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6:08: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管理专业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所以,用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态度和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调配和操控全部案例教学活动的好坏与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案例的积累都不上心,备案的态度也是参差不齐,一个原因是教师们对案例的获得很有限,常常是在网络和媒体中寻找,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案例之后,没有改动就直接的加入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人会依据课堂的真正需求做二次改动,所以一个案例会被多为教师在很多的课堂上重复的使用。而且对于案例的使用部分教师的方式并不是很严谨,也有能有将自己选中的案例进行编写和分析,他们只是经案例当做举例来使用。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有没有踊跃的配合案例教学和学生有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能不能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去了解案例教学,这些因素对于案例教学成果都有很大的影响了。因为中职学生的文化标准都很弱,对很多的抽象不具体的问题都能以想象和理解,甚至是没有那么大的参与意识,也不会积极的相应参加,对学习的主动性也不是很高,造成了他们整体知识水平的薄弱。这也实际的情况对案例教学的实行都设置了阻碍,也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比如在案例阅读的时候,学生没有积极性对阅读不感兴趣,在案例分析期间,他们进行案例阅读和理论分析的时候也是兴致缺点,对最后的案例讨论总结,学生参与进来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在案例自身的问题上,现在种植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用的案例有很多的问题,这之中突出的有两点:第一点是被用来教学的旅游教学案例整体的水准不高,之前的案例积存与现在快速变化的旅游企业之间的更新速度有点跟不上脚步,就是说之前积累的案例可能对现在企业的需求来说有点“老”。第二点就是对涉及到的地区案例可能不是很充足,旅游教学案例大部分是来自国外的旅游企业,因为学生确实对国外案例使用环境的了解,这就没有一个理想的教学结果。
2.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不单单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做以强调,还可以对案例自身的挑选多加重视,以及能对学生的研讨做强调。要合理的对案例教学各细节做合适的设计,针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使用案例教学法,应当做到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中为学生做足够的指引,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案例核心,而且要尽量的带动大量的学生参加到内容的讨论中来。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要有较高的标准,要求案例教学的模式必须使用个人学习到小组讨论到全班课堂讨论这三个环节,用这种典型的哈佛案例教学成熟模式对案例教学的进展有所帮助。这之中包括了三点措施:第一点是要有精细的心思和对案例的选择设计,第二点是当学生在阅读案例的时候,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去进行理解分析,使学生能够站在多角度多思维多层次的角度上对案例做分析和思考,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分析、解决和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第三点是必须能够带动学生对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可以给学生在讨论是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在结束的时候必须对案例里面相关的理论做思考,还要对案例中学生做讨论时候的优缺点做自我评论和总结。对旅游教学案例自身的质量进行提高,为学生挑选大量的高质量典型案例就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点,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些案例的学习成果来对旅游教学案例自身质量进行提高,并且最好达到能用一个案例来列举其他事例的下程度。所以就对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学提出了要求,必须对案例的整理、搜集、撰写和挑选工作做出强化的调整。在真实的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编写之后也可以作为案例使用,这些根据实际需求做编写的案例能更加灵活的使用在旅游管理案例教学中。
3.结语
[关键词]虚拟现实;旅游管理;本科教学;实验实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包括集成技术和传感设备在内的新型信息技术模拟的一种多维度仿真、实时性强的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ment).用户可以利用计算机、电子设备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现实模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1].用户不仅可以看到高仿真的图像,还可以听现实的声音,甚至嗅到气味,以及在虚拟环境中的交互操作.旅游业是一个参与主体多,业务范围广泛,信息处理强大的行业.利用计算机、传感和测量技术、模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相关技术,进行旅游景观、旅游业务的三维虚拟,再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传播,将会有广泛的用途.三维虚拟现实环境提供虚拟的旅游体验,为旅游服务提供模拟研究环境.虚拟环境有利于对游客旅游决策过程、旅游线路规划进行模拟.三维虚拟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逐渐形成虚拟旅游的概念.事实上,虚拟旅游不仅为旅游决策和旅游体验提供了便利,而且为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然而,如何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旅游管理本科教学很少讨论.
1基于虚拟旅游专业教学的理论基础
虚拟现实系统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浸入(Immersion)、互动(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虚拟现实系统通过全方位环境仿真、立体化界面人机交互、强大的数据查询分析功能,达到浸入、互动和想象三个特征,意味着可以真正实现在虚拟的数据环境对现实世界完全仿真.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人们不仅可以感知、浏览、查询和分析虚拟现实对象基本属性,如资源条件,地形参数,环境条件等,还可以进行要素分析、综合评估、规划或决策.根据三维场景的生成底层技术,虚拟现实通过两种技术途径进行环境仿真.一是基于图像构建虚拟环境,但信息丰度低.二是通过矢量建模方法构建,特点是可计算性强,信息丰度较大.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从生产制造、模型设计、医疗卫生、娱乐体验到教育培训,几乎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传统应用教学的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一些无法替代的优点,包括:现场的逼真感、体验的真实性、交互的可视化、分析的多维度.虚拟现实技术更能满足旅游课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要求实践的可操作性、实训的现场感.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能够在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实践能力、强化师生互动、增强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燕浩鹏(2008)提出虚拟现实旅游实验系统可以实现教考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模式[2].陈丹红(2008)进一步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概括,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虚拟训练教学系统、虚拟知识学习系统和虚拟实验教学系统[3].而魏凯(2007)将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在肯定传统教学模式和技术的前提下,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旅游教学及实训中起到辅助作用[4].张莹(2008)则针对常规教学方法的三大矛盾———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教师与教学手段的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5],提出虚拟现实技术成为克服三大矛盾的突破点.
2基于虚拟旅游专业教学的技术基础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大数据、仿真模型等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深入,计算机不仅用来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而且用来将三维实体、四维环境等进行动态仿真和环境实体模拟,包括虚拟银行、虚拟城管、虚拟安防、虚拟城市、虚拟大学、虚拟商务、虚拟旅游.相应地也出现虚拟技术提供商、虚拟服务开发商.虚拟现实技术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虚拟旅游教学的重要技术基础.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一个扩展性强、功能完善的实验实训平台,是虚拟旅游教学的关键环节.利用接口嵌入的方法,可以实现虚拟旅游教学所需要的多样化功能(表1).
3基于虚拟旅游专业教学的优势
3.1虚拟旅游可以模拟旅游主、客、媒三体
旅游分为主体、客体、媒介,在地理位置上主体和客体是不重合的,必须通过旅游通道到达客体,再回到主体.虚拟旅游者自身的位置不会发生移动,但其所处情境会离开实际生活场景,到达所向往的地方.专业教学中学生可以分别虚拟主体、客体和媒介.
3.2虚拟旅游可以模拟旅游中的多感官体验
旅游的感官感受,一般包括视、听、触、嗅,其中以视觉接触为主.虚拟旅游也是以视觉为基础,通过三维模拟实景,以及相应的音乐设置来落实听觉感受,置于虚幻的旅游地中,仿佛就到了旅游地所见所闻一样.虚拟旅游不能模仿触觉、嗅觉的缺陷,将由视图提示、文字补充所弥补.虚拟旅游的充分自主性、互动性,使学生能够获得在实际景观中更为自由的感受,对游客心理体验体会得更为深刻.
3.3虚拟旅游有助于学生定性定量思维培养
底层数据库为虚拟旅游系统提供了定性的感官信息和定量的数据资源.学生应用虚拟旅游系统进行学习,除了通过直观感知之外,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多种信息查询手段与虚拟环境发生多维度的交互作用,学生能够从综合集成的环境中获得定性和定量信息,从而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并有助于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和萌发新意.
3.4虚拟旅游可以模拟多样化的旅游活动
传统的网上旅游只是提供信息、进行交易的平台,较为枯燥,在旅游系统中处于旅游媒介的作用.虚拟旅游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以逼真旅游景区为背景的模拟旅游活动,完成旅游过程.虚拟旅游同时可以开发超现实、超时空的活动,拓宽了旅游教学手段的宽度、深度和广度.
4基于虚拟旅游专业教学的功能分析
4.1多媒体信息查询
在虚拟教学环境中可以查询多维度、多媒体信息.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输入后台数据库,不仅增强系统的可视性效果,而且既丰富、充实了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内容与功能,又有利于旅游教学的直观效果.例如,旅游教学中通过针对某一景点的查询,获得有关该景点文本、语音介绍,以及关联图片检索,并且可以调用系统内视频和网络视频,使得查询表现形式更加生动、直接和形象.
4.2旅游空间信息处理
虚拟旅游教学结合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增强虚拟教学系统的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是为遥感信息数据定位,提供空间坐标并更新数据[6].遥感(RS)是一种遥远感知技术.随着航空航天的进步,遥感可以获得地面高分辨率、多谱段、动态化的空间信息,并进行图像的纠偏、增强和呈现.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开始广泛应用到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为旅游行业中涉及到空间方面的问题,比如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路线规划、旅游景区规划、旅游空间效应提供技术支持,并逐步在旅游教学软件中普及应用.
4.3旅游地理环境仿真
旅游地理环境仿真具有多种用途,可以进行游客空间行为预测和模拟、游客体验模拟、导游路线模拟、突况处理模拟、停车场车位选择模拟、自然灾害影响模拟、场馆设施规划模拟等功能.这些功能的模拟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直观体验、参与和实控,并通过数据交互,获得深层次的知识结构.旅游地理环境仿真结合底层数据库,形成一个可测量的虚拟环境,用于交互式观察和分析.在教学中,定量数据还可以为师生探讨式学习提供基础,例如景区内设施规划,可以进行模拟和仿真,并结合环境数据不断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
4.4网上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越来越普遍.虚拟旅游系统不仅可以基于自身的数据库,学生还可以通过虚拟平台浏览服务器端口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站点中的各类信息,包括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各类专题地图,并进行相应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和分析.学生可以利用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嵌入到掌上电脑、手机以及车载系统中,进行信息集成能力的培养.
4.5旅游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虚拟旅游平台中一个问题解决方案库,综合集成旅游相关领域的专家知识和经验.专家系统是基于知识的程序设计方法构架起来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结构化语言、专家方案库、人工智能,通过逻辑推理运算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专家系统可以利用已有的人类智慧解决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在旅游教学中,基于专家系统可以开发二级系统———旅游资源评价系统、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系统、旅游规划管理系统,从而模拟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科学决策过程.
4.6虚拟景点
虚拟景点不仅是场景模拟,而是涉及到整个景点的运营和空间管理.虚拟景点还可以进行旅游电子商务的模拟和拓展.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将虚拟的景点展现在虚拟三维空间,同时,利用最新的支付技术、社交媒体技术可以开展三维虚拟电子商务.学生可以借此模拟“导游”过程,同时可以实训三维虚拟商务.
5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情境化、交互性、可测量、多感官等特点,对于重视旅游体验模拟、旅游实地规划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实践能力、强化师生互动、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徐素宁,韦中亚,杨景春.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旅游中的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3).
[2]燕浩鹏.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实验教学体系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8(30).
[3]陈丹红.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旅游管理实验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08(3).
[4]魏凯.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实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5]张莹.虚拟现实在旅游教学中的功能应用研究[J].才智,2008(24).
旅游管理专业承担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任务,如今旅游产业迅猛发展,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审时度势,顺应时展潮流,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高素质和多样化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实践
(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育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开始走向大众,成为居民常态化生活选择,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因此,高校要适应时展潮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按照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与渗透的原则, 完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的培养,并积极开展创新思维、创业案例、就业指导等精品微课和特色专题讲座,营造出教学、管理、服务、实践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实践能力的综合提高,并开展和实施大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计划,将实验室实训、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等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全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通过微课、慕课、网络课堂在线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式学历的能力,以课题组为单位承担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研究, 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拓展学习,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启发式讲授、探究式研讨、过程性考核的课堂教学态势。例如,教师精心设计旅游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及理论知识支持,结合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现实问题提出课程作业和课题研究指南,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重点、难点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拓展思维、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还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旅游综合实验室、模拟旅行社、酒店实验室等,都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功能。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力度建设,例如生态旅游实验室、旅行社实验室等的建设,并科学设置实验内容,帮助学生全方位地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各方面的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此外,还可以与旅行社、旅游景点等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合作内容、实行更加灵活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
(四)促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其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对于旅游专业综合改革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经逐渐形成一支拥有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为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全面促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可以建立学校、企业共享的专业教师使用机制,以优化结构为重点,重视双师队伍建设,并根据教师岗位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定期举办旅游专业发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关,搞好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同时鼓励教师到高层次的院校学习,更新知识与教学理念。
二、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效分析
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逐步改善了旅游管理的教学现状,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根据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反馈,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都表现优异。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具备较高的职业操作技能,在旅游企业综合教学实习阶段、毕业实习阶段,都受到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实习期间,有些学生在企业技能竞赛中表現突出,很短时间之内就成为了基层管理人员,甚至能够为企业所重用。也有一些优秀毕业生,毕业之后直接选择旅游创业,利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关键词:民办高校;旅游管理;定位
1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存在的问题
1.1 定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大多民办高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时缺乏对专业定位问题的思考。不少院校开展旅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考虑发展的因素少,所在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以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因人设课”的现象较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此外,不少民办院校出于便于管理、确保安全、缺乏资金等方面考虑,关起门来办学,与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使得民办旅游教育中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状况较为突出,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1.2 定位不准,表现为高、大、同
所谓“高”,是办学目标定得偏高,比如有的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就把专业目标定为具有科技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谓“大”,是办学规模定得偏大,比如有的学校不考虑自己所处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人才需求规模,就盲目扩大招生数量;所谓“同”,是办学定位趋同,有相当多的学校不考虑旅游专业自身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特点和水平、客观需求及潜在的可能条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照搬国办学校或者办得比较成功的民办高校,自觉不自觉地跟进心理造成了办学类型、办学模式甚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趋同。
2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的原则与依据
2.1 定位原则
2.1.1 导向性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要主动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数量、类型、质量、规格上的变化,又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民办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上应对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方向重点支持,使之在短期内有较大发展,充分发挥重点建设方向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专业特色等方面的带头、辐射作用。
2.1.2 科学性原则
要科学地分析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与差距,掌握相关学科方向的发展前景;要具有开拓的眼光,既着眼现实,又与时俱进,以特色专业方向建设营造特色专业。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宽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必然趋势。
2.1.3 灵活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民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新兴业态及人才需求状况、专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以体现人才培养的超前性,注重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4 合理性原则
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迟效性要求民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应在人才预测的基础上作出招生规模及专业方向的整体规划,注意与公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保持特色、错位竞争。同时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既要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根据本校办学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的专业调整、充实和提高。
2.1.5 特色性原则
保持专业特色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最核心的工作,要以专业特色建设统领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工作,要以专业特色建设、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努力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其它建设的协调发展。
2.2 定位依据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依据如下:一是旅游行业对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弄清楚何种人才最为紧缺;二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办学条件和主要优势,弄清能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是敢于标新立异,努力避免趋同,以本校培养的人才填补人才市场的空缺,不与其他学校争饭吃、抢通道。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优势也可能不止是一点、两点,紧紧抓住旅游行业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和本校旅游管理专业优势(包括潜在优势)的交汇点这就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最佳定位。只有找到既适合自己又不被别的学校所替代的定位,专业的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检验定位是否准确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专业能不能吸引学生,有没有充足的生源,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受社会欢迎。
3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的基本思路
3.1 办学目标上培养面向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
公办高校的投入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科学研究、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公办高校的总体办学定位通常是具有科技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培养社会中、高层科研、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公办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特点,与其他专业相比,该专业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当前,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眼高手低,耐不住寂寞,思想波动比较大,有拈轻怕重的现象。即使公司给的待遇不低,并且进行岗位培训,但结果离开的人还是不在少数。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不能照搬公办高校的模式特征,与公办高校办学定位趋同。而应当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实事求是,定位实际,体现特色,使学校具有长远发展的能力。从实际而言,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目在办学目标上应以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功底,又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在就业上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实际,从而成为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2 办学层次上以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为其培养目标,重心应着眼于理论的运用,提高学生由基础理论向应用转化的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而不是偏重于理论的探讨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形成,也不是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预备队。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社会直接需要的旅游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应着眼于为旅游产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办学层次上以主要履行教学职能、以本科教育为主。在专业建设上应注意拓展专业方向,突出行业特色,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其职业适应性和专业特长。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层次上定位为本科教育为主,原因在于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当前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学历低下的严重隐患。从整个行业看,大专以上文凭人员较少。上海市旅委2002年对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等主要旅游部门的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平均不足20%,目前登记在册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仅18人,占总数的0.17%;大学本科533人,占5.32%;大专1452人,占14.5%;高中(含中专)4944人,占49.4%;初中及以下共3055人,占30.2%。
3.3 人才培养类型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民办高校是市场的产儿,受市场影响巨大,它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办学方式等方面拥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决权,市场是它们的指向标。民办高校应该注重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市场共进退。所谓结合市场,并不仅指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还要研究未来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特别是本地区对旅游行业提出的发展规划及建设进度,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与趋势以及目前和未来的若干年内的人才需求,从中挖掘人才需求的信息,使专业设置与行业结构的发展速度始终保持一致。
目前旅游业对于紧缺人才的需要尤为迫切,主要集中于三类:一是旅游高端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眼光、对国际旅游市场比较敏感的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如旅游企业资产管理与运作人才、旅游项目策划规划人才、高级旅游营销人才、饭店高级职业经理人、旅行社高级人才、餐饮职业经理人等;二是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如饭店一线服务人员、餐馆西菜/西点厨师、中菜厨师、行政总厨与厨师长、餐饮策划、小语种导游人员等;三是新兴旅游业态专业人才,如旅游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休闲度假项目策划服务人才等等。第一类人才主要由公办院校培养,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应抓住机遇,重点培养后两类人才。
3.4 办学模式上坚持校企联合开放式办学
旅游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校企联合开放式办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企业为学校提供对学生的需求信息,使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达到教学实习目的;企业的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学校客座教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开设一系列讲座,往往他们的课很有特色,言之有物、形象生动、实用性强,可以把行业中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程来,引进案例教学,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否取得可持续发展,不仅在于自己的教学实力和条件,更重要在于是否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校企联合是实现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校企联合开放式办学,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双方互利互惠。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把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入教学,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体现“订单式”和“模块式”的“一专多能”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一专”,就是要针对市场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对口的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模块式”培养模式是指“多能”,是指民办高校的旅游管理学生在掌握一门技术的同时,要求获得若干个职业技能证书,如英语等级证、普通话证、导游证等。
3.5 办学思路上打造品牌,突出特色,营造差异化
专业特色是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民办高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是民办高校塑造学校形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否具有特色是决定一个专业教育市场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作为民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就要在同公办高校的比较中找出自身优势,在教育细分过程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搞大而全,以提高质量为首要目标,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具体而言,一是定位在“专、特、精”上,“专”就是为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艺型专门人才(以专科层次为主),如酒店管理、餐饮烹饪等专业;“特”就是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你无我有、你弱我强的专业,办一些新的填补性、操作性强的专业,如会展、节事策划、活动管理、韩语导游等专业;“精”就是要质量立校,创出品牌来。二是定位在“能、多、活”上,“能”就是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不追求高学历,而追求高能力和高就业率;“多”是发展以产、教结合为主的多种办学形式;“活”是办学形式要活,紧跟市场,快速发展,形成规模,多办,办好。三是定位在“高、大、高”上。“高”是硬件、软件建设高起点、高投入;“大”是办大,办强,规模要大,实力要强;“高”是师资结构高学历、高水平。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4.导游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档案管理、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迎送服务、景点讲解、商品导购讲解等,第三类是导游培训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结果
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的教学顺序,对以上能力点的相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和实训)进行前后序调整,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1.专业必修课。顺序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安全与急救》、《领队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计调实务》、《旅游文化》、《旅游英语》、《现场导游》、《接待实务》、《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14门课程。
2.专业任选课程。顺序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旅游美学》、《旅游公共关系》6门课程。
3.实践课程及交付成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高专层次专业教学应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在职业背景下,实现前述21个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一)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俊,鞠燕梅.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J].文教资料,2008(6):242.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创新;互联网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面临着新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联网被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旅游教学模式也受到新的挑战。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互联网应用的冲击,但由于目前仍然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互联网教学还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教学,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只是利用互联网下的各种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因此,如何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工具实施辅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教学过程面临去伪辩真的难题。互联网对信息的包容就像大海一样,需要自身去辨别和选择真正有用的东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平台上面的内容出现过载,如果学生通过互联网去学习旅游相关的知识,在搜索旅游知识内容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相关信息,但哪类信息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呢,这不仅需要学生耐心查找,也需要教学者为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过滤一些没用甚至是负面的信息。但现实情况却是这需要花费教学的大量时间,不利于教学的稳定展开,所以教学过程面临着去伪存真的难题。
(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视听沟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互动性较强,与此比较,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学中沟通方面的空间限制,尤其是语音教学和视频教学的采用,使旅游教学过程的沟通渠道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但传统模式下面对面交流的某些功能却不能完全被互联网技术所取代,尤其是面对面交流中谈话对象的表情、肢体语言等,这是互联网视频教学和语音教学所不能表达的。而旅游行业又必须要求从业人员面对游客,所以教学过程就必须重视培训学生的沟通与交际能力,这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教学办不到的。
(四)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互联网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缺乏。互联网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教师只有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但实际上,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许多教师虽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实际教学脱离了互联网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造成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多样化来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城市景点或者全国典型的景区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借助多媒体对这些景区进行介绍,展示这些景区的特色旅游资源、文化以及产品;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成小组,以模拟旅游团队的形式分成导游和游客团,在事先设计好旅游路线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操作;第三阶段是将模拟操作用于真实的实践操作,在这之前,教师需要对第二阶段的模拟操作进行评价,针对其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完善。而对于第三阶段的教学实践,需要学校加强与地方旅行社或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训提供长期稳定的基地,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旅游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提高教学队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为适应现代社会不断的变化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需要,教师队伍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和多形式的方式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学习。一方面,要巩固已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并根据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原有知识的总结,形成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适应互联网发展对旅游行业人才的需要,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强旅游行业的互联网营销思维培训。
(三)加快基于互联网下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多数是由理论知识课+实训课构成,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注重对学生旅游行业互联网营销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掌握互联网媒体营销、渠道营销和网络营销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跟上互联网时展的需要。
三、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互联网科技的有利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原有教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学队伍水平,学生才能在进入社会从事旅游行业后、为我国的旅游行业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朱世蓉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专业认同作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是指学生通过参与互动的过程,内化专业价值观、知识体系、伦理守则和专业行为,形成专业的自我意向,具有专业的职业人格,产生执着感的过程。专业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因此,调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对于专业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工作都非常重要。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以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调查等方法。此次调查通过学生班级微信群和实习微信群等共发放问卷114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问卷从专业选择、教学满意度、学习状态、就业意向等几个模块进行设计,共设计了32个封闭式问题和1个开放性问题,希望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认同态度。调查过程中的访谈部分主要在班主任工作和指导学生实习工作等过程中展开。
三、调查结果统计
1.专业选择调查结果统计
在“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方面,调查显示“个人兴趣主动填报”的人数比例占4825%;“服从调剂”的人数比例占2632%;“父母朋友影响”的人数比例占965%;“认可就业前景”的人数比例占965%,其他因素如“意外选取”“分不够报其他专业”“随意选取”等人数比例占617%。
在“入学前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方面,“很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占2632%;“有点兴趣”的人数比例占5526%;“不太感兴趣”和“完全没兴趣”的人数比例占1842%。可以看出,入学前对该专业很感兴趣的学生占比较少。
在“如果再有选择的机会,您还会选择本专业吗?”问题中,选择“会”的人数占2632%;选择“不会”和“不一定”的人数分别占193%和占5439%。数据表明,愿意再次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人数不足1/3。
2.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
在“对本专业的总体满意程度”方面,“大体符合预想、较满意”的比例占5614%;“符合预想、很满意”的比例占1491%;而“不太符合预想、一般”和“完全不符合预想、失望”的比例分别占2632%和263%。
在“您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学习氛围”方面,认为“非常好”和“好”的比例分别占789%和3509%;认为“一般”的比例占5175%,认为“不好”和“很差”的比例共占526%。
在“您认为学习氛围不好的原因”方面,比例最高的四个选项依次是“学习热情普遍较低”“对未来很迷茫”“班级凝聚力不强”和“课程枯燥无味”。
在“对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方面,认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占2544%和4561%;认为“一般”的比例占2632%,认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共占263%。
在“您最希望专业课程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和提升”调查中,比例最高的选项是“讲解的趣味性”,占到7632%;其次是“内容的丰富性”比例占到5614%;再次是“课程的互动交流”“学生的参与性”和“课下与学生交流”比例均占到35%左右。
在“您最希望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哪些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方面,“专业技能”和“就业前景”选项比例最高,均占到42%左右;其次是“求职技能”和“社会经验”比例分别占到38%左右;而“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学习方法”均占比达25%左右。
3学习状态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是否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面,“很清楚,有长远目标”占比965%;“比较清楚,有大致方向”占比5965%;“仅有模糊方向”占比2632%;“没有明?_目标,很迷茫”占比439%。
在“您觉得自己的学习状态怎么样”方面,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状态“非常好”,368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状态“比较好”,517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状态一般,其他不足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状态“不太好”或“很不好”。
在“学习状态不好的原因”方面,比例最高的是“学习动力不足”,占到了5938%;其次是“难以持之以恒”和“对未来充满迷茫”分别占到了5313%和4063%;再次是“学习氛围不好”占到3281%;比例最低的是“对专业没有兴趣”,占到2031%。“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困惑”方面,4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历低将来没有竞争力和对未来充满迷茫;386%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专业学习;3421%的学生存在自我管理的不足;2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兴趣爱好;193%的学生认为专业不好就业;1579%的学生认为高考失利影响了心态。
在“上课睡觉、玩手机的原因”方面,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自制力不够”的人数最多,达到60%左右;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提不起精神”的人数占到44%;认为“手机内容比上课所讲更有吸引力”的人数占到39%。同时还有18%的学生因为晚上睡觉太晚、睡眠不足导致上课没精神。
“在课下是否有对自己的专业进行了解或资料查询”方面,有80%的学生表示“偶尔”会了解或查询;14%的学生表示“经常”会了解或查询;7%的学生表示“从不”了解或查询。
在“是否有主动进行一些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方面,62%的学生表示有过类似的实践;38%的学生表示没有主动进行专业实践。从访谈中了解到,一部分学生会认为通过实践增进了对专业的了解,增长了见识和技能;也有部分学生会觉得通过实践了解到这个行业的许多负面信息,打击了专业信心。
4.就业意向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认可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方面,61%的调查对象认为前景“一般”,18%的调查对象认为前景“很好”,其他21%的学生认为前景“不好”或“不太清楚”。
在“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方面,准备在酒店行业就业的人数占26%;准备在旅行社就业的人数占19%;而准备在“非旅游管理行业”就业的比例占29%;剩下25%的学生对于就业意向较迷茫。
在调查中,有56%的学生准备继续提升学历,其中希望通过“学校专升本”的学生占68%;希望通过自学考试提高学历的人数占45%;希望出国学习提高学历的占20%。
在“提升学历的原因”方面,58%的学生认为高学历社会认可度高;50%的学生认为高学历会增加自信;45%的学生认为高学历好就业;37%的学生希望通过提升学历转到自己另外喜欢的专业;只有23%的学生因为喜欢旅游管理专业而想继续深造。
四、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自愿填报率低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主动选取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数占比较少,未达到调查总人数的一半。而且通过访谈得知,在主动填报该专业的人数中,还有一部分没有将旅游管理专业填报为第一志愿,而是作为第二志愿等后备志愿被录取。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兴趣而主动选择该专业的人数较少。
结合访谈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前的专业自愿填报率低和专业兴趣较低是导致入学后专业认同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高职旅游管理学生希望提高课堂趣味性、实用性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近1/3的学生对专业不太满意,同时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整体学习氛围一般或不好,超过1/4的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学不够满意。
在教学方面,需要教师注意加强课程的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方面,学生相对重视专业技能、就业信息、职业规划和社会经验,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学生工作中进一步面向就业、增强实用性,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
3.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高职旅游管理学生中,有清晰学习目标的学生不足1/10,有超过1/3的学生学习目标模糊、较迷茫,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太满意。
许多高职学生对高职学历不够满意,并且自信心不足,同时在学习方法上需要进行指导。在教学和学生工作中需培养学生的专业信心,进行专业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调整不良心态。
除了课程应增强趣味性外,学生的“自制力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的重要原因,同时手机、网络等外在因素以及生活、作息习惯也会影响学习状态和效果。需要培养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同时增强自制力。许多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困惑和不足,需要学校和教师加以指导和培养。
在实践方面,学校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外实践进行指导,对实践效果反馈进行了解,对于正向的反馈应予以鼓励,对于接收到的负面信息应予以及时分析和疏导,以免影响接下来的专业实习。
4.高?旅游管理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信心不足
每年我国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由于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匮乏,毕业生对旅游业的发展前景相对比较乐观。不论是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都做好了一定的就业心理准备。虽然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已经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但这种就业大多是短期的,很多毕业生不讲诚信,一山望着一山高,就业投机心理较严重。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试水情结”严重,并多抱有观望态度,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对于基层就业岗位的态度多是选择一年以内,以后伺机向其他方向发展。“转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增加了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也浪费了此前国家投入的旅游教育资源。
二、精英主义就业观
一名大学生的培养凝聚着巨大成本,不仅需要家庭大量的物质投入,也需要学生自身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一个家庭或是毕业生来说,求职期望偏高,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又不能降低要求以较低的姿态进入社会,挑就业地区、挑就业单位、挑工作岗位,期待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畅通的晋升渠道。而旅游行业的通则需要从基层岗位如餐厅服务员、导游员做起,接受锻炼,累积经验,很多学生对此缺乏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不能准确定位,只注重工资待遇,不考虑自身的长远发展,要么“有业不就”,要么频繁跳槽,导致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率下降。
三、攀比心理严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识不断增强。在校期间很多学生就已经在为就业做准备,比如考证、社会锻炼、兼职等,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很多同学求职深造两手准备,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打破了以往就业的局限。伴随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也开始增强,这种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变,也是当代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新趋势的体现。攀比心理严重是造成一些毕业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比例中有1/3的学生“受其他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一味地和周围同学攀比工资待遇而不长远考虑,不能客观总结自身优劣势,使很多学生错失了大量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由于毕业生刚步入社会,缺乏对现有岗位的认同,缺乏可能遭遇挫折的思想准备,成为许多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制约了其事业的发展。
四、功利主义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