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的起源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原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规模明显扩大,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4亿元,年均增长16.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3.42亿元、24.86亿元和54.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821元,年均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年均增长25.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亿元,年均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7亿元,年均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3.2元,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6.1元,年均增长15.5%。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经济发展步入总量扩张、增速加快、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
二、经济质量逐步改进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到“十二五”末,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
1.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蔬菜产业初具规模,马铃薯产业提质扩量,草畜产业壮大提升,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设施农业园区31个,冷凉蔬菜面积达到23万亩,种薯面积13万亩,带动全区种植马铃薯42万亩,牧草面积达到34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2万头和83万只,先后荣获“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和“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的美誉。
2.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明显
建成宁夏圆德慈善园,清水河工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入园企业达到116家,聚集效应初步显现,马铃薯制品、清真牛羊肉加工、中药切片、保健小杂粮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邦德电动车、中能振发光伏发电、盾安和天润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新材料新兴工业快速发展,全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家,达到24家。
3.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
旅游业、物流业、商贸业、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宁夏)・须弥山石窟文化旅游节,须弥山石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名胜风景区,成功被列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县(区),编制完成电商业发展规划,建成2个县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0个乡镇物流配送站、9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扶攻坚步伐加快
坚持以自治区“5.30”产业扶贫计划为重点,建立“四级联动、双到责任、两不脱钩”帮扶机制,确定了“53211”产业扶贫计划。围绕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措施,重点实施产业培育、危房改造、劳动力转移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扶贫措施,整合项目,捆绑资金,持续“造血”,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创新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初步形成“财政+金融+农户+产业”的金融扶贫模式。积极拓展闽宁协作、对口帮扶和机关单位包扶等社会扶贫领域。全面完成生态移民任务。驼巷、上马泉等70个贫困村如期实现脱贫销号目标,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8万人,贫困面由37%下降到24%。
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紧抓自治区实施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暨大县城建设的有利机遇,配合市政府开展了旧城改造、西南新区建设及“五城联创”活动。成立原州区市容管理局,划片区、强责任、建网络,扎实开展城市管理和自治区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城区背街小巷、“五小”行业综合整治力度,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农村人饮工程78处,40.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修村级道路1050km。完成三营、张易等7个小城镇和毛家台子、头营、驼巷等74个美丽村庄建设。三营镇入围“全国重点镇”,新三营村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十二五”末,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5%。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和新型农民培育工程,累计发放创业贷款5.3亿元,扶持培育小企业965个,创造新就业岗位13170个,新增就业130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36所184420m2,改造运动场167550 m2,供暖设施163183 m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8%。城乡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医疗卫生机构151个,实现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全覆盖,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升,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殊荣。科技实力逐步增强,累计争取和组织实施科技试验示范45项,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殊荣。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新建文化体育场所190家,建成原州区文体中心、三营、头营等10个乡镇文化站和黄铎堡村等7个行政村村级文体小广场,荣获“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实施低保提标扩面工程,开展动态管理,6.3万余人享受到低保政策待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4.3%和96%,大病救助实现全覆盖。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会计核算;工作;推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92-02
随着我国医改事业的稳步推进,医院成本核算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中尤为突出,成本核算的标准和体系欠缺,给医院成本控制带来了压力。因此,深入推进新时期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改进势在必行。
1 新时期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新时期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备受关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尤其要注重成本核算。但是长期以来的运营方式造成医院成本意识淡薄,所以新时期成本核算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改革是满足社会对医疗成本核算的需要。我国非营利性质的医院主要依托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日常工作缺乏成本核算,实际成本投入与财政投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机构之一,医院有责任承担起分担社会服务成本的义务,将成本核算不仅视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更将其视为一项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改革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新时期医改工作强调医院内部管理的严谨和创新,非营利性质的医院也应注重投入和产出之比,对医院各项资产实施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效能,节约成本,最终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 医院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联
新时期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与会计核算工作关联起来。从成本会计的角度来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应并入会计核算体系。但是长期以来,医院的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实际上是相互脱节的,成本核算独立于会计核算以外进行,工作欠缺规范性和科学性。按照我国《会计法》的要求,医院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则,即以实际发生的经济收入和支出为依据完成会计核算,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为成本核算所应用。而且将医院成本核算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还有助于减少数据传递,节约核算时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因此,医院应认真学习企业成本管理的经验,制定系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细化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各项费用支出管理。
医疗成本费用作为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应具体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从而明确费用产生来源,制定成本核算标准。其中,直接费用是医院实施医疗服务过程中能够直接计入医疗支出的费用部分,包括医疗科室的各项物资损耗费用、药品费用、职工工资与福利费用、业务费用、维修费用、采购费用、租赁费用以及相关的其他费用。另外,一些辅助科室产生的费用如果属于为医疗服务提供支持的部分,也应计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则是不能够直接计入医疗服务支出的管理费用。医院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要实行各个部门和科室的管理,这些费用属于机构内部管理费用,包括行政管理费用、后勤管理费用、财务管理费用,如职工培训费用、科研费用、书报费用、银行业务办理费用等。间接费用应按照部门和科室的成员比例分摊,使管理费用细化到每一个部门和科室,树立全员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3 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举措
在理清医院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联、明确费用支出的基础上,医院成本核算的改革与发展应在《医院会计制度》的指导下,增设相应的成本会计科目,包括直接医疗成本、间接服务费用、管理费用。医院将本期发生的费用分配到直接医疗成本科目后,计算出实际总成本,在会计核算期末再计算出劳务量,即可核算出单位成本。
第一,直接医疗账户的成本核算。对医院各个临床科室以及医技科室设立一级科目,上述直接费用项目都计入这一账户,间接费用按分摊原则处理后也转入直接医疗账户。该账户内应包含内外科等各个临床科室,同时也应包含用于检查、检验、手术、换药、放射等提供诊断或治疗的科室。核算期末将各科室成本汇总,转入医疗支出科目,使成本核算科目与现行的会计科目保持对接。
第二,间接服务费用的成本核算。医院的药剂室,后勤的洗衣房、维修室、锅炉房,虽然不为患者提供直接的医疗服务,但却是各医技科室日常运转的必要支持,即间接服务,因而所发生的各项物资损耗费用、职工工资和福利费用、业务费用、维修费用、采购费用、租赁费用、其他费用等应计入这一账户。核算期末用费用报表分配至各个直接医疗成本发生的科室。
第三,管理费用账户的成本核算。医院行政部门和后勤部门的各项物资损耗费用、职工工资与福利费用、业务费用、维修费用、采购费用、租赁费用以及相关的其他费用等计入这一账户。核算期末用费用报表分配到以上的直接医疗成本和间接服务成本的相关科室。
应用以上成本核算方法,医院可以清晰核定各部门和科室的工作量、消耗的成本、实现的收入、创造的效益,并与年度预算对比,推动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所以为落实成本核算改革的举措,医院应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并在信息化管理的支持下提高成本核算效率。而且各部门和科室成本核算的结果应与职工绩效相挂钩,用于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切实发挥成本核算改革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支撑作用。
4 总 结
新时期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是整合内部管理的需要,更是服务社会的需要。医院各科室应积极配合财务管理部门,以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塑造严谨的财务环境,并树立起医院的崭新风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管理;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方面举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使得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化。城市园林绿化在保持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市容市貌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还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环境,能够较好的愉悦人们的身心、减轻城市居民的心理压力。但城市园林绿化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下面简要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探讨其发展对策。
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不科学,设计理念落后。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不能适应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满足不了城市对绿地生态方面的要求。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编制与规划实施脱节,导致城市绿地数量和面积匮乏,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公共绿地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年代的老区,绿地面积更少。此外,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还受到城市建设理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城市都是边改造边建设,缺乏一个长远的、整体性的规划,这也给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增加了难度,使得城市的园林绿化始终处在低水平状态。(2)缺乏城市园林绿化意识。在城市规划建设时,高质量、大面积、高标准的绿化景观为数不多。此外,在规划城市园林时,多数是草坪,没有高大乔木。在建造城市广场时,并非以市民要求和广场功能为基本点,而是盲目的追求提高城市绿化的景观效益,追求覆盖率。在组建人造景观时,破坏原来的绿色景观,严重忽视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3)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体制。园林绿化的管理体制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故不能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导致城市园林绿地被无故侵占、伐木随意及毁绿等不良现象,严重破坏城市整体绿化环境。在我国,大多数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监督机制极其薄弱,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相关领导的政绩考核,甚至没有进入其政府的工作议程。(4)园林绿化中,植物检疫环节薄弱,苗木规格混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国内植物出现频繁交流。但是由于园林中的植物检疫环节薄弱,越来越多的侵入型病虫害传入我国,严重危害着我国城市绿化中的苗木植物。此外,在工程绿化时,苗木规格不同,苗木规格混杂。在现代城市绿化建设中,常有两个极端出现:一是资金雄厚的单位,其苗木规格极高,绿化效果甚好,但死亡率也相当高,引起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二是资金短缺的单位,因其苗木规格混杂,绿化效果不好。
二、改善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对策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城市绿化要实现新的突破,核心是要前瞻、科学、系统的城市绿地规划,这是建设的关键所在。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与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的地貌、地形、生态群落和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微生物和动植物,引进的植物要与当地的景观环境和生态条件相适应。园林规划设计部门要积极做到“节约型园林绿化”,严格审核各个规划设计方案,转变“以建筑为主”的观念,提倡“防护与观赏并重、植物造景为主导”的新观念。为了将各项要求落实到方案的评审标准中,规划部门要积极组织专家论证设计方案,以城市的长期发展为出发点,树立长远目标,避免局限于眼前效果或偏向单一的观赏功能。进行园林规划时,应对城市发展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城市现有景观风貌进行考察和研究分析,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规划,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在工业区与生活区间建设区域型绿化隔离带。城市园林绿化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将发展科学型、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列入议程,并做到统一思想,明确分工目标和责任,保证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提高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以及扩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并且进一步提高园林建设和管理水平。(2)不断完善法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现阶段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为了增强领导对要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可广泛实行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施单位考核及评比一票否决制。为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巩固和维护城市绿化成果,需不断健全和完善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惩乱砍滥伐、侵占绿地等行为。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共创园林城市;增强全民自觉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帮助市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营造社会各界人士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相关部门要严格遵照《城市绿化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为将绿线管制制度贯彻落实到实处,城市绿线要定期向社会大众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各部门要按照“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各项要求,理清现有法律法规,加快速度修订、整理、完善园林绿化的相关标准,把节约型园林绿化纳入技术规范和标准,使其内容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3)完善园林绿化的管理体制。园林绿化的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依法治绿”原则,严格强法,严格执法, 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法规,并严格执行。管理监察人员要树立“知法、执法、守法”的决心,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避免“以权代法”及“以人代法”的做法和倾向,变“人治”为“法治”。为完善园林绿化的管理体制,健全城市绿化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我们要加快速度出台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制定《城市空间闲置地暂时绿化管理办法》、《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保证园林绿化的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监督有力、管理有方”,走依法治绿之路。(4)控制苗木来源,加强苗木检疫力度,统一苗木规格。园林绿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苗木来源,若确实需要调运域外苗木,应尽量从生态条件相似的产地引进。对于调运的苗木,务必要加强苗木的检疫力度,尤其是毁灭性病虫害等检疫对象,更要引起重视。若发现有病虫害时,绝对不能调运该种苗木。同时,针对因苗木调运而导致检疫病虫害流行的行为,要严格追究其责任,不断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此外,由于苗木规格的高低直接决定园林绿化效果。目前,苗木的规格尚无统一标准,我们需要统一苗木的规格。有关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行业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加快速度编制园林绿化苗木规格和标准。
为加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水平,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园林科研工作者、园林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等的共同努力,创建更多的园林化城市,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尹京洲.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12)
【关键词】园林企业;科学发展;转变方式
0.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仅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园林绿化行业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十一五”末,全国公园绿地面积40.16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22%。但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探讨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体系化城市园林绿化企业,如何解决发展的现实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在分析目前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思考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科学发展和转变方式。
1.现状及问题
1.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园林绿化突飞猛进。文献[1]调查表明,截止2009年1月,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达到216家,具有资质等级的园林企业16000余家,约66.36%的园林绿化企业设置了分支机构;全国约78.18%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约55.45%的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ISO14001、GB/T24001)两项认证,约50%的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OHSAS18000、OHSAS18000)三项认证。没有通过认证的仅占11.8%。同时,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驻,林业和工艺美术等打破行业界限进入园林绿化设计领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1.2企业产值持续增长
城市化建设扩大了园林绿化市场,促进园林绿化企业产值持续增长。文献[1]表明,从每家企业的平均值来看,参与调查的企业营业收入高达1.39亿元,工程产值近1273.3万元,苗木营业收入达1175.83万元,园林养护产值近1749万元,设计收入650.3万元。各项指数相比前几年的调查结果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原来发展较慢的园林绿化养护市场产值也快速发展。但设计收入仅占总营业收入的2.97%,所占份额较小,有必要在设计标准、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重视。
1.3园林绿化起步晚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法制标准化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园林绿化技术标准。1991年建设部修订颁布《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属于早期颁布的标准,列出了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一系列法规和标准的颁布,为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在推动我国园林绿化企业高度协调统一,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方面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但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有待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完善和发展。
1.4 发展不均衡
我国园林绿化企业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全国发展不均衡,部分城市园林绿化结构不合理、城市中心区绿化相对减缩。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浙江、江苏、北京、广东和山东等城市,近十个省份目前还没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企业分布呈现出大企业相对集中、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征。城市园林绿不均衡性发展容易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增加能耗、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要引起足够重视。
2.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园林绿化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各地陆续出台园林绿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城市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绿化指标作为发展目标,更加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实质改善作用。我们要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我国面临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有良好的建设生态文明政策环境,城市园林绿化产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二是城镇化进程推动园林绿化企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2010 年11月,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 49.68%。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预测到 2030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为扩大园林绿化投资需求提供了强大持久的动力。三是我国生态湿地修复和保护的促进。国家林业局提出,“十二五”规划建设完成时,全国自然湿地有效保护面积比重要提高到55%,各省市对湿地修复和湿地公园建设也提出了相应规划。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2.2 面临的挑战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发展机遇难得,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一是行业管理体制、制度规范不完善。多数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与管理自成系统,没有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很多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没有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管理工作后劲不足。很多省份没有相应的地方规范,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监理以及养护均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二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普遍缺乏既懂景观设计又有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差异明显,无法满足我国园林绿化企业快速发展要求。
3.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3.1 转变目标
要结合我国实际,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专业人才结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和资质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逐步实现由注重产值扩张的数量型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型转变,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增强城市园林绿化的内生性;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注重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实质改善作用,既立足企业当前发展,也要注重企业长远利益,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技术在规划设计、选种育苗、工程施工、栽培养护等环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3.2 转变建设模式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模式要转向节约型绿化,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节地、节水、节能、节土、节材、节力措施,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实现生态效益、绿地景观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合理规划城市绿化建设层次和投资规模,建设优质工程。
3.3 科技创新
大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积极引进专门人才,组建人才结构合理的梯形队伍,为城市园林绿化企业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奠定人才基础。条件允许的省市要积极创建研发中心,结合园林绿化工程需要和地方特色总结省市级工法,积极主动参与各类规范和标准的编写,推广应用工业化、信息化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基础上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3.4 完善体制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具有现代特征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自律建设与信用建设,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提供体制性保障。
4.总结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发展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系统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要认清全国和自身的发展规模、产值等现状,把握难得的机遇,勇敢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企业科学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报告2008-2009年度[R].2010.
第一,善用城市消费力。我们国家今天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起来还是农村居民的三倍。这是一种现存的市场购买力,不善用,可惜了。对城乡收入差别如果善加利用,发挥农村比较优势,也有可能增加农民收入,收窄城乡收入差别。
第二,善用城市智力。农村人但凡有个机会,一定到城里去上学,去开阔视野。但是城里生产的知识,完全可以、也一定要用到农村来。发展农村,可以也一定要借力来自城市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想法。
第三,善用城市地力。农村要赚城市人的钱,要把农村基础设施修好,把房子修好,那可是很花钱的。利用城市地力建设农村,其本质就是城乡分享城市化的高地价。
乡村发展,要在城乡通开、城乡统筹的框架里打主意。借力城市、善用城市,看起来是建设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关键条件。(以下为周其仁演讲实录)
善用城市元素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关键。
今天来了很多村里的朋友,也来了很多长期做农村工作的朋友。我们有共同的关注,那就是如何把农村建设得更好一点。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提一个问题,在农村发展、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把城市摆在一个什么位置?或者问,怎么把城市元素放到农村建设中来加以把握?
我提一个看法,供各位批评:越关心农村,越要注意研究城市、利用城市。为什么?因为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引擎,是发动机,是带动农村建设的力量。按这个观点,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绝不是关起门来,孤立地靠农村资源来建设农村。要开门,借力城市、善用城市,在农村发展中力争把城市元素发挥到极至。
下面我举出一些自己的观察,看能不能支持刚才讲过的观点。这两天我在松阳县访问了几个村庄。这里有一副照片,大家看到了,已经是冬天,但不少柿子树上还挂着红红的柿子,煞是好看。为什么老乡不把这些柿子摘下来呢,可以卖钱的啊?但我们看到就是不摘。
请大家再看几张照片,拍得漂亮,可不是我拍的,因为松阳这两天下雨,雨蒙蒙的没机会拍这么好的照片,是松阳文联吕先生的作品。请大家看看这个意境有多好,真像一幅中国画:青山、古村、大树,加上不摘的柿子,青山、绿树、白墙、黑瓦之间点缀着红红的柿子。为什么柿子不摘呐?
当地朋友介绍开始是利用互联网卖火了一个题材――“柿子红了”。网上一举成名,秀出照片,结果招来不少游客,乡村旅游就起来了,搞起了民宿,这不摘的柿子有更佳难以拒绝的吸引力。其中一个300村民的小村----枫坪乡沿坑岭头村,还引得很多画院师生来此写生,据说去年这个村的旅游收入超百万人民币。原来,柿子不摘比摘下来卖更有价值。
这里就看出城市的重要。什么人看见不摘的柿子,就跑来旅游呢?都是城里人。那就值得研究,现在建设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当然首先改善我们村民自己的居住环境。但是,要论经济收入,非把城市元素引进来进来不可。这也是我今天这个题目的立论基础。越是讨论建设新农村、讨论建设美丽乡村,越不能就农村谈农村,越要重视城市元素,善用城市元素。
其实淘宝村也罢,农村电子商务也罢,早已有大量城市元素在我们的农村发展中充当了发动机,问题是能不能更自觉地理解我们已有的经验,更主动地这些经验提升出来变成战略与策略,变成更有意识的行动,争取在这方面求得更大突破。
限于时间,我讲三点,希望引起在座各位注意。
第一,善用城市消费力
我们国家今天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起来还是农村居民的三倍。这是一种现存的市场购买力,不善用,可惜了。当然农村产品卖给农村居民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不容易卖得起价。农村产品卖给城市居民,可以较大幅度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我相信这也是淘宝村的一条基本经验。
刚才讲的不摘柿子的故事,还有昨天我去松阳古市镇的那个淘宝村,一户农家养鳖,卖到天南海北,每年仅那种可以放在掌心的小鳖,他一户人家就销出了好几百万只。我问买去干什么用?说城里人放生用。完全卖到乡下,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市场。所以,对城乡收入差别如果善加利用,发挥农村比较优势,也有可能增加农民收入,收窄城乡收入差别。
第二,善用城市智力
我没有这个意思,说城里人比农村人聪明。农村很多孩子天资非常好,不过经验说,农村孩子要有机会进城,那一等一的智力才更有机会得到开发。智力不完全等同于聪明。需要聪明人碰在一起,互相打磨、碰撞,厉害的要见到更厉害的,你一句东、他一句西,切磋学问。没有集聚,没有氛围,智力就难以开发。
所以,教育、科研、学术、艺术都离不开积聚,不在大城市也在离大城市不远的小城市,这是智力生产需要的环境。农村人但凡有个机会,一定到城里去上学,去开阔视野。但是城里生产的知识,完全可以、也一定要用到农村来。阿里、淘宝等等,还不是城里人创出来的玩意?
但我们发展农村,可以也一定要借力来自城市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想法。我最早接触到的淘宝村,就是听到沙集的故事,那里面三个创办人,是农村的孩子,但过去多年进城在电信业打工,见了世面,有了见识,带回家乡,创出了沙集淘宝村。所以别以为淘宝村只用村里的资源就够了,城乡不通开,哪来什么淘宝村。
第三,善用城市地力
农村要赚城市人的钱,要把农村基础设施修好,把房子修好,那可是很花钱的。钱从哪里来?财政是一头,但任何地方财政再强大,要建那么多新农村,还是力不从心。怎么办?请大家看,这是我在重庆边远农村拍来的照片,破房子不老少,所占土地面积可观,但光靠农村自己财力可建不了新的。
但他们发现重庆中心城区地价特高,于是发明了一个“地票”,就是农村把不再住人的破旧房子平一平、复垦成农地,检验合格,就发一纸凭证,就是“地票”,代表原先的建筑用地变成了农地,然后把这个地票拿到重庆土地交易所去挂牌,让中心城区要用土地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开发区等,举牌竞标,再由胜出者在地价高的地方落地搞建设。
这地票拍卖出来的钱,就打回农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资本金。这个办法,在我看来很不错,利用城市地力建设农村,其本质就是城乡分享城市化的高地价。我们丽水,业有类似经验,土地指标卖给宁波、杭州等发达城市,筹资建设这里乡村。
总之,别讲到乡村发展,就把城乡分开考虑问题,更不能仅就乡村论乡村。要在城乡通开、城乡统筹的框架里打主意。借力城市、善用城市,看起来是建设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关键条件。
当然,今天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不过53%出头一点,要论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不过36%。所以,讨论新农村建设,还是不能忘了继续推进城市化、特别是所谓“户籍人口城市化”。
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11.4%上升到1950年的52.1%。1950年,英国达到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同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一方面由于非均衡发展带水的以“城市病”为特征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经济在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的条件下,迅速向大城市的郊区和周边中小城市延伸,城市的产业活动也不断向城市扩散。因此,西方国家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逆转,郊区开始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195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有64%住在市区,而到了1990年,这一数字却还不到39%,人口与产业分布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特征非常明显。同时,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就业百分比从85%降至52%,制造业则从67%降至45%。在这一时期,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将城市郊区与城市中心连为一体,优美的环境则成为吸引大量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到郊区来居住的另一主要因素。当然,由于城市郊区分散的地区基本上还隶属于大城市,虽然其起到了一定的人口分散作用,但城市中心区的基础设施压力仍然很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各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大规模轨道交通的建设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再城市化阶段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也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会给“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城市的经贸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会推动中国国内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合作。
丝绸之路上下跨越2000多年历史,其发展凝结了中国城市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城市间商贸、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曾经在东西方城市间往来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孙宏慧表示,区域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区域合作降低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成本,推动物流、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是全球性大趋势,也是“一带一路”所要推动的重点工作之一,这必将对“一带一路”相关城市形成新的建设发展需求,推动相关城市强化城市的功能建设,例如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等。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育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未来可积极参与到相关国家在强化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的新机遇中,在增强当地城市化功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通过与区域相关城市的文化商贸交流,也可促进中国国内城市的国际化,加强各领域人才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将带动促进城市间产能合作,优势互补。中国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通过引进学习与消化国外先进经验,已经在多个行业形成自身特色优势,例如高铁、核电、光伏、公路、桥梁、港口、通讯、电子商务等等。这些优势企业未来走出去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必将发现众多商机。而“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各自的区域、资源、行业优势也将弥补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在相关领域的短板,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
中国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也将在“一带一路”发展中,有机会参与到沿线区域国家的城市发展中,寻找优质的投资项目和机会,与当地产业和资本深度合作,深度融合,共享“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性发展商机。2015年前11个月,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0.1亿美元,同比增长35.3%。此外,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国,已先后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体现了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信心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诚意。
西方国家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对象也主要面对地方城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上,借鉴和启示不仅仅体现在办学思路上,服务地方和面向地方的高等职业教育必然要考察地方城市的发展环境与需求。
本文首先从经济分析角度对美国城市社区和我国城市社区不同的发展环境进行比较,以探讨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所服务的对象。
一、社区的起源
城市(city),社区(community),邻里(neighborhood)构成了工业化社会人居环境的三个层次。
在谈及居民生活和工作集中的地区时,社区和城市没有太大区别。本文这里可以认为,城市包含着不同类型的社区,如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和居住社区等。而邻里是由于城市区位、交通、社会、甚至政治等因素,一定社区内的居民可能拥有相似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甚至文化背景。
1.城市的起源
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城市起源,以美国为例,大概有三种类型的城市和市镇:中心城市,交通运输服务城市和特殊功能市镇。
当生产活动促进了林地、农地的开发和人口的增长时,中心市场式的城市就提供了商贸、居住、宗教和政府等服务设施。可以举的例子是美国中西部和加利福尼亚中央流域。
第二种城市是在交通运输沿线提供服务、处于结点位置的城市。如港口、铁路交叉点、公路交叉点、河流分流处和山口等货物集散中心。
第三种商贸市镇集中于提供某种特殊功能或服务,如采矿、政府和休闲等。例如休闲市镇加利福尼亚的棕榈泉,政府中心华盛顿特区,大学城加利福尼亚的戴维斯等。
城市的起源和选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美国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时间较短,有的起先是保护区;有的起源于宗教城市,最初通过距离和独立来提供安全保障功能;有的是海港货物集散地,或者河流分流处以及山口地区。
美国城市起源和选址的因素,影响了早期建筑物和街道的布局,影响之后城市的增长模式以及发展方向。
2.社区和邻里的关系
城市内存在着不同的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和居住社区,社区的功能在于提供就业、提供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资源。
随着年代变化、社区内土地用途变化,社区的功能在发生变化,社区内邻里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这里的邻里关系突出分析财产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固有的工业、商业和居住社区也会出现停滞不前的衰退期,这就是邻里的老化问题。美国一些历史较长的城市都出现了衰退、复苏、复兴的循环周期。
如果用成熟、衰退和复苏的周期变化来形容邻里关系的话,英文中“不要倒到我家后院”综合症(Not In My Backyard Syndrome)反映了社区内居民和政府规划的作用。地方政府会对社区进行再规划以改变其用途,但是邻里内的一些所有者,有可能通过不同形式向拥有审批权的地方政府施压来限制用途的改变。社区规划总是存在着公共政府机构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博弈,社区居民的反对或者公共政府机构错误的执行,都会使规划失败。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构成了美国社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环境,社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和社区提供就业培训。城市和社区的不同类型,如工业、商业和居住社区的差别,都以本社区内的就业人口为基本环境。所以,社区高等职业教育都强调了城市和社区内就业的实践性,开放性。
伴随社区功能的变化和邻里关系的变化,社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也赋予了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二、中国城市、社区和邻里的比较
中国大陆在解放后“一五”计划时期发展工业化阶段,一些大中城市逐步发展。一些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城市更为年轻,但是尤其改革开放后城市同样面临着社区的变迁和邻里的老化等问题。计划经济下社区和城市的开发与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工业、商业和居住社区往往都有很大变化。
社区功能变化加上就业人口的变化,城市内流动人口变化很快,但是社区内邻里关系的变化并没有那么快。社区内同样存在着拥有不动产等财产所有关系的居民,同样存在着邻里关系的成熟、衰退和复苏周期变化。
在社区和邻里关系上,国内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别还在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带来的变革。发达国家的城市也在经历着不断地变迁,如美国的工业城市底特律,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衰转折,不断进行人口就业的选择。发达国家的社区邻里与城市内产业变化有着更密切的关系,而国内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小企业经历的变化更大。
中小企业经过改制以后,大量成为民营经济和公司制企业。尽管国有大型企业和外商企业在国民经济产出中比例较高,但是中小企业吸收了大多数的就业劳动力,并且大多数地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半数以上的就业岗位。
城市和社区的转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需求,并且提高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与外资经济和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接近1/3,一些地区甚至更高。民营企业的发展从产出和就业上都呈现快速增长,无论从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抑或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上,民营企业都亟需人力资源的积累。
从面向国企就业,到重视民营企业就业,在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上应有所侧重。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且从事的产业多属竞争性强、产品多样化的终端市场。提升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同等重要。
国内在城市、社区就业环境上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别在于经过不断地改革开放,就业人口面向的企业发生很大变化。国有、外资和民营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平均各占三分之一。民办高校也在不断增多,民办高校集中在高职高专并且重视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尽管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仍然达不到发达国家那样全民普及高等教育的程度,尤其如美国高等教育普及率远远高于中国大陆。实际上,国内的本科院校专业划分较细,应用性教学的本科阶段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特点,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也面对较强的专业门类要求,在大学教育还达不到普及教育的情况下,使得大学教育既是素质教育,更是职业教育。
相比之下,高职高专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针对性更强,一些高职高专往往根据地方和定向的企业需求,进行特定的教学教育培养目标模式。大多数国内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员工接受过高等教育、本科以上教育的比例并不高,但是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时却经常遇到困难。强化教学教育培养模式固然重要,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区分本科和高职高专不同层面的不同侧重,具有积极意义。
三、社区教育的启示
开放式、实践性、个性化社区高等职业教育根源主要在于伴随经济发展,社区功能不断变化
目前,我国新升本地方院校数百家,不仅要进行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更面临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专科院校的办学目标,诸多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同样存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并且在大量的地方高校已经开展这样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诸如教师定期进行实践实习学习、聘请兼职不同职业的工程及管理专家教师等。
随着高等教育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就业人口比例提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如理工科和经济管理学科更应重视工程师和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教育开始普遍设立工程专业和商科还是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的1900年前后。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社区和邻里关系不断演变,从就业和人力资源的战略目标来看,重视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也应重视大学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国内本科高等教育本身发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很大作用,面向城市和社区的环境变化,面向就业环境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国外实践教学和类似社区学院的培养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艳萍,黄大乾.发达国家社区教育比较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2]汪全胜.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区服务模式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3]叶小明.美国社区学院AOI教育及对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启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丹尼斯·J·麦肯泽.不动产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