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6:08: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资产品销售模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农村现有商业的局限性为连锁超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小城镇和农村具有较强的消费潜力,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少传统的商业网点和店铺业态,其功能已日益满足不了消费者不断提高的购买需求。通过超市连锁形式,可以借助总部强大的采购、管理、品牌、服务等优势,将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零散性强的商业资源重新组合。
二、全国供销社特有的经营基础为连锁超市的发展奠定了先天优势。
经过几十年努力开拓,供销社原有网点已基本遍布城乡每个角落,并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富有商业实战经验的经营管理队伍。发展连锁超市,可以充分利用供销社已有的商业网络和人才基础,迅速实现连锁规模的低成本扩张。
三、新时期的农村消费趋势为连锁超市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潜力。
经过市场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城镇和农村的日常消费主要集中在吃、用两大方面,而价格低廉、质量保证、服务优良的商业形态在当地的缺位率相对较高。随着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的成熟和消费需求的提高,人们更注重于购物环境的和谐、方便、自由和休闲。连锁超市这一新颖经营业态和销售模式的出现,正顺应了新时期农村消费求真求廉求便求全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四、较少的资金投入和风险为连锁超市的发展降低了经营成本。
与传统的大型百货商场相比,发展连锁超市无论在店址选择还是内部装潢上要求均相对比较低,可以大大降低资产的固定投入;开架销售、电子化管理和各门店之间统一采购,可以减少人力物力支出、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压低商品进价;更重要的是通过加盟连锁形式,可以极大地减缓总部的资金压力和风险。如浙江慈溪市的慈客隆创办六年多来,以实际到位的200万元起家,发展到今天拥有总资产近2亿元,增长幅度近百倍,事实证明了当时决策的正确性。
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之路,无疑是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通过农村超市连锁后不但取得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同时还可取得的社会效益明显进展,其得到国家的支持力度是巨大的。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用连锁经营形式改善农村商业格局。
依托信息电子化管理系统,所有连锁店在商品采购、配送、管理、服务等方面,严格按照统一原则进行日常运营,较好地实现了经营资源、管理资源、品牌资源、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各连锁店开办后,不但迅速占据了当地商贸流通业的主导地位,而且从源头上为确保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发挥着日益积极的作用。
二是用现代流通方式提升农民消费层次。
全新的经营业态和销售方式,为农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服务享受。在购物环境上,各连锁店明亮的灯光、现代化的设施、轻松随意的氛围、整洁的场地,成为中小城镇和乡村亮丽的风景线。在商品供应上,各环节严格把关、落实责任,杜绝假冒伪劣、变质超期商品的流入和销售,成为农村流通市场的一方净土。在服务功能上,除销售大众商品外,还有针对性地增设了生鲜食品、报刊杂志等经营项目,成为农民空余时间休闲购物的理想场所。
三是用规模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经销商品中15%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近24%商品销售直接与农副产品有关,带动了本地区农副产品销售,为农民增效、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努力构建以“(基地)+加工+销售”为模式的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用自身品牌优势,对部分商品实行定牌生产,河北张家口的佳美超市为例,该超市中以“佳美”为商标的桂圆、木耳、干枣、大米等百余种农副产品,凭借价格质量等优势,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记者:您1990年毕业后一直在杜山镇防预站工作,直到2004年一次偶然机会回到家乡进行工程建设,完工后您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驻守家乡并开始涉足蔬菜行业,当时您是基于何种机缘选择这个行业的?现在发展状况如何?
徐水清:1973年我出生在杜山镇东港村一个农民之家,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便注定我将与这边土地结下不解之缘,所以大专填报专业时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淡水养殖专业,毕业后就留在杜山镇防疫站从事种养殖、技术指导等工作。说起来当时我既承包过大湖、水库和渔场,也从事过种子、渔药、渔肥销售等工作,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一方面为我涉足蔬菜行业提供了厚实的技术资本,另一方面也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经营管理经验。都说“达则兼济天下”,榱舜领故土百姓致富,2014年由我牵头,东港村村民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出资成立了鄂州市东港南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
合作社作为鄂州市本地发展蔬菜种植和推广技术服务的单位,以蔬菜设施栽培为主,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推广,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提升社员种植技术水平,并积极探索园区与超市对接等销售模式,开拓销售渠道、提高效益、增加社员收入。
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现有成员11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人;蔬菜种植面积126.67 hm2,黄金梨种植面积66.67 hm2,西瓜、玉米种植面积33.33 hm2,水产养殖15 hm2;滴灌设备100套、运输车辆16辆、农村物流配送站2个;解决了当地农民2 200户的就业问题。
记者:2015年合作社成立刚满一年,收入达到1 290万元,资产总值达到780万元,年创利润380万元,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背后的秘诀是什么?
徐水清:2015年可谓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由于缺乏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导致合作社蔬菜、水产品滞销,经济效益明显下滑,大部分社员情绪低落,人心涣散。“人心齐,泰山移”,在合作社理事会的带领下,全体社员积极配合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合作社种植结构,制定发展战略。
为了改变合作社发展困境,当时提出了以“打造鄂州最大的绿色蔬菜基地,推进绿色示范产业”,着力推进品牌之社、智慧之社、活动之社、生态之社的“四社”总体发展思路。一是打造品牌之社,主要是通过绿色产品招商和项目引资等办法,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产业,把合作社建成一流强社,绿色名社;二是打造智慧之社,坚持科技兴社、人才强社战略,采取引资引智并举的多种办法,建设蔬菜种苗培育基地,推动科技创新;三是打造活力之社,着力推进经营体制的不断创新,转变经营模式,激活内在要素,实现高效种殖;四是打造生态之社,全面实现绿色种植,做好绿色蔬菜产品申报工作,创建生态采摘培育和休闲旅游基地。正是基于市场和合作社实际情况的战略调整,让合作社转“危”为“安”、扭亏为盈,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记者:在您的带领下合作社可谓是乘风破浪、崭露头角,想必您在合作社经营管理上,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和完善的制度,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徐水清: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大同小异,如果说不同的话那就是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团结奋进的团队。在这两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合作社始终坚持6个统一:统一规划调整种植技术,根据各团体、个体种植发展不齐的情况,规范生产行为,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在技术上特聘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跟踪服务;统一投入品配送,合作社在理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下,对合作社商品在质量、价格上进行跟踪管理,在化肥及药剂使用上,由专业技术员进行指导;统一技术,合作社成立了农资科技服务中心,并聘请了3名技术员,定期对土质及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产品达到无公害的标准;统一质量标准,合作社在统一规划生产行为、投入品配送、技术指导的基础上,蔬菜产品必须达到市场畅销水平;统一产品销售,为确保合作社社员经济效益,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在达到统一农产品质量销售标准基础上,合作社成员及团体年纯收入比去年增长20%以上;统一财务管理,严格按财务管理制度对合作社进行年终分配,在当年盈余中提取18%,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弥补亏损。在当年盈余中提取12%,用于成员培训、福利和生活互助等。当年盈余的70%,按社员与本社业务交易量的比例返还,经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记者:大家都知道农业不仅是看天吃饭,更是靠市场行情生存,在应对市场风险这一块,您有什么秘诀吗?
徐水清:在应对市场风险这一块,我们主要是靠更新种植良种,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合作社自2014年成立,从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引进甜椒良种,通过2年种植,2015年产量达到1万kg,甜瓜、白豇豆、长利苦瓜产品,667 m2产量2 000余kg。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甘薯叶新品种推广面积6.67 hm2,每667 m2增产25 kg;白菜新品种推广面积3 hm2,每667 m2增产20 kg;萝卜新品种推广面积4.67 hm2,每667 m2增产30 kg。
记者:合作社如今发展可谓如日中天,背后是否也存在一些担忧和困难?合作社日后将如何去应对,以更上一层楼?
徐水清:我们合作社尽管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同样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种植规模没有做大,产品品牌没有做响;发展空间甚好,但财力有限;交通方面至今还有部分路段不通,没有硬化;缺乏包装创新意识,宣传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