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6:52: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八年级物理 速度 教学设计
目前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速拓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大量涌现,对人类而言早已无法靠记忆接受知识和传播知识,靠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再顺应当代教学的需求。物理课程应该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下面笔者就以初中物理“速度”一课为例谈谈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速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物理概念,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后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在整个初中力学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速度”为例谈课堂教学设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着掌握知识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的三重任务,笔者经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研究,结合教学对象实际情况尝试了一节融实验性探究设计和非实验性探究设计为一体,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设计。
一、联系热门视频,聚焦探究问题,逐步建立速度概念
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观众觉得刘翔跑得最快,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是什么?而裁判判刘翔跑得最快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又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方法一:观众所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大的运动快;方法二:裁判所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时间少的运动快。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再思考以下问题:汽车2小时行驶200千米,飞机10分钟飞行100千米,那么在此过程中飞机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呢?学生一定能轻松得到飞机运动快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得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大小比较运动快慢?从而在符合初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速度概念,引出速度公式和单位。
二、合作探究,完成纸锥下落过程中速度的测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首先通过多媒体投影给学生出示如下实验提示与引导。
思考:1.测量纸锥下落过程中的速度: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选用什么测量器材?
2.如何控制纸锥从1.5米高处下落的速度呢?
3.如何减小误差?请大家自己设计表格。
4.测量并计算出纸片下落的速度。
5.组内同学如何分工?相互交流,不断改进。
以上思考中“如何控制纸锥从1.5米高处下落?”,对学生而言很有研究价值,很多学生会因为纸锥起点的位置不正确而没有控制高度为1.5米。实验完成后,请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
通过以上试验和练习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效果很好。
三、规范速度公式运用,提升学生公式运用能力
速度公式是初中物理第一个公式,学生对该公式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公式学习,为此我在公式v=s/t学习运用过程中通过以下一道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了首次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主要途径,一是直接代入公式(或变形公式的代入)解决问题,二是以公式为依据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决问题。选的题目可参考如下:
例题:喜羊羊发现后方100米处的灰太狼正以15米/秒的速度向自己扑过来,此时喜羊羊与前方的羊村相距200米。问喜羊羊至少要用多大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
以上例题的规范解答,可以使学生既快又规范地掌握物理公式的应用,从而为今后物理公式学习做好铺垫,从而使初中物理学科教学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到此速度一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一定要有渗透德育的意识,因此我在速度一课的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有机地将爱国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我的主要做法是先向学生展示如下几段素材,然后请学生在看了各段素材后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我选的素材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如我国体育运动员在奥运会速度项目上勇夺金牌的场景,展示我新一代战斗机各项与速度有关参数等。
实践证明,学生在看了以上两个素材后,感想颇多,受益匪浅,有的学生说将来要像刘子歌一样为国争光,有的学生表示将来要像研制歼20战斗机的科学家一样为国家研制出全世界领先的战略武器。至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远远不仅仅局限于“速度”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课程 设计思路 优化创新
物理作为一门应用型科学学科,极其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再加上物理原理常具有抽象性特征,对于初中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教师需不断优化物理实验课设计思路,融入更多趣味性和生活性,从日常化实验入手,促进学生参与到物理学习互动的友好氛围之中,提高学生物理应用能力。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目标
物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学科,以理论知识为导向,在此基础上以观察和实验为重要途径,促进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物理原理的本质内涵。初中阶段传统物理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培养,另外存在因实验器材和场地不足而导致实验课匮乏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现状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亲历物理实验整个过程,只能强行记忆实验结果和物理结论,实际应用中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极大地阻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有效掌握。
基于此教学现状,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目标便在于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参与积极性,在枯燥的物理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实验实践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在玩耍中学习,体会物理学习的真正乐趣,并以此构建更富有互动性的和谐课堂,极大地提升物理课堂效率,促进新课程目标的优化实现。
二、初中物理实验设计探讨
(一)创设惊、险、奇、趣的实验情境,增强学生参与热情。
在初中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之中,因此针对物理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学科而言,初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需要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不断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帮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直观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引入教学可采用一些惊险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急切了解引起虚惊的秘密,实验时可采用多种方式渲染实验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可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沪科版初中物理“惯性”为例,引入时把一未开封的可乐瓶放在桌子上,瓶底压一纸条再慢慢拉动纸条,让学生看到瓶中纸条移动到桌子边缘,重做一次上面实验,学生的心顿时被吊起,当教师突然用力抽动纸条,学生随之异口同声“啊”;又如沪科版初中物理“安全用电”一节,摸拟“单线触电”,当教师用故做颤抖的手拿着铁丝向火线插孔移近时,大家都为老师的安全捏把汗,随着铁丝的突然插入,教室里发出了惊叫,当看到老师安然的神态又惊奇地睁大眼睛。课题引入的实验设计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急于了解所学知识内容,创设良好学习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强化课堂的互动性。
在初中物理实验课设计过程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过程之中,构建互动氛围极强的积极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沪科版物理课程“摩擦力”为例,教师在引入教学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采取物理原理应用小游戏,如可以组织“拔汽水瓶”比赛,分别高大壮实和较为矮小瘦弱的两位学生,在两人之间进行拔河比赛。教师可在汽水瓶的细口处涂上液体,让高壮学生握住细口处,让瘦弱学生握住没有处理过的粗口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竞猜,哪个学生会取得胜利。一般而言认为高壮学生力气更大,会赢得这个小游戏,但实际上却是瘦弱学生取得了胜利,同学们个个大失所望。带着悬念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探究原因所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动力,努力了解知识规律,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在小结环节让高大学生告知大家汽水瓶的细口处涂上了液体,液体影响了摩擦力大小,无法抓牢,因此导致拔河失败,学生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过程之中,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感受知识的魅力,营造良好互动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
(三)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物理课程中富含大量抽象名词及物理原理,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容易造成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中的厌倦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课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将抽象物理知识具体化,将过于理论化的物理原理与实际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以此帮助学生降低物理知识理解难度。以沪科版物理课程“凸透镜成像”为例,初中学生对凸透镜、焦点及焦距这一类抽象化概念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教师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可借助生活化工具,如可以准备一盒小火柴,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线焦点集中在火柴头之上,不久之后火柴头便会燃烧起来。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设计,学生能直观感觉到又小又亮的光斑,同时激发学生对这样一种点燃方式的好奇心。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讲授凸透镜成像及焦点、焦距的概念及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活的模拟实验过程之中,通过自身摸索和实验,真正体验并掌握物理知识。如沪科版物理课程“让电灯发光”一节,其中学生对“短路”概念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只有部分学生知道电流发生短路造成的危害,但对于短路是怎么回事,造成短路的原因却无人知晓。教师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并把连接电路的铜导线用包裹口香糖的金属箔纸替代,短路实验不久之后箔纸先冒烟,过后便会燃烧起来,实验中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由于电路发生短路,金属箔纸整个变化过程。
初中学生处于心智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内心深处有着爱玩爱闹的天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青少年的特性,满足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应用日常化和趣味化的实验设计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物理原理及相关知识,不仅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同时更有助于提高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效率及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魏东.如何设计初中物理实验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37-138.
[2]毕联忠.物理实验的探究式教学[J].科技视界,2015,21:202.
关键词:物理教学 多媒体手段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是电学知识的入门篇,是今后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为了能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从本堂课开始即对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机地将各种多媒体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十分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圆满完成,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巧妙导入,激发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清晰逼真的静电竖发、冬天漆黑晚上脱毛衣时放电等片段。学生情绪渐趋兴奋,笔者接着演示静电除尘实验,并通过视频展示台的摄像头,将整个实验过程反映到多媒体教室的投影机屏幕上,保证每个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通过一连串的现象再现和实验演示,再加上逼真的视听感觉,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就抓住时机提出“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课题,于是学生带着好奇与急切求知的心情投入到了电现象的学习探索中。
2 合理展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完成旧知的复习与新知的教学的连接。课题引入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小学时已经学过的最简单的起电方式是什么?得到摩擦起电的结论后,笔者就通过摄像头,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透明玻璃板上放置的各种轻小的物体,然后将放有轻小物体的玻璃板置于视频展示台上,由学生在展示台上演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这样做既可放大实验现象,增加了实现现象的可见度,又顺利地完成了新旧知识前后连接。
(2)顺利实现各知识点教学的过渡。当学生通过实验投影演示,掌握了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后,为了巩固该知识,同时使下一知识点教学实现自然过渡,笔者安排了带电体吸引通电小球的实验,学生观察的是:通电小球被吸引与带电体接触接触后又弹开这一过程。为了提高这一过程的可见度,笔者利用摄像头将通电小球在大屏幕上进行特写,使每个学生清晰地观察到了通电小球的整个运动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能顺利地回答通电小球被吸引的现象,同时又产生接触后为什么又被弹开的疑问。于是笔者就因势利导地进入了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
同样,在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结论后,又面临一个巩固复习并向下知识点教学过渡的问题。笔者利用PowerPoint,向学生出示练习题:A、B两轻质小球,A带正电,则B一定 带负电吗?笔者将此题做成了彩色的,以激发学生参与该题讨论的热情,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后,得出B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通过对B球是否带电的讨论,笔者提出检验一个是否带电,需要用验电器,这样,很自然地实现了由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向验电器教学的过渡。
(3)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本课重点是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而教学难点是做好带电体间相互作用的实验,为了突破该教学重点与难点。笔者使用了幻灯片、摄像头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实验现象清晰明显。
笔者利用摄像头,通过电视屏幕直接让学生观察带电体间相吸、相斥的实验现象,同时,请一位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直接用彩色水笔在幻灯胶片上填写不同带电体的相互作用的表格,这样做,既保证了实验现象的清晰度,又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电荷量、中和现象的应用与防护不是本课教学难点,故在该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安排了学生自学,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笔者利用幻灯出示自学提纲,以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3 反馈信息,培养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笔者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得到反馈,就利用幻灯出示综合练习题,由学生在规范的答题白纸上独立完成。然后,笔者抽取其中几位学生的答卷,通过摄像头,将学生的答卷反映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同学来评析,这样做可避免以往由学生上黑板练习而造成时间的浪费,增大学生心理压力、反馈不真实等问题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概念辨析及规律应用能力和错解评析能力。
4 实验诱导,培养探索精神
笔者在结束全课前用放像机放映了一段“模拟星系运动”的实验录像,这是利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学生课后能自己动手制作的趣味实验示例。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放松一下学生紧张的情绪;再一次将学生领回了充满神奇和色彩的,具有无穷魅力的物理世界中来,同时使学生了解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在于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精神。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本课教学中,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兴趣,清晰地展示了演示实验现象的动态过程,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及时反馈了教学信息,有效调节学生学习情绪。
参考文献:
[1]康华发.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北京教育,2009(05).
一、教学设计有效,是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前提
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先收集信息(情境因素),然后对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反馈与评估作出决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时我们必须回答以下的关键问题:1.学生情况是怎样的?教师有什么相关经验?2.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什么(注意要细化)?3.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教学策略?
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有效呢?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使自己获益匪浅。备课时,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可以在课程、教法、学法等方面吸取营养,充实自己。把集体备课落在实处,才有可能使教学设计有效。
有效教学设计标准:准确解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做到“三维”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练习设计分层、多样、适量。同时,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
二、师生关系和谐,是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基础
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很重,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学生就自然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密。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
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展了良好的情感关系,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尊重自己喜欢的老师,情感促使他将这种感觉迁移到教学上,学生爱屋及乌就特别喜欢这位教师的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使学生的认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变得灵活,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发挥其创造能力。
三、教学环节有效,是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关键
例如授新课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1.情境导入。教师应利用故事、音频、视频、实验现象、设问等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跃。导入环节应力求快速有效。
2.探究新知。①实验探究、体验感悟:物理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学生能带着疑问有目的地观察或操作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效果良好,确实促进学生由物理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进程,并培养学生的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②体验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围绕自身观察体验,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讨论,会倾听他人观点,会质疑,能及时抓住要点,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能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并能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加顺畅,课堂氛围活跃。③师生互动、知识生成: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归纳出物理知识。
3.拓展迁移。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应围绕制定的目标,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有梯度且适度,处理方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4.总结归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归纳出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
四、指导检查有效,是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的保证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
网络时代对孩子们学业的影响和冲击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课堂上想了很多办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令人担忧。受网络游戏、社会经济环境、就业压力等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这样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检查就突显出来,只有通过教师的努力让他们愿学会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但必有法,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教学;教学设计;预设;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科学教学设计逐渐代替了备课的传统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教师应科学地、系统地、全方位地重新审视科学课堂。尽管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理解,但理论上主要从学习需要、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以达成了一定共识。然而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预设、在预设下学生是否能够生成、怎样的预设才是最优化的问题,老师们鲜有思考。本文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观点以供大家探讨。
一、教学目标定位: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具体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实现。课标中通常用学习、认识、知道、经历、参加、关心等行为动词来表达教学目标,这些描述都是学生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初中学生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能力,能运用一些抽象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了,如果仍然采取告知和强化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难以让学生得到发展。
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课堂教学要达成教学目标,教学预设应当成为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心预设是科学课堂的一个起点,有了充分的精细预设,才会有丰富精彩的生成,要做精细的预设还得精心关注学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关注学生,并做相应的教学预设,有利于学生真正地实现自我生成。
1.学生已具备了哪些知识能力水平
2.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或前概念;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困难和个体差异;
4.知识作为载体承载了哪些科学方法,学生要经历怎样的学习才能构建自己新知;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得到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前三者是从分析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需求的角度去关注学生定位教学目标,后两项主要是从学生心理、思维特点以及认知规律角度去关注学生定位教学目标,是教师容易忽略的也不容易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预设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例如笔者在《蒸发》一课教学设计中,七年级的学生熟悉一些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以及对生活中改变蒸发快慢的方法有一定体验和积累、对蒸发能致冷也有感受。结合学生的这种认知基础笔者这样设置教学目标:①学生能举生活中蒸发实例,并采用归纳的方法从物态变化的角度认识蒸发的本质;②学生能举生活中蒸发实例,并采用分类的方法从改变什么因素来改变蒸发的快慢。而对于学生对生活中的体验、经验与科学实验结果的不同,会有浓厚兴趣;用科学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会有浓厚兴趣;笔者又设置两个教学目标:①学生会利用教材提供实验活动,准确完成“蒸发吸热”实验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结合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三个因素”实验方案并实验探究。
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摒弃只考虑自己的教学经验而忽视学生经验,忽略学生体验、学生参与,即使形式上有三维目标,而实质上仍然是给予学生的习惯,而是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然后设置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预设,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教学资源运用:由“注重介绍”转向“用于加工”
新课标倡导开发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多媒体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用的最多是教科书、教师用书和教辅用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将教学资源多元化引入,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在课堂中介绍教材中相关的资源或自己的见闻及生活经验。这样介绍式引入资源的方法,不易于促进学生深层次思维,学生容易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状态。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查阅资料,对信息输入、提取的能力,教师则应该预设能够让学生发挥信息的执行、控制功能的资源,以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生成。
1.呈现的形式要多视角、多元化
初中科学涉及的领域广泛,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相关的资源通过平面或立体等视角,从生活、生产和科技方面引入课堂,既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这一点是我们教学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资源局限会使学生信息量小,难以触类旁通地发生迁移。在《蒸发》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导学案内容又设立“科学走廊”“科学与生活”“科普介绍”等栏目向学生介绍很多有关我们生产、生活、农业、科技等领域与蒸发有关的科普知识,学生阅读、了解后,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促进学生思维
多媒体资源利用,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过度滥用也可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导致有多媒体资源“形”,无科学课程的“神”。根据科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偏重于呈现科学现象或科学规律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展示过程中要提前预设一些问题。
案例1:《地球表面的板块》课堂教学,在海地扩张学说教学中,笔者采用视频形式呈现。但笔者预设了:①你发现了什么?②有哪些事实?③是怎么形成?④能解释什么?等若干问题。通过设问促使学生思维,让他们去发现、判断、归纳总结,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研究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对资源的精细加工和组织归纳能力。因此预设的时候应该侧重:从选取哪些资源、从什么角度促使学生思维、如何突出学科特点等方面下工夫。
3.合理利用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料,有备而来进入课堂,引起学生认知上的认同或冲突,真正引发学生学习上的内驱力,学会甄别判断,选取可用信息寻找相关联系发现问题所在等,课后通过网络资源仍然继续学习和讨论,将传统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地球表面板块》教学最后一个环节,预设了:“同学们学完本课还有什么困惑?”让学生谈学后困惑。有生就问:“大陆漂移学说”不完善、“海底扩张学说”不完善、那么现在大家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不是就完善了呢?还会不会有新的学说来替代“板块构造学说”?有生问:现在地球上的板块还在不断运动,那么我们未来的地球又会是怎么样的?等一些问题。此时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教师讲解回答;另一种留白课后布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课后继续学习讨论。显然后一种方法要优于前一种方法。
三、教学过程预设:由“呈现知识”转向“引发活动”
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根据教学设计原理、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学科特点、学生学习特点和科学教学原则,选择一种科学教学策略,将教与学的原理转化成处理具体科学教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求知欲,引导和激励学生乐意去学,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去生成知识,让学生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焕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
1.引发活动预设应从学生经验、体验出发
案例2:《蒸发》导入教学实录
学生活动:请组长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位组员手背上“加油”(喷医用酒精)并一起喊“加油”。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然后和组内同伴交流你的发现和你感受,以及你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体验蒸发,并谈他们的发现、感受及问题,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那么的真切、兴奋,求知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又如在《蒸发》教学“蒸发吸热”环节时:手背上涂酒精后有“凉凉的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大部分同学认为是蒸发吸热缘故,但就有一小组同学提出可能是酒精温度低于皮肤温度导致,并举生活实例“夏天热时,人们喜欢冲凉水澡来解热。”加以佐证。这样就把学生希望通过实验来检验各自观点的欲望激起!因此,引发活动的预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
2.实验或实验探究要重点培养科学实验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科学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也有提高。教学过程预设的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用理性思维来思考科学问题,并逐步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教学《蒸发》影响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时,我们不能仅以生活中一些现象,就给予学生关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定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方法,通过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检验来获得更具说服力证据,证明结论可靠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长期训练中形成科学实验方法。
3.通过可操作性活动将学习过程显性化
学生在课堂中新知识生成过程是个体在自己内心的调控过程,它是隐性的,很难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尤其是,学习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如果不以科学的方法施教,学生很不容易因跟不上教学思路,而产生思维厌学。如果从源头上去科学的预设,把认知策略转化成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来控制学生的认知行为,将方法和策略在授课中显现化,那么学生的生成效果才会提高。例如《认识简单机械》教学时,训练学生寻找杠杆五要素的策略,可以提供以下思路:
①明确研究对象
②找转动时绕的固定点(支点)
③找使杠杆转动的力、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方向
④找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方向
⑤根据定义画对应力臂
通过以上问题将认知策略显性化,开始时学生是模仿,当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就可以独立应用它解决各种杠杆的问题了。
综上所述,“学位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精细的教学预设,促高质量教学的生成,从而打造高效初中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备课新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刚,等。自然学科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学教育出版社
1. 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景中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新闻报道、实物、模型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讲力的分解时,创设探索情景: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回答是一根线易断,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其结果却相反,用一根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提砝码时,细线却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时,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会产生思维撞击,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再进行新课教学,效果相当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2. 经历过程,重视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进行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先提出问题,由牛顿月光下观察到苹果落地,联想到月亮为何不会落地?思考如果在高山顶上把苹果高速抛出,苹果会落地吗?然后探究新知:由行星的运动规律,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吸引作用,再进一步探究吸引作用的本质、规律,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行星对卫星的吸引、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它们的吸引力都是本质相同、规律也相同的力,再推广到万有引力定律,最后通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进行验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
3. 借助实验,引导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比较、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如在学习电场、电场线的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各种电场线分布的印象,电场线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模拟:用自制的验电羽(绝缘支架上固定金属小球,金属小球上粘贴多根细棉线或小纸条)接感应起电机,使验电羽带电,小球上棉线由于受库仑斥力的作用而排斥开,其形状似点电荷电场线的分布,若用两个验电羽彼此靠近,使它们带同种或异种电荷,则可清晰模拟同种或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的分布。经过这样的演示,电场线分布模型可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一方面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更要注重课堂45分钟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可能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特别是农村初中的教师,在学校缺少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唯恐学生听不明白,因此,整节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则更注重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认为,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初中,应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在狠抓备课、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新学习观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渴望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作为物理教师,积极鼓励他们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一、抓好备课环节,挖掘情感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与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认识才有情感,而在认识中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它激发推动人的认识向纵深发展。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如果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效果。因此,中学物理课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和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材料生动化。例如把导体、绝缘体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分析家庭电路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如何正确使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物理认知上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为学生提供锐意创新的空间
物理学科由于科学性强,有些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教材的因素,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把教材内容重复一遍,致使学生消极地、被动地接受老师传输的知识,日积月累,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学习效果很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突破教材的条条框框,根据教材中所提到的规律原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教材的要求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引发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形成理解障碍,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1.帮助学生捕捉生活现象,产生创新意识
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你缺乏创新意识时,这些现象就视而不见。所以,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捕捉这些现象,以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例如:萤火虫发光现象和雷电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我们在资源缺乏的当今社会如何利用这两种现象来发电为人类使用,即可节约大量的化学燃料,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激发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物理课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再现生活情境、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话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发掘新的知识点和新的能力增长点,学习到书本所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汽车是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现在交通拥挤现象严重,我们是不是想象一下,如果汽车能走水路和空中,是否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呢?
3.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天地,提高创新能力
物理课中的许多知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有机的联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生活中的质量和物理课本的质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物理中的一些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不同的叫法等等,诸如此类生活中的“误区”问题的提出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解决疑问中增长才干、提高生活和学习结合能力。
三、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和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教育性,又要注意语速的快慢、响度的变化等。物理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很快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才处于积极的状态,思索问题才活跃,才有可能主动探究问题。
四、学生参与多样性设计
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的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的数量与质量;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完成教学设计,活动形式可以采用“同座讨论”、“小组讨论”等;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时而诱导,时而鼓励,适时调节一下气氛,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使整堂课既紧张又活泼。在学生的参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要广,不能每节课总是那几位比较活跃的、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参与,而应鼓励和鞭策基础比较差、胆子比较小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适时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回答,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让这些同学融入集体中去,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提高。例如我在讲授浮力知识前,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研讨小组,2~3人一组,回家里用鸡蛋、水、盐、玻璃杯探究鸡蛋在盐水中的浮沉,且要写出实验过程和报告,有条件的拍摄鸡蛋在盐水中的三种情况:沉底、悬浮、漂浮。上课时请基础比较差、胆子比较小的学生讲解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加强合作能力。
五、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加以引导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受中考模式的制约,长期以来物理课教法单一,教学模式死板,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运用的倾向,造成了知行脱节、高分低能、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物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而物理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具有开阔的眼界及应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切实转变学习观念,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物理课教育的形势。例如,在课堂中我也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习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黑板上讲实验要变成真正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在实际中让学生开发智力和操作能力。根据现实要求淡化了计算,重视联系实际,结合新科技、新理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物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第一,有些教师不能透彻理解所要讲解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讲解方法又比较单一,这样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性不强,增加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
第二,有些教师上课时说法虽然没有语病,但语言枯燥无味,上课始终用一种语气,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还有的教师有时说话不严密,废话讲得比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学习.
第三,板书乱七八糟.板书在黑板上随意性比较强,一节课下来满黑板都是字,板书不整洁、没有条理,没有起到凸显这节课知识点的作用.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融入教学,备课花的时间不够.
第四,教师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对存在的问题没有联系性;没有在讲解的关键处提问;对于难度比较大的问题,不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提出后自己就直接说出答案.这样,教师以为学生掌握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理解,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五,随意下结论.没有让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就得出定义、特征、推论、结论,很容易造成不严密、缺失和漏洞,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负面影响.
二、物理课堂改革措施
1.设立物理兴趣小组
此项是针对那些对物理学科有较大兴趣和爱好并且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学习物理知识的机会以及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设置一些课本上出现的小实验、做一做等,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使得物理学科课程由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一部分转化为活动动手课,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差生的参与,进而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当然,为了保证物理兴趣课教学的正常展开,可以首先进行物理课本上的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安全性,统一安排各个小组的实验内容,并引导他们能够得出结论.
2.物理学科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研究
为了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分阶段要求,分层次教学,双循环上升”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要点如下:①对于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采用“分流”的方式,设置兴趣课和必学课两种课型.必学课面向全体学生,兴趣课每周一课时,面向那些学有余力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考虑到初中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对于那些不参加兴趣课的学生,随时欢迎他们参加兴趣小组.②学生升入九年级后,除了继续采用八年级第二学期的物理教学模式,另外还可开设每周一课时的物理学习探究课、面向那些对物理学科有特别爱好的学生.③九年级下学期的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逐步完善初中物理学科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教学设计要有新的思考
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上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因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正确实施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改下为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我们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突破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架,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编排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
4.在分层教学的方式上要有新突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分层教学,有效地帮助优生和学困生学好物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无穷的潜力,可能原来不喜欢学物理的后来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教师的基本职责是“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有一点可能性我们都应该努力争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学好物理的条件,引导他们把潜力转化为动力,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5.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要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