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产养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水产养殖;疾病;用药
中图分类号: S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226-1
1 当前水产养殖用药的几大误区
1.1 盲目用药和加大剂量
在水产养殖的整个过程中,因存在多种治病因素而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时常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水产动物一旦病情发作,应该依照动物的病情病症有针对性的进行选药和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更进一步的经济损失。而很多养殖户“病重乱投药”,在大量的水产动物发病时乱了方寸,不管药物对症对因与否、效力是否合适,是否有禁忌,拿来即用,大多数情况还是疾病非但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恶化,还贻误了动物治疗时间,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因此,一定要严格用药的对症效应。
任何药物都有其严格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必须要在其合理的剂量范围内正确使用,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过犹不及。很多的养殖户认为,剂量越大就越有效果,因而盲目加大剂量,因此常常使药物剂量过大,造成养殖水产中毒甚至死亡。目前很多养殖户用药知识不足,对用药禁忌比较忽视,武断的认为多种药物一起混合使用,那么解决问题的几率会更大,效果更好,因而经常随意将几种药物放在一起混用,不是引起死亡事故,就是导致药效降低,损失惨重。
1.2 严重缺乏对内服药的使用的重视
受传统防治手段的限制,即便是很多沿海地区,养殖户在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时,无论水产动物患的是什么病,都片面的强调外用药的使用,往往采取泼洒的方法,极少投喂内服药。这种现象很普遍,但是非常偏激。对于某些水产动物来说,不仅要泼洒外用消毒液或杀虫剂,用于消灭水体和养殖动物体表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同时还应投喂药饵,清除体内的寄生虫,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1.3 高温季节用药
大多数渔民都认为,温度与药剂的疗效成正比。高温可以使药物扩散,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以鱼类为例。当气温超过38℃时,鱼停止摄食,而药液挥发加快,如果在高温季节中午用药,不仅起不到防治鱼病的效果,反而会造成鱼中毒。大多数药物随着温度升高毒性增强,特别是杀虫类药物,如硫酸铜,在16-30℃范围内,水温每升高5℃,药效便会增强85-90%。高锰酸钾水溶液不稳定遇光发生分解,生成二化锰沉淀。碘制剂在高温下易挥发等。池塘泼洒药物时间一般应在上午8-9时或下午3-5时,中午一般不用药。
2 选择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用药法需要考虑的因素
水产养殖动物的用药方法,主要有拌药饵投喂法、注射法、浸泡药浴法、悬挂消毒法和涂抹法等。选择恰当的用药方法必须要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2.1 因物而异――根据患病动物的状况选择
患病后的水产养殖动物一般都较少摄食甚至不摄食,行动缓慢或出现离群独行等倾向。对于食欲下降的水产动物,即使在饲料中拌上药物进行投喂也未必会起到实质性作用,只能是对尚能摄食的个体起作用,因而治疗目的是难以达到的;而对于那些不能摄食的动物则根本起不到作用,而未被摄食的药饵侵入水中,还可能不断地扩散,逐步侵害养殖环境。因此,采用投喂药饵时要注意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的摄食能力。例如,对于鱼类水产,往往可以使用有诱食功能的药剂。鱼类对糖类和盐的味觉较为灵敏,为激发患病鱼种的食欲,可以在药饵中添加适量的诱食药剂。根据鱼类独特的状况,添加诱食药剂,从而提高了治病效果。
2.2 有的放矢――根据病原体的特性选择
携带于水产养殖动物身上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多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应采用不同的药物。而且并不存在包治百病的药物。因此,必须在确定病灶的基础上,对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之后再进行药物的选择,对于病毒类的病原,目前还没有用于根治的绝对有效的药物,而对患病毒的动物用药,也仅仅是为了控制病原性细菌所引起的二次感染。
对于细菌性水产养殖动物疾病,一般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注意患病动物是全身性感染还是局部感染,由此来选择用药方式,如鳗鱼的爱德华菌病,因病菌可以通过血液在全身流动,因而采用投喂药饵法可以获得较好治疗效果,而对于细菌性鳃病和柱状菌病,其患病部位主要是鱼鳃和体表,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原体,可采用浸泡药浴法治疗。
2.3 根据药剂型选择
渔药的种类和剂型也多种多样,有粉剂、针剂、片剂等,能溶于水或经过少量溶媒处理后能溶于水的药物,既可以制成药饵投喂,也可作为药浴使用。对于不能溶于水的各种药物则不能采用药浴法,一般渔药生产商都是根据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给药途径来生产出不同剂型的,使用者要认真地阅读产品说明书。有的剂型药物在消化道内不容易吸收,而较容易通过鱼鳃吸收。中西药结合的方法已经广泛用于水产动物治病之中,中药副作用少,成本低,西药药效迅速。实践证明,有疗效的中草药掺入一些西药,既能提高药效,又有效降低了成本。如,黄连、大黄、黄柏、穿心莲、地锦草等碾成粉末,掺入一些西药,比单独使用中草药要提高5-10倍的疗效。
要做到科学、安全、合理地使用鱼药,在不危害人类健康的同时,又积极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是现代水厂养殖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体现。
参考文献
[1] 孔淑珍,水产养殖用药的几个问题[J].养殖技术顾问,2010,(4).
[2] 王玉堂,水产养殖用药常识与注意事项(1)[J].中国水产,2010,(2).
[3] 王玉堂,水产养殖用药常识与注意事项(2)[J].中国水产,2010,(3).
水产养殖不安全因素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养殖品种的不断扩大,地区间苗种、亲鱼运输日益频繁,并不时从国外引进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给区域性鱼病,甚至国外的鱼病向各地传播、蔓延制造了条件,水生动物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水产动物的病虫害防治大多是借用人药、兽药,药物种类较多,用药范围较广。这些药物是导致水产品出现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由于水产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应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但在许多地方这方面工作大都由畜牧所代管,无法行使其应尽职能,而渔业行业组织和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造成疾病有机可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下降。
对策及建议
选择优质水源,抓好良种场、养殖场、饲料场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养殖生产基地。坚持以养殖户为主体,普及健康养殖相关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意识,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规划设计、苗种供应、鱼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建立生产有记录,销售有去向,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由以往“重生产,轻管理,粗放养殖”向“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养殖”转变。养殖生产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自然承载力,按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放养模式与密度,对池塘适时“轮休”或“休养”的方法,改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控制病原体。
高度重视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质监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生产和销售的饲料及添加剂进行严格抽查,并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行动,加强对养殖户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重点应从对营养指标监控为主转向以饲料安全监控为主,促进饲料安全工作的开展。饲料要求质优、营养均衡,粒径适口,鲜活饵料新鲜并且不带病原体,不应对水体造成污染,鼓励使用安全不发霉变质饲料,禁止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激素、增重剂等。
在养殖过程中,从药物、病源、环境、水产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选用的药物需符合《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量》、《养殖生产禁止使用药物》等标准,应是兽药典中所列品种,尽可能选用中药,或选用已经临床试验、安全性好、品质保证、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的药物,从而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及水产品品质。在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中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水产技术人员开展水生动物疫情测报预报,负责对疫情的普查、收集、上报,强化对突发疫病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现疫情,迅速组织人员现场进行诊断、分析、快速处理,达到预防和控制重大鱼病的发生。
1.1滥用、误用鱼用药物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产量连年提高。但由于重数量、轻管理,致使鱼病频繁发生,而药物防治鱼病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养殖者往往不正确诊断鱼病就乱用药物,有的为了达到快速有效治疗,在药效不明显的情况下,往往过量用药,使用浓度是规定用量的3-5倍,甚至更多,还有的养殖者为预防疾病或促进鱼类生长,长期低剂量使用抗菌素。不按规定长期低剂量添加抗菌素以及盲目加大药物都是造成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
1.2不遵守休药期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1970年对本国兽药残留原因的调查结果分析:未遵守休药期占76%。1985年美国兽医中心(CVM)的调查结果是:未遵守休药期占51%。因此,可以看出休药期是产生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休药期是指食品动物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及其产品许可销售的间隔时间。各种鱼药对不同的鱼类都有不同的休药期。鱼药进入鱼体后通过代谢和排泄,药物残留量可降低至残留限量以下,以至在鱼上市前可基本保证其安全。但目前水产养殖者对休药期的意识比较淡薄,有时为了掩盖水产品上市前的临床症状,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上市前使用药物,或未达到休药期就提前上市。
1.3使用违禁药物为了保障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全面提高养殖水产品的安全生产,增强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业的健康发展,农业部2002年《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牧发[2002]1号),列出氯霉素类等21类兽药及其化合物禁止在食品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清单。硝基呋喃类及氯霉素、喹乙醇类等药物是过去水产养殖常用抗菌药物。人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为了获得较好的治愈率和降低成本,有些养殖者仍然使用这些违禁药物,造成药物残留。
1.4不按正确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给药在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也是造成药物残留的重要因素。抗菌素类药物用于防治细菌性鱼病,一般给药途径是均匀拌入饲料中加工成药饵或者制成针剂注射给药。如果在养殖水域中泼洒抗菌素,不仅会污染养殖水域环境,也会使抗菌素通过其它生物蓄积后被水生动物摄食,造成药物在养殖动物体内的残留。
1.5不能正确选择鱼药有些水产养殖者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水产动物生病后只要大剂量使用某种抗生素类药物就能把疾病治好。一种药物不可能包治百病,因为每种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抗菌谱,即使是同一种病原菌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择鱼药时一定要对症下药,有条件的生产单位,要对病鱼做致病菌的分离,做药物敏感性试验,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选择鱼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6未做用药记录不做用药记录,往往是造成用药混乱的原因,也会导致使用鱼药的水产品未满休药期就上市。
2控制药物残留的措施
2.1根据鱼药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选择抗菌药物鱼药的药效学是研究鱼药对患病或未患病的水生动物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对导致疾病的病因和病原所起的作用,从而确定鱼药对疾病预防和治疗效果、副作用,确定它的有效剂量,并了解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在选用某种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该根据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点,确定选择抗革兰氏阳性还是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数种药物用于对分离菌株的抑菌试验。在初选抗菌药物的基础上,为了保证所选药物的疗效,还应该将在养殖现场分离到的致病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因为不同的养殖场对各种抗菌药使用的历史与频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同一种病原菌对同一种抗菌药物可能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可能有些菌株对某些抗菌素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失去了敏感性,或者敏感性已经下降。病原菌对抗菌素类鱼用药物产生抗药性与否,也是影响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水产动物传染性疾病成败的重要因素。在选择药物时,如果多次使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在使用药物治疗水产动物的疾病之前,除依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药物之外,还应根据药物的种类和特性决定药物的使用顺序。因为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程度每年都会有不断变化,当某种药物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病原菌就可以恢复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
2.2根据水产动物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科学合理使用药物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利用动力学的原理,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并以数学作为手段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量变规律。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药物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消除的研究,发现药物在鱼体内各组织中变化规律,弄清患病鱼组织中药物浓度能否达到最小抑菌浓度以上,维持有效治疗浓度的时间,从而可以确定适宜的给药剂量、科学用药时间的次数。通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中的蓄积部位及蓄积程度,从而制定药物的休药期。水产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主要与使用药物的品种、给药途径、药物剂量、间隔时间及水产动物种类有关。不同的药物种类,不同的药物剂量,不同的水产动物品种,不同的给药途径,器官组织中药物残留的浓度就不同。为合理使用鱼药,应根据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规律,合理确定休药期,使水产品中药物的残留浓度在上市前降到最大残留限量以内,降低残留的危害。
3结语
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分为外界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内在因素主要为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发疾病的内在原因。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键。根据水产养殖业发生病害的特点,以及病害发生的三要素:病原、环境、宿主,发明了检查和消毒水产苗种技术和免疫预防技术,通过这两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和成活率;第二,环境调控技术,这项技术不仅为水产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体环境,同时抑制了病原滋生和繁殖的能力和机会;第三,如果水产动物发生病害,一定要及时、科学地使用正确的水产药物,尽快的控制水产动物的病情,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内涵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做深入的分析。首先,生态指的是三个生态位,一是气水界面,即水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界面,这个界面上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居住的地方,气体交换也在这一界面上进行;一是泥水界面,即最底层的水与表层淤泥接触的界面,这个节目上主要是分解者居住的地方物质的转换也在这一界面进行;一是水产动物的肠道,这个是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最后生态防控的“控”,控的意思是指通过使用针对性药物或疫苗控制生态系统中危害水生动物健康的病原,也可以说是控制病原性疾病,与“防”补充。
2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措施
2.1定期消毒
要想养殖水产生物,就要先把水养好,要想养好水,就要先养好泥,由此可以看出,清洁养殖环境的重要性,这是养殖成功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清理不干净的地方和消毒。清理的方法是保持水底淤泥的厚度在十厘米到十五厘米,然后在阳光下暴晒,也要注意堵住漏洞,这样才能改善底层的质量。
2.2对苗种的消毒要彻底
苗种的质量决定了养殖的质量,在选择好要放入水中养殖的苗种后,一定要对它们彻底的消毒因为苗种本身也有病原体,如果不消毒,还是会把病原体带入到养殖的水中。
2.3施肥方式要科学
在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要保证科学施肥。在把苗种准备好之前,一定要把生物饵料培养好,生物饵料的营养对于水产生物来说,是任何人工饵料都不可取代的,因为生物饵料可以帮助水产生物增强体质,放养之后食用生物饵料的水产生物成活率更高。
2.4做好应激管理的工作
养殖者应该把应激管理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因为应激管理是养殖的最重要的技术。应激因子主要有三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环境突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后或者换季的时候,都是水产生物容易生病的时期,这个时候更加有必要加强应激管理。
2.5对养殖水增氧
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水底容易滋生微生物,就会导致水中氧气的缺少,会引发水产生物的疾病。增氧最好的方式就是底层微孔增氧,这一方法要根据水的溶氧能力来确定增氧的时间。养殖前期在阴雨天的时候增氧,从半夜到凌晨;在养殖中期,晴天的时候早上增氧两小时,午后增氧2~3h,阴雨天就从晚上十点开始增氧,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养殖后期就是尽可能多的做增氧工作。
2.6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监测
水产养殖中有两种疫病应该引起重视:鲤春病毒病和锦鲤疱疹病毒,这种病毒一旦被水生动物感染,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好它们,所以预防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对水产生物养殖者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养殖者一定要配合当地的渔业部门做好监测工作,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2.7大力推广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的新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我国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根据这些经验也开发出了一些新技术,比如,安全用药技术、水质调节与监测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有效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成功率,值得大范围的宣传推广。
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对养殖水产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了解病害发生的情况,以及时监测和治理;也可以保护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治理;还可以提高水产品的安全质量,响应了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总之,生态防控技术是对养殖者的一大福音。
作者:张宏成 裴利军 郭盛 李炜 单位:马彦淖尔市水产管理站
存在的问题
养殖区域布局规划性不强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造成海水养殖布局不合理,部分条件较好的海域养殖密度过大,超过了养殖容量,同时密集区养殖品种单一,如牡蛎养殖区基本上都位于迹头、狮岐头和松山垦区海堤外侧;网箱鲍养殖多数位于梅花至将军帽、古鼎屿至可门一带;网箱鱼类养殖多数集中于迹头至将军帽一带及岗屿、下屿海域等,养殖区布局及品种结构不合理,且过于密集,养殖环境条件较差,导致养殖生物生长缓慢、单产下降、病害较为严重。
殖比重增加,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养殖品种较为单一,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如网箱以养殖大黄鱼、鲍为主,多次发生较大面积发病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由于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仍不尽完善,养殖生产者的产品质量意识不强,加之养殖业多为个体经营,缺乏大型企业运作,行业监管较为困难,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有待于提高。
防灾减灾能力较薄弱海水养殖大多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大型企业少,生产者缺乏病害监测及预防的技术力量;各级渔业环境与病害监测仅开展定期定点监测,信息反馈和通报渠道不够顺畅,现有的病害预警技术尚不成熟,养殖病害防控体系有待完善,赤潮监测监控体系未完全建立。海水养殖业仍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养殖设施抗灾防灾能力薄弱。海水养殖业以传统的潮间带滩涂养殖、浅海延绳式养殖和小型木结构网箱养殖为主,养殖设施不能有效抵御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与区域规划发展矛盾渐显根据有关专项规划,罗源湾以港口航运及临港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罗源湾港口建设以及发展临港工业与海水养殖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有限的海湾资源中,不但港口海运需要使用,而且海洋渔业发展、海上旅游资源开发都要使用,港口的建设管理特别是为了增加港口陆域而围填海造地必然会与近海海域的海水养殖和浅海养殖产生直接冲突,并导致纳潮量减少,水动力条件改变,港湾环境容量降低;大部分临港工业属于资源高消耗型产业,布局集中、紧贴或置于海岸带,将会增大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随着罗源湾的开发,临海工业与海水养殖业的矛盾、生态环境的压力还会继续加大。部分开发项目预留区禁止养殖,造成海域资源浪费,必须做好开发项目建设进度与海水养殖区退出时间的协调,减缓罗源湾开发对海水养殖业的冲击。总之,随着其他涉海行业的发展,罗源湾水产养殖面积将逐步减少,养殖环境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海水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沉重压力。
海洋环境存在恶化趋势罗源湾为典型的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能力较差,海域环境容量有限。多年来,罗源湾海区实施大官坂、松山、白水等多处大规模围填海工程,造成纳潮量减少、水动力条件改变、污染物稀释扩散能力和环境容量降低;罗源湾沿岸城镇建设、工农业发展,导致排海陆源污染物逐年增加;近年来由于港口航运业的迅速发展,大量船舶进出罗源湾,含油污水排放量随之增加;湾内海水养殖持续发展,特别是网箱养殖发展迅速,残饵、排泄物等污染物排放增加。近年来监测结果表明,罗源湾海洋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营养盐含量持续上升,重金属、石油类、DDT出现超标现象,对养殖产品质量、养殖成活率、产量和效益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互花米草在罗源湾西部侵占大片滩涂,造成适宜养殖水域缩小。
对策与措施
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针对罗源湾水质富营养化严重的情况,提倡适度发展江蓠、海带等藻类养殖,同时减少网箱鱼类和罗源湾顶部海域贝类(主要为牡蛎)的养殖规模;引进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快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种和无公害海水养殖,促进传统渔业养殖模式向优高品种、规范化和生态健康养殖方向转化。
转变养殖效益增长方式在养殖面积大幅度缩减的情况下,着力发展优良品种养殖,改进养殖模式和布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海域的养殖效益;发展陆域工厂化养殖和水产种苗培育产业;适应城市发展,结合海上旅游,发展休闲渔业。
规范海水养殖区域随着罗源湾电力、冶金、化工、船舶修造等临港工业、港口航运的发展,将对罗源湾海水养殖业造成较大影响,养殖区域布局的调整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养殖区域布局和养殖品种、规模的逐步调整,使之与其他涉海行业协调发展,保障罗源湾海域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增加抗风浪养殖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养殖群众把海水养殖业逐步向罗源湾外转移。
挖掘提高养殖产量新途径由于罗源湾海水养殖业大规模拆迁引起的水产品产量大幅度降低,造成市场供应出现较大缺口,可以通过在规划养殖发展区发展海水养殖、增加淡水养殖投资等途径弥补。鼓励进入发展区的企业和养殖渔民增加投资,引进新型养殖设施,开发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推广高优品种养殖,提高规划养殖发展区的养殖效益和产量。
消毒对水产养殖的病害发生主要起预防作用,利用消毒剂的氧化性及对病原体渗透压的改变,破坏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膜结构,使病原体中酶和蛋白质失去活性,进而致其死亡。一方面,消毒可杀灭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降低鱼类感染的风险,减少鱼病的发生,并能调节水质。另一方面,消毒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和刺激性,对水产动物造成一定的损伤,加之水体是一个变化的、复杂的系统,某些化学物质对水体环境易造成负面影响。所以,选择合适的消毒时机、合适的消毒产品以及合理控制用量非常重要。
一、消毒前需考虑的因素
消毒时间视实际情况而定。全池泼洒消毒剂,时间一般常选在晴天上午9-11时或下午3-5时进行。一般情况下,药物的药效与水温呈正相关,药物作用强度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强,作用速度加快,如含氯消毒剂等。阳离子表明活性剂(如新洁尔灭)会随水体pH的升高作用增强。常用消毒产品如生石灰本身具有强碱性。养殖水体有机物种类与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消毒剂的使用效果,主要有以下原因:有机物会在病原微生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阻碍药物的渗透;有机物与药物作用后形成溶解度比原来更低或消毒效果更弱的化合物,并且这些化合物对病原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机物直接与药物作用,降低药物浓度、影响药效。水体溶氧较高时,水产动物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强;溶氧较低时,易发生中毒或相关不良影响。
二、消毒种类
1.鱼体消毒
鱼体消毒一般是在放苗前,主要为浸泡和喷雾两种方式。一龄或无鳞类鱼苗下塘前可用3%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对于亲鱼或名优鱼类则用高锰酸钾,高锰酸钾为无机化合物,深紫色方柱状结晶体,具强氧化性,使用浓度一般为15~20毫克/升,药浴时间10~30分钟。漂白粉对鱼体消毒也有报道,其为白色粉末状,刺激性大,氧化性强,生产中用得较少,配成溶液浓度5~10毫克/升,浸泡20~30分钟。聚维酮碘的有效碘在溶液中逐渐解聚、溶解,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杀菌效果,属广谱消毒剂,对大部分细菌、真菌和病毒有不同程度杀灭作用,但对真菌孢子与细菌芽孢作用较弱,主要用于鱼卵及水生动物体表消毒,浸泡浓度为0.3~0.6毫克/升,时间为10~15分钟。鱼体药浴时间视水温和鱼体忍受力灵活掌握。
2.水体消毒
(1)氯制剂。种类多,通过在水中形成的次氯酸的氧化作用而达到杀菌的效果。该类消毒剂易受环境因子影响,药效一般随着水温、pH值的升高而加强。当水体有机物过多时,药效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氯制剂对水产动物刺激性也较大。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氧化型消毒剂,其氧化能力强,不会产生有毒有害副产物,对水产动物的多种病原菌、病毒均具有强烈的杀灭作用,在pH值为6~9范围内,随着pH值升高,杀菌效果也增强。使用浓度为0.1~0.3毫克/升,水产中较常用。二氯海因。其活性氯含量高,气味较轻,作用温和,杀菌所需浓度较高,作用时间长,有效氯释放缓慢,一般施用浓度为0.2~0.3毫克/升,实际使用较少。三氯异氰脲酸。为白色晶体,具有强烈的氯气刺激味,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具有高效、广谱、较为安全的消毒作用,不但能杀灭细菌、病毒、真菌、芽孢,对球虫卵囊也有一定杀灭作用,一般施用浓度为0.1~0.3毫克/升,较为常用。漂白粉。主要成分为次氯酸,白色粉末,施用时先用水溶解,滤去残渣,然后全池泼洒,以防止鱼类误吞漂白粉。使用浓度为1~1.2毫克/升,易与金属反应。
(2)溴制剂。该产品在水体中形成次溴酸,破坏病原菌膜结构,使卤素结合蛋白质分子,从而杀菌。广谱杀菌制剂,效果持久,不易挥发,对金属腐蚀性小,易分解,对环境污染小。二溴海因。白色或淡黄色,为纯溴制剂,具有广谱抗菌能力,杀菌力强,稳定性好,无毒低味,安全环保,不受pH等环境因子影响,使用浓度一般为0.2~0.3毫克/升。溴氯海因。为白色或黄色粉末,轻微氯及溴味。在水体中生成溴酸和次氯酸并缓慢释放。使用时,如果加入表面活性物质,效果会更好,一般使用浓度为0.2~0.4毫克/升。新洁尔灭(苯扎溴铵)。性质稳定,刺激性小,杀菌能力较强,对水体污染较小,一般施用浓度为0.5~1毫克/升。
(3)碘制剂。主要为季铵盐络合碘的形式。碘能氧化病原体胞浆蛋白的活性基团,并与蛋白质结合,使巯基化合物、肽、蛋白质、酶、脂质等氧化或碘化,从而达到杀菌效果。碘消毒剂为广谱消毒剂,能杀灭大部分细菌、真菌和病毒。聚维酮碘。其有效碘在溶液中逐渐解聚、溶解,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杀菌效果,属广谱消毒剂,对大部分细菌、真菌和病毒有不同程度杀灭作用,但对真菌孢子与细菌芽孢作用较弱,全池泼洒浓度为0.1~0.3毫克/升。双季铵盐类。是一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吸附于菌体表面,其疏水基能渗入细胞的类脂层,改变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胞内酶和蛋白质变性,达到杀菌的效果,一般施用浓度为0.1~0.3毫克/升。
(4)醛类。主要为甲醛和戊二醛。其通过烷基化反应使病原体蛋白变性、酶和核酸功能失效。除了能高效杀灭细菌、真菌、病毒,还能防治细菌性出血病、水霉病,施用浓度一般为30~50毫克/升。但醛类消毒剂刺激性大,容易破坏水质,较少使用。
(5)其他。生石灰为白色粉末状,使用浓度为20~30毫克/升,化浆全池泼洒。施用前应注意观测水质,如果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偏高,则禁用。在生石灰本身的强氧化性和碱性的共同作用下,水体中的离子态铵极易转化成分子态氨,而分子态氨会损伤鱼类的鳃,甚至直接致鱼死亡。臭氧。一般对名优水生动物卵进行消毒,浓度一般为0.2~0.4毫克/升。
3.清塘消毒
池塘水排干后,可撒生石灰,用量为40~50千克/亩,并对底泥进行翻耕、晒塘。也可选择向池塘投氨类肥料,并提高水体pH值,可有效杀灭水生生物和病原菌。
三、总结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X8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22
1我国水域环境的现状
我国淡水湖分布以五大湖为主,除去人迹罕至的原始湖泊地区,其他的淡水湖营养化经测量都基本达到了富营养化的标准,尤其是处于城市地带的湖泊,富营养化最为严重,富营养化中存在的较多化学物质多为氮和磷,可见人类的不自觉对于水域环境的危害性较大。另外,近些年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人们为了尽力跟进水产养殖的高度集约型发展,不断地加大养殖量和水产量,通过投放大量的水产饲料,不断地加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为了自身利益,不重视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只重视水产养殖的速度规模和自身利益。
2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2.1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养殖户在计算收益时发现入不敷出,许多养殖户面临着各种窘境,所以一味的依靠养殖新品种来增加效益也不能达到效果,而常规鱼类养殖业不一定无利可图,主要对管理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合理的管理是水产养殖成功的标准。
2.2对水体底质的影响
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偏低,经常出现饲料的超量投喂,这样很容易造成饲料的过剩,大量的饲料沉入水体底部。水产养殖所排出的代谢产物以及粪便等也相继沉入水体底部。久而久之,水体底部的有机质越来越多。水体有机质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更加频繁,进而消耗水体底部更多的氧气,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有毒物质出现,这些毒物不仅污染水体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底部生物大量死亡。
2.3水域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业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态,但是人们忽略了水产养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不仅导致稻田、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改变了水质,还严重的影响人体健康。
3制定相关的治理措施
3.1科学规水产养殖的面积
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生产量和经济效益,水产养殖的方式大多采取密集型,现如今发展迅速,规模也逐渐扩大,一些水产养殖已经开始走向高度密集的发展趋势。在养殖过程中,通过饲料来生长的生物未必会将所有投放的饲料吸收,未被吸收的饲料沉入水底,长期积累形成废料。水体自身存在修复净化功能,但如果日积月累,再加上养殖的高密度性,水体已经无法完成自身的修复净化,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已迫在眉睫。所以,相关部门在对水产养殖面积规划时,要合理考虑水体的修复功能和负载功能,以及水体可容纳的最大养殖限度,不要为了利益而盲目破坏环境。
3.2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及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是投饵式养殖和无饵式养殖。但两者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都较大,不建议采用。现如今,我国的科技生产能力也日渐提高,对于养殖技术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例如生物净化技术、植物净化技术等,既可以保证水产养殖的生产量,又可以保护水域,缩小污染源,并且还具有投资小、没有二次污染的优点。所以,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将生态环境的污染扼杀在源头。在提高技术的同时也要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事水产养殖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欠缺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意识,从源头引起了水域污染,导致水产资源问题一直不难解决。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法律专业知识普及,及时传授各种先进技术,使之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力。普及相应的专业法律知识,使从业人员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与严谨性,从而使从业人员更加重视对水域环境的保护,从根源解决水域污染问题,使水产养殖和水域环境能互相协调发展。
3.3加强水产养殖的管理以及对富营养化的管理
虽然水产养殖的利益在逐步加大,但是其带来的负面环境问题也在日益扩大。有关部门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管理。只有保证水域不受污染,才能大力发展经济,水产养殖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部门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完善对水产养殖的监督,同时,有关水产养殖部门也要根据法律条例制定相应政策,在保证不污染水域环境的前提下完成对水产养殖的经济发展。例如,制定相应的条例、规定各个地区水产养殖的资格证、加强对饲料成分的监察等,来充分实施严格的水产监督措施。水域环境富营养化是目前的最大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响应,根据实际问题积极采取对策。
4结语
就目前形势看,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对于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引进相应的先进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从业人员,从根源保证水域不被污染。要注重长远利益,不能以牺牲水域环境的代价来实现利益的扩大。
参考文献
[1]段学华,何立红,李春燕.水产养殖对水质影响及防治措施[J].能源与环境,2010,(04).
[2]秦战营.有机水产养殖面临的问题与讨论[J].河南水产,2011,(03).
关键词:水产养殖;实用水质;调控技术
引言: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水体环境中对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理化因子主要有溶氧、酸碱度、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而这些因子随着水温的变化、饵料的投饲以及水生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在不断地变化,想获得好的效益必须控制好这些理化因子。
1、水质溶氧不足的原因
1.1 温度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产动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耗氧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2 养殖密度 养殖池中放养密度越大,生物的呼吸作用越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池塘中就容易缺氧。
1.3 有机物的分解耗氧 池中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1.4 无机物的氧化作用 水中存在低氧态无机物时,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使池中溶氧量下降。
2、 养殖水体溶氧要求
水生动物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存,缺氧可使其浮头并致死。因此溶氧是水生动物的生命元素之一。一般来说,养殖水体中的溶氧应保持在5-8mg/L,至少应保持4mg/L以上。若溶氧低轻则使生长变慢,易发疾病,重则浮头死亡;而溶氧^高又会引起鱼气泡病。
3、 养殖水体酸碱度(pH值)要求
pH值是测量水质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鱼虾蟹都有各自的pH值适应范围,而且pH值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化学和生物过程,如氨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由于pH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其毒性程度亦不同,因此说pH值是水质的晴雨表。
3.1 水质PH值控制基准 水中生物光合、呼吸作用和各类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而它的变化对鱼虾蟹和水质均有很大的影响,淡水养殖PH值一般应保持在7-9之间。
3.2 pH值对水产动物的直接影响 pH值过高或过低对水产动物都有直接损害,甚至致死。酸性水(pH值
3.3 pH值对水质的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会使水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易分解,pH值高于8,大量的NH4+会转化成有毒的氨。pH值在低于6时,水中60%以上的硫化物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总之,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会增大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
4、养殖水体氨的要求
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而产生。养殖池中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氨是水产动物的隐形杀手。水中氨(NH3)的控制基准:氨对水产动物的毒害依其浓度不同而不同。
(1)在0.01-0.02ppm的低浓度下,动物可慢性中毒出现下列现象。1)干扰鱼虾蟹渗透压调节系统;2)易破坏鱼鳃的粘膜层;3)会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鱼虾蟹长期处于此浓度的水中,其生长会受到抑制。
(2)0.02-0.05ppm的次低浓度下,氨会和其它造成疾病的的病因共起加成作用,而加速其死亡。
(3)在0.05-0.2ppm的次致死浓度下,会破坏鱼虾皮、胃、肠道的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
5、养殖水体硫化氢的要求
硫化氢是一种可溶性的毒性气体,带有臭鸡蛋气味。水质中硫化氢控制的基准是养殖(特别是苗种培育)生产中,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ppm以下。硫化氢是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大约0.5ppm的H2S可使健康鱼类急性中毒死亡。当水中的硫化氢浓度升高时,其生长速度、体力和抗病能力都会减弱,严重时会损坏鱼虾的中枢神经。硫化氢与水生动物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降低血液载氧功能,导致鱼虾呼吸困难,造成死亡。简单介绍几种保持池水H2S不过量的方法:(1)充分增氧:高溶蟹氧可氧化消耗硫化氢,并可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与繁衍。(2)控制pH值:pH值越低,发生H2S中毒的机会越大。一般应控制pH在7.8-8.5之间,如果过低,可用生石灰等提高pH值,但要确认水中氨不过量,否则又易引起氨中毒。(3)经常换水,使池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降低,同时新水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能沉淀水中的硫化氢。(4)收获后彻底清除池底污泥,如不能清污,应将底泥翻耕凉晒,以促使硫化氢及其它硫化物氧化。(5)合理投饵,尽量减少池内残饵量。
6、亚硝酸盐引起的问题
1、危害:亚硝酸盐对水产生物的毒性很大,主要表现为对肝脏的损害,例如:虾蟹中毒时鳃受损变黑,最后死亡。养殖中后期,水体高温,底层有机物积累过多,耗氧量大,厌氧微生物繁殖快.亚硝酸盐容易超标,偷死现象容易发生。
2、解决措施:通过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机会;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粪便的过多排泄;还可以施用水质改良剂如微生物制剂,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
结语:不同的水产动物都要有相适应的生存水质条件才能顺利生长发育,水质的一些基本指标应控制在生物所能适应和承受的范围,不然会直接影响生长速度,成活率,饲料系数,经济效益不理想,严重恶化的水质会造成大批死亡,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养殖信心。因此,对于水产养殖而言,应“养鱼先养水,水好鱼才好”。
参考文献:
[1]王大建,郭旭强,张伟.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J].齐鲁渔业,2012,(10).
[2]杨永贵,崔世华,张永旺.浅谈无公害水产养殖病害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11,(16).
[3]忻元扬.水产养殖病害的成因与对策[J].科学养鱼,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