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德育教育的话题

关于德育教育的话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德育教育的话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于德育教育的话题

第1篇

关键词:现代性;体育教育;终身教育

1引论

首先时出现在经济学意义上,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这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逐渐走向其他领域。在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下,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教育研究者应该考虑到现代大学的教育话语权问题,教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大学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的重要职责,在现代国际教育形势中是民族和国家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教育话语在现代的作用正如福柯所说,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教育面临的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建设问题。话语之所以受到各个学科的关注,是因为话语中聚集了意义协商、权利的平衡、利益的争斗以及意识形态的对抗等相互关系。现代教育话语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教育学话语作为社会文化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社会通过对教育话语的控制和束缚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

2“现代性”话语解读

“话语”这个词语在现代英文中的涵义是“穿越与分离”的意思,在西方文字中说话、解释与解说之意,是西方当代文论中的一个概念,在日常语言中,话语在人们的交往中被指说出来的话或者写出的句子,话语涌来表达信息、情感和力量。近年来,在教育研究中,话语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高频词汇,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随着后现代思潮在我国教育界的传播,“话语”逐渐在高等院校中流行,大学中的文人、教师、学生喜欢在自己与他人交流、课堂讲授中使用“话语”比如说以前常称之的理论与知识,现在已经改成话语。如科学话语、哲学话语、教育学话语、素质教育话语、教学话语等等。现代教育学话语逐渐取代以前经常使用的教育学知识与教育学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教育话语的概念是现代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伟大贡献。现代教育话语的产生式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内部因素是政治权利因素,外部因素是社会环境与社会力量的因素,现代教育话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

3现代教育话语权研究

现代教育话语的产生式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对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兴办教育,教育公平的概念就相当的敏感。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话语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教育话语体系却没有同步。这一问题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明显,我国要想成为教育强国,必须树立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教育话语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研究开始注重现代性的教育话语研究。在任何研究中话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中,话语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话语对学术与科研研究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教育界最流行的话语就是“素质教育”话语,推行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事情,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指导方针。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教育改革的浪潮逐渐在中国兴起,特别是在”三个面向”的提出之后,许多学校以此为方针进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为党和国家教育的主要方向。素质教育作为我国重大的教育变革,在改革进程中面对的不仅是根深蒂固的应试传统,还有就是来自学校、家长、学校的强大压力。素质教育话语是现代教育话语中的主要潮流和方向,在现代教育话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现代教育话语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现代性的教育话语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体现。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世界,还承载着知识、权利与教化的社会关系,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形成时现代高等教育的强国的重要内容,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结合本国的国情对教育话语体系进行再创造和再加工。是现代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普遍规律。在2016年的五四青年节上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路线,”必须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的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的背后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版成功的。“这就话也就指出了在中国进行现代教育话语提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循本国的国情和基本规律。其实,近年来,我国对现代教育话语的研究远不止素质教育与高等教育这些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教育话语在我国的发展是随着现代教育机制的形成而不断兴起。

参考文献:

[1]赵长明.法治理念下新时代刑警队伍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05).

[2]赵长明.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2015(09).

[3]赵长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安法学教育目标定位[J].山海经,2016(03).

第2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探究

跨文化教育是两种或多种文化或亚文化之间的教育,在专门设置的本民族文化环境中使受教育者了解非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的教育。

一、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受教育问题

教师是学生跨文化教育的引导者。跨文化教育一直是外语学科的隐型课程。目前全球外语教育界都公认,外语教育必然涉及外国文化教育,语言教育不可能离开文化教育进行。实际上,单纯地外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教育活动。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除了保留原有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外,还强调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教学目的从单纯的训练语言技能转为对文化的学习,这是对大学英语原有教学理念的颠覆,也很好地印证了跨文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迫切性和时代性。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执行者、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引导者,其自身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跨文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高校英语教师自身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他才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学生跨文化的意识、有技巧地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技能。作为大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引导者之一,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及其最终的文化习得及运用。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是跨文化教育整体实施的先决条件之一。大学英语教师要认识变革带来的挑战,反思自身在观念、方法、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地位的变化,主动适应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中新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单一教材的执行者、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和“教书匠”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导航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学者和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者转变。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在学生跨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开始研究跨文化交际至今,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讨论和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只有极少量的论文提及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大学英语教师。

有调查表明:外语教师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不高,教师普遍感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尽管外语教师在语言知识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被调查的教师85%为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毕业),但距离教育部对文化教学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更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实践的需要。

由于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足,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致使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严重缺失,自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不尽人意。所以,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应当尽快得到推进,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质,为跨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提升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应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有关部门及院校应更加重视教师的跨文化发展

调整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要真正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标,前提是必须有一大批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通才。目前我国无论是各语言类院校,还是每个高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多数着力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能力,却极少涉及跨文化、多元文化或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学科,局限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程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多成为今后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主力军,当他们在处于多元文化情景中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知识去解决文化差异、矛盾与冲突。因此,这些院校应改革当前的课程设置,聘请一些跨文化交际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也就是说,在专业英语课程中适当设置跨文化交际学科,以适应未来大学英语老师的要求。

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增加跨文化培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教师观念、能力的显著提高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实践,只有把理论学习、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才能持续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专业成长。有关部门和相关院校应该有计划地组织进行持续、有效的教师培训,增加高校英语教师出国学习、进修的机会,为教师搭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加跨文化实践的经验。通过这些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探讨,以及与外界文化的碰撞,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自我、认识他人,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从而构建一支观念新、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新角色定位的英语师资梯队,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研究者应多关注教师跨文化教育问题

研究者应多关注高校教师跨文化现状。目前我国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对象大多都是学生,而关注教师的跨文化教育现状的相关研究为数不多。事实上,教师是整个教育环节的启动者,教师得到良好的跨文化教育,获得过硬的跨文化能力,是学生跨文化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国研究者应该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发展情况,对他们的现状进行及时的评估,针对其发展问题提出有效切实的提升途径,并跟进关注其后续改变或发展。

研究者应积极开发合适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模式。有效、合适的教师跨文化教育的培训模式可以大大加快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发展。高校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应依据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和教学改革的思路进行设计。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既包含广义的跨文化培训,又包括针对性跨文化培训,在形式上是多种培训模式的组合。在培训的内容上也要考虑教师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找到最适合的培训模式。研究发现了一种适合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模式,其包括四个阶段:与外国人的互动活动,海外短期体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果向教学转化,以及专家评估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反思贯穿于整个培训当中,为培训者提供培训过程监控的依据和培训后评价教师的依据,使培训趋于整体性。教师的培训也要体现对教师这个社会群体的针对性,在培训设计中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的培训模式应该更加强调培训前期的实践性和培训后期的对教学转化的能力。此外,因为培训的时间有限,培训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把培训的中心主要放在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交际技能、语言应用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上来。培训的设计要严谨周密,突出重点,并随着培训取得的效果不断跟进,使之符合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高校英语教师自身也应该提高跨文化意识,积极配合和参与研究者设计的专业培训。

第3篇

一、让爱感染融化学生的心灵

教师对后进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所以我们平时要对后进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等思想方面进行摸底,了解其思想动态,在班主任做好记录的基础上汇总,与学生进行个别或集中的交流。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

“差生”往往因表现落伍而缺乏自信心,在教师心目中印象不佳,在优生面前觉得“低人一等”而产生厌学、弃学情绪。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平等、民主的教育观念,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压抑学生的独立个性发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能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生活上的自信心,迎头赶上。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学习上,对差生要耐心辅导,同时要号召优生主动帮助差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拦路虎”,实行优帮差,差帮差,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在思想行为方面,中学生好奇心和模仿力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关注,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去影响和感染差生。

“差生”在班上被其他同学瞧不起,其他教师也认为差生拖了班级的后腿,在社会上遭到冷眼,在家也受到家长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存在厌学情绪,自信心不强。对于这些差生,首先要鼓励同学们多亲近、多信任、多关心、多鼓励他们。每次单元测验,将成绩有进步的差生名字提出来及时表扬,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及喜悦,有些差生的头脑反应稍慢,有时一个简单的时态讲几遍还不理解,我们就要想办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直到他们听懂为止。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切忌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只有我们给他们以无私的、真诚的爱,我们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持。

三、坚决摒弃任何对学生的体罚行为

差生由于贪玩、懒练、好动多变、知识缺漏,听课、作业、答问习惯差,有时的冷举动惹人生气发火。对此,我们切不可简单粗暴,相反应用期待的目光,鞭策的话语,亲切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当他们听课不专心时,就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敲一下桌子、摸一下头或接一下手,给予提醒,当问题答错时,不要训斥,而是耐心地纠正。这样差生在宽松、和谐的心态下对老师诚恳、耐心的教育易于接受,乐于改正,争取进步。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鼓励、因势利导,以此作为促其进步、转化的诱因,那么差生就有可能向不差、很好方面转化。差生一般学习兴趣较差,但他们往往对其他事物感兴趣,因而,我们应注意观察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使他们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并加倍努力把学习搞上去。比如:有的学生虽然纪律差。学习不好,但字写得很好。有的学生爱干净、喜欢集体活动,有的学生对父母孝顺,重义气、说实话。哪怕有一点可贵之处,都应及时表扬鼓励。

第4篇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然而在我科疾病谱中以消化道出血占主要,2004年至2006年我科共收治消化道出血的患者80例,护士认真履行职责,充分认识到患者在住院期间自己所起作用,从入院到出院,系统的进行了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了有关消化道出血的卫生知识,帮助患者了解消化道出血的饮食、休息和睡眠、合理用药、适当运动,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减少影响健康的因素及预防复发的有关知识等,收效很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14岁~60岁,病程2个月~5 a,上消化道出血30例,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20例,有胃癌、肝癌出血20例,其中有30例合并休克,1例因休克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其余均临床症状治愈而出院。

1.2 方法 从入院到出院全程进行健康教育。

2 健康教育内容

2.1 讲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常见病因是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损伤、胃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及全身性疾病等,如果知识层次低就得用通俗易懂的词句给予解释。

2.2 讲解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2.2.1 特征性表现 呕血与黑便,患者均有黑便,但不一定有呕血,有呕血者一定伴有黑便,呕血多为棕褐色,呈咖啡渣样。

2.2.2 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如头晕、心悸、恶心、口渴、乏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意识摸糊等,排便时或排便后易晕倒在地,皮肤湿冷,脉细速,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等。

2.2.3 发热 一般不超过38.5 ℃,可持速3 d~5 d。

2.2.4 氮质血症 上消化道出血后血中尿素氮、浓度升高,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尿素氮升高,3 d~4 d恢复正常。

2.3 介绍治疗

2.3.1 急救措施 需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最好是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并讲解穿刺的目的及意义,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先用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

2.3.2 止血措施 药物止血:去甲肾上腺素4 mg~8 mg+100 ml冰盐水口服,以及西米替丁、垂体、善宁等的使用,并讲解控制药物速度的好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可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或内镜下注射硬化剂到曲张的静脉止血;胃内降温止血法用冷盐水反复洗胃。

2.3.3 介绍手术治疗 经内科积极治疗而不能止血者应尽量考虑手术治疗。

2.4 重点解释

2.4.1 饮食方面

2.4.1.1 出血活动期禁食。

2.4.1.2 出血停止后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出血停止6 h后进食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流质饮食和水温不易过热,以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软食、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少食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不食生拌菜、粗纤维多的蔬菜、刺激性食品、硬食、饮料,如浓汁鸡汤、肉汤、浓茶、咖啡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出血停止24 h后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冷流质饮食,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避免诱发和加重腹水和肝性脑病,避免进食硬食和带刺激性食物(如花生、苹果、瓜子、核桃、鱼和排骨等),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管、黏膜再次出血。2.4.2 活动

2.4.2.1 重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平卧位抬高下肢,呕血时头侧向一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2.4.2.2 轻者卧床休息,可下床上厕所。

2.4.2.3 治愈后生活应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体力和脑力相互调节。

2.4.3 复查时间及指征 有呕血、黑便、上腹部不适时随时复查。

2.5 特殊交待

2.5.1 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保证睡眠,减少和消除外界的刺激,以减少出血,促进止血。

2.5.2 出血应卧床休息,头偏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血吸入气道。

2.5.3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并发症。

2.5.4 插三腔二囊管的患者应积极认真配合治疗及护理。

2.5.5 患者学会自我护理,消除各种出血诱因,如避免过度疲劳,控制饮食等。

2.5.6 出院指导 患者住院基本恢复健康后,在出院前,护士应给予出院指导,目的是巩固住院治疗及健康教育效果,进一步恢复健康,出院指导尤应注意预防再次发生的指导。

3 结论

3.1 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效果的作用。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健康教育将成为一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消化道出血也不例外。

3.2 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取消偏见,有利于社会及患者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

3.3 在法制日益健全、新型护患关系的今天,不能保证质量的健康教育也容易引起纠纷。我们护理人员还应提高法律意识,做到自强、自尊、自爱、自护。

3.4 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新内容应用临床,还需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自己的特色经验。总之,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在消化道出血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指导,而不是局限于入院介绍或介绍出院指导时进行,也就是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医院这种特殊环境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培生.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1):221226.

[2] 毕丽华.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5(4):7476.

第5篇

【关键词】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教育

一、原因分析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较多较复杂,有心理智能、生理智能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习惯因素。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主要是有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障碍。因此,关爱、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学困生”心理入手,弄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摆脱心理压力;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逐步解决生理障碍。

二、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努力,不能把握机遇,组织性、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出人头第,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三、转化教育探研

适时激励、关心爱护:“学困生”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差”的帽子,要分析情况,不要随意或恶意地批评或指责;应对他们耐心辅导、正确引导、经常鼓励,加倍关心和爱护,做他们的知音,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学困生”的教育应宽容又不放纵,严格要求但不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地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效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发挥他们某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适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并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努力方向,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鼓励,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发展。

团结协作、激发个性: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合适的师生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学困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困生”竞争、协作,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陶冶身心,发挥个性和潜在能力,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

耐心指导、对症下药: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概念不清,有的是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病症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在学习篮球篮下投篮技术时“不会命中”,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站位不对,瞄准点不明,是出手动作不正确,还是用力不协调,或是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感受成功之快乐。

同等评优、合理评价:在学习技术动作或课堂“达标”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等要求,使“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学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学困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行”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优中帮促、个别辅导:教师针对体育“学困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动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和关心,使之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学困生”,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积极参与,认真练习。

第6篇

摘 要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特征、方法体系等进行研究。多元化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以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化的目标为依据。该模式克服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模式突出灵活性、可模仿性、实现目标多样性。

关键词 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

我国基础教育实施新课改虽已10年有余,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时下中学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测试达标和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品质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致使中学生心理障碍事件频发。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基于此,研究选择了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根本目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课题,通过对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教育方法体系,丰富体育教学论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

(一)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现存的体育教学模式与理论研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是:①体育教学模式的本质与概念不清;②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命名混乱;③对体育教学模式的依据的探讨较浅;④对体育教学模式特点及其“利弊”缺少客观的解释;⑤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及教材的关系还有待探讨;⑥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课类型和结构的关系;⑦体育教学模式化和非模式化问题。”基于此,人们更加注重引进多种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定义

目前,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体育教学论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但是什么是体育教学模式,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综合起来有下几种观点:

毛振明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单元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许剑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学模式思想、理论或原理的指导下,体育教学系统内基本构成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协调运行的,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综上可知,专家们从不同方面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解是多样的,但其共性是:首先要以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作为指导,其次主题是相应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构成的教学活动,最后是一种趋于稳定的框架或体系。我们认为,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有目标、倾向性的运用心理学中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在体育学习中的认知、技能、情感水平,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基本特征

其一,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以新目标为指向,突出灵活性、可模仿性、实现目标的多样性。该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多元化教学模式是以实现体育课程多元化的目标为依据,并为完成目标的任务,对有利于发展和实现课程多目标需要的单一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组合,体现体育纲要指导思想的教学程序。

其二,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了课程目标多层次化的可操作性。研究认为,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亟待改革,在调查现行体育教学模式对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意志品质、理论知识和终身自我锻炼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时,92%的答卷认为偏重了运动技术、身体素质和理论知识,而未能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其三,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和实现课程多目标在对改善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培养他们终身体育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 多元选项教材、身体发展教材。

(四)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方法1:小班制-分组教学法。每个学生体能以及对体育的爱好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生身体瘦弱、有的学生强壮、有的学生喜欢打排球、有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将学生按不同爱好及身体状况进行分组,实行分组教学,一对各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加强了中学生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精神的培养,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方法2:创设情境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体验,最终潜移默化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心理品质。

方法3:调整法。它可以平静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是使学生摆脱焦虑的极好方法。

方法4: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适应于调节能力。

方法5:过程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心理状况。

(五)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手段

手段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强调自然观察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的运用,采用环境交换法、体育游戏法、自我暗示和注意力的转移法等,实施情景教学,使整个中长跑训练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

手段2: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改变学生在异性面前不表现自己的不良行为,以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手段3:引入体育竞赛的竞赛机制,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及竞争意识,提高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中长跑教学过程中,首先明确中长跑训练对心肺功能内分泌、循环系统等系统的促进作用,采用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训练动机十分明确,并能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自觉训练。

(六)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研究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必须改革现行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应讲究多样化与个性化,各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4]

二、结论

(一)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有目标、倾向性的运用心理学中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在体育学习中的认知、技能、情感水平,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目标为指向,模式具有灵活性、可模仿性和实现目标的多样性。

(三)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能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多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克服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能较好的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许剑.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五区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2,11.

第7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097-02

1 前 言

自从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之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文化软实力是一国文化影响力、凝聚力以及吸引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强弱起到了越发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握文化发展方向、树立文化自信、激发民族凝聚力成为我国今后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传播实践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定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提升有着很多共通之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系密切。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 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丰富的精神文化激励人、鼓舞人、影响人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在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 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内涵的基本体现,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的看法,几乎影响到人的所有行为,因而在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要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都需要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因此,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推进,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局面也将长期存在。人们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氛围和思想环境时,将面临价值取向的选择问题。具体到我国而言,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期,这使得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选择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并在价值追求上易产生犹豫和困惑。在此背景中,加强本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进行积极主动的介入和干预,本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便会湮没在众多的非主流价值观中,这不仅不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还将使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重的挑战。

而在树立核心价值观、防御其他价值观念的侵蚀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其天然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传播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政治思想,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国家进行的精神文化的教育,是精神文化传授、认同、运用、创造的活动。一元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元主导性使其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使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明确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当代中国,坚持一元主导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价值观中处于支配地位,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可使人们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发展。

2.2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文化认同的形成

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人们形成了纷繁复杂、风格各异的文化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使社会出现了对文化的选择和遵从,即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文化的接纳和认可,是人们对文化所形成的归属感、信任感。文化认同可使人们形成一致的价值观、理想与信念,并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达成一致,从而激发人们的民族凝聚力。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对社会成员的文化选择会形成冲击,进而影响人们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程度,从而使本国文化影响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并影响到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加强。而在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一个国家若没有强有力的被民众所认可和遵从的文化体系,则会缺乏民族精神支持和前进的精神动力,而缺少精神动力的国家是不会有强大而持久的竞争力的。此外,“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通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者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之间的冲突”,“文化的冲突正在增长……”,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来自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对文化的认同程度将决定文明间竞争的成败。

在文化认同形成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流文化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辨别和鉴赏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的传播、宣传以及同化的活动。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还能够了解其时代价值,因而更加热爱本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共同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出人们对于本国文化的喜爱之情,并进而有利于人们形成文化认同。

3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3.1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等方面素质的实践活动。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不论是理论灌输、还是通过文学、影视作品、歌曲等作为媒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一例外都离不开人类文化的承载。离开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生动、丰富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才能真正打动人、说服人、影响人,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只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空洞的言语说教,并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因此,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挖掘文化的核心价值及优秀内涵,不仅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要求。文化的不断发展开拓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空间和新平台。

3.2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抵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上。西方国家在加强自己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加紧向他国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企图实现文化霸权。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大学的演讲中强调,美国国务院的核心使命就是冲破中国互联网壁垒,用美国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侵入是我国安全稳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抵御价值观的侵蚀,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除加强积极的正面引导外,更重要的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意味着本国文化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断加大,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通过加强我国本土文化的吸引力,而不是依靠强制力去约束,有助于引导人们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抵御文化霸权以及其他文化的消极影响。

3.3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并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文化内容的丰富、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必然营造出与以往不同的文化氛围,由于受到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得到更新,精神生活不断丰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悄然发生了改变。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的影响是缓慢而深远的,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的有力支撑。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主动影响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

第8篇

一、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实就是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这一能力的培养过程必然是建立在两个文化语言框架之下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必然是以文化为其重要支点的。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做好这一教学实施,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当认识清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特点,继而才能够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开展初中英语教学工作。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植根于两种差异化的文化土壤之上。简言之,就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引导学生去了解西方文化。借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再来反作用于语言的学习,即英语能力的提升。再者,因为其植根于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基础之上,所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来实施教学。即借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辅助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二个特点是多为口头交际,是直接性的言语交际。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英语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因此,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英语的听、说教学,同时,还要加强语音、词汇、阅读理解、写作等的教学实施。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好全面化的准备。

二、 初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以及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故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首要的工作,也是最为基础的工作。我们总是说意识先于行动。只有意识先获得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行动才能够跟上要求,而这样的方式获得的教学效果才是优异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讲解“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两个词组的含义来提升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因为对文化差异不了解而导致的笑话或者一些有趣的内容。

2.营造出良好的跨文化氛围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最佳途径就是在具体的氛围之中。即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应当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出西方文化的学习氛围,这样将获得更加好的效果。

为了营造出良好的跨文化氛围,笔者认为教师主要采取邀请自己的外国朋友作为教学嘉宾的方式。并且选出一定的时间来请外国人给学生上英语课,或者是鼓励学生在课下多与外国人进行口语对话和交流。

再一个方式就是可以播放一些西方电影电视剧的原生碟片,营造出具体化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这个部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播放《阿凡达》、《机械战警》等美国科技大片。借助这种背景化的展示方式来逐步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氛围之中,继而更好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定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教学过程。而这也意味着教师应当坚持做好这一教学工作,并且帮助学生坚持下来。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定期布置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任务给学生。通过这种硬性任务的培养来强化学生的毅力,并借助任务的实施和完成来不断地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