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6:07: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推理能力;点拨;培养

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综合提出了九个核心素养。这对学科教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学科教学的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推理能力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经过观察、猜想、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推理结果;在数学学习中,合情推理通常会给学习者提供论证和证明的方向和思路指导。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和确定的规则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应用合情推理,即归纳和类比推理,且多表现为应用不完全归纳推理。推理能力提高对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于新旧知识交叉点处设计问题,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

新旧知识联系点是新知识产生的生长点,新旧知识迁移能深化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自己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而旧知识掌握不全的地方会成为知识体系中的断裂处,教师的点拨能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推理能力。例如,学习数位的认识时,“数位”对刚入学不到半年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在他们的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中几乎找不到关联点。此时,可以利用拨计数器和数数相结合来完成对数位知识的认识。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个位上拨出7、8、9,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拨10、11。此时,教师应引发学生思考:10在计数器上应该怎么拨?为什么?接着教师用操作印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二、设计开放性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开放性题目的解题方向具有不固定性,答案的不唯一性能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学生有更多尝试的机会,打破了思维定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对题目的多样性思考,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教学中构建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特点,同时又具有应用广泛性特点。选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出数量关系,可以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认知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从外在技能到内化认知的过程。而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科学的场景中探究,丰富了感性认识,紧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推理能力。例如,一年级的递增递减问题,在教学中通过动手画一画、动嘴数一数、动脑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感知,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找到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观察能力强的学生还会在观察年龄和种树棵数的数字关系中能准确算出几岁时种了几棵树的问题。

四、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要“学有用的数学”。教学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无论多么独特的教学场景设计,脱离了学生熟悉的生活认知场景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构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课前让学生带1元钱去商店购买文具,有四种物品,铅笔刀6角,橡皮4角,签字笔5角,尺子1元,问1元钱可以买哪些物品?买一块橡皮和一只签字笔够不够?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如果多了还应找回多少钱?最多可以买几种?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元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对买几种物品的探究明确应付的钱与实际付的钱以及找回的钱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推理基础。

推理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推理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而推理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把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目标贯穿于数学课堂的内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充分挖掘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归纳类比能力,让学生在严谨的数学思想B透下以及科学的数学方法指导下掌握知识,增长技能,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预习能力;培养

马云鹏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小学生在6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诸多的学习能力,预习能力是其中的一种。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习能力提高了,自学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从而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得到积累和锻炼。

一、预习的界定

“预习”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间接指导下的自学活动,预习过程由“问题”始,又以“问题”终。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提示而展开自学,通过思考教师的问题、借助旧知与经验而获得对于新知的初步理解,同时又向教师提出预习过程中的疑问、不解或新想法、新见解。

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该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包括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也都可以看作预习。例如:记录一段时间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随家长买物品时经家长还价后“几折”买到的;储蓄时选择哪种储蓄获利更多等等。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二、小学数学预习的教育意义

预习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并不矛盾,它恰恰能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资源,它能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因此,树立正确的预习观,让学生在预习后有更多的收获。预习具有以下的意义:

1、收获中绽放兴趣的花朵

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孩子们成为一个个小老师,充分的表现自己,尝到预习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犹如花朵在收获中得以绽放。

2、预设中突破知识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这些知识无论是在呈现方式上,还是学生对其的理解都会受到阻碍。学生通过运用适当的策略进行预习后再来学习,不仅学习难度降低了,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容易了。有问题,学习才得以真正进行。积累问题的多少、深浅,也反映了学生层次的不同。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发生认知上的冲突,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问题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不平衡甚至无序状态,是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有目标听讲的内驱力,这恰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有重点、有选择性。比起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老师叫做什么学生就去做什么好得多,同时也为激起学生的质疑心理做了前导,为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创新品质提供一个入口、一个契机,使教学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造了机会,也有助于老师讲课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学相长。

3、探究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根据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数学的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其自身的理解,要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和内部交换,对新知识进行同化、顺应或质疑、反思,这是一个思考、内化,并带有一定操作性的过程,这是仅仅在课堂上听讲所办不到的。这种在预习的前提之下进行授课,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开放状态,比较容易激发学生良好的状态、思维启动快,使老师能适度地控制“启发”与“诱导”,达到双向反馈,使授课获得“讲而不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进行预习了,每个人所发现的问题、疑难点集中起来就成为一个丰富的信息源,利于发挥群体思维的互补作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这就使数学课由“一言堂”变成“多言堂”,这是在学生没有预习或课前阅读的情况下,很难达到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很多是属于迁移性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的基础,例题的呈现方式也比较适合学生预习,例题大多留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

平时教学中,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不忘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数学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课本,学习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理解教材,也有些学生把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大功告成了,把预习当成枯燥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减退。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进行预习方法辅导,必要时可开设预习指导课,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课前预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1、以“问题”为主线,科学组织预

精心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

预习问题要有可操作性。布置预习作业,既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例几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过大。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根据预习问题来展开自学。

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预习学习单”可以这样安排:

①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②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③2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并在书上第4页把2的倍数圈一圈。

④难点: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⑤尝试解答:教材第5页的“练一练”。

⑥想一想:还有什么疑问,请在书上记录下来,做好课堂提问准备。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理解、解决一些问题,但通过预习学生到底能初步理解、解决哪些问题,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较为准确的估计,不能简单化地将教学目标与预习目标混为一谈,不恰当地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预习问题要体现启发性。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试图理解新知、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有点拨作用、有启发性的预习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尝试成功。

例如,预习 “小数除小数”。由于学生已熟练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新知的关键是运用商不变性质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可设计这样预习题:

①阅读p64的《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②说说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

③小数除法是怎样转化成整数除法的?运用了什么规律?

④ 完成算一算中空白部分。

⑤ 试一试:91.2÷3.8

把握好预习的适应性。有的内容教材叙述详细,形象直观,与学生的旧知、经验紧密相关,利于学生自学;有的内容教材叙述简略,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自学。因此,不宜将一些抽象的、必须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

2、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读书)、“想”(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试”(仿、试做)、“问”(学生提出问题或新见解)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

(1)课前读一读

指导学生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课前想一想

在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懂。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3)说一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上的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

(4)写一写

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预习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弄明白的问题的理解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5)做一做

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6)补一补

新旧知识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7)练一练

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此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设计特殊的预习形式,例如:收集数据,在教学“质量单位、容积单位”前布置学生从有关实物中收集相关数据。

查阅资料:如教学“圆周率”前布置学生查阅祖冲之的资料。

制作、观察:如教学“长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前布置学生制作学具,并观察特征。

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如教学“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之前布置学生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能够让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四、小学数学预习的具体要求

(一)低年级组

1、每次上新课前要求预习一道例题,学会看数学书。

2、每次上新课前要准备学具,再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内容进行思考。

3、预习新课时要联系旧知识,自己先试练,遇到难理解的地方做好“”号标记。

4、预习应用题时,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帮助弄清数量间的关系。

(二)中年级组

1、学习计算题时,先预习例题的计算法则和定义。

2、学习应用题时,用划线段图或用分析法、综合法、列表法等其中的一种方法作例题涉及到的数量关系分析。

3、抽象的概念或知识点先看几遍,找出生活中的例子理解。

4、预习有疑问,不理解的地方打上“”符号,等待新课学习时解决。

(三)高年级组

1、每次新课时要求预习例题的内容。

2、从预习中找出解题的方法、规律。

3、找出不理解问题的难点、疑点,并用线画出来。

4、有些重点内容,教师要给预习提纲,为授课作充分的准备。

5、根据授课内容,预先做好学具。

教师如何去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因为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的综合能力也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高,同样,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他们的数学能力也必定扎实,有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预习,重视数学预习的作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小学数学教育》,2015,5

第3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标;数学教育;教学模式

【Abstract】In the paper,we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mathematics education specialty in norm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Also,we explore the system of talent cultivation,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for higher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words】Basic education;New curriculum standard;Mathematics education;Teaching model

0 引言

2003年以来,在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下,中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正在较大的范围内顺利展开[1]。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只有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然而,当前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育专业却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如重学术轻师范;课程体系设置重深度轻广度,缺乏综合性;高等专业课程与中小学教学需要严重脱节,缺乏时效性;教学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发展;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导致师范生专业能力的缺失等等。因此,基于新课标的高师数学教师的培养,成为当下一个较为突出的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相关学者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如文[2-3]就高师数学教育发展与改革进行了探讨,文[4-6]基于数学新课标的高师数学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文[8]就探讨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的影响与变革。本文主要基于中小学新课改标准,针对当前高师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基础教育新课改下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

1 新课标背景下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改革的尝试

1.1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理念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如果承担着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师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中小学新课改将无从谈起。如果他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那么培养出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拖累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全面展开,中小学数学教师也在进行着全新的数学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因此,对高师数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也应相应展开,要使他们深刻理解基础教育数学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养。高师数学教师更应该注重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建立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制定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分类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不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分别归入“数学素养实验班”和“师范技能实验班”,既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又注重学术型后备人才的高层次培育,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潜能,突破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的弊端。 1.2 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是高师数学教育活动的核心,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新型的数学教育人才,要高度重视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调整。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均做了较大的调整,从而对中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变得必不可少。前,我省部分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极不合理,重深度轻广度,缺乏综合性,数学教育专业传统的几门教育类课程如中学数学教学论、中学代数几何研究、数学史等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求。高等专业课程与中小学教学需要严重脱节,缺乏时效性等。因此,对于课程体系设置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优化,加强基础性和前沿性。教师教育课程是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性格和专业性格的主要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思想的形成。在此类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注重数学知识素养的提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也必须得到强化,要加强学生在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数学软件、计算机编程等课程模块的学习。

在调整课程设置的同时,高师数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也要与中小学数学教育要求相吻合。如数学教育专业通常开设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等是中小学数学的延续和深入,他们是有机的整体。如果这些课程不做适当的调整,一定会造成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脱节。教学中要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删减一些过时并对后继课程影响不大的内容,增添一些现代数学内容,在讲解抽象理论的时候,尽量把他们和一些生产生活、经济、金融等实际问题中具体例子联系起来,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习这些课程对他们将来的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但使数学专业素质有了提高,而且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地把握中学数学的教学。另外,要用现代数学思想来组织和整合传统数学内容,要以中小学数学教学知识为出发点,要致力于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有机对接,高等数学的根是初等数学,教学中要联系中小学数学学科的内容和特点,重点讲解与中小学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内容。只有将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打通,才能有效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素质。

1.3 改革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最终要在课堂上实施,高师数学教师就要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尤其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上。在课堂教学中可打造“自学―讲授―指导”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课前,教师要做好课程的课前教学设计,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课中互帮互学,小组探究,教师最后答疑解惑,强调重点,延伸拓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以便灵活掌握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通过这种合作、沟通、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意识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要压缩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要培养好学生课外数学阅读的习惯,加强自学方面指导。

1.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师范技能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标准,高师数学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要做相应的革新。通过近几年的调研,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师毕业生尽管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但不具有很好的教学基本功,有的毕业生连一节完整的课都无法上好,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相关数学能力和新课改的高标准。因此,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高师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教学技能培训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下转第90页)(上接第60页)与度,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教学观摩课等,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高师院校应让师范生有充足的见实习时间和稳定的见实习基地,实习模式应遵循多样化原则,加强试讲、说课、微格教学、见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1.5 密切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加强高校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交流

高师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一般都是地方中小学,他们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高师院校应该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与沟通,依托地方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惠双赢来实现师范生见习、实习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教学理念,积极深入到中小学教学第一线,通过教师自身的参与和体验,深刻领悟和体会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精髓,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提高校外实习基地教师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聘请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参与高师在校生的培养工作,让他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2 结束语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师数学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使中小学数学教师更专业,更能适应新课改,需要高师院校做出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除此之外,高师院校还应加强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孙名符,李涵.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数学教育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5:17-19.

[3]李建华,康淑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数学教育发展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2):23-24.

[4]李涵.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谈高师数学教育[J].菏泽学院学报,2009,31(2):131-134.

[5]耿彦峰,何瑞强.新n标下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72-75.

[6]黄乐华,简国明,葛晓娟.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58-60.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模型思想;建模

一、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概述

数学模型思想是运用数学语言、符号或图形等形式, 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以及客观事物的一般关系。数学模型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标准》不仅明确了数学模型和模型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它也为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典型案例来具体介绍建模的方法,从而达到“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和教育。数学建模对小学生乃至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科特点的角度看数学建模教学则可以很好开拓思维学生思维,激活学生跳跃性思维。因此,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加强对知识的内在体验和感知, 进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成为了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关键。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一)紧扣三维目标

紧扣三维目标是培育数学模型思想的重要条件。在《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其提法是“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可以这样简单认为数学建模及其过程更多地其实是一种教学活动过程和模式,其本身更加强调的是教学上的意义。笔者认为数学意义就在于探索、获得数学模型,反之就是运用掌握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程序与方法, 而不是简单的学会某些数学知识。小学阶段的数学模型主要都是确定性数学模型, 一般呈现的方式主要包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等, 但这这些知识技能不能简单取代或者等于全部,数学更在意的是思维过程和方法。以知识为上,不是我们教学目标的追求,那是有形无实的空心萝卜。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思想素养才是数学灵魂之所在, 数学模型包含其中。因此, 笔者认为数学模型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 也不是最终目标, 我激情新课程们更应该关注建构获取数学模型的整个过程。俗话说“授人以角,小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同样一个道理。因此,紧紧围绕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为出发点,赋予数学模型以丰富的数学内涵,才能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创设更加重要的先决条件,其意深远。

(二)激发问题意识

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我们知道,问题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的核心。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成为一句空谈。笔者以《分数化小数》教学案例做探析,问题的重要作用足可窥见一斑。

师: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哪部分有关?

生1:我认为与分子有关。

生2:我认为与分母有关,与分子无关。

生3:我想与分子、分母都有关吧。

生4:我好像感觉与十进分数有关。

在疑问中激发起学生学习、思考的愿望,而且更能够调动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需求,进而也就为我们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提供充分的内涵保证。

(三)运用符号意识

运用符号意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模型思想的重要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逐步引导和加强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育,让模型思想的发展成为真正的可能。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培育符号意识主要主要途径;运用符号又可以开展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呈现形式。所谓的“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终极所指便是数学模型。学生通过这样有意识的反复观察、分析和比较,小断地尝试和调整问题解决的策略。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学生的模型化思想逐渐成形和提高,并最终对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进行解读与应用。所以说,学生符号意识能力的强弱,首先决定了思维发展的进程,其次是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四) 呼唤思维多元化

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发展学生数学模型思想需要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在以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都是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思维活动来完成的,从而达到探究、挖掘具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最终以符号、模型等方式揭示数学的基本规律,化繁为简,使共性的问题有了共同的程序和方法。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数学模型不仅反映了数学思维的过程和数量之间的结构关系,真实地反映了数学思维高级和有效性。毋庸置疑,多元的思维方法,就是是建构数学模型的重要方法。

总的来说,小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完成进度。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让数学课堂数学建模教学焕发新的生命,给数学学科插上梦的翅膀,必将对小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刘朝晖.现代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  计算  数形结合

前言

数学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对于形来说抽象概括,形对于数来说是直观表现。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又是数学方法。数形结合在数学解题中有重要意义,这种“数”与“形”的信息转换,相互渗透,即数量问题和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不仅可以使一些题目的解决简捷明快,同时还可以大大开拓我们的解题思路,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1.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受到教师的忽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过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设计教学,将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数形结合”是一种教学策略、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长期渗透,运用恰当,会使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怎样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2.数形结合思想

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是一种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2.1以形托数——拓展思维宽度

 “以形拖数”是针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抽象数学概念和复杂数量关系所做的一种“变相理解法”,通过借助简单的图形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而又直观,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图形,避开了繁琐而又复杂的运算,让学生对其进行更直观的理解与分析,同时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让学生不拘泥与一题一法的被动状态,而是运用自己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变相思维来解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五年1班有25人,许多同学参加了课外活动,参加音乐组的有12人,参加美术组的有10人,两个组都没参加的有6人。请问既参加美术组,又参加音乐组的有多少人?

(分析:这到题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根本无从下手,但是可以通过画图就让问题变得简单明朗化)

根据题意画出如下示意图:

根据图解:参加音乐组或美术组的有25-6=19(人),既参加美术组又参加音乐组的有10+12-19=3(人),由此得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3人。

 

2.2以数变形——优化解题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几何图形,繁杂的几何图形加上冗长的描述,往往让学生们无从下手,不知如何作答。然而再难的几何图形,都是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现出来的。

几条简单的数列关系,把繁杂的几何图形条理清晰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把繁杂的几何图形结构拆开来分析,让学生更冷静的去判断和理解,那么所谓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上有这样一道题:“1千克的3/8与3千克的1/8相比谁大?”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往往把试题想的很复杂,更觉得无从下手,便得不出答案。这时可以用线段来表示其中的关系并做出讲解(如下图):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能提高教师对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理论水平,加深对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分析能力, 帮助老师有效地梳理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形成以数学结合数学思想为核心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和操作要领,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能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筱青.“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艺术[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2,(6):104-106.

[2]钟国霞.数无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2,(6):64-65.

第6篇

【论文摘 要】小学数学语言是一门特定的语言,她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小学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数学教学中加强小学数学语言的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 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总之,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玉婵.探讨数学语言的特性、功能及其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语言 语言艺术 幽默风趣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 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总之,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玉婵.探讨数学语言的特性、功能及其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语言 语言艺术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果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总之,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玉婵.探讨数学语言的特性、功能及其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