响,政府缺乏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导致学生忽视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岗位,一味追逐经济利益。
(二)社会方面。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大学生就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当前社会环境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首先,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社会需求不合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需求日益增强,而社会实施盲目扩招,忽视了大学生培养的规划,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同时,社会缺乏对大学生培养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导致大学生培养只听从于高校和政府的安排,大学生培养工作脱离生活实际,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困境。
(三)高校方面。高校是大学生培养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但是,当前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完善,却忽视了大学生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同时,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只是向学生介绍就业技巧,学生对就业现状和就业前景不了解,导致学生出现盲目就业现象。另外,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导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实现顺利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就业制度。首先,政府应积极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完善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改进大学生就业制度,加快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政府应注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政府应加强重视高校教育,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对高校教育进行科学规划,指导高校科学设置课程,并提高学生质量;再次,我国应积极建立就业培训制度。我国应积极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最后,政府应积极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我国应积极改进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不足,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加强宏观调控。首先,加快立法进程。我国应积极完善劳动法律和就业法律,加快立法进程,对大学生就业实施法律规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深化教育改革。我国政府应积极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改变高校教学模式,加强高校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进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规范就业市场。政府应积极规范就业市场,对用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避免不正当竞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三)改进用人观念。首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合理使用人才,注重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其次,实施公平的竞争机制。用人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应改变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采取公平竞争的机制,增强学生就业竞争的公平性;最后,开展校企合作。用人单位要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指导,提高人才质量。
(四)加强高校教育。首先,注重综合素质教育。高校应加强重视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其次,提高教学水平。高校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后,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积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积极改进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向学生介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实施全过程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高校应积极重视大学生创业,积极开展创业指导,提高学生创业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夏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试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论文摘要】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综合国力提高。就业难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干预,了解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面临的重大抉择,始终是大学生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作为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的群体,其理想与追求有明确的目的性,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而也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
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分析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
1、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竞争加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规模为675万人,比2010年实际招生增加了13万人,增幅约2%。据全国就业会数据显示,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就业竞争变得更加严峻。
2、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不均,结构性失业加剧
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待遇优厚,发展空间大,毕业生择业往往集中于这些地区。据《2010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届毕业生中,“211”院校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直辖市,比例为44%;非“211”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首选主要是副省级市,比例为45%。
我国产业转型,技术更新,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部分地区企业“用工荒”与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
1、高校毕业生面临沉重的物质压力
伴随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费用引起社会关注。根据“工作找寻”理论,大学生求职成本逐年增加。据《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为1207元、高职高专为1061元,比08年上升约1/10。这对于还是纯消费者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带来了沉重的物质压力。
2、高校毕业生面临强大的精神压力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适度压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生活和就业进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由于对社会和自身认知能力不足,使期望的就业城市、工作薪酬、就业单位等与现实不符,产生心理落差;个人兴趣爱好与工作性质不对口;一些毕业生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选择把握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矛盾心理。
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源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一)社会背景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影响
1、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现行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健全。地区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毕业生对就业地的选择,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
从国内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明显提高。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影响程度加深。
2、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一方面,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存在诸多偏见和歧视,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名牌效应、户籍制度限制及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等,这些因素都减少了毕业生择业机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二)家庭过度干预致使压力增加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思想引导者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对毕业生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据统计,多数毕业生认为,父母过度干预就业会致使其心理负担增加。同时由于毕业生无独立经济能力,择业物质压力转移到家庭,易发生家庭冲突。
(三)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
1、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教育近年快速发展,但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市场化就业模式产生结构性矛盾,部分高校仅从招生角度出发,冷热专业迅速转换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专业过于细化,教学模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整体教学模式相脱离。就业指导教材缺乏、指导方法单一,信息落后,从业人员非专业化,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佳。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就业指导仍停留在指导层面,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就业心理的指导,就业渠道的开辟仍不能满足市场化择业所需。
(四)大学生自身能力和心理素质差
1、大学生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据新华社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当代大学生普遍年龄偏低,社会阅历少,学习知识过于理论化,思维模式化,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欠缺。
2、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差
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经历、性格等因素,工作缺乏耐力,情绪易波动,不能客观冷静分析问题,使其处于极度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抑制了大学生自身潜力的发挥,对择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缓解就业压力,提高自身适应能力。
(一)积极发挥社会作用
1、改革现行就业制度,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改革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使其与市场就业机制相适应,消除地区间流动限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为高校毕业生服务管理提供便利。政府加强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引导大学生深入欠发达地区,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2、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保证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挖掘创业信息,建设创业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高校以创业带就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小额贷款担保程序,解决毕业生创业技能和资金问题。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社会舆论宣传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渠道,通过针对性的法律规范人才市场、中介等服务体系和秩序。对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政府制定援助政策给予扶助。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与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择业环境。
(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1、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高校应根据市场信息反馈,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积极谋划和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优化新型教学方法,加强引导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建立统一评价制度,将各项素质纳入大学生评价范围;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推进行业、地方与高校共建,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
2、就业指导力争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辅导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引导大学生客观的评估自己,深入分析职业行业发展现状、区域经济特点,使大学生明确长短期职业目标,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提高从事就业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指导讲座。
(三)注重家庭教育影响
就业不仅是毕业生个人问题,也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在精神上,一方面父母要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不要给学生提超出其能力之外的目标;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充分的理解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教会学生合理释放压力,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自我调试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毕业生自我调适的作用
1、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备
科学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对未来社会的洞察力,从而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善自己。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面对现实,坚持以贡献社会为导向,将个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积极主动地位。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将在校学习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并创造价值,提高职业素养。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领域,树立灵活就业观念,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积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职业规划上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一是要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品德等做综合性的客观评价;二是要考虑自己择业是否符合所学专业;三是要考虑专业在社会的需求量;四是要考虑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大学生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就业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讲座,提前做好对社会就业的心理认知,提高综合素质,减轻就业压力。毕业生结合自身优势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面对现实,不断历练自己,增强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王伯庆.大学生求职决胜宝典[r].北京:麦可思研究院,2010(1).
[2]付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干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12).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导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网上开店以其门槛低、成本低、灵活等优势,成为不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首选。网店经营策略也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为此,主要分析了大学生网上开店的优势和劣势,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网上开店的相关对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网店经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参考。
关键词:网店经营;大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7501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80万。毕业生人数再攀高峰,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投入到创业的行列中来,通过网上开店实现创业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使用率达到48.9%。在这些网民中,大学生是网上购物的主要力量之一,并且多数大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转变,是由买家角色转变到卖家角色,网上开店已成为自主创业的首选形式,进而成为90后青年的一种时尚。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淘宝网注册的会员中,有超过将近一半的会员是大学生。大学生网上开店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1网上开店有其独特的优势
由于网上开店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能够为大学生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同时还能使大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因此深受广大大学生的青睐。
1.1网上开店手续简单门槛低
在网上开店首先要按照网站的要求和提示进行用户注册,然后将身份证上传到网站,通过网站验证后,再通过相关考试测试就可以顺利在网上开店了。
1.2网上开店成本比较低
网上开店的成本比较低,省去租金和各种税费等,并且,网店不需要过多人员看管,这样就节省了一些人力方面的投入,网店经营的场所可以选择在寝室或实验室。因此可以说网上开店的成本是比较低的。
1.3经营灵活风险比较小
网店的经营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大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经营,另外,网店不需要专人时时刻刻看守,营业时间可以较自由,只要能及时答疑和回复就不会影响经营。网店可以根据顾客的订单再去进货,实现真正的零库存运作,不需要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这种经营灵活风险比较小的创业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进来。
1.4解决经济难题
一般大学生中有很多贫困生。以前解决经济困难的方式是家教、兼职、勤工助学等。与此不同的是,在网上开店不需要很多的资金,并且如果能用心经营的话,很多大学生都可以赚钱。可以很好的解决经济困难。
1.5网上开店能很好锻炼自己积累经验
大学生在开网店前,要了解开网店的信息和相关知识,在经营网店时,要掌握销售的所有流程;还要有管理网店的各种技巧和知识。因此,网上开店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锻炼大学生多方面能力,积累相关经验。
2大学生网上开店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网上开店有一定的优势,大学生网上开店也能很好的解决经济困难,并能积累经验锻炼自己,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但同时大学生开网店也是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为几方面。
2.1时间方面
学生在学习和网上创业的时间分配上可能会有一些矛盾,如何能很好解决在创业和学业时间分配的矛盾,是大学生网上创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网上购物时买家经常会咨询商品的特点,一般还需要讲价。买家需要咨询时,如果卖家不在线或是不回复,就会去找别的卖家了。买家在购物时很在意卖家的信用等级和交易记录,这对于刚开店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信用等级低、交易记录少,这样就很难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要经营好网店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并且特别容易与学习时间产生冲突,这是大学生在经营网店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2.2资金方面
大学生自身作为一个消费者,还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基本是靠父母给的生活费及奖学金来支撑自己的网店,这对于正常的经营来说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很难较长时间支撑下去,这将会影响到网店的正常运营。
2.3经验方面
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全面,很难很好的解决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拿不到物美价廉的货物、不能提供优质的产品、不能保障货物运输的安全等等问题限制和影响大学生的网上创业效果。
3大学生网上开店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上开店困难重重,大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突出重围,有以下对策可供参考:
首先,解决时间问题。把握好学习和网上开店的时间分配问题,要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去经营网店,尽量不要耽误和占用学习时间,这样才能做到创业和学业两不误。
其次,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应该先要尽量得到家人的支持,如果有家人的支持的话,资金的压力会减小一些;同时大学生可以试着几个人合伙,这样人多力量大,能够得到稍充足的资金,几个人合伙时间的安排上也会好一些,避免靠一个人耽误学业;在网上开店时,尽量选择具有较高访问量的电子商务平台,这样就可以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
最后,解决货源问题。最好是直接到厂家中去拿货,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也可以试着先做,重要的是先积累经验和人脉,要想拿到第一手的流行货品以及质量高的产品,保证网上销售的低价位,就要多与一些批发商建立良好的供求关系;同时物流快捷和安全很重要,这就需要和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保障物流的快捷和安全并能节省邮费。
总之,大学生网上开店是非常好的选择,当然,在网店经营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需要大学生在网店的经营过程中要不断摸索和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这样才能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解决好网店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小娟,尚发平,李爱平.大学生网上开店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术论丛,2009,(31).
[2]冯玉军.大学生网上开店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09).
[3]胡立源.大学生网上开店的利与弊[J].商场现代化,2008,(05).
关键词:毕业生;心理状态;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社会的普遍性问题,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心理。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对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促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作有积极作用。本文就毕业生就业心态问题的分析和对策两方面尽心给论述。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调查,目前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归纳以下几点:
(一)自负或自卑心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依然出现毕业生“有业不就”的选择性失业,究其原因是自负或自卑心在作祟。在就业时仍有较多名牌大学的学生总想一步到位找到终身为之奋斗的工作。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过分自信,形成对自己过高的评价。部分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不愿意到中西部或者基层就业。
很多毕业生因为自己学校综合排名低、不是名校、学历层次较低,自身学业成绩、就业能力、脾气性格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丧失了求职的勇气,在择业过程中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因为害怕竞争而不去竞争。
(二)焦虑心理:部分低年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总是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产生焦虑。部分毕业生面临就业时,精神上极度紧张,意志消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无所适从。
(三)从众心理:据调查,部分低年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良好的规划,班上其他同学考什么职业资格证书自己就跟着考。部分毕业生到了三月份对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用人单位需要我做什么等等还没有明确的认知,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见、盲目从众,班上的其他同学去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那么,被动求职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无法适应当下激烈异常的就业竞争。
(四)挫折心理:大部分的学生在求学道路上是一帆风顺的,在象牙塔中过着单纯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就业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次面对市场的大浪淘沙,踌躇满志、忧心忡忡在所难免。但是有些同学多次投递简历,多次石沉大海;有些同学总是在千辛万苦搏得面试机会后,又被用人单位拒绝;这些学生对自身的学识、能力产生质疑,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也没有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容易产生放弃和挫败感。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各高校现在已经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活动,都有了学校一级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针对就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
(一)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中心的日常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应该成为一种普及教育,把系统全面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就业指导教师也要了解和掌握学生面临就业的一些心理,引导大学生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积极开展心理辅导训练,让学生从实践中领会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在学生面对就业时知道自身的情绪,知晓如何疏导负面情绪。针对就业工作,可以开展如面试模拟、挫折心理体验、求职过程模拟、职业训练讲座等实践活动。
(二)构建就业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的多级工作体系
构建以各院系学生为对象,一线辅导员和主管学生的党总支书记组成的一级网络,构建由学校有关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的二级网络,构建以校医院心理门诊及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机构组成的三级网络。
高校应加强对一线政治辅导员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使辅导员有能力。通过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一级网络,注重早期心理动向。如需要危机干预和早期治疗,由二级网络介入。
涉及相对严重的心理疾病,由第三级网络完成,当然前期一、二级网络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显得尤其重要。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合力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内在外在环境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积极乐观、互助合作的校风,通过建设具有特色的、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明确价值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破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单一枯燥的大学生活格局.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要建立现代化的就业观念,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家长不要施加过重的压力给大学生,积极引导“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基层就业、投身企业等就业理念。
(四)关注特殊人群,减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关键字: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思考;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发现,其中家庭较为贫困的大学生实际就业情况更加令人堪忧,贫困大学生受制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些,他们的就业压力更为突显。同时,由于贫困大学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的主体部分,因而我国各大高校应重视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来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一)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在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家庭认识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考上大学就相当于踏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毕业后就能找到高收入的好工作。在这种错误的认识影响下,贫困大学生也渐渐滋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优越感,于是很多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缺乏对自身专业或兴趣行业、职业发展、工作岗位等相关信息的及时了解。许多贫困大学生只知道一味的读死书,而没有针对性、规划性的注重培养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二)综合素质不足
由于经济上的制约,很多贫困大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解决个人学费、日常生活开销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同时,因课余时间被大量打工、兼职的事情所占据,造成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充电学习,影响着他们知识与技能的扩展、储备。于是,在就业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许多贫困大学生往往因综合素质不足而处在就业竞争的弱势下,屡遭就业失败的挫折。
(三)就业心理素质差
根据心理素质调查显示,许多贫困大学生因受到家庭经济贫困的影响,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尤其是在经济条件好、能力强的同学面前他们的自卑感会逐渐增强,长期以往这些贫困大学生就会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因而,在面对用人单位面试的过程中,很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就业心理素质过差而无法适当展现自身优点,加之来自家庭、经济等过高的期望,这些都会给贫困大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若贫困大学生不能及时疏导和自我调节,那么他们对就业容易缺乏信心和勇气,更谈不上表现出什么就业竞争优势。
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基地,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影响因素,学校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有机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由于贫困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所以高校可以针对性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贫困大学生及时了解市场就业形势及需求,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兴趣来科学、理性进行职业定位,培养贫困大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引导贫困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当然,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调节,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输导等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二是,有机结合经济帮扶和专业技能培训。为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丰富贫困大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提高对贫困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高校可以将经济帮扶策略和专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如建立相关的经济资助体系、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开设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班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扰,又能培养与锻炼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和企业强强联手,建立订单就业的培养模式,让企业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就读,高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毕业后的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再到企业工作,以形成良性循环。
(二)学生方面
要想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关键还在于贫困大学生自身。因此,在学生方面也需要从两点出发来实现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目标:一是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综合素质的水平如何决定了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所以贫困大学生应首先重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等的培养、其他多方面知识的储备等等。同时,贫困大学生应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调整过高的就业期望值,贫困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来正确认识及评价自我,摆正就业心态,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切勿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应树立艰苦奋斗的先就业观念。
二是贫困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就业心理素质。贫困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其需要调整好自我的就业心态,不要过于自卑,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来证明自己的实践能力,从成功中获得信心和勇气,进而肯定自我。同时,当贫困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心理和精神压力时,其可以主动和教师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舒缓压力。或是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来实现心理疏导和压力调节。贫困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积极的就业心态才能战胜就业竞争困难,良好发挥自身的就业竞争优势。
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来说会较弱一些,其的就业问题也更加突显。但是,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高校重视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这对于高校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本文就分别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思考,进而提出了一些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希望能够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志浩.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途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09-110
【关键词】就业“供给侧”改革;就业创业路径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我省“供给侧”改革背景
2016 年年初,首次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河北在积极开展供给侧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省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上迈出新步伐,要以满足需求为最终目的,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转型是实现河北省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河北省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1.女大学生面临的挑战
据统计,2016年河北省省高校毕业生达35.8万人,其中女大学生18.7万人,处于历史高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就业空间进一步挤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模式,创造出新岗位的同时,也会加剧知识和素质能力的更新,高校女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就是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市场需求更新很快,学校人才的供给培养往往滞后于市场,毕业之后难以适应新岗位。
其次,高等教育的设置呈现出“无序”和“自为”的状态。当前,高校对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训练还比较薄弱。专业设置相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市场针对性,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能力弱。除此之外,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存在问题,在大学期间没有忧患意识,人际交往、沟通表达、动手以及组织管理等就业能力差。
最后,女大学生对创业没有热情。大学生创业缺乏资金和相应的社会资本,抗风险能力差,创业知识和经验都不足,受到挫折常常感到十分茫然,对待挫折没有心理准备。从总体来看,女大学生创业存在很多条件和观念的阻碍。
2.女大学生面临的机遇
据统计,目前我省女大学生主要的就业去向是第三产业,这些行业报酬较高、工作相对稳定、行业技术含量较高,对女大学生有较大吸引力。据麦可思报告的数据,女性就业比例较高的行业有:教育、护理住宿和餐饮和零售行业。其中,高职高专女生比例最高的是医疗护理、会计、销售行业。此外,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北京和天津的发展将会带动河北省第三产业更快更好的调整,将给河北女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供给侧改革下,国家正在努力创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创业手续,加强创业服务等措施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开拓渠道。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精准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从河北省人社厅获悉,河北省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青年创业引领计划”,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2016年达到95.3%,比2015年提高0.2%。
“精准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要充分实现就业指导功能,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能力训练,丰富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的多样化,实现就业服务的精准化。政府还要设立创业教育发展基金来资助创业项目和举办创业竞赛,需要完善各种公共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完善的信息基础环境,如图书馆、就业创业培训中心等,以便学生获取大量就业创业信息。同时,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建立就业创业培养机制,加强高校a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率,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制度障碍。
(二)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
高校不仅传授给大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对大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创业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竞争、合作、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新媒体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大学生的求知欲,邀请行业专业人士与大学生见面谈心,拓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发挥政府、高校和市场的合力
从政府角度,对高校要进行政策性引导,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促使高校主动服务于河北省地方经济发展,围绕新产业、新业态,重新设置学科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满足特定行业要求专业,提高“供给侧”的质量、效率,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从高校角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尤其是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强调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要完全否定“市场导向办学”和“政府下放高校办学自 ”,而是强调发挥政府、市场和高校的合力,通过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出更多的高端就业岗位。 为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和制度建设,自觉承担“人才供给侧”拉动“人才需求侧”的重任。
从市场角度,一方面通过就业直接检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通过独立的社会专业机构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评估,并向社会公开,以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高校真正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释放大学生就业市场生产力的利器。
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与河北省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相关性研究,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项目编号:JRSHZ-2016-01080。
作者简介:何琳(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和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王丰良,亚太教育,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