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

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6:52: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

第1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影响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而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盈利,就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当今会计业务处理日益复杂,会计信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经营的运作。

一、会计信息处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以及现状

会计信息是否准确地、真实地、全面及时地反映企业的整个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是事关整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科学性决策,也能够影响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部分企业体现出会计信息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损害了企业自身、员工甚至国家的利益,因此分析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以及会计信息的好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企业的利益起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对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都具有指导意义。即便会计信息处理对企业经营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质量不高,并呈现出如下问题:首先,获得主体利益。部分企业通过虚假报道夸大自身的还债能力和盈利,在国家管理机关和投资者之间面前树立一个高度自信的企业形象,并且利用债权人等之间的信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行非法盈利。更有甚者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从而联系不同的更大的利益主体,并且互相串通,一起合谋来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其次,现今社会有一部分的会计主体负责人对其手下的会计人员进行利益诱导,甚至有的会计主体负责人使用胁迫手段使得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债权人等人员的信任,进而获得自己的私利。

二、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1、会计信息的有序分类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两种类型,其中财务会计信息包括经营成果和现今流量等内容;而管理会计信息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预测、决策等所需要的相关信息,然后将其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来共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提高会计核算的标准。

2、会计人员与会计信息的职业道德标准的管理

会计人员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专职人员,是企业的重心,所以会计人员应当非常熟悉财经法律、法规,熟悉法律知识,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办理会计事务,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另外,会计人员最应恪守为企业保守秘密的原则,除了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的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企业的会计信息等内容。

三、会计信息处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1、会计信息处理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

会计信息是联系外界信息的纽带,其目的主要是积累企业的信息,以此在一段时间内去核对信息进而查看企业的盈利状况。但凡会计信息稍微出错,企业的盈利就会跟着出现失误,这可以说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我们说会计信息处理对企业的管理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影响。

2、会计信息处理对经营计划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的盈利和前景发展,因此务必要保证其必须真实可靠。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各项内容要都符合质量标准,不能错误地引导客户的判断,也不能进行虚假的错误性引导,同时也不能有重大遗漏。其次,日常财务报表上的内容必须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如果缺乏真实性,会计信息会严重损害了企业和广大群众的相关利益,而这部分内容也能够直接反映出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品德。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着不同的道德品质和技术水平,企业管理者应要求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遵守会计准则,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这样企业才能拥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高盈利并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

3、会计信息处理对经营战略的影响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所制定的计划,也是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从而制定的总体性的谋划,能够发挥出企业的整体功能和总体优势,因此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会计信息的主要任务是把信息整理成数据,客观评价企业来的盈利与否与状态。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的经营战略也必须紧跟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在期间,会计信息和会计人员就起到中间记录数据的作用,而会计信息需要去引导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变化中能够调整自己正确的方向,进而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为了能够使得经营战略的实现和长期发展,企业应该通过财务预算来提供企业所需要的战略信息,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水平里进行预算,制定合适的经营战略,为企业提供可靠有利的参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具有可靠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准确性和到位程度。

4、会计信息处理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与否是决定其兴败的重大原因,而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决策的主要依据,可以说会计信息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前景。无论是经营战略的制定,还是经营计划的实施,亦或是经营决策的执行,都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此我们必须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只有确保企业具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才能够为整个企业管理系统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

结语

综合上述,一个企业必须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样才能促使自己持久发展,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轻装上阵,实现良好运转,最终形成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的良好循环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萌等.会计信息需求社会化下会计职能的扩展[J].财会通讯;2012(01):11-13.

[2]于东智等.社会责任会计综论[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13(04:99-101.

第2篇

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经营战略选择

一、企业多元化和专业化经营的内涵

股王巴菲特谈到投资风险是,形象的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这不仅适用于资本市场,当企业做决策时同样适用。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在多元化战略风靡全球的同时,很多大型多元化企业却开始纷纷剥离非核心业务而产生一股“归核化”热潮。马克・吐温也曾说过: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那个篮子。

专业化与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下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其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专业化战略是指集中公司所有资源和能力于自己所擅长的核心业务,通过专注于某一点带动公司的成长。核心业务是指在公司从事的所有经营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业务,核心业务构成了公司的基本骨架。我们这里所说的专业化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行业专业化,即公司专注于某一个行业内经营;二是业务专业化,即公司专注于行业价值链中某一环节的业务。

二、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动因

关于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右颍不同理论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交易成本理论、企业的资源禀赋理论、瑞德-拉夫曼(Reed-Luffman)模型和SUB链接观点。各种理论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动因有以下几点:减少交易成本、内部资源能力过剩、外部市场利润吸引、追求协同效应和较低风险等。

三、企业选择专业化经营战略的动因

通过对企业专业化经营战略进行分析,可以将企业专业化经营战略的动因,归结为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其中,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市场创新的不断加快,以及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规模经济的扩展等。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学习和创新引起的企业能力变化,以及企业成长目标的转变,这些都对企业专业化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四、多元化经营战略和专业化经营战略的辩证思考

在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经营战略时,我们需要从宏观环境、行业状况和企业本身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前提法则:企业经营资源充裕程度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企业经营资源充裕。也就是说,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必须拥有一定的剩余经营资源。

(二)起点法则:所在国(地区)市场经济发达程度

企业选择专业化经营战略还是多元化经营战略与所在国(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从美国、西欧、日本的企业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当所在国(地区)经济处于发展初期时,企业多采用专业化经营战略;当经济比较发达时,企业多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而当所在国(地区)经济非常发达时,企业大多又转向专业化经营战略。

(三)行业法则:行业生命周期

一般而言,企业处在行业生命周期前期,应采取专业化经营战略;处在中期,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专业化经营战略或者多元化经营战略;处在后期应积极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任何行业的生命都是有周期的。

五、企业应正确选择适合自身的战略

就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本身来说,并没有优劣之分。国内的一些企业之所以在专业化或是多元化的道路上失败,主要是没有选好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本文提出企业选择经营战略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自身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自身实力的客观评估,在选择经营战略时首先考虑的是企业可能获得的利润,而对企业选择战略后所面临的风险则考虑不周。往往是进入新行业或新领域后才发现事情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旦技术、资金或市场其任何―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发企业的经营危机。由于前期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这时企业往往又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因此,企业要想不断发展,首先就要对自己进行客观分析,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分析产业前景

任何产业发展都具有周期性。国内企业在经营战略的选择过程中应该对将要进入的产业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搞清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应该采取迅速进入占领市场的策略,而对已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则应该慎重考虑,除非企业本身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能够在该产业中形成垄断地位,否则不应贸然进入,避免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后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三)避免主观因素干扰

企业在选择经营战略时往往会受一些不正常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在选择经营战略时不是根据企业需求而选择,而是根据经营者的个人喜好而选择。另外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在经营战略的选择上往往不能自主,行政命令的干预使得企业的经营方向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因素的出现无疑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成功发展,就必须摆脱这些困扰,一切应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重。

(四)企业应变能力

由于市场的需求是变幻莫测的,所以企业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必须对市场的变化有所反映,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无论企业选择的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都并非是一劳永逸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适当地转变经营策略以符合市场需求,从而保障企业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总之,不论专业化经营或多元化经营,只要适合企业的发展,就是好的战略。切勿认为某种战略是万能药,而陷入其中,只有符合自身需要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裘晓冬.归核化――多角化经营业务的整合[J].技术经济, 2002(11):60-61.

[2]陈彦玲、陈首丽,“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思路”[J].集团经济研究,2002.

[3]杨娟.中国企业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112-113.

[4]赵晓玮,康东煦.多元化与专业化的比较与选择[J].经济师,2009(4):233-234.

[5]徐玄玄。从两个经典案例看专业化经营企业的发展战略[N].企业导报,2012(16).

第3篇

关键词:经营战略 路径依赖 变革设计

企业经营战略调整影响因素类型分析

企业的经营战略调整涉及到对战略调整时点之前原有战略的革新甚至抛弃,是对经营路线的重新选择和优化,使之更加适合应对内部及外部经营环境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战略变革往往来自于系统及非系统性两个诱因。一方面,对于系统性诱因来说,包括社会层面上的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变化等,这种变化对于市场需求的原有平衡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在系统性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而冲击原有市场均衡时,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经营条件、理念以及管理者更迭都使得企业战略需要调整。无论是系统性因素还是非系统性因素影响,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中,能否科学和及时地采取应变策略都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市场优胜劣汰作用的主要体现。

一般来讲,企业的经营战略变革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主导,经营者操作水平作为战略变革过程推进保证,而企业经营理念或企业文化则对整个变革起到气氛衬托和质量把控的作用,三者构成了战略变革成功的“金字塔机构”。如图1所示,a、b和c分别代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经营者操作水平以及企业经营理念或经营文化。具体来说:

(一)战略变革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经营战略起到主导和指示作用,因此要打破原有的战略依循路径,首先要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行分析。市场经济环境下,分工协作和比较优势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企业要在竞争性市场上保持比较优势、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专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要具有排他性及低模仿性,并且不局限于企业的个别产品,包括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生产能力、质量把控能力、市场渗透能力以及对于先进技术的运用能力等(何军,2012)。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a位于经营战略变革“金字塔”结构的顶层,是产品开发和推广的源动力,企业管理者的目光不应局限于目前的市场份额,还要以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努力拓展在未来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不稳的企业变革,是本末倒置的变革,不仅不会将企业发展引向正确的轨道,还会损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战略变革企业经营者的操作水平

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变革的直接操作者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战略变革是经营管理人员协议认同后的结果。企业的市场存在以企业家创立和维持经营、拓展市场为表现形式,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直接作用于企业,对于经营绩效以及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营管理者的操作水平是企业战略变革平稳进行的保障,某种意义上说,经营者操作水平决定了企业战略变革的成功与否,因为无论是激进或是保守性的改革,最终目的是优化之前的战略路径,而经营者操作则直接决定了改革后路径的畅通和目的地的到达与否(陈传明,2008)。

经营者操作水平b位于企业战略变革“金字塔”结构的中间部分,位置的居间特性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路径转变的决定性,经营者的价值观、经营素质、管理水平以及战略实行步骤都在这一阶段体现,涵盖了经营管理者的学习能力、管理素质、市场敏感性、组织协调能力、战略变革经验以及操作步骤把控力等基本方面。

(三)战略变革企业的经营理念或经营文化

企业经营理念或经营文化是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分别以企业规章制度和企业运作氛围作为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是企业战略变革的人力资源及制度规章基础,全程影响着经营战略变革的步骤及操作理念。通过对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文化的观察,大量学者给出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成长与发展具有明显联动性的结论,经营理念在企业变革的战略导向、战略激励以及战略协调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对企业发展利益自动靠拢和自

动纠偏的作用,体现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自我完备性,而具有瑕疵或弊端的企业文化往往对企业运营失败具有揭示性或助动性(迪尔克斯等,2001)。

企业经营理念c位于战略变革“金字塔”结构的基础部位,既是战略变革推进的基石,也是战略变革推进的“自动纠偏器”。企业经营理念包括规章制度、企业氛围、产品品牌效应、员工的认同程度、科学的绩效评比体系的建立以及企业的远景规划等,经营理念对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自我完善的企业文化是最为经济的经营战略变革企稳手段。

企业经营战略路径变革案例

htc(high technology computer corporation)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全称为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智能手机作为主营业务,自成立以来,显示出强大的研发能力,进行了许多行业领先的设计和创新,是手机设备制造业的高成长企业,获得消费者的肯定,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地区科技公司十佳”,一度排名全球科技公司第三位。借助于手机通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智能移动时代的到来,公司业绩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在台湾上市的股票一度突破每股1300元新台币,是台湾乃至亚洲智能移动科技的领跑者之一(陈戈,2013)。

在2010年之前,智能手机市场处于发展的高速进阶阶段,htc公司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众多金融机构纷纷给予其股票买入和持有评级,逐渐形成和三星、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三分天下的局面,挤出了传统的业界标兵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公司。然而,进入到2011年以后,智能手机品牌的纷纷崛起迅速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平衡,得益于安卓操作系统的开源性及手机硬件芯片获取的低进入标准特性,众多厂家纷纷进行自主软硬件开发,以低价和高配置策略迅速蚕食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智能手机市场格局由蓝海向红海的转变特征十分明显,大品牌厂商用于科技研发的投入呈现出几何式增长,同时智能手机发展瓶颈和htc产品系列同质化等现象也开始有所体现,曾经以中高端市场作为主要产品指向的htc开始面临净利润下滑和市场份额缩减的局面(见图2)。 由图2可知,htc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转向负值,截止到2012年第四季度,htc的利润增长率依然维持在下滑局面,和巅峰时期222%的增长率相比下跌超过300%,2012年全年都保持负向增长率,企业经营压力空前,继续维持之前的“瞄准中高端市场”战略将使得公司面临利润继续下滑甚至丧失市场份额风险。同时,htc还面临着高级技术员工离职和产品继续创新不强、失去核心竞争优势等经营危机,企业转变经营风格、做出经营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

事实上,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htc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就已经开始放缓,智能手机界竞争加剧,htc之前的发展策略就已经不再适用于剧变的市场环境,与本土厂商如华为、小米、中兴等选择中低端市场作为切入点从而避免与苹果、三星进行直接碰撞不同,htc“定位中高端”、“机海”以及“新产品周期缩短”等发展策略已经不再对新兴市场消费者具有吸引力,从而陷入市场份额骤减的企业危机。

为改变现状,从2012年开始,htc公司开始了经营战略的调整,实行智能手机“高中低搭配”的发展战略,更加重视低端市场,适时的推出了以“新渴望”系列为代表的中低端机型和“one-x”系列高端机型,同时采取去库存化行动,降低原有智能机的销售价格及对主营业务结构进行调整。进入2013年,htc公司继续丰富中低端市场产品,对原有高端市场策略进行微调,改变以往htc智能手机给人机体较厚以及美学不考究的印象,先后推出以“butterfly”和“one”系列为代表的高端机型。同时更加重视对于系统软件的自主整合,尝试引入windows phone系统,而“one”系列机型甚至引领了全金属潮流。在zol投研中心给出的2013年5月国内3g通信品牌市场份额排名中,htc重新回到第三位,占比7.8%,如图3所示。

此外,从2013年的财务数据看,尽管一季度净利润值相对较低,但同比增长率以及二季度净利润增长率预期已经有很大起色,htc从一味承接谷歌安卓的战略发展路径到走出自己的特色步伐仍然不失为一次较为成功的战略转型。利用其传统的软硬件优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智能手机市场红海格局下,htc公司的战略转型将会使得其后续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继续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智能移动终端的领跑者之一。

企业

经营战略的路径依赖特征

从htc的转型之路以及企业变革“金字塔”结构可以看出,一家企业的经营战略变革路径依赖特征体现为核心竞争力刚性、经营者先验行为制约、企业经营文化的长周期性以及既定路径的自我恢复性四个方面,具体来说: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刚性制约战略发展路径的转移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备消费者价值完备、模仿成本高以及市场延展性良好的特点,因此这种核心竞争优势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不仅业界同行难以克隆,甚至对于企业自身来讲也难以进行急转式的改变,战略发展路径的刚性特征突出。核心竞争力刚性以分别以企业软件和硬件标准作为载体,软件载体如品牌、商誉以及人力资源等,一旦树立既定的思维发展模式,采取急停或急转式变革就会困难重重,例如2010年之前,消费者对于手机操作系统安卓阵营htc的直观印象是高端,突然出现的低价位htc手机让人感觉的第一印象是软硬件规格缩水,而不是品牌战略调整。相对于企业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发展路径变革刚性较弱,但需要付出较多的转变成本(郭勇峰,2013)。

(二)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对于经营者的先验行为具有强依赖特性

企业战略变革归根结底是管理者协调的结果,影响企业经营方向的从来都是客观环境变化与管理者经验的结合,管理者根据经验来制定企业发展路径,而市场客观环境的变化领先于管理人的思想意识,领先于其市场经验,因此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讲,摆脱自身过去道路的难度大于对外部环境的摆脱难度。企业管理者长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经验往往制约着其市场敏感性,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强烈依赖于管理者的既有市场认识,先验行为和错误估计会自动将目前的发展路径进行延伸。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发展路径的战略转移通过“急转式”路径是具有短期自损性的,而“渐转式”路径又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和时间,经营者先验性阻挠既有的战略路径发生转移(丁安娜,2013)。

(三)以企业章程为代表的经营文化体现具有设立和变革的制度特征

企业经营文化一经设立,难以进行战略层面的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发展路径变革的最终执行者是企业员工,以主营业务的调整作为具体体现。通常情况下,企业文化的硬性载体企业章程都具有设立的战略性及长周期性,存在微调的可能性较大,然而发生战略性的转移可能性较小,这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合改革,付出成本较大。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略发展路径的实施,因此既定发展路径事实上依附于企业文化,突然由追求精品高端路线、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创新梦想型企业经营文化向充分竞争、全产品线建设、以利润为唯一追求价值的生产加工型企业文化转变,会使得企业既有人力资源强烈抵触,改革成本与收益往往不匹配(陈收,2012)。

(四)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路径的自我恢复性

企业原有经营战略的创立是当时集思广益并且在管理层意愿、政府法律法规、市场供求环境以及员工工作期望等因素间寻求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的打破与重构具有较大的难度,重新找到平衡点较为困难,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前期成本和研究精力,对于管理者意愿的把控、最新法律政策解读、市场环境调研以及员工期望状态中任何一项的判断失误都会使得战略变革发生错误,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往往都具有自我恢复性,自动调整到满足各方条件的平衡点,即使是确立了发展战略路径调整的必要性以后,这种自我恢复性依然存在,需要付出很大的投入来保持战略发展路径调整的持续度以及调整方向,企业战略路径的自我恢复特性是路径依赖的特征之一。

企业经营战略发展路径变革设计

(一)变革成本外部化,以企业间合作减轻路径变革难度 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可以实现不同资源优势之间的互补,特定企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合作甚至并购可以降低维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成本,降低流转费用,并且通过这种外部化行为来调整企业战略转移的路径依赖特征,减小战略变革难度。

企业价值活动的外部化不仅会使得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效率因专业化而提高,还可以在另一个方面降低某个经营环节的退出难度,从而克服路径依赖。往往企业的一体化程度越高,其经营环节就越多,如果降低一体化程度,集中优势资源在少量经营环节,将外部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大,企业的经营空间就会更加广阔,在广阔的空间内进行战略备选方案的选择,就会更加游刃有余。因此,

通过外部联合合作的形式,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成为整条供应链上的有限节点,战略路径变革的外部性效益就会得以体现。

(二)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减小企业战略路径转移的推进难度

企业原有的发展战略路径发生转移,势必要在原有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产生疑惑和阻挠,不同意见的发生一方面在于路径转移粘性,即涉及到企业文化和管理者先验的路径依赖特征,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知识组织创新的忽略,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对于硬件设备的完美利用,还取决于企业知识创新,这种知识创新既包括了管理者、员工的培训和二次教育过程,也包括对企业既有资源和市场创新环境的挖掘。通过知识创新,企业产品的实现过程也是内部知识外溢的过程,降低企业战略路径依赖特性不是要摒弃原有的战略,而是要以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方式来组织管理企业,创造更加方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概念的传授环境,以降低生产管理思维的方式来降低战略变革的路径依赖性。

(三)完善企业决策结构,建立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防止经营战略制定人员构成的局限化和“一家之言”现象。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发生转移,往往要经过公司董事会的讨论,充分听取各位董事的意见,上市公司涉及构成重大事件的战略调整行为按照规定要召开股东大会,这个过程相对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可能有些漫长,然而相对于只听从具有绝对控股权的股东之言而采取经营战略的改变,更加具有稳妥性和推进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还是采取“家长制”管理,由大股东一个人决定企业事务,然而这种看似高效率的企业事务处理模式却隐藏了巨大的风险。以经营战略转移为例,盲目上马未经讨论的项目,改变企业主营业务,不仅短期内不会实现利润增加和市场拓展的变革目的,还将巨大的转移风险和成本进行了承接,对于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经济和企业微观个体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摆脱企业发展经营战略路径转移粘性不应该建立在积累风险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头脑风暴仍然有必要(于水,2012)。

(四)采取循序渐进的柔性变革方针,将战略路径变革的依赖特性层层释放

突破传统的“急转弯式”企业发展战略变革模式,采取循序渐进的柔性变革方针,将战略路径变革的依赖特性层层释放。柔性战略变革模式采取不同于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改变等方式的大刀阔斧改革,而更加类似于对于产品生产和市场定位方面的微调,在不对之前的战略进行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释放部分资源于试点战略方面,如果试点战略产生收益且发展较好,则逐步向此战略方向转移。

这种策略方法的优点是减小了企业发展战略路径转移的难度,更加容易突破制度和经营者心理的防线,变革有层次性和条理性;缺点是造成了企业资源的分散化利用,无法将全部资源集中于重点领域进行攻关,而且由于是采取点状试点战略分布方式,需要企业各个机构进行配合,需要投入的人力及物力成本较大,且试点战略成功与否具有不明朗性,不适合大面积推广,企业战略发展路径转移难度的层次性剥离对于降低依赖粘性和战略转移推广成本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军.企业社会资本与创业战略决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2008(6)

3.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郭勇峰.企业战略转型的逻辑[j].现代管理科学,2013(1)

5.陈戈.资源基础转变与科技代工企业升级—以台湾宏达电子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

6.丁安娜.高管团队的时间焦点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d].浙江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组织结构 企业战略 企业内部资源 企业外部环境

组织结构是企业存在发展的形式,组织结构合不合理,对企业有非常大的影响。而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地认为有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企业的技术、人员的素质、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生命周期等等。因为要考虑的因素过多,难免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会出现混乱,失去重心。这个重心是指应该更多考虑的因素,而那些不重要的因素就要弱化甚至省略。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其内在联系,以及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程度,以至找到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的主线。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组织结构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把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权变因素分为三类: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企业战略。除了原有的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外,将企业的技术、人员的素质、企业规模和企业生命周期归并到企业内部资源。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得出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共同决定企业战略。其次,分析企业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对组织结构的影响。通过上述两步分析得出一个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组织结构设计模型。

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战略关系分析

传统的战略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对战略的决定作用上,是从环境到企业战略的单向线性思维模式。因而在传统的战略分析框架中,企业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主导力量。环境的特点,决定着企业的战略以及企业要进入的行业。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这种由环境到战略的单向线性思维模式,在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中相当流行。例如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波士顿矩阵,以及后来安索夫的增长向量分析模型等都是以既有的产业为研究出发点,其发展战略是在业已结构化的产业内为企业寻求生存与发展空间。这种战略分析模式忽略了企业的战略选择能力,是在行业范围内进行的“微观环境分析”。到20世纪80年代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的思维模式即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理论对企业战略分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理论基于产业选择这一出发点,强调竞争战略必须首先分析有吸引力的行业及其周围环境,而后制定与选择企业竞争战略,使企业尽量避免栖身于无吸引力的行业,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外在环境,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定位,及其价值链上的活动。

虽然波特的理论是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有了选择环境的权利,但由于这种理论先天对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忽略,仅仅适用于相对静态的竞争环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企业竞争环境的日益动态化,企业战略分析思维模式逐步开始转型,即以产业组织的战略分析思维模式向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思维模式的转变。理查德•鲁梅特(Richard Rumelt)在1982年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内部资源所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1984年,随着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企业能力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阶段,它在本质上是对贝恩•梅森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结构主义和对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反叛与矫正。

资源基础分析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伦敦商学院的哈默尔(Hamel)和密西根大学的普拉哈拉德(Prahalad),他们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它应该成为公司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

不过由于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测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有效的测量分析工具,所以尽管核心能力理论目前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在企业中运行还有一定的难度。但资源基础分析理论却使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时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传统的战略分析思维模式和资源能力分析模式各有优缺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因而,把两种思维模式整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这个整合模式的提出,意味着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既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又要考虑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约束和企业的核心能力,即顺应环境的变化,把握机会,避开风险,又能避开企业的弱项,发挥企业的长处,如图2。

企业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分析

对于战略和组织结构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是美国的钱德勒(A.D.Chandler)在1962年发表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书中根据他对美国70多家大企业的调查研究,对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结构跟随战略”的观点。研究证明了战略决定结构的观点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单一经营战略和多种经营战略

从企业经营领域的宽窄来分,企业经营战略可区分为单一经营战略及多种经营战略。对于不同的经营领域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

单一经营战略 由于企业自身的特点,企业的经营范围只局限于某一行业或某一行业内的某种产品。与这种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是通常的集权职能制。一方面是由于经营的产品品种单一,管理比较简单;另一方面实行集权职能制,比实行事业部制及矩阵等结构形式,更有利于减少管理人员,降低成本。

多种经营战略 即企业经营领域发展到行业内的多类产品或跨行业经营。这又可细分为多种情况,分别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

第一种,副产品型多种经营。企业在生产主要产品时,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等原因,还同时生产经营某些副产品,而这些副产品已超出了本行业的范围。这类企业看上去已成为多种经营但经营重心仍是原来的主业,副产品的生产经营不过是附属性的。所以它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同单一经营很相似,也是相当集权的职能制。不同的是企业对副产品的生产经营,应当有单独的经济核算,以便体现副产品生产经营对公司的经济效益。

第二种,相关型多种经营。又称为横向一体化。这或者是为了发挥同类技术特长横向地扩大生产经营范围。这类企业的经营重心通常属于下游产业范围。如最终产品的加工装配、批发、零售等。实行这种战略的企业,宜采用分权的事业部制。当然分权并不是彻底的。在公司一级仍有颇为庞大的行政队伍,许多诸如市场营销、研究开发等工作,可能仍由公司一级的职能部门来负责进行。

第三种,非相关性多种经营。又称多角化经营。企业进行多角化经营的目的是分散经营风险,保持均衡的投资利润率。对于这类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应实行较为彻底的分权,实行母公司制,即总公司对各经营部门只起一个持股公司的作用,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总公司一级的行政机构十分精干。从事各项生产经营职能的部门都放在子公司进行。以保证子公司有足够的独立性,根据本行业的特点来从事经营管理。特大型的公司,由于下属公司的数目太多,不可能由总公司一一直接管理,也可以对一组子公司设置联合经理,其作用相当于这些子公司的董事会,由其来履行总公司对子公司的人事、财务决策。

第四种,相连型多种经营。又称纵向一体化。这是指在生产技术上有一定联系的纵向的跨行业多种经营。这类企业,各经营领域之间的联系,比起多角化经营来说较为紧密,但又不如相关型多种经营。因此,其组织结构的特征,是介于相关型多种经营同多角化经营之间,采用混合型组织结构。这类企业的经营部门往往受到总公司较多的制约;有些经营部门比较独立,实行母公司制;还有些经营部门,可联合为一组,设立联合的管理机构。

不同的战略中心

美国的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务》一书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整个企业组织结构如同是一幢建筑物,各项管理职能如同建筑的各种构件和砖瓦材料,而关键性的职能,就好比是建筑物中负荷量最大的那部分构件。因此,任何一家卓有成效的公司,其关键职能总是设置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中心地位。而关键性职能是由企业经营战略的中心所决定的。不同的战略中心,就会有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常见的大致有质量型、开发型、营销型、生产型等结构类型,它们根据不同的战略中心的要求,分别把有关的管理职能置于组织结构的中心地位。

不过,有些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并没有突出某项职能,而是并列的结构。有两种可能,企业的发展战略还没有明确;二是组织结构设计的缺陷,没有把关键性职能放在组织结构的中心地位。

保守型战略和风险型战略和分析型战略

美国的迈尔斯(Raymonde Miles)和斯诺(Charles Snow),根据对既定产品或经营项目如何进行竞争的方式和态度,将经营战略区分为保守型战略、风险型战略及分析型战略三大类。它们也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三类不同的战略分别对应的组织结构如表1所示。

上面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但并非战略决定了组织结构的全部,它只是决定了组织结构设计的主线,还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直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例如,企业的规模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影响,但它也会直接组织结构产生,这里企业的规模主要是指职工人数,虽然企业规模在战略中有所反映,但职工人数对于组织结构幅度、部门数量、管理层次的设计还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图1中,除了从战略到组织结构的一条主线外,从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外部环境到企业组织结构还有两条虚线,它们表明了这两类权变因素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根据著名的2/8原理,80%的结果往往是20%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对于权变因素的考虑应该有所侧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文探讨了以战略为主要权变因素的组织结构设计思路,希望能给管理者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对策

一、企业战略管理及其作用

1.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为获取自身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在结合自身和市场变化的实际之上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对其自身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能力进行系统分析,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制定为实现这一科学规划而进行有效实施、监控和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最终达到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企业只有洞察市场给予的机会和企业所处的经营地位,加强对市场外部环境的研究调查,随时关注各业务环节的经营战略,把战略管理放在企业经营管理之首,用差别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1)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由于企业战略管理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纳入了变化的环境之中,管理工作要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这就使企业管理者们更加科学的进行决策,准确的指引企业发展方向,找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从而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外在经营环境,从而使二者达成最佳的结合。

(2)重视企业战略的实施

由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只是一个开始,战略的实施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这就使企业的战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随时更改企业的战略决策,使企业战略得到不断完善,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有利地位。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更能体现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3)日常的经营与计划控制结合在一起

由于企业战略管理在实际中把战略付诸实施,而战略的实施又需要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的经营与控制计划当中,这就把企业的近期发展目标同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结合了起来,既能处理好企业当前的发展问题,又可以为企业规划好发展的方向,从而可以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参与战略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1.企业制定战略管理的能力欠缺

我国的企业起步晚,但是发展较快,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方面存在轻率冒进的现象,有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对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市场竞争的变化并不在意,而是照搬其他企业的战略管理决策。虽然这些战略管理决策是科学和合理的,但是并不适用于每个企业,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竞争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区别对待,我国的企业战略决策者缺乏基础的独立判断能力,导致众多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大同小异,最终只会造成企业战略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制定战略管理片面追求规模效应

我国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时,普遍认为企业的战略制定应当有一个远大的发展目标,来激励企业一直前进。在国内企业间流行一种定向思维,即认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就是要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这种战略管理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企业纷纷走上了扩大企业规模,实行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许多企业通过所谓的强强联合和强弱联合,诞生了一大批所谓的大集团、大企业,在资金、人员、实力方面实现了集聚。但是,由于企业的规模过于庞大,难以形成一个连接到对方,互相配合,整体战略管理,不能真正利用规模效应和协作,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业绩不理想或由于不适当的利润再分配导致增加冲突,矛盾,或因为战略突然失败,缺乏管理能力放大等。

3.战略管理实施脱离企业实际

新的战略管理与企业旧的组织结构不相匹配。战略管理的变化要求组织的结构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决定资源的配置方向。我国许多企业不顾企业经营领域、产品种类和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仍然以旧的组织结构去实施新的战略管理,这种做法往往使战略管理实施的结果毫无效果可言。

在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过分重视企业的如何发展,忽视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可能遇到的危机缺乏必要的战略应对措施,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不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

三、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我国企业在积极扩展业务的同时,要把战略管理纳入整体的经营管理范畴,从根本上改变重业务轻管理,重外延扩张轻内控建设的局面。通过转变经营方式,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来抵御企业的外部战略,同时从思想意识、机构控制、制度建设、实际操作上入手,努力构建全方位的战略监管长效机制,把企业内部经营战略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1.增强企业竞争力应对外部战略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后行业全面运作世贸规则的第一年,随着国家对产业规范管理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企业面临新一轮洗牌。以品牌作支撑,以综合销售求规模,以诚信服务创品牌成为现代企业抵御外部战略的主要手段。

我国企业要牢固建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增强品牌的拓展力度。重点做好服务配套功能,使公司服务供应链得到进一步延伸。形成集生产、销售、维修及检测为一体的大型经销网络,转变经营方式、盈利模式增强企业抗战略能力。

2.树立战略意识,切实防范经营战略

我国企业应进行全员防范经营战略系列教育,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做好防范经营战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个人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疏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负面的效应,提到与企业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的高度来认识。同时建立防范经营战略激励和约束机制,包括预防管理战略在员工绩效考核内容,员工分配挂钩商业战略和性能,以防止进一步提高员工意识,加强规范操作意识,立足本职岗位,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

3.合理划分组织机构,完善公司战略决策机制

我国企业应建立健全与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简单、高效、协调,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保证各层次目标的实现。在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决策前先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评审意见,通过集思广益,运用集体智慧来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防止企业经营决策的盲目性和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减少失误,使企业的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经营战略,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形成战略管理机制

我国企业应以制度为标准,检验经营管理的效果,制定一系列精简实用、职责分明、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保护、监督、制衡的作用。以授权审批为原则,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并针对操作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在制度上明确程序,进一步增强防范力度和可操作性,对于投资、担保、资产抵押、固定资产购置、重大合同、资金调度等重大经济事项,企业应制定专门相关的规定,明确权限与责任,明确经济事项的决策、审批、实施的流程和顺序及经济责任问责制,使企业的经营、业务、管理活动有章可循。

5.强化内部流程管理,保证企业运作顺畅

我国企业应始终通过内部审计,把战略管理贯穿于日常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之中,把加强内部流程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可起到强化内部控制,推动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完善的效果。

(1)业务流程管理

经营业务严格执行业务流程制度,采用规范化、标准化的处理方法,形成书面纪录。采用统进分销、品牌资源共享的模式。加强资源采购管理,落实好资源对口,市内外社会资源,提高采购专业化程度和组织能力。

确保适销对路,确保网点销售需要避免存货滞销及缺货战略。加快分销和资金周转,把握好厂方的商务政策和库存政策,运用厂方的授信额度做大销售规模,盘活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降低现金流量战略及筹资战略。

各职能部门关系应建立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相互控制的关系,形成一种监督协作的氛围,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健全内部控制工作体系,确保公司资产的安全、规范运作。

(2)网络控制

根据我国企业下属销售网点较多,分布广的特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采取委派制,各销售网点由企业统一进行资金调度、销售结算,实行一体化管理,有效地控制了经营网点的销售活动,及时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也防范了实际操作给企业带来的经营战略和筹资战略,达到了对下属网点直接控制的目的。企业通过任命经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建立起企业对下属子公司的间接控制。评价每个下属子公司的盈利性、现金利用率和资源运用效率,有效防范投资战略。

(3)内部审计

加强关键控制点及各个环节衔接的监督。企业应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及时发现进、销、存、收付款等营销及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向相关责任人了解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堵塞漏洞。战略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建立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战略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健全完整、运行灵活的控制网络,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建立企业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相适应的经营模式,关键是强化企业内部的战略管理能力控制。做好了对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经济责任问责制、网络管控长效管理,等于造好了一堵企业战略的防火墙。企业外部市场变化再大的震荡起伏,都可以牢牢驾驭市场机遇和挑战,最终获得良好收获。

参考文献:

[1]杨纬隆 林 健:企业战略管理的博弈特征与建模[J].改革与战略. 2007(07) .

[2]张玲玲 林 健:企业IS/IT战略规划模型框架研究[J].系统工程.2001(02).

[3]胡 敏:竞争情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J].安徽科技.2011(08) .

[4]周 航 张荣荣 杨海东:博弈论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途径[J].商业经济.2007(01).

第6篇

一、企业成本管理与经营决策原则

第一,企业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是指一个企业以经济目标为中心,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编制、执行、监督、调整以及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日常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主要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利润管理等三个部分。

一是成本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在项目经营管理中的资金分配与使用,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依据,企业成本管理必须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物资采购、物流控制、人员出差等多方面综合施以影响,以节约财务费用、服从企业成本管理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另外,企业资金的持有量也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度以及企业融资的难度,这些都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成本管理是利润管理的根本前提。企业在承接某项工程或项目前,都必须按照要求进行招标、投标工作,在此过程中,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决定了企业报价的高低,也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如愿拿到该项目,并获取利润。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报价较低的企业更有机会拿到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

第二,企业经营决策原则

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努力降低自己的日常成本,这也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于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决策核心,必须遵循经营决策一般性原则。

一是系统统筹原则。它要求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有整体观点、综合观点、连续观点。决策的任何一个步骤、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应该放在决策过程这个大系统中来考察,切忌片面地、孤立地、就事论事地做出决策。

二是风险预警原则。任何决策都有一定风险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各种决策方案的风险性。一方面,既要敢于冒风险,一点风险都没有的决策是极端保守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盲目决策,不顾风险。

三是信息收集原则。信息的准确、及时是经营决策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决策就成为无米之炊;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决策所需的信息收集得越多、越准确、越及时,决策的基础就越坚实,决策的成功率也就越大。

四是反馈诊断原则。反馈就是对决策所导致的后果及时进行调整。由于环境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最初的决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保证经营决策合理化、科学化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经营决策方法

第一,定性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直接利用某一专业领域专家的经验,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难以定量化的决策问题,同时也可对某些应用定量决策方法作出的决策进行印证。

第二,定量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决策的常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关系表达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复性、程序性决策。主要方法有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决策3种。

第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这种类型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对未来状况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审时度势的胆识,并可以用各种决策标准进行分析和衡量,帮助决策者进行判断和选择。对非确定型决策,不同决策者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采取不同标准,作出不同的抉择。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经营决策的相关措施分析

第一,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合作。企业要充分结合部门间的优势,群策群力,结合企业实际,共同制定企业成本管理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相关财务人员要加强对企业日常运营成本的核算,并将结果迅速反馈给上级职能部门,企业管理经营者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措施,确保成本管理的最优效果。此外,企业内部各部门间要互通有无,加强经验交流,可以通过组织技术练兵、优秀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加强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和成本管理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企业成本管理考评体系。良好的成本管理考评体系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成本管理考评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专业成本管理考评机构,完善考评制度,明确考评指标,逐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企业成本考评体系。企业一方面可以在考评中查找问题、改进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奖励先进、督促后进,从物质上激励员工,从而确保企业全面成本管理工作的最终实现。

第三,突出员工主人翁地位。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员工工作态度的好坏、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经营决策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广泛深入企业员工内部,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员工的主人翁地位,鼓励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提升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在工作过程中,要一切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全体员工拧成一股绳,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能力,增强企业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

四、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的策略

第一,更新企业经营战略观念。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在企业变革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经营战略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树立竞争的观念。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目的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可以通过经营决策管理,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地位。其次,树立创新观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创新观念,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运行。再次,要树立风险经营观念。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要善于对环境进行科学预测,有效预见各种企业风险,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

第二,不断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首先,要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施作为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组织企业战略的实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的有效运行。其次,在企业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原有战略的评价和调整。要把原有战略和当前战略相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并进一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使企业经营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再次,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日常管理。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的现场管理和外部的市场销售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经营战略更好地得以实现。

第三,完善战略选择和战略定位。

第7篇

关键词:专业化公司;经营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106-01

1正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是实施专业化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目标市场定位是根据企业产业和产品发展方向,确定企业核心产业、产品,进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提高价值的竞争能力,是稀有的竞争能力和难以模仿和学习的竞争能力。选择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策划的前提,有了正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明确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实行专业化战略成功的基础。泰安天元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把目标市场定位为综掘机的制作、安装、维修及矿山大型设备的安装撤除,努力打造自己专业化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2实施项目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项目管理作为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体现了建筑企业生产方式和社会化管理需要,工程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效益的源泉。可以说抓住了项目管理就抓住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牛鼻子”,抓住了纲。结合天元安装公司实践看,项目管理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多年来公司的成绩都与项目管理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司积极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等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保证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3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行业市场壁垒减少,国内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必然日趋激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来“僧多粥少”的工程建筑市场上,又进来了一批“本领极高”的“洋僧人”。国有大型设备安装及建筑企业面临的已不单单是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而是有集民营的灵活机制、外企的品牌、国企的人才等诸多优势于一身的新的竞争对象,因此国有大型设备安装及建筑企业必须走专业化战略。通过精干主业、分流辅业和辅业改制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专有技术人才是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企业不仅要保证施工任务的完成,保证建筑产品质量,还要承担很多的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为了推行专业化发展战略,为了面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必须尽可能提高职工的学习层次,调整员工的知识结构。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市场服务意识、技术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整体上提高职工队伍的知识技能水平。

5培育发展专有技术是实施专业化战略的根本核心

第8篇

(一)成本本质的一般理解

在会计研究领域,成本是一个发展变化最大的概念之一。财务会计学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的代价,或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支出。这一认识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管理会计学则认为,成本是实现一定目标未来要付出或承担的价值牺牲,甚至包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收益的代价。美国会计学会在《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中给出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这一概念充分考虑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概括内容相当广泛,且十分抽象,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上,而是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目的上。它强调成本是在特定目标下将要付出的价值牺牲,并以此认识为基础,重整企业的成本规程,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服务。同时,提醒我们在设计成本计算程序或为成本管理提供服务时,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的来展开。

我们注意到,这一定义给出的成本本质内涵是“价值牺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觉得这一说法过于抽象。价值是货币计量的结果和表现,此处的价值是货币计量什么事物的结果和表现呢?我们认为不管这一事物是什么,它才是成本的本质。我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必须认清这一事物,才能使成本管理变得具体,其方法的运用才会可靠有效。

马克思指出:“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价值中减少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及资本家自身耗费用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成本价格”。这是我们一直信奉的关于成本本质内涵的经典论述。马克思从补偿角度论述了“资本耗费”这一成本范围。资本耗费即成本,只包括C、V两个部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成本即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本,是指商品生产中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所构成的价值,不包括剩余价值(m)部分。而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生产成本,如果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价值补偿不足,就会从(m)中加以补偿。这一观点其实也是从补偿角度来认识成本,是马克思资本耗费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实用主义)。在会计中,资本家的资本表现为一种权益,投入企业后,总是对应着一定的占用形态,而表现为资产,因此从占用形态来说,权益以资产而存在,然而,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本家的权益不会被耗费,被耗费的实际是资产。因此资本耗费从会计观点来看,就是资产的消耗,或者说,资本耗费是以资产消耗加以确认和计量的。而资产是一种企业拥有或可控制的经济资源。

(二)资源及其企业观

提到“资源”,人们自然会想起矿产、河流等自然形成的为人们所利用的物品。通常资源一词最一般的意义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为人类有用的资财。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用物即资源,无用物即非资源。因此,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矿产、土壤、植物及动物等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种房屋、设备、其他消费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美国著名的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认为: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由于资源具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多种属性,因而,它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没有发现或发现了但不知其用途的物质不是资源,虽然有用,但与需求相比数量太大而没有价值的物质也不是资源。技术、信息和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可以把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宝贵的资源。

经济资源是一般资源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指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的,并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财来源。其范围仅包括人类所需求的一般资财中,作为生产投资要素的那部分资财。具体地说,经济资源具备的特征为:(1)有用性,即必须是为生产或消费者所需求的,对经济生活有用,(2)稀缺性,即表现为社会需求量与存在量有差距,并非取之不竭;(3)可选择性,即指资源的用途可以有多种选择且可循环使用。

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因为只有具备了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企业才能依靠资源的潜力的发挥,才能赢得利润,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或目标。

单一资源是难以创造发挥其潜力的,企业的收益必然是不同种类的资源相互组合、相互“激发”的结果。所以企业必须拥有多种形式的资源,即既要具有有形资源,又要具有无形资源,既要具备物质技术方面的资源,又要具备人力,财力方面的资源。

一个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其生产经营必须耗用材料、人力和财力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本质就是资源或是原始资源的转化物。所以,我们可以说,所谓费用就是资源的耗费(或转化)。耗费(或转化)过程是各有不同的,如会计上称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内容(除投资)大都会转化成费用。资本性支出的内容是分年度逐步转化,而收益性支出则在年度内直接转化。当企业发生这两种支出,其实就是用一种资源置换另一种资源,是一种资源形态上的置换。其原因是因为生产经营需要不同资源组合才能实现。当我们将这些置换后的资源与一定的生产经营目的相联系,按一定期间或一定目的来归结这种置换时,就形成了置换后的资源价值(成本),被置换的资源其实就可以认为被耗费了。当然,是一种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往往只认识到企业内部诸如材料、人力的耗用才是一种耗费。其实这种耗费,也只是一种置换,即将材料、人力等资源置换为产品这种资源。从广义上理解,无论是企业外部置换还是企业内部置换都是耗费,即费用。再将这些费用按照一定标准(或目的)加以对象化就形成了特定对象的成本。因此,成本的本质就是一种资源耗费,所谓计算成本就是对资源耗费的计量。认识成本这一本质,会引起我们对下列问题的思考:

——关于成本的研究必须以资源及由其而产生的行为为内容进行思考,

——关于成本的管理必须以资源配置及其效率为中心进行实施,

——关于成本的核算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的(或目标)为标志进行设计。

二、企业资源及其配置

(一)企业资源的种类

以一个企业或公司角度,研究的重点显然是经济资源。基于资源企业观认为,每家公司都拥有大量独特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Capabilities)就是所谓的资源。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将经济资源按其经济属性,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类。其他资源则主要是指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就一个公司或企业来说,经济资源可分为:(1)有形资源,也称有形资产,是指具有一定实物形态的资源,包括生产设施、原材料、产品等,它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充分表达。(2)无形资源,也称无形资产,是指诸如公司的声望、品牌、文化技术知识、专利和商标以及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等不具有具体实物形态的资源。(3)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概念是一种微观意义的人力资源,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4)货币资源,是指在企业中以货币等形态存在的资源,确切地说是价值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如现金、银行存款及应收款项。(5)组织资源,是指资产、人员与组织投入产出过程的复杂结合而表现出的能力。

从企业资源的会计计量看,资源可以分为可计量资源和不可计量资源。可计量资源是指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资源,如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可以计量表达的资产等。不可计量资源是不能用货币加以确定计量的资源,如上述的部分无形资源、部分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等。

显然,企业生产经营既耗费有形资源,又耗费无形资源;既耗费可计量资源,又耗费不可计量资源。从费用的成本一般内容来说,涵盖了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但是从会计计量与核算角度来看,费用成本主要包括可计量资源的耗费,也就是必须能够对其进行货币计量,才能纳入会计的费用成本的核算。企业成本信息主要也是指这部分资源耗费,对于不可计量资源的耗费,只能作为辅助补充的信息,在相关信息报告中采用文字(而不是确定的数字)来表达或反映。

(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资源的配置一般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的要求,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同资源构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也可以认为企业资源配置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目标将资源的用途在不同的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进行不同的分配。

资源配置的原因主要来自资源的稀缺性和可选择性,这两种特征使得企业资源配置有合理或不合理的问题,即迫使人们对资源配置加以研究,而克服其稀缺性和可选择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资源配置研究的焦点应是配置的有效性和资源消耗的节约。就企业来说,最高目标是追求消耗降低和收益增长,而消耗的降低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影响收益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最具控制力的因素。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消耗的降低上。因此,企业管理中必须引入资源配置的问题,探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一个企业必须拥有资源,在开办时就应考虑所需资源的配置,要按照产品目标来规划资源用途的分配。在进入正常生产经营状态而去合理消耗资源(或进行资源转换),从而使生产经营中资源消耗降低。

资源配置一般理解为利用资源的可替代性,使之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的分配。就社会资源来说,资源配置就是选择用途置于不同部门或地区。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市场配置是指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按利益驱动原理将资源配置于不同的部门和地区。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体制中,资源总是向收益最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市场供求比例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价格波动,将把资源配置于适当的部门和地区。政府配置,也称为政府干预,即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调节资源配置的格局和规模,以降低资源配置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政府配置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它可以大大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和垄断趋势。

企业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资源企业观的基础上的,根据企业的目标(主要是产品)和企业所处的资源环境,对资源不同用途加以合理利用和组合。一个企业可以依据自己的产品进行资源组合。我们所谓对企业进行管理,以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对资源的管理,企业的效益也就是资源有效性的体现。企业的资源配置贯穿着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因为产品就是资源配置的结果,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的资源不断地按工艺要求附加上去,被消耗转化为产品。当然,企业的资源取得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不是孤立的。因此企业资源配置也必须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必然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一部分。然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不尽相同。一个企业一旦设立并投入生产经营,其设备或工艺过程决定着产品生产的行业性质。要想改变这种行业性是很难的,最起码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企业资源在企业设立时就要考虑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也只有这个时候影响最大。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有关于资源配置的分析,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地区和行业以及资源供给的可行性。要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就必须分析国家和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以及对即将设立企业的影响。从这一意义说,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仍然包括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两种方式。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资源配置还存在着具体方式。笔者认为,企业资源配置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两种具体方式。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是美国工程师麦尔斯(L.D.Miles)在进行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对短缺材料寻找代用品时发现的一种价值分析体系。

价值工程成功地被世界各国所推广运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价值工程对“生产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紧缺的”的认识。消耗的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是费用或成本。资源的稀缺性迫使节约成本,从而使“价值”上升。麦尔斯指出:“功能导向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完成人们渴望与需要的新功能为中心而利用资源的,而价值导向工作的目的,则在于用更少的物资资源和时间资源来完成这些预定的功能。实际上,成本是一种衡量资源消耗数量的尺度。价值工程则作为一种更优利用资源的研究,帮助人们合理使用每个单位资源以满足更多的需要,因此,它是一种更加有效利用资源、增进人民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价值工程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主要是运用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准备阶段,主要是以价值提升高度阐述成本(费用)的节约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作业组合是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而必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合理组合。这些活动是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它是需要各种资源供给的,是一种资源的组合。价值工程突出某一种资源的功能替代,而作业组合关注的是多种资源的合理组合,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作业组合之所以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是因为作业组合的成因是适应围绕产品而开展生产经营的需要。产品的生产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来完成,企业的经营同样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完成。同时,作业也具有替代性,也就是说,同样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活动来完成或达到,但是不同的行为或活动将会需要不同的资源。因此,不同的作业选择和组合必然会对资源用途采取不同的选择。

作业组合这一配置方式与价值工程方式一样必然受到特定产品特定工艺技术要求的制约,会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企业设立、产品选定时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而一旦确定,企业资源配置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这两种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资源配置更多地追求企业资源消耗的节约,企业资源配置有效性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真正目标所在。

作业组合方式源于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要以价值工程方式为基础,而价值工程方式主要源于产品功能组合的需要。作业组合方式对于价值工程方式也必然有“反作用”。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价值工程方式从资源替代角度认为更换某种资源重新配置有效且节约,但是作业组合达到产品功能却很困难或可以组合实现功能但成本很高。也就是说作业组合方式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无效或浪费。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将两种配置方式互相协调而去考察整体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和节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预先必须进行价值工程配置方式和作业组合配置方式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展开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企业预算工作。

三、成本管理战略

(一)战略和经营战略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ies,其含义是“将军”,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计划)的基础。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目标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

从“战略”到“经营战略”的演变说明,经营战略是一种以变革为实质的概念,让我们注意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所涉及到的全部因素。在过去,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诸如技术、工艺、资金、耗费等某一项“战术”上的因素,不能将我们仅认识到的因素联系(组合)起来去考察企业在竞争中的水平和层次。因而,我们的经营就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抓住一个因素,“穷追猛打”,使之达到控制目标,却花费了很多蛮干的费用。(2)追随别人之后,不管自身现状,照搬照套,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见成效。经营战略思想的引入,使企业经营关注一些新的方面:(1)关心企业外部胜于企业内部,特别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的产品构成和销货市场,决定企业干什么事业,以及是否要干:(2)企业现在和未来经营成效的测量标准,即企业要达到的目标,(3)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性:(4)企业总体日常控制体系的建立,如作业管理规定。

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目标应是以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目标,并加以具体化。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之一。成本是资源的耗费,控制成本、降低资源的耗费,必然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及目标之一,经营战略中,这二体系就构成了成本管理战略。

(二)成本管理战略的构筑

经营战略的特点在于:(1)全局性:(2)长远性;(3)抗争性;(4)纲领性。作为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的成本管理战略也具有这四个特点。问题在于既然将战略的思想引入成本管理,如何来确定成本管理战略的具体内容,或是在传统成本管理思想有什么必须突破的。

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所采用的方法也是限制消耗、节约开支的一些硬方法,追求一种成本的绝对下降,加之引入的加强考核的方法,将成本指标压得很低,并与职工利益相结合进行考核,搞得人人自危,甚至被“逼”去偷工减料以达到指标。当然,笔者并不否定这种绝对控制的方法,但是,成本下降总是有极限的,压到一定程度已无法改变。此时,这种绝对控制方法就不适用。那么就要采取一种相对控制方法,即通过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来改变成本发生的动因。如通过技术改造、管理思想的变革和新的生产组织的引进等途径,使成本持续降低。这就是成本管理战略的起因。

成本管理战略就是企业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和环境,联系企业经营目的,正确分析和判定企业的费用成本在市场竞争对手中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物流技术、资源配置及作业管理等一系列方法,制定成本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实施方案,以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取得竞争优势。简言之,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围绕成本费用而开展的一种长期谋划。与经营战略一样分成两个阶段: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

成本管理战略规划分为下列步骤:

(1)规定组织使命:根据企业经营目标,按企业各组织的职能,规定其在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创造一种人人重视成本的氛围。

(2)制定方针:根据企业成本目前水平,由各职能部门提出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3)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汇总各组织机构的方法和措施并分析其可行性,确定成本管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4)鉴别方案:采用一定预测决策分析方法,围绕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方案。

(5)选择战略:其实是指对上述(4)战略方案的选择。其原则是成本管理战略必须适应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管理战略实施分为下列步骤:

(1)确定组织结构:根据新选择的战略,按照企业管理的原理,确定层次分明、责权利相联系的实施战略的主体(即组织结构)。

(2)管理组织活动:按企业各组织机构的作用,下达其目标,并要求各组织机构严格执行。

(3)监控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中的有效期:每个战略方案的实施都有一定时期,为了实行动态过程控制,要定期检查和考核各组织的目标完成情况。

(三)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应关注的问题

本文认识到成本是资源耗费,并结合战略管理的思想,是期望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成本管理战略的思路。这一思路提醒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应关注以下问题:

(1)成本管理必须扩展到自立项、设计至销售、使用整个过程。因为,一旦某一项目确定后,各种技术条件已基本固定,该企业的成本费用发生也相对确定了。“在产品的策划、构想设计阶段,成本的66%左右已经被决定即无法在后续阶段更改了。因此,这一阶段的成本管理较之后续阶段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样,销货于顾客以后,使用过程还会出现返修退货现象,这也会使企业成本费用升高。

(2)结合资源配置的原理,重构企业作业链和价值链。正如前述,企业的作业链的形成其实是资源耗费或置换的一种连续形式。按照作业成本管理的思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此,可以对企业的作业进行分析,利用先进的制造理论,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如JIT,CIMS等),重新构筑作业链,减少成本发生的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从而使企业价值链得以优化。

(3)重视过程控制,根据企业工艺流程,制定各种作业文件,使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化。虽然在设计及规划中有较好的作业组合,但是如果执行这些作业的人或组织工作不规范,无标准可寻,也是难以实现设计和规划时的“美好愿望”。因此,制造出各种工作或作业的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加以控制和考核,才能使成本管理(战略)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史忠良肖四如著:《资源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2.[美]阿兰。兰德尔著施以正译:《资源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3.史忠良肖四如著:《资源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4.干春晖著:《资源配置与企业兼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