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6:52: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监管 建议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领域内的经济参与者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范围广泛,包括技术、操作、信用、市场等多种风险。不同领域都存在不同的风险,然而由于金融风险独特的影响性,使金融风险监管备受社会各层的关注。

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两面性。金融风险可能会导致经济参与者遭受损失,也可能会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2.伴随性。金融风险伴随着资金借贷与经营的全过程。

3.直观性。货币资本的变动是金融风险的体现形式,可直接观察货币的变动情况判断风险的影响。

(二)金融风险管理

所谓金融风险管理,是我国从事金融学研究的学者通过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对金融风险做出评估与监管,以达到规避风险、利用风险创造更多价值的目的。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可以创造更多收益。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从事金融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般来说,金融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步骤:

1.风险识别的目的在于对潜在或已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研究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2.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以及影响程度做出评估,以便于风险控制中控制工具的选择与成本控制。

3.风险控制是在上述两项步骤完成的前提下,选择风险控制工具对金融风险做出最有效的控制。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从198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本文对1986年到1993年的金融风险管理不做阐述。1994年,我国投资规模急速扩大,物价上涨与货币的大量发行成为我国当时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国家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量、控制投资,降低了贷款规模,最终有效规避了金融风险。此时我国已颁布相关金融法律,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我国建立了一套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对于经营与贷款施行责任制。

1998年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强化了风险管理意识。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具有对金融机构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管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银行管理机构,非商业机构,不可参与商业活动。此外,银行减少了对不良贷款的资金输出,扩大了自身资金的供给渠道。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各金融结构的债务与损失提出相应的承担与补偿的措施。另外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的外汇储备来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速度,都是我国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采取的一系列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影响。由于社会性质与经济结构的不同,我国受到的经济打击相对要小很多。在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应对中,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

首先是政策上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其次通过国家财政投资,为群众的住房和医疗困难的解决给予支持。通过建设大型设施,如三峡工程等众多国家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群众就业压力。然后,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降低了税率,加大了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刺激消费,增加市场活力,提高了企业活力。最后,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实的货币保障。

然而我国各阶段实施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却造成了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与新的金融风险。并且在我国不断的金融风险管理与完善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二是经营者的风险控制积极性不高。三是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法制。

本文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做叙述,此外还存在的其他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不做论述。

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先给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第一,对于加大风险管理教育,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被教育对象包括人民银行、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与个人等全部资本活动参与者。强化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提高对国家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提高企业与个人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促进企业与个人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同时提高对其他经济参与者的监督。第二,施行经营者岗位责任制。对包括经营者在内的一些重要企业内部人员实时监督、责任到人,刺激经营者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参考国外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发现,我国颁布的金融法律不足,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国家通过颁布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政策法规,完善现有法律,为各经济单位提供法律约束和依靠,让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有法可依,实现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阶段,金融风险将一直存在。及时有效的规避风险,利用风险制造收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对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将产生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发现与自我完善,才能在面对经济打击时迅速应对,国民经济才能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远.国家金融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经济问题,2005(02).

第2篇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使得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凸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这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形式。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当今风险管理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如何防范与降低信用风险已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3、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人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人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而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而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水平。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充分的客户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确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对各类业务的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和优化。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强化风险外部监管,完善宏观外部环境。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场约束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强调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敞口、会计政策以及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6个方面的信息;其次,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再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落实《物权法》,修订完善《破产法》和《担保法》等,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立法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金融秩序。

第四,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据有关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 at Risk[M].New York:McGraw 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6-7.

[4]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5]崔炳文.新巴塞尔协议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金融内容

1、供应链金融的涵义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相当于在网站中购买商品的流程,之间有资金运转、物流传递、信息转换等环节,这些都在一定情况下得到控制。在网络中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里,是一个整体的网上商务服务流程。在不断的风险中,发掘到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出现的风险得到控制。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对金融业务中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与控制。

2、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中发现需要融资的对象。这个企业能在供应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又有很高的地位,那么就可以成为融资的对象。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等级是作为次要评判标准。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与传统的资产抵押相比,供应链金融主要突出的特点,授信活动会在融资过程中是停止的。资金也不能随便挪用。利用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征,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信用等级,通过一定的评判标准才能获得银行的帮助。在整个融资流程中所得销售收入,用于授信还款。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分析

1、交易成本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不同的情况,发现费用,通知交易者,谈判时的费用,一切与交易相关的费用都必须做到了解。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将企业的信用等级与能力作为供应链的评判标准。

2、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有两种,在事前的选择并没有直接选择,在方向上是相反的,还有就是事后所要承担的道德风险。就逆向选择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定的评级标准,审查中确保真实性。而第二种风险的控制是需要通过监管来控制的。在银行的内部建立一定的信息共享机制。

3、委托

在供应链金融中,有委托这一项。银行与各企业之间,在信贷业务上必须更加的谨慎,在业务交易中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物流相关企业负责货物的运输,对于仓储等做好一定的监管。在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避免出现委托问题。在两者相互进行交易时,进行监督并做好信息交流。在各大合作中,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

三、风险管理的类型

银行业务中,风险时涉及到信用,市场以及内外部操作的。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市场和信用风险上。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在投资中向多元化发展,贷款的出售也在其中等。最常用的是要进行信用等级的测定,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对出现的损失提供一定的保险。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

1、信用互换

信用互换在信用衍生品中是非常广泛使用的。可以将金融工具分离,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在市场中的流通性也会增强。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在不同的供应链中,各大企业可以进行信贷业务。银行可以贷款给不同的企业。在企业,银行之间存在着第三者,那么就是中介机构。中介机构通过银行给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服务获得收益。银行会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给予相关需要帮助的企业。在贷款过程中可以实行等价额度的业务,从中可以进行比例互换。获得利益的同时,在形式上有一定程度的互换。中介机构从中所获得的相当于服务费。签订相关的协议,一切建立在合理的信用基础上来实施,信用互换也是风险管理中出现很频繁的类型。

2、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期权在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信用期权在成熟的金融市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发行债券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它需要满足一定的信用评估。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两者相比,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

四、信用风险管理

1、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市场越来越开放,相关法律法规的波动和创新产品的产生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保障整个流程的安全实施。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信用风险的及时关注,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

2、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最终根据信息的搜集与整合来决定最终给企业的融资是多少。事后风险的处理就是,在遇到意外情况时,银行必须与企业共同来面对问题,将风险控制到最小。这样才能达到信用风险的管理目标。信用风险管理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银行必须对企业进行前期的了解,才决定是否进行融资,以及融资的标准。事前事后的双结合,可以让整个信用风险管理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加强信息流整合帮助控制风险

加强信息流的整合能够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必须从信息的控制入手,信息要适时的更新并充分做到共享。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也要适应当下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

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进了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合作的发展。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同时各大企业也可以相互监督,可以有效的减少信用风险行为的产生。避免风险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2、发挥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信用中的地位

关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做到深入的了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商业银行在信贷抵押资产实现证券化,合理的运用衍生产品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

3、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风险降低到最低,转被动为主动是非常重要的。供应链的管理运用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参与者也是非常的多,所以承担的风险也多。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适时对系统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的同时不断的改进。对于突发事件要给予非常完善的处理方案。将供应链金融风险中出现的危险最小化,避免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评估部门的不专业,商业银行的专业评估也不达标,这样会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信用质量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一起着手,两者结合更能作为非常有利的保障。供应链中的参与者都是有相关契约的,通过模型对信用进行评估从而规避较大的信用风险。在各大合作中,它们是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六、结论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本文是根据以往的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使用中如何规避风险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结合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于风险监管的处理与突发风险的产生都做了相应的分析,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基础。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佑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析[J].2013.

[2] 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

[3] 曹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J].2011.

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控制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财政拨款严重不足,融资渠道多元化,资金使用不当或资本结构是不合理的机构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金融风险。但真实的情况,很多机构的财务风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稳步发展的机构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正确分析机构的金融风险的种类和成因,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不仅要防范金融风险,需要减少经济损失,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研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本身来讲,它具有如下现实意义:(1)增强风险意识。无论是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熟悉的风险领域及相关业务活动,以清除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风险,及时有效识别,控制和风险防范事故的风险降低损失,是非常必要的。(2)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监督系统内各单位要建立健全金融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实现科学决策和合理的防范和化解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创新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3)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机构,以帮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性能,实现效用最大化预算资金,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4)完善财务管理科学体系,并促进丰富和创新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事业单位体制需要改革

要尽快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体系,尽快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同类型的机构的财务规则的机构,一个科学的财政和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加快人事制度和卫生保健系统的改革,提高工资制度和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机构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支出配额制度,现有的部门预算,增加外国投资预算,预算收入和贷款的金融机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报告制度,加强金融风险之前,期间和之后的有效控制。

(二)全面引入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主体,目前正面临着各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被低估的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损失的方法。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拨备材料在通货膨胀时期,后进先出法核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为了进一步控制机构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建议修正财务规则的机构,全面引入会计谨慎性原则,机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长期应收款坏账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修订的“外商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提高贷款审批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机构,建立了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首先,它是必要的体制信用体系建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机构通过一项可行性研究,以清楚贷款的金额,性质和条件,还款来源,还款时间,资金使用计划。第二是建立机构的贷款专家论证制度。超大规模的贷款,如果有必要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贷款机构。三是要建立一个系统机构贷款的通知。在贷款审批事项在媒体上予以公示。第四,有必要明确贷款审批流程和权限,大额贷款须经批准的,金融业的贷款量巨大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四)建立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报告制度

建立风险报告制度即建立一个书面报告制度,形成可执行的财务部门定期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以预测和分析可能出现风险,以及规避风险的主要方案和措施;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风险的即时报告制度的实施已经出现紧急情况的解决方案和整改措施,及时提交。

(五)建设机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定期计算企业的财务报表,定期的现金流量预算的基础上编制的,为企业提供的现金供应的预警信号;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指标结果的标准额定根据财务风险的水平,该地区的评级结果确定企业(安全区、预警和危机),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信号时,应采取预防控制或抑制控制,以防止发生损失的风险或损失的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逐步建立风险监测、评估和早期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水平和垂直数据比较建议的控制措施,预警和预测潜在的风险的金融业务,可能是化解金融风险发芽。

(六)提高业务部门经理的风险意识

要加强金融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的财政,财务管理,加强法律上的概念,并财政、财务管理的不断提高财政。金融意识,并加强资金的财务管理能力按照法律规定。为了加强单位财务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报告的情况,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规则及规例。

(七)制定科学的风险机制,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机构应建立适当的外源性风险发现机制,以及时的风险外部因素的变化。管理者应该注意以下外部因素的风险:(1)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政治环境、同行业、资金和其他经济因素的供应。 (2)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及其他法律上的考虑。(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及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4)进步的科学和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科学和技术的因素。(5)自然灾害、环境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6)其他有关的外部风险因素。

今天的事业行政机构的财务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机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管理人员需要分析全不同风险的原因,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机构的能力,并有效地提高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健康、快速地发展的业务单元。

参考文献

[1]蒋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26).

[2]海洋,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评估与防控措施[J].价值工程,2010(10).

第6篇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频繁的汇率和利率波动、金融行业发展自由化、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等复杂的经营状况变化,商业银行提供的表外业务服务种类开始迅速地增多,业务量也不断扩大。随着金融业务表外化的不断发展,其已经同资本证券化、银行经营国际化一起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开展金融业务的一大方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在降低和规避某些风险同时,又给银行带来了新的更大的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发展给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带来隐患。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日益成为金融界关注的焦点。

二、表外业务概述

表外业务指不被记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只可能在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内反映的各类交易活动。在这里“可能”包含的意思是并不是全部的表外业务都会反映在财务报表附注内。所以,表外业务存在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的区别。

狭义上的表外业务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依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被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的金额变动,但会构成商业银行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各类交易活动。这些交易活动虽不被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在一定的条件达到时会转化为表内业务,与表内资产和负债项目密切相关,需要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加以反应,方便银行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解和管理。

广义上的表外业务指所有不被列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经营管理活动,包含狭义表外业务和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即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一般不影响表内业务的具体质量,仅给商业银行创造服务性质的收入。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按照具体业务的性质,大体可分为四类:与贸易有关的结算、支付、融资等各类贸易融通类业务;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运用商誉来取得收入的金融保证类业务;中介服务类业务。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于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概念并不是很深入,现代意义的风险管理部门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管理仍然以宏观定性化管理为主,量化管理薄弱,即使是在数量特征较强的外汇、衍生产品上也是如此。

2.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形成完备,抑制了风险的量化管理手段及需求。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始终奉行稳健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监管政策。金融机构既不能利用衍生金融产品来管理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现实的风险管理的需求。

3.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待优化。这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决策和实施等,为金融风险管理创造一个宽松有力的经济环境;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和其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需要积极借鉴国际上有关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水平。

4.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动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依赖于监管层的行政指令和宏观协调,但同时也在不断地进步中。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主要风险的管理

1.市场风险的管理

银行必须建立精确地衡量并充分地控制市场风险的机制,为银行的市场风险暴露头寸,尤其是对交易业务的价格风险提供充足的资本金准备,也须对与市场风险相关的市场风险管理程序设定确定的定性及定量标准,对每一类交易和全部交易设置适合的限额,实施充分的内部控制。关键是区分交易和非交易业务,获得对市场包括利率水平、汇率和市场价格的充分、及时的信息,充分了解资产组合的期限、币种、风险暴露头寸等,根据需要安排避险交易,从而对表外业务的市场风险进行持续的、准确的监控和处理。另外,对避险交易同样应该进行合并的风险管理。

2.操作风险的管理

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拥有极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程序,并建立健全管理和化解运作风险的政策,例如保险或者应急计划。同时,对内及对外各个操作系统应有后备或者保险应急措施,在操作系统中设置各种确认程序和预警系统,一旦交易员操作失误或者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地发现并纠正,报告给管理层。另外,银行还应拥有充分且经过调试的业务恢复计划(如远程设施)为预防主要系统发生故障提供备用。

3.信用风险的管理

对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完备的信用授权和信用检测制度,对交易和投资组合进行持续的、独立的管理和监控。

第一,银行的每一笔交易及投资组合都须建立在稳健性原则的基础上。银行须建立并保持审慎的信用授权、审批和管理程序,以及完整的交易文档。银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建立一个数据库,提供有关交易,包括交易对方的信用评级和交易的细节等必要情况。

第二,银行须建立表外业务资产质量评估和损失准备的政策、做法和程序。建立有关单项交易、资产分类和准备金提取的政策,并定期检查以统一执行。建立监测有问题交易及处理的程序。在交易提供担保或抵押的情况下,应建立一套可持续的评估担保的可靠性或抵押品价值的评估机制,审慎完整地记录所有表外业务的风险并持有充足的资本。

第三,银行应特别重视信用风险集中情况及处理。应建立审慎限额,包括对单一交易对方和一组交易对方或其他重大的风险暴露头寸。限额通常以占银行资本的百分比来表示。新组建或规模较小的银行由于业务及技术等原因很难实现风险分散,因此它们通常持有较大的表外风险暴露头寸,应保持较高的资本准备。银行还应建立风险集中程度的警戒线等,如资本金或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以此监控信用风险过于集中的危险。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

在传统的金融风险的投资过程当中,金融风险管理虽然推动了一部分的企业发展,但是由于传统当中容易出现资金断裂的情况,而金融工程的出现极大的弥补了风险投资管理的当中一些的漏洞和不足。

一、传统金融风险的管理不足

在金融工程还没有问世之前,传统的金融风险在进行运行工作的时候,对于资金的管理手段往往是以三种情况,一是资金负债管理手段,二是通过保险的方式进行管理资金,三是通过证券组合的方式来进行进行投资。

1.资金负债管理手段。资金负债管理手段在早期的金融风险管理当中运用的十分广泛,资金负债管理主要使用的手段是通过对于资金的外放和调整从而实现资金流动,其中会存在三种劣势,一是涉及到资金量的问题,由于资金流动是需要通过外放来实现的因此,会变相的产生数量庞大的情况,由于每一项的资金流动都涉及到大量的资金。这样一来,在进行运作的时候,资金链的压力就会急剧增加,稍有不慎资金链就会断裂,风险将大大提高。二是一旦涉及到大量的资金进行运作的时候,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急剧增加,成本的提高对于金融风险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局面,甚至一些金融机构为了顺利达成交易,通常去获得风险资金管理的权利,所以有时就会出现得不偿失的结果。三是有些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对自身资金结构做大量的更改和变动,不仅企业自身改变,当中的项目运作的结构也会发生大的改变。对于整个公司来说,经常变动自身的经济结构体系,就会让外界的客户认为企业在管理当中出现出尔反尔的现象,因此整个企业的信用体系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2.保险管理资金。通过保险来进行对金融风险维护的管理和保障的措施,在传统金融风险投资管理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传统的风险投资管理中,虽然利用保险可以维护和保障一部分资金在运行流动的时候不出意外,但是经过市场资金观察不难发现,保险在维护资金流动的时候,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保险在对资金进行维护时也存在诸多的风险。首先资金在流动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再者这个风险存在不确定性随机性和不可控制性,这三种风险对于资金来说都存在很大的威胁。当资金在进行流动的时候,一旦受到这三种情况的影响,保险保障资金的意义也随之失效。之所以这么说,首先一方面就保险本身而言,它是在针对性的投保之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展现出保险的作用。正是因为保险存在针对性,所以保险在应对大规模的资金运转的时候难免出现资金投保不全的情况,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水平不断发展,金融投资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金融资金投资模式更新速度远远快于保险对于金融风险的保障更新的速度,这样一来保险维护人们风险资金保障力度就显得相对弱一些。

3.证券组合投资。证券组合投资的方式是目前当下社会经济体结构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投资方式,通过将资金转变成证券交易来实现风险投资资金的风险得到降低将资金转变为证券进行交易,从而降低资金的风险运作情况,证券组合的交易模式虽然可以将流动的资金的运行风险降低,但是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利润问题,许多投资管理者在进行投资过程当中往往不满足于少资金的微利投资,往往喜欢将大本钱投入到证券交易组合当中,这样一来证券的风险一旦涉及到大的资金的流动,那么风险就会大大的增加,其次,很多人都忽视了证券组合的核心理财方式,证券组合的交易方式不只是单纯的将风险给降低下来,其本质是将风险进行拆分,大的资金流动风险变得细小化。根据经济学家和笔者通过市场分析考察得出,所谓通过证券进行降低风险仅仅是将风险出现之后的影响幅度给降下来,而对于风险产生的几率是不会降低的,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通过投资证券不能把资金风险出现的概率给降下来,相反证券组合的资金投入越多,那么资金的流动的风险就会越大,这样一来,对于通过证券组合的方式降低风险的方法已逐渐暴露出其不足。

二、金融工程的概念和优势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多元化的变化,其中金融工程的出现就属于我国经济水平当中一个很大的突破发展,所谓的金融工程其实就是为了保证资金在流动运转的时候出现了风险,通过金融工程进行一些调节来使得资金的风险降低。同时金融工程在辅助资金运行的时候所带来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时效性准确性的提高。企业和投资者的资金投入到生产当中,资金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一旦出现变故,那么资金在流动的时候就出现了风险因素,而金融工程的出现刚好能够使得这种风险出现的概率降低。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金融工程是通过调整基础工具的变动来观察市场,市场的变动规律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当中,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和投资者要随时随地的关注市场的动态行情,只有这样才能将资金的变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利用金融工程当中的一些辅助工具来对市场进行实时监控,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利用辅助工具的调节来缓冲资金在市场流动当中所产生的风险,流动当中所产生的风险,最简单的做法就是通过金融工程当中的辅助工具随时对市场进行把握,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动态,从而降低市场的风险。

2.资金成本的降低。金融工程在对资金风险控制的时候,最大的优势就是将资金的成本给降了下来。所谓的资金成本其实就是资金在进行运作的时候通过金融工程当中的衍生杠杆工具来降低资金运作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杠杆衍生工具,具体的做法就是在资金进行运作的时候,通过利用小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市场之后,利用金融工程当中的套期保值的手段来实现成本的节约控制。同时利用衍生工具能够使得交易过程在企业和投资者的手中,能够实时掌握资金的动态分布和走势,使得风险在出现的时候更早进行调整,从而有效降低因风险控制所产生的代价和成本,越早进行调整所花费代价和成本就越低,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对于交易本身来说也是十分的便捷和迅速,使交易更加的标准和规范,同时在寻找市场交易的过程当中提高了交易速度,在一点上来说也算是降低了成本的一部分。

3.应对市场更加的灵活。在金融工程当中对资金流动最大的优势其实就是实现其在市场变化中的灵活变动,具体一点来说就是金融工程通过利用衍生工具来实现资金交易的即买即卖买进和卖出,同时通过一些设定来调节交易的环境和模式,甚至可以随时对资金交易进行改变和转移,这样一来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极大遏制了资金风险出现的概率,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多变的市场经济结构体系中,极大增强了企业和投资者应对市场变动的能力。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可以随时对市场风险做出规避和解决,是当下资金投入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这时利用金融工程中一系列的手段就可以极大降低甚至是避免一些风险的出现,同时可以保障资金正常流动和运作,金融工程对维护资金的流转发挥出不可磨灭的功劳。

作者:张菁 单位:富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瑜洁,浅谈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比较优势,时代金融2015(05)1-2.

[2]周立,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比较优势,金融与经济,2013(02)1-2.

第8篇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目标上的一致性

现代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早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保障企业财务以及会计信息安全的背景下产生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目标存在很大的一致性。另外,从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趋势来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外延以及内涵存在差异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由内部监督、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以及内部环境五个方面组成的,而风险管理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以及风险应对三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外延要比内部控制大,其已经延伸到企业战略层面和治理层面的管理,并且尤为强调对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管理中提出了战略目标的概念,而内部控制的重点主要放在制度层面,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来对风险进行防范。因此,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下,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更加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能力的提高。

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互补性

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识别出来,再通过企业内部控制来对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和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因此,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实现企业长远战略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又依赖于风险管理对风险的合理识别和评估,两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比较淡漠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不仅面临着传统的经营、财务风险,还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新型金融风险、控制风险、信息风险等。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潜在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为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提供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较弱,对风险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财务风险阶段,对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我国一些企业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但是很少有企业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大打折扣。另外,一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企业,由于企业的管理层缺乏重视,制度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

2、企业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而言,企业应该对面临的风险进行主动的识别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和防范措施,尽量降低或避免风险。然而,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缺失,没有成立专门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和管理的机构,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不健全,风险防范和管理的能力比较低下。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很多企业逐步涉足资本金融市场,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程度越来越深,很多企业为了追逐高收益,往往忽视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带来的高风险,企业对新型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严重缺乏,导致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破产风险等大大提升,严重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些年中航油以及中信泰富等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发生的巨亏事件,就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没有能够对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分析和应对,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因此需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提供保障。内部审计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主要方式,很多企业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水平比较低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经营、舞弊以及特殊项目审计方面,而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以及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发挥方面严重缺失;其次,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由于独立性的缺失,导致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很多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往往是由财务人员代为实施,内部审计的程序以及手段极其不专业。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往往要受到企业管理层以及其他部门的干涉,这些因素都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监督作用无法发挥,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执行无法得到监督。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