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道德教育实践作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

第1篇

关键词 可编程序控制器 职业教育 工作过程导向

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专为在工业环境下设计的具有数字运算功能的电子系统,因其具有通用性强、灵活性好、操作维修简单等优点受到各行业控制领域的广泛认可与推广,PLC课程在广大职业院校中迅速普及并发展起来,如今它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技术。

本文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可编程控制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PLC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理论进行了课程开发并应用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1 PLC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PLC课程在技术上集成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学科知识,面广量杂,教学内容多,涉及许多实践性较强的项目,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之间存在矛盾。尽管PLC教辅材料种类众多,可选择范围较广,但由于课程内容涵盖面大、学员层次存在差异等问题也使得教材的选择变得困难。

传统的授课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走“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多理论、少实践”的模式,且理论课与实践课授课时间间隔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面对实际技术任务时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些高校受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等因素限制甚至未开设实践课,仅通过多媒体教学,或简单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实践练习,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灌输者,容易造成其学习依赖性和疲劳情绪,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符,因此为适应职业发展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要求,有必要对PLC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是根据相关的知识、技术、经验、手段和方法,伴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按照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展开课程,课程设计要明显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要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有知识、有技术、能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角色的工程技术人员,就需要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对课程教学目标实现准确定位。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得知,目前企业PLC应用岗位因其岗位技术侧重不同,对人员能力要求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流程操作、技术资料管理及技术研发。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是各类生产性企业的机械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操作、日常维护,这些岗位需要学生的 PLC 应用能力为:熟悉PLC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够读懂控制系统的PLC程序,会进行故障检测及故障排除,能够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设计基本的PLC控制系统,编写常用程序,完成现场硬件调试。按照职业能力要求,实现本课程的规划与设计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3教学实践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集成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收效显著。教学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分为四个阶段:示范―引导―任务―考核。

示范阶段:教师给学生做示范,学生仿照完成。目的:以行动为导向,在示范过程中渗透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模仿中学到各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相应理论知识及任务操作的一般方法步骤。效果:克服呆板灌输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阶段:学生依据指导教师发放的任务内容,逐步完成工作任务。目的:加强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效果:学生从模仿到探索逐渐进入角色。

任务阶段:布置工作任务―答疑指导―学生制定计划―任务设计―实践操作―教师验收―展示交流―总评。目的: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效果:教师讲授越来越少,逐渐成为咨询指导的角色,学生动手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

考核阶段:分为小组考核(针对小组任务训练,占40%)和个人期末考核(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占60%)。目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并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既督促了日常小组训练,又贴切了能力培养。效果:日常小组学习讨论积极、互帮互赶,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然、水到渠成。

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该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也更加明确,有效避免了理论教学与实训课程相脱离带来的问题,缩短了学习与应用的距离,使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主动行为,任务设置更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2篇

一、高中化学作业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作业是其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核心评价形式之一,化学作业改革质量会直接影响化学课程整体改革效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利于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意识到作业改革的重要性,要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采用传统作业设置形式,要注重其多样性。化学作业优化改革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班级每位学生化学学科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全新的化学知识框架体系,多角度培养其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提高解题效率,更好地完成化学作业。同时,化学作业优化改革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素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为培养其人文素养提供有利的保障。化学作业优化改革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将学科基本理念落到实处,帮助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

二、基于有效教学指导的高中化学作业改革实践途径

1.化学作业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内外为基点,优化改革化学作业,使其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在设计课堂化学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将重心放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上,结合相关章节教学重难点,科学设计课堂作业,便于了解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也利于学生巩固课堂刚学过知识,完善已有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课堂化学作业必须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结合教学环节,将其巧妙融入其中,把握好难易度,确保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有利于他们全面、深入理解刚学过的知识点。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已有的化学学习水平,综合设计课外作业题,题型、内容和数量等都要多样化,答案要具有隐蔽性,要具有针对性与灵活性,属于课堂作业的更高层次。这种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等自行选择,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可以是关于课堂、当前所学单元,也可以是该学科其他内容。学生要先根据自身已有能力进行解答,如果无法解答,再寻求其他方法。要多鼓励班级学生和同学、老师对话,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看法以及心中的疑问,甚至可以向教师提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等。高质量完成化学作业的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班级每位学生,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进度与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化学作业要有趣味性和复习性

在设计化学作业时,教师要贴近高中生生活实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优化化学作业形式,使其更加新颖,增加其趣味性,促使学生对设置的化学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完成课堂内外的化学作业,而不是应付了事。教师可以利用化学试卷的空白处,巧妙设计一些化学谜语、环保知识等,也可以围绕课堂所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小实验,让他们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有利于更好地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激发其学习激情,更好地学习化学学科。在设置化学作业时,教师要多设置些“写、做、填、比”等方面实践性较强的多样化化学作业,促使化学作业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化学作业的复习性,对于刚学过的新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少布置些作业,但要优于前几章布置的作业,确保学生每天都能花一定的时间做化学作业,积累更多的化学知识。每过一段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做错的化学题,做到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巩固所学的旧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全新的知识框架体系。

3.化学作业要具有个性化特点

在设置化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化学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化学试题,确保班级学生都能在完成化学作业中获得成就感。对于班级中的优等生,教师可以尽可能少设置些纯知识型作业,多设置些“应用型”“探究型”作业。对于班级中化学成绩较差、学习又不认真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布置些“基础型”和“知识型”作业,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化学学科记忆的零散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给这类学生布置些识记作业,如背诵金属的活动性和化学元素符号,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确保化学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此外,在设置化学作业的时候,教师要设置约2/3难度较低的化学作业,约1/3具有一定灵活性的作业,再围绕化学章节内容,设置一定的创新型作业,这部分作业不需要所有学生都完成,确保设计的化学作业更具层次性。此外,在设置化学作业中,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等原则,分层次设置作业,即基础型题、巩固题、综合深化题,各层次化学作业数量不等,其完成形式和要求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些题目学生需要写出整个解答过程,而有的只需要写出答案,根据自身已有的化学水平,完成对应的试题。如果是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型,学生需要写出整个解题过程。

4.化学作业要具有开放性

第3篇

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性非道德性

道德教育是引导人们逐步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理应是其本质属性。然而,在实际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应然与实然却存在相悖,道德教育不具有道德性的思想和行为时有发生,甚至违背道德性和反道德的教育现象也会出现,这应引起我们关注。

一、道德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英语的道德是“morality”,意为“standards,win—ciples of good behaviors”,是指涉及善行的标准和原则。我们可从四个方面理解:第一,道德是一种精神,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产生、形成的,又是人们的生活准则,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第二,道德“是一种直接指向人的行为实践的精神意识”第三,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主体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追求,它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地位、生命意义、理想选择等问题;第四,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主要调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需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道德教育作为人的德性形成的必要途径,是以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教育人们,调整社会生活中人我、群我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物我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教育,是调整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它通过传递社会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塑造人的德性人格,创造新的人类道德文化和道德生活,使人类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更充分更自由的发展。

从学理上讲,道德教育必然具有道德性,这是由道德教育的本体功能即培养人的德性的内在规定决定的。教育与道德是一对孪生兄弟。陈桂生教授通过对教育概念的考察,指出:“教育从来同‘使人向善’相关,它是一个规范词,而‘教’是一个中性的动词,为描述词。”黄向阳博士从语言、逻辑与事实的角度对“教育”进行系统探讨,得出“德育(道德教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从教育的词源本义来说,教育主要是指道德教育。《中庸》上说:“修道之谓教。”荀况认为:“以善先人者谓教。”被誉为中国第一本教育著作的《学记》上说:“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较为完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道德教育中非道德性现象的现实透视

道德教育必然具有道德性,这是道德教育的应然命题。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情形中,却存在着与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相违背的情况,这就是道德教育的非道德行为。道德教育内容政治化和无限泛化。在我国社会现实中,道德教育之所以拥有无比的权威和巨大的力量,并不是人们的道德良知和社会道德舆论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是因为道德教育背后强有力的国家政治权力。社会和学校借助政治权力维护道德教育的权威性,同时又使大量的非道德性因素介入。其结果稀释了道德教育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最后造就了一种空有其表而无其实的虚假的道德。道德教育内容的泛化实质上是道德教育的非道德化,政治化了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已经走出了道德教育的范畴,它不是教授道德,而是教授道德范畴之外的政治。

道德教育活动忽视人性的培养。我们的道德教育在其价值定位上更多是强调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工具价值,而对个体价值、内在价值关注不够,甚至忽视人性的培养,遮蔽了道德教育自身所内蕴的人文关怀。忽视人性的道德教育实为非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活动忽视学生个体的存在,漠视人的需要与体验。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以社会为本位、群体为本位,这势必造成一种“无我”的文化。它使国人接受了“我们”这个复数人称代词,忘却了“我”这个单数人称代词。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我们的道德教育无限夸大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把道德教育过程搞成命令式、强制式的单向灌输过程,忽视受教育者需要和内心体验,严重挫伤受教育者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做法缺乏令学生心悦诚服的说服力,也不能使学生从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成功的愉快和动力。道德要求很难内化成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道德教育方式缺乏理性和人道。道德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非道德性,即注重理论的灌输和说教而忽略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注重社会要求而忽略学生的需要和可接受性,用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用奖惩和权威驯服学生,用指令式、强令式纠错的教育方式压服学生,以学生是否服从为标准来评定学生品德的高低等等。这些方式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为不道德的行为!尤其是道德教育中的体罚和心理惩罚,更是不人道、不理性。例如,云南省曲靖市令泽县上村中学学生张立波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罚站;又因其在罚站时与同学打闹,被教师连掴12个耳光,当天晚上9时死亡。广西柳州市29中附小美术教师罚全体学生喝“颜料水”。新疆乌鲁木齐市一所行业所属小学1名三年级女生,因未按时完成作业和请家长到校而被“扒裤示众”。可见,这些行为是何等的不理性、不道德!

三、完善道德教育道德性的策略

道德教育要满足关爱人的道德需要。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原动力。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行为动力是由内因和外因、内在主观需要和外在的客观事物所共同制约和决定的。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制造一定的适宜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才能使学生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真正的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界本无道德,因为有了人,人们为了更好生活,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创造了道德。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教育是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人是道德教育现象发生的根据和基础。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造就道德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具有自主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

道德教育要以塑造生活道德主体为宗旨。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以规范和约束为特征,以使儿童服从外在的规范为目的。这种模式的非道德性就在于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它所追求的不是使受教育者积极自觉地去理解、选择、追求道德规范,而是消极地接受和被动地服从。结果,无论他的言谈举止多么符合道德规范和道德精神,也只不过是一个处在他律水平上的被动服从者。“他的循规蹈矩正是其精神萎靡和感情沉睡的表现。他不过是一具道德上的机器人,只有道德的外壳,却无道德的精神。”道德教育要培养真正的“道德人”,就必须把学生从这种精神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培养成为生活道德主体。道德教育所培养的不应该是循规蹈矩、无条件服从的受训者,而是主体个性的有力促进者,是主体内在精神、内在需要的激发者。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不应该迫使儿童服从某种固定的信条,而应该把儿童从压制、束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被动地、盲目地接受各种道德灌输转向主动地对现有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作独立思考,并在反省、批评性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道德教育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具有感动人的内在力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道德教育发展人、提升人、解放人的最终目的。

第4篇

【关键词】假日修行;课程化;生活化;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5-0048-02

【作者简介】王进法,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31)教师。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着重认知少实践、重校内轻校外、重主题少常态的状况,空洞说教,与实际脱离;学生知行背离,道德教育苍白无力。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立足实践,在做中感悟人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只有这样,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得到提升。

崇真中学立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假日修行”为切入点,努力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点和突破口,探索德育知与行的统一。假日修行是指利用日常的双休日、节假日空余时间,按照拟定的德育主题,以作业的形式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在生活中持续地实践、体验。假日修行其形为作业,质在修行。通过探索并构建生活化、体验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崇真文化引领下,把学校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一、构建规范、系统的“假日修行”,推进课程化的德育

道德教育以德性培养为本质,其最终目标是把丰富的道德内涵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依托课程对德育进行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将会使学校道德教育主题更鲜明,目标更明确,组织更科学,发展更全面,结果更有效。我校将假日修行纳入校本类德育课程体系,以“求真”为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本,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用课程的形式整合学校原有零散的德育活动,建立了一个有序列有层次、完整化系统化的假日修行课程体系。

假日修行的课程目标可以概括为“一种精神、两种意识、三种品德”:一种精神是指爱国主义背景下的崇真精神,两种意识是指法制意识和爱心意识,三种品德是指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体现。

假日修行的课程设计以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重大节假日、重要的纪念日和主题日为载体,目的明确,形式稳定,具备连续性。课程实施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将核心价值观和崇真精神细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要求,采用学科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突出针对性。如端午节“传承”主题假日修行,围绕“我们的节日・端午”,普及端午知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假日修行选做作业有学包粽子、收集整理端午民俗、整理并诵读屈原的经典诗文、“新时代青年应如何传承端午文化”命题作文等。

假日修行在课程评价上,注重过程性评价、情感和行为的评价,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只要身体力行,认真去做,有所感悟,就基本达到了预设目的,给予基本学分。对于以资料卡片、小制作、图片等形式反馈的作业,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情感交流、体验感悟、反思类的作业,则主要由教师来评价;对于爱心公益、志愿服务形式的作业,可以让社区群众、社区机构参与评价。

二、探索真实、可行的“假日修行”,实现生活化的德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观点,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道德教育的苍白无力往往是因为学校提供的是“假社会”的教育,学生当然不会获得真正的道德成长。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德育同样也要通过生活并且在真正生活中才能发挥力量。假日修行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经历、去感悟、去构建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假日修行是走向家庭、走向社会的德育。生活化的德育要注重把握生活的整体性,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尽可能地整合,形成合力。假日修行是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延续,它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或社区资源来实践,让家长、社区群众和单位直接参与,形成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课堂、进家庭、进社会的局面,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如中秋节假日修行选做作业包含有:一是叙亲情,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聊家常;二是爱心制作,利用月饼盒等礼品包装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自己最亲的人;三是爱心公益,给家庭周围、所在社区的孤寡老人或新市民子女送月饼、芋艿,送上美好的问候。

假日修行是走向网络媒体时代的德育。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把影响人道德生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行动和信息等各种因素都纳入德育课程,建构完整的、系统的课程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网络媒体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道德教育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一些主题教育网站或平台,如“苏州普法”微信公众号,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即时互动,其教育效果是灌输式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法制宣传日”假日修行选做作业之一是添加“苏州普法”微信公众号或下载“e同说法”手机客户端,学习由苏州市司法局推送的各种普法信息,分享观点,点赞转发,传递正能量。

三、追求有实效的“假日修行”,获得知行合一的德育

知行合一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思想论和方法论,是人们对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基本要求,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认为“知”和“行”是同等重要的,在道德教育中身体力行,“知”和“行”相结合,能极大地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假日修行强调学生在亲历的实践中,亲身的体验中,培养德行。如母亲节“感恩”主题的德育假日修行选做作业有:一次家务劳动,洗一次衣服、拖(扫)一次地、做一个菜、洗一次碗,感受母亲日常家务劳作的辛苦;一个行孝举动,为父母洗一次脚、送一杯茶,陪父母散一次步、聊一段家常,在小事中体验行孝的快乐。

从哲学角度理解知行合一,实质上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追求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假日修行强调实践、体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行”中体验感悟,通过行动体验和感悟内化,产生情感共鸣、心灵升华,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道德内涵,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母亲从事家务劳作是辛苦的,学生通过亲身尝试体验,就更能理解母亲年复一年持续劳作的艰辛,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接下来的行孝举动就变为水到渠成的行动,学生能够处处为母亲着想,关爱体贴母亲,逐渐地把感恩化作日常的行为习惯。所以说知行合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品质,外化于道德行为。

假日修行“体验内化”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周记,包括用文字详细地记录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的心得体会、认识感悟等;二是分享交流,包括利用晨会、班会课让学生互相分享活动中的体验感受等;三是互评反思,包括组织学生的假日修行作业展览评比,让学生互相对照对比,查找差距,在反思中进步;四是榜样示范,包括通过评选班级、校级道德模范活动,宣传和表彰他们在实践中的先进事迹,让全体学生学有榜样,比有目标,赶有动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思政课;德育活动课

高等职业教育在适应国内社会分工变化、细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注重知识技能实用性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职业道德困境。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多数用人单位都把职业道德作为招聘的首先。目前,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缺失成为了影响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瓶颈。那么怎样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来扫除学生就业道路上的各种阻碍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探析缺失职业道德的主要原因,以便进一步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缺失问题将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一、当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虽然职业道德教育已经纳入到了职业教育的范围,但是各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国高校普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在很多高校尤其是职业类院校没有开展进行。所以造成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例如:抄袭作业、恶意拖欠学费、不守信用、制作虚假证件和个人资料、到岗率不足、不服从学校的安排随意更换实习单位。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

2.职业道德教育的观念模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缺少鲜活的案例,不能及时反映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其次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也应该与其他专业技能学习一样被引进实践教学领域,它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重在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

3.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待于改进。目前大多数还是采取直接灌输的方法,尽管在教学中穿插了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但是所占的比重是很少的。如果职业道德教育只停留在理论灌输的阶段,那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4.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

我国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培养和进修体系。在高职院校担任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较少,兼职教师较多。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二、运用思想政治教学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1.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除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提高职业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之外还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运用思政课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就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职业院校的思政老师在讲这门课程的时候要把握好一个度、要把“职业道德”这部分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使学生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运用德育活动课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实际,深刻了解和认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不断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新理念。要坚持系统教育和专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要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基本规律,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思想道德认知。

班主任、辅导员和教职工都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那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广大教职员工发挥育人职责的载体是什么?他们通过什么途径发挥育人功能?高职德育活动课―不仅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模式也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这门课推倒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墙”,形成了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教育模式,为润物无声的日常教育提供教育内容载体和活动模式。

第一、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来介绍一些典型示范。 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多先进模范代表,他们拥有丰富的职业技术和经验。在开展德育活动课时高职院校可以把这些先进代表请进校园,走近学生身边,开设专题报告会,为他们讲授从事各行各业时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讲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这样的德育课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鲜明的职业道德形象;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座谈会、模范事迹宣传栏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真正体会到职业道德在工作岗位上的重要作用,对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起到示范和引ё饔谩8呱械氖Φ露匝生的影响是长期而深刻的。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热爱自己的职业,不认真备课,上课迟到,那么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苍白无力的。

第三、安排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活动的中心任务是感受、学习该单位对对其职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以及员工们在精神风貌、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工作态度、职业礼仪等方面的职业道德素养,

第四、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以“怎样才是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为题的职业道德实践体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辨别是非,逐步变职业道德理论规范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3.运用课前5分钟素质教育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把课前五分钟贯穿到所有课程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利用课前五分钟,通过一个个成功人士的案例,学生身边的案例让他们感受到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的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后他们都面临着就业,所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对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一个成功的职业,必须具备职业的技能和职业的道德,二者缺一不可。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重视,更需要高职院校本身采取多渠道、多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引导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夏令海.谈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30).

第6篇

[关键词]法律与道德 有机融合 意识 示导

面对着一群思想各异,学习参差不齐的中职生。为班主任,来何面对这一个特殊的群体,怎么来培养学生就业前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怎么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了解掌握文明礼仪,很强的法制观念?因此我认为我们班主任应把法律与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当今中职学校遵循的教育理念和方针。

中职教育不同意普高教育,教育对象不同,教学目的不同,所以教学手段也要发生改变,要将枯燥的传统式教师灌输说教变为趣味性学生主动接受,中职德育教师就要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探索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因人而异,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有机融合

中职生是一个较为特别的群体,要根据中职生自身的基本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确立“立足现状,承认差异“的教育原则。

1.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相对偏低。道德素质偏低的首要因素就是中职生生源的参差不齐。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较而言,他们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的耐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是他们普遍的特点。而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由于家庭的庇护,也不了解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复杂环境, 因此形成了道德素质偏低的现象。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只以自我为中心,更不能不求回报甘于奉献。学习中,部分同学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课上聊天、随意发短信、接听电话、课下不复习、不预习、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层出不穷。生活中不尊重教师、不服从管教、蓄意破坏公共财物、浪费粮食、水电,缺乏节约意识也很常见。校园里,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屡见不鲜。学生们缺乏考试诚信,认为不抄白不抄,不抄就吃亏的想法比比皆是。以上的这些列举仅仅是学生缺乏道德意识现象中的冰山一角,如果不加以制止,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

2.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必须有机融合。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同属于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人文修养和道德伦理的具体体现。所谓道德教育是指通过知识的传授从而使人们树立道德意识和道德伦理, 升华道德情感、强化法律观念、规范道德行为的活动。而法律教育则通过对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学生掌握法律技巧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树立敏锐的法律洞察力和法律意识,形成法律精神,养成依法办事、自觉守法的习惯。法律教育其实就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分支,它寓于道德教育之中与道德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法律教育是融入了道德教育的普法教育。同时,道德教育又依赖于法律教育的完善。只有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能更好地树立法律意识观念。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关系是彼此包含,相互贯通的。离开了道德,法律就无从谈起,离开了法律道德也无法约束。因此,两者有机的结合才是当今中职学校应遵循的教育理念和方针。让知法、懂法、爱法、守法成为每位中职学生具备的普遍道德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让有修为的道德修养来指导法律的教育, 从而形成两个环环相扣的教育双赢局面。

二、因生施教,发挥中职生实践锻炼的示导作用

中职生的学习目标与普通高中有差异性,普通高中学生面临的是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此严谨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手段有助与学生专心学习,掌握知识。但作为中职生而言,他们面临着就业,他们需要掌握一门熟练的技术,一定的与人交往的本领,所以,教条式的教育方法就不适合中职学生,要因生施教,发挥中职生实践锻炼的示导作用。

1.爱岗敬业教育。生产实践中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思想教育和职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就业观念、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可定期组织参观企业工作流程,让学生明白生产流程,明确自己的工作兴趣所在,从而制定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动力。

2.遵纪守法教育。定期邀请法官到企业为学生作法制讲座,并结合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现场庭审,自己组织“模拟法庭”等多种途径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在每天早上的10分钟例会上强调学生必须遵守纪律、遵守行业行规、遵守公共秩序、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细节与安全,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了解、学习法律知识,拓展道德素质修养渠道,让学生全方位的接受教育和感化。

3.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教育。中职学生平时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有乱花钱的习惯,社会生产实践是培养中职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最有效的良药之一,在企业工厂的长辈,上养老人、下养小孩,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是活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4.挫折教育。学生到企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学生没有经历过困苦与磨难,初到企业难免会发生些不愉快的事,经常向班主任、学校投诉,教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了解到生活的甜酸苦辣。

5.诚信教育。在当今诚信教育缺失的社会,只凭课堂说教显然是不够。学生在企业实践,企业的产品琳琅满目,同学们的手机、生活用品随外可见,很具诱惑力。如何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抵制诱惑、做到慎笃,那么社会生产实践中的诚信教育就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7篇

(一)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子女成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普遍的心理倾向,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多于道德规范,每天关注孩子的作业胜过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人才,是先学会怎样成人然后才能学会怎样成才,也就是说孩子应该首先明白的如何做人;如果没有品德,即使有很高的学问仍然会步入歧途。可见,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才有德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有才无德只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破坏作用。只有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才能促进孩子成才,才能使孩子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创造价值。

(二)家庭道德教育关系

家庭幸福家庭道德教育是家庭幸福的杠杆。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许多家长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庭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由孩子的表现决定。孩子的好与坏,家庭首先尝到甜与苦;孩子健康成长,品德高尚,受到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表扬,家长的心里会感到无限安慰,家庭将充满欢乐;反之,孩子不讲道德,在外面做了缺德的事或违法犯罪,整个家庭生活就蒙上了阴影,弥漫着痛苦。

(三)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补充

家庭道德教育是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是主导,家庭和学校具有统一性,同质同向地向社会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但两者之间的作用和地位各有侧重点,都是不能缺少的,并随孩子的成长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其地位和作用呈动态消长。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庭道德教育的支持。因为孩子入学后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家中度过,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学校老师无法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也很难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作为家长

首先要认识到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教育。在新时期,以下几种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一)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师指

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子女形成的优良道德习惯的方法。实践与锻炼有利于形成儿童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品德行为不仅必须在实践中体现,而且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使品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既定的品德习惯。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讲清楚意义,还要帮助他们明确为什么做,这一点对孩子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意义。孩子明确了为什么也能在行动上更持久,使其品德表现更为巩固,他们也会更加乐于实践,更有参加实践与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并及时督促检查,并对实践与锻炼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不管孩子出现好的还是坏的品德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与反馈。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年龄特征和品德状况,选择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让子女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和生活自理性劳动等。

(二)说理示范法说理是家长用以理服人的方法

提高子女的认识水平,通过说服教育使子女形成良好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少年儿童由于阅历浅、认识能力不高,不容易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即使能肤浅地辨别。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他们常常做错了事而不自知,即使当他人提醒后,又不知为什么错以及错的危害有多大,仍然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可见要使儿童坚持正确的言行,改正错误,就必须遇事讲清道理,家长要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清楚错在那里,为什么错,错的后果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纠正错误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使他们应该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除了说理外,家长还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除了家长自己示范外,还可以发挥英雄人物如雷锋、张海迪等榜样的示范感召作用,利用榜样生动感人的事迹和榜样的人格力量打动孩子,使孩子感到可亲、可敬、值得效仿,并发自内心要向他们学习。

(三)品行评价法品行评价法是家长依据一定的品德要求

第8篇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关于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笔者曾专门撰文分析,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造成:(1)社会因素。权威失范、社会主导价值混乱、角色失范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关的三方面失范状态,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同样归咎于这三种失范状态。(2)高校因素。在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驱使下,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渐行渐远,即使是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地出现了功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以职业培训为主的雇佣机构,成为制造社会文化工具和技术工具的“加工厂”。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不够,使得高校的休闲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3)家庭因素。因家长在对子女、对高等教育、对休闲认识的偏差,以及不当的家庭休闲方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和正确地开展休闲活动。(4)大学生主观因素。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和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此外,休闲观念也是导致休闲道德失范的决定性因素。[3]

2.有关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分析。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大学生休闲教育道德状况更令人堪忧。徐智辉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只有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了休闲学课程。我国高职生休闲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根本没有列入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围,领导无休闲教育观念,学校无休闲教育计划,教师无休闲教育任务。许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只负责高职生在校上课时间的管理和教育,对学生休闲时间放任自流。过去,学校实行六天工作制,休闲时间少,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单休日改成双休日,高职教师和学生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而高职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者却很少考虑休闲教育。高职生从中学到大学后,还不完全适应,对节假日不会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在大量休闲时间里无所事事,有的学生不分白天黑夜,没完没了地上网、玩游戏机,甚至出入不适合学生的休闲场所,致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受到严重影响。”[4]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总体状况,徐智辉分析认为:休闲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淡薄;休闲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涣散;休闲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休闲思想道德教育投入不足。[5]

3.有关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对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学界一是从休闲的本质出发,对休闲与道德及与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进行阐述,基本结论认为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休闲的本质是自由,其本身内蕴的道德属性和对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要求,休闲生活应是道德的生活。闲暇生活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拘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二是从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心理断乳期”,期间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道德能力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受西方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渴望成为有个性的社会人,但行为的自我控制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渴望社会交往,但待人接物的水平不高,容易紧跟没有道德高度的时尚;渴望休闲的生活,但“玩”的基本技能不高,容易随波逐流。总之,学界从大学生休闲道德现状出发,归纳了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而对应的休闲道德教育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学界总体上是按照“什么是休闲或闲暇———什么是休闲道德———什么是大学生休闲———什么是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轨迹予以分析并概括。其中对于大学生休闲(或闲暇)的界定,可以概括为:除去学习包括实习、生理需要和课外作业等之外自由时间里由大学生自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对休闲道德(闲暇道德)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个人在休闲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是发展人的心智和兴趣,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对高等学校休闲道德教育,学界总体上是从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范畴、目的等六个层面加以概括。由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指以高校师生实施为主,社会、家庭实施为辅,面向在校大学生,以休闲价值观、休闲道德能力、休闲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依托校内外多种德育载体而开展的自主性德育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具体展开。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特点。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总体上有三层表述:一是基于教育的方式;二是基于教育的要素;三是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基于教育方式,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主导性、渗透性、差异性、实践性、发展性。[6]基于教育要素,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具有教育时空的变化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等特点”[7]。“在时间上,是在学生完成功课的闲暇时间进行;在方式上,表现为在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写作、旅游、武术、集邮等闲暇活动中进行;在内容上,依然坚持的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8]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邓清华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模式,与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从时空维度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适用时空更广、更为复杂、更符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道德教育的实际,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适用于大学这一特定时期和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空间;从载体或形式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型道德教育活动,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则主要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活动和自我修养为辅的认知型道德教育模式;从自主性、主体性程度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自主性道德教育,传统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尚不是很明显。[9]

3.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价值。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价值的描述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可适应时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可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二是个体价值———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休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文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很少,系统阐述的则更少,其中黎海燕认为:“作为当今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种新的学校德育模式,闲暇德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包括以下内容:闲暇学习活动,闲暇文化活动,闲暇心理教育,闲暇道德实践,闲暇生活自律”。[10]陈红媛认为:“高职生的闲暇德育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教给学生最核心的内容———阐释休闲的自由、创造理念。高职院校的闲暇德育作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实施闲暇道德教育应从正确的闲暇道德价值观、遵纪守法的健康文明闲暇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的闲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闲暇道德实践、立志成才的闲暇生活道德自律五方面展开”。[11]

(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

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问题,学界总体论述较多,角度也较广。

1.有关实施原则的分析。陈红媛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导向性、整合性、自主性和指导性、渗透性、前瞻性、科学性等六条原则。[12]杨双、祝国超认为,实施休闲道德教育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前瞻性原则。[13]邓清华则将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原则概括为:自主性、与课堂道德教育相结合和科学性。[14]

2.有关实施策略的分析。杨双、祝国超建议在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找准三个支点”———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点,以学生闲暇形式为切入点,以公民闲暇道德教育为助推点;“要坚持三个突出”———闲暇道德教育活动要突出一个“稳”字,闲暇道德教育载体突出一个“广”字,闲暇道德教育方法突出一个“重”字;要做好“三个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家庭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课堂行为相结合。[15]

3.有关实施途径的分析。要切实保障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成效,学界着眼于高校的看法包括:一是要加强“三观”教育和休闲观教育;二是要营造健康的休闲道德氛围;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四是要为学生提供健康的休闲场所;五是要发挥同辈群体的功能;六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激励监督机制。着眼于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多主体,邓清华认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保障其实施。作为与大学生闲暇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社会组织和机构,都有义务来保障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高校作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在家庭方面,父母的管教方式与家庭的生活经验会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在保障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应发挥“净”、课题博览“建”、“导”的作用。[16]

4.有关教育保障的分析。杨双、祝国超认为要把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这一教育举措落到实处,保障出成效,则应依据大学生闲暇活动的主要方式、活动时空以及活动的特点,构建起以“三化”为主要内容的闲暇道德教育有效机制,一是课程化,二是活动化,三是环境化。要保证“三化”的实现,就必须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舆论保障。[17]还有其他学者提出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包括政府在内的有关主体要加大对这项教育的投入,努力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具体措施如培训专门师资,实施课程开发,加大后勤保障,加大研究力度等。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一方面,起步虽很晚,但已有所突破,也取得一些成果,这为深化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够深入,缺少系统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专项研究成果少,研究缺乏系统性

专题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闲暇道德)教育问题的论文仅19篇,专著尚未问世。研究的问题如上所述,主要是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必要性,教育的内容、实施原则、机制和方法进行探讨。总体上,目前学界研究点零散,不成体系。此外,研究点专注度不够,有泛化倾向,如有学者把课余德育活动等同于休闲道德教育活动,有学者把德育的渗透教育等同于这项应该有更多形式的专项教育。

(二)基础研究底子薄,理论说服力不够

鉴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同时国内有关休闲研究、休闲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厚,这使得起步很晚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根基较薄,对问题的理论说服力显然不够,一些结论尚待廓清。如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在课余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里开展的德育活动,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结合课内外一切德育活动所进行的德育形式;一些学者在强调教育的“自主性”问题时,并没有阐述高校及其教师与大学生在这一教育中是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些学者承认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特色应如何呈现并没有做深入论述;还如有关教学的内容,其排序问题并没有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有关高校的教育义务,到底如何落实,谁来具体落实,没有合理阐述等。

(三)实证研究稀缺,操作性成果少

尽管不少学者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做了社会调查,但从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仍缺少实证研究,基本上没有从教育实践(实验)出发来加以总结归纳或验证的成果。就是在已有的成果当中,原则性描述较多,大多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几篇论文基本上只是对其作了概括和重要性的阐述,而具体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没有充分展开;又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途径之休闲文化氛围的营造,到底如何营造,应该营造什么氛围,论文当中都没有涉及到;再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保障机制之激励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如何激励与监督,这种激励与监督是否与这项教育的“自主性”发生冲突等,这些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释。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趋势

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针对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德育实践的研究。因此,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要增强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切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加以突破。

(一)理论维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化问题研究

一是要加强学理研究,应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分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等核心问题;应加强比较研究,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一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当代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可发扬处,研究基于中国高校文化特征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国外此类教育的差别和可借鉴处;应基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普通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之间如何实现融通。二是要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当前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以及中国高校文化与西方国家高校文化的差异,使得这项研究既充满机会也具更多挑战。所以,应继续加大对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对教育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给予充分调查研究,既调查分析现实问题,也调查分析预期问题;应积极开展教育实验工作,注意在实践中佐证假设、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三是加强个案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应用的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离不开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各类条件,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条件,离不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专业实际、家庭实际、性别实际等,所以,应针对这些实际开展个案研究,形成针对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类大学生、一类休闲活动等方面个性化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成果。

(二)实践维度:把研究工作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