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8:11: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教育实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心理教育与德育的目标教育部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明确纳入了德育范畴。德育旨在形成学生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其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与前两者相比较,心理健康教育则要使受教育者形成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心理品质。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校的心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普通高中比较起来,中职学校心理教育有更明确的目标,难度也更大,也有其特殊性。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这些专门的途径在众多的心理“残缺”和被“边缘化”的学生面前有时也显得力所难及,而一般中职学校心理师资的配备心理咨询投入也都难以满足其繁多的需求。
心理教育与德育教学的渗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灌输式的德育课程教育并不适合青少年,尤其是不适合中职学生。因为其重在告诉青少年“应该怎样做”,青少年往往产生抵触心理。在他们看来,他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心理教育渗透德育主课程目标,旨在弥补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室,心理治疗等专门心理教育途径的不足。[3]在校期间学生能从更多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接受而不是只从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到”心理健康知识,让这些社会“失宠儿”重建自信,走出自己成材的路。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的优势
首先,中职学生有更强的心理需要,他们的学业成绩处于劣势但不等于不具智慧的能力,他们在动手能力、技艺才华或多型个性上有更多的潜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渴望有足够的机会与场合展示自己,同样是一块块有雕塑价值的好材料。这些可贵的积极因素,正是我们赖以塑造学生健康心理行为的有利条件。其次,中职生的学业竞争不大,课业宽松,他们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需要释放,从而获得更多的追求和愉悦满足。由于中职生的学业重点并不在分数上,学生的学习就摆脱了死记书本知识,思维可以更加活跃。教师则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大胆尝试心理教育的渗透,而无须担心影响对教材条文的学习规范性理解,同时侧重于启发式教育学生,更多应体现在让学生自悟。在心理上重建学生自尊自爱,学业上注重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发挥他们在各方面的潜能。第三,我们还留意到,与普高学生比较,中职学生多有课余社会打工经验,对社会有一定了解,肯动脑筋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而集知识、智慧、技艺、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各种各样的综合性人才正是当下社会所急需的。摈弃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发现、挖掘、启动、提升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就能恢复学生的自尊、自强、积极进取的热情。
(二)心理教育渗透德育教学的切入点
中职学校的许多课程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深入挖掘学科中这些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的因素,对中职生实施自觉的、有意识的影响,达到心理教育的潜移默化之效。在心理教育渗透德育教育必修课程特别需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在时机同话题的选取上。以《哲学与人生》中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为例,该课是专题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求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内容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看待顺境与逆境”。挖掘这一课程教学心理教育因素:认识自我,顺境逆境,悦纳自我和提升自我,完善人性品格和健康心理。促成学生从自卑转化为自信,从消极沮丧转化为积极向上。目标是建立起健全心理的人格。这正是德育必修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如人生,顺境,逆境,转变等等。课程教学用了心理学中的“心理归因”和“心理暗示”。教学第一步,课前调查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归因”。课前“挫折调查”结果:曾遇到的挫折:80%以上填中考失利考不上高中;学业不好原因:多数人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对待挫折的态度:消极多于积极;存在问题:多为逃避、半途而废。第二步案例教学、互动讨论,以身边的榜样例子对学生心理暗示。多媒体课件展示:2010年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颜育民参加了以宣传环保理念为宗旨的佛山文化品牌活动——“珠江小姐竞选”,并获得“珠江小姐”冠军。这件事成了学校轰动的大事,在学生中引起极大好奇和兴趣。笔者就以此为切入点,同大家分析颜育民的成功历程。她来自单亲家庭,有着从石门学校(冠以一流学校)到中职学校的特殊经历,正如大赛评委评价,颜育民正是以综合实力全面获胜(心理暗示:非读书尖子生同样有其不俗的才能和才华)多媒体课件展示:我校会计专业“中央电大优秀毕业生”庞汉军,在校期间就考取了广东省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受用人单位重视,职业生涯的起点迅速得到提升。(暗示:职校生适应社会需求同样大有前途),接着,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向榜样激励心理暗示。趁着学生情绪高涨,现场让学生填写“在学校学习,我应采取的态度和行动”的表格,让学生把思想落实到计划和行动上来。做到知行合一,启迪升华。至此,完成了让学生从心理暗示向积极的自我暗示的升华。学生感悟到,中职不是中考失利的延续,而是一个新起点,只要合理自我定位,分步实施,向自己目标迈进的过程就是发展成材的过程,中职生也能成才!趁热打铁第三步,结合学校情况说明中职生也能成才。多媒体展示画面:我校的2年中专2年半大专连读学制为学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连续四年直升大专人数超过90%。现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校生更有着它的独特优势。心理暗示收到效果,笔者话音刚落,学生立刻热烈的讨论起来,不停地询问有关学校升学的相关情况,以及各种技能人才在社会的需求。找准德育课程与心理教育的切合点,并选择合适的心理引导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心理暗示。这些,都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从教材内容演绎到教学内容是一个心理化的过程,因为只有师生的互动活动才能使静态的教材的能量充分发挥。课程设计处处贴近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解决人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丰富多彩的引入,到层层推进的讲解,再到贴近学生实际的主动探究。从头至尾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个人的情感需求相联系,学生有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与专业的联系性体现上,结合各种专业的特点,举例身边同专业的榜样,与学生一起分析专业发展前景,共同制定专业学习的近期、远期发展目标、规划及措施。课后根据班主任反映,学生的精神状态活跃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对专业技能考证及专业前景更为重视,学习氛围有了较好的转变。这一教学设计也获得了2012年度广东省中职学校德育课“创新杯”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二等奖。
渗透心理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适应
学生的学法上有一个因素不容轻视,这就是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尊从效应”。教师的威信和信任度越高,对学生的心理暗示越强烈,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尊从效应”越明显。在渗透性教学中笔者利用自己担任心理教师具备亲和力强,与学生交心沟通障碍较少的特点,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教师在其中是以平等身份参与,引导,鼓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观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关爱、理解、认同,让他们自己思考,自问,自答,并及时给予鼓励,交流沟通,学生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和满足,产生快乐愉快情绪,继而产生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学生向好的方向继续努力。[4]目前我国教育虽然强调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分数第一的指挥棒下,心理教育还是被挤到可有可无的位置,许多学校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师资,有的学校对心理的重视更多是体现在搞活动参加比赛等等这类表面热闹的功夫上,而忽视实实在在的工作。
(二)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适应
作为中职学校的心理教师,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才能以细致的工作从事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从对中职生的关爱的角度进行工作思考。要认识到,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德育学科的教学,对教师的素质个人的品行、知识、智慧、技艺、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必须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其中。如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准备课堂辩论论点等,让学生提前热身等等,增强学生自发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的积极性。用心理学的知识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启迪自尊,恢复自信,进而引导他们从理智上升华情感,信念,确立人生追求。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心理教育与德育课程教学的结合是一种互相消融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同良好心理的过程。这一个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双方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而心理渗透的方式方法又决定了作为心理引导方的教师需更多地承担教学过程中“引导者”和“聆听者”的角色,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凭借教育教学媒体,共同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运行,双方中若有一方打破这种共存关系,就会使教学秩序无法得以保持,心理教育渗透德育教学也就不能正常进行。[5]
结束语
一、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德育重在实效。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要研究学生心理,创新德育工作理念,探讨德育工作方法,使德育工作既富有时代特色又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1.要研究学生心理。
当代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比较优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许多学生受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因素影响,思想偏激,行为古怪,若不加以正确的诱导和教育,容易使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只有研究学生的心理,才能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2.要创新德育工作理念。
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实现这种目标,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一种多元化、现代化、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人,用发展的方法教育人。其次是要树立正视差异、善待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观,树立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教师观,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成长,使他们拥有健康向上的情感和高远宽美的人格。
3.要探讨新的德育方法。
(1)言教、身教、境教有机结合。要做好德育工作,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要在不断改进言教艺术的同时,注重身体力行,并充分利用校内外环境的积极因素教育学生,把言教、身教、境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要解决德育工作中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讲授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说一一说”“议一议”“看一看”,并加大实践类作业分量,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有效的教育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下实现的。为此,教师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意愿,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同时,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正确的自我教育中获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要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常规德育教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要充分应用校园橱窗、报栏、广播、校园网等多种媒体,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浓厚的、催人奋进的德育氛围。
5.突出活动育人的时效性。
要让学校德育工作脱离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之中,组建绘画、音乐、小发明、小制作小组,组织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新生军训等活动,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纪律、卫生、学习、生活、运动、安全、节约等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灵活性
1.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入手,讲求德育策略。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最难把握的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既渐趋稳定又灵活多变。学生自觉意识比过去明显增强,教师的知识不再是学生佩服的第一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愿意与一个亲和、善于与人交往的教师接触,另外,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不良影响,学生身上也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用适当的方式处理“学生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往往比简单粗暴更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2.提高师德素养,做学生学习的表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将自己置于道德之内,将教师的伦理原则与学生的伦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优雅的行动去改变学生的习惯,用教师在人格上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一、在劳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
开展劳技教育,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使中学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劳动教育就是架起德、智、体、美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劳技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同时,从心理学角度看,劳技教育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发展与技能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在素质教育基地劳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种植、养殖、饲养等传统农业劳动技能教育和木工、金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教育。工艺制作与造型,设立陶艺、雕刻、盆景、插花、布艺、编织、剪纸等工艺制作。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既磨练了思想,掌握了一些劳动、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智力。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之美。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思想,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这样活跃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学生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军训中磨练坚强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素质教育基地中,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人生活体验教育。如队列训练、野外生存拉练越野、军事五项训练、遇险救助等;学习国防法规、军事常识,组织参观军事营区等。在这里,劳动基地安排的一切训练内容、实践项目、生活起居都是学员学习的内容。劳动基地军训训练课程一般安排三天,三天的军训是艰苦的,没有坚强的毅志力是坚持不下来的,特别对目前的独生子女来说,在家里的娇生惯养、在学校老师的百般呵护,已经让学员养成一种依赖习性,遇到挫折不知所措的性格,因此,军训训练以严格的纪律要求、严格的训练出发,培养学员吃苦耐劳的精神。
艰苦的训练可以煅炼人的意志能力,特别是军姿定型,要有足够的意志力与耐力,才能屹立不倒;整齐的步伐训练让其腰酸背疼腿麻木,令其感受到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人生哲理。往往第一天下来,学员就受不了,一躺在床上就痛苦不堪。为了让学员能在短短的五天活动中安定下来,第一天晚上安排“制度学习与拉唱军歌”,让其进一步了解军旅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严格的纪律要求,才能煅炼自我。作为军人是神圣的,他代表着一个国家、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只有艰苦的训练,才能维护这神圣的职责。
三、在内务整理中煅炼学员自理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教育实践如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不少青少年学生热衷于上网打游戏、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进而演变为厌学逃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强化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让学生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从养成教育入手,培养学生遵纪守规的好习惯
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特别是在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性。比如,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一定要教学生学会正确的开关机步骤,尤其是关机,不是直接关电源,还得让学生明白原因,告诉他们这样做既可以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还可以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为避免有学生上完机后给所用计算机设置密码,可以让他们用设置了密码的电脑,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不便,然后告诉他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还有个别学生不爱护机房的公共设施,随意进行插拔鼠标、键盘、耳机、网线等,甚至有把鼠标的滚球当玩具的,等等。这些都要及时教育,教育他们爱护计算机设备,学习正确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二是要加强纪律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操作性强,在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时间较多,有些学生认为机房并不等同于教室,日常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上课迟到、早退、吃零食、不注意公共卫生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纪律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无论在教室还是机房上课,都必须遵规守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要加强榜样教育。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演示操作中,要以身作则,做到规范操作,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还要以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精湛的教艺、深厚的专业基本功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从身心健康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信息伦理道德
当今世界,网络上的信息形形,交替更新特别快,如果一味地限制甚至禁止学生上网,这是不现实的,更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也等于拒绝了获取信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鉴于此,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更要考虑怎样既能让学生学会利用因特网学习,又防止网上不良信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侵害。
一要强化宣传教育。比如,在讲“网上道德规范”部分时,要告诉学生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和素养,如何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并特别强调学生要牢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练习时推荐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健康的优秀网站,引导他们学会判断是非,尽量避免学生在网上乱看乱逛。还有,比如在学习“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查找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目前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班上进行交流,提高鉴别能力,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制一些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二要积极教育引导。针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告诉同学们爱玩是人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有些游戏还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呢,但如果把游戏当作信息技术学习的全部,只会对自己的身心发展有百害无一利。同时告诫他们,网络上的许多游戏不适合学生玩,若长期沉迷不但会对视觉、听觉造成损害,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可以适时列举国内外一些青少年因沉迷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违法犯罪以致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沉迷于游戏的危害性,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端正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三要强化爱国意识。比如,在介绍《我们有了“龙芯”》部分时,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以及“龙芯”的研制背景及重要性,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落后,让学生看到发展的差距,产生一定的民族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再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我们的国产软件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并要向学生介绍国内软件界的重要人物,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都有贡献的人。
四要注重细节教育。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合理运用课程整合,细心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在学习注册电子信箱时,就有学生偷看旁边的同学设置密码,甚至边看边念叨地记别人的密码。为此,老师可以顺势提问:为什么在登陆信箱时密码都不正常显示?这样就引出“个人隐私”,告诉学生应当尊重他人隐私,不能偷窥他人密码,这样在不经意间就培养了学生的信息道德。另外,当讲到“计算机病毒”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不但危害社会,也毁掉自己前程的“黑客”事例,使学生在为这些“黑客”惋惜的同时,也告诫自己一定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关键词]个体化;价值偏差;道德教育;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荣辱观来指导高校的德育建设成為学术节研究热点之一。至今七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仍然在新一届领导集体领导下倡导。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内在精神实质是“德”字為先,荣辱观与“立德树人”内在统一于“德”,有德便知荣辱。那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又是什么、如何对道德现状问题进行疏导教育,应当以什么样的德育来进行教育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探讨。
一、个体化过程中导致价值取向偏差现象
个体化是指个体人格发展,直至形成自己特有的自我风格、性格气质的过程。而在大学生自我个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个人思想道德水平达不到社会所要求,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大学生所面临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新社会、新时期,经济飞速的发展、物质生活休闲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大学生在个体化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当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為丢掉了中华文明的一些传统美德,尤其是丧失了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衣着讲究名牌、手机电脑讲求高端、聚餐吃饭讲究排场的攀比心理;出现诚信危机,部分同学开始出现超前消费;责任与爱国意识不强;个人主义盛行、集体观念淡薄;思想的多元化、主流信仰受到质疑等现象。这些问题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受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大学生的素质方面问题表现在哪些地方呢?主要表现在社会责任感淡薄;基础道德素质不高,文明修养较差;集体观念和法纪观念淡漠,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学风不正,缺乏应有的学习道德、不正当的情侣关系等。随地吐痰、浪费饭菜、出口成脏、不尊师长,此类不文明现象虽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但在大学校园里也不鲜见。一个社会发展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為高校的德育教育就必须做到切合实际,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出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教育。
二、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成人,责任心、使命感也明显得到增强。但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一)社会环境中不良现象负面的影响
由于在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社会的不良观念、思想、意识在一部分人群中产生了共鸣,加之现代社会通讯交流发达、媒体的大肆炒作,使得这些社会不良因素广泛得以传播,潜移默化中影响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以及言行。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当然也影响着大学生,使得他们的某些行為倾向于某些不良社会风气。此外,自1999年我国教育规模扩大招生以来,历经十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各大高校的扩招和高校后勤社会化致使很多高校的学生公寓都建在校外,校外周边环境混乱与复杂,网吧、KTV遍地都是,使大学生习得不良社会风气成為可能;加之部分学校在德育教育建设上得缺失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要求产生严重的分歧。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效力不够
高校自身存在的不良现象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部分领导、教师存在收受学生礼品现象、少数任课教师不坚持原则在考试后对不同学生存在不公平公正现象,在选拔学生干部上任人為亲、在学生入党、评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等方面进行暗箱操作,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不处理等等。而高校“两课”教育的相对落后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缺失,又成為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含《基本原理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两部分,而这“两课”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不强,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进行教学,部分德育教师备课不认真、照本宣科严重、授课成了空洞的填鸭式的说教,教学效果反映十分差,甚至有的教师随意停课或将“两课”时间用作它用,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对“两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甚至有的同学认為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而产生了厌恶感。
(三)家庭的环境中负面影响
道德不良学生的行為,如果说主要原因来自家庭影响的话,大致总是以下列方式表现出来。家庭中的一些生活方式及家长本身行為不端為学生的道德不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无人管教,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占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一些外出务工大省,如四川、湖南、湖北等)许多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父母教育,导致心理缺失以致长大成人后思想道德有所欠缺;家庭中无原则的溺爱和庇护,使儿童的不良行為有了“防空洞”,给儿童心理上产生合理感;家庭中管教的不得当,严厉有余却不足,使孩子在感情上产生逆反心理。
(四)自身原因所致的问题
大学生自我意识随着不断成长而发展,思维能力逐渐提高,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尊心逐步得到增强,希望能够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约束。但又涉世不深,社会实践经历相对而言较為缺乏,很容易被一些貌似新颖的西方道德观和价值观所吸引和打动,同时还会轻率地对传统的道德传统做出否定性的评价。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日益严重,心理疾病的发生明显上升,从而引发了学生道德行為的偏差,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需要学校加强对德育教育的宣传和倡导,坚持育人以德的办学教学理念。
三、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教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存在背离德育教育要求之路是有一定原因。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德育应当是、必须是当前转型时期大学教育的必然之路。
(一)改革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地位
高校“两课”教学在目前教育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十分尴尬;一则,国家社会发展要求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而有的高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同学们对此“不感冒”,很大程度上“两课”作為他们的公共课仅仅是為了完成学分与学业的要求,仅此就谈不上什么积极主动学习,抛开自身兴趣与素质来讲,“两课”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从而认识不到“两课”的重要性;二则,部分高校对“两课”学习要求不严格,公共课的地位决定的仅仅是学校学生是否顺利毕业;再则,任课教师,排开自身理论水平与教学方式讲,任课教师出于公共课教学,在态度与认知上就作為“公共课”,更有甚者将“两课”的教学时间作為它用。这样的“两课”教育教学如何能实现德育教育?就公共课的地位而言,应当将其作為高校各专业的必修考察范围,一则确定其地位,让学生们知道这不是公共课程,不是大家互相糊弄便可蒙混过关。可以通过课堂的耳濡目染使学生们潜移默化自己的行為方式、思维方式;二则从教师方面讲,能够确立“两课”的专业课意识,尽可能的去开展一些有关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实践课程(例如组织学生去福利院做义工活动);三则,国家、高校加强“两课”宣传与投入。通过改变“两课”教学地位,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德育道德建设才能更好的是高校学生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意识。
(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立德树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高校德育建设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与现实主体。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荣辱观的教育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当代青年学生。而党的十报告又强调,“把立德树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是相互统归于“德”的教育。立德树人,“德”字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有德才能成人,有德才能成才。高校的德育教育建设应当以德為核心教育,让青年学生懂得并践行什么事是可為,什么又是不可為。通过开展校园德育教育宣讲,让有大学生作為德育教育宣讲的宣讲人,让大学生自主融入到宣讲团队身体力行;开展校园文明礼貌月,将德育综合测评纳入到学分测评(虽有几分强制,但实际效果会使大学生们在自己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改善)。
(三)增强高校教师师资队伍、强化学风校风建设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服务教育观 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科技迅猛发展浪潮的冲击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摆脱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困境,实现德育教育的本真?本文试图从以人为本、符合教育规律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以学生为中心” 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1. 中职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困惑
1.1教育理念的偏差,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地位丧失
社会上“唯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的盛行,也深深地影响了中职学校,使中职学校教育变得很“功利”,也很“工具化”。“所谓的唯经济主义是指视经济为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将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道德等等精神活动被排除在人们的视域之外。” 读书“志在赚钱”,个人在为出人头地、发大财、找好工作而读书,教育的其他功能被无情地抛在了脑后,只剩下躯壳而已;“唯科学主义认为,科学和技术不仅使人主宰自然,而且能解决任何社会的一切问题。” 那么“道德等的价值自当归于虚无。”德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虚化”、“弱化”甚至“异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实训实习阶段出现德育教育空白。中职学生的学习变成了纯粹的专业技术的学习,中职教育也就变成了专业技能教育。重“技”而轻“德”,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完全变了味。
1.2专业教育和德育结合不够,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残缺不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学科分化加大,中职学校学科也在不断增多,学科也在不断地细化。这样遮蔽了本学科的部分功能,即德育教育的功能,致使人们认为知识传授是一回事,德育教育是另一回事。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上,德育教育和专业教学被人为地相互分离开来,这实际上是曲解了教育。
1.3方法途径的单调,致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功效甚微
讲授法、灌输的方式是中职学校当前德育教育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有的甚至是单一的方法。有的就是采用了一些其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显得十分呆板,缺乏自然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德育途径包括施教和接受教育时所经历的两种途径和过程,中职德育教育以往只看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这是错误的。前者中,施教者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辅以一些课外教育活动的途径,比较单一。
1.4忽略了“以人为本”,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时效性不强
中职教育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活动,“人才”是以“人”为基础的“才”,中职学校教育不能目中无“人”。中职学校总是习惯把学生当作一个 “有欠缺”的个体存在,把他们作为一个被加工和塑造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是预设一个德育目标,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去选定教育者以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以为学生一定会朝着教育者既定方向发展,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存在多样性、内在自主性和发展多元性。
2.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育?
2.1什么叫“教”?东汉时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义理解释得非常精辟。“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要以身作则;“育,教子使作善也”。教孩子使他能够做善人,所以这个“育”当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善”,而“善”要有标准,孩子才懂得他做人的分寸。以前的读书人是“志在圣贤”,现在的读书人“志在赚钱”。圣贤与赚钱差很多,这样“育”出来的方向是偏颇、是错误的。
2.2什么叫“德”?随顺自然规律(道)的心念和行为就是“德”。德,是做人的态度(素质),就是要懂得尊重、爱护一切人事物,德育的本质,就是爱的教育。
2.3学校教育怎样做?学校教育应紧紧围绕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观念予以强化,使之养成、内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同时,进而延伸到更好的做人、做事、服务社会大众所需的知识、技能领域内的教育。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更应如此。因为中职学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他们毕业之后,大多直接步入社会,走到工作岗位,充实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因此,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未来事业兴旺发达的大问题。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3. “以学生为中心”,做好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3.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教育服务”观
世界范围内,学校的功能已经历了三大转变:即由追求内部效能到追求外界效能,再由追求外界效能到追求未来效能,现在学校教育由人才培养正在走向为学习服务。正视现实,转变学校教育功能,树立教育的服务观,这是时代的呼唤。新世纪学校教育为学习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中职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跟上教育的发展步伐,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把德育的中心转变到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服务上来。
“服务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学生是学校的“顾客”。教育的决定因素,不是学校和教师,而是学生自身。一切教育资源,包括教师,都是“外因”因素,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教师只是,也只能是“服务者”。
“服务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新的教育理念。
3.2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人性化德育,要求在对人的态度上从“物化”走向“人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需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赋予人自身以发展动力的教育,而不是使人只是受动于社会、受制于客体。”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因此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人的前提下进行,即“以人为本”。换句话说,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反映教育的本质,才是真正的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认为:理解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因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他们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并将最终被培养成为具有处理信息能力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3.3增强中职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具体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1)注重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以及人格尊严还给学生,才能帮助和促进学生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和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是“主持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课堂上,提倡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欣赏、自我承担责任,让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落到实处。(2)德育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德育教育与专业教学(包括实习实训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育教育中要有专业教学,专业教学中要有德育教育,二者不可分割。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是方法、手段和途径,而德育教育才是目的。因此,只有坚持德育教育与专业教学一体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方能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3)德育教育方法途径要灵活多样。方法可以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报告法;自我修养法、自我反思法、自我锻炼法、自我约束法等等。德育途径,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通过一定的方法施教时,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路径和过程。包括施教和接受教育时所经历的两种途径和过程。更应注重受教育者所经历的途径和过程。具体的途径可以有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校生活、交往、案例研究、活动等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项目牵动计划重大项目《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整体性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批准号:QDB1211004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 鲁洁.德育教育的当代论域[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卢志文.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2.
[4]何玉海.服务德育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6.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Z].
[6] 教育部.2010 .6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表彰会暨经验交流会刘延东讲话.
[7]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Z].
关键词:励志德育教育;基础医学;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82-03
當代医学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战线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决定了今后卫生行业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有效开展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手段。励志德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励志教育不同,励志德育不是单纯的励志教育,它不仅激励学生成为人才,而且激励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才[1]。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往许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励志德育教育的传统德育课比较严肃而且容易让学生感到说教的成分多,引起共鸣的成分少;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非常重,专业基础课要占去绝大部分时间,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适当进行励志德育教育,同时调控以往专业基础课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沉闷的课堂气氛。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却忽略了道德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对德育的期望,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容易使大学生形成双重道德人格[2]。
基础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及生理学等,内容繁多,知识点零碎,师生负担都非常重。因此,如何加强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有效提高基础医学教学质量是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性、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和学生均身心俱疲。本文就如何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时与励志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寓爱国民族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图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手段[3]。
医学基础课教授过程中适当因时制宜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必要的。在讲授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医学寄生虫学等课程时可以讲述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科学家的事迹,如我国微循环障碍研究的先驱-钱潮、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我国心理学界的圣人-潘菽及我国真菌研究的奠基人——邓叔群等。
例如在讲授医学原虫课程时可以讲述爱国老科学家钟惠澜确立犬源性黑热病的感人事迹,他将犬的利什曼原虫接种自己夫人李懿征医师的皮下,证明了犬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性,肯定犬在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为中国防治与基本控制黑热病的流行作出了重要贡献。钟惠澜于1987年逝世,这位对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临终之际向人们提出的惟一请求,是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借此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升华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课的浓厚兴趣,使专业课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寓理想信念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打造共鸣课堂
理想信念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世俗化、模糊化、多元化及非科学化的问题。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通过多种路径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4]。
在讲授医学微生物学钟卡介疫苗由来时,可以穿插讲述卡默德和介兰两位科学家足足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在讲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过程中可以渗透讲解历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追求知识的故事。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收获最后的成功主要因为他们有着坚定地理想信念,此时引导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从而立志献身于医疗事业中。
在讲述免疫学课程时不妨提及大学生网迷的问题,部分大学生沉浸于网络游戏,终日泡在网吧,浪费金钱和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经常夜不归宿,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极度空虚,身体状况极差,当然免疫力就低下,结合讲解原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目前信息传播网络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开展适应时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来为我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三、寓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气氛
无德不成医,医生的医学道德素质是为医之本,没有良好的医德,不能称其为良医。医学生处在从中学时代迈向医学殿堂的初级阶段,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十分注重寓医德教育于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超前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部分医务人员“吃请受礼”;对病人态度恶劣,有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等;医院为了争“效益”,搞“创收”,采取各种手段,巧立名目乱收费等等。在讲授与临床密切相关课程如病理学、心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时适度讲一些“医德模范”的故事,以期能够引导医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自己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教育时刻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为准绳,鼓励医学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争取做个遵纪守法,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人。
四、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理念,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问题[7]。医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保障人类未来健康的光荣使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迫切希望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那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巧用励志德育故事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
在心理学课程讲授时多穿插播放著名的心理学励志电影,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同时升华课堂气氛。
另外特别针对医学本科生这么一个特殊群体,怎样审视他们的心理,同样值得关注。在进行授课时,不妨适当地展开讲述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一分钟励志演讲稿“大学生必看的一分钟”引导学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心生自卑而自暴自弃,感谢1000次的失败,因为他让我有了1001次的希望。我们应该感谢命运,因为他让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让我们仍为自己的理想而在大学里不停的奋斗与拼搏。因此,不要再为自己是专科生而苦恼了,因为前面的路更富挑战。再举几个身边本科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的例子,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
五、寓创新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升华课堂气氛
现在的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基本上每个学期都开有一门不同的德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较之以往每一年才开一门德育课的做法是一种较大的进步。这既是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也是顺应当今中职学生的发展特性。因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较大不足,急需全社会对他们进行长期的不懈的正面教育,中职学校当然也应该有所作为,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职责。但是笔者在多年的德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还应该适当渗透相应的历史教育,这对于提高中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仅从中职德育教学渗透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1.中职德育教学渗透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职德育教学渗透历史教育的内容选择
我国历史书籍、材料浩如烟海,可以不费什么力气信手拈来。但是中职生相对于接受正常正规的历史教育的中学生来说,还是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的。所以对其渗透历史教育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须在汗牛充栋的历史书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加以选择、取舍、使用,以期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
2.1 利于培养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原则。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也能信口背出几句《三字经》古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并且在吃饭前必须熟练地齐背诵才开饭。这是因为行为习惯的教导须从娃娃抓起,从小重视。但是可悲的是我们有相当部分的中职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中职学校还需继续进行一些灌输良好行为习惯的古语教育。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古训并不过时,老师们还需时常拿来教育、引导那些形体姿态不够端正、不大注重仪容仪表的同学们。又如: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么浅显的交往礼仪也时常有借用的必要。借用古语的训诫既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又可多次挖掘古语的"古为今用" 培养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之功能。
2.2 利于加强中职生爱国情操的原则。
2.3 利于培育中职生优良人品的原则。如果某位同学的手机出现信号不好之现象,现在的中职生喜欢用"人品不好"来调侃。诸不知,人品不好恰是许多中职生存在的重要问题:上课吃东西、迟到、早退、旷课、乱扔垃圾、说脏话、流连网吧。培育中职生优秀人品可以"以史鉴今"。 历史教材中所介绍的墨子主张"节俭"之典型事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勤劳俭朴的良好品德的极好素材;孟宗哭竹冬生笋,是流传中华大地一千多年来的动人故事,已成为富有悠久传统的中华孝文化的精髓;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的善行;罗盛教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凡此种种就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及热爱之情。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保持了高尚的节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历史素材可以使这些优良品德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发扬光大。
2.4 利于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原则。
3.中职德育教学渗透历史教育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