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8:28: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经济的利与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因子分析 少数民族 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7-02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方面对就业竞争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如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表现素质等。从更简单意义理解,就业竞争力就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的欣赏程度或满意程度。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每年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5年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比例占全疆毕业生的37.05%,就业率水平为82.59%,低于全疆就业率水平88.57%,更低于汉族毕业生就业率水平92.08%。因此,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从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就业慢的原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改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模型构建及数据分析
1.1 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变量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公共因子构建就业竞争力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就业竞争力就是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将每一类变量归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大部分信息。假设影响就业竞争力的10个因子:X1(扎实的专业知识)、X2(较强的组织能力)、X3(较高的综合能力)、X4(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X5(丰富的个人特长)、X6(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X7(较强的事业心)、X8(坚强的吃苦耐劳精神)、X9(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X10(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利用2016届毕业生校园双选招聘会时机,通过10场校园招聘会共随机选取120余家用人单位(含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进行问卷调查,样本数据有10组,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2 公因子提取
通过SPSS17.0软件对选取的10个影响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后,共提取了四个公因子,分别为F1业务能力因子,F2沟通表达能力因子,F3学习能力因子,F4品质因子,结果显示四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54%,能反映全部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将提取的10个评价指标划分到该四个公因子中进行研究(表1)。
从表2看,第一公因子F1主要与X1(扎实的专业知识)、X2(较强的组织能力)、X3(较高的综合能力)三个指标有关,将其命名为业务能力因子;第二公因子F2主要与X4(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X6(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两个指标有关,将其命名为沟通表达能力因子;第三个公因子F3主要与X5(丰富的个人特长)、X9(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两个指标有关,将其命名为学习能力因子;第四个公因子F4主要与X7(较强的事业心)、X8(坚强的吃苦耐劳精神)、X10(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指标有关,将其命名为品质因子。
为了更准确反映每个因子对就业竞争力水平贡献程度,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3)可得出因子得分表达式:
F1=0.290X1+0.2X2+0.287X3-0.158X4-0.164X5-0.171X6+0.074X7+0.097X8-0.105X9-0.151X10
同理可得,F2、F3及F4的因子得分表达式,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计算就业竞争力水平的得分,得出就业竞争力F的计算公式:
F=0.332F1+0.2904F2+0.2374F3+0.1402F4
就业竞争力F由四个主因子构成,各个主因子所占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业务能力因子F1权重最高,依次为沟通表达能力因子、学习能力因子和品质因子。
2 结论与建议
2.1 增强专业素养,提高业务能力
通过模型分析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更加看重的是学生业务能力(专业知识、组织能力、综合能力),比重达到0.332,这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天然的短板。因此,少数民族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学习好专业知识是基础,同时要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综合能力。
2.2 不断提高汉语表达水平,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模型分析,沟通表达能力因子占了0.2904,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期间要不断加强汉语的学习,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进而才能够谈及到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的提升。
2.3 重视学习能力、创新意识
因子层中的“个人特长、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等因子表明用人单位日益重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对知识的自我学习、迁移、内化、分析、创新能力自然不可或缺,少数民族学生更应该重视对自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提高。
2.4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喜好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性工作,去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意愿不高。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民营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多,此时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精神相对较差一些,因此,从学校和毕业生个人角度出发,都应该帮助其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求职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环境;计算机信息处理;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储存和筛选等。计算机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对人们的未来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如今,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给信息处理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利有弊,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计算机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建立一个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成为人们当前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质量较低
在我国,很多人们由于知识的缺乏或其他一些因素,对于正版缺少了解,往往因为价格而选择质量低劣的盗版。无论是正版书籍,还是正版软件,只要是正版商品,由于其成本很高,价格总是比较贵,因此很多人为了节省一些钱,去使用盗版软件等,这就造成了盗版生产商更加肆意的生产盗版商品。这些盗版软件往往性能较差,防御病毒的能力也不强,甚至有的软件自身还会携带病毒,对计算机造成很大的威胁。部分计算机的硬件使用寿命较短,当硬件老化之后,计算机信息处理会受到影响,处理速度逐渐变慢,同时也增加了很多安全隐患。
2、软件的漏洞导致计算机受到病毒攻击
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工作中都会用到计算机软件。而人们在制造和开发软件的时候,总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使计算机软件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软件的漏洞趁机窃取重要信息,对软件进行破坏,影响到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很网络信息的传播中,信息的传递具有快速、高效、广泛的特点,因此当病毒成为不法分子破坏计算机软件的工具时,会有很多计算机受到影响。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下载、访问、共享、信息传播等。如果一些软件带有病毒,一旦人们去访问下载,就可能会使计算机受到这些病毒的攻击。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不仅会造成信息的泄露,还可能会导致经济的损失,对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没有进行加密,那么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出现,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户要加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防护意识
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它是计算机管理的基础,是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的关键。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不能随意接受陌生人发送的文件和邮件等,当邮件自动接收时要及时删除,避免接收到带有病毒的文件。在网页浏览过程中,要注意防护软件的提示和拦截信息,当防护软件提示某网站可能带有病毒或是某软件不能下载时,要及时关闭软件和网页,不能再继续浏览下载,以防病毒软件侵害到计算机的安全。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还要注意某些黄和软件,尽量不访问这样的页面,不让木马病毒进入计算机。此外,要及时更新防护软件,定期检查计算机的安全。
2、禁止使用盗版软件和硬件
目前,很多计算机的安全隐患都有由于计算机用户使用盗版软硬件而产生的。盗版软硬件的防御性较差,使得计算机处理不安全的一种状态,容易受到外部非法人员的攻击,使计算机中的重要信息被盗取。由于正版软硬件大多较贵,许多商家或个人为了节约成本,在网上随便下载盗版软件等,给计算机造成很大的危害。对于这种现象,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任何人都不能使用盗版软硬件。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应进行法律的制裁。而人们也要懂得正版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以及盗版可能会造成的危害,选择质量好的正版软件和硬件,防止病毒进入计算机,造成经济的损失。
3、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信息网络进行专门的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我国网名数量在逐渐上涨,使用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网名数量的增加,网络信息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此,我国要培养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使信息管理人员的技术得以提升,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促进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处理问题的方式在逐渐改变,要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人们首先要加强信息的安全防护意识,自觉购买和使用正版软件硬件,不随意访问和下载不安全的网页和软件,注意一些细节上的防范,使病毒无法入侵我们的计算机。
参考文献
[1]聂思举.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0):192-192,194.
[2]童波.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安全技术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6):175-176.
[3]乔跃.探讨网络环境下给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的利与弊[J].大科技,2013,(33):377-377,378.
[4]刘颖,王帆.浅析网络环境下给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的利与弊[J].信息系统工程,2012,(6):73-73,77.
统计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C829.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54-0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统计制度与方法的改革不断迈出大的新的步伐。如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工业统计中应用抽样调查方法……等等。但是,制度方法改革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呼声也始终不绝于耳,且日渐强烈。究其原因,除客观因素外,主观方面很大程度在于统计部门及广大统计工作者没有就改革的目标模式形成共识,以致不改不是,改也不是,怎么改都难合适;不同领导有不同思路,改过来又改回去。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规范;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将迈出新的实质性的更大步伐。确立面向21世纪的统计发展战略,必须在统计制度与方法的改革方面提出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才能逐步解决目前的诸多问题与弊端,促进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发展统计事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四化建设。
当今发达国家的统计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如人口、资源等一些基本国情的统计,而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一些行业经营状况的统计往往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如美国、日本等;二是主要国情国力、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均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其机构健全人员充足,其他部门基本不搞统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介于二者之间,但有些政府统计部门在做的事情,业务主管部门也在做。数据既不完整又交叉重复,基层负担沉重。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呢?我认为无疑应选择后者。因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需要对经济及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没有部门利益的统计部门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统计信息。否则,统计数据有可能成为某些部门反映政绩的工具,统计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数据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实际上,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正在弱化,很多下属企业划归在地管理,也难以再行使统计职能。
实行终极在地统计,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明确极少数业务上垂直领导、财务上统一核算且经营范围相对单一独立、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可实行部门统计,全国及地区性数字以部门统计为准;其次,对绝大多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满足领导和各界需要的统计工作,要逐步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主要依靠政府统计部门采集、加工、整理、提供统计资料,部门统计以满足自身管理需要为目的,且范围仅限于本系统内;第三,在政府统计系统,将统计对象按基本单位概念分解到街乡,由基层统计部门按地域进行统计,逐级上报,既避免重和漏,又能完整反映地域经济总况。那么,街乡统计机构能否承受最基础的工作任务呢?我以为有两个前提:一是坚持一套表的唯一性;二是按企业规模区别对待。这将在下面加以论述。
反映各行业特点和宏观微观两个层次管理需要的基本单位一套表制度。目前的基层单位一套表仅限于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执行,且还有部分对企业的调查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施工价格、景气调查等没有纳入。因此,完善健全规范一套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完善政府统计部门的一套表。首先,要对现行的行业报表制度再进行细分,将服务业统计制度适当分解,并反映新兴行业、文化产业、知识经济的特点;其次,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按规模区别对待,将一定规模以下企业的表式适当简化形成简表,有些行业甚至可设计一张表;第三,减少过时指标,不断增加反映企业发展变化如重组转制、多种经营、高新技术程度的指标;第四,将政府统计部门对基本单位进行的其他调查统统纳入一套表制度,必要时可增设新的指标群,限定部分企业填报。
2以一套表制度为基础,设计制订不同行业企业的统计台帐。使其既能与制度表式、指标相衔接,提高数据质量;又能满足企业自身管理需要,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采取了以上的改革措施,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基层表可能由“七加一”套变成十几套甚至更多,报表表式、指标群及指标也会增加。但对基层单位而言,统计报表将只有一套,且没有指标间的重复。不同规模企业填报不同部分报表和指标,政府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各取所需,汇总出各种不同分组的综合资料。
为发展统计生产力,提高信息的可利用程度,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必须改革统计机构,使之与制度方法相适应,进而改进统计生产方式。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按制度方法设计、信息采集处理、资料开发利用、后勤服务保障诸环节设置工作机构,规范工作流程,以实现设计统一配套、采集协调顺畅、开发全面系统、保障有力及时。当然,最后一个职能将来有可能以社会化的方式实现。通过以上改革,力争提高统计信息生产体系的效率和灵敏度,使其及时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反映,满足对统计信息的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使之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建立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统计制度方法体系,并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及时反映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就当前来看,明确方法制度改革的方向或者说朝着改革的目标模式迈进,尚存在诸多障碍。首先,人们对改革的理解和认识还难以一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统一思想需要一个过程;机构改革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有可能对统计机构产生较大冲击,削弱统计队伍,使其连目前的职能也难以胜任.尽管存在诸多障碍,但我们应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首先,应在广大统计工作者中开展广泛的讨论,认清各种不同模式的利与弊,统一看法,形成共识,使我们的统计方法制度一步步地接近理想的目标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宝卿.关于架构现代统计体系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3(8).
[2]冯英.政府统计中的失信问题研究——一种基于建设诚信政府背景下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7).
[3]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开放教育;实现路径
具有体量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类型多(variety)、价值大(value)4V特点的数据时代,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促使各国各地区处于深度融合的状态。我国经济的开放发展新理念和新格局,为带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拓展教育发展的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当今,传统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有所开放,但开放程度不是很宽泛,不能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很难激发和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质。为了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为了适应大数据不断交换更新的热潮,我国高等教育向内外扩大开放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开放教育的内涵解释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普通意义上说的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的,是较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开放教育是针对传统学校教育而言的,它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特征变化凭借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才智,展现个性而实施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对外开放的知识体系。开放教育的特点主要有:1.从根源上是由生产力决定并为其服务生产力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人们受教育质量的好坏。2.彰显学习主体个性化发展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教育的目的不仅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他们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挖掘他们内在的最大潜质并得以发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3.现代教育的资源共享性,这是开放教育的最大特点“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传统教育较封闭的系统,现代教育技术更新速度快,教育资源的交互流动频繁。4.受学习者生理心理因素的限制我国学校教育依据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如今开放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网络化,因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有所差异,运用和掌控网络的能力大小所接触到开放的教学视频有限,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高级的知识群体,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素质基本定格,有能力去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并处理一些复杂问题。大学生开放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充分运用免费开放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最终成为有用的人。
二、大数据时代下实现大学生开放教育的路径
大数据时代的悄然而至,使传统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高校教育。如何适应时展,满足大学生主体需求而达到充分展现个性的目的?为了搞好开放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
1.学校提供便捷的数据平台,实现跨校、跨国间教学资源的互通随着信息大爆炸的余音未了,大数据的洪流汹涌而至。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会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社会不知不觉地被卷入数字化的时代。大数据的4V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无法完全适应开放教育。数据信息大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互联网的边界和应用范围,各种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互联网速连设备数量增长,数据高速传送,不仅数量大而且复杂程度大,因而开放的教育资源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大学生虽然有辨别真伪数据的能力,但是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学习资源极容易出现“网络迷航”、失去方向、乱了阵脚的局面。(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是实现大学生开放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承担着培育祖国接班人的重任,对新时代开放教育应做宏观大略的规划部署。首先,配置适当的高端网络设备,全校部分覆盖无线网。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还没有独立的电子阅览室,大学生只能靠手机流量浏览有限的网页,学习到的只是片面的、凌乱的、不系统的知识,无法迎来大数据时代的真正挑战。学校应提供便捷的数字电子化产品,扩大无线网覆盖面,广泛惠及全校大学生,为他们自由学习提供良好的硬性条件。(2)提供获取校内校外资源的渠道信息传播速度快、数据量大的特点,使校内外教学资源呈现出多样化。单靠大学生搜集有用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学校开拓多种渠道,同全国各大院校形成直接的联系。(3)创造更多的数据平台高校要不断完善学校网络系统,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扩大校内师生互动的虚拟空间,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充分考虑现阶段大学生的专业特点,逐渐转化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和新思维,努力使大学生的个性化融入数字化教学中去。搭建更宽阔的教学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多与国外知名专家教授交流,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资料,实现开放教学资源的多样化。
2.传授者打破传统封闭观念,结成具备超强实力的教育精英联盟教师一直以来都被看做“传道授业解惑”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职责。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像嗷嗷待哺的婴儿等待老师喂养的学习方式也填不满学生的胃口。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自主选择和自由学习,教师要充分认识时代赋予教学的新内涵。(1)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大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曾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指出学习内容和方法主要是:“自己看书,自己思考”“共同谈论,共同研究”,辅之教师为指导,他提倡自由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给学生自由空间,并非是放任自由、不管不顾,允许学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教师应经常通过掌握、学习、分析大学生的学习数据,随时了解和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并给予帮助和支持,使大学生走在学术的前沿,引领时代的步伐。(2)教师要对自身进行专业培训和深度学数据时代赋予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积极适应先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对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和MOOC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认知并娴熟运用,逐渐改变注重知识系统的教学方法,积极适应移动网络时代的特点,为人们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教学新体验。(3)教师要积极结成教育精英联盟,壮大优秀教师队伍教学设备不断革新,教学技术日益进步,每个教师单靠自己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教学挑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队伍应联合起来。教师可趁闲暇时间通过游学访问或网上视频结交国内外优秀的教师,借此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通过对数据的掌握和分析,进一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利与弊,改善教学质量和环境。3.学习者学习先进的网络资源,练就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1)高校学生可提高鉴别信息的能力大数据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
的机会,同时增大了选择和辨别信息质量的难度。面对纷繁复杂的学习资料和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不利的,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加上学生有限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大数据对学生高质量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向老师、学生询问常用可靠的官网收集有效的学习资料;接触到信息先要查明它们的来源出处是否正当,再确认真伪,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丰富的资料。这也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2)开展开放多样的学习方式开放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那种“老师上课讲,学生下面听”的教学方式,同时单一的学习方法已无法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学生要挖掘多样而融合的学习方式,如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课堂学习与自主探究、探讨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特点和特定的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组建网络学习社区,以不同形式构成学习共同体随着电子时代的发展,网络学习越发变得快捷化,大学生更是有了一片广阔自由的学习天地。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大学生带来了自由的选择权,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课程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同盟,建立网络学习社区,形成“学生—学生”“学生—教师”等多主体的交互。学生在线自我学习的同时,也能与学习社区的其他伙伴共同探讨、相互交流进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问题探讨、协作研究等。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学生孤立学习的困境,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大数据时代实现大学生开放教育的意义重大。大数据多样化、种类多的特点,使资源共享成为当今的一大趋势。大学生可以平等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大数据拉近了国际、城乡、校际间的距离,缓解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大学生在线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机会实现上名校的梦想。大数据经济有效的功能为开放教育提供了契机。大学生再也不用担心因经济水平落后而影响学习资料的匮乏,免费的开放视频和教学课程可供大学生参考,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多样性的学习资料更容易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通过对数据的掌握和分析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极大地解放了大学生保守的思想,彰显了多样的个性,同时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进一步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与国际舞台接轨。
参考文献:
[1]孙立会.开放教育基本特征的变迁:兼议MOOC之本源性问题[J].远程教育杂志,2014(2).
[2]王龙.回顾与展望:开放教育资源的七年之痒[J].开放教育资源,2009(2).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缺陷的分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以达到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0 引言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公司财务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中心,也是公司整个财务信息的来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施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施工企业要想在建筑市场中立稳脚跟,就必须应该意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推进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的有效管理,以获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进而提升自身的运营水平和竞争力。
1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缺陷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施工企业在财务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资金管理及成本管理粗放,受管理幅度、交通通讯以及领导能力、时间、精力和经验等的限制,长期以来财务管理只能授权给各项目进行管理,使财务管理经常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不能正常发挥其核算、监督和管理的重要职能作用,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给公司和集团层面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在财务控制方面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资金控制能力较差, 监管力度不够 施工企业主要从事野外作业,施工业务点多、战线长,企业管理的难度加大,加之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是有章不循,使得企业资金浪费严重。目前,各类施工企业资金分散在各子分公司,各子分公司资金分散在各个项目上,企业无法实时掌握了解整体资金情况和动态的资金信息。同时,也带来了资金成本和资金安全的问题,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营风险。
1.1.1 资金管理松散,造成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低下 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资本增值意识薄弱,经营活动中偏重于用现金交易,提早支取,延后结算,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损失利息收入和投资收入。
1.1.2 收账款周转缓慢,发生坏账呆账的风险加大 由于社会信用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拖欠工程款的数目日益增多,尤其是开发商对建筑企业拖欠工程款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施工企业中,实际已成为坏账而未处理的情况已是普遍现象。
1.1.3 固定资产管理不当的问题 由于施工企业具有产品的固定性和施工作业场所的流动性的特点。施工作业一般由各分公司或项目部完成,而公司对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长期以来,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忽视现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随着目前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公司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对分公司和项目部进行了放权,但由于相应的管理措施没有跟上,导致有的分公司和项目部将一些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1.2 施工企业体制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我们现在施工企业的体制相应的财务管理体制还是“生产型”的模式,而不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也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1.3 施工企业经营成本过大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个工程项目,从工程信息的取得到中标合同的签订,历时期限长,人力物力投入大,巨额的经营成本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加之现在房地产的利润却是率越来越低,进而阻碍了其经济效益的提高。近几年来,国家严格了土地管理,土地转让费与管理费不断创下天文数字,使施工企业的成本开支越来越大。
2 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资本市场的逐渐建立和发展,施工企业也由以前的单一从事建筑业向着经营多角化的方向发展。施工企业要想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改变现行的管理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业绩的考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做出投资决策,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依据。 转贴于
2.2 实现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需要 从目前施工企业现状来看,财务管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模式,财务管理滞后于市场经济对施工企业的要求,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妨碍了现代施工企业制度的完善。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施工企业也不例外。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完善企业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基础管理工作,施工企业才能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3 加强现代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全面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建筑市场外部环境的持续低迷,对每一个施工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企业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经营者和财务人员必须树立风险观念,合理投资。既要不断更新拓展财务管理理念,又要脚踏实地,采用层层递进的多道财务保安防线,实现财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最终达到通过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节支增效,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企业管理基础。
3.2 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施工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资金运营展开的。由于施工生产周期长,流动程度大等特点,容易导致资金使用管理分散,加之各个工程项目资金到位情况不同,使资金协调运作比较困难。为此在新时期下,施工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资金运作上实行集中管理,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通过对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减少了由于资金的分散和闲置所带来的浪费,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3 真正落实会计委派,强化企业财务监督 由于施工企业流动性强的特点,项目疏散远离驻地也给财务管理带来不便。实施会计人员委派制,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按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处理财务业务,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强化财务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所有者合法权益,有利于防止经济犯罪,抑制腐败,促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4 完善计算机信息系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提高市场信息的反馈速度,让施工企业能及时实施财务控制,从而达到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目的,可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将成为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4 结语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加强财务管理是建筑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施工企业只有牢固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视资金的管理,才实现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音乐 商品化 音乐教育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中国步入新的商品社会阶段,于是中国现阶段的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也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音乐商品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音乐商品是音乐这种艺术品种进行社会传播的媒介物质化,是精神劳动的物质化和价值化,即音乐与音乐载体的综合,且参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体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物质、物品的形式,如:乐谱集册、唱片光盘等;其二,为音乐文化的娱乐服务活动形式,如在音乐厅、大剧院中各种营业性的音乐演出活动和酒吧、宾馆等场所中的音乐唱奏表演。其具体表现方式主要有:
媒体型音乐商品。影视音乐。20世纪30年代以后,音乐成为影视作品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些著名的作曲家开始为电影作曲。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法国作曲家达利乌斯・米约、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列奥纳德・伯恩斯坦,中国作曲家聂耳、冼星海等纷纷加入。《泰坦尼克号》《人猿泰山》《星球大战》《狮子王》《宝莲灯》等电影配乐已经深入人心。曾获得奥斯卡奖项的我国影片《卧虎藏龙》的配乐又在2002年格兰美奖项的评选中榜上有名。既然音乐能为电影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和效益,片商版商当然不会放弃牟利的好机会。影视原声音乐出版物的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成为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主要形式。
电视、广播广告音乐。经济越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片是全方位演绎企业形象的方式。企业广告宣传片除了需要好的画面、解说词外,其音乐也是至关重要的。音乐在广告中的运用,始于广播,但发展于电视。广告音乐,即用音乐为物质商品做广告宣传。在现代化传播媒体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音乐式广告有几种形式:可以将整个讯息编成歌;也可以在歌谣中间穿插旁白,这种形式运用得比较广泛;还可以用合奏及合唱的方式表现交响乐式或流行歌曲式的编排。如一度红火的百事可乐广告主题曲――《动起来》,就是以流行音乐烘托广告主题,来吸引其目标市场客户群体。还有一名酒的广告,以前后两段风格迥异的音乐来衬托其广告主题――“事事无绝对”,前半段是风格严谨的古典主义音乐,后半段则是同样以小提琴演奏但风格截然不同的欢快流畅的流行音乐。而在一些典雅的广告片中交响音乐同样渲染着一种特定的气氛,如某品牌的汽车广告,常伴以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由于优秀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将“古典”一词视为有杰出的、卓越的含义。不论是一首诗,还是一辆汽车,如果说是“古典”,那就意味着它是此类中的佼佼者。因而这里运用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别有意味的。
广告音乐的来源有三种渠道:从版权所有人那里购买曲子的使用权,通常费用较高;利用已无版权问题的曲子;专门请人创作一段原创音乐。有些原创歌曲,如可口可乐广告音乐《我想教这世界一齐唱》最终也变成了流行歌曲。近年来,随着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被应用到电视广告等许多方面,滥用甚至盗用他人音乐为电视、广告配乐的现象正日渐减少。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被广泛运用,在令广告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渲染上了浓浓的商业气息。广告音乐显然已成为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广告音乐的商品交换行为,最初不是在音乐观众和媒体之间进行,而是在媒体与企业之间进行,企业购买媒体播出的相应时间和有关时段,播出企业的广告图像、广告短语、广告音乐。与音乐听众、观众不直接发生交换联系的广告音乐性质的音乐商品,还有电视剧、电视晚会和各种音乐演唱比赛音乐。其大量的活动资金和音乐的创作演唱费用由企业赞助。企业赞助的先决条件是能否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企业的声望和形象。为此,当企业提供了相应资金后,或是出现企业的名称,或是企业负责人上台发奖亮相等,都表现出了市场的商品交换性质。
数字音乐。网络时代,因为信息的大量产生和转移,网络及移动通信让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成为可能,也为数字音乐的流通提供了可能。数字音乐主要表现为MP3音乐、rm音乐、手机音乐等站在时代前沿的音乐形式。它们的出现,加快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进程。在这个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质特征。
唱片音乐商品。19世纪后半叶,西方科学家紧锣密鼓地研究声音的记录技术。音乐的“再现”工业,首先带起的是留声机与录音媒材的出现。继法国的爱尔兰籍物理学家斯科特发明“声波振记器”、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留声机”之后,1888年德国籍的美国电讯工程师贝林纳发明了初期的盘形唱机及唱片,以圆盘式录音法代替爱迪生的圆筒式录音法,并将声纹刻制成母盘硬模。这些发明使得音乐录音与其商品化成为可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生命延续的一种保证。贝林纳于1897年成立了“英国留声机公司”,发展世界唱片的市场。表演者亦开始对此种技术作出某些尝试,如卡罗素的歌剧“咏叹调”录音、易沙意的小提琴录音,直至1913年尼基许与柏林爱乐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录制成功。商业唱片彻底地影响了聆听行为的本质性改变,音乐的演绎可借由唱片录音的形式,一再地重现,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其另一层次的价值。唱片商品销售使唱片制造商介入到音乐创作、演奏者和听众之间成为必然。音乐创作、演奏者向唱片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商用录制的母版加工制作这些音乐商品并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张唱片投放市场出售。唱片商从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创作、演奏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售”与“购”之间的介入者还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经纪人等。目前许多表演者与唱片公司、演出公司签约,“签约”的实质是,他们以商品被买进,又以对公众的唱奏表演服务行为被公司以商品的形式出售给听众。
经纪人有剧场经纪、乐团经纪、演唱演奏经纪及音乐创作经纪等。经纪人在市场营销学中属于商的一种。音乐经纪的出现,使得社会音乐的商品化更加明朗化。如今的音乐,从创作到表演都要经过重重“关卡”的运作,经过不断的筛选、不断的精益求精,最后经过精美的包装后才呈现在公众的眼前。不可否认,在现代商品营销学中,商品在进入市场前的广告宣传及产品的包装设计等都是举足轻重的。音乐创作的程序化产生了创作经纪;音乐表演的商业化又产生了演唱经纪、乐团经纪。从音乐作品酝酿阶段的创作经纪到音乐作品成型后的演唱演奏经纪,再到音乐作品展现阶段的乐团经纪、剧场经纪,商品化可谓是贯穿在这整个过程之中。
二、音乐商品化的利与弊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它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音乐只有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样,明确目标,着力服务于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建立良好的分销渠道等才有可能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我国文化市场开放以来,许多文化产品已逐步进入市场并得到了规范的运作,如字画、音像、影视、书稿艺术品等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音乐作品其实也存在着很大的供求市场,但由于没有适当机会和施展的平台,当大批歌手艺术单位想要好作品却又无处寻找时,还有许多音乐创作者正苦于因地域、经费等诸多原因而没有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因此,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音乐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有利的。
另一方面,商品化的出现虽然有其必然性,且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作为一种具有商业属性的精神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如单一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实现经济上的结合,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负面影响就是“异化”。商品化是一种“物化”,就是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只是被当成商品来看待,只能用金钱衡量。商品化的同时,可能不仅仅是劳动产品被物化,作为劳动者的人们也被物化了。这样的物化,就是异化。社会音乐的商品化,若出现了异化,那么歌手、乐手将看不到真正美好的是自己和作品本身,他们看到的就只是金钱,即使他们仍在唱着、奏着动听的歌曲。当音乐变成只是商品,而非共鸣时,大家关心的焦点常常只是“量”的多少,而非“质”的好坏,因此音乐商品市场难免鱼龙混杂,一些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及精神健康和社会效益的作品也在社会上销售。在音乐商品化的发展道路上,树立正确的市场观是避免这种负面影响的关键。音乐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特殊性,音乐商品运载的是音乐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以其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生活。因此音乐商品既体现一般商品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正确处理音乐商品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在体现音乐艺术价值的同时,注重音乐商品的文化内涵,依循商品化的客观规律。中国社会音乐商品化最终追寻的不应当是瞬间的商业利益,而是文化的积淀与渐进。
三、音乐商品化与音乐教育
随着我国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的建立,传递音乐信息的设备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在音乐会中和学校的音乐课堂里。实际上,青少年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有意或无意)要比音乐课堂里多得多。这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振兴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的繁荣、音乐事业的发展则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这种现象当然是可喜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给音乐教育也带来了新的课题:
第一,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某些音乐的商品化倾向,加之音乐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某些广告音乐、生活音乐、工业音乐、医疗音乐的应用与推广,使家庭和社会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十分纷繁复杂的情况,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美丑难辨。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给学生的家庭及社会音乐生活以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目的。第二,由于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
因此,在我国社会音乐商品化日益发展成熟的今天,音乐教育中加强音乐鉴赏领域的教学显得更加急迫和必要,音乐教育必须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内容健康向上、品位高雅的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思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优劣音乐作品的判断力,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2.伍雍谊:《商品化音乐的本质及其影响》,《高校理论战线》,1993(3)。
3.吴铭:《文化经营与商业包装――谈音乐商品化的市场观》,《人民音乐》,1997年版。
网络时代的会计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本文从网络对会计风险防控带来的利与弊入手,探讨了针对网络环境下会计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会计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人工处理时代忙于手工记账、编制手工报表,到信息化时代的由计算机进行记账、编制报表,再到正在进入的大数据时代,通过网络处理各类会计信息。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医院会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首先是简单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准确率,提高核算精细化而进行的。网络的出现与普及,进一步提高了这些方面的进化程度。但由于对网络认识的局限,目前既没有很好地对系统处理工作进行监控,也没有发挥网络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没有有效地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1996年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至今没有修订,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操作没有规范依据。如网络环境下的内部审核报销流程、数据档案的管理、系统管理员的不相容岗位等。如今大数据的开发挖掘,办公自动化等科技革命促进医院各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会计工作也将随之发生巨变。医院收费人员极度减少,都由自助设备、系统进行处理完成,仅剩处理一些意外事件的维护窗口;财务核算人员减少并集中工作,大量工作通过软件系统处理,标准化水平提高;财务审核人员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会计控制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进一步提高,如国家和单位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财务高级分析人员将大量增加,要求熟悉医院工作业务和经济运行知识,并对影响医院经济的相关事项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当前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辅助医院领导层制定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大量增加,对部门经济进行核算、分析与管理,提高部门运行效益,将医生科主任的时间尽可能给病人和科研工作;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将基于财务制度进行规范、统筹。
二、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风险防控变革
(一)优化了工作流程
许多工作由计算机代替了人工,导致诸多岗位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内部管理风险降低,有些风险环节甚至都不存在了,如手工记账差错等。未来应该连凭证的编制也可能由机器处理(现在许多医院的收入凭证已经实现了系统自动编制),这将进一步减少人为出错的风险。再如收费,通过现在的APP网上支付、自助机等收费,实现了无人操作、系统自动监控,从就诊到收费入账这一流程中内部风险控制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无须多人经手,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风险。此外,由于整个数据流都在系统中完成,实现了全面监控,比先前更到位。
(二)实现了联网勾稽与对账
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对账变得更加便捷,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变化风险和差错风险,如医院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对账、医院内部成本数据的核对、医院与供货商的往来账务核对等。会计勾稽与对账的目的是防弊纠错,随着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自动处理,只要程序编制不出现错误,将进一步解放财务人员的机械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水平
随着网络及大数据存储调用的实现及普及,新增了许多管理要求,如对预算的编制、控制,合同的监管,政府采购的监管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效率,更使原来无法实现的风险管理成为可能。如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提升数据的共享水平。
(四)从“人控”到“机控”
通过在软件系统中固化相关制度要求,使制度执行力得到极大增强,例如会计报销审批流程,就可以通过软件开发,把管理制度固化进去,形成软件操作流程控制报销审批流程。每一个节点的审批控制,不再由人为控制,只能是系统完成后才可以进入下一节点的工作。并在每个节点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等信息,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更好的便利,从而保证流程完整到位,而不会造成制度与实际执行脱节。
三、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一)形成了新的风险点
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漏洞、运行、维护、数据安全、网络以及黑客等风险。具体如软件的编写过程、系统的维护过程等,都存在需求分析不完善等造成的差错风险。在程序开发中,由于开发人员的失误,或者对于设计的理解偏差,都有可能造成开发的系统存在风险,导致对账不平等问题。再如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存在漏洞,甚至于程序员留有后门等管理问题也可能存在。这些风险点,在传统的会计管理中都不曾出现,也不易发现。在后期的系统维护中,经常会涉及到软件的更新,系统数据的备份,也是原来手工模式下不会出现的,如数据备份丢失,在线数据被覆盖等新问题,甚至被黑客攻击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二)风险点更隐蔽,不易被察觉和监控
手工时代存在许多差错风险和作弊风险,随着计算机安全技术的成熟完善,如医院收费人员的收费过程的差错作弊风险等已经大幅降低,而编程人员、维护人员的差错作弊风险逐渐增大。在网络时代,系统后台的操作、维护等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都明显加大,原来可以凭借手工肉眼完成的审核,在计算机上难以实现。综上,后台程序的不可见性大大加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
(三)制度及工作流程规范化滞后于风险的变化
随着会计各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岗位责任及重要程度的变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重要性程度的等级也在发生变化,如记账、对账的差错风险降为极小,而系统编程、维护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提升为重大,但目前许多单位相应的工作制度及流程的规范化等工作都未跟上。如上文所述两个方面都需要新的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的规范落实,把软件开发的审计工作或者说监督机制建立起来,把后期系统的维护管理规范制定出来。
四、网络信息时代有效防控内控风险的建议
(一)及时加强制度建设
医院财务部门应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处理、监控,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修订与完善。如网银收付的开通,不同人员密钥的管理,现代网络环境下利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收费的对账管理等,都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此外,对资金审批、设备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的内控制度,也应进一步修订完善。
(二)及时调整岗位职责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岗位设置也已经发生变化,岗位的工作内容、重要程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系统维护员责任越来越重大,同时又与多个岗位不相兼容;出纳岗位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现金支付,还要承担起一定的审核工作;报表编制、凭证编制、资产对账等岗位在强大的网络功能面前,工作的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等等。这些都要求财务部门认真讨论,加强岗位的梳理,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与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度,以明确职责,防控风险。
(三)加强会计内控制度的落实
央视2016年曾报道贵州黔南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局财务主管兼出纳杨某因误信犯罪分子的虚假信息,造成该局账上资金1.17亿元被转走,是目前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电信诈骗案,全国震惊!同时也敲响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警钟!这其实就是现代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与监管没有到位所致。不论国家的法规,还是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在这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些人就是不去重视、执行、抽检,最终就必然给一些利益熏心之人以可乘之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数字化时代,要更加注重内控制度的落实,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进行相应的考核,才能降低相应的风险。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加强系统设计开发阶段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引》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任何事物都是机会与风险、优势与不足并存,现代科技也一样。它一方面带来了不同的工作风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控制和降低各种风险的多样化的手段。如程序编写的时候,应按照软件项目管理的思路,分块分步完成,每步形成核对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数据分块形成管理制度,汇总形成整体报表,多表平衡,有助于系统内部相互监督、彼此呼应;投入运行前要进行严格的系统测试和数据测试;在系统维护的过程中,利用数据库多做备份的机制,可有效防止误操作和修改;完善日志管理,可实现对于数据操作的事后审计。
(五)加强软硬件安全防护控制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形成完整的需求分析文档,开发中形成的开发技术文档完整交付医院,形成事后审计的条件,必要时还应该移交源代码等。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开发者的监督和规范。在硬件防护上,财务网应该独立成网,如有与业务网交互的应该按照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增加防火墙等边界管理设备。
(六)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养
现代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内部控制的原则是不变的,如有效性原则、审慎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等。所以,现代会计管理人员应当在坚守原有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保持知识更新,建立“互联网+”下的会计思维。要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充分理解掌握风险防控要点,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关键分析,稳妥提出处理建议,真正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梦珂,皮佳明.信息化环境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8):44.
[2]王霆.医院信息系统(HIS)内部会计控制刍议[J].现代商业,2011,(35):241-242.
[3]罗坚.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4,(9):129-130.
[4]陈楠.基于会计信息化视角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商,2013,(17):112-113.
[5]卢洪洋.浅谈信息化时代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策略[J].商情,2013,(15):1.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中小型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有创新网络特性的产业集群。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政策创新主体,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新型工业化与“三农”问题、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机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纠正人们的一些错误观念,积极探索符合城市发展特色的创新网络,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至关重要。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他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总和。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因素,虽然不是创新活动直接参与主体,但在积极营造区域发展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创新、有效规范地方市场行为以及挖掘区内潜在创新资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中小型城市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方案进行“筑巢引凤”的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要素作用,对推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关键作用。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中小型城市政府主要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特许经营等扶植政策来吸引外来投资的。这往往会取得良好的吸引投资效果。随着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突出,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也曰益显现。据统计,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2.6倍,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却不高。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为33%,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十个百分点,我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标准水准的两倍多,主要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准高40%。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酸雨、绿地退化、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环境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当前有许多中小型城市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促使政府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依赖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方向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往往忽略生态文明建设,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强调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片面地把经济发展当作“单纯追求GDP数字增长”这一发展误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目的在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区域网络中政策创新主体的地方政府,在对企业或行业进行审批时,衡量其经济价值、科技含量和对本地经济拉动能力等指标固然重要,但这些还不能作为政府决策的最终评判标准。政府在对引进项目进行整体评估时,应该把生态安全同样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政府可以启用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生态安全评估,进而更全面地了解项目的利与弊。政府决策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如果政府能够在收集项目生态安全信息方面下足工夫,那么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决策失误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损失是可以减少甚至是能够避免的。
二、新型工业化与“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
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成为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小的产业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农业现代化要“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这是与我国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将有利于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具体来讲,在物质装备方面,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各种现代化农业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增产,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小型城市中,新型工业化的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许多中小型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经济往往占较小比重,而这大部分都来源于县域工业经济。目前,尽管地方政府对县域工业经济有很多扶持政策,但制约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如因县域工业经济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无法享受国家和省级政府在投资、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方面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和企业资信登记不高而融资难度大,等等,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中小型城市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从而影响了中小型城市中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需要政府进行抉择,因其网络的本质,政府要运用合力,用好工业、农业两种资源。中小型城市政府往往财力、物力有限,而在目前中小型城市对农业创新投资能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不可能以工业、农业共同领跑区域经济。在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政府应充分寻找和发挥地区优势,以现有科技水平、工业基础为起点,发展有区域农业特色的支柱产业。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工业化经营,用工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利用,即以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如,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工业、以农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能源产业、以中草药为原料的药品产业等,从而形成“农业一工业”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地方政府在促进“农业一工业”一体化的同时,一方面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开发产品附加值高和高产、高效、低能耗的新产品,另一方面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申请专利,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另外,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政府在通过各种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更要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应当以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地方产业战略为导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使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最终表现为提高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使“三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三、政府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关系
区域创新网络得以维持和发展是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来源,不仅能够创造新知识与新技术,还可以通过培训劳动者和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网络中知识和技术扩散,使网络内的技术创新容易发生。目前,因地缘因素或历史原因,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多数设于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国内的一流大学和研究能力强的科研机构更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型城市中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往往面临着经费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创新网络中技术创新源头作用的有效发挥。
政府作为产业服务平台和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者,主要是以政策手段来服务地方经济,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当现有区域经济中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不能满足产业技术需求和产业创新需要时,就需要政府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提升自身的科技服务能力内部是用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企业投入等方式,在产业集群较为成型或要求技术更新频率较高的工业园区建立共同技术研发中心,在集群内形成技术研发投入的规模优势,以攻关项目和鼓励自主创新为方法,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外部就是以政府为纽带,促成地方产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相结合,一方面使产业技术更新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劳动力。
传统的政府与科研观念契约认为,政府对科研的支持主要是对大学和其他公共科研机构的投入来开展的。政府将资源配置决定权和大部分控制权投给科学家自己,不但使科学家具有学术探索的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而且由科学家进行科学系统的自治和管理。这种模式给予了科研机构很大的自由性,同时也增强了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由于科研转化为直接经济效益存在着转化周期,使得科研成果不一定能够立即满足社会和产业需求。所以,政府要根据地区发展需求和地方特色,依靠地区优势,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适合当地的短期、长期科研规划,资助重点的和亟需解决的科研项目,从而实现政府从科研项目资助者向科研项目管理者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政府是以决策者和组织者的身份,通过与企业协会、公众利益代表以及科研机构的共同磋商来完成的。
四、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一个理想的创新环境,必然是基于完善的知识流通体系,产官学研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与交流,相关政策与法规能够鼓励创新与保障创新者的利益,同时还有充足与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支持。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是创新环境的建设者和完善者,企业是实现创新发生的最直接主体。在提倡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社会中,政府是指导和帮助企业发展,而不是干预和直接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
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本质是一种规则的形成。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对企业制定规则,使网络中各行为主体的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如政府用较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外部资本注入本地产业,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企业技术创新得到的知识产权,用融资政策或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对大学和科研机构投入所需的科研经费以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用积极的人才政策帮助企业留住所需的高级人才等,都是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发生提供资金、法律法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保障,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意愿。政府对于企业施行的这种政策扶持即规则的制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使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每个主体能够围绕一个目的展开,各项活动能够有序进行,使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更新速率加快。即:规则决定秩序,秩序影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