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076-03
目前,关于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已经成熟,但大多数的研究都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等层面展开,从金融危机角度谈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成果甚少,在金融危机下新农村建设将遇到什么阻力,依托旅游业又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是危机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对此问题以普者黑乡村旅游为例,详细分析了普者黑乡村旅游在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望能为业界关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以此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乡村旅游在国内外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的乡村旅游源于法国,然后在欧洲兴起并繁荣起来。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20世纪就有了发展。2006年9月5日,由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和贵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贵州省旅游局承办的“2006年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在贵州贵阳花溪开幕。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都参加了此次论坛,展开了以“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为主题的论坛,旨在探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剖析政府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政策支持等。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创新等前沿理论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乡村旅游就是途径之一。
二、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众所周知,2008年末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我国经济和企业都将受到挑战。
旅游业依托性、关联性、综合性强,遭受各种挑战性影响在所难免。普者黑景区就是乡村旅游的一种,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境内,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危机到来之际,普者黑乡村旅游也将迎来发展困境。
(一)基础设施在危机背景下更加难以完善,融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以旅促农战略受阻
经济危机的到来使经济放缓,经营者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聚集相应的资金,改善普者黑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在2009年1月进行了为期5天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防尘防蝇、消毒保洁设施不健全,农家乐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办理《健康证》。鉴于普者黑景区淡旺季分明,所以淡季娱乐设施闲置不用,参与程度较高的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没有质量稍好的医疗机构,没有网络等。上述问题的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融资的概率相对比较高,然而,在危机背景下投资者信心大减,融资问题更是举步维艰。原因有三:
1.普者黑景区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淡旺季分明,游客接待量不稳定,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较大弹性消费等问题的存在,使投资者感觉到投资回报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遥不可及,严重挫伤投资者的投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经济危机的到来使中国股市陷入严重熊市,首先打倒的就是中产阶级,这一阶层的投资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景区农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缺乏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农村金融网络不完善,农民融资渠道较少。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景区经营资金短缺,运营代价大
在危机背景下,人们对国家经济缺乏足够的信心,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市场也显得疲软不堪。刚刚结束的两会为了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关于恢复“五一”长假和《中国公民休闲纲要》都在整理讨论阶段,具体实施方案还没有定性,暂且不考虑其结果如何,既然有这种提法,就说明旅游消费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旅游景区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旅游消费。缺乏足够的旅游收入,旅游景区的经营陷入困境,立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繁荣农村经济的普者黑景区,由于危机的影响,对员工的培训进度放缓,对仙人洞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的实施可能化为泡影。一年一度的环境评估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苦于缺乏资金而不能开工。
(三)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
在普者黑旅游区,只有仙人洞村位于景区内,从中受益匪浅,而普者黑村离景区较远,为了开发景区,占用了普者黑村大量农田,但是村民从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普者黑村没有从中受益的村民抱怨颇多。据统计,普者黑村现有农户901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仙人洞村现有农户183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7%。这说明普者黑旅游景区的开发范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生产不能发展,生活不能富裕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危机的到来使经营者面临巨大的阻力,为了振兴景区的旅游经济,他们会不择手段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千方百计设计出让旅游者满足的旅游体验,在已经损害了部分村民利益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侵犯他们的生存空间,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极不一致,所以,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参与旅游经济的结构,成为旅游开发必须加强研究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
三、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和谐是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要有支柱产业的带动[7]。普者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农村居民率先富裕起来,然而在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关心和帮助。危机的到来像一把双刃剑,既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挑战,又给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坚实的基础
从开办者来看,据调查截至2008年1月,普者黑景区农家乐已经发展的奥72户,其中:普者黑村22户,仙人洞村50户;从服务方式来看,以经营无公害蔬菜为主,同时经营清汤鱼、“腊猪脚”“老八碗”等特色饮食,附带提供麻将、扑克等娱乐工具,大部分农户还开办了住宿服务;从经营收益来讲,农家乐开办户年收入在5000~30000元不等;从接待能力来看,各项数据均呈上升趋势。如下图所示:
注:以上数据资料均来自丘北县旅游局,其中总投资、总收入、纯收入和所缴税金单位为万元。
(二)普者黑旅游景区社区居民都对发展旅游充满了信心,为“以旅促农”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思想保证
普者黑旅游景区位于文山州丘北县境内,距离昆明287公里,远离昆明市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比较小,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县城区域,所以在危机背景下该景区的客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笔者通过几天的田野调查发现,景区社区居民都很乐意旅游者的到来,也很有信心去接待旅游者。刚刚结束的两会,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贯穿始终的就是要坚定信心,信心是生产力,信心是思想动力,信心是精神支柱,信心蕴含着奋进的力量。有了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就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拿出对策,就能够凝聚力量、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就能够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暂时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纯朴的草根思想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为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危机中的思想法宝。
(三)危机也是转机
魏小安说,即便遭遇经济危机,中国中等收入的家庭依然有足够金钱外出旅游,也正是由于经济放缓,人们通过旅游缓解压力、享受闲暇的愿望将更加强烈。所以旅游经济在危急中仍然有繁荣复兴的可能。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主动、迅速、全面的。加上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条件明显好于以往,有利于产生应对金融危机的明显成效。如正在修订的《公民休闲纲要》就说明政策方面因素会促使人们为了缓解压力而外出旅游休闲。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就我国而言,政府已明确投资几十亿资金发展旅游业的策略,加之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旅游企业和景区的融资建设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因此这一时期可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良好契机。
所以,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各方面都在群策群力,为应付危机做好了各种准备,在危机中寻找希望,谋求形势的好转。如果普者黑乡村旅游在政策带动下能够蓬勃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该区域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四、结语
总之,危机的到来给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为了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及早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危机中必须树立信心,经营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环保部门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建设部门做好规划,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监管,税务部门和公安部门做好缴税和安全工作,在政府协助下完成融资问题和环保问题,争取在危机中寻找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冬玲,张黎,舒伯阳.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7,8(4).
[2]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3]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农村展望,2007,(10).
[4]张飞,郁玉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
[5]王飞.西部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6]丘北县旅游局.普者黑景区农家乐经营情况调查报告[R].2008-01-1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 规划; 建设
1 小城镇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结合点,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能够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担负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因此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总体规划,将小城镇看作是城市在农村延伸的一个平台,通过结合地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建立规划项目和标准,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小城镇建设目标。现阶段,我国正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坚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因此小城镇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利用缺乏总体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给出了清晰的思路,首先,当前我国土地制度城乡分割、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总特征,以土地出让收入、土地抵押贷款为核心的“以地谋发展”模式,为上一轮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目前土地制度安排已经明显不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性质认识模糊,定位不清,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粗制滥造,盲目向外扩张,规划缺乏科学性,既难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无法抑制城市漫无目的铺摊子式的无序发展。并且这种以局部和短期利益为目的的过度开发不仅能够导致区域土地结构失衡,而且会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伴随着人口外流,过疏化现象逐渐出现,许多村镇建设时布局分散,“空心村”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不仅能够改变农村地区的原始风貌,也加剧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难度,有可能还会引起一系列社会安全隐患问题。再次,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在流转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迅速攀升,因此围绕土地利益争夺的现象也在不断加剧,这种征地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2.2 产品质量差,缺乏公平的交流平台
现如今,工业废水、污水不达标排放,农药、化肥的过度和非法使用,使农业生产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再加上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检验检疫技术、设施落后,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很多地方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致使很多不合格的农产品就直接入市[1]。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多关心自己的食品和健康,追求养生之道,对纯天然的有机绿色食品需求量大,@不仅导致农业比重不断降低,社会地位不断下降,而且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此外,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比较分散,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农民不仅没有很强的自我维权意识,而且对事情没有较准确的辨别能力,因此无法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对价格的走势也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们只是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品源,却无法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很少能形成真正利益的共同体。这使农民很容易受到价格欺诈,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也转嫁到农民身上。
2.3 产业结构单一
(1)养殖业不能够独立发展,需要长期依赖于种植业,这种格局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例如:大型养殖场中牲畜养殖的废水随意排放,不能够加以利用;农药化肥的使用和塑料薄膜等有机废气物污染等使用和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这不仅使生产规模难以稳定扩大,而且产品质量也难以稳定提高。在养殖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上,主要局限于食品类,而在蕴藏着巨大经济效益的非食品类养殖产品上,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2)增产却不增收。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率低,农业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十分明显,再加上市场准入条件的提高,使农产品在品种类型、质量档次、工艺水平、营销策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3)城镇中大规模的集约性经营程度低,组织比较分散。具体有:一是品种多但很杂,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缺乏深加工环节与增值的有效途径,再加上品牌意识不够强,对市场把握方向也不够准确。二是农村个体工商户生产的产品质量差,优质产品少,因此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一旦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具有落后性调整不能准确地应对市场发展变化。
2.4 小城镇缺少融资渠道
现阶段,资金短缺一直都是小城镇在建设中无法逃避的问题,融资渠道不平稳,市场机制与资金运作方式又不协调,镇政府无法灵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如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来积累建设资金,而大部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也是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投资,而政府给予的财力支持具有一定限度[2]。在小城镇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时,分散了这些有限的地方财力资金,使得基本的道路交通设施、排水设施、处理净化设施等都没有达到正常标准,城镇功能不完善,进而使得一些企业因成本过高、基础设施落后而不愿进入小城镇发展,因此造成小城镇缺少外来企业的投资,外来劳动力也难以在小城镇立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小城镇的发展受到限制。
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措施
3.1 制定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的第二十四章,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给出了六个方面的重大政策改革方向,分别是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和强化耕地保护制度[3]。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1 有效利用土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针对村镇发展规模不合理、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利用方式粗放等问题:首先,政府应对耕地实行重点保护,科学引导,防止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大,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第二,可以通过市场采用经济规律,通过多种经济杠杆调节土地利用规模,对盲目扩张建设用地进行约束,积极开展土地改良和土地整理。最后,对人口少、布局零散、土地利用率不高的村,施行撤销合并,集中建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3.1.2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严格的用地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3]。这个集体究竟是属于哪一级,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为了让各个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明确土地产权,必须抓紧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在小城镇实行国家土地政策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得到保障,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中得到实际利益。
3.1.3 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基金制
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在支付完抵押贷款和赎回土地债券外,把剩余的出让收入放到国有土地基金中,基金用途主要是调剂历年出让收入和支付抵押贷款和赎回土地债券之间的收支差额,地方政府和其他机构都不得随意动用这笔基金。有利于缓解未来土地出让收益占总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保障跟土地相关的政府资产表的长期平衡以及维护农民的利益,减少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
3.2 提高农产品质量
3.2.1 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由于广大村民往往直接接触的是小城镇上的农资经销点,因此,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小城镇农资市场的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等,确保农民购买到安全可靠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并且逐步扩大以小城镇为着力点的惠农政策覆盖面。其次,可以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集中治理环境污染。
3.2.2 建立公共交流平台
一方面,小城镇作为一个桥梁,可以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小城镇将各种资源交汇融合,为周围地区提供一个信息和物资的交流平台,并且通过开展期贷、指卖、展会等贸易方式来规范订单农业发展,减少生产盲目性。另一方面,小城镇还可以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通过他们组织生产,将农副产品直接向城镇和其他地区销售,以带动和促进周围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3.2.3 实行社区支持农业
社区支持农业简称CSA。它是指社区居民在对食品安全关注下兴起的一种城乡社区相互支持,稳定发展的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一种区域性生产-消费经济系统和运作方式。换句话说是让城市购买者参与到农事中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城乡互动,通过面对面交流来增强两者的信任度,建立起相互支持、平等友好的关系。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城里消费者通过感受到农民生产的艰辛和所付出的成本,了解有机产品与生产的环境和自身健康的联系,进而更容易接受高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并愿意与农民共同承担气候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社区支持农业”可以使农业生产与城里消费者的需求直接挂钩,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也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不仅农民得到了公平贸易,收入不断稳定增加,而且消费者也能得到新鲜的蔬菜供应,并且能根据自身需求对种植计划提出调整建议。通过小城镇提供的这个平台,CSA可以更加具体地实施“城市反哺农村”这项政策。
3.3 构建乡村产业园
在当今现代文明大潮中,城市人群工作竞争十分激
烈,生活节奏紧张,身负压力大,为此可以开发都市农业资源。如在城镇近郊附近,可以围绕农业教育、游览观光、科技展示、生态旅游等主题,发展生态农业,创建农业休闲型、科普型、生态型等园区。对小规模产业建设予以扶持,如太阳能小型污水处理沼气池等实体建设,并围绕主导产业链,促进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镇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融种植、养殖农业、情趣果林、花卉、观光旅游、娱乐于一体,较好体现生产功能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以构建绿色经济自然和谐低碳环保体系,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动力[4]。
在延长产业链上,由于企业对市场的需求有较准确的判断能力,可以引导农民生产,把制造业与农业生产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制造,来提高小城镇农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整个农业结构。
3.4 拓宽建设资金多种渠道
由于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薄弱,商业利润空间较小,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吸引足够的资金,因此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化融资体制,优化投资环境[5]。也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小城镇居民积极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如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实行BOT融资模式。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而政府对这一基础设施有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部门。这个模式不仅节省了政府的投资,也激励一些企业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更多的外来企业的转移,促进小城镇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许俊丽,吕晓男,邓勋飞.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5).
[2]王颖真.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2011(10):19.
[3]赵 韩.在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中要进一步集约用地[J].中国产经,2011(8):4~5.
关键词: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新农村建设
衢州地处浙西,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近年来以“保增长、促转型、重民生、激活力”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谋划“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工作,更是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农村民生发展,打造生态富美乡村等”作为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课题。衢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许多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形成了和美的人居环境。基于此,本文对具备传统文化背景的村落建设策略进行了探索与阐述。
一、新农村建设与传统建筑文化的保存
传统聚落和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其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了该地域居民的共同心理特质,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社会形态发展。衢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反映了因地制宜、象天法地的思想,强调了“择优而居”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1.1村落遗存现状
衢州“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川陆所会,四省通衢,其建筑风格糅合有闽、浙、赣、皖的成份。其地域内遗存有大量传统聚落,知名的有江山廿八都、清漾,开化霞山,常山球川,龙游三门源等等,其余不经名着更是不计其数。
历经战乱与浩劫,传统聚落受到了很大破坏,尤其是许多优秀建筑装饰构件被糟踏得面目全非,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族谱被付之一炬,许多非物质遗产未受到足够重视而失传;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盈实的居民向往城市生活,对传统文明认识不深,乡镇规划建设制度不够完善,等都导致了农村拆旧建新的风气日盛,致使传统文化又遭到了新一轮的“轻视”。而除了廿八都等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一定的成就外,衢州大部遗存正处于消亡之中。
1.2地域传统的保存
传统建筑有异地拆迁,集中统一安置重建的保存方式。这种模式的杰出代表是安徽潜口古民居群,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附近的十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集中一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明代山庄。浙江龙游民居苑也是异地搬迁保护文物工程的示范点,把散布在县境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的优秀古建筑,集中迁移到民居苑,实行异地保护。
上述模式并非是最后的办法,往往容易失去其灵性。建筑、环境只是物质的载体,而世代聚居在这里的居民才使得其内涵得以延续,使得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得以相依相存。对传统聚落和民居的保护应尽量做到开发利用,坚持适度的原则,客观评价传统聚落和民居的人口承载量,使居民积极参与,在具体的村落规划设计与单体建筑设计创作中,传统民居的室内外空间构成、环境意识、形式表达、装饰艺术、聚落空间的形成(场所精神)与社会适应等都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源泉。
二、传统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生态规划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规划,而这种规划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是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规划是传统规划的发展,其着眼点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现存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最后拟定规划建设方案。传统聚落的建筑文化内涵经过提升,可以成为新农村规划设计的重要源泉,在汲取其营养后,可以改观现状。近几年,经济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些有条件的村落做了详细而现代化的集镇规划,但其新的面貌基本上已是现代小城镇的格局,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太多考虑原有村落的延续,新的建设工作往往是在拆旧建新的程序中粗放地完成。尚未作整体规划的村落,居民视自身财力自行拆建或局部改建任意为之,污废水的排放未经设计,原先蜿蜒流经村庄的溪涧已成了“排污渠”。经过人为的改造和岁月的风霜,许多优秀的古村落已逐渐失去了其往日的和美。
2.1 地域传统的保存、创新与发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传统聚落和民居地域传统的保存,因遵循以下一些原则:深入细致了解历史肌理、居民生活习性,以政府为主导,坚持整体性规划;鼓励居民自发参与,提倡动态保护传统村落遗存,保存的同时应满足居民的生活,应在尽可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的前提下,对传统予以保存;根据“环境承载量”评估准则,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和保护的前提下,适度进行旅游开发,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域传统的发展需要表现在其历史上的延续,这种延续性可以加强聚落地域特征的确立。新的聚落环境的发展与塑造,一方面要考虑传统的“再现”;另一方面也要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与功能。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创作中,传统民居的室内外空间构成、环境意识、形式表达、装饰艺术、聚落空间的形成(场所精神)与社会适应等都可以成为新农村设计的源泉。理解传统聚落、居住空间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可以为当代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提供许多宝贵借鉴并能启发灵感。在研究如何拾遗、保存的同时,发掘深层次的传统建筑内涵及其质朴的环境观念,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特征,发展自身的村落特质。
2.2新农村建设与景观生态规划
传统的农村居住建筑大都紧邻而建,巷道窄小,空间拥挤,或有个别院落有些拼块绿地,少有公共景观廊道和模地。近几年,许多村落由于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又兼用地紧张,连最后的几片池塘也已经填平挪作他用。周围田园山林的确给村落提供了足够的绿化和新鲜的空气,但这种无序的自然只是初级景观,并不能取代村落环境内部的景观规划与建设。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也 图1球川村口-塔
是生态系统的载体,是一个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单位,有着明显的边界。通过景观生态分析、评价、设计及景观生态建设可以使得村落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有着传统文化背景的古村落,其选址一直重视风水理论,虽有糟粕部分,但也不乏精华。如“山绕成球、水汇成川”的球川村,坐落在四面环山的一个山谷里,与外界的通道盘绕在山岗谷地间隙,富有灵性的水从四面汇聚到村南的溪流,村口处的一风水古塔保存完好,不仅成为村落的地标,更是居民精神的寄托。又如西安高腔发源地严村,其水口作为村落空间序列的开端,先民在江岸转折处垒 图2严村水口-樟树湾的远景和近景
土成坝,如今坝上十数株古樟树枝桠相连,遮天蔽日,此水口因名之“樟树湾”,每逢农闲节日,全村老幼欢笑聚首,其乐溶溶,如今依托江水、古樟、古戏台,村民们兴起了“渔家乐”,办起了“乡村大舞台”,连“央视”也闻“风”而来。又如黟县宏村,将自然水系予以出神入化的运用,将水圳、月沼、南湖等比作牛肠、牛胃、牛肚等生命系统,而实质上即为村落公共景观廊道与模地的典范,不仅为村落提供了连续又开阖的景观,提供了潺流不息的脉动,同时为村落改善了生态环境,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等等,不胜枚数。
在有着良好传统景观环境的村落,在进行生态评估后,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景观遗存,继续发挥其唤醒历史记忆和愉悦人们情操并改善生态小气候的诸多功能。然后,依托传统,在充分考量各种因素后,再进行村落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比较合理的模式。
三发展村落生态旅游
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村 落,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图3黟县宏村南湖
将发展生态旅游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农家乐”作为生态旅游的典型,的确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较为丰厚的利润,但也伴随着较多的负面影响。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与传统概念的旅游相比,新农村生态旅游活动往往在有着历史文化积淀的背景下展开,其开发生态旅游的唯一目的是依托历史资源,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现有开发模式有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在村委组织下的自发经营模式和将村落资源对外承包模式。前者,由于开发者整体规划设计素质不高,缺乏全局性的考虑,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不自觉地破坏了历史遗存,同时对环境承载能力估计欠缺,对村落生态环境往往造成很大的破坏;而后者,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常常流于形式。
生态旅游的开发极具专业性,而传统文化背景的村落由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需要整体策划,在旅游设施、项目、服务等诸多方面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更强的专业性。固然,游客的素质参差不齐,但是通过合理的引导,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感悟甚至教化的作用,这就需要结合专业、尊重文化的基础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只有在充分发掘出传统聚落的景观旅游资源,结合现代生活与旅游业的发展,采取保护、改善、整饰、保留、拆除和重建等保护整治综合措施,重朔历史形象,才得以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一、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财政支撑
过去一段时期,城市基础设施一直是公共财政重点支持对象,而农村基础设施并没有受到公共财政的关怀。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较好的区域,其经济发展较快。所以,全国各地农村都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建设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离不开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撑。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多,既有公益性,也有部分经营性的,如通讯设施、村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等等。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村通”工程就是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的举措。村庄道路路况好坏关系到产品运输、村民出行等问题,对农村经济与生活有相当大的影响。村庄道路硬化就提上了新农村建设的日程,在村庄道路的硬化过程中,就出现了谁来出资修路的情况。农户由于本身在经济上弱小,不可能完全承担道路硬化所需资金,大部分村集体由于其控制的经济资源有限,没有经济剩余可用于道路建设。在有些乡村,笔者就发现,村庄道路硬化资金来源可分为四大块,即农户出一点、村集体再出一点、村庄外社会集资补一点,最后的大头就是国家公共财政配套补贴一点。可以看出公共财政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村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还是集体化时期的遗留,因年久失修,其灌溉、防洪功能大大弱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我国非集体化后,国家力量从农户生产、生活中收缩,集体力量在生产中大大减弱,农户家庭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就因集体产权虚化,出现了大家都可以使用而无人管理的状况,最后,酿成真正的“公地悲剧”。水利设施是农业经营不可或缺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就需要公共财政介入和支撑。当然,可根据部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具有经营性的特点,运用投资、奖励补助、贴息、担保等手段,按照“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减轻公共财政的压力。但是,大型的水利设施建设与完善,由于工程大、投资多、回收慢等特点,主要是由公共财政独力承担,这一点也是其他社会资本所无法抗衡的。
二、乡村诸种教育:公共财政供给
教育有利于更新个人知识结构,提高个人收入,有效地缩小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乡村教育主要是指农村义务教育与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等。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发展的直接要求,而且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农村义务教育应当也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承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多途径筹资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这调动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然而,在实践中,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特别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缺口问题,反而拉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实践证明,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导致这种体制弊端重生而不可取。2001年起,我国实施以县级财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同时,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教育集资。然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同样未能解决,仍然未能摆脱以往的困局,地区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并未缩小,教师工资仍不能及时到位,学校运转仍不畅,贫困学生辍学率偏高,等等。实际上,是由于国家公共财政并未完全充实农村义务教育,造成了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这种财政体制还是没有适应我国的客观情况,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在现阶段需要均衡支持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财政体制,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实行完全由公共财政负担。县级政府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主体,不应是经费的投入主体,因为低重心的投入制度会使县级政府财政压力很大。因此,要转移义务教育投入负担主体,将投入主体的重心上移,加快中央和高一级地方政府的投入速度。农村中针对农民的各种职业教育培训大多是由非赢利组织提供,如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等,当然,这些组织大多是民间组织。但有许多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的就是劳动部门或科技推广部门组织和资助的。所以,公共财政的介入就不可免了。
三、农村社会保障:公共财政介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背景 图书馆 下乡 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35-01
在农村,完全对农民朋友开放的图书馆很少。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还应建设精神文明。而后者往往容易被简化或是忽略,这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图书馆下乡(以村为单位,在农村建设小型图书馆)能很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精神面貌现状分析
(一)传统的娱乐方式
农闲季节,农民朋友一般通过看电视、打牌、闲聊、到处转悠等方式来打发空闲时间。看电视除了能打发时间外,只会让人越看越空虚。打牌除了能让人消遣时光外,只会让人越打越浮躁。闲聊除了能让人彼此交流外,只会让人越说越无聊。到处转悠除了让人漫无目的的游走外,只会让人越转悠身心越疲惫。这些传统的娱乐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朋友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且也不能提高农民朋友的素质。唯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好书,能让人为之欣喜和振奋。
(二)科学文化知识缺乏
在农村,近亲结婚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病不就医而信迷信的大有人在。可见,科学在农村还很匮乏。导致科学在农村匮乏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普方面的图书在农村严重不足。常常由于经济原因的制约,很少有农民主动买书看。如何解决农民免费阅读图书的问题是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其实,在农村建设村级小型图书馆供农民免费借阅是一个可行且不错的办法。如果有供农民免费借阅的图书,肯定有不少农民会利用农闲时间来看书。看书对增长农民的科学知识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图书馆下乡,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民无图书可读的问题。图书馆下乡应做为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措施的重中之中。我们不求科学在农村的普及一蹴而就,但求科学在农村的普及随着图书馆下乡而不断深入。科学早一天在农村普及,就能早一天惠及农民。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图书馆下乡的重要意义
(一)图书馆下乡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大量的精神食粮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也应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农村,缺乏的不是粮食,而是精神食粮。好的图书无疑是一种上好的精神食粮,而农村,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好的图书。图书馆下乡无疑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大量的精神食粮,让农民朋友尽情享受文化盛宴。农民朋友不但可以通过读书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农民朋友的精神风貌随之焕然一新,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能够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二)图书馆下乡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资源
在农村,大多数小学、中学还没有图书馆,这意味着他们根本没有多少阅读资源,而他们仅仅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下乡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图书馆不仅对农民朋友开放,同样也对小学生、中学生开放,让他们有好书可读。图书馆下乡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源,有利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有利于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和中学生是学习知识、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这个年龄段学到的知识可以终身不忘,图书馆下乡可以为他们在学习的黄金时期提供足够的知识资源。
(三)图书馆下乡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
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可见,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简而言之,书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书能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书能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图书馆下乡,服务对象和受益对象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广泛阅读、持续阅读,他们的素质会随着不断的阅读而不断的提高。
(四)图书馆下乡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在农村,酷爱读书的人不在少数。然而,有一部分人由于经济原因买不起大量的图书,这成为了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道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图书馆下乡如同久旱逢甘露,长夜得明灯,及时满足了那部分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图书但又酷爱读书的农民朋友的学习阅读需求。图书馆下乡,意味着图书可以免费借阅,农民朋友不用自掏腰包就可以阅读自己想读的图书,从而免去了他们由于购买图书而支出的那部分费用,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是显而易见的。
(五)图书馆下乡可以让图书资源共享
农村图书馆实行免费借阅制度,借阅者将图书从农村图书馆借出去,并在规定还书日期内将图书还回图书馆,这样图书就可以周转使用,同一本图书就可以被不同的借阅者反复借阅,真正做到了图书资源共享,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每一本图书的作用。图书馆下乡可以让图书资源共享,既做到了大家有书可读,又可以节约大量用于印刷的纸张,节能环保是肯定的,这与国家和政府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高度一致的,必定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书馆下乡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图书馆下乡是培养现代农民的基本保障,图书馆下乡是指导农民科学务农的重要依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图书馆下乡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期待图书馆下乡能早日实现,以促进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目的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供给和需求逐渐向着实用性和多样性的方向转变。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农民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目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供给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1.1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存在严重的不足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使其难以发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作用。
1.2 城乡及区域间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域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城乡区域间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一般而言都是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总量多于农村,东部地区多于西部,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使得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呈现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公共产品对于促进农村发展的贡献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1.3 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使其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问题长期存在。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所必需的公共产品供给长期不足,而一些需求较少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却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比如有大量的资金被一些形象工程等占用。很多地方政府对农村硬件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足,这种决策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
1.4 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偏低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体制使其对资源的实用效率十分低下,难以达到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目前我国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实施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上级政府直接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决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这种模式难以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真实的需求情况,也难以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是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方面呈现的重要问题之一。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建议
2.1 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还难以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民的需要。因此必须首先要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要根据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在一些形象工程等方面适度减小投资,以确保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2.2 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和投入力度
要重点对地方政府农业管理职能进行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机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重新确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支出,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另外,要充分重视目前农村地区迫切需要的财政资源,加强对必需品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针对农业生产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逐渐进入到农村生产和发展等领域,搞活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系。
2.3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运行机制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必须要通过完善相关运行机制来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首先,地方政府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到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对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破除行政力量的过分干预,使得广大农民能够自主决定其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对关键性的公共产品进行大量的供给。并对现有的运行机制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使其能够长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4 逐步将农村居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所实施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农村地区还显得相对薄弱。因此要想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取得应有的效果就必须要将农村居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体系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重点实施“扶贫”项目,解决农村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
总结
从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只有不断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投入力度、完善供给机制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才能够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的诸多问题,并有助于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发展;农村文化;生态圈
一、农村文化发展的窘境
(一)人力资源的匮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出现了“空心村”这一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沿海经济开发区及一二线城市急需大量劳动力发展经济,提供了更多更好地就业岗位,农村青壮年投身于城市建设大军之中,另一方面,可以说本身的农村人民对着城市,或者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同时,农村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物质精神需求。“空心村”的产生原因可谓是诸子百家,并值得深入思考研究,但我们从其对农村文化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来看,可以说是巨大且深刻地。文化的发展始终依托于人的继承与发展,缺乏人力资源成为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巨大窘境之一,许多优秀的文化得不到人的认同、得不到继承,何谈发展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并且,缺乏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文化圈的建设更是举步维艰,基础文化设施的维护、文化氛围的营造都很难得到提升和质的飞跃。值得注意的是,在缺乏人力资源的状况下,糟粕文化的及时否定、阻止传播问题也陷入了尴尬且不可估量的境地。
(二)基础设施落后。
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阻塞之一,许多对于文化等精神层面有需求的一群人,没有得到及时的文化补给,他们对于文化的渴求和文化的热情将逐渐消退。相当一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农村人民不热爱文化、对自我文化的否定。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他们长期以来不能得到满足的精神需求,降低了他们对于文化的关注度。以色列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图书馆藏量最多的国家,无论城市农村,而我们国家在飞速发展的时候,在大量城市图书馆拔地而起的时候,却忽视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和探讨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值得在农村扎根。当然,文化设施包含但绝不仅限于图书馆,如果单纯地认为几座图书馆可以解决文化发展的燃眉之急,未免太过简单,农村社区文化群体的建设、文化协会、文体设施,都值得进一步改良与发展。
(三)关注度及舆论问题。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对于农村文化的关注是不足够的。在很多人眼里、漫威文化甚至成为了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这种虚拟文化在与农村传统文化的碰撞之中,农村文化显然占据了下风,一方面农村文化不够“时髦”,还有一方面,则是偏见与误解,这就是舆论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谈及农村文化,总会有片面地否定意识,认为农村文化是落后的、是过时的、是不够有趣的,这种片面的想法扎根于很多人的内心,诚然,有不够合理或者说不符合当代特征的文化,甚至有糟粕,但若想发展农村文化,就必须站在更客观更中立的态度去了解它、从而改正它、发展它。
二、农村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信息化时代大背景。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农村人民可以接触到大量国内国外的新鲜文化、这其实就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的状况。说它是机遇,因为在此背景之下,如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将可以走向世界,它代表的不仅是传统文化、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农村特有的精神内涵,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从而发展它,这实质上是农村文化传播和升华的良好契机。但同时也面临挑战,如何在众多文化之中,处于屹立不倒的状态、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的先进性,这其实是很难的,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个文化如果想得到更多的传播,首先是得到认同,如何提取农村文化的价值内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现实、最首要的任务。我们如果能将农村文化与更多人的灵魂产生共鸣,它将走得更加长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此状况之下,切不可随波逐流,那样就是在毁灭农村文化。文化的发展是需要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只图眼前利益,不顾日后生存。这也是本文提出文化生态概念的初衷。
(二)文化碰撞与融合。
文化的碰撞,在目前的文化潮流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凡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和建构体系,在文化的碰撞之中,其实是一种检验自我,校准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面对如今纷繁复杂的文化,农村文化在与其碰撞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劣势的状况,但这并不会阻碍其发展,这更能刺激农村文化修正自身,从而激发无穷尽的原动力,去抵御文化侵略。但是,如果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改良自身,则会被淘汰。在文化融合方面,挑战的层面更大一些,其难度也更加大,如何选择世界文化之林中适合的、优秀的文化来与之融合,吸取优秀经验也是很值得思考的。
三、生态农村文化圈的建设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圈的建设与发展,与文化产业休戚相关,想要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圈,必然需要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撑,而文化产业又包含多个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则是文化产品的输出,如果让更多更好的文化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要义。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文化的保护。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都是发展农村文化的法宝利器,文化产业的立足会带动更多文化产品的产出,文化产品的优秀产出所带来的经济成果和文化收益,反过来刺激文化产业的经一部扩大。
(二)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农村文化在可持续化发展问题上显得十分乏力。一方面,由于发展底子薄弱,得不到相关的关注与扶持,另一方面,刻意地迎合市场需求,使得其在发展的道路上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剧增。农村文化想要发展必须走出发展的误区,有部分人认为,想要得到关注,就必须有特色,但是,切不可麻痹大意,有特色和哗众取宠是完全两个概念。目前网络上许多恶搞农村文化的视频遭到了许多网友的抨击,他们认为,这是过度消费农村文化,愚弄农村文化的现象。当然,农村文化有落后、甚至不符合时代特征的一面,在当前的状况之下,农村文化需要的不是指责和声讨,在指正的面前,关怀和帮助是第一位的。
(三)投资与政策支持。
文化与经济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式关系。想要发展农村文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容忽视,同时,发展农村文化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人力,需要支持。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之下,农村文化显然发展走到了困难的境地,建设农村生态文化圈,走向可持续化发展道理,需要更多地资金投入,维护基础生态文化设施。同时政府需要建立更多的保护措施,保护农村文化,提供配套政策,帮助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营造更加健康、绿色、文明的农村文化生态圈。
参考文献:
[1]李昌平 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J]2012(14)
[2]巴文泽 新农村文化的建设的意义与实现路径[J]2012(12)
[3]樊勇 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摘要以北京市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政府、农户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近年来北京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问题;对策;北京;农村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的一个长久战略,而农村地区的新能源建设更是“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北京市紧抓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的有利时机,投资数十亿元到“三起来”(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中,引进、开发、推广了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多种适合北京地区的新能源技术。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新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是全国新能源建设的工作典范。但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新能源建设的后续管理与维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学习,认识到完善新能源项目的后续管理,对改善农村能源利用状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确保政府投入实施的各项新能源项目充分发挥长久效益的关键所在。
1新能源项目的后期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北京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新能源建设,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利用情况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普及率逐年上升。据统计,到2007年年底,远郊区县约有823个村安装了太阳能灯,占村庄总数的20.7%,累计约8万盏。每年可节电1 317万MJ,节约电费近200万元;同时还有大中型沼气工程53处,总池容达到l.5万m3,供气1.4万户;即将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约60处,可满足l.8万户村民炊事用气。
然而,随着各类新能源项目在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推广,其后续管理工作也逐渐显现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据了解,大部分项目仍然是“重开发,轻管理”,工程方只关注项目的开况,而在设施修建完成之后,忽略了其后续维护工作。很多项目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因缺乏维护、无人看管而效率降低甚至荒废,进一步可能造成整体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实际上违背了使用新能源的根本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新能源项目后期维护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后期管理维护的服务网络不健全
目前,北京市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的后期管理维护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部分地区的新能源工程设备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出现技术问题时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是由政府负责,村委会负责,还是设备的建造厂商负责,或者由农户自己解决,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区县也组织了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负责维护的工作,但全市范围内仍没有形成完整的、分层分级的维护体系和合理的服务网络,各项后期管理所需要的配套设备准备不够充足。在新能源设备设施发生了问题之后,没有合理的机制确保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问题上报并解决。
例如,在“亮起来”工程中,北京市近郊大部分地区都引进了太阳能路灯项目。这个项目耗资很大,每个路灯的价值在1.1万元左右(包括了灯杆、太阳能板、蓄电池)。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造的工程,仅因为缺乏合理的后期管理,当开关或者其他零部件损坏就放弃使用,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1.2缺乏有关新能源后期管理维护资金的支持政策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在新能源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大多是用在技术引进、项目开发上,对项目的后期管理维护很少重视。笔者从村委会基层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了解到,绝大部分的乡镇,政府都没有投入专门的、定向的后期维护资金。正因为如此,当很多地方的新能源设施出现故障问题后,村委会没有资金去组织维修,而农户也不愿意自筹资金修缮,部分项目就出现了“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垮”的局面。
对于后期管理的资金问题,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管理不充分。政府没有对后期维护资金的配置、使用方式、负责部门做出规定,从而使得基层工作人员无奈于没有合适的方式和可依据的政策对新能源进行后期管理。
1.3缺少专职的技术人员
一是缺乏日常的看管、维护员工。很多大型的新能源项目,例如沼气池,需要固定的人员负责看管和定期清扫,才能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设施出现不必要的故障。而目前北京地区很多沼气设备都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二是缺少相关的专业维修人员。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很多问题比一般设备复杂,需要专业的维修技术。而北京市农村地区配备的相关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很多区县存在几个村才有一个沼气技术员。同时,农民普遍欠缺相关知识,不能及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就使得大量沼气池及其他新能源设备“因病报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4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最终的服务对象、受益者和最重要的工作支持者都是农户本身。对于北京地区的农户而言,新能源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物,农户对新能源的绿色环保性、科技性等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主动性却不高,大多数仍处于如果政府提供就接受,而不会自主去购买的状态。农户对“花钱买环保”的态度并不积极。因此,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培养,解除其可能存在的误区,以加深其对新能源的认识[1]。
2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建立完备的后期管理与维护体系
政府应该牵头,针对现有的各种新能源项目,根据各区县各自的实际情况和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尽快建立完善的后期管理与维护服务体系,实现包含新能源项目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管理、维修在内的整体服务网络,以推进农村能源的管理标准化、服务专业化,改变项目覆盖面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局面。
就此,国家在2007年推出了《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其中提到了建立乡村服务网点的建设内容、标准和补助标准等等。关于这一点,房山区政府率先做出了创新,到2010年,共建设1个区级服务中心、2个镇级区域服务站、120个村级服务队,形成一个3级实时监控服务网络,实现“管理维护一条线”,同时运用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标准化管理。目前,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典型示范模式,而这样的服务网络尚未普及到全市的范围内。
2.2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
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项目多在各区县农村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农户的收入水平较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北京市政府每年在新能源整体上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例如,自2010年1月《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实施后,政府每年用于支持太阳能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低于2亿元[2]。然而,到目前为止,北京市政府对于新能源后期管理与维护的资金投入的重视仍不足,支持力度较小。因此,各级财政应该制定长期规划,合理利用资金,加大对新能源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维护的重视,做到“重开发、重维护”,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在新能源设备设施的后期维护工作中,技术是关键[3]。只有在专业的技术支持下,才能够切实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设备的完好及正常运行。故政府应该定期组织开展农村能源技术的普及,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实际操作水平和科学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例如,2010年大兴区青云店镇会同区能源办公室组织孝义营、大谷店等村的8名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参加了太阳能利用工专业等级知识培训,学习了有关太阳能公共浴室配备设施的维护、操作,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日常维修等知识。这样类似的活动都非常实际,能有效提高新能源项目后期管理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2.4引入物业化管理服务的模式
对于部分类别的新能源项目,在其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中,可以引入物业化的管理模式,例如沼气池的管理。由于沼气池本身具有物业的属性,其后期管理也符合物业管理的一些特征,目前国内很多省市都开始引入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模式[4]。沼气物业服务模式是指由政府引导,个人、企业或政府承办,建立沼气服务站或专门的物业服务公司,聘用具有专业资格的员工,以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对沼气及其系统提供全方面的管理、维护服务,并通过对农户定期收缴一定的费用来支持其自身的运营[5]。
这实际上是公益化和市场化的结合。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沼气池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水平,提升沼气池使用率、保有率,而且可以增加农村的工作岗位,故这一模式是非常可行而有意义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对用户物业服务费如何规定,政府对此类物业服务公司提供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何制定以及优惠幅度等等。
2.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和科技意识
政府应该及时加强新能源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热情。让绝大部分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能源建设中,而不是单纯得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首先,对于新制定的新能源政策,基层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向农户宣传,让其了解到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步骤;其次,可以用农民通俗易懂的形式,例如张贴宣传画报、组织培训、向农户发放科普资料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和基础科学知识。
3参考文献
[1] 大兴区青云店镇对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EB/OL]./bjnw.gov.cn/cxyth/jcssjs/201004/t20100443-246943.html.
[2] 北京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介绍[EB/OL]./beijing.gov.cn/zhuanti/zwgk/jujp/zdjngc/t796432.htm.
[3] 张明娇.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探索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9(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