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新闻媒体 新闻人 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The Role Played by the News Media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FENG Zhu
(Dongguan Qiaotou Culture Broadcasting Service Center, Dongguan, Guangdong 523520)
Abstract With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gradually deepening and refinement of the work in achieving the goal of social harmony, the news media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ut also shoulders the inescapable responsibility. In this paper, from various angles, to the role of the news medi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plays were explained to the news media can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roviding endless power support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news media; news people; duty
1.1 是人民心声、党政以及舆论监督的传递者、宣导者与引导者
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范围广,社会各界对其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的。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要对社会各界的愿望、呼声和要求进行了解和采集,并传递给党和政府,同时将党的政策方针和思想路线传达给人民。此外,还要以媒体宣传手段为依托,发挥相应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象,保持清醒的批判头脑,利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促使社会机体的健康运行。
1.2 具有社会激励性
新闻媒体有着很好的动员、组织和推动、干预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新闻媒体要将其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正面引导亿万群众都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以乐观、积极向上精神和态度,充分展现出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发展成就,以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贡献智慧和力量打好基础。
1.3 有利于达成社会各界的共识
当前形势下,人们由于思想文化存在差异,赋予了思想多变性和相对独立性,鉴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复杂性、艰巨性,有必要为此达成共识。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坚守“舆论是可以有效引导”的这一信念,同时坚信新闻媒体所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舆论的对群众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极大的。此外,新闻媒体要秉持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在于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态度,懂得合理运用新闻舆论的力量,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对我国的国情和世情进行处理和报道。
1.4 有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
当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社会利益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然而,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的影响限制下,各方面的利益很难做到统筹兼顾,这样就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相继出现并不断加剧,例如,企业改革带来的利益冲突,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住房拆迁的人事纠葛,升学就业的困难等一系列矛盾争相上演。新闻媒体所持的观点务必要引导人们将这些社会矛盾进行合理、有效的化解,并发挥其舆论引导优势,必要时站立在媒体艺术的高度,以排遣不必要的情感困惑和矛盾等。
2 新闻媒体要树立学习观,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1 注重理论学习
新闻媒体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时,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如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想差异能否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达成共识并产生共融;民主条件下怎样凸显权威性;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怎样维持社会秩序;面对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如何实现互尊等均是新闻媒体所要面临的基础性问题。不断加强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学习的长久性和持续性,故而,新闻媒体队伍建设中,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认清实践中的价值部分,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
2.2 注重科学发展观,凸显科学发展观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统领地位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全方位协调的基础上,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协调,只有各方面都协调好,社会才能全面发展及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则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因此,在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学习时,要与相关理论学习同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建设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3 加强对语言学的学习,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落实到媒体内容的制作中
在媒体报道中标题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体现出报道的核心内容和媒体的观点,进而关系着受众对此报道的关注程度,及对此观点是否认同和响应。因此,要加强对语言学的学习,斟酌好报道标题的每一个用词。对社会矛盾的报道,首先得对社会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媒体领导和部主任也要加强对报道思想和观点引导。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加强在媒体内容制作过程中对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落实,每个环节、每种元素都结合上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内容,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3 为党和人民发挥出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1 新闻媒体要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媒体必须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深入到一线进行采访和调查研究,将最真实的报道呈现给观众,摒弃稿件编写过程中只研究材料的传统做法。同时要做好有关宣传工作,将党与国家的政策借助得天独厚的媒介传播开来,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的认识,并就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适时反映,以便将信息传达给有关部门。
3.2 新闻媒体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报道和解决公众的问题和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意愿心声,以客观公正的报道方式去进行报道,并广泛开展舆论监督活动,主动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问题的层层延伸,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促使问题顺利、圆满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得以解决后,有利于不良情绪的舒展,会促使其心态得到平衡,进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3.3 新闻媒体要做好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工作
针对危害公共安全事件或行为,要根据宣传纪律进行有序的报道和引导,积极化解各种纠纷矛盾,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团结。此外,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危机事件的具体报道中,要利用舆论巧妙地化解危机,它必须及时、正确地对最新的且与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关的重大事件信息进行传播,避免出现由信息错位或低位造成的误导误传或错误判断现象,致力于消除各种阻碍社会和谐的谣言,安抚人们的恐慌,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克服和化解公共危机。
[关键词]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08 — 02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界曾有学者对社会心理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进行过讨论。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心理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关系,但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层面上进行的,而极少在哲学视域内展开。本文旨在厘清“社会心理”哲学内涵的前提下,着重探讨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社会心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我们的因应之策。
一、社会心理的哲学意义
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在唯物史观中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发展以来,人们在研究社会意识问题之中会非常注重对“社会意识形式”的研究,而在一定程度之上会忽视对“社会心理”的研究,所以在理解“社会意识”时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绝对化,对问题的认识只存在于表面。
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并未明确提出“社会心理”概念。最早明确提出“社会心理”概念的经典作家是普列汉诺夫。但以往文章只以《的基本问题》为例,认为普列汉诺夫仅最早在此书中将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即社会意识形式,并明确将“社会心理”作为唯物史观重要范畴纳入哲学体系。学界常说的社会心理范畴最早见于普列汉诺夫于1907年写就的《的基本问题》,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在这部著作中,普列汉诺夫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心理”概念,而是用“社会人类的心理”“社会的心理”“社会中的人的心理”来表达“社会心理”概念。但应该肯定的是唯物史观社会心理思想在这部著作中已较为成熟并得到系统阐述,这就是学者们广泛引用的“社会结构五项论”的主要思想:“若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现在非常有名的‘基础’和同样有名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进行简单明了的解释说明,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得到下面一些相关认识:(一)生产力的基本状况(二)受到生产力制约的经济关系(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发展壮大的社会政治制度(四)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变化一部分由经济状况直接决定,而另一部分则由经济上存在的各种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影响(五)有哪些思想体系对这种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反映。〔3〕(195)
比较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之中的社会心理与作为社会学范畴的社会心理的不同是理解社会心理的内涵的另外一种方法。社会学学界对社会心理与社会稳定的研究逐步深入,在近年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社会学视域中的社会心理范畴和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心理范畴仍有较大分别。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唯物史观重在研究群体心理而非个人心理,因为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的社会意识,群体心理的影响力要比个体心理大得多,也有意义的多。群体心理中的阶级心理、阶层心理和民族心理,又为唯物史观所注重。但是,社会学研究者往往从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两个层面关注社会心理,且难分轻重。第二,研究角度不同。唯物史观立足社会历史的基本领域、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关系的宏大层面上讨论社会心理。社会学当中的心理问题则散落在各个具体话题中,如社会化、社会动机、社会角色、社会行为、社会变迁、社会分层与流动以及社会控制等。第三,研究意义不同。唯物史观旨在彰显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宏观能动作用,社会学则是针对指导在具体领域的不同问题。
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心理的作用
社会心理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中间环节的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等需要通过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形式产生作用,经济基础也要通过社会心理才能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作用。对于该问题,普列汉诺夫已在多篇文章中进行过相应的探索与思考。本文则将社会心理置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事业中,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社会心理的巨大作用。
第一,社会心理与社会存在的双向互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心理便因社会变迁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并以其超前性或滞后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所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反映着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社会运行态势。是晴雨表,也是风向标。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心理的由于经济体制的单一和“左”的思想的束缚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封闭性。长期受到压抑的愿望诉求最终必然会有冲破束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而由于人们的思想一时难以完全转变,改革开放在初期遇到巨大阻力。但如同马克思在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所提到的:“任何一个阶级要想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5〕(16),随着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人民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加,自主开拓、求真务实、多元开放最终成为主导社会心理,群众高涨的建设热情和昂扬的奋斗精神促进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开放。
第二,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双向互动。
社会心理在由社会存在到社会意识形式和由社会意识形式返归于社会存在的过程中起到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心理为主流意识理论的形成提供来源,也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弘扬提供基础材料。故而采取类似解释学中“视域融合”的方法,使与中国人民的心理状态、思想动向、愿望要求以及观念传统相一致,以“本土化”提高适用性,以“再消化”实现发展创新是将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形式特别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践行也至关重要。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与历史主体不论是选择、认识和接受社会价值体系和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对拥护与执行执政理念和各项政策,从而在实践中转化为现实力量都会受到社会心理的制约。
第三, 各阶层社会心理的多向互动。
在当今中国社会,社会心理的阶层性特征日趋明显。由于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深化,新兴阶层不断涌现。各阶层因社会地位,资源占有,生活状况,利益诉求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心理。多样化和异质性的社会心理在不同阶层的社会交往中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四, 不同民族的社会心理之间的互动。
民族性是社会心理具有的一大特征。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群,因共同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和生产方式而产生共同的利益和诉求,形成共同的理想信仰、情感意志、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民族性社会心理对国家是否能够统一富强、民族是否能够团结合作、社会是否能够繁荣安定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不同民族家庭成员们分享着相同民族心理。但这些不同民族的家庭成员们因历史发展变化所具备民族心理在这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甚至有时会突出表现为敏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不同民族的社会心理,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促进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往与融合,加强各民族社会心理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不同民族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否则一旦遇到外国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挑唆,而我们没有关注、研究过不同民族之间的这种心理差异,加之个别单位和个人工作方法上的简单和粗暴更甚至不作为,在特定条件下,就可能引发民族地区的社会心理波动与不满,继而造成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乃至于上升冲突。
三、从社会心理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
由上述分析可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和成效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充分发挥社会心理的积极作用,努力克服与消解其消极作用,不断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体来说:
第一,制定各项政策重要依据人应该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状况。即使各种棘手的问题在改革开放时期与现代化建设阶段中频频发生,还需要通过其过程本身去解决与消除,可是人民群众的各种心理变化也要高度重视。若能准确掌握人民群众的心理变化,制定符合民心顺应民意的社会政策及各种规章制度,正确对人民群众的心理变化进行疏通指导,并且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那么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各项事业发展将更加顺利高效。所以,有些学者则提出:“社会心理对执政向政绩的不断转化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驾驭住了社会心理,在执政能力方面也会有一定的提高还会增强在执政过程中所遇困难的施政能力”。〔7〕
第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社会心理的引导与调整。如果说资产阶级统治者是虚伪地“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5〕(100)那么,我们党则是统一站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场上,同时弘扬和增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其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团结的纽带,而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其本质体现。它可以带领和指导疏通各种社会心理,尽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社会不良风气,以便使得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中。
第三,充分的重视与尊重不同民族所存在的社会心理差异,增强民族团结与凝聚力。我们首先要在法律上加强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主体的制度建设,充分的肯定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达到实现民族心理的稳定和谐的目的。〔8〕然后,还应该利用媒体舆论、志愿服务、政策倾斜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扩大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的宣传工作,加强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归属感和中华民族的集体荣誉感。最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时,要加强现代科学文化、国家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宣传与感染渗透,并通过文化和经济不断交流来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并加强民族心理的同质性与相融性。根本之点是加大支援力度和基础建设,并逐步由“输血”转变为“造血”,以实现经济繁荣。 因为归根到底,“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5〕 (68)
总之,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既是实践活动中的和谐,又是社会心理上的和谐。要想实现这诸多方面的和谐,就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加强对社会心理的引导与整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心理保障和精神动力。
〔参 考 文 献〕
〔1〕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 北京:三联书店,1962.
〔2〕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 北京:三联书店,1962.
〔3〕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 北京:三联书店,1962.
〔4〕 心理学百科全书(第1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 2004,(6).
西部的发展对于中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显然,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卓越的扶贫工作。私营经济的投资环境,城乡统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三个方面相互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成都已经成为西部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但是,维持投资和增长需要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并要在西部实现更大的改善,那么企业设立更加便捷、提高内陆与沿海地区的物流联系就成为关键。为了使农村人口更多地受益于这种经济增长,并从农村向城市提供稳定和高素质的劳动力,需要强化城乡统筹改革。改革户籍制度、按城市标准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是其中重要的两环。最后,强调与经济增长、投资环境改善紧密相关的资源和能源问题。世界银行在投资环境调查中发现,为私营企业创造最好投资环境的城市,同样拥有最好的环境指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于居民福利,以及吸引高端投资都是非常重要的。高技术企业不会到人居环境差的地方投资。为了提高人们的福利并维持投资和增长,需要成都和其他城市采取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同样,提高能源税,减少不利于就业的工资税,都将支持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这有助于平衡经济发展,减少对资源消耗大的产业依赖,从而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
私营经济的投资环境
私营经济已经成为过去1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使中国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目的地国。但是,与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相比,这些外资总额实际上是相当小的。中国的私人投资要比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大。根据全国统计数字,在1998年至2005年期间,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大幅下降,大约减少50%左右。外资企业的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在同期增长了1倍。而国内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增长了10倍,并且创造的就业总量要远大于外企。这一数字极有可能被低估了,因为统计中只包括正式登记注册的企业。所有的外企都是正式注册的,而国内许多小型的私企都属于地下经济。
以成都和四川的实际情况看这个问题,四川最近几年在吸引外资上非常成功。外资总流量从1997年的250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21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流向了成都。这是一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催化剂。几年前,国家信息中心和世界银行共同开展了一项对制造业企业的大规模调查,涉及全国12400家企业,包括成都的100家企业。从当时的样本中可以看到同样的趋势: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下降,而国内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增长速度是外企的2.5倍。私营企业的发展在中国随处可见。首先始于沿海地区。但有趣的是,在1998年至2005年间,中部城市的企业数量增长速度要快于沿海地区。因此,很明显,私营经济的成功发展正在向内陆蔓延。但是,与此同期,西部城市的增长速度却低于中部或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由于远离连接全球市场的出海港,因而处于区位劣势。这一劣势意味着地方政府需要更加努力地为私人投资创造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
在去年120个城市调查中,世界银行根据内资私营企业的评价,对城市投资环境进行排名。成都位居第14位,而所有排名靠前的企业都位于沿海地区。因此,可以说成都是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尽管如此,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可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关于投资环境改善,有两方面的创新,从而帮助地方政府提高私营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达到总体经济增速。
(一)企业设立。产量和就业人数的增长在新成立的企业尤其迅猛,因此如何使企业设立更加容易则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在全球比较中,中国还没有一个地区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好。在企业设立之初,平均要花费6周的时间完成14道手续。这一过程包括数不清的规定,涉及工商、税务、统计、质监、检疫、劳保、公安。在绝大多数中国城市,这些机构都拥有独立的信息系统,因此,申请者需要到每个部门重复递交类似的文件。此外,申请人还要到一个部门跑好几趟,才能完成注册申请,因为通常手头并没有具体的办事信息或指南。在中国创办企业的步骤不仅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甚至比非洲的平均水平还要多。由于对企业注册的法律是全国统一规定的,因此地方机构无法改变其中的基本流程。但是,他们可以利用现代管理概念和方法对某些步骤进行合并,从而使整套系统更加方便和快捷。并联审批便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最好的办法之一。
在这方面,成都可以成为其他城市借鉴的样本。以成都为例,建立了一个并联审批窗口,接受企业的各种审批申请。新建立的窗口将需要行政和监管机构分别审核的申请进行分发,然后收集全部批复,再返还申请人。申请人只需在窗口把他们的文件递交一次,并将在24小时内得到批复,这与过去一周的时间相比大大缩短。其他城市也进行了重大创新,并有望进行普及。天津、武汉和重庆开创了“默认”制,即如果相关机构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审批,就意味着申请得到了批准。上海浦东新区、杭州和南京推出了“通告和保证制度”,即一站式服务大厅公开宣布企业设立的所有要求,申请者递交一份声明,保证已满足了要求的所有条件。在7到10天内,申请者将收到一份许可文件,用于在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
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总会有办法使得开办企业更加容易。在这方面进行深入贯彻的城市会吸引更多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二)物流。成都和西部大多数地区远离海岸是一种劣势。这一点,成都市工人工资水平只有杭州或广州等沿海城市的一半。尽管西部地区有其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上。但是,糟糕的物流也会抵消劳动成本的优势。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从成都到港口运送一个集装箱的成本大约是l5000元。这一数字部分反映出物流的低效。四川的劣势在于没有“冷链”物流,即可以将新鲜肉制品向省外运送的物流链。总体而言,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货运公司,而国内大量的铁路运力用于运煤和客运。增加货运方式的竞争将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其中一些是牵涉全局的问题,但地方政府在一些领域仍可有所作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理论上,国际物流公司可以在国内投资和经营。但是,实际上,要想获得多种许可执照是非常困难的(例如,由于行业分割或地域分割)。对于成都和四川而言。允许大型物流公司开展运营,加强省内与沿海的联系是符合自身利益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正在向沿海以外地区转移。对中国而言,一个关键问题是这种转移会不会流向工资更低的国家,例如孟加拉和越南,或者是向内陆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如果确实是向内陆地区转移,那么将对中国西部大开发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前提是企业设立更加容易、加强与沿海的物流连接。
城乡统筹
在城乡统筹方面,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宣布了8点宏伟计划: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二是提高基层自治组织管理;三是统筹城乡工业发展;四是建立统一的城乡行政体系;五是实施覆盖城乡管理体制的基础设施体系;六是实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七是实施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八是实施统一的城乡户口制度。
(一)统一的城乡户口制度。城乡统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国的城乡差异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平均起来,城市实际生活标准大约是农村的3倍,这个3比1的比例按照国际标准衡量是非常高的。在亚洲其他经济体中,城乡差距的比例在1.3和1.8之间。这种差距的原因并不复杂。中国人口众多,而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却很少。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更多地惠及城市人口也是很正常的。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年平均增长率达6%。但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却是这一数字的2倍,由于增长速度的差异,生活水平差距急剧扩大,除非出现大规模的城乡转移。现在这种城乡转移正在进行。大约有2亿人从农村进城。许多人被称为“流动人口”,这些人一年中会在农村老家待上一段时间。但有越来越多的人永久地留在了城镇,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的户口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这种流动,那些有农村户口的流动人口很难全家在城镇定居,因此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在改革初期,中国想要控制人口流动,这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中国也因此避免了悲惨的贫民区的出现,这在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都可以见到。但是,现在应该是认真考虑放松管制的时候了,因为在许多城市正在闹“民工荒”,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成为未来15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那些搬到城里的农村家庭生活得到了普遍提高,在城里打工的也要远远高于农村。他们的离开同样也能缓解对土地的压力,使剩余的农民与土地配比得到改善。此外,在城里的农民工会向留在农村的家人汇款,也成为农村家庭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成都统筹城乡户口的举措就值得借鉴并推广。
(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城乡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与服务质量在不断拉大,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和医疗方面。中国的财政体系在传统上是分散在地方的,地方政府需要自筹资金支付基础教育与医疗费用。但由于税基的差异,富裕的县可以负担人均300元的教育费用,而最贫困的县还不到100元。与其他国家相比,这种差别是很大的。在国家层面,近年来已经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在国家预算中大幅增加向农村教育和医疗的转移支付,并在中西部地区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但实际上,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支出上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成都向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服务的计划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农村人口需要良好的医疗和教育体系,以提高留守人口的农业生产力,向儿童提供技能,使他们以后能向城市转移。统筹城乡养老体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人虽然长在农村,却在城里工作了大半生,最后选择在退休后返回农村老家。养老制度要能公正地征收他们的养老金并提供福利,而不论他们在何处安家。成都在这些方面开展的改革是有远见的,并将极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资源不足的国家,因此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就变得极其重要。在改革的最初15年时间里,由于快速的工业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破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加强环境法规制定和执行力度,在许多环境指标上得到了改善,同样在能源利用效率上也得到了稳步提高。但是,在政府现行的五年规划中表示以前取得的成绩还远远不够,并在改善环境方面制定了雄伟目标,在5年内将能源效率提高20%。
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共同对中国水和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成本进行了评估。这项由环保总局开展的工作具有真正的开创意义,因为还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使用本国的环境和医疗数据来估算污染导致的成本。最终报告将会,在此前中英文版的摘要业已公布。空气污染比水污染带来的成本更高。由于各种各样原因,中国拥有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这是因为中国的能源主要依赖于煤炭,并且在快速实现机械化。空气污染造成了大量的发病率与较高的死亡率。这项研究创新的一面是,在重庆和上海开展了“意愿支付”调查,发现有相当高比例的人群为延长寿命,愿意支付减少空气污染的费用。基于这项调查,估计在中国空气污染导致的成本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8%。对健康的损害主要是由一种称之为可吸入颗粒物的小型微粒造成的,这种颗粒物的直径不到10微米。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民生新闻;和谐社会;辩证关系;注意并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066-02
1 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与报道民生新闻,二者联系有机而紧密,是一种辩证关系。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规律的总纲,表现在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上,也就是二者紧密关联,相互促进其对方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的矛盾,力倡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力保环境不受污染、生态不被破坏。一句话:人与自然共在,人与自然和谐。而报道民生新闻,则要力避以人为经济增长中心,却忽视或甚至忘记了人赖以为生的自然资源环境之以往一般新闻的报道习惯,它将更加监测着人与自然共生、人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取用以及人的生活环境、生存环境状况。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或者严重危机的时候,报道民生新闻只顾及一端“民众生活‘富’”,却没有顾及另一端“不远的将来资源环境‘穷’”,采取“头痛医头(头痛就报道说“头痛”)、脚痛医脚(脚痛就报道说“脚痛”)”而不是联系起来看问题,采取中、西医结合的辩证施治诊疗方法虽然可能会一时奏效,甚至会很有轰动效应,但对于长远来说,那种“杀鸡取蛋”的方法、弄得本枯末萎,只见眼前的生命,而未来人们却无法生存。就是说,以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资源与环境,不可耗损太大,报道中要以这样的经济增长来保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统筹城乡,协调区域,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平衡。而报道民生新闻,则正如目光宏阔而辽远的“望哨”那样,对其中的统筹与协调、发展中的不那么平衡,与以往一般新闻的报道不同,多关注于未能统筹兼顾的另一方,没有协调一致的另一区域,或城或乡,或东南沿海或西北山峦,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的失衡方面,作出其见微知著、扶斜补正的特殊贡献,此可谓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报道民生新闻,这方面要“目光远大”,绝不可以专于一点而不及其余,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平衡,这地区与那地区,城市与乡村,党委和政府在怎样抓、怎样做。有个统揽全局、保持基本平衡的问题,不能揪住一点民生问题,本来是再协调发展下去就能解决的,但是新闻报道者却没看远,举起关注民生新闻的旗帜,结果是帮了倒忙,新的更难克服的“不平衡”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人,主要在于组成社会的全体成员之素质提高和作风纯正。因而,促进社会和谐,其关键点还在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普惠社会美德。要培植勤政为民的意识,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而报道民生新闻,从一开始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移风易俗作用,真可谓报道民声新闻,其“生”也逢时,“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不可忘记了:思想道德、精神意识的高尚与否,直接影响社会风气,而社会风气的好坏,间接地影响着民众生活,却直接地影响伦理道德、精神生产。把人民群众希不希望、满不满意、期不期待、相不相信,作为纯净社会风气、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唯一标尺,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和提振人民群众信心,应对危机,共克时间,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的报道,将从更深内容的层次上通过正确导向和舆论监督以进一步地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以上从内容上将“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二者进行了既综合而又略加归类的分析,便可以从中看出其两者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是报道对象、报道内容,而“报道民生新闻”方面则是舆论向导、舆论助力。这两者将会在并肩行进中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这也将极大地促进社会和谐,极力地推动科学发展。
2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报道民生新闻所值得关注的问题
说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报道民生新闻所值得关注的问题,轻松一点说就是需要提醒的问题,严格一点说就是必须注意的问题。这里仅仅是就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而言,因为报道民生新闻的活动显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历程之中,或者还只能说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且这个部分还不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硬性部分,却恰好只是相对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精神生产方面之软性部分,属于“软实力”,也属于“巧实力”,但它也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必须部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万万不可或缺!这里所主要列举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报道民生新闻的主要问题,主要是指既属报道民生新闻方面的问题,又紧密联系着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至于民生新闻还所能报道的其它方面却并不涉及,虽对报道民生新闻来说并非全面,但在此特别说明,尚希读者明察。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值得报道民生新闻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所要报道的民生新闻之时新性的提升。民生新闻既然是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事实的报道,终归是属于“新闻”一族,必须具有时新性,更不可仅只涉及民众生存日常生活琐事,并打着“平民”的旗号,来装饰报刊版面、或点缀广电节目、甚或摆设网址页面等。这就是把此类报道的时新性改为平淡化了,也便远离了新闻报道的正鹄。尤其在今天金融危机而严峻地冲击实体产业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新闻媒介组织的经济收入支柱之一――产品广告宣传时,适当地报道民生新闻也还是要有新闻竞争的观念意识:应该尽可能地于“第一时间”做“即时报道”。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值得报道民生新闻关注的问题之二,就是所要报道民生新闻之主体性应该再商榷。这决不是与提出“民众立场”唱一反调。从新闻传播的实践活动来看。即便是再多的新闻传播媒介都把那些“三斤酱油、两斤盐”的餐饮生活之事给刊登完了,至于版面或节目、网页等新闻传播媒介,总是在“等米下锅”,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若照此看来,报道民生新闻那就是有选择的。既然是有所选择,那就肯定会有新闻“把关人”或新闻“守门员”,就有民生新闻采用的主观立场,即民生新闻的主体性,所报道的民生新闻之主体性应该突出或加强,如果失去了民生新闻由专业新闻传播工作者选择的主体性,并且逐渐增强其主体性的意识,民生新闻就很可能成一杯无味的“白开水”,终究会被有品牌的“绿茶”所取代的。
其一,在2010年的IDF盛会上,与令人目眩神驰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样,企业社会责任(CSR)工作第一次走到前台,成为与会的业界同仁与媒体朋友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
其二,作为本届IDF的亮点之一, “芯世界”公益创新奖将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NGO)、IT和金融企业、学术界及媒体在内的多元主体凝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换句话说,英特尔对于 “社会创新”理念的倡导与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由衷认可和热烈回应。
其三,在此次 “芯世界”公益创新奖的评选过程中,总共有240多个公益组织提交了涵盖组织发展、知识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各方面的IT技术应用解决方案――他们的热情令我钦佩,也让我深受鼓舞。
评奖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此,我想借这篇博客向获奖或憾未获奖的公益组织及其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与他们的付出相比, “芯世界”大奖的回报显得微不足道,但我也深知,投身公益事业的个人和组织其实都以奉献(而非收获物质回报)为乐趣、为动力。所以,就把这次评奖当成一个新的起点吧,我们需要携手并肩、走得更远。值得强调的是,参与此次评奖的所有案例都展示了利用IT科技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的努力与实绩。
例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体察到新一代农民工对于提升知识水平、改变自身境遇的渴望,从而为在沪的上万名农民工定制了 “绿色网上行”项目,建立了专门的网络平台,使一批批进城务工的青年人掌握了PC和互联网操作技能,并可由专题站点方便地查询到他们关心的就业资讯及维权信息。
由 “壹基金”发起和实施的 “羌绣帮扶计划”则聚合了包括企业、媒体、设计师、志愿者在内的社会资源,共同为四川地震灾区的“羌族绣娘”(女性绣工)创造勤劳致富的机会――志愿者们克服了种种艰苦的自然条件,在崇山峻岭之间建起了一座座帮扶工作站,并借用当地政府办事机构的IT资源,引入了在线视频授技、淘宝网电子销售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培训和销售机制。
简单分析一下两个案例的五个共同点――都是由政府提供支持、非政府组织(NGO)发起、企业和个人捐助和参与、以先进的IT技术为支点、弱势群体受益。这是“社会创新”理念在公益领域的最佳展现―― “社会创新”是指政府、企业及各类非政府组织群策群力,运用创新手段(包括新战略、新理念、新组织形式等等)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以最终实现资源和机遇的均等分享、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进步――很明显,在 “社会创新”的宏伟框架下,创新的内涵和外延都将被大大地扩展,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则会大幅提升,最终将形成一个涵盖广泛的创新生态圈。
作为2010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跨界合作与社会创新开放论坛暨 “芯世界”公益创新奖颁奖仪式上,网络希望组织(NetHope)首席执行官威廉・布莱德利(William Brindley)指出, “社会创新”的要义在于通过广泛的合作,整合社会各方资源,释放先进科技的能量,以造福世界――这个说法既精炼又准确。
对于眼下正肩负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重任的中国而言,“社会创新”的意义可能更加重大――尽管作为某种指引国民未来创新方向的概念,“社会创新”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思想,但它却可能成为我们迈向又一场创新的引路标识。
推动 “社会创新”是英特尔的目标
一直以来,英特尔都秉持着这样的观念,即企业有义务发挥自身的技术、产品优势及影响力,去影响更多的企业和人,使他们可以在相近的价值观和目标的指引下,利用各自所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令社会责任效应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和辐射。秉承“企业责任社会化”理念,英特尔在教育、环保、社区等多元领域恪守承诺、努力奉献,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也是英特尔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创设“芯世界”公益创新奖的一个原因。而今,我们又将合作、分工、共赢的思路引入到创新领域,希望能够携手政府及各方伙伴,形成创新合力,推动技术进步、教育公平、环保事业发展以及社区繁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社会创新”。
由此可见,推动 “社会创新”是英特尔的一个目标,而 “企业责任社会化”理念则揭示了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创新”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最初,承担创新责任的主体往往只是一个机构或一个企业的部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嬗变――这就需要我们聚集社会各界的力量,打造一个资源分享的平台,并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去努力。
【关键词】和谐社会;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国有企业高效的财务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经济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履行其义务,发挥其重要作用。立足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缺陷开始入手分析,针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能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相关工作经验,详细论述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国企财务管理创新
一、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多方面利益得到协调发展的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政府充分行使其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体系,进一步改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企业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进一步协调企业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充分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是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资源的消耗着与财富的创造者。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公有制经济体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企业管理重点的财务管理,指的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管理。如果想要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的创新,必须进行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二、现阶段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分析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比于西方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国企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改革开放20年中,部分国企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成为了我国的龙头企业。但是,部分中小规模的国企经营状况堪忧,很难吸引高水平、高技能的财务管理人员加入,进而导致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消极循环,严重制约国企财务管理创新力度。
(二)财务管理模式过于粗放
随着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了更好的获得经济效益,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了重组与并购。但是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导致人浮于事、账目繁多,缺乏严禁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过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财务审批制度不合理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财务审批的“一支笔”现象,导致国企的财务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国企、党政部门等一直受到传统一支笔制度的影响。虽然这种审批制度有效预防的整出多门、提高了办事效率,但是,这种管理体制导致了现阶段国企的财务管理依旧是“家长制”管理方式,很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腐败等问题。
三、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对策
(一)积极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国企财务管理团队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始终起到关键作用与龙头地位。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国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全面抓好财务管理工作,积极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国企财务管理团队。在进行财务管理团队建设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原则,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新形势下,一方面,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水平建设,全面提升其政治素养与思想觉悟高度,一方面,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会计法规掌握程度以及会计操作水平。另外,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注重会计人员职业操守与法律意识的提升,将提升财务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作为首要工作。
(二)完善国企财务管理体制
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体制,关注人力资源、关注社会资本以及财务文化管理,通过完善国企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强风险控制体系的管理与运用,通过风险管理所形成的相互制约、联系的关系,进一步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尤其是处在转型时期的今天,必须在加强国企公司化改造力度同时,通过完善的体制管理以及股份制经营模式,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企财务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强财务软件的统一管理,在保障各项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加强财务信息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更好的实现财务信息与物流信息的统一、监督控制,进一步提升资金的周转速度与使用效率。加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规范。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
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集团年,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好的解决国企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改善国企财务管理制度迫在眉睫,必须逐渐接近西方发发国家水平,与国际接轨,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新形势下,必须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会计法》,使得《会计法》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宪法要求相吻合,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与此同时,财务会计部门必须要进行内部科研工作的创新,加强财务管理的科技化建设力度,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财务管理工作相融合。另外,需要彻底打破传统的一支笔形式的财务审批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审批制度,预防权利集中带来的腐败问题与职权滥用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国企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始入手分析,从三个方面:积极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国企财务管理团队,完善国企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详细论述了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白秀梅.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外资,2012(02).
关键词:群文舞蹈;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也有了新的更高需求,并逐渐替代物质成为他们对生活内容的重点追求,而群文舞蹈正迎合了人们在文化方面的多种需求。因此,群文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群文舞蹈的这一优势,加快发展群众个体,努力构建和谐愉悦的文化环境,从而有效推动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群文舞蹈作为群众性文化的一种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也发挥着重大积极作用,笔者将其主要作用总结如下:1.可构建和谐群众关系群文舞蹈是多人参与的群众性艺术活动,是人与人交流情感的形式,也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途径。群众在群文舞蹈活动中不仅可学习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能使得心灵得以净化,从而构建出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之间交流更顺畅、态度更诚恳,有助于相互之间隔阂的消除,有利于人们不良情绪的排遣。2.可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对参与群文舞蹈的群众来讲,其不仅可感知到丰富的舞蹈文化,而且还能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审美水平,并且还能在舞蹈运动中强健体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的关系,社会为艺术提供发展与创新的空间,艺术可加快社会的改革与进步。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虽然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美的追求方面是完全一样的。由此可见,群文舞蹈属于专业舞蹈的一种特殊形式,受到更多普通人的喜爱。借助群文舞蹈,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二、充分发挥群文舞蹈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
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积极作用,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以促进其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有效推动和谐社会快速发展。
1.充分重视群文舞蹈的积极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群文舞蹈的积极作用,就需要群众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群文舞蹈的作用。对舞蹈来讲,我们不可只将目光停留在专业舞者身上,还应对各个群体对群文舞蹈的关注度进行准确掌握,以便全面了解社会普通群体在群文舞蹈中的社会心理及审美变化。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相比作用与性能更为独特,并且内容也更为丰富,因此群文舞蹈更易被群众接受。另一方面,群文舞蹈可将地方文化更好地渗透到舞蹈内容中来,这就可增加群众参与群文舞蹈的积极性,并且还能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这就是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具体作用,而群众文化工作者还应在此基础上大力宣传群文舞蹈的积极性,使得广大群众对群文舞蹈有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革新群文舞蹈的基础上快速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2.增加群众参与群文舞蹈的力度
群文舞蹈的本质是人类的群体性活动,想要充分发挥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加大群众参与群文舞蹈的力度。这是因为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才能使得他们在切身体验中真实感受到群文舞蹈的魅力,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从而逐渐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快速形成与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1)激励全民参与。为了提高公众参与群文舞蹈的积极性,就需要文化工作者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不断丰富群文舞蹈的形式与内容,使得这一活动能满足多个阶层、多种年龄人群对文化的需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当前群文舞蹈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其实参与者主要为老年人与中年人,普及面过窄。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借助一些工作方式努力将其他年龄层人群吸纳到群文舞蹈这一活动中去。比如,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POPPING类型的赛事,最大限度激发青年人群参与群文舞蹈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群文舞蹈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2)不断丰富群文舞蹈的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日益关注,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努力丰富群文舞蹈的功能与性质,使得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能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只有做好以上两点,才能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群文舞蹈的积极性,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到群文活动活动中来,才能充分发挥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总而言之,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的的过程,群众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后社会环境自然就十分和谐了。而群文舞蹈作为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其自身的优势正好迎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宣传群文舞蹈的价值与作用,并鼓励社会各阶层群众积极参与到群文舞蹈活动中来,从而借助丰富多彩的舞蹈内容与形式点亮群众生活、提高群众素质,进而促进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罗雅云.广场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1.
[2]陈华.浅析如何提高群文舞蹈创作的审美高度[J].大众文艺,2014,19:6-7.
一、和谐社会和市场规制法的内涵
(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和谐社会指的是一种人们所渴望追求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的内涵应该是指人们在某一个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社会结构等社会构成要件相适宜的一种预期的目标设计或追求。[1]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和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
(2)市场规制法的内涵。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权力直接干预市场,调节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市场规制法逐渐被认为是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市场规制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3]因此,要实现社会活动顺利发展,就要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就是要发展经济。目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机制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求,这就是和谐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与和谐机制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竞争经济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样的,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和谐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和谐经济的基础与前提,若离开了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那么和谐社会的建立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必须以法律为保障,然而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民主和法治的社会,因为和谐经济以及和谐社会最终的目标都与法紧密相连。市场经济以竞争为基础,更与市场规制法对竞争的规范密不可分。我们纵观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最后得出一条结论就是:如果经济离开了竞争,那么就是缺乏效率的经济,然而市场竞争没有了规范的约束,就是破坏经济的竞争;不正当竞争与垄断的不可避免以及对市场竞争的破坏要求对于合法的市场竞争行为必须要通过法律进行保护。因此,在构建和谐经济中,市场规制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确立市场规制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和现实需求
从现实和理论两个角度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要从制度入手。作为规制市场经济的法即市场规制法而言,一方面对市场经济进行规制、促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总体要求。
(1)市场规制法反市场垄断的规范,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内涵——实现科学统筹发展。垄断行为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危害很大,主要是垄断行为限制了市场竞争,除此之外,垄断行为也带来了恶性竞争。市场垄断的规范就是通过市场规制法保护市场运行的活力,实现自由竞争,去创造一种建立在机会公平、社会整体效益的和谐竞争机制,最后使市场经济在和谐的竞争机制下更加科学地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会提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同发展相联系的各种重大关系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稳步发展。[4]
(2)市场规制法的反不正当竞争规则,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正当竞争与垄断有所区别,不正当竞争不仅威胁市场的发展,而且扰乱了和谐、正常的市场秩序,污染了市场运行环境与气氛,更严重的是给消费者的权益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对发展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不正当竞争不仅处处体现着不和谐,而且还制造了许多不和谐。这种竞争是一种扭曲了的竞争,停滞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经济的倒退,因此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就成为和谐社会即将解决和面临的首要问题,除此,经济的不和谐还将导致一系列以经济为基础的其他社会因素的不和谐。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市场规制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是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从本质上使市场竞争行为中那些极不和谐的不正当竞争因素消失,最终成为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动力,它的目的同和谐经济机制的构建是相一致统一的。
(3)市场规制法对市场经济的规制,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市场竞争的规范而言,市场规制法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实现市场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是实现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市场竞争追求的是优胜劣,这样就会迫使市场主体在产品以及服务的内容、价格和质量上必须不断地符合广大的消费者,这样既从全局上看,对市场主体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又使广大的消费者在商品的价格、质量和服務上取得了实实在在好益处,最后达到追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全社会经济的目标,从而从根本上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保护。
既然如此,那么市场规制法在规制市场行为中,关键是要抓住市场运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达到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保林.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及机制建设探析[J].湖湘论坛,2005,(11).
[2]王继军,李建人.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J].法律科学,1999,(1).
[3]赵科天.试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J].甘肃社会科学,2006,(5).
[4]张雷声.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