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6:52: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科学科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十分紧密,对比来说,实践教学是存在独立系统化教学活动的统一名称。所以,两者是有关联性的辩证统一体系,也是各自独立的教学过程。传统的思想认为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验能力,构建合理的思维方法,短期内这种理论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今很多高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相关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植物学实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及植物学野外实习等。在实践教学初级阶段,实验教学被各种外界因素所限制,总体的实行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原因主要是实践体系的内容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其内容比较简单,设计综合性较高的实验几乎不存在,手段和方法不能及时进行创新。大势下整体性比较低,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效果。
2培养人才必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科学专业的同学基本工作是针对基层,部分同学成为中学的生物老师,部分同学进入职业学校从事教师工作,部分同学在相关单位从事专业的研究工作。颠覆过去重理论教学模式,建立一套高效合理的教学体系,保证教学过程中将实践和理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水准,进一步为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为了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提供完备的基础硬件设施设备,改变以往的教学重点,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质综合性人才作为最高目标。
3优化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在开展实验教学工作过程中,必须合理地设置实验项目,改善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改革,结合理论知识内容和实践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构建以提升职业水平为中心思想,将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作为主体的教学系统,保证符合学科的特点和系统化。
3.1建立多模块、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融合现代化的生命科学及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各阶段学习过程中。例如,“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两者间设置理论突出的内容。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理论和实践的符合性高,转到专业阶段学习中,难度综合性提升,导致实践和理论二者之间既有各自的特点还可以合理结合,树立培养能力为目标的个性化教学体系。
3.2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学校构建从基础实验教学(实验性的目的)、专业实验教学(设计和综合实验)、综合练习科研训练的系统化流程,不同的层次阶段合理地把理论、技术研究、科学创新思想结合到一起,建设不同程序的实验体系,体系中加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重,将人才培养落实到每节实践课程中。在安排课程内容时,用科学手段将系统化的实验项目链接到一起,提升先进科学和传统实验的连接性。
3.3学研结合,学产结合最大化应用科研工作的优点,与相关的工作单位和生物研究企业建立相应的技术研究平台,进行合理的科研培养,让学生接触到国家先进的技术研究实验,充分地将课堂内的知识内容运用到实际中,将科研和技术开发有效地融合到一起。
4具体方法
4.1学科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的基本内容是进行基础性的实验教学,建立和理论知识不同的课程内容。开设动物学野外实习、植物学野外实习、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及开设动物学实验等课程。课程安排时,考虑不同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尽可能减少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似内容。
4.2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该模块应用中需要进行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理论内容和实验基础后,根据过去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原有的实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水平。在该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开设“农产品的贮藏与加工实验”“生物产品的分离、纯化技术实验”“现代生物技术实验”等内容。其中,现代生物技术试验具体包括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DNA重组技术、异原蛋白在微生物中的表达、发酵工程、分离提取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和细胞及活性检测技术,生物产品的分离内容包括在植物、微生物、动物等物体不同的排泄物中提取产物,农产品的贮藏与加工实验包括将农产品加工成饮料、饲料及具有价值的产品。
4.3探索与设计型实验模块该模块是为了充分融合科学研究生产和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可以和具体单位企业配合展开工作,构建实际的应用平台,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根据平台开展活动。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借助自由的实践选择平台进行实习,选择相应课题后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进行实践,实践结束后可以相互交流,提交实践的总结资料。
[关键词]生物物理 交叉学科 研究生培养 创新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自然科学各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了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物理学中的理论模型、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在生物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些具有创新性、对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物理新技术正是在跨学科研究中发展起来的[1]。因此,国外许多研究型大学纷纷成立了生物、物理和工程学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并积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跨学科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相关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3]。如何借助跨学科研究,使研究生教育与现代科技的交叉渗透整体化发展相适应, 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和加强的课题。因此,本文以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为典型研究范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阐述实践中探索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开展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传统优势学科物理学、光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培育和造就新的优势学科,催生新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造就具有复合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的创新人才;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跨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为申请国家重大科技课题储备人才。
一、构建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和平台,发挥现有学科优势与特色
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交叉学科研究实验室等跨学科组织,以此学术组织汇集来自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实质性渗透、交叉和融合。美国许多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如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拟定了“Bio-X”计划,组建了跨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中心,把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集中到共同的生命科学问题研究中去,以便更好地发挥物理学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4]。北京大学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开展生物、医学、物理学、工程学跨学科研究,培养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5]。
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和平台, 是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的重要保障。在此方面,以我校光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学科为依托,建设了生物单分子操纵和光量子生物探测交叉研究中心;依托我校物理电子学科,建立了生物物理测量交叉研究实验室;依托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建立了神经生物信息学交叉研究室。吸引物理学、生物学、电子信息等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和技术力量,引进了日本理化研究所蛋白质结构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并以此跨学科研究组织为基础,申请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国际合作项目以及重大专项课题。以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为导向,组建了三个交叉研究学术平台:(1)生物光,以生物光子学与激光医学为重点,开展生物单分子操纵和光量子生物探测交叉研究,利用光学测量手段探测各种生命信息,研究生命系统中的光效应,开发新型生物光学材料和光生物传感器;(2)生物电,主要在细胞生物电、神经生物电以及生理电信号检测方面进行理论和应用交叉研究,以电子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为背景,以脑-机交互和脑控机器人研究为重点突破,进行前瞻性、交叉性的基础应用研究;(3)生物磁,进行了生物弱磁测量和生物电磁效应的交叉研究,以生物弱磁测量方法和磁场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特性影响的实验为突破,在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上进行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这些学术研究组织和平台的建立,为研究生进入交叉学科前沿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高师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2-04
2007年5月,国家在部属师范大学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通过定向培养大批优秀师资,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首届免费师范生已走上工作岗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学生是否能迅速适应环境、顺利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的人才需求间的差异等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着最为迫切和现实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等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提出了相应改进的策略,以期为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重要方面的主力军,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已是大势所趋,而高等师范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也势在必行。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高水平师资力量是高师院校的“产品”,高校既是产品生产的主力,也是教育研究的主体,又是培养的主要场所,成为师范生培养、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重要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是培养合格师范毕业生的必由之道。
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科研素养,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有效途径。
2.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大力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的转化。据调查,国外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为60~80%左右,而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8%,师范院校更低。高师院校既是高层次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教育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高师院校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可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目标导向,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选题,为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从而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全面高效的转化。
3.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实力。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增强高校科研工作者与产业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极大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将实践经验和高新技术、创新思想、新理念等带回到课堂中,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同时,能促使学校教师转变单纯以教学为主的观念,强化科研意识,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培养师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有能力去开展教学方法及教育问题的研究。
4.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高等教育具有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师院校通过产、学、研结合与教育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发展,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促使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范生,从而充分体现高师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将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落实到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是科学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高师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客观需要。探索高师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对于高师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二、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现状
1.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学校优秀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为造就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对师范生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两年按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对生物科学专业而言,在大一、大二期间除了开设动物学、植物学等专业课程外,广泛开设英语、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学等课程,基础知识面广。大三除了开设遗传学、微生物学等生物专业课程外,大量开设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育专业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大四进行半年的教学实习和半年的毕业设计。
2.与中小学结合状况。实施免费教育的师范生是应国家各个地方学校对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而生的,带有一定的定向培养性质,将国家六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或教育机构的需求相联系。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创建了多个教学实践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支教、教学实习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在缓解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同时,又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3.国家政策支持状况。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高校,实施“两免一补”师范生免费政策,就业政策则是入校就签订了协议书,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从事十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育工作,每位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都有编有岗。工作可进行双向选择,在自己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国家根据地方需求对其进行分配,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都得到了保障。
4.参与科研状况。①对中学教育的研究。学校开设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技能》等专业教育课程,使学生能从理论上了解和认识中学教育。为期半年的实习是免费师范生深入认识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听课、写教案、说课、讲课、班主任见习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情况,并通过对实习地区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升发现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②对生物科学的研究。除了常规的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还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挑战杯、勤工助学科研项目、大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博士本科生“手拉手”等培养师范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科研水平。③读研模式。免费师范生毕业时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但可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免费师范生根据在校及工作期间的表现而获得报考资格,以课程教学及教育学研究为主。
三、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针对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成效,进行了问卷调查。向生物科学专业2007级、2008级师范生共发放了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结合访谈内容做了相应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在被问及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否是目前的职业理想时,调查结果显示,18.6%的学生表示还不确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否是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免费师范生本身没有确定教师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自身没有为将来的职业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信念,那么国家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就显得很空泛无力,没有经济压力,没有较大的奖惩措施,工作有分配,这将严重导致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一方面是由于报考前对免费师范生政策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师范生的从教信念不够坚定。
2.教学技能需要加强。38.4%的学生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不满意,觉得还不能达到社会需求的水平。学生反映,学校在大三才开设教学技能类课程,并且师范生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课堂进行理论学习,所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锻炼教学技能的机会非常少。教学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于生物专业首届免费师范生大四的教学实习状况的调查显示,近20%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学校教学环境条件不能为学生提供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机会;上讲台讲课机会少,难以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实习学校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实习的机会;实习教师指导仍需加强等。
3.科研素质有待提高。调查中,64.3%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素质是否能达到社会对生物教师的要求这一问题持不确定或否定态度。作为未来的生物学教师,要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首先得具备创新精神和一定的科研素养。而我国对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普遍欠缺,又不能报考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使得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的科研素质不自信。很多师范生表示,相对研究生而言,本科生在科研素养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
4.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不够。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学校注重理论学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很少,缺少实践,以至于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设立了双导师制,即安排大学本学院的专业老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帮助。这一制度的设立其实是可以增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的,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的学生认为导师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科学和科研方面的帮助,10%的表示在必要时导师有一定的帮助,而其它近86%的同学都表示和导师间很少联系,几乎没有帮助,这大概是由于中国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够主动以及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根据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及相应原因的分析,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1.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高校应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如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来校举办教育系列讲座,入校后就陆续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课堂听课等,让师范生较早地获得近距离接触中小学课堂、与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促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观点。一方面可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制订自身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2.组织师范生支教。国家和学校采取相关鼓励措施,组织在校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教学观念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使师范生通过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树立终生从教的理念,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动力。
3.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随着近年来实习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学校条件有限,导致实习环节出现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等问题。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改善和缓解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实习教学环境差、实习队伍专业分布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可让免费师范生获得较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体验到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以保障师范生实习见习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4.增进高校教育专家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增强教育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间的交流,为教学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的平台,可促进中小学基础教育研究工作的展开,并及时地将高校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教育工作研究者可将教学一线新的教学观念反馈给师范生,促进师范生的发展。
5.切实落实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师范生从事科学研究。由于免费师范生定向教师职业,并且本科毕业后只能攻读教育硕士,与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相比,其科研素养训练方面相对缺乏。但作为新世纪的生物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仍是很有必要的。落实导师制度,带领免费师范生进行开放性试验、创业大赛或导师自己的科研课题,在本科阶段就将其引入科学研究行列,可锻炼其科研能力,提升其科研素养。这对于扩大科研队伍,增强学校科研实力,促进高师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6.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共建技术中心、共办高科技实体、研究和商务中心、电子门户网站、共同研究开发课题等。高师院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为企业做培训,同时将课堂引进到工厂、科研院所,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一来,即可让学生逐步掌握生物科研工作的步骤和基本方法,从解决生产经营的问题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可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研究的认识,获得更多与科技前沿专家的交流机会,使学生大开眼界,以激发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课题支持和成果奖励,充分调动本校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促进团队建设,鼓励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为产、学、研的各个环节提供便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手脑并用,切实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然,对高师院校的免费师范生开展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在国家、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合作下,给予必要的法律、政策、经济的支持,通过产、学、研结合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师范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帅燕,杜学元.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师范院校的战略环境分析[J].科技信息,2008,(24):518-519.
[2]孟琦.地方师范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3):127-129.
[3]程晓农.产学研合作是实现高效功能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8):22-24.
[4]Liney Manjarre's-Henr'quez,Andre's Carrio'n-Garc'a.“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Academic Research On Scientific Performance:Synergy or Substitution?”Res High Educ2009,50:795-811.
[5]许恩平.高师院校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9):213-214.
[6]金祝年.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出版社,2007,(18):70-71.
[7]卫小慧,瞿.免费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现状调查与思考――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47-150.
[8]梁剑莹.刍议师范院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教育科学,2010,3(2):140-141.
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考核体系对实验教学的成败优劣起着关键性作用[1、2]。近年来,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实验考核大致有如下几种考核方式:最初的实验多以验证实验为主,实验处于从属地位,其考核方式比较简单,多采用“合格”和“不合格”两个标准来评判[3],不能突出教学的优点及不足;有的则仿理论课考试,采用期末闭卷笔试,该评估方法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难以评估反映学生的实验综合成绩,易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3、4],无法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采用平时考核加期末考核的形式,该考核方式包括了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的考查,考查内容较前两种方式全面,但缺少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考查,不能体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侧重[5-7]。近年来,很多高校教师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将实验考核变为:平时成绩、实际操作、期末理论考试和小论文成绩[8、9]。小论文按照期刊论文的格式撰写,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及结果分析等方面,可分配几个同学一组进行一个项目的研究。这种考核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训练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该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较全面,但成绩的权重集中在实验结束后考核,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综合成绩。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在改革之前多采用第二种考核方式,即平时考核加期末集中考核,平时上课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作为考核的重点,再加上学期末一次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及完成情况来进行打分。以上几种考核方法虽然按照国家教学标准的要求进行,但实际的完成质量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实验前期的准备与预习不够充分,没有完全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这就给实验操作过程带来了一些困难,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有的则因为实验的特殊性,实验结束后一般要过几天才能上交,这就导致实验报告有抄袭的现象;而集中性一次考核因时间有限,考核的知识点相对也较少,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往往跟学生的运气有关,有的学生这方面操作较好,有的学生那方面操作较强,因此最终的考核成绩跟教师的出题与学生的强弱项有关。另一方面,前面的几种考核主要针对验证性实验或实验中的某个操作技术或仪器使用,较少涉及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考核,学生自我思考的机会较少,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群实验考核方式不能沿用前面提到的几种,需要重新构建。
二、新课程群实验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群实验主要分为三大模块:植物学模块、动物学模块、生物技术模块。每一模块在课程群建立之前的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课程间的实验内容重复率较高,单门实验课的连续性、整体性较差。在课程群实验建立后,重新修订了课程群内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内容精简整合之后,每一块实验都由验证、综合、设计性实验组成,在学习难度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内容设计上有一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此对其考核也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连续性。
(一)验证性实验的考核
主要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20%)、操作技术要领(50%),实验结果与报告(30%),可采用口试加演示操作的方式,再针对其实验报告和出勤给出相应的分数。
(二)综合性实验的考核
综合性实验因涉及的内容知识量大,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对较多,涉及多个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容易出现与预期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加之实验的周期长,课堂内完成主要操作部分,重复性的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的记录多半是在课余时间由学生分组自行完成,因此教师不能仅凭其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或演示操作给定分数。这部分的实验周期长,其考核也是一个动态加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监督实验操作的准确性(30%)、仪器使用的正确性(10%)、实验故障应变的处理能力(10%),课堂外开放实验室的表现教师本人不易观察,可制订相应的得分标准(如:实验积极性、实验准备、小组内成员的配合度、结果观察与记录的准确性、实验结果的处理、实验卫生的打扫)。并将得分标准公布出来,张贴在实验室内,再从每个小组中选一个同学监督记录每个同学的成绩,这部分的分值与课堂内的分值相等,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成绩和学生开放实验室的得分再给定综合实验成绩。
(三)设计性实验的考核
设计性实验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从实验准备到最后的实验结果报告由几个学生一组全部搞定。实验场所在开放实验室,实验时间不固定。一般为几个学生自己选定题目后,共同写出实验方案,商量合适的时间段一起合作完成。整个实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实验前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前期包括:资料的收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修改、药品与器材的准备,玻璃仪器的清洗,试剂药品的配制等;中期包括:仪器使用得当,操作方法得当,故障处理应变能力强,实验方法正确或有改进;后期包括:结果记录及时、正确,结果分析正确,对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实验后的器材处置得当,实验室卫生干净。设计性实验成绩给定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成绩给定可分为五个部分:1.查询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占成绩的20%。主要考查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并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一个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的能力。2.实施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内容:占成绩的30%。考查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占成绩的10%。主要考查学生对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运用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4.科学探究、创新意识方面:占成绩的20%。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5.实验器材、药品的准备、实验态度、合作精神:占成绩的20%。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做实验,是否具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能否与小组同学团结合作。此次体系的构建重点突出公平性、时效性,注重学生实验前期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通过多方面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改进,更加有效快速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学生听课质量、理解程度等,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实验教学方法来看,以前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由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这种方式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构建后的实验课程以综合、探究性实验为主,更加注重行为教育而非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最终的结果,强调实验的全过程,成绩的给出更强调单项实验的实时给分,最终成绩为多项实验成绩的总和。实验多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更多的只是参与指导。此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以上三种类型的实验成绩权值分别为:验证性实验占20%,综合性实验占40%,设计性实验占40%。
三、新建课程群实验考核评估体系的学生评价
一、 规范的操作能力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地关键,也是一个实验安全进行的保证。教师以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模仿。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操作,对学生进行指导。
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我示范取镜、安放、对光和调焦等一系列的操作,每讲一点就规范地做一步,学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一边讲“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一边带着学生跟着我进行实验。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 正确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首要步骤。所以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盲目地观察实验对象或标本,我们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观察)什么、怎样“看”。只有这样,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在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中的系统观察中获得的。
首先,观察要有重点。
如《观察菜豆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实验,学生在观察自带的菜豆子和玉米种子,重点观察外形和内部构造,很容易得出菜豆种子的子叶是两片,玉米种子的子叶是一片的结论,获得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学生还可以理解一粒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其次,观察要有一定顺序。
x
如《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实验,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自己带来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各个器官;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带来的果实时,要求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其组成情况。这样,就会大大地缩短了观察时间,其观察效果也很好。
再次,比较观察效果更佳。
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学生可以观察、比较处理后的绿叶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在滴加碘液后颜色的变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明原因,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生物学规律——绿叶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
观察还要多多设问。
《叶片的结构》实验,在显微镜下只能看清楚一层植物细胞,如果叶的横切片切得太厚,能不能看清叶片的构造?如果看不清楚该怎么办?我们可以自然地引发学生用双面刀片,在观察之前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玻片标本,而且学生也很用心地挑选最薄的切片。这样,上实验课时学生就能够有更好的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
三、 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我们可以采用黑板报、墙报、观看录像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如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遗传规律的发现者孟德尔等,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其次,我们要利用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科技动态和成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转基因作物,以及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生物保健品,以科研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第三,要构建一种创新氛围,在课堂中构建一种创新氛围,要求教师摈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在发挥主导性的同时,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善于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辩,对于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即使他的意见是错的,也要肯定他的勇敢精神多表扬。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生物学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括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1]。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整个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满足我院应用型专业的发展的需要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情况通过教学实践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有效整合实验内容,形成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微生物学实验项目较多,有些实验项目针对同一知识点,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对所有的实验项目进行操作。要依据因此,整合实验内容,形成合理的实验内容体系十分必要。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基本验证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再到设计性试验,层层深入,让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操作技术,以便能与将来的应用无缝对接。(1)基本验证性实验部分:包括油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革兰氏染色、细菌芽孢及荚膜染色、微生物的显微计数、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培养基配置灭菌、平板菌落计数法等实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在这一部分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完成实验,学习基本技能和方法。(2)综合性实验部分:包括检测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利用常见生化反应鉴定肠道细菌、分离酸乳中的乳酸菌、从土壤中分离霉菌及放线菌、制备泡菜等。主要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选择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课题作为选做项目。采用课程实习的方式,在实验室中完成。在这一部分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提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遇到难题,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分析与解决。综合性实验内容的确定,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部分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教学过程,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设计性实验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就我校实际情况,针对本学科有着浓厚兴趣打算就这个方向开展毕业设计的同学或是有考研打算的同学。教师不再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实验内容,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给学生加以启发性指导。教师只负责提供思路和实验条件,具体的资料查询、方案设计、数据的获得、论文的书写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在这样的实验里,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学习自主性,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操作和动手的机会,并通过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兴趣倍增,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让学生参与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很多微生物学实验有较多的准备工作要做,如洗刷、包扎、灭菌等工作,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这些准备工作一般都是由主讲教师或实验员老师来完成。[2]这样学生在这一方面的锻炼机会很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而且学生因缺乏这方面的锻炼而不知准备工作的辛苦,许多学生并不珍惜实验机会,对实验敷衍了事,对整个科研工作的流程也不了解。为此,通过调整实验顺序,使前一个实验就是为下个实验的准备工作。例如,我们把“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的实验安排在“平板菌落计数”之前,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的过程中,懂得了做好一个实验,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增加了实验顺序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让课堂教学内容更饱满充实。
三、规范考核标准、细化考核形式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局限于常规的笔试,要通过公平合理的考核方式来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在进行考核时主要采取“2233”的分配原则,即:规范的实验报告占20%,规范的操作技能占20%,操作技能考试占30%(以随机抽签的方式),笔试占30%(以实验设计为主)。这种细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成绩,把评定知识和评定能力结合起。总之,只有对学生实验进行规范化,对实验管理制度化,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微生物实验教学的不断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集体观念与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经过我们教研室各位同仁的继续努力,我们的微生物学教学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雪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成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6 ): 3271- 3272
关键词 动物科学专业;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0-02
Exploration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f Cell Molecular Biology for Animal Science Major
ZHAO Jia-fu 1,2 DUAN Zhi-qiang 1,2 ZHANG Yi-yu 1,2 NI Meng-meng 1,2 RUAN Yong 1,2
(1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Genetics Breeding and Reproduction in the Plateau Mountainous Region,Ministry of Education,Guiyang Guizhou 550025; 2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n essential course,cell molecular bi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o operate experiments need to be improved,especially as an agricultural subject with extensive applic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experiment course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experiment operation,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form of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valuation ways of animal science,and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reform plan,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cell molecular biology.In conclusion,this article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research quality.
Key words animal science major;cell molecular bi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ability training
细胞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内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学科[1],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农林牧渔等学科领域。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大量基础理论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畜牧科技人才。因此,重视畜牧兽医类本科生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加强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畜牧兽医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动物科学专业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生应具备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2]。以贵州大学为例,该校动物科学专业一直以来没有分子生物学这门基础课程,然而为培养学生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又区别于生物学相关专业,因而学校增加了细胞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供学生选修。P者结合具体实践教学经验,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比例
在贵州大学2016版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相关的专业课程只有动物分子遗传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2门课程。动物分子遗传学为专业个性选修课,占2学分,共36学时,其中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8学时;细胞分子生物学为学科大类选修课,占4学分,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时。从基本的课时设置上不难看出,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严重失调,许多重要的实验难以开设,培养学生分子生物学实践操作能力的效果大大折扣。因此,亟须调整本校动物科学专业教学方案,增加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时所占比例。
1.2 编写适于动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指导
目前,大部分高校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均采用现成的实验教学指导,实验内容大同小异,并未体现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理学类相关专业和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草业科学等农学类相关专业在教学对象上的区别,均以大肠杆菌这类模式生物为实验对象,没有体现出不同专业研究对象的区别。因此,需要编写适合动物科学专业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指导,将动物组织中RNA的提取、不同组织中mRNA的表达差异检测、细胞中总蛋白的提取与分离鉴定等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实验编入教学指导。
1.3 改单个实验为综合性设计实验
根据贵州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细胞分子生物学培养方案中实验课时的规定,同时为加强贵州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该实验课程只能安排4 个单个实验项目共时,分别是目的基因的扩增与连接、细胞的培养与冻存、细胞蛋白的提取与鉴定、细胞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由于每节课只有2 h,所以对于许多实验项目学生只能参与其中的部分内容,有些实验的来龙去脉很多学生还没有搞清楚。为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尝试将单个实验全部设计为综合性实验,每个综合性实验融合了多个单个实验[3],如猪GH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猪LPL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研究、猪MSTN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研究、猪APOA1基因在HEK-293T细胞中的免疫荧光检测、HEK-293T细胞总蛋白的提取、纯化与鉴定等综合性实验,这些实验学生只要参与完成其中一个项目,就基本上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常用实验操作技能。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现有实验教学方法的弊端
一是教师课堂上讲授,学生到实验室验证,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准备好实验,学生只完成验证的那部分实验,这种方法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的操作能力;三是针对部分实验,存在教师操作、学生观看的现象,如与细胞培养相关的实验,由于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相比,参加实验人数多,易造成细胞室污染,所以很多实验都由任课教师亲自完成,学生基本上采用观摩的形式参与其中。以上教学方法上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本专业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2.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方案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最早由教育学者萨尔曼・汗创造性地提出,该模式提出了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环境[4]。它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完全翻转,转变成学生课前预习、提前领会知识要点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强调自主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理念[5-6],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应用性和开拓性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也引进“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制定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具体方案。一是教师设计好综合性实验项目名称,提前供学生选择(至少10个综合性性实验项目名称);二是按项目分组(每组7~10人),选出组长,分工进行资料查询、方案设计和PPT制作;三是每组20 min进行PPT汇报,任课教师随堂对方案进行点评修改;四是参照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学生不必受实验课程时间的限制,在实验教师的参与下,根据各自时间安排完成整个实验项目;五是撰写实验项目报告,并写出个人体会和相关收获。
3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3.1 现有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弊端
以往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注重是否来上课、是否交了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是否合理等方面,忽略了学生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等环节综合能力的考核。因此,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应更重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考察[7]。
3.2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
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考核什么、怎么考核直接影响到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和学生怎么学、学什么的问题。本实验课本着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制定如下考核方案:按百分制,其中实验方案设计和PPT报告占40%,实验技能操作和实验报告占30%,实验技术提问和团队协作占20%,考勤和纪律占10%。这样的考核标准不仅可以公正、公平地衡量学生的实验成绩,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对动物科学专业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打破了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实验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不仅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文献检索、PPT制作、团队协作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达到了实验教学与科研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5 参考文献
[1] 聂俊,杨冬芝,杨晶.细胞分子生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孙淑霞,闫峰,杨月春,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0):188-190.
[3] 郑小坚,何俊,贡成良,等.多学科融合分子生物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140-142.
[4] 吴玲.融合翻转课堂理念教学凸显创新高效[N].中国教育报,2015-04-29(007).
[5] 王丽君,李萌,阳小华.翻转课堂中学习绩效提升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80-84.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是生物学科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它的教学理应受到充分的关注。一直以来很多教师主要还是单纯地讲授这些概念,忽视了分析这些概念内在的联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索然无味、厌学生物的现象。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愉快地获得清晰、准确的生物学概念,是每一个生物教师必须认真探讨的课题。
二、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问卷调查阶段。在这一阶段,从学生概念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概念的接受方式、教师对概念的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着手制定调查问卷。
2.第二阶段:实践分析教师同课异构案例及理论探究阶段。此阶段为此次课题研究的主体部分。教师之间进行同课异构,探究不同教师以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概念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后当堂检测,并在课后认真反思,集中交流。
3.第三阶段:文献整理阶段、成功展望阶段。此阶段研究调查问卷、教师教学的情况分析和概念教学的相关理论等,研究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及效果,并进行集中交流,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撰写论文,形成可行性理论依据,以便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参照实施。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1.问卷调查法:从课题研究方向入手,设计调查问卷,从学生的概念学习误区、教师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及时进行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搜集在概念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献,大体了解师生在概念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并提炼出与本次微型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
3.实践研究法:通过教师的同课异构,对某一概念较多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探究教师的各种概念教学模式,是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设计的问题能否有效地深化概念,对于具体的概念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等。
四、研究成效
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生物概念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策略会取得较好效果。
1.运用生物科学发展史。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概念的提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源于许多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探究。例如,激素的概念,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激素的发现史,从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巴甫洛夫等在不同年代通过多组实验逐渐得出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一种化学调节物质的结论。这段科学史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激素的本质,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
2.深入剖析概念。教师要善于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和要素对概念进行剖析、分解。比如种群和物种这两个概念, “种群”的构成要素有三个: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物种”的构成要素有三个:自然状态、相互、产生可育后代。教师围绕概念本质做文章,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3.运用生活实例。高中阶段的不少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经验丰富的教师善于利用情境教学,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入概念。在介绍ATP概念时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要购买一件文具,如果拿大额支票去购买很不方便,必须兑换成小额的人民币。这里的“大额支票”我们可以看做糖类等,“小额人民币”可以看做是ATP,从而让学生很容易理解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作用。
4.展开对比。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从字面上看也许仅仅一字之差,但本质含义相差甚远,因此教学中去精心辨析、比较,不失为一种好的概念教学手段。比如: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自交与测交、杂合体与纯合体、生长素与生长激素,使学生清楚认识到这些概念的相同点和异同点,从而能够区分这些核心概念的内涵及本质。
5.利用概念图等。教师运用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工具进行教学,可以将众多概念的内在联系直观地加以展示和区别。概念图能使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概括化、系统化、网络化。比如在细胞的分类、DNA和RNA 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等概念教学时构建概念图,能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生物学科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