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力资源风险管控

人力资源风险管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8:10: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力资源风险管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力资源风险管控

第1篇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概述

人力资源风险的分类。员工是企业运作的直接参与者,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状况。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确保员工能够最大程度的为企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包括:人才流失、员工技能不足、工作态度不积极等。人力资源管理可分为:人才招聘与人才流失、人才技能培训、人力资源配置、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这些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对企业造成重创,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要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以减少人力资源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发生的原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发生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归结为社会人文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现今人们的思想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正逐渐发生变化,对于薪酬的要求一直在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足够了解员工的想法,否则将导致人力资源失控,进而造成企业经营危机。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在经济发展快速时期,企业会大量吸收员工,拓展企业的发展道路;而在萧条时期,企业需要资金紧缩,可能会需要裁员,这也会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造成企业内部的动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首先,人才招聘与人才流失问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企业获取人才的主要途径是人才招聘,企业一般通过招聘会的方式来获取人才,然而在招聘会的招聘模式下企业管理人员难以完整的了解一个人的个人能力,再加之一些高校毕业生空有高学历,却没有真本事,这可能会导致企业难以获得想要的人才,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失效。除此之外,人才流失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点,一些骨干员工的流失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营销骨干,如果这类人才流失将会导致一部分客户的流失,这将会对企业造成重创。其次,人力资源配置与人才培训也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将会让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幅提高,而错误的人力资源配置将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或员工无法适应岗位而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这都会大量的浪费人力资源,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再次,人才技能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一些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也没有完整的培训内容,更没有及时的培训信息反馈,导致员工培训效果不佳,企业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难以得到利用。长期如此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培训工作产生问题,使员工们在培训的过程中认为是为了培训而培训,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企业的培训效果不佳,员工水平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最后,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由于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直接与员工的收益相关,如果企业在这方面的管理存在较大漏洞,将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严重时可能让员工萌生离职的想法,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使企业陷入困境。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的措施

科学合理的规避风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风险,这些风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转,一些企业为了尽可能的减少风险,采取了主动规避的方式来减少人力资源问题的发生,即采取放弃高风险活动、放弃偏远地区人才招聘、放弃高风险的职位变动等,如为了规避招聘风险,企业不再对重要岗位进行直接招聘,而是通过内部竞争的方式来选用提拔人才。合理的风险规避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力资源问题发生的几率,也可以提高企业内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但是,风险规避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它会导致企业管理模式僵化,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长期进行风险规避将会导致企业管理层运作效率降低、员工缺乏竞争意识等,因此这种风险控制方式比较适合承受能力较弱的低风险型中小企业。风险转移。人力资源管理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通过合理的风险规避可以有效的降低危险发生的几率,但是仍然无法杜绝人力资源问题的发生。因此,在风险发生时,管理人员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转移风险,减少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常见的风险转移的方法有人才担保、业务外包、开脱责任等。人才担保是一种很常见也很实用的人力资源风险规避措施,它是指保证人对被保证人的保证失效、违约或者是行为不忠时,负间接责任的一种承诺。职业介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介担保机构向企业推荐的人员,如果产生无故离职或者违约等任何问题,他们会承担一部分责任。业务外包是指把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某个部分或者全部外包给其他服务机构,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流失和人力培训失败的现象。通过以上措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得以降低,减少了人力资源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抑制损失。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问题,一些问题能够通过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得到解决,然而一些问题难以进行规避与转移,这时就要进行合理的损失抑制措施来减少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如,一些企业比较依赖于高层决策,如果高层管理人员离职将会给企业带来决策失效,这时企业就应该提前安排专门的副职人员,并给副职人员一部分管理权限,当正职人员突然离职时,可由副职人员进行接替,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帮助企业度过危机时期。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识别;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引言

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施工的项目上进行人力人力资源管理,因此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内部项目的成员。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利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对施工项目相关的人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培训、组织与管理,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从而使人力和企业项目保持最佳的匹配度,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动性,力求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实现组织管理目标。从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人力资源组成的相对复杂性

很多施工企业的成员,大多数学历比较低,一些人员工作经验丰富,当然也有一些知识比较高的设计人员,因此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比较复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如何将这些人员构成的复杂的团队凝结着一起,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力量,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面临的一个挑战。

2.人力资源的分布比较分散

施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人员流动性比较强,与生产型企业不同,施工企业没有相对稳定的生产和管理部门,因此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伴随着项目工程的移动地点经常发生,并且随着项目规模大小,技术处理的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应变性。

3.人力资源评价面临一定困难

由于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布比较散,再加上流动性比较强,因此在管理上比较复杂,不同时间段内人力资源内外之间的协作行要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相对比较困难,由于无法建立完整的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系统,导致无法将这些信息及时的传送大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从而不能建立综合的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无法实现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1.招聘与录用存在的风险

员工的招聘和选拔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施工企业由于工作地点比较分散,项目管理上需要的人才不一样,因此在员工的招聘和选拔上面临诸多困难,如果选拔不当,非常有可能导致人才不能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导致项目风险的发生,因此员工的选拔和招聘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2.培训与开发环节存在的风险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施工企业提高生产力,加强项目管理效率的重要推动力量,需要指出的在培训和开发环节仍然存在很多风险。具体表现在,是否选用了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培养的人才是否能达到施工项目管理的具体要求。在提高施工企业员工个人知识、技能以及工作态度的同时,是否对施工企业员工进行了正确的思想教育,如何将他们的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才干和技能,提高项目完成质量。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人的使用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人才培训与开发环节中通过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将是施工企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考核与评价环节存在的风险

绩效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个阶段考核的制度设计不合理,评价的不公平,极有可能引起部分员工的不满,从而引发人才跳槽的风险,或者是抑制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他们不好好的工作,因此考核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成分等比较复杂,从而导致考核与评价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目前很多施工企业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很多风险。

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做好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控制,重点需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人才培训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当前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要重视的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员工,贯穿每个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二是企业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三是加强企业人才需求针对性,重点突出对项目经理班子和业务骨干的培训。要充分利用管理人员的文化优势和学习能力,多提供培训机会,使其学习掌握项目的法律、法规、制度、管理等知识,取得国家认可的与项目实施有关的认证证书;要针对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需要,积极的改进合同管理,要严格按照新劳动法的具体要求,加强员工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严谨程度。

2.建立风险基金制度

施工企业人员达到一定规模时,为了有效抗拒风险,有必要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可以采取由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和交通集团拨款三方面各出部分资金的办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抗御风险资金,专门用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遇到意外事故时的救助。政府部门也可以出台指导意见,规定人力资源管理必要的风险基金。

3.建全激励机制与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评价系统

建立以项目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激励体系,用待遇留人;建立劳动价值保障制度,为员工解除住房、养老和医疗等后顾之忧,用保障留人;在物质激励的同时,不断提高精神激励力度水平,用事业感情留人。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收集企业工程项目内外部信息,收集在职人员、离职人员、人才工作动态跟踪、人才储备等内部信息,把握家庭、教育、背景、知识、技能等员工的基本信息,对这些信息做系统记录,以此为依据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政策具有针对性,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备无患。

四、结束语

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分散性,流动性以及项目管理上的不同需要,导致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多风险,如何控制这些风险将对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的识别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使得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从事单一业务的投资银行轰然倒塌,而与之相比,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及降低单一业务所产生的行业风险等优势,安然渡过危机。事实证明,综合化经营仍然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一般模式

根据分权程度不同,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大致分为三种模式:顾问型管控、监管型管控和操作型管控。

顾问型是分权程度最高的管控模式。集团负责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总部人员管理以及外派至子公司董监事的管理,具体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规章和制度、流程等完全由子公司自行负责。在顾问型管控模式下,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相对简化,子公司自主性强,工作反映速度快,但另一方面,由于分权程度较高,因此集团内部人力资源政策在各子公司中差异较大,内部人员流动较困难,不同子公司间易产生不公平感。

监管型是集分权结合的管控模式。集团作为人力资源政策监控中心,负责对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管理体系、规章制度、管理流程进行监督指导,并提供政策性、专业性的意见。子公司在集团设置的基本框架下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流程的设计,并动态向集团汇报审批。监管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有助于企业集团内部保持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基本一致,强化了总部的控制力,但也可能忽略各子公司的业务特性,同时,对总部人力管理部门及人员的专业化要求较高。

操作型是集权程度最高的管控模式。集团作为人力资源全面管理的中心,负责统一制订完全一致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管理制度和流程。子公司是忠实的执行者,只负责具体执行,很少进行差异化改进。操作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助于集团人力资源政策的贯彻落实,保持整个集团人力资源政策的一致性,便于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但另一方面,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增大了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不够灵活,同时也会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工作响应速度。

二、影响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因素分析

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不是孤立、固化的,它首先必须与企业集团整体管控模式相匹配,同时受母子公司控股关系、母子公司战略联结度、子公司所处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动态化、多变量的不同组合。

1.集团总体管控战略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倡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承担战略伙伴的角色,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必须适应集团整体管控战略的要求,并随之变化。根据集团对子公司战略影响及财务表现要求的程度不同,集团管控战略一般分为战略规划、战略控制、财务控制三种。

战略规划是集权程度最高的一种,集团定位于“战略规划师”的角色,详细规定各子公司的职责,并通过大量正式的规划和控制体系对子公司进行指挥、协调和控制。在战略规划模式下,人力资源通常采用集权程度较高“操作型”模式与之匹配。

财务控制是分权程度最高的一种,集团定位于“股东或投资银行”的角色,其主要影响力在预算过程,对各子公司发展战略及长期计划几乎不过问。与之相匹配的是“顾问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战略控制是集分权结合的集团管理模式,集团定位于“战略影响者”的角色,集团负责评估审核各子公司白行制定的发展计划,并在自己限定的界限内规范子公司的行为,以求为所属集团增加价值。与之相匹配的是“监管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2.母子公司控股关系

根据控股情况,可以将企业集团内的子公司分为全资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必然通过子公司的治理结构发挥作用,因此,控股比例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控制权。对参股公司,“顾问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更为现实,对于全资公司,子公司治理往往等同于母公司管理,因此,“操作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为常见,而对于控股公司则需要根据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情况选择“操作型”或“监管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3.母子公司战略联结度

对于与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等具有较强影响性的核心子公司,集团会要求对其保持高度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因此,往往会倾向于“操作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方式。而对于对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或者核心业务依赖性很有限的子公司,企业集团对其的控制要求则相对较弱,可以采取“监管型”或者“顾问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4.子公司所处发展阶段

一般组织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孕育期、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企业集团各子公司也具有同样的生命周期。孕育期、生存期子公司实力弱,产品方向不稳定,遇到不确定的因素较多,风险较大,这一时期的往往采用“操作型”管控模式进行集权式管理。当子公司进入高速发展期及成熟期,企业实力增强,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内部管理也趋于规范,此时可适当分权“监管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当子公司进入衰退期和蜕变期企业创新精神退化,效益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管理风险也不断增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趋于集权,往往采用“操作型”模式与之匹配。

三、金融控股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选择

1.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要义是赋予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权。一方面,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发展目标要求子公司服从来自于母公司的控制或统一管理,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发挥整体优势。另一方面,与一般企业集团不同,金融风险的外部性特征使得各金融子公司间存在风险传染的可能,这也要求母公司拥有强有力的控制力,监控子公司业务风险。这种内生性要求决定了金融控股公司在整体管控战略上必然采取“战略控制”甚至“战略规划”的模式,对子公司施加影响。

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管控战略为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确定了基本基调,即为“监管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集团负责设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同时指导下属企业在此框架内搭建个性化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流程的设计。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对子公司实施策略监控,掌握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方向并确保与金融控股公司总部的策略联结;监控子公司绩效表现,并提供必要的整合和协调;监控子公司奖酬管理,将子公司奖酬管理与金融控股战略目标相连结,以确保目标的达成;提供人才服务,辨识和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关键人才并确保其数量质量。

2.基于基本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集分权调整

第4篇

根据韬睿惠悦“2012年亚太区跨国企业调研”中对40家中国企业的访谈,全球薪酬福利监管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北京首都钢铁公司收购秘鲁铁矿、中远太平洋获比雷埃夫斯港码头以及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等案例,都与全球福利管理有关。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之时,迎面而来的有哪些与福利相关的风险,又如何实施全球监管以有效地管控此类风险呢?

全球福利监管不容忽视

在全球化的典型发展模式中,一个企业从最初走出国门时的出口业务,到在国外组建子公司,到可能涉及的一系列与国外公司的并购,到逐渐实现全球化生产和销售,此过程中企业不可避免地经受着各地人力资源风险的考验。全球化进程为企业各地福利设计和管理提出的难题不容忽视。

由于各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可能导致各地福利水平的差异。与一些国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缺乏向员工提供全面福利待遇的政策,工资水平更是相去甚远。因此,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尽早确立一套福利计划的设计思路,既能在整体上服务于企业的全球战略,又能应对各地区在福利上存在的固有差异。

与此同时,企业必须注意到各地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在很多西方国家中,与福利相关的法律法规可谓错综复杂。比如美国,仅为养老金计划制定的法律法规文书就有超过一千页之多。很多国家还专门设立了与法律法规相应的福利会计准则,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有各自不同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中亦涵盖了与福利计划相关的报备要求,这些准则不仅烦琐细致,而且时常变化和更新。

由此可见,随着企业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之而来的人力资源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法规风险势必日益增加。为有效地管控此三大风险,企业需要尽早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福利决策体系,以支持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运作,即全球福利监管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风险掌控虽为全球监管的首要任务,而执行全球监管的过程也能为企业带来其他方面的战略优势。例如,通过全球监管,企业能够及时调整各地的福利计划和方案,使各地实践和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始终保持一致;充分利用全球规模效应,通过统一的全球供应商(如国际共保)来控制或者减少福利成本;企业内的最佳市场实践可以通过全球监管这样一个体系得到推广和学习;通过全球化的视野统筹安排人力资源,进而制定各地员工配置计划,配合人才的全球流动。

认识全球福利管控的风险

在全球化进程中,企业必须充分认识与福利管理相关的三大风险,即人力资源风险、财务风险、法律法规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

为应对此类与福利有关的风险,企业往往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为员工所提供的福利计划应该符合企业对人才招聘、留用和激励的全球整体目标。第二,全球各地的福利计划应该符合企业全球的人员配置方案。第三,个别地区的福利计划如果有所调整,是否会影响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比如,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福利削减常常成为不少企业降低成本的首选,如果这时一家全球化的企业恰好做出了削减福利的决定,而同时又没有就企业和员工的关系进行完善的考虑,没有为彼此之间的沟通做好周全的安排,这样的决策往往会在员工中甚至社会上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人力资源风险管控缺失的表现。

财务风险

福利计划对财务方面的影响,企业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能否把控福利计划在时间点和成本金额上对财务的影响。第二,企业能否量化福利计划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和现金流的影响,以及对借贷能力和信用评估的影响。第三,企业能否利用规模和协同效应以降低福利计划的成本。2009年向美国破产法院提出破产保护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每年福利计划的高额支出压垮的,足见福利计划带来的财务风险不可低估。

法律法规风险

为应对法律法规风险,企业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有:第一,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当地资源以确保福利计划的合规性。第二,适当地评估被当地股东或者福利计划参与者的可能性。第三,考虑当地的法律法规可能存在的对企业品牌和声誉的潜在影响。比如,西方的一些成熟市场要求企业对法律法规严格遵守,而企业如果因为对当地的薪酬法律缺乏了解,福利计划设计不具合法性,就可能给企业的声誉、品牌和财务等各个方面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全球福利监管之操作模式

全球福利监管的操作模式以风险评估为切入点,以风险管控为手段,推动企业成长,管理人力资源成本,优化福利计划的风险,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短期经营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

风险评估是全球福利监管的起点。企业全球总部首先必须对各地福利计划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实时了解各地福利计划的现状,如内容、成本和变化;在此基础上,定期判断各地福利计划的合规性、调研各地福利计划的市场竞争力。在对现状做出了充分客观的评估之后,企业方能开启全球福利战略的规划和制定工作。

在制定福利战略的过程中,全球化企业要注意到企业内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需求,无论从企业全球总部到各地分公司,从战略策划到实际操作,需求和关注点各不相同。因此,为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全球福利战略框架下的各项福利计划,企业应为全球总部、地区、当地不同层面的协助互动设定清晰而又协调一致的决策过程和职责分工,促进彼此之间的流畅沟通和意见交流。

为有效进行全球监管,国际化企业通常设有一个全球福利委员会,由人力资源部总监、风险管控部代表和财务总监等相关成员组成,在董事会和薪酬委员会授权下运作。在委员会决议商定的过程中,全球福利及养老金部门和财务部门应该提供协助和支持。国际化企业在其经营各地也会成立福利委员会或者福利小组。

全球福利委员会的首要职责是制定全球福利战略,并推广到企业的各地分公司。制定福利战略的关键点是使其与企业未来3~5年的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为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在这个前提下,福利委员会还需兼顾所提供的福利在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全球福利委员会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为各项福利计划确定并监测主要风险管控指标,并向管理层及时反映重大的指标异动情况。

由此可见,全球化企业只有通过全球福利监管体系,管控与福利相关的风险,制定并完善全球福利战略,对各项福利计划进行持续的全球监管,方能使福利计划真正服务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实例分析

某国有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以及开设分公司,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初步实现了走出国门的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该企业同样面对和经历了上述的各大风险,并不断地认识到全球福利监管之重要性。

为更有效地实施全球福利监管,该企业借助了第三方咨询公司的专业力量,首先对各分支机构的福利计划进行了详细的数据采集。数据汇总之后,通过比对自身福利计划与当地市场标杆,对福利计划的市场竞争力做出合理判断,以此来评估人力资源风险;通过福利计划设计的合规性来评估法律法规风险;通过福利计划的成本估算及精算披露的信息来评估财务风险。前页上表用图示的方法展示了该企业某一分支机构中与福利有关的三大风险的评估结果。其中,绿色图标表示风险较低;橙色表示风险中等,需引起管理层注意;红色则表示风险较高,需管理层立即采取行动以降低相应风险。

该企业在完成了对所有分支机构福利计划的风险评估之后,通过二维坐标系将世界各地的评估结果汇总。如前页下图所示,其中左下角所列的国家或地区中与福利相关的三大类风险普遍较低;与之相反的是右上角,所列国家或地区中与福利相关的三大类风险均相对较高,需要管理层在制定福利战略的过程中,对所列之国家或地区的福利计划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考量。

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风险;风险防范

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是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业务流程。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面临着诸多的风险需要进行识别和防范。

1规划和招聘环节的风险及对策

11常见的风险

规划和招聘环节的常见风险有:岗位设置不科学,可能导致岗位职能交叉、重叠或缺失,部分岗位负荷过重或不足,岗位冗余,或因人设岗。人员需求未经必要的审核和审批,导致人员配置失当。对员工甄选把关不溃导致员工不能胜任岗位要求,难以较好履行岗位职责。员工入职程序不规范,把关审核不严,劳动合同签订不合规,导致潜在的法律风险。试用期管理不严,考核规则和程序不明确,转正考核不及时,导致试用期管理流于形式,未及时识别或淘汰不适宜的员工。

12对策建议和管控措施

(1)做好岗位设置与定岗定编。人力资源部门应组织各用人单位在其部门职责基础上,开展深入的工作分析和岗位设计,编制公司定岗定编方案,明确各部门岗位的名称、定编数量等,报批后作为人员配置的标准和依据。各部门如因职责调整、工作量增加等原因需新设岗位的,应开展岗位分析与设计,明确新设岗位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经批准后可设置新的岗位。

(2)认真编制岗位说明书。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各用人部门在定岗定编的框架范围内,对每个岗位编制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的任职资格条件、工作内容和管制标准、职责权限、工作关系、工作条件等,经批准后实施。

(3)人员需求申请与审批。如需要配置人力资源,应根据部门岗位设置情况、岗位任职资格条件等,用人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批后方可实施招聘和配置。

(4)人员的招聘与甄选。经审批同意配置人员的,由人力资源部门向公司内部(含子公司、关联公司)或外部(如高校、人才市场、网络)等渠道,招聘信息,收集应聘人员简历并按任职条件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须对应聘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胜任力测试,进行必要的鉴别和甄选。

(5)办理员工录用与入职。招聘测试和甄选后,人力资源部门提出录用意见,报公司审批同意后通知拟聘人员在指定医疗机构体检,体检合格后办理入职。新员工入职时,应对其劳动关系是否清晰、相关证件和资质证书是否真实进行复核,经确认无误后办理入职。新员工入职后,应及时完成社会保险关系、人事档案的转移,并做好入职教育培训。

(6)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公司应在新员工入职30日内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岗位、薪酬福利、工作条件、作息制度、双方的联系地址等内容。劳动合同应由员工本人当面签署,不得委托代签或签署,由双方共同签字盖章后生效。

(7)试用期考核与转正审批。用人单位应做好试用期员工的管理,负责在试用期的员工的指导、培训、辅导。试用期间,员工参加部门的绩效考评,考评的规则、标准和正式员工保持一致,具体由部门负责人实施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试用是否合格的依据。新员工试用期到期前,由员工提出转正申请并自我鉴定,提交公司研究是否同意转正。不同意转正的,应在试用期到期的3天前通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2培训与开发环节的风险及对策

21常见的风险

培训与开发环节的常见风险有:培训需求的调查不足、分析和审核不充分,导致培训计划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培训组织、实施不力,培训资源的准备和调配不及时,导致培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降低培训效果。缺乏必要的、恰当的培训效果评估,可能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培训预期目标达不到,不利于公司培训的改进。培训记录缺失、培训档案不完整,可能导致培训情况无据可查,无法对培训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对大额培训项目缺乏必要的书面约束,可能导致公司培训资源的浪费或者人员的流失。

22对策建议和管控措施

(1)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审批。每年各部门根据公司业务发展和员工成长的需要,提出年度员工培训需求项目报人力资源部汇总、分析、论证,综合平衡编制公司年度员工培训计划。在年度计划外,各部门有临时参加各类培训需求的,应持培训需求申请(或培训通知),经公司批准后方可参加培训。因特殊情况需取消、调整培训计划项目的,应提交书面申请并经审批。

(2)培训的组织实施。员工培训实施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负责,具体采用内部培训、外派培训等形式进行。①内部培训,包括新进员工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转岗培训等,以岗位技能培训为主,采取集中培训或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②员工外出培训,须由员工所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外派培训人员,应按规定与公司签订书面的《培训协议书》。申请参加学历教育,应由员工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同意后与公司签订《培训协议书》,约定培训的时间、培训费的承担、培训期间的管理要求、违约金等事项。

(3)培训效果评估。根据不同的培训项目,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对公司的大额培训项目或外出培训项目,应由参培员工在培训后填制培训效果评估表(必要时附培训总结),人力资源部门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同时由部门负责人结合员工的业绩表现,在月度业绩考评中进行评估。

(4)培训档案的建立。培训项目完成后,人力资源部门应及时收集培训通知、培训签到表、培训效果评估等相关记录,按培训项目对已完成的培训登记建档,记录培训名称、内容、时间、地点、参培人员、讲师、学时等情况。对每个员工的培训情况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其参加培训的项目、时间、地点、学时等信息。

(5)培训协议与服务期约定。外出脱产培训超过一定期限(比如1个月)或由公司提供培训经费超过一定金额的,应与公司签订书面的《员工培训协议书》,约定服务期及未满服务期解除劳动合同的违约金等事项。约定的服务期超过劳动合同期限的,应将劳动合同期限变更至与服务期一致。

3绩效考核与管理环节的风险及对策

31常见的风险

绩效考核与管理环节的常见风险有:绩效考评制度、考评指标的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影响绩效考评的效果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评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不认真、不严格,影响考评的效果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缺乏效反馈与沟通渠道,不利于员工自身的职业发展认识,同时也不利于公司及时获取员工的反馈。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奖惩办法,不利于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32对策建议和管控措施

(1)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明确绩效考评的原则、机构、对象、周期等。绩效考评应坚持注重工作业绩、客观公正、以考核促绩效的原则,以考核工作实绩为主,通过考核激励员工提升业绩。公司成立绩效考评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负责牵头推进公司员工绩效考评,各部门负责人参与,负责本部门员工绩效考评的具体实施工作。

(2)合理确定绩效考评指标。公司从业绩、态度、能力、学习4个方面对员工的综合绩效表现进行考评,并根据岗位的不同,对维度下的具体考核内容赋予不同的权重。

(3)认真组织实施绩效考评。员工每月拟订月度工作计划交部门负责人审定,月底部门负责人依据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打分,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每年年底员工对主要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并提供完成考核指标的事实、数据。同时汇总员工每月的月度考核成绩得出全年工作业绩成绩,并结合年底开展综合评定,由考核小组对员工一年的工作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与沟通。每月绩效考评完毕后,人力资源部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各部门。各部门负责人及时向员工反馈,如实告知员工当期考核结果,着重指出员工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员工的绩效反馈与沟通,应当留下书面记录。

(5)绩效考核的申诉与处理。员工对考核结果持异议的,可在得到考核结果5个工作日内,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书面申诉。人力资源部、分管领导在收到申诉5个工作日内,向相关部门调查情况,必要时提请考核小组审议,并及时向申诉者反馈处理结果。

(6)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月度考核结果,与当月绩效工资相挂钩。年度综合考核结果,与计发年终奖和特别奖挂钩。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的,转入试岗管理。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培训、职务晋升、岗位职级调升、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员工,在职务晋升、外出培训、休假疗养等方面优先安排。

4薪酬管理环节的风险及对策

41常见的风险

薪酬管理环节的常见风险有:员工薪酬体系制定不当,缺乏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不利于员工引进、激励和人工成本管理。员工名册不独立或更新维护不及时,可能导致薪酬舞弊不能被及时发现。员工考勤不认真、不严格,可能导致请假及考勤的真实性存疑,以此作为计算薪酬的依据,将导致工资计算错误。工资计算及发放环节存在漏洞,可能导致员工薪酬舞弊,工资入账错误将影响财务报表准确性。

42对策建议和管控措施

(1)薪酬政策与制度。公司应制定员工薪酬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公司各类员工的薪酬结构、薪酬等级、薪酬调整等标准及具体操作办法,以及公司员工福利的种类、范围、标准、发放方式等,指导员工薪酬管理。

(2)员工名册。公司建立独立的员工花名册,作为编制每月工资表的重要依据。员工花名册由人事管理员每月进行变更维护,根据各部门人员的增减变动情况,及时更新人员,并由独立人员进行复核。

(3)员工考勤管理。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开展员工考勤,各部门指定考勤员负责本部门员工考勤。考勤员应每天在《考勤表》上按规定符号对本部门员工的出勤、请假、缺勤等情况如实记录,每月送部门领导审签后交人力资源部门统一审核、保存,作为员工月度薪酬分配的依据。

(4)员工薪酬的核算与审批。每月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绩效考评的结果,计算员工当月工资,根据薪酬管理制度编制工资表,经人力资源部部长复核无误后,报分管领导、总经理批准,交财务部门打入员工工资账户,由财务部向员工提供当月工资发放清单。

(5)薪酬支付与会计核算。每月财务部门会计员根据公司总经理批准的员工工资表和财务管理制度,编制薪酬支付的会计凭证,经财务部部长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支付员工工资。

(6)员工福利管理。公司依法计提和使用员工福利费用,提供通信费、交通费、工作餐等福利补助,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员工提供完善的福利项目,提高员工满意度。

5晋升与离职环节的风险及对策

51常见的风险

晋升与离职环节的常见风险有:未建立完善的职级晋升机制,员工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不利于激励员工士气,也不利于员工职业发展的管理。员工离职未能办理适当的离职手续,可能引起劳动纠纷且不利于正常的工作交接。对企业敏感管理岗位未严格进行离任审计,不利于厘清其在职期间的工作绩效及经济责任。

52对策建议和管控措施

(1)畅通员工晋升渠道。公司建立行政职务和非行政职务2个晋升序列,并与绩效考评相挂钩。行政职务晋升序列,按照“员工班组长部门负责人公司领导”的序列,结合每个职务对应的岗位任职要求,对员工进行综合考核和晋升。非行政职务晋升序列,按照“业务员业务主办业务主管业务经理”的序列进行晋升。

(2)员工辞职(调动)。员工辞职,应提前30日(试用期内提前3日)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本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报人力资源部门审核,并呈报公司总经理审批;员工在集团内调动,应将集团《商调函》报经公司总经理签批后,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员工签订《解除劳动合同通知(协议)书》,员工办理工作和财物移交、完清账务手续等。

第6篇

[关键词] 信息化; 跨国企业; 集团管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50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75- 03

企业集团化运作具有跨地区、跨行业、业务经营多元化等特点,必须充分摸清企业集团管控模式及目标,才能更加切合实际地开展信息化工作。而且,集团企业跨国运营受国际环境以及投资区域的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影响,管理链条长,管控风险大,在管控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化因素。本文根据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提出不同管控模式下的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思路,为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 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

企业从集团化到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集团企业首先在本国形成规模化、集团化运作后,才会考虑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寻找下一片蓝海。从跨国企业发展理论可知,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可分为4个阶段[1],在每个阶段中,信息化工作应顺应企业战略要求和业务需要,为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1 集团化运作阶段

根据集团企业业务发展战略及管控力度的区别,可将集团管控分为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3种模式[2],不同模式下集团总部与下属公司的信息化关注重点各有不同[3]。因此,需要根据集团企业自身的管控模式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策略,对集团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1) 财务管控模式。集团总部的信息化关注重点在于集团整体的信息化投入策略及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如职能及业务信息化建设、基础网络建设、数据标准化等。

(2) 战略管控模式。集团总部通过对下属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施加影响从而达到集团管控目的,信息化关注重点为信息化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控制、财务控制以及部分重点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3) 运营管控模式。信息化建设由集团统一进行,下属公司配合进行相应基础网络的建设以及相关信息化系统模块的实施和应用。

1.2 进驻海外阶段

企业完成集团化转型后,开始放眼全球、进军海外,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直接投资,寻找新的战略发展空间。由于不同企业自身条件、所处行业及战略各有不同,须采用不同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目前,典型的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分为3种,分别为契约式、投资式和出口式[4]。其中,契约式包括特许经营、服务协议、承包合同;投资式包括绿地投资、并购投资和股权投资。

投资模式要求企业在海外市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企业在外国设立子公司,并直接对所投资的企业进行管理,面临的风险更大但收益也更大。契约模式不需要企业建立单独的实体,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写在契约中,风险较投资式小但收益也有限[5]。因此,企业在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方式时,需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区位、投资环境、管控模式等问题。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操作流程和管控深度不同,需要根据各种进入模式的特点整理提炼信息化共性需求,形成可供后续项目借鉴的海外信息化工作思路[6]。

1.3 跨国经营阶段

当企业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后,需要设立海外机构启动跨国经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路是利用当地的市场、资源和能力,实现经营管理的高效率、低成本,更好地为整个组织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使集团企业各部分职能更好地协调工作。同时,不同跨国企业的经营模式需要设计不同的信息化战略给予支撑[7]。

(1) 多国模式。高度分权模式,经营重点在于当地市场的快速响应。海外子公司有独立的信息化战略,企业总部对子公司制定财务标准加以监督和控制。

(2) 全球模式。高度集权模式,集团总部集中控制海外各子公司运营情况,统筹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各子公司的经营资源完全依赖于总部,重点强调信息技术运作的功效以降低系统开发和运营成本。

(3) 跨国模式。折中模式,企业总部制定总体战略,各子公司根据自身需求设计信息系统,并进行数据标准化以实现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

(4) 国际模式。部分分权模式,企业总部将控制权交给海外子公司,各子公司根据总部建议制定战略,总部统一协调以减少重复开发,鼓励资源共享。

1.4 国际化管控阶段

集团企业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后,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其重中之重是资金财务、人力资源和经营管理。只有成功生存下来才能谈发展,随后才是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因此,集团企业需要充分估计海外运营和管理风险,并根据轻重缓急设计合理的管控模式。信息化作为管控实施的工具,更须针对企业海外运营不同阶段的国际化管控目标和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8]。

(1) 财务管控。根据海外市场财务要求和公司自身经营特征,进行投资、预算及筹资管理,评估外汇风险,考虑建设财务管控系统,按需上报财务报表与报告。

(2) 人力资源管控。根据东道国文化背景制定符合公司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人才信息数据库。

(3) 经营管控。充分考虑海外经营环境,评估政治、法律等风险,建设经济法律系统及运营支撑系统。

(4) 文化管控。培养特色文化,建立共同价值标准及行为模式,建设企业文化宣传及员工交流平台。

(5) 品牌管控。塑造企业品牌,管控和保护自有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宣传平台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2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思路

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涉及集团发展战略、集团纵向管控的要求[9]。对于跨国集团企业来说,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繁多,每个项目的运作流程和管控要求都不一样。集团企业需要针对企业实际需要考虑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做到提前准备、未雨绸缪,以适应海外多变的业务需求[10]。根据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信息化需求及重点,提出适合不同企业自身情况的信息化规划思路。

2.1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总体策略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总体策略的选择主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是企业特性,包括企业类型、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集团管控模式和股权结构等。根据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实际情况,可将集团企业海外机构分为全资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和办事处3类。二是企业所在国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规模、管控要求等内部因素。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提出全面部署、重点集成和简易管理3种信息化总体工作策略(参见图1)。当然,信息化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集团企业对海外子公司管控要求及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

(1) 全面部署。运营管控模式下,信息化程度中等及以下的全资控股企业,采用全面部署策略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管控,将海外全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面纳入公司的统一管理框架中。总部统筹海外子公司的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并将其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部纳入到集团总部的信息化管理框架中。

(2) 重点集成。运营管控模式下,信息化程度高的全资控股企业,由于其先天技术优势,重点考虑与其进行系统集成。而战略管控模式下的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作为小股东其主导权较小,考虑重点建设自身管控所需要的核心信息系统,基于双方协商参与信息系统管理,并在重点关注的业务系统间进行有限的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完成重要业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3) 简易管理。财务管控模式的参股企业或办事处,其信息化目标是提升沟通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因此不在当地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建设,驻外工作人员可通过安全网络远程访问集团总部内外网中的业务功能,如电子邮件、协同办公、财务报销等。

2.2 跨国信息化部署模式

跨国企业的信息化部署须充分考虑信息化总体策略、业务管理模式、战略发展目标等因素,稳步有序地推进海外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因此,可先选取有代表性的海外企业作为试点,形成可供推广的典型设计,待海外企业数量形成一定规模,地域分布特征趋于明显,可规划建设区域中心,实现区域集中部署统一运维。针对集团企业对海外子公司的不同管控要求,提出3种信息化部署模式。

(1) 集中部署模式。将海外企业纳入集团总部信息化管控体系中,有利于对海外企业的管控。将企业内网延伸至海外,海外企业大多数业务应用建设在内网上。该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数据流量大导致跨国网络带宽成本增加,并且需要在多语种支持方面对集团现有系统进行改造,比较适宜文化认同感和企业认同感高且管控力度较大的海外企业。

(2) 本地部署模式。根据海外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海外企业培养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完整的企业信息系统在本地建设,外网系统数据可以通过统一标准的数据同步上传至集团总部。该模式优势在于灵活性好、成本低,为海外企业按需定制留出足够的空间,但风险在于企业核心数据安全保障具有一定难度,比较适宜文化认同感和企业认同感低且管控力度较小的海外企业。

(3) 区域部署模式。随着集团企业海外项目逐渐增加,当海外企业数量形成一定规模后,其地域分布特征趋于明显。具备一定的跨国信息化建设经验后,可以统一规划区域中心,统一部署内、外网环境,为区域内驻外机构提供共享资源。区域内各企业由集中式或本地式部署模式逐渐演进至区域式部署模式,各企业共享主机、存储、网络、安全设备等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协同优势降低区域内各企业的信息运行及维护成本。

3 结束语

跨国集团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海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运营流程的优化和全局资源整合。不同管控模式的跨国企业在集团化运作、进入海外市场、跨国经营和国际化管控4个阶段对信息化的需求各不相同,必须根据企业自身战略目标和运营策略进行合理规划,并在跨国运营过程中适时调整,才能让信息化更好地提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降低跨国管理成本,助力企业决胜海外。

主要参考文献

[1] Arvind V Phatak, Rabi S Bhagat, Roger J Kashlak.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Managing in a Diverse and Dynamic Global Environment[M]. Boston,MA:McGraw Hill Press, 2005.

[2] 奉继承. 集团管控的IT战略与规划[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白万纲. 集团管控大趋势[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黄速建,刘建丽. 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9(1).

[5] 卢进勇,闫实强.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模式比较分析[J]. 国际经济合作,2005(3).

[6] 鲁桐,等. 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 冯雷鸣,常明. 跨国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必要性及策略[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

[8] 白万纲. 集团管控之国际化管控[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集团管控;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型

企业集团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布署,组建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资产、产品、技术等为纽带,通过投资及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由众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随着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如何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集团管控运行框架,已成为各大企业集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挥集团总部的职能,对下属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协调、高效运营内外部资源,从而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规划,是集团管控建设的核心目标。

虽然对集团管控的模式存在多种不同观点,但“集团管控三分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战价值。集团管控三分法按集团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将集团管控模式分为 “运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

而在上述三种管控模式中,“战略管控型”是统分结合型的集团管控模式,一方面,它要求下属企业遵从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并从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资金资产等方面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对于符合集团发展战略的具体运营不作过多控制。“战略管控型”在集团管控模式中具备代表性意义。

一、集团财务管控的内容与重大意义

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财务管控是实现集团管控最主要的手段,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制度与流程建设、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投融资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内容。

建立高效的集团财务管控体系,对企业集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由于采用该管控模式的企业集团,一般在业务的多元化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方面程度较高,集团总部较难对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而主要通过战略、人力资源、财务等职能部门的管理,来支撑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此时,集团财务管控更加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财务管控,建立对下属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动态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成果以及风险的掌握,避免下属企业成为集团中经营管理的盲区,打破集团内部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为集团统一管理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集团的规范经营。

2.可以深入了解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集团总部掌握下属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确保下属企业的发展战略符合集团总体的发展战略,避免下属企业的发展战略失控。

3.动态掌握下属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程度,可以灵活调剂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发挥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了内部资源的利用率。

4.可以进一步掌握下属企业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因素,有利于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提高集团应对风险的反应速度,控制经营风险,提升集团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5.可以建立起下属企业的各类经营信息的数据库,为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岗位责任评价等等提供了基础。

总之,建立集团财务管控体系,有利于强化集团的竞争能力,有利于集团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采取更加灵活、高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二、集团财务管控体系的建立

如何建立起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的财务管控体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认为,在“战略管控型”管控模式下,集团财务管控体系应该围绕财务管控的具体内容来建设,如此,既能够保证整体管控框架明确、条理清晰,也可以避免陷入到集团财务管理纷繁复杂的具体工作中去,同时也便于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财务管控体系在管理实践中的推行、实施。因此,我们将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构建集团的财务管控体系。

1.财务制度与流程建设

集团财务制度与流程建设的核心,就是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操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信息报告制度,梳理财务管理的操作流程、审批流程。

通过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使会计核算工作业务内容完整、科目使用规范、核算口径一致,为管理层提供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会计信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效率;会计操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各类会计活动的操作规范化,有利于防错查弊、规范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给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制度依据,有利于做好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而财务管理流程的建立和优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厘清岗位职责,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严密的流程设置,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2.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加强集团财务管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将企业战略、预算管理与年度经营计划结合起来。

实行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集团经营管理活动的计划性,提升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明确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各自的责权利,有利于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3.资金管理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重点,在于实行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企业集团对资金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运用较多的有“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等几种。

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内部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具体来说,就是将集团内部的资金结算、下属企业超过限额的资金支付、下属企业的银行开户、下属企业的资金收入以及下属企业间的资金调剂等事项由集团总部统一办理和审批。

下属企业主要负责资金日常管理、制定资金内部管理制度、制订资金收支计划、组织资金收支平衡、开展资金收支业务的核算工作等;同时,为保证下属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零星开支的需要,集团总部应该给予下属企业一定限额以内的资金支付权。

4.资产管理

企业集团资产管理的核心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应制订重大资产的购置、处置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明确集团总部和下属企业重大资产的购置、处置的审批权限。

(2)应统一制订明确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管理原则,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规范资产管理的要求,明确资产的购置、保管、使用、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职责,建立资产出入库、盘点、授权审批、账龄分析等内控制度,加强资产的保管和维护,实现资产运行的安全、高效。

(3)落实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应进行调查,对盘亏资产应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相关制度。

(4)应强化财产保险意识,落实相关资产的投保工作。

5.投融资管理

企业集团的投融资管理分为投资管理和融资管理,而融资管理又可分为日常经营融资管理和项目融资管理。

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在投资管理与项目融资管理方面,应采取集权模式,即投资决策权、项目融资决策权由集团总部拥有,下属企业在上述两方面不拥有决策权力。而集团财务部门在上述两方面工作中,应主要承担财务专业方面的管控职责,协助集团总部的投资管理部门落实相关工作。

而日常经营融资方面,应由集团总部制订统一的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由下属企业财务部门根据相关制度和流程,经集团总部审批后,具体负责本企业的日常融资工作。

6.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集团由于经营规模、业务的复杂性均超出一般的单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集团财务管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集团上下均树立风险意识,进行深入的风险点分析,针对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企业集团需要重点关注的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信用风险、合同风险、汇率风险等。

三、集团财务管控实施的环境因素

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集团财务管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如果企业集团不具备一定的实施环境,很难成功建立起集团化的财务管控体系。管控体系的实施,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财务部门有一批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财务人员,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让集团财务管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贯彻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去。

2.企业集团要拥有较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在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集团总部可以有效实现对下属企业的信息控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财务的集中管理,从而为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企业集团财务部门应建立有科学、合理、高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人力资源管理上为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施提供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演进,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集团作为全球化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竞争主体,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从企业集团的管理实践来看,我国企业集团的集团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加强集团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史习民:《全面预算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年1月.

[2]王晓东:《略论企业内控制度设计原则、理念与思路》[J].中国管整理理信息化(综合版),2005(11).

第8篇

一、 主要负责人职责

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履行以下职责:

1.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总体方案;

2.组织制定并审核批准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管理制度文件;

3.组织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并负责最高等级风险管控,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措施;

4.组织实施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的排查,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评估,持续改进风险管控措施,有效管控风险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5.将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纳入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并督促落实;

6.保障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所需资金和人力资源。

二、分管负责人职责

7.企业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具体负责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8.负责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相关制度;

9.组织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动态管理,监督指导各分厂、车间、单位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10.组织或者督促有关部门实施风险管控排查,对较大以上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源履行具体管控职责;

11.组织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全员责任制考核,具体组织实施安全风险管控评估工作;

12.组织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年度教育和培训计划;

13.实施风险分级管控信息化系统建设等相关职责。

三、安全科职责

14.参与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相关制度;

15.参与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相关决策,提出改进建议,督促本单位其他机构、人员履行相关职责;

16.具体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全员责任制考核;

17.参与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教育培训;

18.督促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排查治理事故隐患;

19.应当履行的涉及安全分级管控的其他相关职责。

四、车间主任职责

20.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相关制度;

21.负责分厂、车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22.监督从业人员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及时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并进行考核;

23.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教育和培训;

24.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五、班组长职责及从业人员职责

25.执行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相关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26.参与本岗位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落实管控措施;

27.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报告;

28.参加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教育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