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园林;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

1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

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今很多城市管理者与规划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从规划的实践来看,对生态城市的概念理解仅仅留在大手笔的水体与绿化系统的布置安排这种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难见真正的生态城市规划实例。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研究的问题很复杂也很全面。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纲,要综合分析各种要素,系统考虑各方面问题,集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

确定城市人口适宜容量,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强度,产生结构演进模式,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防止城市污染,保护城市生物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的原则,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又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的地形地貌、城市的水源容量、城市的地质分布状态、城市的植被条件以及城市的气候特征等因素,都是影响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的限制性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在综合考虑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必须慎重考虑这些自然条件。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建则筑,宜林则植。

设计结合自然应该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也是彰显城市特色的主要设计手段之一。山地城市、湖畔城市、海滨城市、沿江城市、水乡城市、平原城市、高原城市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结果。设计结合自然也是城市建设最经济方法,更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首要的原则。

城市规划由于前瞻性的要求,对很多问题的考虑都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自然安排适当的水体与绿色是应该的,但不顾地形地貌及气候状况搞“大水面”、“大草坪”是不应该的。这种“度”的把握,充分反映规划师的专业素质。

2 生态园林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变。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召唤。

老龄化社会对园林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公园、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散步、健身、娱乐、休闲和交往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

3 花园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对比

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花园城市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和花园城市相比,生态城市更符合目前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需求,花园城市虽然观赏效益高于生态园林城市效益,但其高昂的维护成本让很多城市设计者望而却步,我国目前正在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节约节俭的生活方式,更应该关注在生态型园林城市上。

4 结论

创造一个有利于各种系统良性运转、互相促进,是城市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规划有必要综合考虑和研究各种系统的特点与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努力在城市物质形态空间的布局方面为城市各系统复合共生创造条件,营造一个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张丽丽(1974-),女,佳木斯市园林风景区管理处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观赏植物与栽培技术、园林植物保护;

胡兴启(1974-),男,吉林省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研究中心副主任,工商管理硕士,吉林民革省直科教支部主委,吉林省整治和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监督员;

罗志文(1975-),男,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佳木斯生态环境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联络员。

中图分类号:S73;TU985.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1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我们国家要建成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要想达到这样目标需要我们国家不断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和改善城市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环节。

东北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受低气温的影响较大,同时也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通过多年的园林建设实践我们已经发现,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中存在着若干瓶颈问题:一方面城市不断扩大,农田绿地面积急剧缩小,建筑和水泥地面占有面积的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也在增强,这给城市生态建设带来了威胁;另一方面,东北城市处于纬度高区,园林植物生长期短,冬季相对寒冷,这给园林绿化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进步,是我们北方城市建设追求的理想目标。

一、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一)城市生态园林

城市生态园林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类型、建立与地区气候相适应、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而成的绿色生态网络[1]。

(二)基本特征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园林植物为主体,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具有经济效益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特点,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文明的最佳城市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生态园林与传统园林

生态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生态园林是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并不降低对园林审美质量的要求,把园林绿化推向功能更齐全、高效,经济更合理,形式更具有现代特色的新阶段。

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原则

(一)注重生态功能

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的准则,同步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生态绿化达到健全生态效应的同时,要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构建丰富的生态景观,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绿化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通过乔、灌、草和藤的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栽培中要尽量选用阔叶常绿树种,以提高群落制氧能力,还要选择能消除环境污染、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园林绿化植物。

(二)保持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主要取决于其复杂性和稳定性,生态环境空间大、组成结构复杂、生物多样丰富、食物链复杂,而环境的内在调节机制就完整,稳定性也大。建立物种多样性和合理的园林绿化植物群落,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保持物种多样性的同时,要注意丰富园林植物的栽培品种,加强当地野生植物的筛选和驯化,按照生态规律与原理,根据植物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形成与城市气候相适应、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以森林植被为核心的城市绿地系统[2]。

(三)坚持因地制宜

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要注重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挡、修饰和弥补功能,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因时制宜。植物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不需要高代价的特殊维护;物种间协同共生;对消除不同的环境污染有功效,对人体有益无害。

(四)提高文化品位

城市生态绿化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融城市景观为一体,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利用园林植物丰富的寓意和象征,通过合理种植设计,丰富和提升生态绿化的内涵和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增加绿地品位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健康的需求。

三、生态园林建设建议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追求的是长期生态效益,要达到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建设时,应创建丰富的地带性植被环境,建立乔、灌、草三者有机结合的园林植物群落。

(一)草坪绿化要适当

草坪是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草坪可以大面积绿化和美化生态环境,但它具有稳定性差、需水量大、结构简单、管理成本较高,对改善生态环境效能较低的特点,就生态效益来讲,相同面积的乔、灌、草植物群落比单一草坪的绿地率高8倍,综合生态效益高4-5倍。

(二)大树绿化要适量

树体高大或树龄较大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木,其枝繁叶茂,叶面积大,能进行强有力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大量的叶片能够减少尘土,截留雨水,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大树绿化,立竿见影,效果显著,如与乔、灌、草搭配运用,能使绿化效果空间化、立体化。

森林是一个整体性强的群落,将大树连根挖掘取走,会对周围环境引发连锁反应,使伴生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易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大树在移栽后,要进行修剪才能提高成活率,这将改变树木原来的面貌,减少绿量、降低生态效益,且移栽后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尤其是一些老树。部分大树移栽后,因不适应环境条件而枝枯叶落,降低了园林绿化效果[3-4]。

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前景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理想城市,是按照城市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与进步,物质、能量与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现代城市规划不是城市空间的机械性分布设计,而是要把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绿地建设是生态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调节城市气候、减弱噪声污染、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大气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代和未来的城市生态园林,应该是一种高科技、多元化、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功能的园林。生态园林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和改善适宜的人居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确保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园林建设还要发挥“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传统优势,通过古今中外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塑造生态城市的新形象,陶冶人们情操。建设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风景城市园林,跨行业的多边科学和综合艺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广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外企业家,2007,(09):90-92.

[2] 赵慧荣.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2010,(19):75-76.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 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协调性; 可变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全球迅速迈向信息社会。城市作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字城市概念的提出,就是人们在信息时代认识和把握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数字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探求数字城市和城市持续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1 数字城市与城市持续性发展

1. 1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在城市区域的具体化和扩展,现已成为各国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关于数字城市的研究,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尚处在探索阶段。数字城市源于数字地球的战略构想。自从1998 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以来。在国内“, 数字北京”、 “数字武汉”、“数字辽宁”等发展计划也纷纷出台。到2002 年,我国668 个城市中已有120 个建立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有40个大中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根据我国学术界的综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数字城市的内涵应该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工程、城市3S 应用和城市整体信息化的有机综合,最终形成智能、敏捷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

运用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如数据挖掘、知识提取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城市中广泛的、多源的空间信息的有效集成和管理。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子系统,其实质是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提供给公众和企业的将不仅是虚拟的用户界面,以实现所谓的“数字生存”,更重要的是它将辅助政府制定城市管理的综合决策,如城市规划,市政运作,社区管理和紧急事故响应等,实现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的框架基础含三项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宽带网络、计算机服务系统和网络交换系统;二是数据,特别是空间数据。因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信息有80 %与空间数据有关。海量数据是数字城市运行的基本元素,离开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就成为虚有其表的空架子;三是人,管理数字城市和使用数字城市的人。建设高度发达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和数字文明,将从根本上变革城市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社会进步。

1.2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质量,其核心是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其中,社会发展是目的,经济发展是基础,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框架下加以讨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资源角度看,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从而达到资源的保护、再生和开发的平衡;从环境角度看,强调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环境资源共享,社会发展以富有生机、稳定和公平为标志,从而减少贫困和犯罪等。《21 世纪议程》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中国21 世纪议程》也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目标,即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快速和持续增长,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2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数字城市指的是信息化城市,是现实城市的虚拟对照体,是对实体城市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的功能。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是现实世界,尤其是人类居住的实体城市。如何解决城市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数字城市的建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两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通过实体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2. 1 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数字城市建设是遥感、计算机、空间技术、通信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数字城市正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在城市的具体体现,数字城市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可以通过仿真技术和预测模型较准确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由于城市地域的广阔性和城市发展的不可重复性,许多不可能实际进行的发展实验,可以在数字城市的虚拟实验室中,通过仿真技术和虚拟模型来完成。例如城市经济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社会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生态环境虚拟模型、城市设计虚拟模型等等。在数字城市的各种信息系统中,本身就包含了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城市的决策模型可以在众多的决策方案中,选择实现城市决策的最优化。

2. 2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

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支持。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就会陷于停滞状态,从而使数字城市建设失去实体基础和动力来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将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首先,城市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强大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推行数字城市战略的不少中心城市,相继开展的“人才高地”建设,就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其次,数字城市战略需要大量的投资,这只有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方可顺利实施,一个没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是不可能支撑数字城市的建设的。再次,高度文明、稳定、进步的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美化的城市,是数字城市建立和健康运行的环境基础。

3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变性

3. 1 城市发展的部分旧有动力失效,可引发可持续发展危机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其管理模式,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这些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工业社会“规模即实力”的论断在信息时代变得不那么准确,一些曾在城市发展中起过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由于不能实现信息化转型而丧失竞争力,一些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会因为落后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而陷于边缘化状态。这种“信息差距”现象导致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表现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明显冲击。这种冲击对目前仍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由于城市经济从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化,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人口的显形失业和隐形失业都会相对上升,部分产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从而导致社会的“信息贫困”现象。动摇社会的稳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信息差距”和“信息贫困”造成的“信息化鸿沟”,将进一步扩大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富人和穷人的现有差距,造成更大程度的发展失衡,从而广泛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3. 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停滞将导致数字城市建设丧失根基

数字城市作为人类城市的崭新形态,它本身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因此,它不可能脱离城市实体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一个毫无生机的城市是不可能建成所谓数字城市的,一个生态灾难严重的城市即使实现了数字化,对于人类来说也毫无意义。如果数字城市的盲目建设导致对城市社会的严重冲击,造成所谓断裂性发展,从而中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过程,这将是数字城市的最大悲剧。所以,是推动还是阻滞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就成为衡量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根本标准。离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建设就失去了实际依托,丧失了根基,成为真正的“数字泡沫”,毫无现实意义。

4 结束语

数字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强大的影响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它将积极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冲击和负面影响。克服这些冲击,将开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完善数字城市的研究工作和建设工作。在我国,数字城市刚刚起步,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会有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数字城市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只是对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肤浅分析,更深入系统的研究需要大家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新,程国栋. 空间内插方法比较〔J〕. 地球科学进展,2000 ,15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园林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也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公益事业。它同时有促进文化传承,保护生态多样性,提供城市休闲旅游场所的功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不仅要提供便捷的交通,顺畅的购物环境,高覆盖的医疗体系,同时也需要城市中园林建设所提供的绿化、景观等自然环境。

1.园林的建设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性

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城市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生态的平衡,建立一个不仅满足生存容量的空间,更重要的满足生存质量。”

我国城市建设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忽视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把城市可用的建设空间都用来发展工厂建设、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设。一味的追求城市的容量,追求经济价值,忽视了城市的绿化建设。带来的问题是:环境出现了恶化,城市上空飘着黑黑的云彩,空气中弥漫着汽车的尾气,以北京为例,北京在实施重大工业项目外迁之前,城市里全年有2/3的时间看不到蓝天。

园林绿化可以弥补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给人们带来生存环境的深层次危机,建设城市园林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广大市民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在城市的大空间环境中,建设大型生态园林景观,在小型社区中,根据小区环境,因地制宜的建设相应的生态空间。园林使得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活起来,城市的绿地不仅使城市的风景更美了,也促进环境的改善。建设的园林景观,可以使空气保持清新,同时净化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

2.园林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原则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要让我国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是人类集聚的产物,人性的要求人类要生存在自然和社会双重条件下。所以,城市建设中要不断打造城市的自然性,尤其是随着我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城市的自然性要求将会不断提高。比如人们在一个城市选购住房的时候,会把周边是否有大面积绿地,是否有公园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居住在城市,满足了吃、穿、住、行等生活基本便利之后,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也更加迫切。

自然和谐的城市,应该是居民既能享受到城市带来的便利,快捷的交通,宽敞舒适的住房,又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谐提出的第一要求是能够保障到最基本的需求,人们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基本的需求要求能够达到空气的新鲜,水质的纯净。这样才能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在满足温饱后,对精神文明要求会不断提高,人们需要有休闲娱乐场所,让人置身其中感觉精神愉悦。园林建设可以提供大片的绿地,富含韵味的人造景观,以供人们欣赏。园林融入到了城市之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得益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园林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建设后,居民在工作之余,有了可以进行组织户外活动的空间。园林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优质休闲娱乐场所,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居民可以在园林里散步、下棋、打牌,可以在园林里读书学习,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人们在园林中观赏着自然和历史景观,漫步在林荫下,绿地边,有利于人们进行曲艺和诗歌等文化创作。

4.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园林建设,可以使城市更加适宜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园林建设美化了市容,丰富城市的立体景观,增加了城市的建筑艺术效果,打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生态名片,就会吸引更多的旅游和观光人士。从而带动城市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消费,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在房地产建设中,加入园林建设元素可以使项目本身的价值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房产项目的销售,地产销售好了可以拉动税收。一个企业盈利了,会带动更多的企业来城市投资,带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设计

一、前言

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特点就是环保和节能,而做到把生态建筑理念与城市结合一体的建筑设计,更是有着独特的特色。而现如今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社会也一直在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因此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及时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二、目前城市的建筑设计的状况

从现在我国的城市建筑的现况来看,城市规划并没有那么理想,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及时协调好各部门要做的工作,对于城市的整体建筑设计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避免城市整体的建筑风格出现混乱,影响城市的市容。城市的建筑设计风格混乱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设计师设计构图不合理的因素造成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构思的时候,可能只考虑了建筑设计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忽略了城市的建筑设计最好和周围的环境相互映衬。周围的环境和建筑相互搭配对于城市的建筑设计比较关键,把周围的自然环境与本身的建筑理念和风格相互映衬,可能会有好的建筑整体风格,给城市增添一道风景线。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地位。色彩和外观可以影响城市的规划指标。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使得设计与城市本身的环境特征、人文特点以及天气和地域特征等相适应,能够增强城市的协调统一感。城市规划大概是从城市的基本表面出发的,还可以从城市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解决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现在我国的城市建筑处于严重浪费能源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适当的想办法减少环境污染的现状,使得环境朝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的建筑设计理念如果依旧是高能耗型的,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所以,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应该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环境污染的程度,这是城市目前迫切需要做的城市规划建设。

三、如何建设可持发展理念和建筑设计为一体的城市

1.最好做到建筑设计和当地的环境特点和地域、天气等相适应

环境对于城市建筑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不同风格的建筑物,不同地区的建筑物应该和当地的景色以及人文特点等相互映衬。所以,不同地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方法也不一样。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如果在严寒的地区或者相对比较寒冷的地区,会发现在冬天的太阳照射的更强烈,相对比来说,夏天的阳光的强度就会减少很多。在北方的房屋设计中一般采用的偏向为朝南、南稍微偏东方向等。起着衬托作用的房间一般是在北面或者开有窗户。建筑设计更加趋向于合理标准化,这样人们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所以在严寒或者寒冷的地区,人们应该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城市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这样可以保证城市建筑的安全l生以及环保性。

(2)在稍微潮湿的地区,在设计方面更加偏向于建筑物内外的通风效果,相应的应该把要求稍微提高一些,在这些地区一般会出现通风比较好的窗户,这样就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潮湿地区的屋顶一般是把屋顶设计的比较通风,还可以把墙壁设置的相对的能达到隔热,这样能增强降低温度的作用。如果还想进一步防止湿热,还可以再建筑物的周围种植上绿色建筑物,这样可以起到遮阴的效果。

2.城市的建筑设计相对应该合理科学规划,使得能源能够充分利用

在目前倡导节能环保型的社会观念下,要想能够实现建筑外观良好的建筑。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进行规划,并应该适当的使得能源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想要得到好的建筑外观设计:

(1)建筑物的间距要合理地规划。有些因素会影响到建筑物的采光效果,例如在城市建筑物之间的高度和建筑物之间的间距都可能会影响采光的效果。所以,良好的采光效果和合理的光照条件得到及时地保证,就会使得建筑物之间的差距比较合理。还应该适当地在工程学和物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光照时间和高度等计算出正确的间距。这样才能保证有合理的间距,进而有正确的建筑密度。合理的间距和建筑密度都能够使得建筑物得到充足的光照。应该尽量做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能够保证城市建筑设计的合理。

(2)具体根据城市的地理条件,规划好相关事项确保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全局和长远的观念看,从大局的方向来确保城市的建筑设计正常进行。应该根据城市的际条件和具体的地势情况,尽量保证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我国现在逐渐倡导建设环保节能型社会,这样就需要我国城市的建筑设计趋向于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节能环保的社会需要每个人去维护,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做到亲手不去破坏环境。从身边做起保护好环境,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能够保证城市的稳定有序发展。所以,在城市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最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地势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地形特别复杂的地方,合理的选择土地进行施工。把城市的建筑设计进行合理的规划能够促进城市建设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第6篇

我们是来自95个联合国会员国的部长、各地市长、教育管理者、教育专家以及联合国机构、私营企业、各地区组织和国际民间组织的代表,我们于2015年9月28日至30日聚集在墨西哥城,参加主题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的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来自五大洲各地区650多名不同年龄的男女代表们来到这里分享他们的专长,相互学习经验,结成伙伴关系,创造协同效应,推进世界各地社区的终身学习。

我们相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人权、减少贫困和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时刻。在最近举行的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其会员国就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达成了一致,它们将影响人类未来15年的发展。

我们全心拥护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但特别关注第4项(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和第11项(使城市和人类居住场所变得更加包容、安全、灵活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一致认为,教育、终身学习和城市居民在实现城市三大发展(政治、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欢迎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聚焦可持续发展。

我们承认,全世界各地的城市都面临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所关注的不同程度的严峻挑战,包括糟糕的城市治理、腐败、贫困、饥饿、疾病、福利低下、社会不公、清洁供水和卫生设施不足、性别不平等、失业、冲突、暴力、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环境恶化及其引发的气候变化等。然而,城市也拥有市民进行终身学习的设施与服务。因此,我们坚信,今天那些富有活力、拥有多元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城市,作为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家园,在促进终身学习、应对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方面正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进展回顾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自2013年在北京召开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以来世界各地的城市在促进终身学习方面所取得的种种进步。我们欢迎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由衷地赞赏世界各地的城市采取各种创新策略促进市民的终身学习,为市民增权赋能,充分实现他们的潜能,提高社会凝聚力,增进社会团结与公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繁荣,改善市民健康与福祉,保护生态环境。我们特别注意到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建设奖”的12座城市所取得的成就。我们感谢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通过的两个成果性文件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了指导意见。其中,《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强调终身学习攸关所有城市社区的未来发展,《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为相关人士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了综合的行动指南。我们也欢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所提供的各种支持,该网络促进了会员国之间的政策对话与相互学习,帮助私营部门、专业及国际组织、民间社团组织等机构之间建立了各种联系及合作,提供了能力发展项目,并开发出各种有效的工具,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战略方向

尽管我们肯定了上述成就,但仍然需要更多努力,确保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我们提出以下10个战略方向,用于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

1.确保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发展既能提升个人与社会责任,也能增进世界团结,从而引导市民采取行动,使他们所居住的社区更加安全和更具包容性。这也将增进公民参与,提升人们的决策参与能力,并促使利益相关者履行承诺和付诸行动。

2.通过实施终身学习策略,鼓励公民保护自然环境,提升抗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采取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以促进环境管理。

3.提供创新、多元和灵活的教育与终身学习机会,提高公民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能更好地控制自身健康状况,并发展对他人关怀和支持的态度。此外,保障各种社会与环境条件,为市民健康和幸福作出积极贡献。

4.确保市民们可以便利地使用城市公共设施,如清洁的水资源、卫生设施与能源,因为这些是参与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先决条件。

5.为全体市民提供可负担的教育与终身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推动可持续、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并从中受益。应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现代学习技术,帮助市民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更有成效,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并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6.面向所有市民提供教育与终身学习机会,特别是将原住民、妇女、残障人士、难民、流离失所者等处境不利人群置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核心。保障所有市民能够掌握行使公民权所必需的读写算和其他基本技能,无论其年龄、性别、经济、文化、宗教或种族背景,以促进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包容性。

7.扩展不同部门(包括卫生、教育、艺术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交通、社会福利、城市规划、住房、旅游等)之间的合作,建立政府、私营部门和社会民间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

8.将青年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利益相关者。

9.从语言到行动信奉并表达基本的伦理价值,如尊重人和自然,并促进市民、移民、难民以及邻近城市居民的人权。

10.将文化和艺术作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支柱,使所有居民和造访城市的游客被城市的文化和艺术所吸引。

行动呼吁

我们要以上述战略方向为指导,使终身学习成为驱动世界各地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我们呼吁:

1.大会与会者要成为宣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的特使,并不断提供各种支持与指导。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不断扩大其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并确保该网络在联合国会员国中的包容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以落实《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中的建设任务。此外,我们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与联合国其他机构的城市发展创新项目(如联合国人居项目、联合国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行动项目)建立协同机制,并积极利用由其他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衡量福祉和健康的指标体系。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监测学习型城市建设所取得的进展,要认识到各地建设学习型城市经验的多样性,要认可那些卓有成效的终身学习活动,要每两年对按照《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开展建设活动、取得卓越进步的城市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建设奖”。

4.各国政府和各地城市要遵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指南》的要求,形成支持学习型城市发展的法律框架,建立跨部门的协调组织,确保各级政府预算,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

5.各国政府要支持青年人参与建设学习型城市。

6.区域教育组织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合作,建立学习型城市的区域性国际网络及伙伴关系。

7.私营部门要将终身学习作为其企业教育中的首要责任,民间社会组织要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机会。

8.所有市民要成为积极的学习者,要投身于学习活动,要在帮助社区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使社区能够形成学习氛围,为市民提供免费、开放的数字和印刷学习资料,吸引市民参与各类文化和艺术活动。

第7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积极作用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城市建设中可以大力建设湿地公园,使其发挥对城市发展的经济作用。

1 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Wetland),广义上的概念即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m以上)以外的所有水体及沿岸都可称作湿地。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当包含以下4个要素:(1)建立湿地公园时,应当选择具有明显湿地景观的区域,同时拥有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国内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湿地公园应当是水乡泽国、百鸟翔集、芦荡深幽、水洲纵横交错、野趣盎然,当人们漫步于湿地公园时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2)为了能够有效建设和管理湿地公园,应当明确湿地公园资源权的所属关系。作为湿地公园的管理机构,应为资源权的所有者,可以依法管理湿地公园。(3)管理湿地公园时,应当有完善的管理机构,该机构要适应现代化的投资形式,明确管理制度,避免因湿地公园资源所属关系而出现多头管理,导致缺乏有效管理。(4)湿地公园应当使用完备的配套设施,使游人在公园内感觉到安全、愉悦和舒适,让其真正感受到湿地公园的魅力。

2 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发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2.1 保护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完整性

以湿地保护为基础,采取积极的保护方式,营造各类湿地物种的最大生存空间与环境空间,将生态环境的恶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严密监控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地区物种造成的损害。通过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以达到维护物种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目的。通过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充满浓郁自然气息的原生态特点,将是湿地公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持湿地公园与区域生态的空间连续性与生态连贯性。合理使用湿地动植物资源与水资源,保护内部水系自然布局肌理不受破坏,合理利用湿地开展旅游观光活动与科学研究活动,建立湿地缓冲保护地带,确保生态走廊的通畅,水域与陆域环境的整体性,减少人工设施的搭建,避免因过度干扰,造成环境退化,确保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2 协调区域发展

妥善处理湿地公园建设与区域乡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的相互关系,自然景观恢复与人文景观建设之间的关系,既要使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其湿地基本特征相统一,体现特色鲜明的自然元素,保持生态环境的真实性与原始性,又要注重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符合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与传统习俗等文化特色,体现地方经济、社会、生态与文化共同发展的新面貌。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做好相关旅游观光市场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与湿地公园主题性,强调景观的艺术性与观赏的趣味性,体现时代特点,现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多渠道突破、多产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精心设计、周密建设,使得湿地公园能够成为代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亮点的一张名片,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标志。

2.3 提升保护湿地资源的主动性

加强政府引导,鼓励社区参与溪湿地资源保护工作,邀请社区居民对湿地公园规划全过程的参与,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及培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获得社区对湿地公园保护及发展的支持,让规划的成果更好地体现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而实现双赢效果。科学预测与控制社区人口规模,兼顾居民的权益,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以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居民对湿地公园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政府给予补贴,提倡居民异地搬迁,对湿地生态保护无实质促进作用的相关产业与项目要严格限制,对污染超标项目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提升湿地公园环境卫生质量标准,根据景区游客接待量,合理增加环卫工具设备。合理规划建立垃圾中转站与处理场,公园旅游废弃物与社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统一进行垃圾分类、管理储运、环保处理,配备专职环卫人员及时清扫,改变目前垃圾处理效率低下与污染环境的现状,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与专业化。

第8篇

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要会议,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会议。全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党的执政历程和六大执政经验,准确分析了当前党的执政形势和执政环境,高屋建瓴地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国际事务等五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区域,坚持发展,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会更加重要。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得以全面的进步和推动。尤其我们正处在新世纪的前二十年战略发展期内、正处在我市“三步走”战略发展期内、正处在“三区”全面建设发展期内,我们必须以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责任感、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做好每一项工作。

一、建设、管理、经营好城市的意义

作为一名区域建设者,谁不想将自己的工作能够凝固成美好的历史见证,为区域的发展描绘出绚丽的色彩。经过十三年的建设,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区域开发工作经验,为区域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另一方面,我们在区域开发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或是遗憾,值得我们每一个建设者去总结、去体会,尤其是随着空港物流加工区的全面开发建设,人还是这些人,可是要做的事情更多,需要满足的要求更高,需要达到的标准更严。

随着“三区”的全面开发建设,我们的区域功能会日臻完备,我们不仅有工业、物流项目,还要建设大量的商务、会展、金融、居住甚至生态项目,将形成天津市环外的一个崭新的“卫星城市”。作为城市建设、公共管理的综合部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如何建设好城市、管理好城市,还要懂得如何经营好城市。

说到“建设、管理”城市并不难理解,可是说到“经营”城市对我们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也是近期在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开始思考的时候还是一个比较朦胧的问题,直到前几天看到皮书记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心得体会,在这篇体会中第三部分就提到了城市经营的理念,至此我才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思考。

经营城市在某个层面上与经营企业是互通的,企业经营好了就有利润,就有分红,就会越做越强;而城市经营好了就有财政收入,就有人们的福利,就会越搞越好。而在另一方面,经营城市与经营企业又是不同的,城市经营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任何的单兵前进模式都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而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国有资产”又至少具备三个形态,即经济形态(城市的定位)、文化形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形态(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规划)。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统筹好三个形态方面的各项工作,方可保证我们的区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建设、管理、经营好城市的基本思路

首先就是区域定位,只有明确了“我是谁”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才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线,避免走弯路。而随着我区政策优势的相对弱化,区域竞争的加剧,应该按照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的原则进行区域定位,海港依托中国北方第一大港,现在又在积极运作港区联动,将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空港物流区、加工区依托滨海国际机场,紧紧依托天津市区、滨海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并且随着滨海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的启动,将为我们两区的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所具有得天独厚的海、陆、空、铁四种实体物流方式,就决定我们应定位于经济区域,以生活、娱乐发展为辅。

其次是区域的发展战略,由于我们已经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并且正处于难得的战略发展期、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借助于我们的资源优势,确立、发展区域的支柱产业至关重要,并遵循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清洁生产路线,注意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一个循环经济良好发展的区域。而目前我们除物流以外尚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及构架,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理论研讨、工作实践中尽快地确立下来的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