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 校外 校内 身体素质教育 意义

身体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体现着现代综合素质教育的理想。当下,评价校内教育业绩仍然是以升学率、优秀率、学生合格率等硬性指标为尺度的,至于学生综合素质、身心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与意义,则悬而不论。基础教育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在某种的程度上,学生的身体健康比学习文化应该更为重要,它是一生生活与事业发展的基础。正常的、负责任的教育应该时刻意识到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性。身体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外身体素质教育在某些方面有着校内身体素质教育不可替代作用和校内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青少年素质教育,校内、校外有别。

一、校外身体素质教育是能动的教育

校外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占有主导地位,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自身条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校外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使他们在创造的环境中学习、锻炼、不断地自我完善。校外身体素质锻炼项目有较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同学进行长期的教学研究和了解,设计和整合出一套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教学体系并进行教学辅导。在为孩子们设立的各种体能锻炼的项目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通过鼓励、表扬或者建议给学生进行指导,而学生学习是自发、主动、有效地进行。校内教育则侧重文化课的学习,身体素质锻炼只能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个性表现的机会很少,因为体能锻炼学生没有更多的自主性。长此以往,也就渐渐对体能锻炼失去应有的兴趣。

二、校外身体素质教育是灵活的教育

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为孩子们创造配备了各种体能锻炼的项目,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素质的强弱、个人的兴趣爱好而自由选择锻炼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再采用灵活多变,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放松,如在乒乓球教学中用少部分的时间进行技术性指导,用大部分的时间根据学生水平高低,让学生组合进行练习,练习中再穿插些竞技对抗赛,使学生在比赛中感觉到在某方面还存在技巧上的不足,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在锻炼中学习掌握提高乒乓球技艺。与此同时,也充分体验体能锻炼的快乐,不会有畏难、畏惧心理。

三、校外身体素质教育是趣味的教育

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不但能锻炼孩子们的体魄,还可以开发培养孩子们的特长和爱好,我们根据绝大部分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些兴趣性较强的运动项目,组建各种体育团队,如围棋队、游泳队、中国象棋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这些运动团队可打破常规制定训练计划,训练难度,团队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训练有素的团队还可参加市级、省级乃之全国比赛,以最大空间发挥孩子们的特长,为孩子们提供广阔施展才华的平台。而且随着身体素质锻炼,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印证了大科学家爱恩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就利于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教学质量也有了保障。

四、校外身体素质教育也是性情的教育

第2篇

关键词:学生  身体素质  对策

    引言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对学校体育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革,但绝大多数都是针对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而缺乏对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研究,相反,课外体育活动却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原因,现就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出本人的看法。

    1. 现行大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现状

    现行大众学生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耐力、体力(短跑50米)、肺活量和爆发力水平降低。

    2002年教育部启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后的第一次监测研究报告。对来自于全国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的38个监控站的监控数据与前4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监测对象为了岁至22岁汉族城乡男女学生,监测人数为176844人,监测内容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体能素质、健康状况4个方面的13项指标。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而学生肺活量却明显下降。

    2005年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共同组织“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此次调研对儿童青少年(学生)进行了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健康状况四个方面24项指标的体质监测,涵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个民族、1320余所学校的383216人。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会上,记者获悉,我国学生在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

    2. 大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广大学生缺乏经常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学校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够

    目前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都是自发无序的,对学生没有约束力:学校对学校体育的理念仍然仅仅停留在体育课上,对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均未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导致现行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1.2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观念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对学校体育缺乏科学认识,认为学校体育就是体育课,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积极分子和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与己无关,因此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导致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主观原因。

    2.1.3家庭体育开展较差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目前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较好,但家庭体育工作由于受到世袭观念的影响开展的较差,这是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2.1.4社区体育开展的力度不够

    目前的社区体育,表面上看似开展的不错,但实际上大都是自发无序的,缺乏合理的组织、知道,缺乏合理测评手段,缺乏合理管理手段和方法。从而导致学校体育同社区体育严重脱钩,这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2.1.5体育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每周两节体育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体育课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一个体育教师根本无法顾及几十个学生的锻炼、需求和无法满足没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体育课仅仅能传授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锻炼,这是影响学生体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2.1.6重智轻体现象严重

    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形式不容乐观,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学生及家长重智轻体的思想更加严重,淡化了以体育促健康的价值观念,导致绝大多数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下降。

    2.2 学生观念意识因素分析

    2.2.1部分学生根本没有需要保持并提高身体素质,强身健体的概念。

    如某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的过分溺爱,一点不如意就觉得委屈,根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丝毫没有健身健体的意识。

    2.2.2部分学生明白锻炼身体是很重要的,但不够重视,没有行动,这些学生往往天气稍有不好,心情稍有不顺畅就在床上睡大觉,平日里情绪波动较大,较容易采用暴力饮食等各种方式自虐。

    2.2.3意志力薄弱,少数学生思想上重视了也有行动,但往往缺乏自控能力,意志力不够坚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恒心。

    2.3 学校体育锻炼方针和措施因素

    2.3.1思想不重视

    当代各大专院校往往过分注重成绩,例如部分高校必须通过英语六级或者综合排名前50才能拿到学位,确定年度奖学金和各类奖项也都是成绩优秀者包揽,无论这些学生身体素质有多差。学校另外重视的便是社会工作,但凡入党、奖学金评定时都把这看做基本条件之一,全然疏忽学生有没有把身体锻炼看作其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思想不重视形成了一个高校体育教学总方向上的错误引导。

    2.3.2没有正确发挥体育课的作用

    2.3.2.1欠缺科学卫生保健知识普及教育

    高校体育课教师往往会教育学生达标通过的重要性(达标成绩只要过就好),也会让学生课堂内有点活动,如打打篮球、排球和羽毛球等,但却始终忘记对学生进行科学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事实上新一代国家青年学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对各类基本保健知识有较好的了解,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及提高方法有一定的掌握。

    2.3.2.2忽视身体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

    身体素质教育是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教育意识和身体素质教育能力的教、学、练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身体素质教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发展运动能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强调将身体锻炼看做是一个有自身规律、内容、方法体系的过程;提倡防范于未然。

    2.3.2.3忽视健身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很多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面对当前大学生普遍不愿意身体锻炼的情况,体育老师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锻炼热情和兴趣,这是当今体育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

    2.3.3学校某系辅助体育锻炼方案落实的无效

    例如学校的晨跑,学生通过盖章就算实际分数计入期末成绩,然而,结果往往是每天早上学生拿着张晨跑卡没跑,盖了章就完事了。像这类学校所谓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案的落实情况是糟糕的。

    2.3.4学校的运动场地不够健全,运动设施不够完善

    2.3.4.1体育运动场地不够

    随着学校的整合以及新校区的建设,高校活动东场地已经越来越完备,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相当一大批专科及高职院校的活动场地依然是相当紧缺的,特别的室内运动场所以及某些特殊运动项目场所等。

    2.3.4.2体育运动器材太少

    作为校方,应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借用器材的需求,基本的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其他的如杠铃、哑铃、单双杠等。这些器材都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运动氛围,这样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球类运动器材学校一般只提供足球、篮球、排球。对于小球的器材往往都是过于简陋,这样学生的喜好不同也随着器材的缺乏而提不起兴趣。

    2.3.4.3非完善的器材借用制度

  

  有些学校器材借用制度过松,导致学校拥有的器材越来越少;有些学校的制度又太严,学生想活动却手续重重,大大减少了学生锻炼的欲望;有些则是器材借用制度极为不合理,如借用时间规定和限制上、器材种类设置上、不同人的手续繁简上等等。

    2.3.5学校领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不够

    学校领导只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却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往往学校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或体育竞技比赛的时候,学校的反应都不是很支持。甚至有的教师还刻意的制止这种行为,这样极度影响了同学们对体育活动的向往,从而抑制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得不到积极的配合便导致了现在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2.4学校食宿等后勤管理因素

    学校维持学生能源供应的主要场所是食堂,所以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食堂伙食的主要原因之一。

    2.4.1饮食价格不合理

    随着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引起,本就昂贵的伙食更让人担忧,某些学校甚至引起了学生的统一罢餐,事实上这已经是各大学校共存的问题。有些学生家境不好,每天每餐都只吃便宜的同样几个菜,时间一长自然营养跟不上。

    2.4.2饮食质量及卫生存在问题

    食堂由于数量提供需求多,往往对伙食质量卫生忽视,经常可以在各大高校论坛上看到学生对饭菜里发现头发、石头,甚至创可贴、昆虫等方面的抱怨,某些学校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食物中毒而被电视媒体曝光。

    2.4.3饮食结构不合理

    学生菜肴需要荤素搭配,有菜有汤,可食堂往往注重经济利益,过度大加荤菜数量,而所谓的荤菜又往往是一盘素菜里一点点甚至根本找不着的肉末。学生吃饭也要干粮杂粮互补,可学校一年到头很少提供杂粮类食品或面点。

    3. 对策

    要把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真正落到实处,不走过场,并定期做评估工作,以评估促进改革,不断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机制。学校应把体育工作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彻底改变以考分和名次作为衡量学生唯一标准的错误倾向,真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健全以套能激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的评价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考试制度,在重视技能考核的同时还要加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考试的比重,尤其是对当前许多学校开展选项课和俱乐部教学模式,显得更为重要。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要保证体育经费应有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如体育彩票、海外侨资以及省内名牌公司捐赠等,多渠道筹借学校体育经费,不断完善学校体育馆和体育器材设施。

    建立一套完善的检查与监督制度,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要确保体育课程教学时数和足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必须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为广大中小学生强身健体创造良好的条件。

    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家庭教育要培养子女主动的能力,学校体育教育要注意学生心里、生理方面的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生参与具有一定负荷的运动项目,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努力提高耐力项目的教学效果。要防止教学手段的单一和枯燥无味的现象,讲究联系趣味教学,吸引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地参加耐力项目的锻炼,不断增强自身的耐力素质。

    4. 小结

    学生是祖国未来都希望,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作出贡献,展现出自身的价值。然而当前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又怎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施展自己才华?因此,坚持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提高耐力素质,从而推迟“极点”的出现和减弱“极点”的反应,尽快获得“第二次呼吸”,进而达到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的目的。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跨世纪的人才,学校在这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担当着无可替代的基石作用,身体是知识与智慧的载体,没有良好的载体,知识要么载入不足,要么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方法

教师在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运动能力能力的培养,而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来教育学生并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包含着素质教育,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一、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教育的发展,许多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新的教学模式都是由多名老师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广泛应用就是其中之一,它要求教师在对学生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将学生进行一定的分组并根据每个小组的兴趣对每一个学生小组进行一定的体育教学,在教学之后让每个小组进行一定的运动比赛,这种教育方式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应用,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而快速的提升。

高校时期是人的青年时期和成熟时期之间的转变,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在此时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把握好这个阶段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采用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的方式来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会收获身体素质的提升,更是能使自身的文化素养大大增强,这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这种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天天锻炼的好习惯,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传统的体育教训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传统的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在体育课上自由活动就可以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

体育课中的素质教育对人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帮助,体育运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在高校时期就要接受体育课中素质教学的学习,使人们的很多能力都在此时得到一定的提高。由于素质教育有着容易实施的特点,就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多的起一个引导人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升。

二、素质教育的应用方式

(一)在田径教学当中的应用

由于田径的教学需要的场地支持并不大,每个学校的操场都有让学生进行趣味田径练习的条件,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田径教学进行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蛙跳和跑步的练习,在满足运动量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均衡发展的目的。

(二)篮球教学中素质教学的应用

要想使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篮球课中,学生就必须要加注到和老师的互动中去,学生的能力只有在和老师的互动中才能得到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越多,掌握的知识也就越多,才能使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教育过程当中,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来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进行传球,接球和投篮之类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篮球的魅力和带给他们的欢乐,提高了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完成了教师的素质教育,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足球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应用

教师在对足球的教学过程当中,怎样才能使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呢,由于目前大多数学生都十分热爱足球这一项运动,所以教师要紧紧地围绕这一点来进行教学,教师在其中对素质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在激烈的运动过程中受伤或者发生冲突等情况的发生,更容易的激发起学生对于足球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对提升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是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当中的一种有效应用。

(四)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认识

高校时期作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生活的结束阶段,高校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更是所有教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学生只有以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让自身的面对着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素质教育得到应用,让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在高校教师对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融入素质教育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更全面的发展,还能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得到各方面多方位的提升。因此,教师只有在体育教学当中将素质教育和自身的教学过程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早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生都尚未成年,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正在成长和塑造的过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体育教学,是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具体的践行体现。中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身体素质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提高和加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二、当前中小学体育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学过于功利化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体育教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应试教育长期以来的影响,在中小学中加强体育教学的困难也依然存在,中小学生面临着升学以及分班等文化课的压力,再加之良好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学生的文化课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身体素质的教育,这就造成了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将体育考试作为升学的一部分,也带来了在初三阶段对学生集中训练,而在其他学习阶段文化课占用体育课,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排斥。

(二)先进的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现代资源利用不够

国家近年来对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强,中小学的教学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体育教学器材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但是由于体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占的位置,导致不少的先进的体育器材并没有得到使用,有些是没有及时派发投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有些是体育老师为了减轻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体育器材,造成体育教学器材资源的浪费。

(三)教学方式过于僵化,缺乏创新性

体育教学不同于文化课教学,体育教学更多的侧重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不能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然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在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程进行随意的安排,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不起来,最终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提高。

三、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水平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水平,就需要从思想意识上对中小学体育教学重视起来,认识到中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学校的领导层应该认识到中小学体育教育对中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在学校的各项决策中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纳入考量。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自己的教学,通过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来不断增强体育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占的位置。

(二)提高先进的体育教材使用率,充分利用现代资源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体育器材,使其能够与中小学体育教材配套,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在枯燥的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体育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奥运会或者是其他具有难度的体育视频,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

(三)根据实际教学,创新教学方式

中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而不能一套教案用到底。针对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多采用游戏以及激励的方式让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锻炼,同时对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所培养。针对中学生,根据他们的身体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多增加一些比赛和竞技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较大,中小学的体育老师应该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所调整和侧重,从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需要学校和老师的配合和合作,中小学的学校和体育老师可以通过在意识上重视体育教学,在教学上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创新教学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再排尔古力・衣的力斯.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海经,2016.

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

一、体育与教育的紧密联系

狭义的体育即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为目的的活动,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成为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必要手段,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便与教育有了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技巧、体育意识、体育品德和意志力等。而学校的体育教学变成了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成了国民体育的基础,尤其是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正是学生身体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在学生的体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

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体育课程,但学生年龄较小,所进行的体育教育的用意和意义学生不能体会,而高中在如今激烈的学业压力和竞争下,学生又缺少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体育教学上,只有在小学、高中的过渡阶段,便是初中体育教学,它是承上启下最为关键的一环,体育教育的责任也十分重大。首先,初中体育教育是民族体质的基础,人的生长发育离不开体育锻炼,一个民族无论科技社会再发达,如果缺少良好的身体素质,也完全不足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初中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需内容,现今已将体育教学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只有在体育成绩上不落后不拉后腿,才能不影响学生的升学之路。最后,体育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同时给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意识;体育教育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开发和大脑发育,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体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良好的情商情操。

三、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远见性

初中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关键时段,但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而体育锻炼不仅是三年的结果,而是长期学习,受益终身的行为习惯。培养体育终身意识,不局限于时间,将体育的精神贯穿每个学生的人生,而人身体素质是社会国家发展的根本和基本保障,只有树立体育意识,才能为国家为社会提供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优秀人才。

四、培养体育终身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体育的价值,体育是用来提高身体素质,满足精神需求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知道人的身体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终身热爱体育,坚持体育锻炼才能长期拥有健康的身体。其次,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人与人存在爱好的差异,有人活泼爱动,也自然有人文静内向,但体育锻炼并不与人的任何性格相矛盾,而是每个人都应该热爱,每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组织有趣的集体体育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引导,帮助那些不爱运动的同学培养兴趣。再次,灵活教学模式,比如组织比赛竞赛,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平台,获得认可感,激发学生的动力。第四,适度掌握教学力度和体育项目的难度,教师要把握适度,不可让运动项目难度过大,打击学生的信心,也不可过于轻松,起不到锻炼的身体,磨炼意志的作用。最后,学校有必要坚持每日的早操晨练,做到让学生习惯每日运动,每日锻炼。

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重视运动,抓牢初中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树立学生体育终身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国家昌盛社会繁荣的保障,也是每个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第6篇

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教学部天津300000

摘要 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学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程,素质教育的落实涉及到了多方面的问题。对大学体育教育而言,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和注重学生潜能力的培养,除了要符合教育的本质外,更要体现体育教学的内在价值。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本文通过研究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探索强化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现状;措施

0 引言

素质教育的开展,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越来越重视,大学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体育运动项目锻炼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身体素质,同时通过耐力锻炼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要在锻炼中让学生充分全面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学生指导,做好体育项目的锻炼,达到提升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目的,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1 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缺失

1.1 大学体育教学过于重视体能的培养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方式的影响,大学体育教学还仅仅是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和培养方式,没有实现与素质教育相互联系,尽管目前我国在实施全国范围内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影响,使得目前我国体育教学观念并没有得到更高的改善,还是存在很大的素质教育的局限,在很多方面没有进行创新,缺乏对素质教育开展的意识。

1.2 在大学的基础课程中忽视体育概念的灌输

体育教学的概念并不是单纯指体育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更多时候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却对体育教学概念的灌输进行忽视,造成我国目前大学的文化课程的开展也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大学生更多时候就只是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机器,没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实践,造成我国教学的不全面,导致体育素质教育水平不得到提升。

1.3 体育教学中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只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和遵循教师制定的学习程序和方法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观念,更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去,更不能提升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了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2 从素质教育出发袁做好大学体育课堂教学

在整个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能够全面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同时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使其养成正确的锻炼习惯。此外体育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创新,发散他们的创新思维。

2.1 强化学生指导,使他们树立终身的体育观念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健康的身体需要我们将体育锻炼作为终身的运动,不断的开展积极的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在整个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重点工作就是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大学体育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大学体育观念,重要的是要付出积极的努力完成体育锻炼。在科学规范的体育方法指导下,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而判断一个人文化素质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养成对体育良好的兴趣,进行自身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进一步推动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

2.2 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运动特长

素质教育本身就具备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更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是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完整的体育教学主要包括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两个部分,课外体育活动不再简单的是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多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计划、要求以及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锻炼。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目前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还主要是采用选择性自由组织的方式,主要开展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的是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主要是由体育特长生进行负责,在俱乐部中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练习的方式、手段和难度,为学生更好的营造一个自主练习的氛围,同时还聘请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学生专门的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体育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树立一个正确的体育生活态度,更好的推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2.3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除了让学生开展自主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也更加重要,要求他们要能够在确保自己身体不受伤的情况下,提升训练的强度,要求教师除了要进行学生体育项目的指导工作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为他们制定专业的练习量,改变过去传统体育教学中统一布置练习任务的方式,而是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练习任务的制定。因为有些学生对强度较大的体育锻炼能够完成,而有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却难以完成,而且很容易造成肌肉的拉伤,所以,科学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保证学生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3 小结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提升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采用正确的锻炼和引导方式,帮助他们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更是要进行大学体育教材内容的细致研究,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做到用体育运动本身的魅力进行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调动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体育项目锻炼,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发挥他们各项能力,更好提升其体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韩东.大学体育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47-48.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009―4156(2011)04―159―02

一、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青少年的营养、教育与保健水平也在提高。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高校体育不仅要致力于为大学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情感态度基础,而且应努力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身体体质,改善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大学毕业后即将面临的繁重的社会工作压力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大学生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其中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不过关而影响了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大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二、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增强学生体质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五项基本内容,但基本的基本,是吃饭的问题。虽说每人每天都要吃饭,但能够做到“平衡膳食”的恐怕除了健康专家就找不到几个人了。因为大部分现代人在生活中早忘记了如何“活得更好”,而仅仅是“活着”。

(一)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食堂改善学生体质

什么是“平衡膳食”呢?就是一天中所吃进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与人体一天不同时段所需营养素相当。实际上只要注意到三个比例,便能奠定我们身体素质的良好基础。食物种类的比例:现代医学指出,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营养素。但早在约2000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从感性上告诉了我们不同食物的重要性,并且这种描述使得对食物比例的控制更具操作性。一日三餐的比例:这个主要是就摄入食物的热量而言,具体讲来就是早餐30%、午餐40%、晚餐30%。而且,两餐间隔以4~6小时为宜。食物中水的比例:一般情况下主食中已含有大量的水,但决不可因此而忽视对水的摄入,应该每餐补充至少一杯水。渴了自然是要喝的,可有些人只喝可乐雪碧或是汽水绿茶,而忽略了白开水,这是不可取的行为。

(二)改善健身娱乐设施,充分利用学校运动器械

饭足意满之后,若不进行针对性的锻炼,我们还是无法最大限度地把从食物中榨取的精华转化为“活得更好”所需要的各项素质。通常,各项素质的提高不是孤立的,也完全不可能孤立。跑步、打篮球、登山、体操等许多运动往往能够综合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例如篮球运动,远投可以发展力量素质,带球上篮可以同时发展速度、灵敏和柔韧素质,大量的跑动又可以发展耐力素质。但是,科学的体育锻炼除了需要“热情”,还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自觉性原则:这是指锻炼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健身目标,能够认真选择适宜的锻炼内容和方法,定期检测锻炼效果的信息反馈。只有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锻炼的效果,并使我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到有乐趣、心情舒畅。实际性原则:由于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体特质,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可即使是自己的身体,我们有时了解得也不会比其他人多,这时请求体育教师的帮助还是很有必要的。二是持久性原则:锻炼效应具有不稳定性,当锻炼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时,已经获得的锻炼效应就会逐渐消退以至于完全丧失,使身体素质下降。因此要谨记“恒心”二字。三是渐进性原则: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四是全面性原则:人体是在大脑皮层调节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进行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各种抽象的“素质”,而是发展通过各种“素质”反映出来的诸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的机能,从而健康地“活得更好”。

离子水进教室,使学生能喝上热水、卫生水,防止食入含有色素的冷饮。增加体育运动场所,促进锻炼,加大运动量,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把抓素质教育与健康卫生课结合起来,组织全体学生投入体育锻炼中,增强消化功能和身体素质。

三、改变教学制度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

为积极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组织力量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实验。加强体育教学的科学管理。教材与教法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这些年在学校体育理论界争论较多的问题。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明显的特征就是赋予身体练习以更多的智力色彩,将发展体力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这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要使体育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手段,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体育教师必须及时地把新的体育科学技术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用最先进的体育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学生。应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抓好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学历达标率指标。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必须彻底扭转体育教师力量的落后面貌,大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体育教师应根据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针对现在独生子女的特点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

(三)增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活动的人数

摆正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在学校中的地位。增加学校课余训练的人数,增加少年级运动员。学校应将体育成绩列为评“三好”的条件之一,发挥体育考核成绩的杠杆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初高中学生余暇时间随年龄升高而增长,节假日学生以学习为主,7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学习班,体育活动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学生业余生活,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全社会的呼声。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采取综合治理,增加中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

身体锻炼是体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的必由之路。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建设者。这要求广大大学生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顽强的意志、开拓创新的精神,也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建设祖国的宏伟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不断完善大学生体质和健康监测网络及大学生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为增强大学生体质提供有益的手段和保证。

参考文献:

[1]闫中波,田永磊,论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2009,(13).

[2]张志,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若干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4).

[3]辽宁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

[4]闫淑芝,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J],成才之路,2008,(6).

[5]孙秀芝,张建永,浅谈准备活动的重要性[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1).

[6]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10,(3).

第8篇

摘 要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体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业以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就此提出若干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 学生素质

作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的体育课,它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毅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教育模式。它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多无化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导入素质教育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大学体育教育自己的内在需求。

一、体育教学体育文化意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体育教学中人文意思的教育可以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具体析参考。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而我们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体育技能与体育只是的传授,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引导学生重视这些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师们想当然的会认为道德教育是政治课范畴的,体育课程中用不上。其实,体育本身也是一种基于“人”的活动,从体育诞生的那一天起,体育就与道德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道德越发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包括加强对兴奋剂的检测,恶意犯规的惩罚,不公平裁判的处理等等,一切这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使用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这些环节来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注意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培养“德技相长,文理兼修”的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关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另外,心理素质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决定着人们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交际圈。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尤其是一些团体项目,比如排球、篮球、足球等,这些运动决定性的要素往往不是某一个队员能力有多强,而是要看整体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的配合是否默契,而这种默契的配合就来源于队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队员之间的良好感情。所以,教师需要在集体运动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健康心理在体育比赛中的沟通,另外也是促进队员之间的交流,同时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也会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比如在比赛遇到逆境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不成坚定的意志,很可能就放弃了,但如果具备这种良好的心理,则会顽强的挺过去,最终还可能会取得比赛的胜利。

三、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生理机能的影响

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更多关注的还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身体素质能达标即可。比如每年体育课程都要检测男生1500米,女生800的训练成绩,看是否能达标。但测完以后也就是给个成绩就了事,至于说学生为什么达标,为什么不达标,如何量化,又如何科学分析这些数据并将其运用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上,恐怕没有教师去认真对待。而恰恰这些都是最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因素,所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把体育课程中每一项运动都科学的转向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上,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避免出现以往重技能传授,轻素质教育的情况,让体育课程真正有效的服务于高校的素质教育。

四、结语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处于这样一个境地。它一方面宣传着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免边缘化,沦为形式。别一方面,本应该是兴趣培养,却以少数的体育项目,以硬性指标等使之成为了应式的形式。导致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始终无法有效被开发出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简单,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教育的理念给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只有把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更好的推动当代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玲,王俊红.体育的人文内涵与和谐社会建设[J].河北学刊.20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