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生品德养成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学生;品德养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让世界人民艳羡的历史文化与文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已经跨越了国界局限,跨越了时间局限。可是,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外来文明的融合对于祖国未来一代成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于孩子们品德养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身心“保本”、“逐源”的同时在“融合”中健康发展。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来谈谈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影响。

一、意义呈现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发展的“根”,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文明优势。我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璀璨的文化瑰宝,里面蕴含着文化、思想、伦理、道德、亲情、社会责任等丰富的内涵,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各个领域辛勤的探索和创造。这些经典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思想支撑,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保障。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先进文化育人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课题。以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以德育为目的,加厚少年儿童文化底蕴、道德修养是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我们要倡导诵读经典,在和经典的对话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策略分享

1.充分利用传统文明素材影响学生

国学中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内容即使是到了时展的今天依旧如“陈酿”般醉人。应用这些素材内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其作用无疑是不容小觑的。如:孝敬父母、学习礼让:以前有好东西想不起父母,就是自己吃。现在能先把好吃的让给老人,不独占了。以前只知道让父母照顾自己,现在在父母生病时能主动问候,并送水送药。因为他们知道“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不比物质比进步:原来喜欢和小朋友比漂亮衣服、鞋子,现在他们明白该比什么,因为《弟子规》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物品用后放原处:以前经常让父母替自己收拾用具,或者物品乱丢乱放,现在不用了。学习专注有定力:以前读书东张西望,现在知道要“心眼口、信皆要。”团结友爱不告状;孩子们有个特点就是诿过他人爱告状,甚至有的孩子还模仿别人的不良行为。到了大班学了《弟子规》,他们在行为上明显自律了很多,而且他们还知道劝解别人的不良行为,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因为“扬人恶,即是恶。”“过不规,道两亏”呀。

2.让学生学会品味与感悟

通过经典诵读,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其内容的言简意赅,字字千金。而对于“坐不住”的小学生来说,通过诵读经典让他们“坐住”了。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品味与感悟,而其品德水平也同时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可见诵读国学锻炼了孩子的静功。孩子们都爱动、坐不住,是很让父母头痛的事,但是诵读经典之后,当成人要求孩子静下来,或者是他们看书的时候,他们都能安静很长时间。每天的诵读,让孩子不那么浮躁了,能踏实下来做事,注意力保持时间也比较长。

3.营造文化氛围润化品德教育

小学生同样具有能力,他们对于外界环境有着属于自身年龄段的独特的感悟能力。为了使经典诵读收到实效,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从育人环境入手,在校园中营造了诵读活动阵地,建设“经典诵读、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长廊”。我们在校园中建设了几十个专版,精选了古今在我国经典名句、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大贡献、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以文字、画面、人物等形式形象地展现于长廊,可谓“上下五千年,浓缩校园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受到润物无声的经典文化熏陶,感受到这校园文化长廊中负载着的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

4.让学生学会批判

知识的获得过程,能力的提升过程,品德的养成过程,离不开受教育者对于各种资源的思考与批判。通过我们诵读经典的尝试,孩子们受益良多,家长也收获很多,班里的老师也从经典中学到了很多教育理念。但是,即使是经过历史的荡涤和考验,经典中仍有一些不符合时展的内容,作为老师,要教会孩子批判地继承先贤的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才是科学的继承方法。

5.多种形式进行“诵读”深化品德教育

第2篇

一、案例式教学开展诚信教育

在开展案例式教学的时候,教师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融入到案例中,积极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案例教学还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起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增强学生对诚信的理解,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比如教师让学生针对“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进行讨论,在该案件中:三鹿奶粉为了牟取暴利,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造成了许多食用该奶粉的婴儿出现了。肾结石。不仅对婴幼儿的生命造成了巨大伤害,同时使整个乳品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销售额减少了150亿,严重打击了人们对乳制品行业的信心。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个案例来对下面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蒙牛集团老板牛根生为什么会获得成功?诚信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三鹿集团为什么会破产?学生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就会了解:对于企业来说,只有诚信经营才会实现长远发展,任何追求短期利益的不诚信企业行为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三鹿奶粉企业不诚信经营所造成的后果对整个食品行业来说都是一个警醒,告诫企业要诚信经营,同时也警醒学生要诚信待人。让学生明白诚信对人,他人才能够诚信对自己,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修养。

二、讨论式教学开展诚信教育

讨论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意见,实现教学目的。在授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对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教学“做诚信的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郭庆刚这个“最美中国人”进行讨论:郭庆刚和同伙经营大姜生意,当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后,合伙人携贷款120万逃跑。面对上门讨债的债主,郭庆刚一个人打起了这些债务,四年时间省吃俭用,终于还清了欠款。教师让学生针对这样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分析郭庆刚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以及他为什么要坚持诚信经营。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就会明白,诚信是人的最基本品行。这样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够向郭庆刚学习,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也能够不忘初心,坚持自己,诚信待人,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不断的约束中,学生就会将良好的品德融入到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中。

三、体验式教学开展诚信教育

体验式教育方式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诚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才会更加真实。学生通过直接的眼观耳听,来体验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体验过程还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c学习。

第3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道德情感培养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现状

1.小学不重视这门课程的教育和学习

有些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认为思想品德课与孩子的教育无关,老师只注重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的教学和成绩,为他们上中学打下扎实基础。甚至有些老师让小学生在这门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或者让他们玩耍。学生面临社会众多诱惑,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需要学校进行教育和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2.有些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有些小学老师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对孩子进行机械式教学,较为死板地按照课程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讲解,没有从实际生活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而且课本中有些案例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解难度较大,有些老师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二、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1.劳动锻造一个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个爱劳动、勤劳的学生必然拥有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现在很多孩子不爱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差,凡事需要靠父母。而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只要他们把学习搞好,其他一切事情父母搞定。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所以,小学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性,带领孩子去亲自动手,做一些小事情,逐渐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老师与家长以身作则,做好示范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较差,与他们相处密切的成人往往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成人的文明行为往往是小学生学习的好榜样。所以,老师和家长应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带领学生共同努力,逐渐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培养品德应该从生活中做起。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我班距离饮水机很近,地面时常有水,很容易脏,几乎每天都要拖一次地,天真的小学生问我:“老师,你怎么每天都拖地啊?”我告诉他们因为你们把地面弄脏了,我只能把它拖干净呀。有一天,外面下着雨,我走进教室,发现放在前门、后门的拖把都湿了,门口也是湿湿的,刚拖干净,我说:“是谁拖的地呢?”学生告诉我:“老师,是王小美拖的。”我微笑着问她:“你怎么想到要拖地的?”她说:“他们到外面玩,把门口踩得很脏,我看到你每次进来都把门口拖一下,我就学着你的样子拖地了。”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在学习。所以老师应该做好榜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他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在生活中家长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逐渐带领孩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去指导和引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件复杂繁琐的事情,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学校和老师应该逐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上有效带领孩子动起手来,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好优秀榜样,在生活中逐渐影响孩子的行为举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食品营养与卫生 课程改革 课证结合

一、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做法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依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根据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所面向的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我院的质量检测特色,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把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全部内容分为三个大模块。

1.理论知识模块。

理论知识模块是基础。要求学生了解营养学的起源、营养学的演变、食品营养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掌握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各类人群的合理膳食、膳食结构与营养配餐、食品卫生基础知识。这一模块的教学,突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实践与多媒体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氛围。

2.实践技能模块。

实践技能模块是关键。拓展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能使本专业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要求学生掌握膳食调查、营养评价、营养餐配制、食物中常见成分的测定。

这一模块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实践操作、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实训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营养配餐技术采用集中实训,分项目各个突破,使学生在学习基本营养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以达到快速理解和掌握实践操作技巧。

3.综合知识模块。

综合知识模块是提高。根据本课程内容较贴近生活实际的特点,灵活运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情景设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考核方法灵活渐进。

随着社会的需求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打破原有期末统考加实验的单一模式,结合教学模式,依据评价主体多样性、评价指标过程化、评价范围全面化的原则。设计了层次多样、覆盖范围广泛的评价体系,满分100分,即理论考核(30%)、技能训练测试(30%)、职业资格证书(10%)、顶岗实习和日常行为规范考核(30%)。课程考核注重多样化、过程化和全面化。弱化理论教学的学时,把原有的实验课改为实训,强调学生技能的训练;把职业资格考试纳入课程考核范围,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锻炼;另外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习完本门课程后,安排定期的顶岗实习,让学生走人社区、家庭、学校进行膳食调查,并对特殊人群进行食谱设计,写出顶岗实习心得。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展望

我院食品与化工系《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是河南省特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更好的适应食品营养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还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硬件等方面继续探求发展。

(一)构建与职业资格相融合、课证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证结合是实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关键。在项目的选取上,我们紧紧围绕公共营养师四级的各项要求,尽可能按照职业岗位活动,同时从社会层面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项目的选取既考虑其典型性,更要考虑教学条件实现的可行性。例如膳食调查、营养配餐项目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分组组织对在校生进行膳食调查,并为项目指定人群进行食谱编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二)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食品与化工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21世纪,具备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控制等各领域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掌握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熟悉技术监督和质量法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等技术性人才。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技术、管理、策划、食品生产及教学、实验等相关工作,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为行业、企业培养输送符合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加强实训室与网络教学的建设。

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建设好实训室,配套足够的教学设备和用具,才能有效地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系现有校内实训室2个,基本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在实训项目的开发上,如能结合多媒体,利用网络教学,仿真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加强实训室设施设备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同时,在配备相关多媒体软件时,应尽量考虑符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为学生以后顺利通过技能鉴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沛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第5篇

养成教育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制定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信息多渠道、多极化的日夜变化,面对新的形式,学生的养成教育出现了新问题:多数家庭比较富裕,“舐犊之情”造成这些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随便花钱吃零食,挑吃挑穿闹父母,偷懒怕累不俭朴;计划生育的执行,使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保证学生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因此,造成这些孩子成人后不能适应工作的节奏,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乱撕乱丢的浪费现象严重,从而形成轻视劳动人民的坏思想;受西方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小学生以奢为荣、以侈为乐,比吃穿、比阔气的铺张浪费。加之广告、网络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了当今学生的畸形消费。

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用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已经难以解决传授知识和学生德育养成之间的实际矛盾冲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认为养成教育应根据小学教育和儿童特点,按照全面性、可行性、适用性、循序渐进性、差异性的原则,充分利用多种形势,教育学生做勤劳、孝顺、忍让等传统美德的人,又要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效益与竞争、开放与创新、民主与法制等观念的现代人。

一、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论断,一语道破了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应培养具体的道德行为,大学的道德教育才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上个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质时,我认为思品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有别于小学其它学科,具有“教养课”的性质,它既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具有明显的“知识”性,也不具有音体美劳那样的“技能”性,而是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或是道德认识的启蒙教材。

二、养成教育要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涉及到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首先是确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对养成教育的内容以及分类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建立适合儿童特点的10种道德行为习惯,像爱国、守纪、待人、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勤俭、刻苦奋发、团结友爱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为了使这些行为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实,必须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有关的理论,探究寻找儿童行为习惯的最佳发展期,然后把上述行为习惯有效地匹配到不同学段中去。例如,品德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不同范畴的道德行为发展是有别的,在“对人”“对己”“对社会”三个方面,对己方面的道德发展较高,对社会方面的道德发展次之,最低的是对人方面的道德行为的发展。对此,在匹配过程中,低年级注重对己方面的行为习惯训练,中、高年级依次配加对社会、对他人的行为习惯内容。像助人、待人、团结友爱等习惯都具有一定的“对他人”的特点,故而匹配时应注重把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养成期放在高年级。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笔者认为,应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动,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确立了行为习惯的三个层次之后,我们又尽力做到对同一行为根据学段不同和强化次数的不同分度要求。比如,对在车上见到老人后让座这一礼貌行为,低年极可以达到自发或自觉的程度,中高年级就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老人上车后,用不着多想就会主动地给老人让座。

第6篇

关键词: 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及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指“素养”,是指这种平时养成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简单地说,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养成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如何加强养成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段话指出了加强青少年基本行为准则培养,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而青少年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任务在学校,因为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基本道德素质抓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阐明的“八荣八耻”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学生,我们还应当始终长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必须从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的培养抓起,要求他们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将这些规范作为自己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着眼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从切实可行处抓起,才能逐渐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层次和水平。

(2)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要有可操作性。

道德规范、准则要求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这是养成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青少年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知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品质。因此,我们应着重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使得青少年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3)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寓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为此,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普遍参与,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应该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家庭、学校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做好养成教育工作。

在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具有德育内容系统性、途径方法综合性、德育管理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德育活动中使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理论化;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识别、抵制和消除社会、家庭中不良因素的能力。学校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地把养成教育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青少年道德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建设有利于青少年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5)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并辅以必要的法律手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也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整个青少年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青少年道德养成还必须始终注意利用法律对其行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因为法制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证,而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

三、我院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院始终围绕“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中心,目标明确、常抓不懈,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人格+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引入养成教育。

从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在为期近十天的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学生要学习学院专门编订的《学生手册》、《学生安全手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思想上绷紧养成教育这根弦,同时参加队列训练、内务整理、野外拉练等军事训练项目,从行动中落实养成教育,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上好入学第一课。

(2)以一日常规为抓手,融合养成教育。

系对班级的考核以及班级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一日常规为抓手,内容涉及遵守作息时间、遵守课堂纪律、爱护环境(教室、宿舍、保洁区)卫生、文明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财物、团结互助等多方面内容。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利用班会、周记、个别谈心、亲手做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他们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们很快就适应了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维护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激活养成教育。

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养成教育。平时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网站、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报道校内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等。还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举行“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对宿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干净整洁,而是要突出宿舍布置的文化品位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逐步达到这个要求,同学们就在创建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自身养成教育的要求。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更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他们通过书画、美术、摄影、演讲、朗诵、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文艺才能,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以“三自”服务为契机,深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综合竞争力。学院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大家,以自己的高素质来感染大家,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滋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会来协助搞好学生管理;通过学生评议会等组织来帮助大家解决矛盾,促进团结等等。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校德育的核心就是养成教育,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树臣.本能教育论.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7篇

摘 要:新形势下要大胆探索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挖掘开发养成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创新养成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开拓养成教育空间。在“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15-02

在新形势下要大胆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挖掘开发养成教育资源,优化养成教育环境,创新养成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开拓更广阔的养成教育空间。

我认为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实施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课堂是对学生德育渗透进而形成良好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每学期,教导处组织各科教师制定德育渗透工作计划,通过各学科中必须要有德育渗透,让学生时刻接受到美的熏陶。开发了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手册》安排礼仪教育包括:仪表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等各方面,从而强化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养成教育。

2、以少先队活动为突破,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利用主题队会强化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化。学习活动的创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在学生中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到街道开展义务劳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参观布河坝村红色书屋和阿热勒乡派出所宿舍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明确了学习的方向,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增加,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3)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板报、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品德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

(4)在学生中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貌主题教育月、环保主题教育月、诚信主题教育月、安全主题教育月、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月、行为规范主题教育月、法制主题教育月等8个主题教育。每一个主题教育,我们都通过举行隆重的启动仪式,开展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绘画比赛、讲故事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良好的品德占据学生的心灵,让优秀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渐养成。

(5)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多次文体活动。通过开展“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汇演”、“校园集体舞、广播体操比赛”,“拔河比赛”、“学生田径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陶冶了学生良好品行。

3、以环境塑造为熏陶,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学校实施了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的墙壁文化建设。学校将校内外墙壁进行了粉刷。校门两侧大墙书写了“平平安安上学来”和“快快乐乐回家去”的大字,校风、校训、学风等标语展示在醒目的位置。在教室墙上张贴传统美德故事壁画,安装内容丰富的宣传、阅报栏。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无声的熏陶中懂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4、以各种制度为约束,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除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之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小学生学习习惯二十条》《小学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5、以日常管理为监管,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锋作用,成立大队委、学生检查组、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定期对大队部、各中队的小干部、值周班的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对学生进行管理。做到日检查,周统计,月累计、学期总结。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学校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6、以评优树先为激励,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做的好的同学,树为榜样,并给予口头表扬、班级加分,开展争当“星级少年”,争创“星级文明班级”。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增强集体荣誉感,使整个班级共同进步,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以社会现象为提醒,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并把自己看到的讲给同学听,同学们在一个个反面案例中懂得美与丑,对与错。

8、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学校利用家长会,家庭教育报告会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以上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明行为程度,养成教育培养了认真学习、遵守规章、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热情待人等良好的品质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养成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养成教育组织,实施的主阵地,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是实现养成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主要通过八个方面进行组织实施: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少先队活动为突破;以环境塑造为熏陶;以各种制度为约束;以日常管理为监管;以家庭教育为补充;以社会表现为映射;以评优树先为激励,来达到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目的

2、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加课题实验工作,我们发现教师的习惯改变了。教师“身正为范”的思想占据了主导,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能够做到用自身行为修养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另一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增强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由于我校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把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使养成教育开展成为推动其他工作的突破口,收到较好的效果。

4、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水平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班主任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践,班主任通过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及时给孩子们以指导和帮助。班级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风貌,班级德育工作能有效开展,养成教育日渐深入,有效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水平。

5、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8篇

本学期从学校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德育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总结如下; 

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得到加强。 

本学期,我校抓住有利时机,紧密结合形势,挖掘德育教育内涵,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周年,在 3月1日组织学生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我们一起走”的学雷锋活动,与城管队各班也结合了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各种活动,增强了学生爱师、爱生、爱班、爱校、爱国情谊,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现在从是的教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事业。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教育艺术。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良好的形象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他靠平时对自己一言一行的严格要求,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对着这些镜子学习做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讲话、辅导、作业、批改和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上、还是在做学生工作、家访以及校内外教育活动中,都要遵守教师道德规范,特别青年教师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在教书育人生涯中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二、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 

    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四、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情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同学宣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范。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指导、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共2页,当前第1页1

五、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 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  

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宣传之后,我制定了“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制度,开展夺“七彩龙珠”的活动。每日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天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颗龙珠。每周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一周的“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热情之星”、“发言之星”等。每个学生不能连续两周评上同一种星。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许多的家长反映小孩在家的行为习惯不如意,于是我

把“自评——生评——师评”延伸到“家长评”,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学习成绩会相继提高,班级的风气也会随之好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会是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