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持续发展

产业持续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6:08: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业持续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产业持续发展

第1篇

1、林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但是这种抽象的环境意识概念太模糊,一般的平台老百姓很难理解和实行。那么,林业生产就可以成为一种将其物质化的媒介,通过林业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的过程,让人们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意义,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2、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进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治理和恢复方面也是发展的有序有力。有效的遏制了环境恶化的步伐和速度。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革命尚未成功,我们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依旧需要加强。如果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努力改善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林业产业,作为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不仅对生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通过林业生产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

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应当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推进有利于节能的行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能耗投资项目。比如说,新开发或者是新规划的住宅区、商业区或者是旅游区,都可以进行风力发电,将道路两边的传统路灯换成顶端可进行风力发电的装置,也可以变成是太阳能发电。这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煤炭等资料的消耗,也给大气污染排放减轻了负担。另外一个方面,政府应该有计划的把一些老旧的没有发展的老式企业进行淘汰或者是重组,比如说锅炉厂,纺织厂等等。鼓励利用余热、余压、垃圾、农作物秸秆和低热值废弃物生产电力、热力;鼓励、支持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和产品。

二、基于林业生态考虑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科技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肯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同时,任何产业的发展也与科学技术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在林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人才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林业生产若缺乏人才,其发展步伐便会止步不前。科技科技人员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如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途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科技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2、实行退耕还林制度,合理采伐

由于人们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面积的滥砍滥伐,一味的向大自然进行索取。导致土地沙漠化趋势加重,泥石流,山洪爆发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要想林业产业能够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改变这一现象。因此,大力实行退耕还林制度是当下发展林业的当务之急。同时,在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要进行合理采伐,从而有效的减轻生态环境的破坏。退耕还林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扩大林业的总体面积,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除此之外,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以直接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所以说,要想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效的实施退耕还林制度,合理的进行林业采伐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山区地带

森林资源管护在机制建立方面可以从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区管理。而我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90%的林区面积都是在偏远的山区地带,就是在这贫穷而又落后的地区却也是我国森林生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不仅经济比较落后,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林业管理部门应该要加强林业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工作,以此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一定要落实好宣传工作,通过广播,报纸或者是书刊等方式进行基层的宣传工作,让与林业进行最直接接触的普通老百姓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相关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药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让人们在生活中学习到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带领大家爱护植被,保护森林。

4、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自然保护

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环境。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人类的生存,还包括了生物物种和非生物因素等等一起组成的。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生产环境。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然保护。这里所说的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一直处于一个可循环利用的状态,人们通过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利用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还有加强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大力建设和保护工作,珍惜稀有物种并对其保护,从而使林业生态处于一个平稳向前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思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从单纯的为了木材的取得而进行的林业建设,转变到对整个生态大系统的建设中,先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而后逐渐演化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林业的大力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方向,这也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有利的结合,从而实现双赢的结局。

作者:刘建荣 单位: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张洪生.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4):189

第2篇

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制度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和要素可持续发展。创新可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因为动漫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效益,有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动漫产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文化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动漫文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动漫产业的发展是需要靠动漫文化作为主导的。制度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主要源于动漫产业制度。而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企业区别与其它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相对竞争能力。在要素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源要素是值得一提的,因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打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动漫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它需要我们从作为知识和技能 “承载者”的动漫人力资源入手,来保持动漫企业持久不衰的竞争优势。

二、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

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包括发展、协调和持续三大系统,揭示 “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发展系统牵涉 “发展度”,即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 “发展度”。这其实是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也就是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真正地发展,同时是否在健康地发展,甚至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的一个系统。协调系统牵涉 “协调度”,即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它其实是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甚至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以及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持续系统牵涉 “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它更加注重从 “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由此可见,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离不开上述三个方面。简洁地说,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是三维的,即数量维上的发展、质量维上的协调和时间维上的持续。数量维度上的 “发展”是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的。

第一元素是寻求 “发展动力”,就是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去调适动漫产业的生产关系,通过教育优先和科技创新去促进动漫产业的生产力,它们共同完成我国动漫产业对于发展动力的要求。第二元素是寻求 “发展质量”,就是通过制定在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低碳经济战略,达到节能减排,实现动漫产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健康。第三元素是寻求 “发展公平”,就是如何将动漫产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动漫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处。质量维度上的 “协调”,是指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建立一个 “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这是动漫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也是对整个动漫产业生态系统的最高认同。尤其在当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各种矛盾和瓶颈约束都是最为严重的阶段,动漫产业基本上处于 “经济容易失调、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建、效率与公平应当不断调整”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建立这样的环境,体现 “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从绿色发展的理念出发,动漫产业的财富积累不仅在于生产总值数量大小和增速高低,关键更在于是用何种方式、何种途径、何种成本生成的动漫产业总值。就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内在构成关系而言,希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动漫产业能不断创造与积累出理性高效、均衡持续,这就是时间维度上的 “持续”。它需要在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社会成本、制度成本、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的 “品质好的动漫产业生产总值。为此,既要求破除我国动漫产业的粗放式生产和非理性生产的弊端,也要求破除以资源投入的过度消耗为代价去攫取财富,更要求破除以削弱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的畸形增长,最终要求破除以动漫产业的系统劣质化与动漫受众心理异化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的动漫产业财富的增速和总量。

三、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

伴随国家对动漫产业扶持力度的增强,尤其是黄金时段的开辟为国产动画片的播放留足了宝贵的空间,动漫企业自身也很努力并获得了不俗的业绩,如 《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影视动漫作品获奖无数。同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动漫产品消费市场,目前我国对动漫衍生品的需求达到 2000 亿元,并且正以年均 40%的速度递增。但是我国动漫企业仍受到传统经济遗留问题的困扰,面临一些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追其根源,这些问题几乎跟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相关。收购价因子。我国电视台对实拍真人电视剧的收购价,最低也几万元一集,而收购动画片却只有几百元一集,但实际上动画片制作耗时长、用人多、投资大,十多分钟一集质量稍好的动画片,成本约在8 ~12 万元,这就直接导致了动漫企业制作单位播放量越多,亏损就越大。面临如此窘境,动漫产业链固然是一剂良方,但若是全面铺开、连年滚动的开发所需要的巨大投入和 5 ~8 年的时间消耗,几乎没有一家动漫企业能承受得了。无奈之下,很多动漫企业选择了制作低成本 Flash 动画片或外带做加工动画,这几乎成为动漫企业求生过渡的普遍之举。甚至可以说,动漫作品收购价的低廉是影响动漫产业无法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因子。资金因子。

第3篇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不破坏旅游业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不损坏现有或者潜在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保护已经开发的现有的资源,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发展达到统一,使旅游产业能够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姿态。也就是说,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内涵可以概括为:在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并且不以牺牲后代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的前提下,保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协调发展。首先,可持续性发展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普遍的要求,不论国家的经济情况是怎样,都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包括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发展。其次,可持续性发展强调的是持续性,有些改变可能只是一时的,若想要经济达到持续性,就需要在自然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下使经济的发展达到最大化。并且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需要在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保证资源充足使发展更加长远。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要时刻将环境牢记于心,时刻明白我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只是借用的关系,是从前辈那里借用也是提前借用后代的。因此,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要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从而获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

二、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优势有待发挥。辽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从近几年兴起的,与其他一些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省份或者一些沿海城市的旅游业相比,辽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因为,辽宁的旅游业是从近几年才开始迅速发展,缺乏坚实的发展基础作为根基,并且其旅游发展的区域也比较有限,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比较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优势有待发挥。大连作为沿海城市,一直被国内外游客称为“北方明珠”,但当地对于旅游业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旅游业是能够为一个地区以及国家创收的经济型产业,属于“无烟产业”,但在大连发展的历程中,旅游业一直被当作不能创造价值以及社会财富的活动,民众对于旅游业的意识不足,而且对于旅游业的开发来说,大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是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与数量严重不足,城市对于游客的接待能力较低,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在旺季,大连会出现交通拥堵、旅游车辆供应不足、住宿困难等问题.因此,大连地区旅游业若想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将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解决掉。辽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将富有旅游资源的区域优势发挥到极致,让旅游资源充足的地区将旅游业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二)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不完善。一个地区要想将旅游业发展好,就要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包括这个地区城市与乡村的自然资源。但就目前来看,辽宁对于旅游的发展多数集中于对城市旅游的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体系不够完善,致使辽宁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不够均衡。辽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够均匀,制约着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很多地区农村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作为旅游的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在前几年比较火的电视剧《乡村爱情》中,象牙山作为农村的风影,当地人为了发展其旅游价值一直在为招商引资做努力。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要想使经济能够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发掘新兴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大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剧中,象牙山的例子就告诉我们,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要统筹全面,建立完善的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三)循环发展理念有待提升。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若想使旅游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将循环发展的理念作为发展的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首先就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为旅游业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以及减少污染等问题。但当前辽宁省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认识仍然不够全面,循环发展的理念不能应用到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理念的行动力有所欠缺,以此,若想旅游业能够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让资源、环境等达到可循环的状态。循环理念同时也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升华,我们在使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提高对循环发展的认识。(四)旅游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在辽宁各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每年来辽旅游的游客不计其数。旅游生态承载力通俗一点将就是指旅游容量,指的是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下,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旅游资源在保证其旅游结构以及功能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的旅游活动的承受能力。近年来,由于来辽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多,旅游城市没有旅游生态承载力限制的概念,对于一些大型的旅游城市,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旅游的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包括的是垃圾承载力与土壤承载力,如果一个地区不顾生态所能承受的力量,一味地吸引游客来当地旅游,只注重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这个地区的土壤将被破坏,垃圾成堆,造成生态被破坏,无法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五)低碳理念贯彻不力。经济与环境被越来越多的人定位为同等级别的,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旅游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旅游生产与消费低碳化。旅游的生产低碳化是指一些旅游城市的酒店、景区景点等在生产的经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全新的节能能源与材料,运用节能与节水技术,将资源达到高效利用。但由于一些人对低碳理念的认识不足,所以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根据区域资源特点来发展旅游业。对于旅游资源来说,每个地区与每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不同的。比如营口、大连沿海,海资源比较充足,对于这些沿海城市就要大力发展海滩等旅游业,利用这些海资源,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来观海、洗海澡、品尝海产品等。又比如丹东地区距离朝鲜比较近,就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发展民族旅游,且丹东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草莓、樱桃、桃等水果的产量相当高,当地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特色采摘园,吸引游客到当地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不同的区域要发展不同特色的旅游业,以满足人们对旅游服务的不同需求。(二)结合两型、城乡统筹的相关政策开发展旅游业。环境与资源是我们当前发展考虑最多的因素,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纲领。经济的建设建立在对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同时也需要尊崇两型的建设,并且城乡要统筹发展,缩小城市与乡镇的贫富差距,充分利用各地的旅游资源,积极响应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实行各项措施,保证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顺应国家的开发政策,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发展。(三)利用循环经济理念调控旅游业。旅游产业属于“无烟产业”,这种说法是区别于工业而言的,因为工业产生的工业废弃物种类较多且数量较大,成分比较稳定。旅游业产生的废弃物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废水以及一些生活垃圾,如废弃的饮料瓶、纸箱等。这些废弃物都是可循环利用的,所以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以调控旅游业的发展,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的数量较大,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也较多,因此,各大景区酒店应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如酒店的一些生活物品,能够不设置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就不要提供,提倡游客自己携带。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游客的节约意识,另一方面还能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四)利用环保生态措施提高区域旅游生态承载力。很多区域的景区由于经费不足或者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整体意识不足,导致区域的旅游生态承载力较低。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注重对景区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特别是对于高峰期的游客来讲,如果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那就只能是人满为患,使生态承受巨大的压力。比如,对于景区的区域分布,景区要做好标志工作,且对于景区的地图,可以用电子地图来代替传统的纸质地图,既节约资源又提高景区的接待效率,还提高了旅游生态的承载力,又能使当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五)导入低碳理念,提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球变暖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全球变暖为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预想的灾害,比如洪水频发、暖冬等。因此,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生活理念。同样,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其中,这样才可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旅游地区可以多设置共享的交通工具,如共享单车,倡导人们文明低碳出行;鼓励人们自带生活用品,以保证资源不被浪费。提高游客的节约意识以及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游客以及当地居民对低碳理念的理解,以此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第4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核电产业占我国国民经济的比重日益增大。核电是一种绿色、环保能源,是世界能源供应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我国核电技术也处于不断进步之中。我国的核电运行日趋稳定与成熟,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渐渐意识到我国核电产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环境与生态问题。文章首先对新时期我国核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推动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的改善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新时期;核电;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过程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经济需求与世界能源现状之间出现了供求矛盾。能源需求量的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能源问题,比如能源短缺与能源破坏等。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不可再生能源;生产与生活中对不可再生能源不断进行开发与利用使我国能源数量日益锐减,我国能源紧缺的现状不容乐观。而核电能源是一种绿色、节能的清洁型能源,在对核电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缺的现状;近年来我国的核电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态势,可以预见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对我国核电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为核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我国核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核电技术不够成熟,核电站规模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核电资源的开发、利用较晚,核电技术的经验不够丰富,相关技术水平较低。国家为了推动核电产业的发展进程,给予核电企业较大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在研究、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核电相关设备的性能得到了突破性的改善,核电装机容量也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很多核电设备还依赖国外进口,核电站规模小,在技术上还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核电产业的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

1.2核电产业运行缺乏可持续性,管理体制较分散目前我国很多核电产业在发展中没有进行宏观的规划,技术路线不够明确;核电站的管理部门较为分散,相关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核电管理不够到位;不利于核电产业管理的权威性,不利于核电产业各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不利于核电站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我国很多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安全监管体系也出现了很多漏洞,不能保证核电产业进行安全的生产运营。在核电资源结构优化方面的工作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只有不断完善核电能源科学持续的供给体系,有效减少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的生产目标,保证核电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2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核电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军事实力,是我国能源开发战略的关键。但是由于我国的核电产业发展较晚,在建设过程中周期长,需要耗费大量资源与资金,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发展规划,可以适当借鉴先进的经验与技术,科学地对核电产业的发展进行指导,有计划地扩大我国核电站的建设规模,提升核电机组的性能,增强我国核电产业在世界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有效地推进我国核电发展的进程。

2.2明确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形成核电标准规范目前我国核电堆型的引进与路线不统一,不相匹配的装机容量与渠道的发展模式阻碍了我国核电产业标准化建设,因此我国核电技术路线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对于引进的技术进行有效吸收,掌握技术核心与设计理念,重视对技术的再创新,为我国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奠定技术基础。在对核电技术与设备进行生产与创新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实现核电技术标准化,形成规范的核电标准与完整配套的核电技术,为我国核电产生系统集成化发展奠定基础。

2.3重视核电安全工作由于核电生产的特殊性,核电事故与污染都是公众敏感的话题,核电站产业链长,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监管,工作人员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将核电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熟知核安全监管原则,加强对核电站的监督检查。管理者应不断优化与健全完善核应急反应体系、安全监督体系等,建立科学完善的核应急反应体系,不断提高核应急技术,实现核应急工作的正规化与科学化是核电站运行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核电设施的安全管理,严格审批核电项目、立即终止不符合标准的核电建设,为核电产生的安全运行提高有效的保证。管理者还应完善工作人员的业绩管理体系与培训机制,加强核电工作人员的安全理念,将安全问题当作核电运行全过程的重点,切实保护核电站工作人员的安全,有效保证生产环境的质量。另外,还要加强对核电安全监管机构的建设,合理地设立安全监督站,实现核电建设的垂直监督;明确核电工作的职责,做到职责明确、行动迅速、高效管理;不断扩大核电监管队伍,提高对核电任务的监督与检测,不断完善核电管理组织,提高核电安全的监管能力;发挥上级对核电的引导作用,促进核电安全体系的建设,实现核电安全的协调发展。核电安全工作中需要对监管体制进行不断借鉴与创新,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与理念,结合自身进行核电安全监管设计,相关研究人员应利用国际成熟的核算验证算法对我国核电站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严格的计算分析与审查,保证核电设备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核电现场监督方面,应不断推进全方位的现场监督,调控核电厂的建造、运行等各个环节;利用科学的技术评价对核电运行进行有效评估,保证核电监管的科学性,提高核电产业生产的安全性。

3结束语

21世纪初,我国核电产业得到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目前核电站技术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核电站规模小,核电机组综合性能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国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核电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对核电技术与设备进行了有效的创新,提高了我国对核电资源的开发能力;我国还不断完善核电产业监管体系,加强对核电设施的安全管理,为我国核电生产的安全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核电产业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的经济生产的能源压力,未来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王新新.新时期我国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7:38-44.

[2]王新新.面向新时期的我国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电器工业,2010,12:14+16-20.

[3]景立云.新时期我国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电子制作,2015,10:261.

[4]邹长城.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1.

第5篇

(一)自然风光优美

湘西旅游资源独特秀美,境内奇峰独立,山中有山,融秀美与雄奇为一体,这里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华山、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凤凰的奇良洞、龙山火岩乡,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游览后曾绘画作诗“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对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评价。

(二)自然资源丰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经济林、用材林、药材林、果木林等树种达100余种。仅乔木就有300多种,比整个欧洲的总数还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永顺小溪有13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纪植物种类,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库。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湘西地区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还有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情,都使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并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辉映,赋予了湘西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1.湘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湘西是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蕴底深厚的旅游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苗族织锦、蜡染、民族服饰、金银饰品等都是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丰富遗产。

2.湘西历史文物古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镇”的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王村古镇。有千年古都老司城,及湘鄂川黔根据地旧址塔卧纪念馆。

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土家族跳摆手舞的摆手堂、土家族婚嫁、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舞、打镏子、梯玛神歌、咚咚喹、哭嫁歌等土家族音乐、民间传说和故事、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织锦、刺绣、挑花、竹藤编织、石木雕刻等。泸溪古老的盘瓠文化、目连戏、花垣苗族的傩文化、苗族工艺蜡染、扎染等,有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文化,苗族风情浓郁古朴。

4.民族民俗风情:苗族村寨如国家级民俗文化景区吉首德夯苗族民俗村、凤凰山江苗族民俗村、还有凤凰的石板寨、勾良苗寨等。这些民族村寨体现了民族的居住、建筑风格,风俗、生活、服饰、饮食、礼仪等,是湘西最有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湘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资源,并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的问题,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注意合理有序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为中心,编制旅游开发的长期规划。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自然环境的特征入手,组织各部门结构人员做好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学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切忌盲目开发与扩大规模。各旅游开发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的旅游先进的开发地,学习自然资源保护的先进理念,多批次,全面的考察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保护的某一个细节,而应该注重其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整体关系层面。

成立旅游环境监测第三方机构,独立于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之外,这样才不会受到旅游开发企业部门的利益驱动,才能够保持旅游环境监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做到严格监督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境,建立健全快速的旅游信息网络,一旦出现旅游环境监测问题,以四级标志给相应的部门反馈旅游环境告警信息,提供给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决策,旅游环境监测机构有权利对反馈的结果给予考核,如果反馈不及时,不充分的,按照相应的地方旅游环境监测条例给予处罚。

(二)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为了保证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首先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特点。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的。它首先表现为国家可利用经济的、政治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使市场竞争对价格、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且产权关系的界限特别明显;再次,各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根据的湘西地区市场经济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实质上就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理确定环境和资源的价格,从影响成本和价格,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资源,那么资源环境和服务就会同其他要素一样.在市场上受到同等对待,并因此确保丁要素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作法,要“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多渠道筹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湘西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旅游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资金。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项目资金和国债的支持。二是组建旅游股份公司,实行资本运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旅游企业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强融资功能,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湘西名副其实的优势支柱产业。三是从现有的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这是因为不可持续消费方式会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引起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玻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绝对不能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为代价。来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消费资源的高消费。

湘西州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地区消费方式应坚持可持续方式,同时也应注意对到湘西旅游的旅游者传播这种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观念。鼓励旅游者注意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健康的消费方式。

(五)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湘西要发展旅游业,人才是关键,要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培养大量的旅游人才。必须加入更多的旅游投入,建立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提高湘西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旅游业目的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但旅游资源开发既要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为后代人保持和增加发展的机会,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环境污染,又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分析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摘要】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文章分析了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

湘西自治州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十分显著,生态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庞大的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资源,整个湘西州可以说是一个初开和尚待开发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宝库。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

关键词:独山玉 文化 产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3(2011)005-147-01

独山玉因产于河南省南阳市的独山而得名,亦称为独玉。独山玉色彩丰富,呈现出红、白、黑、黄、绿、褐等数十种颜色,白如羊脂,绿如翠羽,是中国的四大名玉之一。据史料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开始采用和雕琢独山玉。

南阳是著名的“玉雕之乡”,近几年,南阳玉雕业得以迅猛发展,目前从业人数达20万人,年交易额在60亿元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基地之一。但是,独山玉是不可再生资源,其矿藏储量有限。本文拟浅谈一下如何传承好中华玉文化,促进玉雕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加强黑白料的利用研究,挖掘其深厚的艺术潜能

在独山玉中,绿、白、紫、蓝等传统好色往往被重视,充分利用。黑色往往不被重视,有时仅被用作山、石等的陪衬,放在次要位置。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独山玉的资源却是有限的,现在传统意义上的好料非常匮乏。黑白料的设计潜力、艺术价值应引起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设计人员可以用黑白料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同样能做出艺术价值较高的玉雕作品。

例如获得了“天工杯”银奖的《妙算》,该作品中简单的黑白两色简直被用绝了。人物的头部和双手、烟斗、桌布是自自然然的白,衣服、算盘、茶几是理所当然的黑,两支不同位置的毛笔,被赋予黑白二色。更巧的是,两点不起眼的黑点被那么自然巧妙地做了笔尖上的残墨。黑白两色被设计者运用得出神入化,好像每一种颜色都是为这件作品而来,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美,巧的顺理成章,巧的自然流畅,令人拍案叫绝。一块极普通、极低廉的玉料被设计人员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南阳第六届玉雕节上获得“陆子冈杯”金奖的《春之舞》、《和谐家园》以及其它作品《济公活佛》、《故乡村头》、《浴》、《熊猫品竹》都是独山玉黑白料的高水品之作。原料价值不高,但做成后艺术价值很高。

还如纯黑独玉料制作的手链,每串有十几个串珠组成,每个串珠又有128个刻面,戴在手上,

晶光闪烁,显得华贵而大方,这是宝石加工工艺在玉雕作品中的体现。

2. 玉石原料的综合运用

有一类产品设计思路同样在玉雕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玉雕必须是一整块玉的束缚。这类产品以一块相对大一点的玉料做主料,雕刻的是作品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另在旁边放一块或几块相对较小的玉料做这种产品的陪衬,表达主料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二者在外在形式上是分离的,实则是表达的一个主题,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创新可以把设计人员的思路从原来局限于一块玉料,解放延展到一块玉料之外,可以把主料意犹未尽的东西用辅料补充完善起来,使设计更加灵活,产品更加生动有趣。从珍惜、充分利用原材料角度讲,可以把传统认为没有用的小料充分利用,把“散兵游勇”整合盛开一个战斗有力的“团队”。

独山玉《长发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作品中的长发妹用一块极普通的黑白料雕成,中间的一段白被用作正在弯腰洗发的少女半裸的上身,两端的黑色分别用作少女的黑裙和垂下的秀发。该作品妙在垂下的长发末端刚好是底座木板的年轮中心,那渐渐放大的年轮就像长发触及水面时荡起的层层波纹。作者又在主人公的周围看似随意地摆上了几粒石子,当作溪中的青石。整幅作品和谐统一,妙不可言。若非自然的木纹,看似随意的陪衬小石,很难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3. 重视边角废料的组合运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玉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亿万年复杂的地质运动方形成的,是极其稀少珍贵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传统的玉石雕刻手法,切、割、磨下的小料和玉石碎片无法再利用,丢弃废掉,实在可惜。为进一步珍惜五彩缤纷,晶莹剔透的美玉,珍惜宝贵的玉石原材料,充分利用每一片玉石。同时改进传统的设计手法,同样能使丢弃的边角料产生极高的艺术价值。2005年,南阳市拓宝玉器有限公司提出了《彩玉石组合浮雕工艺研究与开发》项目。该项目运用独山玉的多色性,采用多种玉石雕刻手法,把废弃的玉石组合起来,形成合力,变废为宝,相继涌现出一系列色彩鲜艳,文化内涵丰富,品味高雅,产品供不应求的彩玉组合巨型浮雕玉文化产品,有《清明上河图》、《三顾茅庐》、《开封铁塔》等。此类产品的问世,可将珍贵的玉石原料充分利用,变废为宝,节约了原材料,增加了玉石产品的新门类,更增加了新的玉文化内涵。

总之,随着独山玉不可逆转的日益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加大,玉雕产业蓬勃发展与原材料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所以,保护好、利用好、设计好独山玉产品对玉雕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深远。以上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但愿能对独山玉产品设计、对玉雕产业发展有所启示,有所裨益。

第7篇

1全州葡萄产业现状

1.1试验示范带动明显,葡萄品质获得认可2009年,全州县在枧塘乡芳塘村建设巨峰葡萄避雨栽培示范园3.44hm2,补贴果农农膜购置费7500元/hm2。采用避雨栽培后,病虫害防治次数从露地栽培的15次减少到9次,节省农药成本1740元/hm2,节约人工成本5250元/hm2,减少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引起的果实损失10950元/hm2,果实品质提高(按销售价增长1元/kg计)增收23250元/hm2。2010年示范带动该乡156.67hm2巨峰葡萄避雨栽培,2011年枧塘乡97%的巨峰葡萄采用避雨栽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10年在才湾镇才湾村李淑美葡萄园进行架式改造试验,示范面积0.67hm2,品种有红地球、白罗沙里奥、夏黑和温克。将篱架改成小平棚架,架高由200cm提高到230cm,主干由80cm提高到160cm,隔株间伐,种植密度由360株降到180株,全部采用“T”形树型整形修剪,同时增施腐熟有机肥,减少化肥特别是氮肥施用量。架式改造后树势健壮,花芽分化好,挂果良好。据统计,改造后喷药次数从13次减少到7次,节约喷药、修剪、抹梢等用工60个/hm2(节约用工成本6000元),节约农药、肥料等成本2250元/hm2,产果22620kg/hm2,品质提高带来售价增加2.5元/kg,增收56550元/hm2。由于采用栽培新技术,葡萄果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在上海第十六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年会)和第十七、十八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全国优质葡萄评比中,全州县选送的巨峰、白罗沙里奥、红地球和温克葡萄样品以果穗整齐美观、颗粒均匀、晶莹剔透、味甜脆爽和香味浓郁的极佳品质,分别荣获“全国早、中熟优质葡萄金奖”和优质奖,是广西葡萄首次获得全国金奖。选送的巨峰、红地球和美人指等葡萄品种则荣获广西首届优质葡萄评比4个金奖。

1.2建立协会统一质量,品牌销售提高效益建立葡萄协会,并引导建立培训基地及全国营销网络。通过“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和“五统一”(统一技术、统一种苗、统一信贷、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葡萄种植专业村。至今,国华、红枫、天福联和广源等葡萄种植合作社(协会组织)已覆盖全州县65.3%的葡萄种植户,加入合作社的种植户年均收入超过1.5万元。已登记注册有“湘源”、“晶美”等品牌,以质量统一、品牌统一的形式上市销售,有效提高葡萄种植效益,促进全州县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3果园密植产量偏高,滥用激素品质较差但也有部分果农仍坚持传统的种植模式,存在架式低(架高200cm左右)、树干矮(干高30~60cm)的现象;重产量轻质量,致使部分果园种植密度过大(3300~5400株/hm2),或过于追求大果粒,使用膨大剂等激素次数多、浓度高,进而导致葡萄园通风透光差,病虫害较严重,且葡萄果实着色不一致,品质差。尤其是夏黑葡萄若产量过高,又不规范使用激素,极易造成果品着色困难、延期成熟、落粒严重,并诱发溃疡病。

2全州县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2.1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引进良种形成特色坚持良种适地的栽培原则,选定最适生态区域,按照一乡一品或多乡一品的发展模式,对全县适宜栽培葡萄的乡(镇)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形成三个特色基地:一是以枧塘乡、石塘镇为主的巨峰葡萄生产基地;二是以才湾镇、绍水镇、全州镇和凤凰乡等为主的优质欧亚葡萄生产基地;三是以白宝乡、东山乡为主的加工型葡萄生产基地。各基地必须持之以恒地发展好已确定的品种,通过规模和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推进枧塘(巨峰)和才湾、绍水(白罗沙、温克、夏黑)生态葡萄生产基地的发展,同时引进优质早、中、晚熟葡萄新品种试种观察,为葡萄产业持续发展贮备种源。

2.2实施科技支撑工程,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建立健全县、乡(镇)、村水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稳定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每个乡(镇)推广站应配备1~2名水果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村级农技人员、种植骨干和示范户,形成自上而下的水果技术推广网络,为果农、水果专业合作社、水果流通企业提供技术与信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农技人员和果农的葡萄栽培新技术培训示范力度,大力推广实施标准化栽培,在全县按区域建立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2],规范使用农药、肥料,健全水果质量监测体系,从源头确保水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立田间生产记录档案,实现农产品质量生产可追溯制度,从追求高产栽培向优质安全栽培转移[3]。引导果农走有机化、标准化栽培的发展道路,加强对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使葡萄栽培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3建立健全营销体系,确保销售渠道畅通加强采后的分级、包装工艺,统一品牌,避免造成“一等果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不利局面,建立水果销售组织,培养营销人员,鼓励果农参与经营,实施农—商对接或农—超对接[4];引导开发全县水果交易专业市场,形成集中交易,确保水果销售渠道畅通;发展农产品销售网络,逐渐形成以网上交易为方式、大型果业市场为枢纽、大中城市销售为网点的市场贸易体系,重点开发东盟市场。

第8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09-02

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例如大学,规则制定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从第三意大利的传统产业集群,到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信息产业集群,大量的实践都证明,产业集群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如何正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浙江作为我国产业集群现象最活跃的地区,其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关系到浙江的整体经济的活力。

1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浙江是我国产业集群最集中的地区,有调查显示,在浙江省内的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80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519个,总产值近6000亿,平均每个县有三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分布于机械制造,纺织,电器,制衣制笔,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表1中列举了浙江省主要的产业集群分布状况。浙江产业集群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实力强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全国532种主要工业最终产品的产量,浙江有336种进入前十名,占总数的63%,56种特色产品的产量居全国第一,109种产品居全国第二。

浙江的产业集群是以原生性为特点的。原生性产业集群是指依靠地方内生力量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其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选择与演化的历史过程,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原生性产业集群一般具有根植性,共生性,不易移植性的特点。从表1中浙江产业集群的行业可以看到,浙江的产业集群主要是集中于传统产业,很多靠的都是工商业传统和企业家的精神而成长起来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完全是自发的,由市场力量推动、按利益最大化原则不断地整合、衍生、裂变而成的。其资金以本地民间资本为主,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极强的本地化倾向。浙江原生型的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产品产业链也较为完善。例如,温岭摩托车制造集群涵盖了摩托车所有零部件、模具,整车等的生产与销售,产业链贯穿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加工、组装、销售等各个阶段。产业链中的每一环节均形成大量企业的集聚,企业之间分工明确细致,价值链紧扣,分工的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紧密。

2 浙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差,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浙江产业集群的特点之一就是产业链的每一环节都形成大量企业的集聚,而这些企业一般都规模较小。虽然有经营灵活,风险小等优点,但是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一方面受资金不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缺乏企业的创新意识,往往难以产生产品的创新。产业集群多是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不少产业还停留在模仿、低价竞争阶段,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近年来,集群内片面依赖模仿的意识虽然已经淡化,逐渐转向创新,但总体而言,研发投入仍显不足。集群内企业间由于有较多的知识溢出,“模仿”等现象,造成创新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加上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因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其创新积极性受到打击,从主观上减少了创新的可能。“过度模仿”常使创新产品供应在短期内达到饱和,并迅速转为恶性竞争,创新企业来不及享受创新带来的利润,也难以形成合理的进入壁垒,导致集群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

(2)产业集群内市场环境不规范,竞争环境不理想。

由于多数集群企业仍然是小作坊式的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能力,也缺少合适的营销网络和手段,造成企业压价竞销、偷工减料等无序竞争现象。同质产品企业,同质的配套企业间要互相竞争,在产业链构成及不断延伸过程中,同类企业的恶性竞争难以避免,结果是低价优势成为了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唯一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方面带来外部市场反倾销的阻碍,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柠檬市场”的形成也会对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浙江的金华火腿就是因为少量的“柠檬”产品而严重损害了金华火腿的声誉,影响了集群的发展,其市场急剧萎缩,几近消亡。

(3)产业层次低,缺乏品牌意识,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

有影响力的品牌,不仅意味着产品的销售更顺畅,更有市场竞争力,更意味着丰厚的回报,巨大的利润空间。但是培育一个品牌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并且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浙江产业集群中很多都是面向海外市场的,接受外贸定单,为国外厂商做贴牌生产,只停留在委托组装(OAM)和委托加工(OEM)阶段。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培育自主品牌一方面没有必要,另一方面要和国外运作良好的成熟品牌进行市场的竞争存在很大的风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影响力的品牌能使产品更有竞争力,提升厂商的利润率。国内厂商进行贴牌生产,只拿到了部分加工费,国外厂商的品牌却赚取了产品利润的主要部分。比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国内生产企业只赚20美分,而另外的20美元却成了美国公司的利润。

(4)很多集群属于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受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

从表1的浙江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浙江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集群还比较缺乏。而传统产业中的创新也不多,主要靠的是劳动成本的优势进行粗放式的经营,在成长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严重,在一定地区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也比较严重。随着2007年以来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少,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不少地方企业的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经营难以为继,如绍兴的纺织企业,高达20%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这种以资源消耗大和劳动力密集形成的产业集群一旦资源价格上升以及该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则其集群的竞争力有可能会很快的丧失。土地、资本等要素供给不足,使用成本升高,成为块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环境治理压力增加,使印染,纺织,石化等对环境高污染的行业发展受到限制。

3 推动浙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鼓励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集群的升级,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针对浙江产业集群内企业规模小,创新意识不强的弱点,政府应该加强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方面的扶持力度,比如在税收制度上对企业的研发进行鼓励,提供优惠政策。在企业研发设计,人员培训,研究机构设置等方面积极介入,努力为企业搭建一个包括集群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在内的研究和创新的平台,促进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之间的互动,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交流。用现代科技对浙江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从单一的同质产品价格竞争,逐步转变为差异化的质量,服务竞争。加快产业集群的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引导企业间适度竞争和良好的合作,完善制度建设。

政府应该维护好市场的经营秩序,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要积极执法,行使好管理和监督的权力,确保市场健康有序的竞争,防止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鼓励企业间的分工和合作,引导和扶持一批规模和实力企业,作为带动和提升整个集群品质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促使产业集群的模式由零星式向网络式转变,进而发展成为多核式或者轮轴式,形成企业间的良性竞争,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促进技术的创新和更为合理的分工。

(3)加强扶持力度,塑造一些有区域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提升产品档次。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这不仅包括在国内市场上推广自有品牌,为消费者提供品牌产品和服务,也包括改变现有的大量的贴牌生产的状况,在国际上建立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鼓励错位竞争,打造不同层次的品牌集群。鼓励企业塑造自己的品牌,在扶持企业品牌的同时,政府也能主动的建立自己的地方品牌,如产地标识等。在这类产地标识的使用授权上严格把关,严防“柠檬”品进入市场,破坏品牌形象。力图使产业集群由委托组装(OAM)和委托加工(OEM)阶段向自主设计和加工(ODM)和自主品牌生产(OBM)阶段升级。

(4)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通过规范和整合,引导本土的民营企业由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立法和制度完善的工作,为民营企业做出这一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的基础。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制度和优惠措施等,促使集群内部的优胜劣汰,调整集群内的企业网络,实现企业间的并购来减少企业数量,整合企业产能规模,增强单个企业的实力,进而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集群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胡建绩,陈海滨.促进产业集群衍生的关键“软因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3).

[2]谢先达,周春蕾.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