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6:08: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慧教育行业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008-04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of Lifelong Learning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under Framework of Smart City: based on City of Ningbo Practice//YIN Tian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LEPSP’s design idea, con-
struction projects and future application prospec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Ningbo Smart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Ningbo. It is expected to bring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rt education in other cities.
Key words smart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cloud platform
1 引言
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的概念起源于IBM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最初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成一个平台,并以智慧化的手段来改变传统的学习和教育模式[1]。2009年,IBM全球教育产业副总裁Michael King进一步明确了智慧教育的五大路标,即:学生的技术沉浸,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路径,服务型经济的知识技能,系统、文化和资源的全球整合以及教育在21世纪经济中的关键作用[2]。
随着近些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升级发展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智慧教育的内涵得到扩展和完善,并成为我国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3]。我国学者祝智庭将智慧教育的内涵阐述为“通过利用智能化技术(灵巧技术)构建智能化环境,让师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方法,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施为能力的人才”[4]。文献[5]认为智慧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能够通过多元取向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无所不在地让学生接近学习入口,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学习服务。文献[6]认为智慧教育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可见,无论智慧教育以何种方式定义,其施的目标只有一个,即通过信息技术的协助,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便利化和多元化。
围绕上述基本目标,国际上已有很多国家制定了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如马来西亚的“智能学校”推进计划、韩国的《推进智慧教育战略实行计划》等[7]。在国内,有关智慧教育的研究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并涌现了大批以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装备、教育资源共享为代表的建设项目。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大多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组织实施,因此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甚至低水平建设的现象。实际上,无论是智慧校园、教育装备,还是教育资源的共享,这些都应该是智慧教育服务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不应该彼此割裂。一个结构完善、功能完备、综合性和扩展性较强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应该站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宏观视角,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整合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源,面向社会公众,形成覆盖多层次需求的终身学习综合服务平台。
在此背景下,宁波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借助智慧教育体系发展框架,整合各类教育学习资源,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开展区域层面上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建设。本文在分析宁波教育信息化现状基础上,结合宁波智慧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阐述宁波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的设计思路、建设内容和应用展望,期望对国内其他城市的智慧教育建设带来一定启发。
2 宁波市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教育信息化推动情况 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带动下,宁波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2010年,宁波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2012年,宁波又先一步开展城市层面的智慧教育课题研究;2014年,智慧教育项目被列为该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点工程,以3年1.4亿元的大投入进行建设。全市已经实现所有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园网,并架设一条带宽1 G、贯通全市教育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市、县(区)、校三级网络的互联互通,有效消除了校园“信息孤岛”,为宁波市的各级各类学校搭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校际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硬件和网络设施条件。
社区教育建设状况 近年来,宁波市的社区教育紧紧围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打造学习型城市,共建美丽和谐家园”这一中心目标,大力推进“服务型社区教育体系建设”。特别是2009年成立宁波社区大学,建立宁波市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之后,宁波社区教育实现“一年一进步、五年一跨越”。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组织领导体系和“以市社区大学―县(市)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市民(村民)学校为主轴,城乡市民家庭学习点为辅助的‘4+1’”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基本构建起市、县、镇、村4个层级和学校、行业、社区、网络四大系统组成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这一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目前全市拥有海曙区、鄞州区、江东区3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北仑区、江北区、慈溪市、镇海区4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8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社区教育的体制与机制建设初见成效,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终身学习典型,初步形成“一区一品,一市一特”的良好局面,为终身学习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 宁波市于2010年建成宁波市数字图书馆,该图书馆由中心门户平台、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库以及服务推广等三大项目构成,可为广大用户与读者提供各类型科技文献的免费查询服务,用户读者可通过即时下载或原文传递等方式,获取所需的文献全文,享用国内和国际重要的文献信息联盟的服务和全市主要图书馆联合目录查询服务等。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已建有15个馆藏目录数据库、16个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库,可供检索元数据达2.63亿条,文献种类包括中外文期刊、中外文标准、中外文专利、中外文博硕士论文、中外文会议论文、中外文图书、中文报纸以及词条、人物和信息咨询。同时引进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信息平台、谷歌(Google)学术搜索、国研网等国内外大型文献服务系统,购置GETD、TEPS、ART、PMTO等专业性质的资源库,新增新东方、考试资源库等教育学习类资源,能较好满足全市各类用户读者的需要。截至目前,共有注册用户80余万人,原文传递服务200余万篇,并在全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点。
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宁波市的终身学平台构建工作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和宁波综合教育实力的烘托与推动下形成一定氛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与一个“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便捷、实效、全纳的终身学平台目标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如对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设的价值、作用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缺乏足够动力,实施进程缓慢;领导协调机构不够明确,体系运作不够顺畅;平台建设的目标规划和职责任务等还没有得到明确落实,建设方案不够翔实;各层级社区教育单位各自为政,终身学习平台低层次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严重;体制机制、法律保障、人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亟待加快推进。
3 智慧教育框架下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平台目标 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上,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发展需求为导向,搭建“统一应用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标准”的开放式、面向学习服务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优质的教育与学习资源,通过同步直播、自主点播、个性化推送等方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支持与服务,为广大市民(教师、学生、社会大众)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所有人都能学习,终身都能学习的个人学习空间”。
平台的体系架构设计 智慧教育框架下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遵循先进、成熟、安全、可靠的原则,充分分析传统教育模式,创新设计各业务服务,形成宁波智慧教育服务云总体框架。平台采取自主选学的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级别、不同专业领域培训的多层次需求。
如图1所示,终身学习公共服掌教架构可分为四层,由下至上依次为基础设施服务层、平台服务层、软件服务层、客户端服务层。
1)基础设施服务层(IAAS):建立包括网络基础设施、软硬件基础设备等组成的云基础架构及虚拟化、云存储系统等组成的云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开放、按需分配、动态调整、灵活扩展。
2)平台服务层(PAAS):建立公共基础平台,包括统一的基础数据中心和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交换服务,通过数据整合与共享,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并实现与市平台其他产业云的数据交换。
3)软件服务层(SAAS):建立包括人人通网络空间及空中课堂、数字图书馆、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系统。
4)客户端服务层:为各类用户提供教育教学、学习信息服务的统一门户入口。
平台建设基本内容
1)公共基础云平台。当前教育行业信息化存在非常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这进而导致系统资源浪费,管理困难,资源共享性弱,服务的对象狭窄,缺乏伸缩性、扩展性以及互动互通性等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系统统一部署、统一管理和统一提供服务,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里面最为关键性的理念是“统一”,实现统一的前提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云计算的服务模式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宁波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应优先建设的是面向教育资源整合的公共基础云平台。
如图2所示,该平台应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服务(IAAS)和平台服务(PAAS)两大构件。其中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硬件部分,通过虚拟化技术提供基础硬件平台服务;平台服务包括认证、授权、数据管理等平台服务系统,主要由中间件、数据库以及开发平台等组成。
2)空中课堂。空中课堂是宁波智慧教育平台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通过“门户网站”“空中课堂直播平台”“人人通网络空间”“互动SNS社区”等模块的建设,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名师网络教学、名师工作室网络答疑教学,实现市民的学习资源管理、网校直播互动课堂和在线点播学习等功能,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均衡发展。
3)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是宁波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模块,开通宁波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之相配套的网络运行环境与系统软硬件设施,并在内容、运营管理方面探索宁波终身学习服务的可持续运营机制。具体的建设内容包括:
①开展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建设专项活动,通过引进、自建和共建等多种方式,完善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为市民提供广泛、有用的学习资源;
②完成宁波市终身学习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发放市民终身学习卡,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实现对全市各级终身教育服务机构的评估认证、注册与信息化管理;
③完成宁波市终身学习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基本完善,促进“人人、处处、时时”的泛在化终身学习环境形成。
4)数字图书馆。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整合全市各级图书馆藏资源,面向中小学、高校和社会公众,探索多样化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运营模式,连接前述各学习平台及教学管理系统,辅助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同时增强数字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由于宁波市前期已有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基础,因此,此部分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充与整合。目前,宁波数字图书馆正加大力度开展手机图书馆和各高校的教育联盟平台建设,力争实现数字图书馆与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无缝集成。
4 结论与展望
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育理念、生态环境和运作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智慧教育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终趋势。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框架下,大力l展智慧教育,将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作为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宁波市智慧城市落地民生服务的关键举措。随着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推进,宁波在智慧教育应用领域的率先实践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接下来,宁波可在教学资源、教育服务推广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强积累,并逐步探索“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建设机制,促进智慧教育平台的持续运营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小花.2013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Z1):92-98.
[2]Rudd J, Davia C, Sullivan P. 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 The Future of Learning[EB/OL].[2009-09-30].http:///redpapers-/pdfs/redp4564.pdf.
[3]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 2012,18(3):20-26.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7-15.
[5]张奕华.智慧教育与智慧学校理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15-17.
[6]金江军.智慧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随着智慧旅游的普及,大多数游客都选择以智慧旅游的方式出行,因此,在这种智慧旅游背景下,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具有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旅游局注重智慧旅游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培养符合智慧旅游行业需求的优秀旅游人才。与此同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培养适应智慧旅游所需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急需优化发展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社会与智慧旅游行业实际,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适于智慧旅游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新体系。
一、智慧旅游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概述
明确智慧旅游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内涵,是智慧旅游背景下优化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一)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能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方面的课程、心理学方面的课程、礼仪与沟通方面的课程、餐饮与酒店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语言方面的课程。
二、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得十分迅速,同时衍生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课程内容交叉重叠
为了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高效、高速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为目的设置专业课程。随着智慧旅游的普及,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培养针对智慧旅游行业需求的旅游人才。但是,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程内容重复,不够全面,导致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与实际需求不符。目前,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也没有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以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繁杂、不科学。
另外,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不能突出重点而且内容交叉重复。加上高校设置了多种公共课,占用了学生很多时间,学生能花在专业课和实践课上的时间较少,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不够高、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学生虽然接触了很多课程,但是始终无法触及课程的核心内容。再加上,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學手段比较传统,大多是教师口头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内容也比较陈旧,这与智慧旅游行业的需求不符,不能有效地为智慧旅游行业提供优秀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过于保守,缺乏创新性
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现代旅游业不仅注重旅游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还注重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而在传统课程体系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比较保守单一,缺乏创新性。比如;有些高校单纯地注重理论课程,而忽略了信息技术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先进的现代信心技术。而且,课程体系条块分割严重。有的学校注重传统课程体系,机械地教授学生专业课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虽然有些高校试图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例如,开设慕课,但是没有一家高校能成功实施。
尽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很多旅游人才,但是其课程体系大多缺少变革或变革程度远远不够,高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智慧旅游的普及,智慧旅游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课程体系逐渐不能适应智慧旅游人才的需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为智慧旅游行业服务,导致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相悖。
(三)课程实施重书本轻实践,缺乏实践交流平台
目前,有些高校课程实施重书本轻实践,缺乏实践交流平台,因此无法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高的旅游人才。可是有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过于片面,着重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有些高校开始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实践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教师也欠缺实践经验,加上课堂上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实践课程基本流于形式,实践课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还有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实践交流能力。但是,由于学校与教师无法时时刻刻监督,加上学生没有主动性与自觉性,因此实践课程作用有限。
鉴于以上原因,高校课程体系不能跟着行业的发展更新,人才培养不能跟智慧旅游人才需求保持一致。因此,新时期,如何在智慧旅游背景下优化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从而满足智慧旅游行业所需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为了优化高校课程体系,本文主要就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
(一)优化课程结构,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
面对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优化课程结构,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顺应智慧旅游的需求,内容要符合智慧旅游行业的发展。首先,旅游人才需要懂得信息技术,因此,高校应该多开设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专业技能过硬、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较高的人才。其次,旅游人才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服务能力。因此,在选择旅游管理课程时,应该加设礼仪培训以及语言培养方面的课程。由于智慧旅游涉及全区域旅游的方向,游客来着全世界各地,在课程设置时,应当特别重视外语课程。针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高校可以开设多种外国语课程。还要开设彰显地方特色的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文化,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和魅力,也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为智慧旅游培养复合型人才。
不仅如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根据学校的特点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如果学校在旅游行业较发达的旅游景区,就可以鼓励学生多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如若学校所在的地方旅游行业没有很大的发展,这些地方的高校就更应着重培養旅游人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课程结构的优化及专业重点培养方向的确定可以为智慧旅游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更新课程内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面对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更新课程内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校旅游专业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加设实践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缩减重复课程,开设多类课程,培养全方位旅游人才。例如:多开设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以契合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开设多种外语课程,以便旅游人才能与各国来的旅客交流;开设关于国际旅游形势方面的课程,以便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旅游行业形势。高校还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人才的特点,来制定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比如,使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方式。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一直采用传统的满堂灌输模式。此外,高校要以发展的目光看旅游行业的发展,结合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行业人才。
(三)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
面对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智慧旅游促进了各个国家间的交流,同时,旅游人才培养也面对非常大的挑战。对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抓重点、促发展,为智慧旅游行业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较强的人,鼓励他们参加实践,了解国际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持续完善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应与国外院校进行合作,促进国内、国外学校师生间的交流学习,加速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促进学生的就业,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高校可以组织就业指导活动,与校外企业联系,举办校内校园招聘会,让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形势,提高他们的就业意识,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高校也可以组织各个学院举办创业比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开设模拟旅行社等,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另外,学校应与校外旅游企业加强联系,鼓励学生到当地的旅游部门或者旅行社去实习,了解当地旅游行业现状,从而让学生更新自己的知识,加强对职业领域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促进整个智慧旅游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 智慧校园;未来教室;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68-03
1 前言
“智慧校园”的概念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关注,成为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一个使用率较高的关键词。在教育信息化报刊中,我们常可看到有关“智慧校园”研讨方面的文章。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更将建设“智慧校园”工作列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中。然而,在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可行吗?“智慧校园”切合现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吗?人们对此却没有提出过任何质疑。笔者认为必须理性看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问题。
2 “智慧校园”符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吗
我们先来看看“智慧校园”的原始定义。2010年浙江大学提出了智慧校园的理念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1]。根据以上“智慧校园”的理念,“智慧校园”有五个特点,分别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根据上述,笔者认为,“智慧校园”不完全切合目前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以下笔者从“智慧校园”定义的五个方面对照现行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具体分析。
“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对于现行中小学生来说现实意义有多大 “网络学习”是中小学校主流的学习方式吗?这是我们要提出来进行探讨的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看,“网络学生”不是中小学校学生学习的主流形式。
1)学生要进行“网络学习”,具有学习终端是先决条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校难以为学生解决用于“网络学习”的学习终端问题,“电子书包”曾作为学生“网络学习”的终端设备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但存争议[2]。
2)由于中小学生缺乏对网络知识进行判别的能力,在浩繁的网络环境中容易误入歧途,因此,现在大部分学校都限制中小学生在校读书时上网浏览网页。
3)书写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对学生书写都有明确的要求,如第二学段(3~4年级)在“识字与写字”中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因此,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还是以传统课堂的学习媒体为主,而“网络学习”只是一种辅助的学习手段。既然“网络学习”不是主流的学习形式,那么,我们在现行中小学校创造“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环境便缺乏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现行的中小学校需要“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吗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显然不是学生在学校读书重要的任务,所以,校园“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对于现行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那么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据了解,我国现行中小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通常每周要上12节课或以上,平均每天有两节课或以上,上完课后还要备课、做课件、批改作业,有的教师还要兼任班主任,因此,对于中小学校教师来说,每天工作时间主要用于做好这些常规的教学工作上,科研不是中小学校工作的重点。所以,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校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总体的需求不大。
现行中小学校对“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有怎样的需求 从校务管理上讲,现行中小学校的“校园一卡通”,集出入证(身份认证)、门禁、学生证、工作证(教师)、停车卡、借书证、校园消费等功能于一卡,大大提高了卡的使用效率,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包含其他高深的应用,但从中小学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层面上讲,中小学校对此的需求不是十分迫切。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是“智慧校园”的专有特质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现行大部分学校从校园的布局、文化氛围的创设到色调的选择等,都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设计,为师生员工创设一个特色氛围,达到激发师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情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并非构成“智慧校园”的要件。
“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对中小学校师生有必要吗 显然,“学习生活”是学生“校园生活”主要的内涵。在学校中,学校往往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生活,与之无关的少做或不做,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部分中小学校(特别是小学)不提供住宿或学生午餐,学生放学后便回家,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校园生活”的需求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现行中小学校的教师来说,学校要求教师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因此,从现行学校的现状上讲,“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失去其应有的必要意义。
综上所述,原始定义下的“智慧校园”与现行中小学教学实际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中小学校广泛建设“智慧校园”不切合现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3 中小学生生活在假想的“智慧校园”中,状况将会如何
以上从现行中小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现状说明了所谓“智慧校园”不切合现行中小学校实际的问题。以下设想一下,中小学师生如果生活在“智慧校园”中将会是怎么样?
中小学校能按照“未来教室”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吗 “未来教室”是现行“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中用户首先要考虑做的项目。我们先来看看“未来教室”的定义。“‘未来教室’将彻底颠覆学生、家长对传统教室的想象。在这个教室里,最大的变化是没有黑板,也没有粉笔,更没有教科书,只有一个像超大屏幕的电子白板,老师的手轻轻一指,所有的教程就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而学生也不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要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能在上面直接做好作业并提交,也能在上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它就是一个专用的学习PAD。”[3]
以上关于“未来教室”的描述语言人们看后非常受吸引,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似乎非常轻松愉快,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种完全以信息化设备为工具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将面临极大新的挑战,问题不是专家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回头再看看“未来教室”中关于学生学习的描述:“学生也不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要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能在上面直接做好作业并提交”,可见,学生在“未来教室”的学习时,“电子书包”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核心的媒体。笔者认为,“电子书包”可以保存大量的学习资源,但“电子书包”书写功能是无法取代现行用笔在笔记本上书写的功能的。
理论上讲,学生可以利用“专用的学习PAD”进行书写,但“电子书包”的书写功能无法达到现实用笔在练习本上书写的效果。第一,“专用的学习PAD”书写显示的效果是电子模拟形成的效果,并不是人真实书写的效果。第二,用“专用的学习PAD”书写,无法达到用练习本书写的大小规格,其实“专用的学习PAD”设计师们只要用PAD书写完整一张象学生练习用单行本大小的文字的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些PAD与现实单行本书写效果的区别。第三,学生用“专用的学习PAD”书写,书写速度无法达到用笔在练习本上书写的速度。第四,学生用练习本书写,不存在会因机器故障而无法保存书写文字的问题,但用“专用的学习PAD”,纵然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稳定性,但死机或出故障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这样的异常,学生辛辛苦苦书写的结果将无法保存,严重影响学习的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认为,从学生书写上讲,“专用的学习PAD”是无法取代学生用作业本做作业的功能的。
由此可见,这种理想化的“未来教室”描绘的校园未来美好蓝图,与现实需求有很大偏差。在中小学校教学工作中,笔与练习本(作业本)是无法用信息化设备取代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而已。因此,中小学校难以按照“未来教室”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
“智慧校园”中,教师将要承受应用信息技术极大的工作压力 在现行中小学校中,课件是中小学教师上课当然的工具,但在“未来教室”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的批改、辅导等常规教学工作都必须完全网上完成,就是说,教师从进入办公室到下班时间,时刻必须对着电脑开展工作,这显然也是脱离实际的。因此,中小学校师生生活在假想的“智慧校园”中,不可能是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和自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将必须付出更大的劳动的代价。
4 现行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试点工作启动已多年,那么,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状况如何呢?最近笔者曾与部分“智慧校园”试点学校主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过一些交流,大家都觉得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比较迷茫,不知道建设“智慧校园”要做什么具体的项目。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教育信息化专家只从理论上对“智慧校园”建设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但却没有形成具体“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导致的。
“智慧校园”中的“智慧”是一个信息化含义高深且包罗万象的概念,要让校园具备“智慧”的功能,不是一个项目可以实现的工程,因此,建设“智慧校园”是一个综合而宏大的工程,这样的工作靠中小学校自己的力量去制订试点建设方案,谈何容易?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描绘着美好前景的“智慧校园”要启动试点工作,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有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的前提下进行,但现实却与此相反,专家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将建设的超级难题抛给试点学校去完成,凭中小学校的力量能完成这样的综合工程的设计工作吗?据了解,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为了抢占建设“智慧校园”制高点,在三年前先行在教育经费中为一些“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安排了“智慧校园”建设经费,然而经费下达后,学校却面临“智慧校园”建设项目究竟要建设什么具体内容的困境。现在中小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工作便凸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特点。
根据学界的观点,“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4],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经历“数字校园”的阶段,就要一步登天进入“智慧校园”建设时代,是否有操之过急的感觉?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校来说,回归建设“数字化校园”是较切合目前中小学校实际的做法。
5 结语
由于大学生已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中建设“智慧校园”较符合大学的实际,但将适合大学教学实际的“智慧校园”移植到中小学校中,这种做法是有疑问的。“智慧校园”的概念出现后,教育信息化行业刮起了一鼓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标准的热潮。一些公司乘机介入,制订了一个又一个“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与建设方案,为构建虚拟“智慧校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纵观这些建设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方面站在信息化应用的角度上大胆想象和创新,但却忽略了建设方案是否符合目前我们中小学校教学的实际。由于校园是学校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老师和学生是校园服务的主要对象,所以,任何一个“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和解决方案,都必须先进行是否符合现行学校的使用实际情况论证,在确认其符合学校实际后才启动建设工作。总之,我们必须理性看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问题,避免盲目投资建设脱离现实的“智慧校园”造成浪费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良后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陈翠珠,黄宇星.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及其系统构建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0-124.
[2]刘启达.深圳推广电子书包引发争议[N].深圳特区报,
2013-07-07(3).
[3]杨玛丽,高洁,余佳敏.两岸合作开花结果 智慧校园落户宁波[EB/OL].http://.cn/system/2012/09/08/
关键词:BIM技术;协同教学;教学改革
1BIM技术在室内装饰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十三五”时期,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住建部将BIM技术提到了行业战略性信息技术的地位。2017年7月河南省住建厅也颁发了推进BIM技术在建筑业的信息化应用工作指导意见,这将有利于促进河南省绿色建筑的发展,加快其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物理特征、功能特征信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通过软件技术创建并利用数字化模型,对工程项目的前期决策、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进行更加直观有效的管理和优化,具有建模可视化、协同性、实景模拟性、优化性、可快捷出图性等优点。当前建筑装饰业正值飞跃发展之际,高校作为建筑装饰人才孵育基地,更应积极探索及深入研究BIM在建筑装饰中智慧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及管理、校企协同教学模式转化的新内容,运用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经调研,国际上BIM技术已成为建筑业必需的建设技术和专业教育改革前沿。以英国BIM…academy为代表,它是世界顶尖的专门致力于BIM研究和咨询的机构,是融行业经验和学术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应用中心,曾成功地为英国曼彻斯特中央图书馆、格林威治半岛酒店等项目提供专业的BIM解决方案,并提供最完善的BIM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机构。在近三年内,还有英国拉夫堡、诺丁汉特伦特等学校也开设了BIM专业课,诺森比亚大学培养BIM硕士等,以及WFG公司打造了系统完善的BIM软件培训课程供学校与企业学习使用等学历教育与培训并行模式。目前,我国发达城市建筑建设也已注重BIM在行业内的应用发展,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较早地引进建筑专业BIM教学,并培训人才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但室内装饰市场上高级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仍稀缺。与之相比,河南省建筑室内装饰BIM技术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院校中存在着专业师资短缺、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训体系不成熟等问题。随着河南省BIM技术在建筑装饰业中应用高峰的日渐临近,人才的培养虽有困难,但需求已迫在眉睫。目前河南尚未有完整系统化的建筑及室内装饰BIM应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及教学模式,虽也有专家指出,BIM人才知识体系应按照“管理+专业”分级和分类,如工具类培训、普及类知识和持续性的升阶培训等。而综合考虑BIM以信息建模为基础的特性、协同性、发展性、标准化应用的国际化必然趋势,更应打造适应BIM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接国际知识与经验、符合国内用人需求的“知识管理链接+专业培训分级”、“协会+校企联合改革工作室”的室内装饰特色BIM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建筑及室内装饰BIM之路势在必行,省内企业与高校尚未探索出一条良好的促进建筑及室内装饰BIM智慧协同技术应用链条发展之路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BIM技术在高校室内装饰中的教学改革思路
当前河南省高校室内装饰设计教学虽多以“干中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为主,注重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适用性与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多以AutoCAD、3ds…MAX等软件应用为主,体现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草图、模型制作、电脑制图等)、分析和综合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特性。而BIM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分析与管理,在推动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创新中潜力巨大。为了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发展与需求,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更应具有前瞻性思维,走在前沿。BIM技术致力于实现建筑的建造、装饰、使用、拆除、维修等全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集成管理。例如,可运用点云扫描技术通过BIM软件进行场地三维定位,通过BIM软件进行模型制作:运用archiCAD来创建二维平面图、立面图、三维视图,使用archiCAD图库中的各种参数化的3D屋顶、门窗、施工构件等各类模型营造。BIM软件还能记录施工过程和材料、工艺等详情,以备维修和翻新、拆除。BIM的可视化及参数化应用、精确统计及虚拟现实应用、BIM的云技术协同是对建筑及室内装饰设计更好的推进发展和完整表达。BIM是利用建筑物数字模型里面的信息,在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阶段对建筑物进行分析、模拟、可视化、施工图、工程量统计的过程,它既是过程也是模型,但归根结底是存放在其中的专业信息(建筑、结构、装饰、机电、热工、声学、材料、价格、采购、标准等)。…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BIM不仅是一门技术的应用技巧,也是对整个专业体系的撼动。BIM在高校专业教学改革中,可以是通过“校企+协会”产学研融合、三方联合工作室培养人才,凭借专业协会和设计公司的信息指导和技术支持,以本校的软、硬件资源为研究基础,为高校教师及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室内装饰行业BIM培训项目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体系中建立室内装饰BIM课程培训,主要是室内装饰BIM基础软件运用、室内装饰BIM建模(吊顶、墙面、地面等工程信息化模型的搭建技术)、室内装饰BIM之MEP模块、基于BIMcloud的archiCAD与Rhion的互联设计、基于BIMcloud的施工图深化与清单设置、基于BIMcloud的效果图及VR成果等。还应运用实训体系、行业师资培训、课程体系置换等教学方式,探索“协会指导、校企融合”的教学关系,导出建筑装饰BIM体系在室内设计教学、人才管理及市场输出中的价值体现与延续方式,做好挖掘BIM智慧体系在河南高校应用中的特质,整合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教育资源。
3结语
这种改革有利于提升河南省建筑产业新型信息化人才供给水平,促进建筑装饰产业发展,为河南省快速实现智慧城市助力;有利于加强BIM智慧家装教育发展及人才能力建设,推动高校与行业产学研成果转化,促进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升级,实现产教协同,培养信息化协同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成.适应BIM时代的建筑教育对策[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12).
关键词:技工院校;物联网;调研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31-3
1 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研掌握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掌握职业群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科学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为北京市技工院校开办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提供重要依据。
2 调研分析
2.1 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2.1.1 物联网全球发展状况
1999年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智慧地球”、欧盟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等,都将物联网视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复苏和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发动机”,物联网产业成为继计算机与互联网后席卷全球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
2.1.2 我国物联网行业的现状
在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那时我们将物联网称之为传感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图1)
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650亿元,年增速接近40%。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00亿元的2.59倍; 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图2)
2.2 物联网行业发展目标
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在世界名列前茅,在参与国际分工上占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我国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不管是在市场规模还是在产业化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物联中国”强调,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三方面:
①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③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2.3 物联网行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2.3.1 我国职业教育中物联网专业发展状况
从物联网产业发展整体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包括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
①纵观全国,本科及高职院校在几年前就开始对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全国招收物联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0多所,其中北京有9所。并且已经实施人才培养,现在部分学校已经培养出从事物联网产业设计开发人员。
②据不完全统计,开设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职高专学校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20多所学校,其中北京只有2所,天津6所,河北7所,京津冀三地总和也不过15所。
③北京市与此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则刚刚起步。目前,北京只有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两所学校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招生。两所学校每年各招收一个班,每班约30人。随着北京市新功能定位及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在这一地区物联网产业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维修、维护等技能人才。然而,在2013年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还没能见到与 “物联网”专业有关信息。因此,作为技工院校应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能力,为地区技能人才建设做出贡献。
2.3.2 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是两化的粘和剂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而且前景非常好,对国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但是我国较发达国家的物联网技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一方面就是技术人才的缺失。
从以上数据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应用催生出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并对原有岗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其中有许多岗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维护与管理,比如基于设备、系统和平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各类用户服务等。
物联网各主要领域上下游企业均急需大量人才,据工信部统计,以下领域未来5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预估为:
智能家居:100万人;
智慧交通:50万人;
现代物流:20万人;
智能电网:100万人;
智能医疗:100万人;
智慧农业:1000万人。
还有大量急需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领域不在统计之列。
2.3.3 京津冀地区相关单位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为了解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物联网专业课题组前往北京市相关部门及所属市、区企事业和物联网产业联盟单位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展开调研,掌握北京物联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并对京津翼进行人才预测,从而为各大院校提供可靠的数据。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北京作为智慧型城市,对物联网的人才需求更是巨大,“智慧北京”的建设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将会产生出巨大的岗位需要和人才缺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高度关注云计算的发展,把该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天津的港口物流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占比很大,各个工作环节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所以港口物流行业也成了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之一。而且廊坊市在近5年的发展中对物联网行业人才也在增长。
目前北京市场正加速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调研发现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已大于研发人才。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人才结构需求分析如图5所示:
2015年9月,在智联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763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产品研发和技术支持等。在前程无忧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459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技术支持、应用和推广等。从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两大权威的网站信息可以看出,物联网专业面向产品的初中级研发、产品集成、推广、销售和技术支持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2.4 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技工院校教育以培养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适合于具体以下几类岗位: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系统终端设备维护、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系统信道测试维护等。
2.4.1 相关专业实训条件优越便于专业转型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长远规划重点发展专业,近年来不断增加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现有教学实训设备总值800多万元。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传感器检测与应用实训室、物联网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室、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训练室。学校利用以上条件开发实训项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4.2 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紧缺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应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以智慧城市中涉及的智能家居、智能物业为例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智能楼宇管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宁波等大中城市,目前全国从业人员约70万人,其未来5年人才市场需求将达到近100万人。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庞大基础支撑的物联网将面临大规模的建设,与此相关的各种岗位上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作为发展智能化城市的北京,更加迫切需求物联网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短缺。在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中,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尤为短缺。高职及本科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以设计、开发为人才培养目标。技工院校应以物联网设备安装、维护、项目实施、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因此技工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职及本科院校所不能替代的。
目前北京市开设此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较少,而技工院校更是还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学校。我们对相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进行了分析:各中职院校逐渐开始设置物联网方向专业,由于物联网为新型行业,因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有限,招生较少,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4.3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能够了解并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方法还有技能。并掌握高级工程师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跟操作技能。据统计,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是互联网的20倍以上,物联网领域的需求非常大,每年都需要百万的专业人士,但是我国物联网的人才很少,所以物联网的就业前景非常的广阔。
3 调研结论
3.1 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
3.1.1 人才培养定位
具初步调研,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要考虑技校学生的特点及技工院校的办学层次,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过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确定在应用层面上,培养物联网企业所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
3.1.2 培养目标
中级技工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①了解并掌握科学文化基层知识;
②爱岗敬业,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③掌握本专业所以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智慧城市;市场;金融;信息共享;法律法规;典型示范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我国逐步进入5G时代。全国各城市均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宽带和移动互联网覆盖率等信息化指标显著提升,政务、商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程度也不断加深,为向智慧城市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智慧城市越来越多的被人民理解与接受,正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么,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呢?我个人认为,应从市场、金融、信息共享、法律法规、典型示范等五个方面发力。按照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第一,巧妙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配合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供求、价格体系、竞争机制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并倒逼加快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完善产业、财税和金融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流动。同时,中央政府还有做好顶层设计,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个性化智慧城市发展道路,避免全国一个方案,地区优势不能凸显。
第二,坚持创新是发展的关键。首先是金融创新,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构建起完整的创业投资链,推进智慧产业的孵化与培育;推进政策性银行的建设,发展地方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鼓励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完善与科技企业规模、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信贷融资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挥政府对资金的引导作用,搭建高效的投资融资平台,调动企业、民间资本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民间跟进的投融资体系。其次是技术创新,要加强技术研发、应用试验、评估检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健全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尤其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环境。三要坚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促进产业技术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金融系统不仅是创新融资的重要渠道,而且是规避、化解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发展智慧城市必须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三,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处理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集成共享的关系。当前,尽管许多城市都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但各系统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严重资源浪费。
第四,重视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应结合国情和产业发展状况,推进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信息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尤其要发挥好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制定各项标准和规范。应加快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第五,采取以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发展智慧城市要选择条件好、发展快的信息化先行区域,加以扶持,建立“智慧城区”或“智慧社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由点及面,逐步深入,不能搞一刀切。同时,选择条件成熟的部门先行一步,如卫生实行网上会诊,社保实行网上兑付等。
当前,我国物联网技术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并基本建成了从材料、器材、系统到网络的产业链,带动电信营运商、科研机构、传感器企业、软件开发商等环节聚合联动,产业规模效应明显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要进一步增强国力,我们必须抢占先机,在以上五方面着力,加快完成智慧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以五大发展理念助推智慧城市建设,新华网,2015年12月23日.
整体推进翻转课堂
山东省昌乐一中实现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所县城中学有8200名学生,148个教学班,从初一到高三年级全部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今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昌乐一中联合举办“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发现之旅――走进昌乐一中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暨翻转课堂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对学校教学改革进行了推荐。昌乐一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网络课程可以使用的中心网络资源:
昌乐一中智慧教育体系是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所以,学校投入硬件和软件建设内部网络,是必不可少的。2013年4月,学校与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开发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阳光微课”,并无偿提供240台根据实验需要定制的平板电脑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便携终端,解决了网络和硬件两大问题。实施翻转课堂改革之后,昌乐一中无论是从学生、教师还是学校层面,都收获颇丰。调查问卷显示,82.94%的学生喜欢翻转课堂。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现在的昌乐一中,可以说已经成为体制内学校探索“互联网+”的一个样本。
长期关注在线教育发展的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评价:“把互联网加到教育里头,用新的模式,用慕课的模式改造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大有潜力可挖,都能解决目前在学校、在传统教育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智慧校园运作
智慧教室解决方案以智能录播系统、交互智能电子白板、实物视频展台、沉浸式教室解决方案为主体,配套多媒体中控、音频系统、推拉黑板等周边设备,实现统一管理的多媒体数字授课,为教育行业打造一个惊喜无限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从根本上克服单调、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
智慧校园的关键是资源的互联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教育资源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衔接,而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共享,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良性互动。为此,要构建一系列的应用平台,包括基础支撑平台、信息门户平台、共享数据平台为学校整体教学服务奠定了基础,实现信息分层、流程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学校整体运转效率。教学举例:
融合后的互动课堂教学系统、试题应用级评测系统及教育云服务平台,除了能够支持教师备课、课堂互动控制、监控和协同教学外,还能辅助教师试题采集、加工和管理,实现试题资源的积累和应用,为教学活动提供智能组卷、在线测试、训练诊断、查缺补漏等功能。不论校园内外的教育如何发展,基于视频的在线教育将大行其道,视频即服务模式早已成为在线教育的基本模式。
微课:新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内容的碎片化和传播途径的移动化,满足现代人们对学习方式的新要求,并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可能。微课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下应运而生。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和学习资源表现形式,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程度等维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关键词】智慧校园 碎片化 决策 数据支撑
1 引言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思维带来了巨大改变。作为新生事物的领先接收者,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如火如荼,大多数高校对数据堪比黄金的价值已达成共识。目前智慧校园已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热点,大数据的分析和深度应用成为智慧校园的重要应用之一。虽然这与社会的大数据相比,还不能是真正意义的大数据,但是就高校而言,这些数据就是校园大数据。这些碎片化的数据目前仅仅用于教师、学生信息的统计、查询,但这远远没有发挥出这些数据的价值。通过对校园大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其深度应用于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招生就业、学生成长和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从而为高校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 校园大数据的分析
在高校数年的信息化建设中,都比较注重数据的管理和积累。与社会大数据一样,校园大数据也具有真实性、巨大性、复杂性和混杂性等特点。校园大数据的区别还在于实时性和价值性。实时性是指经过数字校园的建设后各高校基本建成数据共享平台,校园大数据生成后可以实时采集和共享。价值性在于经过分析、深度应用的校园大数据可以即时产生价值。
数据分析是校园大数据深度应用的前提与核心。通过对高校信息系统产生的内容真实、不同类型、快速增加的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在数据分析平台的支撑下,运用数据分析方案或模型,从而挖掘出其中的相关关系。经过分析,才能为后续深度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校园大数据分析主要以定量为主,既有动态性数据也有静态性数据。数据分析的任务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和规范性分析。描述性分析目的是总结历史形成客观描述。预测性分析主要是利用各种工具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当前数据对未来做出预测。规范性分析则是通过动态指标显示决策结果供决策者使用。
校园大数据分析同样面临一系列的难题。一是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足。采集到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问题。例如学生校外购物数据难以掌握,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生活情况。二是部分数据涉及个人隐私。真实数据的分析结果若涉及个人隐私,可能会引起不满。三是大数据的分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配合。通过职责划分明确各部门承担的角色,自上而下,保护数据安全,维护数据隐私,严格数据管理规定,完善数据来源,提高数据质量。唯有通过多途径才能真正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3 校园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校园大数据的分析能够将隐藏在海量碎片化数据中的信息挖掘出来,根据分析结果,提升教学质量,细化学生管理水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帮助科学管理决策,从而服务于高校的各项工作,服务于高校师生员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学习逐步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如学习时长、测评结果,可以分析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点,关注教学重点,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考核情况,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问题学生进行预警,及时督促其学习。通过对学生选课、考试成绩、图书借阅和社团活动等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有针对性的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从而提高毕业生质量。
一卡通消费数据,可以分析学生的就餐和消费行为,可以通过消费水平判断经济状况,对严重低于平均消费的学生重点关注,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解决生活难题,从而发挥大数据深度应用的价值。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数据形成报表,毕业时推送给学生,既能帮助学生回忆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增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校@导航、校车轨迹等个性化精准服务。
结合无线使用情况和一卡通数据,可以分析教室、自习室和图书馆中学生的分布情况,为学生自习提供指引。通过对图书借阅情况分析,可以及时调整热门图书位置,方便借阅。通过对校园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分析,及时调整热门设施的布局,提高设施利用率,减少基础投资。
随着数据分析及深度应用体系的使用,通过校园大数据分析预测模式,可以为高校提供管理层面的科学规划和决策支持。通过跟踪招生和就业信息,可以预测在校生的未来就业情况,为学校改变管理和教学模式提供支撑。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就业情况的分析,可以帮助预测学校在行业中的地位及未来发展情况,为学校管理层提供数据支持和趋势判别。
4 结语
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教育行业更加重视大数据的价值。建设智慧校园已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而校园大数据的分析及深度应用成为智慧校园的重要应用之一。只有紧跟大数据发展的前沿,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发挥和驾驭大数据的价值,为高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03):119-125.
[2]Dursun D,Haluk D.Data,Information and Analytics as Servic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3,55(01):359-363.
[3]王珊,王会举,覃雄派,等.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1,34(10):1741-1752.
[4]宓,赵泽宇.大数据创新智慧校园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3-7.
[5]张连城,蒋东兴,刘东,等.高校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智慧校园[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刘远超(1987-),男。现为山东警察学院现代教育中心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