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习地理的方法

学习地理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6:08: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习地理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习地理的方法

第1篇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开发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却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把他们的情感、动机、巧妙地牵引出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使他们主动的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新课的导入是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开头就意味着一节课成功了一大半,例如,教学中,可用“新闻导入法”,我们常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要经常了解时事,关心国家时事和国际大事,各种新闻媒体是学生了解这些大事的重要渠道,所以报刊、电视新闻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于教学中。

2开展讨论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开展讨论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活动,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而通过这种交流讨论,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交融,必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如在学习东南亚的气候、旅游时,与热点旅游线“新马泰”相结合,①冬季到新马泰地区应带什么衣服;②为什么这些地区会有这么多的热带自然景观,从而引出了“这样的气候特征是由本区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这一结论,然后再看柱状图,总结出本区的气候特点。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感觉到上课创设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能与生活相联系,很有实用价值,这样既使学生自主地动手、动脑、合作学习,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3巧插趣味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对知识掌握得最好。如讲《气候》一节时,可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战船”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诸葛亮并非能呼风唤雨,而是他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的规律,所以他能借东风取得战事的胜利。这时学生懂得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也使他们知道学习地理不但对生活有用,而且还可用于军事、农业、工业、交通等方方面面。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

第2篇

(洪湖市瞿家湾镇中心学校 433228)

初中地理是地理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地理学科课时较少,但学习任务重。那么学习更要讲究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地指导学习实践。下面简单谈谈初中地理的几个学习方法。

一、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地理学习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用图习惯,才能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才能学好地理这门学科。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我们讲“左图右书”,是说要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从地图中来,到地图中去,用地图记忆问题,用地图思考问题,用地图分析问题。长期坚持,就能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地图有机结合,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其次,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方向这些基本要素,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地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全面,不要漏掉任何一个信息。

第三,善于观察和发现。不同的地图,如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等自然地图,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人文地图,所承载的内涵、信息或者主题是不同的,但表达的内容都比较形象、明晰、深刻。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分析原因。

第四,要掌握位置和轮廓特征。有些地理事物需要掌握它们的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相邻位置、战略交通位置等。还有一些地理事物,比如大洲、重要国家、岛屿、我国的省区等,要观察它们的轮廓,用形象记忆法掌握其特征。

二、学会从文字中获取信息

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课文中正文、阅读材料、各种地图、活动,包含着许多地理知识,我们要认真阅读和理解,从而分析归纳出其中蕴含的知识信息。读书时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读出书中有什么。阅读教材,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这里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如何?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农业、交通情况怎样?存在什么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是什么?怎样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第二,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理清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三、学会在必要的训练中培养解题能力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难点问题,如经纬网的特点、地球的运动、黄赤交角、地形图的判读、气候的分布和特点等。这些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怎样突破这些难点知识呢?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固然重要,必要的适量的规范的训练,重要且必不可少。如果训练了各种形状的经纬网图,那么学生会加深理解经纬线的特点;如果训练了一定题量的地球运动知识题,那么学生会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自转公转特点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果训练了各种等高线图,那么学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会大大提高。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训练是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

四、学会与生活相联系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听课 地图 练习 复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要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习成效的决定因素之一。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学生上课精力越集中,就越能听出道理,而且越听越主动;如果课堂上神游四海,则即使课下再花上几倍的时间也难以完全弥补回来。为了让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首先要求学生将听课与思考紧密结合。学生听课在形式上是被动接受,但学生更应该主动创造,如果只是记下了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却没有自己的理解,这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是得不到学习要领的。听课的关键在于理解,理解来源于思考,教师在指导学生专心听课的同时要启发他们积极独立思考,只有思考过的知识才能真正记住。其次,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有重点地记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不仅可以加深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便于课后的复习巩固,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学生记笔记不只是记教师写在黑板上的讲授纲要,还要记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和补充的内容,以及教师的系统小结和不太理解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

二、地图使用方法的指导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生命,没有地图的地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根据不同的用途,地图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示意图、等值线图和各类事物的分布图等。地图不同,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也不相同。就拿示意图来说,示意图是地理中用来指示地理事物形成原因、形成过程的一种图形。示意图形象直观,容易展现地理事物的转化流程,可替代文字说明,实用性很强。在阅读示意图时,教师必须先把示意图包含的基本信息知识提供给学生,然后找出点、线、面的位置和方向,再运用联想的方式,获得图示的信息。分布图在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地图中最广泛的一种。在高中地理中,分布图已不限于交通、地形、政区这样基础的图例,反映更多的是工农业与自然灾害的分布,比如石油工业的分布、商品粮的分布、泥石流频发地区的分布等等。例如,我国主要煤矿、油田、铁矿、有色金属矿的分布,比较杂乱,可把不需要记忆的小矿去掉,再用PowerPoint制成分省分类分布图和各类矿产总的分布图,互相连接并带有动画,并可分别向学生分类分省逐个放映矿产符号和产地名称,画面清晰、层次分明、位置准确,学生能清楚地在屏幕上看到各种矿产符号和产地名称逐个出现在我国政区图中所在省区的相应位置上,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三、练习方法的指导

练习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及时恰当地练习,可提高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知识的掌握需要一定的练习,练习的次数与时间应根据练习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一般来说,练习开始阶段速度要放慢、时间要短,以后逐渐加快,时间可以拉长,以保证练习的质量。若练习较复杂,需要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就应多。每次练习之后,教师应及时进行小结,使学生了解自己练习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使那些符合练习要求的技能保留下来,集中力量攻破练习难点,迅速提高练习质量,促进技能的掌握。以“区时换算”为例,通常情况下,区时换算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在最初几次的练习中,学生的正确率较低,教师可及时向学生反馈,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并再次讲解。如此下去,练习――反思――讲解,几次三番之后,学生对区时换算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练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复习方法的指导

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学习、再吸收巩固的一种学习方法。孔子曾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信息量大,学生易懂也易忘,所以学习地理复习方法尤为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及时、经常地复习。依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遗忘很快就开始,并且先快后慢。根据这一规律,听课后要及时复习,当天的功课要当天复习。不过,即使再巩固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会不断地出现遗忘。因此,我们要依据遗忘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经常性的复习,反复地予以强化,以便识记的材料长时间地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其次,要指导学生全面、系统的复习。由于知识内在的联系性,它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时,必须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复习。例如,复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一节,单独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复习是无益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涉及“三圈环流”这样的基础知识,就无法讲解清楚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所以,必要的空气运动机制、原理必须讲述,“三圈环流”更应是本课复习的重点,只要与讲述本课内容有逻辑关联的基础知识都必须讲解,切不可认为非本节内容而忽视省略,不然学生会听得懵懵懂懂、不知所云,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给予必要的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习风格 意义 培养 方法

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个体的人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有感知、记忆、和思维三个要素,优良的学习风格会促进学生发展其特长,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其优良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优良学习风格的培养。

一、感知风格培养的方法

感知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过程,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特性和外部联系。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感性材料,才能根据这些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而上升到理性,感知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源泉和基础。感知风格可分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两种:①场独立性。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能独立自觉地学习。在感知时,很少兼顾背景因素,而是就事论事,倾向于以自己独立的标准来觉察、判断地理事物。善于区分、辨别相似的、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偏爱自然地理,对某些具体的地理事物、规律、成因理解、记忆较深,但往往把握不住地理事物的整体性。②场依存性。这类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受外在动机支配,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在感知时,充分考虑背景因素,注重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对地理事物间的层次、相互关联把握得较好,但对地理事物的具体内容、细节分析得不够清楚。不擅于从纷繁复杂的地理情境中区分地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偏爱人文地理。

独立性者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对相似的地理概念能进行辨别分化,能找出概念各自的关键内涵和概念间的区别,因而学起来比较轻松、准确。而且这种方法还能使场独立性者形成概念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意识,从而训练这类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分散辨析时,先将这些概念分散到教材中,逐步出现,让场依存性者依赖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及已知知识逐个理解,掌握概念。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对细节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教学时,对这类学生还要经常给予结果反馈,评价激励。

二、记忆风格的培养方法

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力,地理教材中大量的地名、分布、规律、原理就不能被掌握。因此记忆对地理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地理成绩的好坏,与能否精确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学生的记忆力有强有弱,记忆方式也各不相同。

记忆风格有两类:①趋异型。这类学生记忆时往往关注两个事物的相异处。他们能精确地知觉新的地理信息,能清晰地把握新旧地理材料间的细微差别,对新旧学习材料能进行精确的分化,并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识记,从而能准确地回忆。这类学生往往是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检索并使用已有信息。②趋同型:这类学生记忆时较多的关注两个事物间的相同点。他们不善于对新旧地理材料进行精确分化,倾向于迅速将新的地理信息同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之中,并不加严格区分地混杂在一起,囫囵吞枣,笼统记忆。这类学生往往是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由于识记不详,在脑中保持较为模糊的印象,从而无法精确回忆。

为增强记忆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培养以下记忆法:①分部学习法。即将难度较大,需较多记忆的整块地理学习材料分解为若干部分,各部分的学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提高记忆效果。②多媒体学习法。目前,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为利用多种“联系通道”提供了可能和保证。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表现时空跨度大的地理事件时,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们展现的地理事物直观形象,生动鲜明,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给予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学起来格外轻松、愉快,且容易理解,记忆深刻。③重点突破法。即通过不同的颜色、符号或其他各种方法突出重点或所要记忆的部分,使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不同点明晰地区分开来,有利于学生的初次识记准确无误,也有利于学生趋异记忆。此法对于地名、物产等方面的教学更富有现实意义。

三、思维风格的培养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在学习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是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心理因素。思维的过程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学习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思维过程。学习者的思维主要有:①分析型,这类学生的思维风格往往与感知风格中的场独立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他们对分析性的地理学习材料较感兴趣,善于在脑中把认识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综合思考,分析能力较强。②综合型。这类学生的思维风格往往与感知风格中的场依存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较多地采用整体性认知,对需要整体把握的地理学习材料较感兴趣,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就容易囫囵吞枣。

分析型和综合型风格的学生,各有所长。但分析和综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只分析,不综合,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之,只综合,不分析,就会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注意分析和综合的有效结合:

第5篇

一是学生不会看地图,或者是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不够准确,比较笼统,只记相对位置,忽视了经纬度位置。尤其是看图时,往往忽视小区域经纬度。毕竟高考偏重平常既熟悉又不注意的小区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空间定位,会给地理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是区域地理的知识储备杂乱无章,比较笼统,多数同学只识记某一区域大致的知识,而忽视了对该区域知识的整理、细化,也就是深加工,或者是缺少深入思考,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关注较少,思考更少。区域学习缺少了自己对知识的整理,就相当于走马观花,不会很牢固。地理作为文科中的理科,缺少了理性思考,没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没有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做题目时往往会力不从心,答不到要点上。

三是对待地理综合题,地理专业语言少,说话比较随意,语言的组织不够恰当,用词不够准确,这样想在考试中得高分就十分困难。以上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们学习区域地理时出现的最突出问题的归纳。经过个人的总结,以下是个人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一些经验。

一、图表研究法是地理学的特色。文字只能恰当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的一部分,不能形象表达空间概念,而有形的图表既是地理学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法。会看地图,学会立体思维方法是必备的素质。

首先,地理事物的位置是地理要素的核心,位置是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要素。如何清楚区域位置?只有钻研经纬网,特别是比较重要的经纬线穿越了哪些区域。比如对于我国重要经纬线穿越的区域掌握得更要详细。

例如,我们很熟悉的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那么120°E穿越的区域不光是我国的,可以延伸到此线穿越的世界区域还有哪些。仔细认真翻阅地图,同时联想该线穿越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等。当然还可以研究90°E、100°E又穿越了怎样的区域,或者是以我国最东端135°E,最西端73°E作为重要经线,去进行深入探讨,同时考虑与这些经线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征。在纬线上,重点对北回归线、30°N、40°N经过区域的特征达到很熟练的程度,同时可以延伸到世界的其他区域,钻研临近区域。举个例子,整个美洲的经纬度很容易记住,都在西经各个区域作比较、作归纳,掌握主要经纬线穿越的区域,碰到区域定位时,基本能够定位。

其次,养成随身携带地图的习惯。平时没事就翻地图。在生活中对地理事物不熟悉位置就翻地图,有空就看,多思考,多发问,做到图不离手,左图右文的好习惯。平时还可以填图、绘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平时我们在练习地理题目时,只要是能在地图上查到的,一定要逐一落实。只要在做题碰到区域题时,牵涉到区域位置,首先关注经纬度,有意识地识记该区域的经纬度,如果不断重复,强化记忆,长此以往,对各个区域的位置就会逐渐掌握了。

二、做区域综合题时,需要对该区域有完整、详细的知识储备。其实,在高考复习中,你整理过的区域知识不一定是考试题中的区域知识,虽然区域的差异性绝对存在,但是区域的相似性还是有的。在世界区域分区中,小的区域遵守它所在大的区域的自然背景,因此,要学会知识迁移。因此要想在考试题中游刃有余,做地理题,必须不能缺少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详细归纳整理,建议可分纵线和横线两条线索整理。纵线也就是按该区域的气候、地形地势特征、水文、社会经济、工农业发展情况(如与工业相联系的矿产地、与农业相联系的经济作物)。整理的基础是先把老师讲过的记住,当然这还不够,特别是我们平常也做了大量的习题,习题中包含各种区域的知识点,建议我们把新出现的知识添加到相应的文件中。一些经典的答案你要学会迁移,不是抄,而是答题套路。比如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条件,一般就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如科研院校多、人才多、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等。但是,有些高新技术区有着独特的区位条件,如美国的“硅谷”还有军事订货,再比如华北缺水原因分析和长江三角洲缺水原因分析有着共同的因素,但也有着绝对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思考、总结、归纳。用纵向探究法学习,会对某个区域思考得更深入。同时也应关注时事,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为自己的思考提供载体。

横线也就是分区域来学习,学会比较区域的差异,让问题去找区域。比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哪些,原因分别是什么;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东北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商品粮生产特点的差异。也就是要注意不同区域相同问题的比较,有了比较才会深入,从而为纵向探究学习区域打下基础。

我们深刻认识区域特征,是为了发现区域问题,对该区域作出客观、合理评价,制订发展策略。一定时期内,区域问题是不变的,因此,对区域问题进行探究式研究使我们对该区域的认识更深刻,更透彻。

第6篇

一、建立兴趣,愉快学习

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怎样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因而是我们学习生存的科学,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每一个公民必需的素质。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等,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文理并用,学法创新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要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转贴于

三、培养读图能力,图文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四、学会联系知识,融会贯通

第7篇

一、兴趣培养

无论是什么学科,兴趣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因为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才会积极思考。怎样才会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课堂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电影、电视、电脑,改变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从教师的层面来说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尽力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就会从中获得无限乐趣。

二、课堂参与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阵地。

其次,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活,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如果课后自学,不知重点、难点和课外常识等,必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三、关注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和最新的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存在的联系,是地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素质的考查是通过热点反映出来

热点问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热点,许多引起人类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所以我们学习地理,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当今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具体的如“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自然灾害以及2013-2014亚洲与世界上出现得越来越严重得环境等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地理背景,分析某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中,必须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锐利的眼光捕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将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效地融入到复习之中。

四、用图熟练

地理高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组成是用初中地理提供素材。区域地理是高考重点要考查的内容,区域差异性又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地图又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和复习时,尤其是在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和复习时,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要求学生会读图、析图、说图、填图,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

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地理图表有地理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类型。因此,我们在学习时,要经常运用图表,养成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第8篇

【关键词】高三 区域地理 区域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122-02

区域地理主要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内容多而广,考试中不可能将整个区域的相关内容都考查到位,因为考试题量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考试题只能从整个区域中选出某个局部小区域,通过局部小区域来考查整个区域的相关知识,这样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局部考查整体,体现出区域地理环境的统一性。基于此,本文探讨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应用。

一、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难以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即难以将局部区域准确地定位到其所处的大区域中;二是不会从局部区域上升到大区域,从而无法从宏观上把握局部区域的区域特征。第一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区域定位能力相对欠缺,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对区域的绝对和相对位置把握不准,无法通过经纬网、与邻区的相对区位关系、区域内部的一些独特地理要素诸如山脉、河流等来进行区域定位。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区域的熟悉程度不够,无法抓住区域最独特最显著最具有自我代表性的自然环境特征。第二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在面对局部区域时,眼里只有局部区域,而没有将这个局部区域放到其所处的整体区域中。这样,学生很难从区域的整体上把握局部区域特征。这种狭窄思维的出现,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积极思考,不能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有关。这样,就无法抓住区域的综合性与区域性两大最突出的特点,也就不能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而难以解答相关的区域地理问题。

二、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

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考区域地理的命题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一种思维,即“将局部区域放到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中进行思考”,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使学生能够从更高的角度,从宏观上思考局部小区域,体会局部区域所具备的与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的一致性。这样,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及考试中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解决上述学生存在的两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针对第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对区域定位的学习与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区域定位的方法诸如经纬网、相对位置、区域内部的显著自然地理事物如河流、山脉等,来进行准确定位。针对第二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区域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对区域形成全局观、整体观意识,从宏观上把握区域的整体特征,抓住区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涵盖局部,局部反映整体,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畅地往返于整体与局部之间。这样,当面对区域问题时,学生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区域的共性,又能从微观上抓住局部的个性。

三、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思维方法的应用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卷)41.(28分)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河,判断理由是 。(6分)

(2)图1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处是 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10分)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4分)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突出体现了本文所提出的思维,即运用局部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题中材料给出了局部区域位置,甘肃石羊河,且题中出现灌溉农业、沙漠等指向性词语,我们可准确地将这个局部区域定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这样就可以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整体区域特征去解答相关图中局部区域问题了。比如,第一小题中,判断内外河流的类型,答案马上得出为内流河。因为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多为内流河,理由即根据内流河的定义,河流没有流入海洋,这样这一问迎刃而解。第三小题问该局部区域的气候,由于其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就是荒漠化。第四小题,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上应采取的措施,也就是问西北荒漠化治理中,在农业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采取的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喷灌、滴灌等以节约用水,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

从本题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利用局部区域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解答局部区域地理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体现了本文所提倡的这个思维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卷)29.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9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0为江苏省简图。

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详见表1。(4分)

表1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 为主 较少

解析:本题要想能够准确作答,必须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属于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径流少,以内陆河为主,多季节性河流,新疆的地形为“三山夹两盆”,所以地形以盆地、山地为主,新疆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及煤炭等能源资源。而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淮河为界,分为苏北和苏南,苏北位于华北地区,属于我国北方,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苏南则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南方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对于江苏而言,气候以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降水丰富,地表径流众多,河网密布。如此进行准确的大区域背景的定位,相关问题就能准确作答。

本题的解答,充分说明了准确进行区域地位,找出局部区域所处的大区域背景的关键作用,只有准确把握大区域背景,才能完美地解答局部区域地理问题。

切实贯彻落实区域地理学习思维的训练,利用大区域背景解决局部区域地理问题,这是教师日常教学应该去做的,如此,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必能有显著的提高。此外,当前高考地理的考查形式,特别是两道区域地理综合题56分的分值也使得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而本文所倡导的区域地理思维方法也正是针对这一目标而提出的。笔者在实践这一思维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效果是很明显的,今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对思维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在这一点上,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学习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在高考中对区域地理问题进行完美解答。此两目标能实现,是笔者提出此区域地理思维方法的初衷,也是广大奋战在高中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一直努力要实现的目标。

综上所述,学生在高三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区域定位困难、区域思维狭隘等问题,这让学生很难学好区域地理。对此,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区域定位方法的训练和重点区域的定位,同时,加强对学生区域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区域思维方法得到强化训练,从而促进高三区域地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