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6:07: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常用教学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州
师
范
大
学
2020
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考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
864
考试科目名称:
地理教学论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地理课程标准
2.
地理教学设计
3.
地理教学规律
4.
教学方法
5.
地理教学反思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备课的过程步骤。
2.
简述地理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
3.
简述地理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的内容。
4.
简述地理教学板书的主要设计方式。
三、论述题(共50分)
1.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哪些?并举例说明其中一种。(15分)
2.
试述说课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内容。(15分)
3.
试述目前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并举例说明其中一种。(20分)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大多伴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地理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在向学生解释在太阳系行星中为何只有地球存在生命时,运用的就是此法。首先日地距离适中,太阳光照稳定,这就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其次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就使地球具有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是保证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再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吸引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层。最后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水是生命之源。通过讲授,学生明白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的条件。
谈话法。谈话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此法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也讲。由于谈话法是在师生交流中、生生交流中完成的,这就更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这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如我在上中国的水资源保护一课时运用了谈话法,问学生中国的水问题有哪些?学生经过思考做出正确回答。回答如下:水多:洪涝灾害多,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水少:供需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脏:水环境污染,水质下降等;水浑:包括水土流失、沙尘暴引起的一系列水环境问题。谈话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习惯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演示法。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如我在讲地球的运动一课时,地球究竟是怎样公转与自转的,无论我怎么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学生就是听不明白。这时,我拿起地球仪一转,学生恍然大悟,立刻明白地球是如何自转与公转的。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对地理现象和规律进行总结,比如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校所在地区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现象和规律的学习,也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案例,这样可以让单纯的理论知识渗透现实生活中,既增长学生的见识,又便于学生掌握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阅读、领会,以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如地理必修3教材中的“万家寨引水工程”、“雨林――人类医学的宝库”、“深圳的出路何在”等内容即可用读书指导法。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讨论法。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辨明是非,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例如:现在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安装使用。如何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率,热水器集热面的倾角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当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倾角应达到什么数值范围,才能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呢?让学生边观察有关的地理现象边议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问题内涵、展开讨论。这样的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良好的认知体验。又如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的气压带和大气运动会怎样变化呢?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的温带范围将如何变化呢?等等。这类问题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实地考察法。对于人文地理的一些知识,我们在进行课堂理论学习之后可以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考察学习。比如在教学旅游地理之后,可以就近到一些景点参观学习,进行实际观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降低难度,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技能。
地图教学法。地图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地图,比如在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地图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区域,然后具体地分析相应区位发展农业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这样再配上文字介绍做到图文结合,学习自然会轻松起来。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
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学生也容易接受。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深刻地理解知识。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以及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一种方法,是一切思维和一切理解的基石。如果能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好比较法,就一定能够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地图册、地理版画、地理图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等手段的运用以及与地理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要结合以前传统地理教学的优点,再配合新的教学方法,让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保持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因为地理是一门涉及知识很宽泛的科目,这需要学生能够对地理科目做到全面的认知。学生学习地理,多半是从认知地图开始,然后了解各国的地理方位,周边环境,影响因素等。所以说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地理比较法在实际运用中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法。一般的教学法,只是单一地进行知识的讲解,结合地图来完成讲解,而比较法是把两种相似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从图,要素,环境等各方面的对比并加以区分,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的区别一目了然。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把以前模糊不清,区分不开的知识弄清楚,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便捷,更好地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地理学科的学习,最离不开的就是地图,地图也是分析课本的依据,所以对于地图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地图中可以得到很多的信息,课本上对于地图的分析也是很详细、很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地图上的信息,让学生加以重视。地图上的信息体现着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大洲的特点与构成,所以地图上所体现的知识要仔细地加以分析。地理的学习中除了有地图,还有气旋与反气旋图、潜水与承压水图、地质构造中的背斜与向斜示意图、断层示意图等,这些图表都有助于我们加强地理的学习。要知道它们的看法,不同处与相同处,这样才会明白所要表示的事物与知识点。因此,对于图表的分析与利用,可以使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条理,在理解图与区别图的时候,培养学生关于地理的思维模式,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概念定义、基本知识、规律及原理等,这些是最容易混淆的东西。这些知识点在记忆的时候要非常地仔细,有的时候只是一字之差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就像区时和时区,只是将两个字颠倒了而已,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区时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而时区是指某一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所以,在这时就体现出了比较法的重要性。将两个相似的东西拿出来做个比较,就会印象深刻,知道两个东西相似就会去特别地注意,这样才不会造成知识的混淆。综上所述,随着创新教育的飞速发展,新教学方法的引入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和国家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近年来对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都十分重视。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为课堂增添了新的生机,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考验,同时也是对教师更进一步的考验。
作者:韦美露工作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瑶族中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比较教学法;重要性;应用方略
随着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并且能够迅速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手段,为课堂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动力。尤其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比较法的应用不仅为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了方便,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两者或者两者以上的比较,更透彻地了解事物的区别。这种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
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学生也容易接受。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深刻地理解知识。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以及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一种方法,是一切思维和一切理解的基石。
如果能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好比较法,就一定能够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地图册、地理版画、地理图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等手段的运用以及与地理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要结合以前传统地理教学的优点,再配合新的教学方法,让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保持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因为地理是一门涉及知识很宽泛的科目,这需要学生能够对地理科目做到全面的认知。学生学习地理,多半是从认知地图开始,然后了解各国的地理方位,周边环境,影响因素等。所以说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地理比较法在实际运用中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法。一般的教学法,只是单一地进行知识的讲解,结合地图来完成讲解,而比较法是把两种相似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从图,要素,环境等各方面的对比并加以区分,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的区别一目了然。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把以前模糊不清,区分不开的知识弄清楚,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便捷,更好地进行新知识的讲解。
地理学科的学习,最离不开的就是地图,地图也是分析课本的依据,所以对于地图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地图中可以得到很多的信息,课本上对于地图的分析也是很详细、很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地图上的信息,让学生加以重视。地图上的信息体现着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大洲的特点与构成,所以地图上所体现的知识要仔细地加以分析。地理的学习中除了有地图,还有气旋与反气旋图、潜水与承压水图、地质构造中的背斜与向斜示意图、断层示意图等,这些图表都有助于我们加强地理的学习。要知道它们的看法,不同处与相同处,这样才会明白所要表示的事物与知识点。因此,对于图表的分析与利用,可以使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条理,在理解图与区别图的时候,培养学生关于地理的思维模式,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
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概念定义、基本知识、规律及原理等,这些是最容易混淆的东西。这些知识点在记忆的时候要非常地仔细,有的时候只是一字之差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就像区时和时区,只是将两个字颠倒了而已,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区时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而时区是指某一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所以,在这时就体现出了比较法的重要性。将两个相似的东西拿出来做个比较,就会印象深刻,知道两个东西相似就会去特别地注意,这样才不会造成知识的混淆。
综上所述,随着创新教育的飞速发展,新教学方法的引入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和国家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近年来对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都十分重视。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为课堂增添了新的生机,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考验,同时也是对教师更进一步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青海教育,2008(6).
【关键词】概念;地理概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一、地理概念的涵义
(一)概念的涵义
概念是从日常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它不是指特定的事例,而是一组事例的某种抽象特征。通过概念,能使学生对经验加以组织和分类。概念是有共同属性的一类刺激,可定义为符号表征的、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一类人、事、对象或属性。
(二)地理概念的涵义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地理概念的内涵是指地理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地理概念反映的一切地理事物。两者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二者存在着相反关系。
二、地理概念的分类
(一)概念的分类
从项目类别的名称或能举例说明的观念出发,它主要分为具体概念、定义概念和概念系统。此处,着重说明概念系统。此类概念包括了一组贮存在学习者记忆中的相关的概念。学习者以这种方式记住及再现概念间的关系和概念本身。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所有新概念均需用某种方式与先前贮存的概念进行“嫁接”。
(二)地理概念的分类
1.按地理概念的外延范围分类
地理概念按其外延范围可分为单独、一般和集合地理概念。单独地理概念是指某一特定的地理事物,其外延狭小,内涵丰富具体;一般地理概念是关于一类地理事物的概念,其外延宽广,内涵狭窄;集合地理概念通常是由单独概念与一般概念的有机重组,反映某一区域的一组或同类地理事物的共同属性。
2.按地理概念的性质分类
地理概念按其内涵性质又可分为具体和抽象地理概念。前者如湖泊、火山、港口等,与地理表象直接联系;后者如气候、大气环流、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按R .M.加涅的定义,它是“将物体或事件加以归类的规则”,由于无法直接观察,这类概念必须通过定义的方式来揭示其本质特征[1]。
三、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一)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
1.概念教学的两种基本方法
概念教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演绎法和归纳法(见图1)。演绎法是先出现定义,随后再举例,可称为“规―例―法”。定义是由教师提供的,而举例则可以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探寻。归纳法是先提供举例,后出现定义,可称为“例―规法”。举例可由教师提供,而定义则常常由学生自己发现。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演绎法最适用于教学时间有限的概念教学,归纳法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值得推荐的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学习者就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所习得的概念。
图1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图式
2.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
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也分为演绎法和归纳法。利用演绎法形成学生地理概念的程序是:首先给出地理概念的定义,然后将地理概念和相应的地理表象相联系,最后使学生能独立地使用地理概念。运用归纳法正好相反:首先让学生观察属于该地理概念代表性的具体地理事物;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共同属性;第三对地理事物的属性进行归纳、概括,形成该类地理事物的特征;第四对地理概念做出定义。概念形成后还要将地理概念运用于实际,进行检验和开展抽象思维。
(二)地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1.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是同概念的概括程度有关,举例一般应说明概念的适用范围。为了精确地建立某一概念,教学设计人员应提供足够数量的恰当举例。“足够数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具体酌定,但“恰当举例”则应根据对概念本身进行分析而确定。
2.地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为了进一步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地理概念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弄懂地理概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抓住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
从上述概念形成的过程看,需要靠观察所形成的丰富的地理表象作为基础,需要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来获取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还要用准确、简练、科学的词语对概念下定义,这是地理概念学习的三个重要方面。
(2)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地理概念的教学中应鼓励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探究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和知识。
(3)有效地运用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而形成的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概念地图将众多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而分层排布,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处于概念地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放在其下,而具体的事例列于图的最下层。写在两个概念之间连线上的连接词通常用来描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R.M.加涅.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常用的体验式教学策略主要有两种:
1、操作式体验法
操作式体验法,就是提供一定的实验场地和道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自行动手操作并总结出地理科学规律的方法。操作式体验法主要适用于介绍一定地理现象并需要总结出规律的内容,这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试验场地和设备。教师需要地理现象及背后蕴含的原理,设计出可行的实验并模拟出实验过程,比如地震现象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教师在设计这一实验时要考虑能以那种实验道具展现这一现象,并设计可行的步骤。在没有试验场地和设备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充当道具,进行模拟实验。比如,地壳运动导致地震的实验,可以利用毛巾、橡皮泥等进行挤压产生折叠甚至断裂现象,解释地震的现象。总之在操作式体验法中,教师尽量提供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探索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2、课堂情景式体验法
课堂情景式体验法主要是在缺乏能够模拟地理现象的教学内容时采用的,运用简单的教学道具或者多媒体等辅助设备,加之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尽可能地理解地理现象及原理。比如,大气层的知识、水的运动及变成雨、雪的原理等,都不具备模拟的条件,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一滴水由海洋上升到大气层变成水蒸气,遇冷后又变成雨、雪的循环动画,让学生借助生动的动画演示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课堂情景式体验法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形象、生动地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师的讲解,以模象直观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表象经验。比如,很多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活火山、冰川等奇特的地理风貌,教师运用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呈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二、现场教学的策略
相较于实验室模拟法和课堂情景式体验法教学,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能带给学生强烈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那就是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要求把真实的地理环境作为教学场地,让学生通过实地体验、考察等方式获得知识,培养地理责任感。现场教学法,主要适用于理论知识不强、道德责任感的教学内容,比如环境污染、旅游地理等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现场教学的环节中应该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的重要性。现场教学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学的一个环节。由于它是脱离教室这一教学场所的,教师在组织学生、知识传授等方面会不便于进行,因此,需要事先做好功课,先进性理论知识讲解,然后有目标的进行现场体验和调查,在课后要通过调查报告、课后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总结调查结果,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看到的问题。具体而言,现场教学法可以采用社会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参观法两种方法。与其它两种方法相较而言,现场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地理责任感。
三、总结
一、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和挂图,提高教学效率
地图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材,也是常用的地理教学工具,通过认知地图,学生不但可以从中直接获取地理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查阅而研究更为深入的地理知识,实际上,它就是地理学科的“第二种语言”。例如,在学习“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直观和感性的认知,难以将干、湿两季的气候特点辨析清楚,因此可以利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来指导学生观察和学习。如,在干季时,草木凋谢、树叶凋落、动物大规模迁徙,整个草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湿季时,草木茂盛、树叶青翠,并且长有典型的金合欢与波巴布树,草原上的动物成群结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直观观察之后,再结合风带和气压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非洲草原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在干季时,在信风带控制下,降水较少;在湿季时,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丰沛,从而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干季和湿季交替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二、利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中许多知识偏抽象化,传统教师的“语言”教学,很难将抽象的概念讲解清楚,所以现代化教育要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抽象原理形象化、具体化,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丰富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学习中国地形地貌时,舍远求近,利用学生对周边生活环境的熟悉引导学生思考当地的地形特点,进而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中国地形地貌的认识,同时,也可联系世界重点时事新闻,体现知识的实用性。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归纳式 问题总结式
高中地理教学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学校开设的课时进度安排,步入高三年级,大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学都转入高考的第一轮复习备考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地理复习效率?有效教学及高效教学,是教师备课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实践法、对比法、案例法、问题法等。每一堂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按这个理论,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更多人都批判“演绎法”教学,即一堂课的内容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是忠实听众,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地理知识内容或结论。学生自己没有参与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理解不彻底,印象也不深刻。但因为是复习课,教师受复习内容和知识容量的限制,在建构学生主干知识体系的同时,不仅要顾及知识的基础性还要拓宽知识面,顾及全面性。容量大,课时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学难度的确大。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又被动陷入“演绎法”教学经验中。如何突破这一怪圈?我们可在备课时注重“课标―教材―学生―课型”的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可多采用归纳式教学、问题总结式教学。归纳式教学与问题总结式教学既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能力,帮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与任务,并明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归纳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表现是:教师全面归纳所有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训练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的思路与能力。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常用的归纳方法有:①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建构知识体系,归纳知识内容。例如:学完高中必修1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归纳这册书内容主要探究哪些具体方面的地理知识?简单地说是“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涵“四大圈层”(a大气圈运动原理及规律、b水圈运动原理及规律、c岩石圈运动原理及规律、d生物圈―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e天体与地球运动运动原理及规律的相关知识);而必修2主要归纳为“人文地理―人文要素的空间结构及区位+人地关系问题发展及协调”,具体知识点为“a人口时间和空间变化与城市化、b农业区位及类型、c工业区位及类型、d交通区位及交通运输方式、e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原因及途径”等相关知识。必修3内容以某一(或不同)区域为探究对象,围绕“a区域发展―历史上、农业、工业及城市等发展、区域间联系与协调发展;b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c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三大中心,探究解决各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原因、问题、措施”等构建知识。这样总结,学生学完后,就能建立一个清晰简明的高中地理知识感知体系,有利于地理基本知识综合掌握及基本技能的有效提升。②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如:《行星地球》知识体系主线可归纳为:
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③列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相关项目,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如不同气候类型对比、水循环类型、河流补给类型、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地质构造类型、地形地貌类型、河流地貌类型、地理环境差异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表格、农业地域类型、传统与新兴工业区、五种运输方式对比表格等。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总结式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或提出问题,并把精心预设问题运用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描述、表达地理问题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规范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理解与记忆知识,实现“问题总结式教学”。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有助于促使学生善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如气候类型的教学复习,可让学生按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归纳。具体问题是“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每一个小组依次回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是什么?前面三种气候为必答题,后两种气候为选做题,让学生画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图及亚、欧、非、南北美、大洋洲的简单三角形示意图,并结合上述两幅图合作探究讨论,最后让学生代表归纳它们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这种带着问题的主动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0分钟后教师可能让5个学生说出自己小组总结出的结论,教师根据同学的描述做适当的修正与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规范知识的描述内容。又如对选修教材《环境保护》这一模块的教学,若按教材程序讲授教师费力,学生费解,但若设置适当问题,按问题式教学,或说“目标导学”就会事半功倍。如可预设问题(目标)“某种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表现(或说影响)、预防(防治或保护)措施各是什么?”教师同样可分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的特点,对一个或两个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各组代表陈述结论,教师加以修正,鼓励评价,最后加以规范的总结。这些环境问题设置看似简单,与气候问题相近,但涵盖内容更丰富,几个小项目就概括《环境问题》选修课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并且学生能自主讨论解决,又有较统一的探究思路,学生感觉也不错,学起来有思路,有热情能投入。进行讨论探究时,要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所以设置好问题及准备好规范地理术语,是教师备课中必须整理清楚的内容,这能让学生弄懂问题,学有所获。教师最后要把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描述或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高三地理知识第一轮复习中,若能根据复习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归纳式”与“问题总结式”等教学探究方法,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十分有意义,因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样,将归纳教学法运用到复习课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在复习过程中知识的简单再现、重复叙述,避免了学生听课困顿现象的发生,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总结、归纳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发展,是教师在复习课中必须重视,并付诸教育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