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8:28: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

第1篇

考试是一定组织中的考试主体根据考试目的的需要,选择运用有关资料,对考试客体某方面或诸方面的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按照教育考试的目的、范围、强度、作用、影响、意义的差异,通常可将教育考试划分为三大类型,即校内教育考试、评鉴教育考试和大规模教育考试。不同的考试作用不同,但功能上存在共性和继承性。由于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特别是在考试成绩的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育考试的功能和影响有不同程度体现,也被从不同角度解读。到目前为止,在入学和升学中依然广泛应用大规模教育考试的成绩,所以考试存在事实上的对基础教育的引导和评价作用,也因此与应试教育产生了特殊关系,社会对教育考试存在曲解也就成为必然。一些人笼统地认为,教育考试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剥夺学生的快乐,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考试成绩则是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罪魁祸首,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成长。社会各界出现了“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根源”、“素质教育就是要减少考试频次”、“教育考试与素质教育互不相容”的观点,甚至出现了以“高考零分”表达对“应试教育”不满的案例。

可见,在大众眼中,考试成了素质教育的“天敌”,以至于出现考试的“存废”之争。在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的今天,考试真的没有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了么?搞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减少考试,甚至与考试绝缘么?这些问题可以从考试的反拨效应看到答案。反拨效应是指测试对教师和测试者产生的影响,也就是他们由于这项测试而去做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反拨效应在语言测试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Alderson和Wall认为,测试的反拨效应可以从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包括对教学和学习的内容、方法、速度、顺序、程度和深度的影响,对教学和学习的态度的影响等进行分析讨论,测试的重要程度不同,反拨效应程度也不同,且因人而异。中国自隋朝开始,创设进士科,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读书、应考和选拔三者就紧密结合了起来。文官考试制度从此开始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直到今天,考试形式和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变而发生了变化,但其选拔、传递和强化文化的功能没有改变,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更没有停止。不仅如此,考试还促进了教育理论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变革和发展。

不难看出,考试自诞生以来就存在对教育的反拨,并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要求是不同的,考试对学生的反拨自然不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此有非常精到的辨别和要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也就是说并非要反对考试,只是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需要减少考试次数,这是针对应试教学和应试学习提出的硬性要求,也是避免因考试产生有害反拨效应的措施。而针对高中阶段教育,《纲要》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也明确指出要“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可以肯定地说考试与应试教育不能画等号,考试也不是站在教育的对立面的。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功能,考试的反拨效应可以激励学生提高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积极性。坚持素质教育方向的科学的考试可以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并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当然,教育考试能否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非常重要,只要放松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试就会进入传统考试的轨道。这不仅因为教师轻车熟路,还因存在急功近利的诱因。克服传统考试惯性的唯一办法就是牢牢把握素质教育评价的方向,改变传统考试中的错误做法。

二、考试内容的反拨效应

把握考试的素质教育方向,首要的是把握教育考试的命题方向,不同类型的考试都要在试题命制上下工夫。避免出现“国家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惯性循环。彻底改变考试是学习指挥棒的教学惯性,杜绝“学生为考试而学,学习为了考试,教师为考试而教,教学以考试为中心”的不正常现象。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检查与评价反馈功能,通过考试让师生双方获得双向反馈信息,及时总结教与学的成果,发现不足,为后续的改进打下基础。校内教育考试的类型很多,规模大小也不同,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单元检测、专题考、阶段总结测试等,也有以年级为单位的章节考、模拟考、期中考、期末考、月考等,还有校际联合命题的联考等。这些校内教育考试具有过程性、多样性、调控性、低利害性及非终端性等特点,主要具有检查、诊断、预测、反馈、激励、矫正、导向等功效。例如,在学完新的章节后,像数学、物理、化学等一些理科学科就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年级的监测考,考试以巩固基础知识和考核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命题内容仅限所学章节,难度控制在0.8,难度比例控制在8∶2,能力结构考查分布80%为掌握层面的知识,20%为理解应用层面。

通过考试,大部分的学生可以拿到中等偏上的分数,较好的成绩反馈会激励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对于能力强、学习好的同学通过理解应用层面的试题给予分数激励,保持其研学的积极性。而考试内容设定在所学章节的评定与评价上,这就帮助了教师和学生系统准确地了解学习状况和教育进展,及时诊断、矫正学习和教学中不适宜的做法,调适教与学的方法,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高。校内模拟考的频率可根据需要灵活控制,特别是在难度和内容上要做好调控,避免为“针对高考”,为“一步到位”而命制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试题,甚至出现“超范围”试题,导致学生因考分过低而出现信心不足,对考试和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等现象,这样的考试“鼓励一两个、打击一大片、教学没效果、学习会生厌”,在校内考试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所以,校内考试应在考前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科任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命题,同时在考后也要做好充分的分析,为教学改进提供资料。以下表1和表2为某省级重点中学设计的考试质量控制分析表。在实际应用中对考试评价分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监督作用。评鉴教育考试和大规模教育考试通常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规模大、利害性高、影响较大。比如以教育质量检测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测定为目的的学业水平考试,以选拔、鉴别、评价、测量考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为目的的中考、高考等。这些考试在组织的范围、方式方法、作用、影响等多方面均超过一般教育考试,它们对教育的反拨效应也随其重要性和利害性而加强,对基础教育产生很强的导向作用。

因此,这类考试的试题命制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试题设置、能力考核方式等都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对教育产生有害的反拨效应,使考试丧失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课程改革前的会考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在经历多年的考试后,会考的题型趋于稳定,而且连考核内容甚至试题也非常稳定。教研部门和老师在考前会针对考试内容划知识点甚至划题,几乎将试题透明化,这样较差的学生只要在考前努力,对近两年的会考试题进行模拟训练,记住试题,会考也能取得较好成绩。其结果是在开考后十几分钟一些学生就要求提前交卷。显然,如此进行试卷设计和考试在考生中丧失了公信力,试题也丧失了能力考查的功能,将教育导向了应试教育的方向。而且考试的隐性反拨效应不好,学生没有必要重视学习反馈与评价,直接运用应试教育方法学习就能应付考试,对教育的过程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课程改革后,学业水平考试改变了指导思想,从学业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试题命制,试题逐渐灵活,体现能力考查,着眼能力区分,努力实现对学业学习进行检测评价。这种改变对基础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反拨效应,80%以上的中学教师和学生欢迎这样的考试。虽然考试不像以前那样有定心丸可吃,有把手可抓,考试也开始让教师和学生重视和紧张,但教学过程却因此开始关注过程学习和能力培养,学生也更加重视自主学习和积累理解。学生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具备了所要求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高分。虽然有部分同学可能出现低分甚至不通过现象,但从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这种试题设计无疑是可喜的,也是受欢迎的。再如,中考和高考关系到入学和升学,其反拨效应更大,社会影响更大。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制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突出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不仅做到基础性,突出综合性,在协调处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挖掘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和功能上同样做得很好。试题以现实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设置情境,考查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考后的调查情况看,社会各界对试题的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试卷充分和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能力要求高,整体难度适当,较好地实现了选拔功能;题目选材新颖、贴近生产生活,试题构思巧妙,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综合来看,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考试,其反拨效应一定存在,但反拨效应有益还是有害是可以通过过程控制进行调节的,特别是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一定要趋利避害,将考试与评价相结合,与素质教育方向贴近,考试必将产生有益的反拨效应并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成绩分析的反拨效应

考试除了在试题设计上具有反拨效应外,考试成绩的运用同样对教育教学有指导和促进作用。随着办公现代化的普及,计算机成为学校处理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手段,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目前很多学校在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术上存在不足,考试成绩分析仅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处理,如计算平均分、为学生排名次等,很少有人去分析大量的学业成绩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学校运用数据也主要用于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优劣和教师的教学业绩,而忽略了考试的评价、反馈与激励功能,忽略了数据在教学管理中可发挥的作用。往往是一次考试完成后,学生知道了个人成绩,教师了解了本学科的成绩、各班各科平均分后就不再进行深究,成绩数据在年级分析会结束后也就被束之高阁,变成一个个“数据孤岛”,造成了学校教育教学宝贵资源的浪费。

第2篇

一、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现代教育观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还是为了育人?为了选拔,还是为了发展?这反映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从现代教育观看,考试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无论是考试的导向功能、改革功能,还是鉴定功能、激励功能,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考试并不是用升学指挥棒、用分数去限制人、压抑人,不是阻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恰恰相反,应是运用科学的质量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考试已不能局限于鉴定、选拔功能,而要冲破传统考试思想的束缚,突出和强化考试的教育功能。

二、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整体性观念

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有序列的动态系统,学生也是一个多素质的结合体,学校的考核、评定,则局限于学生的学业与品德,不能完全反映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质量的实际。所以,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纯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现代考试已从过去单项考核转变为从整体出发,运用多指标的综合,这就要求:首先,确立整体观念,把教育系统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学生也看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整体;其次,从整体和部分中研究目标和界定,教育目标的选择、研究、设计和分解等一系列活动都从整体着眼,分解各个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指标体系;再次,从整体出发研究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重视社会的评价;最后,对各个指标的结果,按照“整体——部分——整体”步骤进行综合,把握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整体出发的多指标综合,可以克服过去单项考核把本来是完整的学校或学生对象,分割成孤立的部分所造成的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的弊端,可以克服传统的封闭性所形成的忽视社会开放性的缺陷,改变几个单项成绩优秀而总体并不一定先进的状况。

三、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主体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象的主体性,重视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自我,使被教育者成为主体。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被教育者的自觉参与和主体作用,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就难以实现。在学校里离开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合作,要取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还必须把握住创新的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影响创新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大量科技史料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梳理,人们发现在这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自主性,因而自主性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如果教师无视这一点,那么他所从事的将是没有灵魂的育人的事业,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

四、素质教育不能忽视生活中的考试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应试教育;文化审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11-0058-03

当下,人们谈论数学教育,总是与应试教育联系起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倾向:一种认为中国的数学教育等同于应试教育,已步入应试教育的歧途,考试评价制度是制约数学教育发展的瓶颈,数学素质教育难以推进,这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另一种则认为中国的数学教育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并不等同于应试教育,应从整体性的文化脉络去把握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内涵,数学教育发展与应对考试要表现出一定的相容性,一些专家学者持这种观点。

一、中国的数学教育等同于应试教育

回眸数学教育发展史可知,建国以来我国数学教育评价政策、制度和评价行为主要是以选拔为目标,考试成为数学教育评价的风向标。60多年的数学教育评价史可以说是一部以考试变革为枢纽来驱动整个评价体系革新的复演史。

(一)应试教育评价决定中国数学教育的实践走向

“中国的数学教育等同于应试教育”这一命题根植于我国深远的“科举”考试文化哲学,是由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和评价制度决定的。大多数人认为,高考是中国教育的死结,只要取消高考,应试教育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但现阶段取消高考并不现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导致中、高考成绩成为选拔学生进入高中、高校的标准,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阻碍了数学课程改革和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学者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分析了课程标准的中西文化差异:课程标准在我国是衡量教育水平的唯一尺度,因为我们的升学考试是教育集权制下的统一考试;而在西方,课程标准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低标准,学校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可以超越这一尺度标准。这种分析是客观的,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学校自主选择课程的权限与动力十分有限,课程计划仍然是“考什么,教什么”。这样,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愈演愈烈,违背了教育方针,违背了教育规律,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是基础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应试教育评价决定了它的实践走向是应试性教育,数学教育文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考试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应试教育教学模式是中国数学教育的基本现实

有学者总结了中国数学教学的五大特征:注重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中长于由“旧知”引出“新知”;注重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强调解题;关注教学方法和学习技巧;重视及时巩固、课后练习,记忆有法。“不难看出,中国的数学教学十分注重应试性教育,教学方法重视解题和解题思路的探求,注重一题多解,一法多用;数学教学每课有练习,每节有习题,每章有复习题,课内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单元有小考,学期有大考。而且学生的数学学习强调记忆,基本理念是“趁热打铁,熟能生巧;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的全景式图景。

由此可见,中国的数学教育通过课程改革来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思想并没有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仍在扎扎实实地进行着,学生学习负担繁重,教师教学苦不堪言,学校教学压力很大。而且,国人对教育的误读更加使教育教学偏离学校正常的教学轨道,社会与家长热衷于“英才教育”和“全才教育”,不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要求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盲目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中国的数学教育并不等同于应试教育

当下,中小学数学教育在新课程理念和考试高压下徘徊,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苦苦追寻数学教育的“本真”所在。有学者立足于中国当下数学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从认识论视角对中国的数学教育作了客观分析与评判,认为当下的数学教育具有“考试压力”是一种事实存在,但并非是主流因素,数学教育应试现象有其社会根源和文化诱因。从本质上看,数学教育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并不等同于应试教育,数学教育应在这种考试高压下作出新的发展。这种认识充满辩证哲思,理性地回答了中国数学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

(一)数学教育应试现象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诱因

教育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一方面,教育服务于社会,社会又决定着教育的发展与走向。数学教育也是如此,考试高压下的中国数学教育服从于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考试作为一把水平尺度量和选拔人才,其政策、制度和评价容易被社会接受,这是为什么新一轮数学课程评价改革具有渐进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教育具有文化继承性。观念系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文化特质最深刻的体现。考试高压下中国数学教育充满浓重的个人主义文化色彩,明显打上“功利主义”“科举仕官”的文化烙印, “学而优则仕”是其深层的文化诱因,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考试是改变个人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途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仕官之众,爵位之崇”隐隐为中小学生所顶礼膜拜。因此,现实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决定了我国教育考试评价制度的改变必须是个渐进的过程,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数学教育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中国的数学教育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特色,不应被简单地等同于应试教育。从中国数学教育教学的文化伦理来分析,其一,中国数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是重视“基础”,这形成了中国数学教学的一大特色。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是发展数学能力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因素,对于“双基”的重视,并非完全是为了应对考试,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其二,中国数学学习目标是达到“理解学习”。“理解学习”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观,数学教学中对于记忆和练习的强调,是与追求知识的深层次理解相关联,是使数学学习向“理解”的深层结构转化提供认知条件。其三,中国数学教学文化体现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活动,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领略“书中乾坤大、笔下

天地宽”的意境。这种对中国数学教育文化的认识视角是全面的,实质是强调要用整体l生的文化脉络去把握中国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内涵。这一观点的价值分析在于:在人们模糊了中国的数学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视线时,能够辩证地分析中国数学教育文化的合理性,且对中国数学教育文化的认识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一中国的数学教育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形态,经过千百年的历练,形成了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化,不能简单地用“应试教育”加以否定,而是要理直气壮地继承、批判和发展。

(三)数学教育发展与应对考试要表现出一定的相容性

中国数学教育具有“考试压力”,这是数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数学教育如何发展?数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育新的发展或者说改进措施必须与应对考试表现出一定的相容性。首先,数学教育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文化,要全面理解和挖掘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文化思想的深刻意涵,防止简单化与片面化。其次,数学教育要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数学教育教学在更高层次上的育人目标。再次,数学教学的金科玉律是教会学生思考,数学教学要唤发数学课堂教学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这些建议都富有辩证哲理,但又不是“中庸哲学”“相对主义”,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和客观评判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对当前数学教育教学的改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就“数学教育发展与应对考试:对立还是包容”这一论题而言,我们显然不应停留于“两者是相互包容的”这样一个结论,应有具体的制度措施,比如在素质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稳步推进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积极完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逐步消除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高利害性,以期达到数学教育文化与考试制度文化的兼容。

三、数学教育应试观不同认识的文化反思

面对不同的数学教育应试观的争鸣现象,我们必须客观分析与冷静反思。数学教育要继承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基”教学,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在不断地侵蚀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为应试而进行无谓的练习活动。有学者针对中国数学教学实际,提出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洞悉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学的本质。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数学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很有启迪的。

我们认为,上述关于数学教育应试观的不同倾向,某种意义上主要是基于数学教育评价机制内部的探讨,是外在的矛盾现象,如何认识现象后的潜在本质是关键。辩证地分析原因,不难看到,数学教育应试现象反映了一个时期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数学教育应试观争鸣的本质最终可以归结到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文化继承性。以文化视角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数学教育应试现象,本质上应是文化变革与文化适应。课程改革的过程是“各种次级文化、利益团体和多元价值之间相互冲突、协商、适应和妥协的过程”。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在文化层面上往往矫枉过正或滞后发展,未能协同,事实证明效果并不理想。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数学教育改革进入了高原期,成绩、问题与矛盾共存。但我们应当认识到, “批评与争鸣”都是一种关爱,促进我们反思。从文化角度来看,数学教育课程及其评价改革的诸多焦点与矛盾,是数学课程文化、教学文化以及学校文化的教育适应问题,是不同的数学教育观、数学知识观以及数学评价观的价值选择问题,实质是深层次的文化选择问题。针对新课程展开的种种问难、质疑以及来自新课程的诸般辩护、反诘,本质上是素质教育新文化与强势的应试教育旧文化之间的冲突造成的。例如,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原因之一是其与当下的考试文化不能协同。又如“轻视知识”教育思潮的理论论争,某种程度上是基于“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文化立场之争。文化是影响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层原因。所以,从文化角度来看,转变数学教育教学新文化理念,转换教育文化体制,以适应数学课程文化、教学文化以及学校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解决数学教育及其评价改革固有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二,社会发展性。数学教育及其应试观的文化争鸣应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文化是影响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层原因,而文化机制受社会发展机制的制约,因此,社会发展制约教育发展。今天,追求教育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只要追溯我国科举考试文化制度几废几兴的历史,再看看今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权威性和社会信誉,就会理解严格的考试制度之所以被认同和存在的理由。中国考试文化制度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政治文明和社会信誉的教育基础,它的血液里流淌着千百年来“科举哲学”所孕育和传承的历史文化基因。因此,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来审视数学教育应试观问题,笔者认为,中国数学教育应试问题,不单纯是教育问题,它与国家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简单地从教育体制内部去寻找数学教育评价机制的有效性是不够的,它是社会发展矛盾与数学教育内在发展矛盾的统一体,要从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矛盾人手,要做到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渐进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崔允涕,夏雪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处在十字路口:兼论评价范式的转移[J]教育发展研究,2006(9):6--9.

[2]中国应试教育为何死结难解[EB/OK],(2008-01-15)[20io-08-20],http//www,jyb,cn/comments/kz/t200801 15-137378,htm.

[3]涂荣豹,中国数学教学的若干特点D],课程・教材・教法,2006:43--46.

[4]郑毓信,考试高压下的中国数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数学通报,2007(5):23―26.

第4篇

关键词:自学考试;功能;多元化;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07―03―14

作者简介:赵青文(1967―),女,河南省汤阴县人,浙江师范大学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办主任,讲师,主要从事自学考试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期间,它的性质与功能也在悄然变化。创办之初,自学考试最为切实和明确的目标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①21世纪以来,面对普通高校扩招、民办高校迅增的压力,自学考试作为学历教育的生存条件正在逐步弱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流动加速,就业、转岗越来越频繁,社会对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在具有相应学历后,更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使自己顺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在职场竞争中占据有利条件。自学考试顺应形势发展,不断改革机制,及时更新专业,大量增加非学历教育项目,在提升自考生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终身学习需求方面凸显出自身的优势,表现出了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多元功能。

一、以考试满足社会终身教育需求

自学考试作为我国最开放、灵活的高等教育形式,把学历考试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零门槛的“准入”机制下,每个人的学习权力得到了保障,学习愿望得到了鼓励,学习效果得到了证明和肯定。自学考试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了继续学习的机遇和条件。一般来说,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多是在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学历教育后离开学校走上了社会,随着工作、生活阅历的日渐丰富,对知识的渴求也日渐迫切,于是便走上了自考道路。2006年上半年,浙江省非学历教育考试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开设项目40余个,报考人数达74万。②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了某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或某种专门技能。自学考试基于继续教育的现实需要,特别是随着终身学习机制的逐步完善,非学历教育考试在拓宽自考服务面,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自学考试也必将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二、以考试促进学习能力提升

培养人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自学考试的重要任务。自学考试首先在命题环节引导自考生的学习方向和价值取向,强调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综合运用。其次自学考试以多元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引导、锻炼自考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实践性考核、教育实习、面试、互评等综合测评形式都被或即将被采纳为自学考试的考核形式,这种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对于发展和提升自考生多元智能极有好处,特别是在考核形式中更多地采用口试、说课、课堂技能等“情景化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普通理论考试的片面性,也与当今倡导的激励个体性学习理念一致。通过这种测试,自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被更精确地把握和证实,同时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自考生的学习和发展,使他们的学习完全成为依个人的需要主动参与、积极接受的活动。

与普通高校的教育形式相比,自学考试倡导人的自主学习,更注重对自考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敲门砖。会阅读,才会深刻理解,才能吸收为自己的知识,自学考试一纲一本的特点是培养自考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调查③显示,自考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主动读教材、查资料,在理解基础上解决问题的比例占86.1%,只有12.1%的自考生通过问别人、问老师解决难题。

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也是自考生自主学习的必经之路。对待自学考试,你必须研究它,理解它,讲究效率、注重方法,仅凭热情是难以成功的。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与个人的学习效率成正比。大凡成绩优秀的考生,都讲究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能够比较合理地安排考试内容和学习时间,尽最大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考试促进考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指学生自我设置目标,规划实现目标的策略,自主选择和执行强化自己的行为,并评价自己成绩的能力。

对自考生来说,完成一个学科的全部考试科目,是一个不小的工程。首先,学员需要为自己制订一个2~5年的愿景规划和较为详尽的学习、考试计划。在我们回收的2440份调查问卷中(见表1),自考过程中有76.7%自考生制订有完善、具体的考试计划,只有大目标而不制订具体考试规划的仅17.7%,想学就学,顺其自然的只有5.6%。其次,自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选择自己的考试科目,然后合理地为每一科目分配学习时间和选择学习方法。调查中发现,自考生在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平时时间的安排上,77.8%自考生是自己学习为主,接受业余助学为辅,抓住一切时机备考。其中45.3%的考生能见缝插针,利用点滴时间学习,32.5%的自考生定时到夜校或短期班听课,甚至24.2%的自考学员在嘈杂、喧闹的环境中也能有效地学习,只有18.8%的考生平时很少看书,依靠考前突击应付考试。之外,坚忍的毅力是一个学生完成自学考试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一个人只有在目标激励下持之以恒,才能够成功,这需要以坚定的意志和努力来保证自己的安排得到落实。恒心和毅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习的自觉性、自制力和良好习惯的基础之上,考生能否取得理想的考试成果,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进行了良好的自我管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四、以考试增强自信心

自信是我们每个人“人格结构”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很多情况下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自学考试之所以能赢得广大社会民众的信赖、认可和积极参与,除了它严格的考试规则,科学而有效的考试管理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学考试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这样的环境下,考生的成绩与水平不仅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充分的尊重,而且考生取得的每一次成功,每拿到一份成绩合格单,都增加一分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才能够积极地去追求,并取得事业的成功。自学考试的开放性,也为考不上大学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扭转了过去高考落榜、便有一大批年轻人被巨大挫折感和沉重自卑心理压倒的局面。自学考试也非常注重非智力因素的考核,各种形式的实践环节考核,有利于锻炼自考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日常所学较快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增强了考生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调查中,对于“你认为自己的社会活动、交际能力怎样?”“你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这两个问题,在读的自考生认为“较强”的仅有17.9%和21.1%,但在浙江师大2004级431份自考毕业生回收问卷中,认为“较强”的却分别占到了52.2%和80.8%。从自考毕业生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和评价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自考活动与其自信心和对自己的合理定位基本呈正比。自考生自信心提升还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和为人处事的积极心态上(见表2)。

调查结果表明,87.7%的自考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选择“积极参加”或“主动参与组织和服务工作”,大部分自考生都能积极参加单位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乐于与人交流和沟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做事失败和遇到朋友欺骗时,分别有78.4%和66.3%的自考生选择“没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和“找其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自信、乐观,积极寻求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可以肯定地说,自学考试有助于提升自考生应对逆境与失败,恰当处理矛盾和分歧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以考试促进自考生的创新意识

自考生本身的经历和经验无形中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这种学习特性有利于形成对特定问题的个性化的解答,也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形成。同时,自学考试命题中,主观性、实践性试题的份额在逐年加大,特别是实践性考核、实习、设计、课堂技能考核等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考核形式及内容,因为没有固定格式和答案,同样的问题,允许学生交出不同的答案,其导向更倾向于张扬考生个性,激发其创造力。在这样的学习和磨砺中,自考生自觉地更新思维方式,拓展思维空间,知识重建的意识也在逐步加强。在这次对自考生创业能力问卷调查的统计中,我们发现,89.5%的自考生选择自考毕业后凭自己的能力,自主择业,65.8%的自考生有自己创业的打算,0.9%已经创业成功。可见绝大部分自考生通过自考强化了创业的意识和抱负,对自己的未来设计更现实也更有特色。对于第一次创业失败,选择“总结经验,重新创业”的有40.5%,选择“等待时机,积累经验,筹足资金,争取下次再创业”的有52.6%,只有8%的学生想依靠父母的关系,安排一份工作,6.8%的自考生第一次创业失败后选择“放弃,不再冒险”。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性质与功能的多元化是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而逐步形成的,因而它也应随着社会需要的改变而不断完善。首先,命题需要更科学。命题质量决定着自学考试的总体价值,因而是它的灵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命题仍然需要进一步贴近现实需要,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加强基本概念的横向联系,减少偏题怪题难题和死记硬背的题目。其次,自学考试的形式需要更加多样化。人的智能大略可分为七种④,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学考试不仅要促进考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发展和挖掘自考生的多元智能潜力,这就需要以多元的考试引导、锻炼自考生的各种能力,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最终实现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生成。

注释:

①国务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1988.

②张超然.我省非学历教育考试持续快速发展[J].浙江自学考试,2006,(10)封2.

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 教育价值 艺术理念 教学评价

作为一名老师,在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认为美术就是教会同学们学会欣赏美,学会画出脑海里浮现的漂亮的图案,我觉得美术课上课时老师应该注重的是教会学生课程要求的技能,应该安排大量课时教并且让学生去临摹作品。可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旅途中,我获得了巨大的启示和观念的改变,我发现了很多低年级的孩子们总能想到大人想不到的想法,抑或是根本没勇气想的一些事情,他们不按所谓的常规给出的思路和见解,总能摩擦出意想不到的聪慧的火花。显而易见小学美术教育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学校极其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中小学面临升学的年级,并且会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值得培养的重要标准。这种情况就使得学生很重视会考试的主科,极尽全力学习要求的备考知识,而忽略了对自身艺术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多学校虽然都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有关艺术的课程,但大多数这些科目是以副课的形式列在同学们的课表里。美术课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而且在这仅有的一节的课时里,美术老师也只是简略地照着课本念内容,去教照着书上的图画一种动物、植物,一栋建筑,一个人物。这种美术课的教学模式促使同学们感受不到艺术的美感,缺少了艺术熏陶的氛围,不能建立对美术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同学们缺失了教育的本质所在,即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培养的方法。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好学生的定义里只有文化课成绩优秀,缺少了对人文气息,艺术才能的评判。我们应该用优美精致的事物触动同学们的心,引导他们用心灵体悟身边的美丽,用科学有热情的方法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具有艺术特色的东西,然后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表达这种美,而不是简单、直接并且粗暴地给学生传达出美或不美、好或不好的价值观。美术老师给学生们的答案固然重要,但是只可以作为同学们对的一种参考不能代替同学没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更重要的是老师应培养学生们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的习惯。

虽然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提倡从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型,但在高考这个举足轻重富有中国特色的指挥棒的领导作用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放在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理念上,美术教育教学在中小学中的地位,直至今日,仍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遗留问题。尽管教育大纲中有关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明确规定的一项内容:“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家观察都可以发现,实际执行的部分是不那么尽如人意的。长期以来,对于美术的教育处于学校教育的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相对于语文数学等等主课来说,它是副课;与小升初,中考和高考这些升学的硬任务比较,它是与文化软实力类似的软任务。正因为人们,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全面,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课程小学凑合着上,初中节约着上,高中逐步取消上课的局面。许多学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小学担任美术老师,但却遵从学校的安排去改教了其他课程。

中小学过于重视围绕升学考试的教育教学,由此导致了各种问题,例如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不与时俱进,教学手段呆板而单一,教学方式简单又没趣味等等。中小学几乎全都把素质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甚至有的大学里也有重视理科轻文科、重视技能轻视艺术的情形。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没有作为基本的素质培养课程来让同学们必须学习。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把学生从“考试型”转变为“实践型”。素质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中心,所以,我们需要把艺术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环境里来思考,对现在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丰富势在必行。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按照传统艺术语言来审读任何一件艺术品,已经无法给出精准的答案。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用新的艺术理念去审视艺术作品。可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教材,甚至大学的艺术教育书本都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改革传统的教育考试制度,提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这应该是教育革新系统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现状,并且切实可行地为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培养贡献意见与力量。参考文献:

[1]袁振藻.美术教育不可忽视[J].江苏教育,1979(06):26.

[2]周昭坎.美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简介[J].安徽教育,1982(01):14.

[3]崔可荣.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美术教育[J].群言,1985(05):32-33.

[4]李小坤.中小学美术教育与民族特色文化关系[J].青春岁月,2013(24):12.

第6篇

这次会议是继全国和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电视会议、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培训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今天,召开的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务管理暨统考检查组领队会议,是全省最后一次考前动员会和工作布置会,是实现平安高考、和谐高考的重要的会议。在这里特别要求大家集中精力,认真开好这次会议。下面,我受齐厅长委托,代表省招委、厅党组简要总结一下2012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并就做好今年的招生考试工作讲几点意见。

第一,2012年我省的招生考试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012年我省的普通高考招生考试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全社会关心、支持高考已蔚然成风。高考组织管理环境大改观、工作进展更加顺利。

这主要得益于高考本身的重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得益于我们招生考试战线上每一个同志忠于职守,身体力行,全面实施“阳光工程”,以我们出色的业绩,维护了高考工作的公平公正。

二、安全保密措施得力,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安全保密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由于各项安全保密措施到位,各市、县(市、区)、各评卷点和试卷印制单位严格执行安全保密规定,试卷印制、运输、保管及考试实施、评卷等每个环节无任何事故发生,确保了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省委保密委员会鉴于我省招生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突出成绩,2012年12月向我们颁发了“2007-2012年度全省保密系统先进集体”奖牌。这荣誉是我省全体招生考试战线的,也是和我们一起努力的保密部门、公安部门、无线委等部门的。这既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当然更是对我们的鞭策。

三、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卓有成效,考风考纪更加规范。在考试组织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了省招生委员会和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能,教育、公安(武警)、信息产业、卫生、保密、宣传、监察等各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起了高度负责基础上的分工协作有效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我们从抓苗头、清隐患着手,重点防范和打击了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舞弊”、雇人代考或替考以及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等严重舞弊行为,使得我省的考试没有发生大面积群体舞弊事件,全省考风考纪好于往年。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层层设防,加强对互联网有害高考信息的封堵,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公安、城建、交通、卫生、工商等部门加强考点周边环境治理,有效地维护了考点秩序和安全。

四、精心组织、强化管理、命题工作又有新突破。命题工作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有利于考试科学、公正、安全、规范”的原则,在命题工作中较好地处理了难度与区分度、高校选材与积极引导促进素质教育、创新提高与保持连续性的关系。从目前的社会反映来看,试题的题量和难度把握比较得当,很好地遵循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试题质量比往年又有了较高的提升,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和体现特色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五、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各项改革,招生考试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是美术类专业测试全省统考圆满成功。2012年首次进行了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实行统考后,艺考热回归理性,不仅大大减轻了考生及家庭的精力和财力负担,又给考生增加了录取机会,使艺考更合理、更公平,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二是普通高考全部科目实行网上阅卷。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网上阅卷规模,确保评卷质量。去年进行了大规模模拟评卷,以20万人的规模检验网上阅卷的组织、程序和效果,确保了普通高考全部科目网上阅卷工作万无一失。

三是注册录取规模逐渐扩大。根据教育部有关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招生改革的精神,我省在2011年6所院校进行专科(补录)注册录取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到18所民办高校。2012年注册录取14175人,完成注册计划的87.16%。

四是高校录取标准多元化取得重大进展。我省2012年选取了政法学院和师范学院作为录取改革的试点院校,有关专家参与录取工作,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我们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电子档案的组成部分,投档时一并提交给高校,院校在确定预录取考生名单时,有关专家可根据考试成绩、电子档案和综合评价信息等内容进行综合考察、择优录取,高考录取标准多元化迈出了扎实的一步。这一改革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分分清,在一定分数段内分数不再是判断能否录取的唯一标准。

六、重点治理招生违规行为卓有成效,招生秩序良好。2012年继续把严禁招生乱收费、严禁违规录取、严打中介诈骗作为招生工作的重点治理内容。不准高校以任何形式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严禁高校利用调整计划向考生乱收费。严格规范高校特别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招生管理,坚决禁止计划外招生。禁止任何高校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机构组织参与招生,对虚假招生广告宣传和欺骗性的招生中介坚决进行打击。严格特殊类型招生管理,公开选拔标准和录取办法,加强公示备选资格考生名单和录取结果。加强对新生入学资格审查,严防不法分子利用假录取通知书进行诈骗。严格的管理机制促进了招生秩序的进一步好转。

七、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全面实施,深入人心。结合阳光工程制度化建设要求,从内容、方式、程序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报名、考试、录取三个主要工作阶段招生信息的公布、公告和公示制度,将招生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六公开”、“六不准”的要求得到进一步落实,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八、以强化服务求得支持,不断提高本科优质资源的录取率。2012年招生工作坚持以考生为本,主动向高校宣传我省招生政策,积极推介我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广大优秀考生,提供生源情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吸引了更多的预留计划录取考生。如北京某重点大学在我省计划招生七十余人,增加预留计划44个;南方某重点大学计划招生八十余人,增加预留计划59个;东北某大学增加预留计划53个,等等。增加数有的超过了计划数的一半。2012年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的人数为702183人,计划招生503180人,共录取考生552802人。其中,本科录取226712人,专科录取26090人。总录取率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78.73%,实现了考生满意、高校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党委政府各部门大力支持、各项组织管理严谨周密、各项措施得力落实到位的结果,是全省招生系统全体招生工作人员团结一致、无私奉献、通力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为了确保我们全省的招生考试不出问题,我们的市教育局、招考办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代价,不断强化管理措施,切实保证了招生考试的良好秩序;高等学校认真规范招生宣传、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以实际行动维护了高校的良好形象;更值得称道的是那些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工作在招生考试第一线的同志们,他们敬业爱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经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服务于我们的招生考试工作,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我们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才使得我们的招生考试连续实现了平安高考的目标。在这里,我代表省教育厅、代表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全体招生考试战线的每一位同志表示衷心地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招生考试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很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地区和个别考生舞弊行为仍时有发生,这是直接影响考试公平以至于录取公平,甚至于教育公平的,更有害的是它会影响整个高考的形象。二是对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安全保密是持续整个高考过程的问题,偶尔的疏忽以及个别情况的出现都是不容许的,这需要高度的谨慎、严肃的纪律,确保高考顺利进行。三是少数院校仍存在自行组织招生、乱收费、非法中介、虚假广告、招生诈骗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招生工作正常秩序,引起了部分群众不满。四是持续的平安高考使得我们的管理队伍内部滋生了麻痹松懈思想,心存侥幸盲目乐观。这是非常有害的!从全国的情况看,在个别考点、考场有工作人员为了个人私利而铤而走险,配合作弊,尽管我们省没有发生,但是我们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各级会议上一定要严肃强调这一点。因为高考管理人员如果参与作弊,其危害性和造成的恶劣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五是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仍需要继续加强。个别地方存在碍于面子、碍于领导说情,就对某些苗头性的管理责任不再追究,这种放一马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没有严谨的环节,就谈不上严格的管理,就甭想取得好的结果。有布置无检查,盲目倡导目标管理是不行的。对各个环节的进行各种形式地检查,是提高我们管理效度唯一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知道,我们对这项工作是如何地重视,从而促使大家完成好本职工作。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深入研究应对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认真改进我们的工作,通过建设与完善制度和机制,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管理效度,降低管理成本,确保我们的工作质量。

第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全员动员,打好攻坚战,务必扎实做好新一年的招生考试工作。

关于当前的形势,我想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基于目前社会的安全环境,校园安全的环境,我们必须格外小心谨慎,坚决不能再出问题。二是今年高考招生改革出台了一些的新规定、新项目,使我省高考工作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三是前面在存在的问题中讲到过的持续的平安高考会使管理层产生麻痹思想,会使得见利忘义之徒,心存侥幸、铤而走险。五是公众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也使我们的高考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网络的力量很大,有时侯具有颠覆性!我们一定要谨慎小心。从另一方面来讲,强有力的网上监督,对我们更是好事,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反之,如果因为疏忽大意,就会犯大错误。六是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高考工作的全局性属性越来越明显。整个高考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部参与者共同努力,且不能出问题,某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引起整个工作的被动,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导致工作的失败。

下面就做好2010年的招生考试工作谈6点意见。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高考平稳顺利进行

高考招生肩负着为国家选拔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项工作关系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和招委、招办务必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细的措施,确保考试安全平稳,确保招生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好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考试期间,政府分管领导要亲自坐阵指挥、亲自研究部署,及时解决高考招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招生委员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要严格实行责任制,各市与各县(市、区)、各县(市、区)与各考点、各考点与各监考教师都要逐级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谁出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高考招生全过程的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

二、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切实维护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

“阳光工程”已经成为社会的品牌工程。实施“阳光工程”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招生考试工作的公平公正。温总理讲,“公平公正比太阳还有光辉”。确保考试公平是我们实现录取公正、公平的重要前提。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考试工作对于实现录取公平、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做好今年招生考试工作的重要性。要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和“六公开”、“六不准”的要求,完善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机制和体系。要加大对各种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一些地方和高校存在的招生乱收费、违规录取和中介诈骗、“高考移民”四大问题进行重点治理和重点查处。各级招生考试部门要尽职尽责,公开的接访电话一定要有人接听,公开的信箱一定要及时查看,要重视苗头性的举报,要善于把握、善于分析有用的信息,及时汇报、及时反映有关情况,耐心解决考生及其家长的疑问,关心考生及其家长提出的问题。对考试中发现的违纪舞弊案件,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切实维护招生工作的严肃性和广大考生的利益。招生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在招生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主动为考生提供必要的服务。对违规行为、对损害考生利益的行为要按照实施高校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有关要求一追到底,严肃查处。

三、加强安全保密工作,确保招生考试安全万无一失

安全保密工作是国家教育考试的第一要务。没有安全保密就没有公平公正。要牢固树立考试安全是国家教育考试生命线的思想,对招生考试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常抓不懈,严防死守。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招生考试的各项保密措施,狠抓考试命题和试卷印制、运输、保管以及考试实施、评卷等每个环节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做到条件达标、培训到岗、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事前有检查、过程有监督、交接有记录、结果有验收。要加强对命题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选好命题教师,实行全程封闭式管理,确保命题安全和试题质量。各县(市、区)、各评卷点和试卷印制单位要严格执行安全保密规定,杜绝试卷印制、运输、保管方面的事故发生。要制订有效的应急工作预案,严格执行值班报告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在高考前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组织一次安全保密专项检查,消灭死角,不留遗漏。省里近期要派出由教育厅、公安厅、保密局、卫生厅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到市县进行考前综合检查,主要是抽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大家进一步把安全保密工作落到实处。

同志们,今年社会形势严峻,治安情况复杂。近期,社会恶性事故频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做好考试期间防破坏、防暴力准备。要进一步强化考试安全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预见、发现考试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

四、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治理

各地要进一步发挥招生委员会和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能,教育、公安(武警)、信息产业、保密、宣传、监察、电力等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环节、规范操作程序,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和局面,为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要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层层设防,加强对互联网有害高考信息的封堵,净化网络环境。加强考点周边环境治理,切实保障考点秩序和安全。考试时,除了对所有考场实行电子监控以外,具备条件或考务管理相对薄弱的地区,还应配置无线电信号屏蔽设备。公安部门重点防范和打击非法中介、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舞弊”、雇人代考或替考以及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等严重舞弊行为,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群体舞弊事件。自从出现了3G手机后,我们原先配备的屏蔽设备部分失效,这对我们是又一次挑战。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将考风考纪的好转全部寄希望于手段的现代化。人防历来就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有具有丰富组考经验的招考管理队伍,做好监考工作我们有绝对的信心。只要监考得力,一个考场中的两名监考员足可以起到维护正常考试秩序的作用。各级各学校考前要组织考生进行诚信考试专题教育,签订诚信高考承诺书,建立和完善考生高考诚信电子档案。要进一步强化招生考试队伍建设,加强对监考人员和招生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坚决杜绝招生考试工作人员参与、组织、纵容考试作弊、录取舞弊等恶。

我们各市在考试期间,要继续与监察部门紧密配合,主动接受监察部门对招生考试工作的监督、检查,尤其防止一些重要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出现失职、失责。凡出现考试工作人员失职、失察,造成考试大面积舞弊,产生不良后果等情况的,在对直接责任人严肃处理的同时,要追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和学校负责人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乃至主要领导的责任。

为加强考试管理力度,每年省市都要往县区派出统考检查员,应该说,统考检查员为考试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年省里将继续从高校抽调了省派检查员到各地,每个县3名。今天我们也把统考检查组领队请来一起参加会议,在这里对我们统考检查工作提几点要求:1.提高对统考检查工作的认识,增加责任感。2.优化检查员队伍,各领队要选好人员,管好队伍。3.抓好培训、学好文件,熟悉业务。4.坚持依法巡考。5.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考试全过程进行检查。6.检查组要及时总结统考检查的经验和教训。回去后要将这次会议的精神传达到每一位检查员。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组织、加强管理,确保招生改革顺利进行

近几年,我省的高考改革不断向前推进。2007年我们采取了“3+X+1”的模式,并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制度,迈出了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一步。2011年顺利完成了注册录取改革试点工作。2012年我们实现了美术专业全省统考和全部科目实现了网上阅卷。今年及以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考生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招生考试制度。一是在高考命题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突出素质教育的内容,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二是继续推进多元化录取模式。三是继续加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录取中的作用,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四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提升招生考试管理现代化水平。今年实行普通高校招生网上报名工作,实行网上填报志愿和从本科三批开始分批次网上征求志愿录取,这是今年招生工作三项大的改革举措,招生考试部门一定要认真研究、严密组织、科学实施、加强宣传、搞好服务,特别要考虑农村考生的特殊情况,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让所有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志愿填报,尊重考生的意愿与选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六、积极把握导向,营造良好的招生考试舆论环境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素质教育;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刘小平(1963-),男,湖北汉川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职教体系建设,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提出要合理设置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要求“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反映出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职学校的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只有纠正这些错误认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要求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般说来,素质即人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1]素质一般可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个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生存状态、成长经历、教育经历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2]

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既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注重个体特性的培养;既重视学生个人的发展,还要注意与社会需要相一致,适应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三者密不可分,不是学校能单独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中职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职学校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目前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

1.素质教育形式化

虽然目前中职学校都按部颁计划的要求开设了素质教育课,但大多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而不是作为启迪人生、认识事物、启发思维的工具来传授给学生,没有按照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而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的内容当作知识传授,最后通过一张试卷考试、评分、课程结业,结果使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应试教育,没有达到素质教育课程应有的目标。

2.素质评价片面化

按素质的内涵要求,学生的素质应该从政治思想品德、身心状态、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但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中职生素质的评价都存在片面性。主要表现为:全盘否定论。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加上部分学生的行为不规范,有些人就认为中职生的素质差。这实际上是用文化知识水平代替对素质的评价,以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而对其综合素质全盘否定。听话乖巧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保证团队目标完成的基本要素,许多教师和用人单位都喜欢听话乖巧的学生,片面用“听话、好管理”评价学生素质的高低。技能至上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是中职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有些学校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当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只要学生的专业技能学好了,其他都可忽略不计,用技能水平的高低代替了素质的优劣。就业决定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总体指导思想。但有些机构或学校把学生就业率或薪酬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依据。学校(或教师)决定论。在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但目前社会上流行一种看法,即学生出了问题就是学校没办好,学生素质不高就是老师没教好。

三、改进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对策

总体而言,中职生有些自卑,但不失自尊;基础较差,但向往成才;社会认知不全,但可塑性强。他们是未来的建设者,是可造之才。因此,中职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主体责任,并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中,贯彻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深入到全体教职员工的内心,切切实实加强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可采取“二、三、四”对策。1.树立两个观念

(1)全方位育人

要强化管理育人,健全素质教育的工作制度,建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完善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要贯彻服务育人,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拟定出开展素质教育的工作计划、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并定期开展考核评价。要深化教书育人,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培训,使之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使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引领和熏陶作用。

(2)多样化成才

《决定》中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树立多样化成才的理念,提高分类指导学生成长的能力;要掌握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特点和规律,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学生成人成才。学校要创造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向,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2.推进三项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要结合多样化成才的理念,突破传统的“专业”束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化素质课+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个人特长”新型人才方案,加大学生自选课程的比例,鼓励学生多样化成才。

(2)改革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辩论、表演、展示、示范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要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深入企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一是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澄清学生一些模糊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三是通过服务社区、帮助别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升走向成功的自信心。

(3)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不仅是评价工具,更是一种教育手段。要突破传统模式,根据课程或项目技能的要求,实行职业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兼顾的形式,[3]同时将学习过程中的课程参与程度、参与水平(表达的逻辑性、描述的专业性、思维的严谨性、操作的精确性和操作美感)等记入学业成绩,使考试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延续,成为素质教育的手段。

3.落实四项措施

(1)内外结合,协同育人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但家庭和社会在素质教育、特别是“三观”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社会要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家长要全方位关心学生的成长,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将学校的育人理念、专业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校表现等及时告知家长,形成内外结合、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教学要走出校园,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完善自我。

(2)激发潜能,整体提升

中职生刚入学时,很多人都有失落感,学校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让学生懂得,职业学校不是智力的竞技场,而是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不是以分数论英雄,要靠能力展风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给予科学指导,要为他们在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社会实践中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多鼓励、多表扬、多包容,以提升其综合能力。

(3)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中职生多有不足,教师切忌做批评家,要做有心人和探索者,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服务集体、帮助他人带来的成就和愉悦,树立成才的信心;要做园丁,不歧视学生,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帮助学生弥补缺陷;要因材施教,既通过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也要让学生懂得约束、规范行为,力求全面发展。

(4)夯实基础,差异发展

职业教育在“强技能、抓就业”理念指导下,短期效应较好,但时间一长,其毕业生往往不同程度存在“文化基础差、职业精神差、择业能力差”等问题。为此,教育部在《意见》中提出“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学校要把文化素质课程教学要求作为刚性文件固化,在课堂教学、教学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融入职业精神、敬业精神教育,还要突破传统“专业”的束缚,在完素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多自选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鼓励学生差异发展、多样化成才。可通过建立选课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职后学习和再次择业奠定基础,增强学生职业发展后劲。中职学校由于学校的背景不同、管理者的理念不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但社会对中职生素质教育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勇于探索中职素质教育规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恩大,辛克泰.素质教育的学习与实践[M].济南:明天出版社,1993:5-8.

[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5-6.

第8篇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以下简称《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教考〔2017〕15号,以下简称《中考改革实施意见》),结合我省初中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要求,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初中学考实施办法》),为让读者更好了解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相关内容,记者就有关热点问题专访省教育厅负责人。一、什么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与过去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有何不同,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初中学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7~9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7~9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设置,由地级以上市(以下简称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具有多重功能,一是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引导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过去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两考合一的考试,除少量试题是衡量学生毕业条件外,大部分试题是以常模为参照的选拔性招生考试。初中学考是完全以《课程标准》为参照的“水平考试”,强调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命题,试题试卷的整体难度适当,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难度比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有所降低,有利于减轻学生备考的负担和压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为什么要建立健全初中学考制度?

答:我省中考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健全初中学考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考成绩、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公平科学、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完善初中学考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是结合我省实际制定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政策之一。《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充分考虑到15~16岁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实际,将常模参照的选拔性考试改为标准参照的水平性考试,注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实施以后,坚持全科开考,保证了学生打好基础,确保基本教育质量;减少记忆和机械训练式的题目,采取等级计分和分数计分等多种计分方式,从考试内容和技术上减轻学生负担。

进一步推进初中学考改革是我省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初中学考实施办法》的实施对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主要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初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三、《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是如何形成的?

答:为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和《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我厅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早在2015年,我厅就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推动将《中等教育考试改革研究》纳入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经批准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资金项目”。该课题坚持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拓宽升学渠道的基本原则,研究了中考改革的实施方案,为我省制定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课题已于2017年顺利结题。2017年,我厅成立了由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长景李虎任组长的《中考改革实施意见》文件起草领导小组和厅党组成员、省考试院院长王斌伟为组长的文件起草工作小组,制订了《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调研方案,明确了制定《中考改革实施意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进度安排、工作分工和保障措施。为做好《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制订工作,我厅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几上几下,广泛深入地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意见。深入到相关县市区、初中和高中学校,听取教育行政部门、师生的意见;同时,先后组织多个调研组到浙江、江苏、上海、山西、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区学习借鉴中考改革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文件初稿形成后,专门征求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起草小组根据国家和省考试招生改革有关精神,结合我省教育工作和考试招生工作实际,制订了《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并于2017年底。2017年8月底召开座谈会,征求了广州、深圳、佛山和韶关市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考改革实施意见》配套文件《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初稿的意见建议。10月书面正式发文征求各地级以上市(以下简称市)的意见建议,再次修改文稿。2018年3月下旬,再次修改文稿。4月9-21日,通过省教育厅考试院官网、官微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了对《初中学考实施办法》的意见,引起了很大反响。到5月11日,该推文的官微阅读量为7.95万人次,官网阅读量为1428人次,收到邮件1120份、官微留言1839条。4月19日在广州召开《初中学考实施办法》专家论证会,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教授以及广州、深圳、韶关、中山、佛山、东莞市的教育行政、考试、教研部门的专家及高中、初中的校长及省教育厅有关处室(单位)负责人共27人参加了会议,专家们对《初中学考实施办法》进行充分论证、详细评议及风险评估,通过了专家的论证。在此基础上,全面汇总、分门别类梳理、逐条分析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对《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再次进行完善,形成送审稿,报省政府法制办通过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

总之,《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是根据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和省教育厅《中考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制订的,经过了科学严谨周密论证,并采取问卷调查、网络意见征集、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公众及专家等各方意见,对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基本上予以吸收和采纳。制订过程符合《重大行政决策工作制度》调研起草、修改完善、征求意见、开展专家论证等规定,程序合法。

四、初中学考改革的原则是什么?

(一)育人为本、导向教改。《初中学考实施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初中学考制度,充分发挥对基础教育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要求全面对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着力解决“唯分数论”问题,更加强调全面性、基础性,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加强省级统筹,给地市留足应有的自主权。一方面加强省级顶层设计,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落实省的政策要求,明确全省各地市共性的要求,加强管理;同时考虑到了教育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差异性,给予各地一定的自主权,便于各市结合实际,建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使政策的实施具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一是在考试命题和方式上,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9个科目考试,逐步由各市委托命题过渡到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各市组织实施。二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目及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由市命题并组织实施,考试时间由各市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统筹安排,考试方式、每科卷面满分值、考试时长等由各市自定。三是各科考试成绩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市仅以“等级”呈现成绩。等级划分及细化、成绩转换或转移办法、成绩合格认定标准等由各市制定。随迁子女和社会考生报考初中学考的办法等由各市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及本地实际制订。

(三)统筹兼顾,系统改革。《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是贯彻落实《中考改革实施意见》的配套文件,与上位文件一脉相承,同时注重与中考改革文件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文件的协调,注重发挥初中学考对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和诊断功能以及对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正确导向作用。

(四)鼓励先行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我省的实际,充分考虑大多数师生的承受能力和群众的接受程度,我省中考改革实行试点先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分项目分步推进。让基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整,积极稳妥可行。各个项目的启动时间是不同的。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初中学考必须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即2020年毕业生)开始实施,目的是尽早改变过去的常模参照的选拔性考试,实行真正的标准参照的水平性考试。采用新的命题方式,降低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过初中学考全面落实的时间,即所有科目开考时间及采用依据初中学考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和机制(以下简称“新的招生模式和机制”)时间,各市是不同的,各市可以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等进行选择。因此《初中学考实施办法》采取的措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利于全面推进我省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符合大多数师生的利益,可能维护了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可以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不会引发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群体之间的攀比,不会给群众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或者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过多不便,不会对各地、其他行业、其他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出台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五、初中学考开考哪些科目?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

答:按教育部的要求,实行全科开考。将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全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全部列入考试科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国家规定的每门课程,打好共同基础,避免发生严重偏科,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从表面上看,全面设置考试科目似乎加大学生负担,但从本质上看,学习负担主要体现在考试的难易程度上,而不在于考试科目的多与寡。初中学考科目均是国家所规定的应教、应学的课程,由于考试命题实行的是课程标准参照的“水平考试”,衡量的是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比过去的侧重选拔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难度有所下降。而且,初中阶段的学习处在夯实基础的阶段,如果过早地、人为地限制考试科目,好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在其他非考试科目上的发展。此外,有些市还允许学生选择个别计入招生录取的科目,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对自身短板的焦虑会有所减轻。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这次改革对初中学考进行了综合设计。一是要求提高命题质量,突出能力与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式。过去,由于试题内容涉及较多需要大量记忆和重复练习的题目,挤占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学生负担较重。《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考试命题要基于课程标准,强调渗透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养和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突出能力考查,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走出来,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发展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二是要求“学完即考”,分散集中考试的压力,也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三是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过度竞争。四是在中考招生中,允许学生在语文、数学、外语3科以及体育与健康科目之外,按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等原则,选择其他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没有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没有纳入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成绩的科目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成绩合格即可。五是允许各地可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六是要求初中学校对课程安排与教学实施进行相应改革,从源头上减轻学生的备考任务,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压力。七是扩大了中高职贯通的通道,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相应地也减少了中考的竞争压力。通过以上措施既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偏科,又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备考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推行初中学考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同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可以让学生安心于全面发展,打好共同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发现和发展特长,丰富人文底蕴,提升科学素养,为高中阶段发展打牢学业基础,也为未来人生成长做好更扎实的准备。随着初中学考推进范围的扩大和力度的增加,它将会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地和学校在贯彻时必须审时度势,认准方向,主动适应。坚决纠正一些科目 “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不良倾向,坚持“全面开课”、“均衡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关注重点从“分数至上”转向“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努力引导学生文理兼修,培养兴趣,发现和发展特长,丰富人文底蕴,提升科学素养,为高中阶段发展打牢学业基础,也为未来人生成长做好更扎实的准备。

六、初中学考的考试方式是怎样的?

答:初中学考文化课考试以笔试为主,各科考试结合学科特点,探索与面试、口试、实践考察、实验操作和技能测试等相结合的方式,并可实行开卷、闭卷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减少单纯记忆。力图通过改革,促进学校面向全体,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考试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地理等科目实行闭卷方式;道德与法治、历史等科目实行闭卷、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或开卷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目实行闭卷考试与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体育与健康实行现场测试方式;信息技术、音乐和美术3个科目采取多元化、过程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之所以道德与法治、历史2个科目由各市决定采用闭卷、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或开卷的方式,是因为道德与法治、历史考的既有应知应会的常识,又有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卷考试可以通过加大题量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而闭卷考试则可以通过改变题型的方式减轻学生记忆量,如多设一些材料题,让学生判断、推理、分析,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两种考试各有其优缺点,由各市决定更符合实际。

七、初中学考考试时间如何安排?

答:各科目考试时间依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及“学完即考”的原则确定,以利于分散集中考试的压力。原则上安排在学年末学科教学结束时进行,学生按《课程标准》修完某学科后,方可取得该科目的考试资格。具体为: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考试科目为:生物(含实验操作)、地理;九年级下学期结束时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其中委托或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的科目的考试时间由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一般安排在每年6月下旬举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考试日期由各市自行确定;音乐、美术等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相应课程结束时进行,具体时间由各市确定,学校实施。这一安排可以减少学生在九年级集中备考的门数,分散学生备考负担。初中学校要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统筹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合理指导学生选择参加考试科目及数量。

八、初中学考成绩如何呈现?

初中学考涉及的科目众多,如果所有科目都以学生考试分数衡量,势必给学生带来更多压力。《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根据各门科目的性质及计入中考录取总分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科目的成绩呈现方式,一些科目的成绩仅用来判断是否能够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可以采取合格/不合格的计分方式,达到合格即可通过;一些科目作为选拔升学的标准时,可以使用分数作为考试结果;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科目一般以分数形式呈现,其他科目可以分数或等级呈现及合格与不合格等多种形式呈现。等级划分及细化具体办法由各地市规定;鼓励仅以“等级”呈现,避免学生分分计较、过度竞争,适度减轻学生学业和考试压力。

九、初中学考成绩如何在招生录取中使用?

《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没有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在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上,语文、数学、外语是基础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此外,为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要求将体育与健康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并要求满分值权重不低于录取总分的8%。在语文、数学、外语以及体育与健康4个科目之外,要求各市根据夯实基础、文理兼顾、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平衡、负担适度、稳妥推进的原则确定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录取科目及其计分比例。至少将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和化学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鼓励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科目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同时要求各市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每门课程的课时、课程容量等为主要依据,将纳入招生录取科目的各科卷面原始分按一定比例折算为招生录取分数。没有作为招生录取的初中学考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并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予以具体反映和体现。因此,推行初中学考既可以防止群体性偏科,又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备考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同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可以让学生安心于全面发展,打好共同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规划人生,促使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十、我省初中学考制度改革的时间和进度是怎么安排?

答:按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我省初中学考必须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考成绩、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公平科学、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目的是尽早改变过去的常模参照的选拔性考试,实行真正的标准参照的水平性考试。采用新的命题方式,降低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过初中学考全面落实的时间,即初中学考所有科目开考时间及采用新的招生模式和机制的时间,各市是不同的。我省采用的是试点先行的办法,也就是说2017年启动试点的市,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初中学考,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依据初中学考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的改革;2018年启动试点的市,从2018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初中学考,从2021年起开始实施依据初中学考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的改革;其他市从2020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初中学考,从2023年开始实施基于初中学考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办法改革。

十一、初中学校如何进行课程和教学管理改革适应初中学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答: 初中学考制度改革,对初中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各地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是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严格执行校历,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特别要开齐开足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严格落实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操作要求。二是加强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学会选择,规划人生。三是要深化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让每个孩子不掉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确保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四是加强教学条件保障。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在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新的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