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道德教育的哲学

道德教育的哲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道德教育的哲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道德教育的哲学

第1篇

关键词:哲学教育 高职教育 职业指导 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鲜明特点,面对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实现我国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哲学教育在高职职业指导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提升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哲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哲学在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引导高职校园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主力军。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与高职哲学是无法相匹敌的,这在于高职哲学的主导作用和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哲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态度和坚忍不拔的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二、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一个民族,缺乏哲学思维,必然十分脆弱、盲目、冲动;一个人,缺乏哲学修养,必然会软弱无能、肤浅、浮躁。哲学是一个时代最深刻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精髓,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表征,它深刻地解答了人们对社会的困惑。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学生们思想的多元化、复杂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现成的理论和基本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显得更加有吸引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为自己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培养批判和反思精神

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是简单化教育,重技术轻人文,教学理念完全是把学生训练成职业人。把教育的使命简单化,重技术素质、轻人文素质,以“技术至上”为办学理念。现在高校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批判和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身边的小事提出问题,进行批判反思。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高职院校开始了哲学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使其坚定不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教育意义重大就在于此。

四、有助于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首先,哲学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哲学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

其次,哲学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较高的生活成本,持续增长的压力,使“唯大城市是从”的观念悄然发生改变。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职业价值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从业过程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哲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学历、能力和工作性质如何,只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都会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另外,在高职学生中开设KAB(Know About Business)课程,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创业意识,让学生对创业进行全面认识,这对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青年人才有很大帮助。目前,很多毕业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去条件艰苦的地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创业的概念,只有到企业打一辈子工的思想。从创业的角度讲,基层创业的机会更多。因此,加强创业教育,也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有助于培养职业道德,加强法律意识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群合作、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在行使职业权利和履行职业义务时能够严格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规范,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职业道德。因此,加强法制教育能够使学生增强“知法”“守法”和“护法”的意识。并且了解《劳动法》《合同法》等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还可以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伤害。

第2篇

一、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 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 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 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 气血、经络、三焦、精气神、以及辩证施治和理法方药等理论及实践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其中,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为人称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 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 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鉴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 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在当代讨论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问题, 最重要的当属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的问题, 非但如此, 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 也极需从道教哲学中汲取营养, 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 所以,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 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 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以,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因此, 应当引起重视, 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 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进步, 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 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本体论的贡献中认识到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因此,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意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医学模式的定位, 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 已透视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出现重重困难, 因此, 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 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 是道教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 在对道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道路中, 反观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 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 并在人类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 以此映现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为转向自在。显然, 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 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 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不但是医学应注重的, 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 因此, 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道的形上学及其对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统一

道的形上学问题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以道教哲学的形式来定位, 其中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及其道教哲学的优越性何在以及对当代哲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这一问题自在于道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义哲学, 毫无疑问, 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智慧, 如果从黑格尔的哲学标准定义哲学, 则道教哲学并不属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表明, 道教哲学以“道”的本体论规范主体的修为与“道”合一, 这种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始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学, 并以“道”规范主体的修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质上是“道”哲学的统一性。今天看来, 这种哲学在人类哲学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完善, 但其表现的重要性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主体的存在本质及其实现在本体中的地位是人类哲学的终极关怀之所在。显然,其中的形而上学与《周易》的形而上学同出一辙, 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医学体系的形上部分与《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学统一, 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 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不仅是医学, 而是关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学问。中医学所包含的道德和伦理的思想, 以及人文关系, 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规则 ,都表明实际上的中医学被中国哲学所包容。

但是, 应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哲学因其对主体的关怀所必需, 导致其重要的理论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终极关怀中汲取。如果说中医学的发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对主体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而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 这一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道教哲学中的关于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成就本身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哲学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规范了道的本体论意义并在相当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体的方法论。《周易》在基本的意义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这始终是哲学的重大问题, 但西方哲学对此已无能为力。由于《道德经》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限定, 使之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形式问题没有在基本的哲学意义上给出, 所以, 人类的存在的所有问题表明, 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在映射这一问题中, 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尤其《内经》中的有关论述,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 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 受《周易》的道器之论之启发, 形成了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点, 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间者也”, 因次, 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 因此, 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 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将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的中医学的哲学问题。(限于本文的篇幅, 有关的具体论述请参看笔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道路

自晚清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来,对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研究, 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中医学范畴几乎都以西方哲学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对于这些解释, 已成为中医学的哲学研究的主流, 但是, 由于哲学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失缺, 以西方哲学作为主体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 因此,从本质上重新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道家和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思维方式和其产生的对思维的形式的统一性是哲学的自在, 那么, 一定的知识形式将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哲学只是从形式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则。因此, 就中医学的形式而言, 如果承认其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立的形式 ,那么,自在的哲学就是与西方哲学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 与西方医学是西方哲学所生成的医学形式一样,中医学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形式。所以,从中医学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学思维, 体认其自在的哲学, 也许是比以西方哲学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对发现中医学的哲学模式更为有利。

长期以来, 有关中医学的哲学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哲学思维属于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或朴素的辨证法, 由于中国哲学的自在方式产生的中医学, 使以西方哲学中的辨证法的方法认识和研究中医学形成相当大的曲解, 由此导致不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医哲学, 而且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就是当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 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的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 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 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 ,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 无疑是对问题的解决, 而这些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应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病因辨证等, 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 但以阴阳为体。 《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 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 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 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 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医医疗特点的存在,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而言, 由于与中医学自在的规律相悖, 已严重的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 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 而且使目前的中医学人才也青黄不接。

我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应在以下的改革中进行:

1, 改革中医学的教材。应编写中医哲学教材, 增加开设以“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医哲学”课, 锻练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结构的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以利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中医的医疗实践。不但如此, 还应在普通小学教育中, 增加以中医学为基本的世界观和养生学教育, 真正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生产高素质的中华民族而言,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2, 中医人才的培养道路, 应走“师徒制”, 这是中医学内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模式之传承所必需的, 这不但为中医学技术的口授心传特点所决定, 更多的则是中医学的道德伦理的特色所限定的问题。实践表明, 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 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圣手。但现代的中医教育体制下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其中的教育体制不可不彻底的反思。

3, 中医学问中, 向有“学医三年, 天下无不治之病; 行医三年, 天下无可用之方; ”之论。因此, 中医学不同于其它学问, 其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是中医学者终生所追求的学术问题。所以, 政府在医学的管理模式上, 应尊重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保护和礼遇中医学人才, 使其学术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 并为其创造优越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环境, 使优秀的青年能够走进学习中医学的大们并为此而贡献。这是保护和发展中医学的当务之急。转贴于

4, 改革中医学的医疗模式, 采用以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中药和道教内丹疗法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5, 抱朴子葛洪有“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 ”的重要的医疗思想, 因此,中医疗法应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治法治则为主, 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教医学体系。道教医学体系的实行, 不但可彻底根治疾病, 提高人们的生存境地, 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补中医和中草药资源的紧缺。因此:

6, 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应以道教内功为主, 药物为辅; 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 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思想,在练功中辅之于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 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衡并长期受益。

第3篇

关键词 高血压病 患者 健康教育指导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10年7月~2010年11月收治经临床医生确诊为高血压患者5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0~78岁,平均55岁;有家族遗传史27例,无遗传史23例;并发心力衰竭2例,脑出血3例,肾功能衰竭5例。

方法:①将阶段性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编制成册;②明确健康教育指导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疾病程度及生理心理需求等;③针对患者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及现状、治疗情况等制定患者及其家属易接受的健康教育指导计划;④将每个人的健康教育指导计划、宣教时间、宣教方式告之患者及家属以取得对方支持。

阶段性健康教育指导内容

入院指导: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负责医护人员、安全制度及治疗护理一般程序,使其消除陌生感,产生安全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检查指导:高血压往往与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并存,应定期测血脂和血糖。长期患病可引起肾功能减退,应定期进行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还要做眼底检查、心电图检查、肾脏B超检查等,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应做准备等,使患者乐意接受。

用药指导:①逐渐降压:除高血压急症以外,降压以在数日、数周内逐渐降低为佳,特别是老年人,以及有高血压病史多年的患者,其机体已经适应了高血压目前的水平,突然降低反而无益。②治疗因人而异:高血压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进而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因此药物的选择、用量、给药途径等都要根据每个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一概而论。③随服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剂量,加量后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则以2种或3种以上药物联合;从单药开始,阶梯加药及联合用药,首先选择单味药从小剂量开始,随着使用时间加量,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联合用药来达到目标血压,用药期间忌突然撤掉某一种药物或骤停药物。

饮食指导:饮食以低盐低脂为原则,每日食盐不超过6g,少食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多食含钾食物,如蔬菜水果类。肥胖者应减少每日热量的摄入,以减轻体重。高血压患者合理选择饮食十分重要,总的来说,饮食原则为:少食多餐、少盐多钾、少荤多素。

情绪指导:指导病人学会自我放松,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体操及音乐疗法等。每日练习15~30分钟,以保持平静的心境,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沉着冷静,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要设法释放,可向朋友、亲人交谈、倾诉,或深呼吸转移注意力,以维持血压稳定。

出院指导:向病人讲解有关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和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及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指导病人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并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做好测血压日记,例如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头痛、头晕、心悸、气促时)的血压值、活动后的血压值。嘱其若突发血压升高时,应放松全身,并休息,立即舌下含服心痛定一片或口服其他降压药,稍觉缓解后即到医院就诊。告戒病人尽量避免易发因素,保持乐观情绪,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戒烟,控制饮酒,饮食应低钠低脂低胆固醇。肥胖者限制热量的摄入。

讨 论

情绪与血压的关系:过度的精神紧张与反复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当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时,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失去平衡,肾上腺能活动性增加,使节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而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血压上升,所以情绪稳定可以防止血压升高[1]。

饮食与血压的关系:长期坚持低钠饮食可使血压下降。钾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有关,限钠、补钾可使血压下降。钾的降压作用是通过促进排钠而减少细胞外容量[2]。故多食低钠高钾饮食有利于血压稳定。

锻炼与血压的关系: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水平[1]。较好的运动方式是低或中等强度的等张运动,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或步行。

降压药物的使用:使用降压药物时,因其作用原理和反应不同,所以应向患者说明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卧位起立时,动作宜缓慢,夜间如厕时要注意避免直立性低血压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

健康教育指导在临床使用尚有不足之处,如缺乏连续性,护士当晚班,节假日休息均会中断指导,且各护士的知识文化水平不一样,交流方式各异、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不同都会影响教育效果。故应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另外临床中的健康教育指导多缺乏实际行动,有待进一步改变。

通过50例高血压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用药效果和治愈率明显提高,延缓了高血压的进展,减少了并发症。所以高血压患者进行阶段性健康指导,对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治水平,控制高血压患病率,减缓其病情进展,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网络 中学道德教育 挑战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50-01

网络作为一种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然而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环境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的同时,充斥在网络当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给心智并不成熟的他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东西。一方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技术手段,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空间和新的方式。它使中学生们的知识量和信息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及内容的多元性决定了网上既有大量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负面有害的东西,可谓是泥沙俱下,精华与糟粕同在。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心智并不是很成熟美丑善恶的区分力和辨别力较弱,自制力也不强,一旦沉迷于网络甚至“上瘾”,将有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1.中学道德教育中的网络利用现状

1.1网络让师生家长联系更为便捷,为道德教育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孩子学习如何?在校表现怎样?课后的兴趣爱好及去处?家长们迫切需要掌握与孩子相关的信息,而学校和老师也愿意就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家长进行交流。独生子女家庭使得学校和家长之间信息沟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通过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如手机短信、邮箱等使得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的保持实时通信,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线咨询互动,家长还可以邀请老师在网络上为孩子们进行辅导教学,在线回答困难的问题。一个家校融合的网络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良的条件,受到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喜爱。

1.2初中校园网交互性不够,难以吸引学生

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中学从开始对网络进行防、堵的阶段,到逐渐尝试利用网络手段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在网络利用程度上逐年上升,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超过50000所中小学校校园网络、城市中学已经有了自己的基本的校园网站。但普遍存在覆盖面窄、投入的人财物有限,互动操作性不强,且和现实联系不够紧密等等问题。

1.3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制约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是一个不受控于特定的网络结构的系统,在这一个不受控制的具体网络结构的网络社会,每个网络不仅可以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特点自行设计和开发,而且网络互连是不受不同的网络类型的限制。开放的网络结构使互联网不仅成为一种新的交流工具,成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各种各样的信息,来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网络的开放性、资源共享等特点,很容易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网络环境的多样性对道德教育理念带来一定的冲击。

2.网络环境下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2.1网络的虚拟性给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网络的虚拟性容易给中学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同时,也给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问题。在过去,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在现实中可以及时了解中学生,触摸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中学生进行有说服力的教育和指导,从而有效及时地监督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虚拟性使得道德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中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的思想和行为,这样他们就对中学生由网络的虚拟性造成的道德问题难以掌握和及时处理。

以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对中学生网下“早恋”于中学生网恋的不同反应作为例子。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很容易对异性有好感而“早恋”。“早恋”问题是中学道德教育面临着的一个实际问题。与中学生网恋相比,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者更有可能找到网下“早恋”中学生的问题,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和正确的指导,调整中学生的心理使他们再次集中精力学习。但是对于线上的早恋问题,不仅难以察觉,更加难以防范。网络的虚拟性使道德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中学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的思想和行为,这就给中学道德教育工作增加了困难。

2.2网络的开放性对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主导性地位的冲击

第5篇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于1964年5月14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那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事迹将永远的留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今天我们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重新学习焦裕禄,站在领导岗位上同志更应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树立一个正确的领导观念,即“领导者当以人民利益为重”。

领导者当以人民利益为重,是领导者来自人民群众的基本思想观念。我们今天处于不同岗位上的领导者,他首先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那么领导者应时刻想着自己是来自人民群众,领导者所做的事情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相一致,领导者应该自觉地做一个合格的人民群众代表,有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观念,那么领导者就会自觉地深入群众之中,对于人民群众的情意就会经常铭记心中,群众的甘苦就会时刻装在心中。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样,他看到兰考那么多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他心似刀绞;他看到全县那么多群众在风沙盐碱地里劳作而得不到好收成,他心急如焚。他知道自己来自人民群众,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虽然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我们领导者当以人民利益为重,牢固树立领导者来向人民群众的基本观念不能变。

领导者当以人民利益为重是领导者权力目的的客观要求。焦裕禄同志深深地知道他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他的。1962年冬天,兰考县这个历史上内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严重侵害,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大量的农民外出逃荒要饭。就在此时,焦裕禄同志来到了兰考。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他不顾自己身患肝癌,为解除兰考人民遭受“三害”的日子里,他跑遍了县149个大队中的120个生产队,跋涉5000多里,查清了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他带领群众栽泡桐治盐碱,堵沙口治风灾,直到住进了医院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焦裕禄知道自己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他没有利用权力搞特殊化,他利用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给所有的领导者树立了榜样。在建设社会主义现化代的今天,我们学习焦裕禄同志当以人民利益为重,仍然需要强调和明确领导者的权力基础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给予了我们领导者权力,我们才能作为领导者;只有领导者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才能巩固领导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掌权为人民。

领导者当以人民利益为重必须自觉地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廉洁从政。领导者和人民群众没有什么不同,在人格、人权等方面都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既然领导者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的公仆,那么领导者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不要去搞特殊化。焦裕禄同志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搞特殊化,他严格要求一切,他的行为在今天来讲仍然是干部廉洁自律的楷模。我们今天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们不能忘记人民群众的要求。尤其是领导者要自觉地以焦裕禄为榜样,自觉地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腐朽作风。只有领导者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才能发扬民主,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自觉性,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重温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是领导者的政治必修课,只要领导者以焦裕禄为楷模,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那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一定能得到实现,我们的各项事业就一定能不断推向前进。“”版权所有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College Counsellors' Professional Quality

Und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Perspective

LIU Siyue

(Business Schoo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AbstractEducation philosophy is a practice philosophy, teacher'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teachers' pers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 teac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to discuss reason and the actual effect of today's college counsellors' lack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philosophy.

Key wordseducation philosophy; counsellor; professional quality; lack; promotion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领悟哲学,是一个教师作为教师的精神性前提。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灵活地运用教育理论,确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个人教育哲学。而作为教师个体,也需要教育哲学来对其具体的实践进行相应的指导。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重提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对于希望成长为反思型或专家型的高校辅导员来说相当必要。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和整体质量的提升,对于教育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研究,唤起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辅导员专业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树立高校辅导员教师的专业化形象,使更多具备专业化知识和能力的教师积极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形成专业情意,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锻炼自己,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工作。

2 概念的界定

2.1 个人的教育哲学

国内著名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从内容上讲个人教育哲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教育功能观、教育目标观的时代性转化。第二个层面是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第三个层面是教师的人才观、成材观。如果一个教师在以上这些层面都有自己的想法,并形成了自己的信念,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

就笔者理解,所谓教育哲学,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普遍的哲学观念,也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而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教师个人的教育观。个人的教育哲学,也可以看作是一般哲学与教学活动(实践)的一个中介。它实际上是对许多教育现象完整、系统地一种抽象化的概括,属于应用哲学的一部分。

2.2 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翻阅相关文献资料,很多学者都从教师专业素质的角度探讨了教师入职所需具备的专业结构,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在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教师素质”被定义为 “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①

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以下成分: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②

叶澜教授从当代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这一角度来探讨教师素质问题,她认为对人类的热爱与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未来教师的理想风采。③

辅导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工作展开的成效,那么,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又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其次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知识结构,并要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第三,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3 辅导员教育哲学的缺失及影响

3.1 缺失的原因

高校辅导员为什么会欠缺个人的教育哲学思想?求其根源,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向来是重经验而轻理论。这就导致很多辅导员想当然地认为哲学是不切实际的理论,空洞且乏味,从而排斥教育哲学,也就更谈不上自己对此有什么见地。所以,辅导员个人教育哲学的缺失一方面是因为对教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缺乏思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教育实践中很多辅导员并没有把外在的教育哲学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形成个人教育哲学观。

3.2 对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影响

石中英在《教育哲学导论》序中,提到这样的一段话“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这里所谓的肤浅,就是指个人教育哲学缺失的教师个体。那么,这种个人教育哲学的缺失会对高校辅导员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教师会失去反思的意识,而变成纯粹的教育工具。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不懂得思辨,不会总结所遇到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单纯的就事论事,先前的经验对后世的发展起不到借鉴与指导的作用。其次,教育教学的工作是比较繁琐的,身为辅导员不仅要上好形势政策课,还有许多日常事务需要处理,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要保持前进的状态进修,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以很多辅导员根本还没有达到做教师的顶峰,就已经丧失了做教师的热情。第三,拥有个人的教育哲学,能有助于辅导员更好的理解教育公平、民主等一系列问题;有助于辅导员改变与学生的关系,认识到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教师就不会总是那么高高在上。

4 教育哲学指导下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教育哲学试图解决的都是教育最深层次、最基本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教育与人、教育与知识、自由、民主等等。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可以指导我们怎样去认识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以及怎样认识教育本身。

4.1 统领全局,活的灵魂

辅导员是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引导者和执行者,他们有无教育信念,持有何种教育哲学的理念,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是学校工作活的灵魂,是推动辅导员工作的动力。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特殊,与学生的联系较为广泛。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从学生作息考勤与家长的沟通,从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到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与培养,从奖学金的评比、助学贷款的申请到综合测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引导和参与。

教育必须以一定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否则会易于迷失教育的方向。辅导员个体专业素质和教育涵养的提升需要加强对教育哲学的追问,但是教育哲学的学习并没有捷径可走。我们要具有不甘于被教育所“奴役”的心态和胆识,以教育哲学为工具,边教边学边反思,在反思中可以看见教育的精神。要让教师真正关心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关注以往教育者的思想创造和实践创造,从而反思我们的教育。

4.2 指导教育实践

我们都很明确,教育过程是非常具体的,有无数琐碎的小事构成,那么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应该怎样与实际相结合呢?或者也可以说,有些一线的教师总是存在这样的困惑,教育哲学不能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直接帮助,因此他们比较忽视,甚至抵触,长久以往也就不愿意和哲学扯上关系。其实,这些种想法都是相当片面的。教育生活的实际和生动,使教师首先关注的就是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并不问津其背后的思想基础,这是正常现象却很不理想。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对实际的教学工作,实际上起着很大的指导与参考作用。究竟怎样来判断哪些倾向是值得鼓励的,那些行为是需要禁止的,这都暗含了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而这种价值观的概念正是哲学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它可以正确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实践。

4.3 成长为反思型的辅导员

教师个体要最终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观念,需要在心底培养对教育哲学的兴趣,认同教育哲学的价值。这就要求了教育哲学的研究者,不要过多地使用所谓的术语和话语方式,写出让人难以理解的或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文章,尽量使教育哲学的著作深入浅出而不是晦涩难懂。而一线教师所要做的,是要将注意力从对日常教学事务的关注,转移到对教学的反思和梳理上来,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对自身的教学习惯、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激发教师从研究的角度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其思考性和感悟力的增长,全面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循序渐进地形成个性鲜明的辅导员个人教育哲学,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简而言之,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形成,其素养积淀的漫长过程,正所谓“厚积而薄发”,而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也离不开教育哲学的支持。如果真到了能够感受到的那种在教育领域自由学术的氛围,不再有那么多的功利教育思想缠绕的日子,也许才是教育哲学瑰丽绽放的年代。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磨练与积淀,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形成与提升都是这样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过程。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得到的正是对教育理念的清晰认识。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卷2)[Z].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6.

②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31.

③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6.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庆昌.教育者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建华.基础教育哲学[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设计;教育;本原哲学; 民族文化; 观念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80-03

一、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天人合一”论框架导向

中国早期的先秦时期,就对“天人合一”的概念有过阐述,它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用来解决天和人的哲学命题,从先秦时期开始到后来,对中国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国早期对人与天的研究基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二者虽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但都没有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以及后来多位哲人对其重新论证和补充,最终形成“天人合一”的论点。[1]

201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艺术学独立为第十三个学科大类,艺术学下设四个一级学科,其中包括艺术设计便是其一,如何在这个一级学科下建立这种理论框架或是理论研究点是目前较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天人合一”论在艺术设计领域主要应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理论思维阐述点,也就是在艺术设计教学及专业教学中,设计目的和设计切入点均可以以“天人合一”的理论来进行切入,以现代的设计观念来重新诠释这个本原哲学命题,从而来提升设计目的的厚度和广度,这一点在艺术设计二级和三级学科及专业中均可涉及。二是更为细化的专业教学强调,“天人合一”论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命题与专业衔接更为紧密的专业中,包括一些课程中,强调“天人合一”论。如,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家具设计等学科和专业领域,这样观念的渗入就更加具体化和更加形象化,成为我们设计的根性理论。

二、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和为美”论框架导向

“中和为美”论也是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文化沉淀的精髓,关于“中”与“和”的命题概念,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学说中,它是儒家学说的根本与主体,主要体现了人应具有包容的心境,对世间万物应采用中庸、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于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包容的心理同样势必会产生繁衍多样性,呈现多元的社会状态,“和”所解决的就是平和多元的问题。扩展到艺术领域内,需要对不同文化状态下的艺术形态进行整合,尤其是要解决某些艺术领域内形式与内容的相融合性,以及不同文化进行碰撞下的和谐性。[2]

在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早期关于“中和”是独立开来的。他是民族哲学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概念。“中”强调的是“适当其时”与“恰如其分”,含有不偏不过,中庸一致的意思。 “和”中强调的是“促使协调差异达到和谐一致”,所以,最初这是两个哲学命题点,将“中”与“和”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是在《礼记•中庸》所阐述的。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

理解了概念的基本阐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如何适时地强调“中和为美”论,是建立本土文化框架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目前,受到当代艺术设计观念的影响,夸张、对比、观念、现代、后现代等较为极端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较广,与我们提出的“中和为美”论在教学中可能会有相悖,这就需要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及其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在适用于“中和为美”论的专业中可加大教学力度。所以说,主题确定方向。这一点在设计教育中应合理地把握。在艺术设计学科的二级学科中以框架性和大刚性的方式进行渗入,做到大的设计理论方向明确。在三级学科以及专业教学中可以编入具体的教学计划体系,做到具体的专业应用。

三、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有法”与“无法”的辩证关系论框架导向

严格说来,“有法”与“无法”应属于美学范畴,但与本原的哲学命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美学概念入手来进行阐述。早期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于“有法”与“无法”的对立统一关系均有所论述,它是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研究如何对待艺术创作中的法度、秩序问题。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要强调“有法”,另外一方面,又要强调“无法”,主张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打破常规,但是二者的关系较为密切,是一种统一变化的辩证关系,大文豪坡曾经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指出“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3]说的其实就是在艺术领域内,要有打破常规的意识,要有创新的精神,但是一定要在一定的法度之内进行变化,不要随意地不讲究章法,二者要辩证地认识。与现代的设计观念“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谋而合。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的园林设计,其主张无法与有法的统一,“造园有法,但亦无法,有法是规则,无法是创造,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成法”[4]就是对其最好的观点阐述。

在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早期的框架基本是苏联或是法国的模式,即便在今天掺杂了别的模式,但基本还是遵循着传统的大的框架和理论。[5]可以这样说,“有法”是学院派艺术形式所追寻的文化格式,但世界大融合的今天,各种艺术思潮纷至沓来,其大部分相对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说是“无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如何做到二者的既对立又统一,是当代教学的难点与核心。要让学生既对“有法”的设计理念深入了解,又要在“有法”的框架下对其突破形成“无法”,这便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要把这种核心的东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中的专业中来,细化到课程中去。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对于每门课程教师都是按照既定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讲授,其实这便是教学中的“有法”,而在实际的设计环节,又希望学生的作品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这就是我们倡导的“无法”了。关于本命题,可以说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设计课程,不论是学科大框架或是具体的专业教学课程,都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有法”与“无法”的辩证设计理论。

四、构建艺术设计中“艺术境界”论框架导向

关于“境界”的理论,在中国形成也较早,最初构建始于唐代,唐代早期,把“境”作为审美范畴来使用的一是王昌龄,二是皎然,三是刘禹锡,四是司徒空。最早的王昌龄在其“诗有三境”中主要是论述了“境界”的客体关系,没有上升到主体。皎然认为“境界”具有虚实结合而实质为虚的特点,对于“境界”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这一观点可以说较为深刻地体现了境界的最基本的特征。他所阐述观点内容也就是象内与象外的关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到了司徒空,他的核心观点是“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1]比较而言,司徒空的哲学观点较刘禹锡有所提高,但目前来讲,是刘禹锡奠定了这一哲学范畴的基本美学规定。关于“境界”作为一种美学范畴,虽然直到唐代才出现,但是其理论的萌芽却早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中孕育着。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境界学说是以老子美学以及庄子美学为基础的,离开老、庄美学,不可能把握境界学说的本质” [3]。

“境界”学说也称“意境”论,它是中国民族艺术所追求的极致,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含蓄的表现。不仅体现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中,也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也应用较广。在设计中它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内容,很多的设计落脚点最终要归于“意境”论的设计高度下。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的创意切入;环境艺术中的空间表现;绘画艺术中的形体变形和夸张等均与“境界”有直接的关系。从现代艺术设计中形式与内容方面而言,这里的“意”其实就是我们创作过程中内容的表现。任何艺术创作归根要体现在“意”的本原特征上。所以,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合理有序地把“境界”论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去。尤其是在一些能体现氛围、景象、心情、认同等情态下的设计中,应加大“意境”理论的诠释。如,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甚至家具设计专业中均可体现。

五、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神”与“形”的辩证关系论框架导向

关于“神”与“形”辩证关系的阐述,早期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认为,相对于我们一个人来说其身体是生是死、是美是丑,都是无所谓的(这里的“身体”其实就是指外在的“形”),而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能否与道合一,达到完完全全的自然无为,这是老庄哲学的根本所在,所以,他提出了“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的观点与主张,认为我们每个人应当做到“外其形骸”,不应该拘泥于物象的表面形式,而应重视表面形式以内的“神”,这里的神一般指我们生存的精神状态。因此,在他在《养生主》、《德充符》等文章中,以公文轩见右师、卫人哀骀它等故事,来说明形态虽然有些残缺但是要求的是神态的健全,神态健全了就不影响其真美,真正的美在神不在形。不过,庄子的形神观又有片面强调神的重要,而忽略了形态的客观存在,从理论与实际根据上来讲否定了形态的客观存在,从而否定形的意义与作用,有一定的片面性。到了汉代,《淮南子》中有关形神关系的论述,又对庄子的观点有所修正,以神为形之君,以主观传神为主但是不否定客观形的作用,并且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了多元的艺术创作中。发展到现代,形与神的理解一般指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于合理地论证“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这一命题,一直以来人们强调的是统一与互相渗透,以“神”为主,也就是艺术上指的传神,这也是艺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尤其在艺术造型领域内应用较广,但随着艺术形式的发展,设计领域也逐渐在向纯粹的造型艺术领域渗透,这不免会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涉及关于形与神的命题。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竭力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通常我们认为无神之形则称之为匠气,无形之神则称之为缥缈,对于神的理解,有时是物象固有的客观存在的状态,有时是主观臆想与推断,有时是即时感慨,神必依附于形而出,而形不在多与少,到位就好,有时夸张,有时简约,有时繁杂,无一例外不为其神,[6]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根据不同的学科种类和专业,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念渗入,尤其是在涉及造型艺术的专业领域内,如较为典型的动画设计专业,其中涉及的就比较广泛,从而把传统的美学观念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宗白华.美学漫步[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庾宗庆.艺术本体论[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5]王刚.当代艺术对学院教育的影响[J]. 美术研究,2010,(3).

[6] 吕胜中.再见传统[M]. 北京:三联书店,2004.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Philosophy Framework in the System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LI Tao1, WANG Xiao-hua2, LIN Chong-hua2

(1.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050031,Hebei,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and Design,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300000,China)

第8篇

方法:调查诱导期透析患者在透析方案、体重增长、心理、用药及血管通路维护方面的依从性,结合患者问题和对知识需求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路径。

结果: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诱导期透析患者的依从性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结论: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明显提高了诱导期透析患者依从性。

关键词: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血液透析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28-02

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可以保证健康教育内容全面、深入,避免护士因学历、经验、知识水平等差异造成健康教育内容的遗漏。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血液净化中心诱导透析3周以内的患者66例,病情稳定,无智力障碍。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18~77岁,中位年龄40岁,血管通路状况:静脉置管58例、内瘘4例、动脉穿刺4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初中以下22例、高中29例、大学以上11例。原发病:慢性肾炎17例,高血压肾病20例,糖尿病肾病28例,痛风性肾病1例。随机分2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个案调查:由责任护士发放问卷调查表,详细了解病情,透析和治疗情况,调查病人对透析方案、饮食控制、用药、心理、血管通路维护的依从性。评估患者对相关知识的需求。

1.2.2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的制定:查阅文献,参照国内外血液透析相关健康教育的最新文献,结合诱导期透析患者特点和具体需求制定血透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

1.2.3评定标准[1]。①未按时透析次数达10%以上为透析方案不依从;②二次透析间期体重超过干体重2.5kg为饮食控制不依从;③未按时按量服药,出现未被药物控制的临床症状为药物不依从;④血管通路护理不当为血管通路保护不依从;⑤发放心理问卷调查表,评估心理依从性。

1.2.4健康教育路径[2](见表1)。

2结果

诱导期患者不依从现象普遍存在,心理是否依从对其它方面的依从性有很大的影响,健康教育路经中反复进行心理疏导很有必要性;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经后文化水平低的依从性好;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比随机健康教育病人的依从性好

(P

3讨论

3.1心理依从性决定其他依从性。有调查表示42%诱导期血透患者处于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4]。通过常规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通过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发放相同的调查表发现患者的心理依从性都有所改善,实施路径的患者改善状况优于前者。通过本调查发现心理依从的患者其他发面依从性都符合要求。

3.2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病人依从性优于常规健康教育病人的依从性。通过表2发现实施路径教育患者依从性优于教育常规的患者的依从性,由于健康教育路径中对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有效评价,对一些健康知识反复教育。护士操作中遵循这个路径,没有遗漏。另外因为路径表是跟随患者病历的,不同护士教育时都能了解前面患者接受教育的情况[5]。

参考文献

[1]王兰,全蕾.健康教育对腹透病人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90一291

[2]刘昆.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0.3.(1)

[3]鲁新红,姚景鹏,魏军.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