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经济关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艺术设计 社会经济 生产力 关系
一、 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就艺术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艺术设计的历史之河也从这里发源。当人类的祖先把一块石头敲打成用来切割和砍削的石刀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这把石刀就是最初的设计产品。这种工具的创造首先符合实用目的,同时也顾及到了用起来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它的制作过程具备了设计所要求的从预想、选料到加工成型等必备过程,它的功能和形式结合于一体。最早制作劳动工具如石斧、石刀、弓和箭的原始猎人,是人类第一批设计师。
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自我革命的开始,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族类的根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史前艺术品,差不多都是与人的生活最紧密相联系的工具和食用器。这些就是我们人类早期之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于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科学文明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也越来越科学化,其技术性也越来越高,艺术设计逐步成为了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成为了协调人和环境、个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
二、 经济属性贯穿于艺术设计活动过程的始终
艺术设计的经济属性是它区别其他艺术活动、手工业的首要特征。人的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艺术设计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像其他社会生产力一样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
1.经济因素在艺术设计的不同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从设计到实现设计的全过程中,经济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1)设计观念的产生阶段:艺术设计需要把握设计物由过去到未来形成发展的种种相关因素,然后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崭新的设计方案。其中的经济因素体现在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市场需求预测以及新方案的经济内容评估等方面。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是设计观念产生的基础。(2)设计的实施阶段:设计的实施过程指的是设计方案由图纸到生产为实体的过程,对于设计来说,是实际制作的过程。设计在真正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从设计物的试产、批量生产和专利保护等方面均受经济因素的制约。(3)设计的实现阶段:设计物最终要推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销售来实现的,当设计物作为商品投放市场,设计师应当及时调查市场反映和销售效果,综合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设计和进行新的设计构思。其中,经济因素不仅体现在设计物的综合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而且作为改进更新已有方案和促成新的设计方案的产生基础,经济因素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23年,现代设计之父格罗佩乌斯将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育理念“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传播到全世界,使设计终于打破艺术桎梏解脱出来。而在经济与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提倡“设计与经济的结合”,设计必须服务于经济。
2.艺术设计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确定设计目标和方向
设计具有强烈的超前性、预测性。“设计”这个概念在许多场合中,也往往被“策划”等术语代替。这意味着设计与艺术、手工艺活动都不同,它更偏重于事前的过程。在整个市场营销的组织中,设计占有引导性的地位。“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这四个环节中, 设计不仅在时间上先于生产、销售活动, 而且设计的市场定位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两者的成效。正因为如此,设计前的活动往往比设计本身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如设计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包括对厂家、消费者、竞争对手、媒体的详细调查;调查之后的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提出成文的方案、策划报告;并且还必须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的思考必须高度理性化和高度专业化。科学地进行市场潜量、市场占有率及需求预测,把握设计物实现为实体后在市场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能够使新的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准确地适应未来市场,并且通过预测可以得到提高和创造设计物附加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 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艺术设计繁荣的基石
艺术设计的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有艺术文化的繁荣。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现代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艺术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物质性功能,而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和审美,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知识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的直接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设计艺术将成为人类十分主动和相当自觉的一种行为。大至建筑、环境、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小至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总之,人类一切生存空间、物质和生活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经过了设计并不断被设计着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也就是说,在这个新世纪,设计本身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将成为一种历史沿革的文化。知识经济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时代的变革,经济形态的变化,为设计艺术的创新发展将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设计艺术也必将以自身更为完善的运作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2.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景观设计;绿地空间;植物组团
1单位绿地空间概况
对于单位绿地空间,首先考虑其使用功能的属性--庄严、肃穆、隐私的办公场所,再考虑其景观效果。单位绿地的使用对象限制明显,由于其保密的属性,对群众是不开放的。人员出入基本都是内部的工作人员以及相对应的职别的国家工作人员。由于海警的特殊属性,在景观设计上更多满足去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做设计。
2海警指挥中心景观设计
海警指挥中心景观以规整式布局为主,景观空间相对开放,采用疏林草地的设计布局,大面积的草坪与乔木相结合;局部用于休憩的空间设计的相对私密一些,主要通过植物组团的叠加增加其空间的隐私度。
2.1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位于入口到指挥中心大楼之间,他不仅是本部队警官及外来人士进出的密集地、人流集散的场地,也是外来人士对该基地的第一印象场所,是该部队基地对外的一个形象展示。主入口区以船锚外形为道路样式与“海警”主题相呼应。设计上立足部队环境景观的特有气质,以大方庄重、严谨有序、庄严肃穆为主旋律。景观表现上以规整式对称布局,中轴景观明显,空间疏朗,疏密对比强烈,有大面积的草坪,也有多层次植物组团做背景的景观空间。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以草坪为主,适当做一些微地形处理,局部点缀中层常绿灌木,补植自然形状的植物,形成简洁、层次分明的绿地空间。在景观设计中力图营造大气、庄严、整洁的良好环境,并突出海警作为保护蓝色海洋和国门的中坚力量。主要使用的植物有:香樟、刺桐、凤凰木、大花紫薇、红枫、罗汉松等。图1入口景观区指挥中心大楼入口效果图指挥中心大楼入口的景观布置相对前广场的布置更加精致一些,采用造型罗汉松桩景对称式布置,绿地组团采用罗汉松桩景+红檵木球+苏铁+西洋杜鹃+草坪的方式(图1)。在入口景观区与门口、智慧中心大楼中间衔接的位置设计升旗台。旗台背面是指挥中心大楼,南边是香樟树阵+草坪的广场,周边的绿化对称式布置除了行道树以外,只布置地被及草坪,如海桐、红花檵木、金叶假连翘等地被植物。以突显升旗台周边庄严肃穆的感觉。
2.2游览观赏区
本案园区靠海而建,景观视线良好,结合地理情况,在沿海合适的位置设置景观木栈道及木屋,提供一个亲水的停留空间。该区域功能主要为部队提供日常游憩功能的户外活动场所。木平台、木栈道及木屋的引入,满足了其游憩的功能,可漫步、泡茶、接待客人、聚会等。并将整个园区串联起来。木屋结合外挑廊架的设计充分考虑室内外灰空间的互动与过渡。游览观赏区的氛围相对轻松,植物配置以自然式种植为主。自然式组团,植物色彩相对多样,结合现在原有苗木,局部增补芳香植物,打造花香四溢,轻松自然的景观氛围。为游赏者提供一个相对隐蔽、安静的休憩场所。芳香植物有桂花茉莉花、栀子、米兰等;色叶植物有:红枫、鸡爪槭、红栌等;观花植物有:碧桃、樱花、月季等。图2游览观赏区木平台节点效果图木栈道与水面相交接区域设置防腐木围栏,边上的绿化以草坪、开花的灌木为主,如大花芦莉、百日草等,为散步的游人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图2)。
2.3体育锻炼区
为整个区域中最为活跃的范围,设置三个标准的篮球场,以供内部人员使用。面层材料以彩色塑胶地面,利于运动的人,减少疲劳。在篮球场的基础上设置休闲坐凳作为运动休憩使用。绿化种植上层为常绿的遮阴行道树香樟,下层区域为耐修剪的绿篱福建茶、海桐,点植花灌木球红叶石楠球、扶桑球。主要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环境优良的运动场所。
2.4生态停车区
生态停车区作为园区的配套停车使用,设计上综合考虑以后车位多样性的使用。停车位设计以大中巴车位和小汽车车位为主,初步设计5个大中巴车位、15个小汽车车位。材料运用上以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地面,并间隔栽植一定量的乔木与绿篱等绿化植物,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榕树、香樟等形成绿荫覆盖的生态停车。停车场的绿地间隔区域采用红叶石楠、假连翘等耐修的彩色叶植物。与园林绿化空间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停车区的景观效果。
2.5安静休闲区
安静休闲区为园区提供一个停留休憩的场所,配套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多样。里面的人流量相对不多,可以设置休闲亭、休闲座椅、景观置石等。安静休闲区有一定的私密空间,也有一定的开敞空间。如在休闲亭背后的空间配置的植物相对丰富多样,以隔离两边的空间,以免互相干扰(图3)。而在布置宣传栏的位置,则相对开敞,留出逗留的硬质铺装及软质的草坪(图4)。空间合理的搭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3结语
关键词:工艺美术;经济发展;社会作用
一、工艺美术的优势
工艺美术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它具体表现有九大优势:(1)工艺美术产业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类型,容纳劳动就业人数较多。(2)投资较少,收效快,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3)能源消耗小。(4)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废物利用。(5)工艺美术品(主要是手工艺品)在历史上形成了许多重要产区,具有发展生产的强大阵地。(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工艺美术设计越来越有力地促进着商品的流通和销售。(7)工艺美术品在美化人民生活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随时随地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鉴于工艺美术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对它的生产、科研与教育工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工艺美术教学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发展建设的需要
长期以来,工艺美术行业严重缺乏设计人员,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因而造成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水平低、造型陈旧、品种单调,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无法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要求。这种生产、设计的落后原因很多,但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教育的落后。工艺美术教学教育不能及时为国家输送大批合格人才,必将影响现代化发展的建设要求。因此,加速培育工艺美术的设计类人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强工艺美术教育教学迫在眉睫。
把教育教学和科学教学列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式,是非常正确的。工业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注重智力开发,培养人才。所以,我们应把教育经费看成是生产投资,希望各级领导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给予重视。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改变目前学校培养任务单一化的状况,要普及艺术教育,尽可能早出、快出、多出人才。因此,要在保证办好本科教学的同时,抽出一定的教学力量,按行业举办专业性短训班、进修班、研究班。也可以为各省(自治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举办培训班。这是新形势下工艺美术院校应担负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努力培养出大批具有艺术造诣、科学头脑、技术本领的工艺美术人才。注意发现和培养那些艺术才华和设计能力出众、又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生,以便为提高我们工艺美术设计水平,加强工艺美术研究工作服务。我认为应具有战略眼光,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对学校现有的布局、分工、培养任务进行调整改革。
同时,聘请生产科研单位具有实践经验、能够传授知识技艺的人员到校讲课,以便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学校领导应该关心教师生活,尊重教师,保证他们备课、授课、编写教材及示范作品的完成。
对专业的设置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和调整改革。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现代化建设要求设置新的专业,如工艺美术外形设计的专业、服装美术设计专业、印刷美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品修复专业等。
三、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文艺思想的教育也是艺术类院校道德教育课的内容之一。艺术观决定着学生的塑形能力。艺术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创作意境的深浅、设计水平的高低和艺术生命的长短。
具体说明如下:
1.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观察物体的能力是创造外形的基本本领。要使学生善于抓住事物本质,把适合于工艺美术表现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为设计创作积累素材。
2.培养学生强大的思考能力,启发他们的创作力。热心求知、渴望创作是年轻人的心理要求。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鼓励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索欲和创作欲。同时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灵感和创新其实是源于充实的生活、敏捷的头脑、加工材料性能的掌捏、严格的设计训练以及对人民喜好的了解。
3.培养学生熟练的表现能力,即创作设计的表现手法和技能。工艺美术产品是通过许多的加工材料和生产工序完成的。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关的生产知识,并要求学生与技师和技术人员合作,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工艺材料来丰富自己的表现能力,学校应开设专业美术工艺课和专业材料课。
4.培养学生顽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工艺美术品绝大部分以商品形式出现,因此,要使学生认识到工艺品的设计首先要服务于人民大众,适应群众的生活需要、购买能力和欣赏水平,要讲究经济效益。只有这样的工艺教育美术才会有竞争力,才能体现其社会职能。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到工厂、农村去感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同时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购买心理,掌握并了解市场的动态走向。
四、要有合理的课程结构
为了适应现代化需要,对于一些不太适宜的课程设置应做必要的改革。
当前普通的高职院校通常会设四门基础课程:共同基础课、绘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我认为工艺美术课程应包括五类:
(1)理论课:包括美术基础概论、工艺基础美学、法律等基础课程。(2)技法课:包括素描技法、水彩技法、画图技法等细节描绘方法和色彩构成以及摄影艺术、器画赏析等整体描绘方法。(3)知识课:包括材料科学、工艺科学、人体工程科学、心理科学、广告学、企业管理等。(4)设计课:按照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开展不同的专业特点及课程要求,课程内容应从初级到高级逐步开展,并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作品,适用于当前社会生产需要的作品。(5)实践课,包括融入生活、生产实践、市场调查。
所以说,整理出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五、要办好工艺教育美术教学,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高等院校要办成两个中心: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工艺美术是一门独立的、全面的学科,同时也是科学。在历史上,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应用科学,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默默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它又以强大的生命力发展成为一门边缘科学,代表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合流的新方向。工艺美术与美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科学领域,它们在社会职能、反映生活方式、创作规律、艺术特点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因此,总结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工艺美术历史,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美术经验,分析研究我们的现状,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工艺美术理论体系已经势在必行。没有强大、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很难拥有高水平的高质量的创作设计的。因此,开展工艺教育美术科学研究工作已经被历史和时代提上工艺教育美术教学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强工艺教育美术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建设,应该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
国家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伟大任务,把科学、教育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更使我们这一代人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我们要有决心、有信心,为开创工艺美术生产、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而作出贡献。
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的研究是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会引起广泛关注,是和我国改革发展状况有关,因为中国经过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虽然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如果经济和社会不能协调发展,就可能产生剧烈的社会冲突从而制约和谐社会的建构。而经济法和社会法具有突出的社会整合功能,怎样发挥这两个法部门的功能来积极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因此讨论两者的关系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法的涵义
经济法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和法律文化背景。传统的个人自由观念与民商法的建立息息相关,而关于社会公正的观念则是经济法赖以产生的理论基础。这种追求社会整体利益而使用的手段就是国家干预,因为只有国家才能为这种社会整体利益、公正提供有力、有效的公权力保障。可见,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国家干预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之法.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基本内涵。为纠正 “市场失灵”而进行的国家干预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生活需要国家干预。国家干预要适度,而经济法无疑是国家适度、谨慎干预的基本法律保障。
二、社会法的涵义
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的法学家明确提出了社会法的概念。德国对社会法的定义与社会保障法类似,因此是一种狭义的社会法。在法国和日本,社会法的范围就比德国要略微宽泛,除社会保障法外还包括了劳动法。而在英美国家,社会立法被解释为对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立法的统称。由此可见,社会法的内涵不甚明确,根据国家地区、不同学者的理解,其内涵、范围亦不同,可以说尚未形成公认的概念与内涵的界定。本文为了明确研究内容,认为社会法是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基本法律形式, 将其与经济法的概念加以区分,即采用社会法与经济法是并行的部门法,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三、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区别
虽然经济法与社会法都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都是具有独特调整对象的部门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在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公平观念等方面仍有许多差异。
(一)规范内容的差异
尽管社会法与经济法的本位都是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在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上,却存在着微妙的差别。其中,社会法内容中体现的社会利益主要包括弱势群体利益、社会整体的稳定以及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对这些公共利益的保障与调整,保护由于人们在能力、天赋等自然条件方面天然存在的差异和财富差距的增大等原因导致社会不安定重要因素的弱势群体,通过对这些群体的偏向性保障,达到社会整体和谐稳定发展的目的。而经济法体现的社会利益主要是维护经济运行的秩序、安全和稳定发展,通过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市场失灵带来的对经济运行的不良影响,从而达到经济的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二)公平观念的差异
社会法与经济法的差异,还体现在其作为法律的重要性质——公平观念的差别上。经济法体现出的社会公平观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社会公平观,虽然在其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中,也存在着保障弱势群体、推动社会福利增加与合理配置的内容,但是其主体思想是通过引导经济利益主体,在双向而非单向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之上,在权责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达到维护社会公平的目的。与之相反,社会法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优化社会福利的配置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消极的社会公平观,即通过建立一种后发性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利益的平均分配为原则,对已经形成的社会问题起到一个纠正而非事前预防的作用。社会法与经济法之间这种社会公平观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其调整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调整方法的差异
社会核算矩阵(SAM)是表现国民经济系统各部分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形式,相对于投入产出(IO)模型,SAM不仅反映了生产部门间的联系和收入的初次分配,也反映了生产活动与要素、居民的联系和收入的再次分配状况。在国际上,最早一批的乘数研究是由Stone(1978),Pyatt和Round(1979)开始的,Pyatt和Round基于所建立的1970年斯里兰卡SAM,计算了账户乘数和固定价格乘数,而且提出将乘数分解为自效应、净开放效应和净循环效应,并将乘数分解用加法和乘法两种形式表示。由于目前运用乘数分解方法对云南省的相关研究较少,笔者将基于乘数分解方法对云南省三次产业具有代表性的18个产业的活动账户、劳动与资本要素两个要素账户以及居民和企业两个机构账户进行实证分析,对云南省SAM账户所反映出来的经济社会关联性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基于SAM 的乘数分析方法蕴含的基本假定为常量价格、产出的需求导向(即经济中存在充足的资源保证供给) 和经济主体间的线性关联。在SAM乘数分析中Ma1被称为转移乘数矩阵。Ma1是一分块对角阵,它刻画了某一大类内生账户(如要素或生产活动)的内部通过直接转移而产生的效应,与系统的闭环特性无关。Ma2被称为交叉效应矩阵或者开环乘数矩阵,用于分析发生在不同大类账户之间的乘数效应,主要在于强调某一大类账户对其他类账户的作用。Ma3是一分块对角阵,表明Ma3是一个闭合的循环乘数矩阵。它描述了收入流量在内生账户之间的循环流动状况,被称为循环或闭环乘数效应。账户乘数矩阵通常被分解为4类效应矩阵的加和形式,即Ma=I+(Ma1-I)+(Ma2-I)Ma1+(Ma3-I)Ma2Ma1=I+T+O+C。其中,I为初始的单位注入,T为转移乘数效应的净贡献,0为开环或交叉乘数效应的净贡献,C为闭环乘数效应的净贡献。
依据云南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8个部门构建SAM表,并运用MATLAB软件对SAM进行求解,得到云南省部分账户6个情景下的点对点乘数分解数据。
情景I将外来冲击的作用端选为农林牧渔业,描述了农林牧渔业增加1个单位外生需求时,对其他相关生产部门、要素和居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从求解数据可以发现,农业账户增加1单位的初始冲击对与农业关联性较强的终端账户影响较大。其中,1个单位的农业投入分别使食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的产出增加0.269和0.182个单位,且这个过程主要依靠闭环效应发挥作用。从要素和居民账户来看,1个单位的农业投入可以带来1.266个单位劳动收入、0.758个单位资本要素收入以及1.269个单位居民消费,且开环效应对要素和居民账户的驱动作用较大。农林牧渔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模型数据表明,云南省农林牧渔业依靠转移净效应对其他行业发生的影响非常小,主要依靠收入流循环产生的闭环净效应发生作用。转移净效应较小表明云南省农业目前尚处于中低级发展阶段,生产水平较落后。闭环净效应大说明当该产业受到一个单位的资金注入,该资金流经过经济系统的循环后,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力比较大。云南省农业人口庞大,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这是决定云南省主要依靠闭环效应对国民经济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情景II和情景III分别将外来冲击的作用端选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二者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是云南省第二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较高,产业链较长,同时这两个部门又吸纳了大量的初级劳动力,在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云南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转移净效应相对较大,1个单位外来冲击可以通过转移净效应分别为本部门带来0.092和 0.214个单位收入。从与其他相关生产活动的关系来看,云南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依靠转移净效应对其他相关行业发生的影响非常小,都主要依靠闭环净效应发生作用,其中,以上两个产业都对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1个单位外来冲击各自拉动农林牧渔业0.28和0.204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从要素和居民账户来看,资本要素收入受以上两个产业驱动效应要高于劳动要素,两个产业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1个单位外来冲击可以分别带来0.619和0.472个单位的居民消费,且这个过程靠开环净效应和闭环净效应共同发生作用。
情景IV、V、VI分别将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业选为外来冲击的作用端,这三个行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中,仍然以闭环净效应带来的收入为主,且三个行业受到外来冲击后都分别对第一、二产业都有一定的影响。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将带动农林牧渔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增加0.251和0.096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房地产业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将带动农林牧渔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增加0.6和0.296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教育业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将带动农林牧渔业和第二产业其他行业增加0.409和0.745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云南省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有较为明显的正向拉动效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力带动第一、二产业产值增加。从与要素账户的关系来看,云南省房地产业劳资分配比例差距较大,1个单位投入所带来的劳动要素收入和资本要素收入分别为0.157和0.923和单位的净效应带来的收入,劳动要素收入份额过低,将引致收入差距过大的公平分配问题。此外,教育业则存在劳动要素收入份额较高的问题,这与教育业本身的特点有关;同时,云南省教育产业落后,教育业发展水平较低,也是造成要素收入比例不合理的原因。从与居民账户的关系来看,云南省房地产业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过小,1个单位投入仅拉动0.159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且主要依靠闭环净效应实现。
情景VI描述了居民收入受到外生冲击后对生产活动和要素收入产生的影响。假定外生驱动来自政府补贴、税收减免或者其他居民福利,农林牧渔业会通过相对较大的开环净效应受到一定的正向冲击;资本和劳动要素收入受到的冲击大致相同,且主要来自开环净效应。此外,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也会受到较为明显的冲击,1个单位外生冲击作用于居民账户,将带动以上两个行业分别增加0.255和0.174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
云南省农林牧渔业通过闭环效应对国民经济发挥着较为可观的带动作用,这对于一个具有庞大农业人口的省份是必然的。在新的发展阶段,云南省农业将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要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引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逐步开发林牧渔业内在潜力,更好地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经济绩效;沃森生物
一、引言
经济高速发展也带来副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是一表现。企业诚信危机归责于政府部门的同时,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重要关系。企业若仍然对资源掠夺式开发、任然对环境严重污染、企业造假贩假活动任然猖獗、员工合法权益任然保护不利,中国经济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上会受到重创。因此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理论,以沃森生物为例,分析了其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问题,发现沃森生物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看似完美,却存在没有企业对客户的责任,公司对于客户的社会责任为零,社会责任履行中的产品质量安全也只是纸上谈兵的问题,此外,企业社会则责任履行情况中也未将子公司纳入其中。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般分析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就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两者成正相关关系;HomerH.Johnson在2003年通过实证研究也提出,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履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能帮助企业增加利润、提高公司价值,反之将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负效应。国内学者朱瑞雪等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有助于企业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国外的理论研究和我国近年的实证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关系都多有研究,而且都证明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沃森生物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情况
云南沃森生物是一家业内闻名的疫苗生产商,主要从事人用疫苗产品研发、生产。其研发能力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11月1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3年,出于扩展销售渠道需要,沃森3亿元收购山东实杰生物有限公司,为沃森生物促进疫苗制剂销售,提高公司利润创造了便利条件。但今年3月18日发生的山东疫苗事件使涉案、被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实杰生物从新三板退市。控股母公司沃森生物早日还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疫苗产品销售合理合规,现在却形成鲜明对比,业绩遭遇大幅下滑、宣布紧急停牌。疫苗贮存需在2~8℃恒温环境,而问题疫苗未经冷链运输,造成生物制剂污染。失效疫苗会大大增加疾病爆发或流行的风险,这也是本起恶性事件所带来的恶劣后果。企业越大,社会责任意识应更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义务越大。沃森生物作为我国生物制剂行业的领头羊,如今却让人唏嘘,同“三鹿事件”、“兰州水污染”一样让社会公众寒心。忽视社会责任终给沃森生物带来严重危机,各项指数暴跌反应企业经济效益负增长,更重要的是沃森生物已失去公众信任,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四、对沃森生物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深度分析
曝光事件使民众对山东实杰和其母公司沃森生物深恶痛疾。但分析可知此次事件是中间商在运输过程冷藏导致的污染,即子公司山东实杰公经营存在的问题。但子不教父之过,此次事件暴露出沃森生物在公司管理上、内部控制上的缺失,所以沃森生物受株不值同情。在沃森生物“2015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可以找到对公司内部控制严重缺陷的描述,山东实杰和圣泰(莆田)被吊销了《药品经营许可证》,沃森生物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因并购山东实杰,合计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4.8亿多元、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8千万元。同时,母公司财务报表反映对山东实杰的长期股权投资计提了3.13亿元的减值准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信息在第17点“信息化管理”中披露出来,而在报告中的第3点“企业社会责任”中只字未提,可见,沃森并不把这次严重威胁企业生存的危机上升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高度上来,认为仅仅是公司管理上的漏洞。报告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部分,通篇都在赞扬企业做出有益社会的贡献,涉及企业在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员工的合法权益。但“毒疫苗”事件就暴露了该企业在把控产品质量、积极主动承担各项社会公共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遵纪守法这几方面的缺失。报告中说“企业严格遵守外部监管机构的规定,对日常监管检查、风险检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等各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偏,严保产品质量。”但事实上却是日常监管检查不到位、跟踪检查严重缺失。报告中说企业在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产品安全等问题上积极主动承担社会公共责任,但事实上,企业在最基本的保障受种疫苗者人身健康安全上就没做到,本职工作是缺失的。报告中提及公司经营中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是纸上谈兵,安全生产责任制若真正全面得到落实,企业何故陷入到这么大的漩涡中无法自拔。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沃森生物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缺少对顾客的企业责任,这一部分的企业责任为零。企业规避社会责任会反作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后续沃森的业绩严重下滑也就不足为奇。
五、结论与启示
分析沃森生物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更加印证了两者协同作用,正相关关系。此外,还得到的结论与启示如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必然涉及股东、员工、环境资源、产品质量安全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过去的三鹿集团视产品质量安全为无物不但使自身灭亡,更给中国所有乳制品企业带来沉重打击,消费者至今仍对国内乳品不抱信心。现在的“毒疫苗”事件也是如此,沃森生物忽视了公司对客户的责任,使行业受到了重创,同时势必会使行业遭遇寒冬。危机事件发生后,公司及子公司应立即开展公司缺陷整改工作,全面配合相关监管部门的检查工作、进行全面自查、开展自纠工作。全部检查冷链保障管理系统,着重对在库生物制品冷链存储保障情况检查。全面梳理公司上游供应商、客户资质,下游销售商,对现存的所有购销合同进行全面整理、复核,涉及违规的清查出来。全面梳理母子公司过往经营记录、财务票据、相关台账等。公司需尽快制定出企业整改计划,使公司声誉受损度降到最小,使公众对该企业的社会责任重塑信心。
参考文献:
[1]徐磊,田水承.安全观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6):127-131
[2]郭晓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宝钢股份的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2011(5)
[3]雷杰,李蕾蕾,何存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经济效益与可持续投资理财发展能力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8(8):104-108
[4]舒强兴,唐小兰.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N].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79-82
[5]尚航标,田国双,黄培伦.资源型企业战略选择研究--以森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获利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5(7):117-124
1地质灾害现状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深居内陆,地域辽阔,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环境十分脆弱,是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甘肃省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数量多,发生灾害的几率高、险情重、危害大、治理难度大,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全省83个县级以上城市中有65个位于山地丘陵和黄土沟壑区,其中52个城市经常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侵害,防灾形势异常严峻。例如,2008年汶JiI‘5•12”特大地震使全省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明显恶化,地质灾害隐患成灾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2010年肃南县“7•29”关山村观山脑大型泥石流、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陇南“8•12”特大洪灾都给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2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脱钩关系分析
2.1脱钩模型构建
根据社会经济指标变化率与地质灾害发育指标变化率的正负及大小,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分为6种类型,即相对脱钩、扩张耦合、负向耦合、衰退脱钩、衰退耦合、绝对脱钩,见表1。在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脱钩关系分析中,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A)和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曰)作为地质灾害发育指标,将甘肃省历年常住人口数(C)和GDP(D)作为社会经济指标。为了直观地显示表1所体现的关系,把平面坐标系划分为6个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一种关系类型(图1):I区表示相对脱钩,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增长,但经济增长快于地质灾害增长;I1区表示扩张耦合,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增长,但经济增长慢于地质灾害增长;lI区表示负向耦合,即经济出现衰退,但地质灾害却在增长;1V区表示衰退耦合,即经济衰退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减少,但经济衰退的幅度大于地质灾害减少的幅度;V区表示衰退脱钩,即经济衰退,地质灾害减少,但经济衰退的幅度小于地质灾害减少的幅度;VI区表示绝对脱钩,即经济增长,但地质灾害减少。
2.2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前面所列指标,选择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直接经济损失、年末常住人口数和GDP等指标,从《甘肃年鉴(20o5—2009)》、《甘肃发展年鉴2OLO)及《甘肃省地质环境公报(2008年度)》¨、(2011年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甘肃统计信息网、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中获取甘肃省2004-2010年的历年原始数据资料,并进行处理和计算,计算时均以2004年为基准年,其结果见表2、3。其中,受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2010年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甘肃省2008、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有显著增加,因此研究中剔除了上述两年极端灾害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以消除极端地质灾害事件对该年全省地质灾害统计的影响。
3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将地质灾害发育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率进行对比分析,共分为4种对应关系,见表4。
3.1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为两个“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一负向耦合”关系。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人口数量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两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增加,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但地质灾害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负向耦合关系,说明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2009年有所增加,而人口数量则在减少。
3.2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可分为3个完整的“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国内生产总值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3.3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问总体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为两个“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一负向耦合”关系。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人口数量则在不断扩大;2006、2008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两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增加,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010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负向耦合,说明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2009年有所增加,而人口数量则在减少。
3.4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可为3个完整的“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国内生产总值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2010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关键词:人口特征;人口基数;人口素质;人口流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2
一、引言
基于地理、文化、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口普遍具有与其相对应的人口特征,而人口特征与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均存在着联系,尤其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人口基数、综合素质、年龄结构、人口的流动性、人口性别比、人口的区域性分布、人口城镇化等方面因素,均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
二、人口基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基数的大小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模式、规模以及速度。就我国来说,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一方面对资源消耗的需求旺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资源供应,这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能源成本具有较大的压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庞大的人口基数,却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口。一般而言,对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经济,尤其是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外向型经济而言,能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起,巨大的人口基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分享了庞大的人口基数红利,劳动力供给非常充足,而劳动力的价格非常低廉,生产制造的人力成本较低,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这样的人口红利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显现出它的优势,在外向性的加工制造型经济模式中,这种人口红利就具备了特定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创新型的高科技或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那么,这种庞大的人口基数对于创造人口红利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如:美国有3亿多人口,经济以高科技,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为主导,其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的2倍;而中国人口基数13亿,比美国多出10亿,但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向型的加工制造产业,且经济规模虽然快速提升,但仅相当于美国的1/4(是指提升速度还是其它?),所以,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红利因素也仅限于特定的经济模式。抛开经济发展模式,单纯谈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无从谈起。
三、人口年龄化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年龄化结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人口基数庞大可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如果人口基数中人口的年龄化结构不合理,这种庞大的人口基数红利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中间最主要的就是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本质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协调统筹问题。[6]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3亿人口中,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26%之多,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说明劳动力人口在相应减少。虽然从绝对数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仍将在一定期限内,具备人口红利的巨大价值。但是,我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化社会,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社会保障、社会负担增加,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老龄化人口比重过大,将直接造成劳动力人口不足,社会成本支出过大,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类似的,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口特征,还有人口的性别比。就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来说,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性别比的失衡,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容易造成后续新生劳动力的不足或延缓新生劳动力的供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持续而长远的影响。
四、人口的综合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但综合素质或人均素质不高。人口基数庞大,但综合素质较低,那对于宏观的经济发展而言[1],只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需要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低。对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而言,则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这些高端产业的发展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正是基于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人口,创造了快速发展的规模庞大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产业。而外向型加工制造产业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主导产业。虽然我国的人口素质近几十年来一直呈现快速提升之中,但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基数而言,总体的素质提升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如上所述,人口的综合素质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五、人口的区域性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直观的结果就是,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劳动力相对更为充足,反之则劳动力缺少。但这一结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只能建立在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之下进行分析[2]。如果对应的产业资源不足,过多的劳动力人口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在我国的四川、河南等人口过多的省份,以及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人口充足,但可供分配生产资源不足,就造成了劳动力过剩,人口红利变成了人口负担,对经济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如将这些过剩的劳动力人口,流动到沿海生产制造产业相对集中、发达的地区,这些过剩的劳动力人口就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对经济发展形成正面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同时,如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对经济的平衡发展,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口流动是主观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3],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可分配生产资源的再次分配,通过人口流动促进生产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是“势利经济”(人的趋势性和趋利性导致的人员向易于产生财富的时间,地点集中的经济行为)造成的一种合理的人口分布策略。人口流动较为集中的区域通常经济活力强,经济发展快;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流动出现区域均衡的状态,则说明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决定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六、人口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化进程也基本上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一条发展脉络,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越快,经济发展的进程和速度同样也会加快,反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加快人口的城镇化进程[4]。人口城镇化的比重加大,对经济发展很显著的一个促进作用就是城市人口越多,商品的消费量也就越大,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越大,消费增加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就很容易表现出来。目前,中国的经济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经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三驾马车以出口和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而消费是三驾马车中最弱的一匹,之所以最弱,是因为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低的原因,我国目前城市化人口比例较小,农村人口比例大,而农村人口总体来说收入低,消费能力差,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消费能力不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我国来说,推进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一个根本性问题,只有加快城镇化建设,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已从卖方市场时期进入了买方市场时期,卖方市场时期是生产能力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要发展经济,主要是提高生产能力,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一个国家进入买方时期后,要想达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社会就业量的最大化,就必须寻求商品消费量的最大化。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仍有6亿7千多万农村人口,农村人口消费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商品消费量向最大化发展。同时,在农民身上存在着自产自消的行为,而这些自产自消的物品,因为不是通过货币购买消费的,因而不是商品消费,产生不了商品消费的作用,从商品经济的角度上,称农民自产自消的物品为“无效消费品”。
七、总结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与经济发展的结果存在着密切的必然关系,结合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口特征分析,以上所述的结论同样存在,这是宏观经济学中人口特征对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从微观层面而言[5],基于客观条件不同,以及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上述人口特征在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作用也会存在着略微不同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影响宏观研究的结论,但却可以从细节处加强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全面性研究和导向性研究。本文就微观层面和特定层面的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不多作分析,上述仅从宏观角度对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粗浅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宗胜,周云波.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收入及收入差别的影响――三论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1(04):38-42.
[2]朱传耿.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流动人口空间自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5):549-560.
[3]周毅.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8(03):83-91.
[4]王凤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缩小差距的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90-93.
[5]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05):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