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6:52: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第1篇

一 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

电力行业的运行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他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电力工业,对电力工业的生产、销售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没有经济的发展,也就谈不上电力部门的发展;同时电力部门的发展,又是保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电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对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电力与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是加快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因此二者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受到这一比例关系的制约。只有按比例的增长速度才是合理的,不按比例的快速度,只能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经济结构由“二元”向“三元”转变,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时期,作为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部结构调整,努力实现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必须保持与其它行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因此,电力工业必须解决好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要实现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电力系统应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电量的要求,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充足、可靠的能源。

第二,在满足需要的条件下,要不断提高单位电力的产出,降低单位产值电耗,努力开展节能工作,采用节能高新技术,建立高效节能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电力资源节约相统一。

第三,电力发展速度要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

二 评价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1.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能充分反映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具体指标能够反映电力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电力与经济一协调发展的涵义和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才能保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第二,动态性原则。经济、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要求指标建立时,充分考虑动态变化的特点。

第三,简明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内容简单、准确、明了、具有代表性,经过加上处理后,能将问题清楚地反映出来。

第四,可比性原则。为了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应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同时,也可使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资料具有延续性和可比性。

2.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含义

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是研究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结构,能最为贴切地模拟电力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因而利用这种结构指标体系所得的结果也十分真实。

根据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指标设计的原则构造出指标体系其一是目标层,所谓目标层就是整个体系的最高目标,即电力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其二是指标层,在指标层层下共设立了三个指标。

第一,单位产值电耗。单位产值电耗,是指实现单位产值的平均电力消费量,用公式表示即:

单位产值电耗=电力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

它可用来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值及其用电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单位电力GDP产出。是指消耗单位电能所生产的产值,用公式表示即:

单位电力GDP产出=国内生产总值/总用电量

它反映了我国电力电能的利用效果,是衡量电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指标,一个国家的单位电力GDP产出越高,表明该国电能利用的效率越高。通过与其他国家相比可以得到我国电力的利用效率水平的高低。

第三,电力弹性系数。电力弹性系数是电力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用公式表示即:

电力弹性系数=电力工业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它反映了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宏观性指标,它的意义是取得单位国民经济的增长所需要的电力生产及消费的相对增长幅度。

3.经济发展对电量的需求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对电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越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对电力的需求也越大,电力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所以在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电力工业的作用。

4.电力系统的装机容量

一个国家的电力总装机容量反映了该国电力的发展水平,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电力供应能力的。

三 如何做到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及国内外的宏观环境、电力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本文所做对未来电力需求的预测,可以看出电力工业正在进入一个优化和调整电力结构、实现电力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和有利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导致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未来一段时期电力需求增幅是平稳的。因此,21世纪初期,电力工业发展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同时,必须由以前重视数量扩展转到提高数量和效率上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也决定了电力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了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实现2015年远景目标,未来电力工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电力工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认清只有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电力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树立电力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电力部门自身发展,忽略与其他部门联系的状况。

第二,市场机制可以对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电力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自然形成,而要靠法律规范和政策导向,依靠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划、能源节约与开发的规划,制定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包括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等)。

第三,针对电力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较低的问题,适应经济发展对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大,彻底改变电力过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的局面,要不断大力发展电力工业。

第四,加强电网规划建设,推进全国联网,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五,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不可能走发达国家高能源消费之路,为了实现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高效利用电力能源,降低单位产值电耗,国民经济要向节能型发展,尤其要降低电力工业自身的单位产值电耗。

第2篇

一、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

(一)电力系统应该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电量的要求,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充足、可靠的能源;(二)在满足需要的条件下,要不断提高单位电力的产出,降低单位产值电耗,努力开展节能工作,采用节能高新技术,建立高效节能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电力资源节约相统一;(三)电力发展速度要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

二、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

(一)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能充分反映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具体指标能够反映电力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电力与经济一协调发展的涵义和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才能保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2、动态性原则。经济、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要求指标建立时,充分考虑动态变化的特点;3、简明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内容简单、准确、明了、具有代表性,经过加上处理后,能将问题清楚地反映出来;4、可比性原则。为了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应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同时,也可以使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资料具有延续性和可比性。

(二)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含义。1、目标层。目标层是整个体系的最高目标,即电力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2、指标层。在目标层下共设立了四个指标:(1)单位产值电耗。单位产值电耗,是指实现单位产值的平均电力消费量,用公式表示即:单位产值电耗=电力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它可用来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值及其用电量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地淘汰一些耗能高的旧设备,采用新技术,改进工艺过程,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发展节能技术,降低了单位产值的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耗;而生产的电气化水平日益提高,则使产值单耗提高,加之价格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产值单耗不断变化着。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产值电耗相对较高。它的倒数一单位电力gdp产出,是消耗单位电能所生产的产值,用公式表示即:单位电力gdp产出=国内生产总值/总用电量。它反映了我国电力电能的利用效果,是衡量电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指标,一个国家的单位电力gdp产出越高,表明该国电能利用的效率越高。通过与其他国家相比可以得到我国电力的利用效率水平的高低;(2)电力弹性系数。电力弹性系数是电力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即:电力弹性系数=电力工业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它反映了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宏观性指标,它的意义是取得单位国民经济的增长所需要的电力生产及消费的相对增长幅度。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电力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弹性系数小于1,则情况相反。电力弹性系数可分为: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影响电力弹性系数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用电特性变化的作用。主要受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值单耗变化和居民用电水平提高的影响。

三、我国电力发展前景及战略性建议

(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前景。根据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国内外的宏观环境、电力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未来电力需求的预测,可以看出电力工业正在进入一个优化和调整电力结构、实现电力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和有利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导致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未来一段时期电力需求增幅是平稳的。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电力工业发展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同时,必须由以前重视数量扩展转到提高数量和效率上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也决定了电力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我国电力工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议。1、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电力工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认清只有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电力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树立电力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电力部门自身发展,忽略与其他部门联系的状况。应将电力工业置于国民经济发展有机的大环境中,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认真分析与电力发展紧密相关的其他部门的发展情况、发展前景,使电力工业的发展目标与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2、市场机制可以对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电力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自然形成,而要靠法律规范和政策导向,依靠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转贴于

远景规划、能源节约与开发的规划,制定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包括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等);3、针对电力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较低的问题,适应经济发展对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大,彻底改变电力过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的局面,要不断大力发展电力工业,要优先解决贫困落后地区用电难的问题,同时也要做好供应基本充足地区的负荷预测工作,为这些地区的未来经济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充足、可靠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能源;4、加强电网规划建设,推进全国联网,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加快城乡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建设一批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提高输电线路的输送质量,降低农村电价,从而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拓宽电力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针对目前电网负荷率持续下降,峰谷差越来越大,电网调峰能力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加强有调峰能力的电厂,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加快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改造现有机组增加调峰能力;另一方面,实行需求侧管理(dsm),鼓励需求侧用户采用各种有效的节电技术和负荷调节措施,在保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发电成本,减少电力和负荷需求,改善负荷特性,取得明显的节电经济和环境效益。实际上,实施dsm使电力公司和用户在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双赢;5、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应调整电价结构,制定合理电价水平。电力企业要运用价格杠杆对市场作出灵敏反应,建立灵活的电价机制,对某些电费支出占成本比例很大的客户可以实行分段折扣销售;将峰谷、腰电价,丰、枯电价拉开合理的档距,向用户让渡一定的价值,鼓励用户多用低谷电:要取消不合理的价外加价,刺激用户用电;农村电价要和城市实行“同网同价”;城镇居民生活用电,也应制订鼓励措施,对于超过一定数量给予优惠政策;6、现代的经济环境下,实现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建立现代电力企业制度,提高电力企业管水平,建立一支懂得经济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家队伍。

第3篇

关键词:道路交通;发展;现状;管理体制;运网结构;途径

道路交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其发展程度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假如说道路交通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则在很大程度上道路交通经济可以稳固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反,道路交通经济相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呈现滞后的现象,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根据我国目前的道路交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必须探究有效的发展途径来改善现状。

1我国道路交通经济发展的现状

1.1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却无法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很多需求上也不能充分满足,导致实际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由于高速发展的经济造成了道路运输量的大幅度增长,但是实际的道路交通运输能力却无法满足这种大量道路运输量的需求,导致滞后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当经济发展处于疲软期时现有的交通管理体制又呈现出动力过剩的现象,起不到对刺激经济回暖的作用[1]。因此只有针对目前相对落后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我国道路交通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2道路交通滞后于经济发展

除了上述的道路交通管理经济体制相对落后以外,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上相比道路交通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虽然通过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道路交通经济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道路交通经济的发展仍然有着很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由于现有的运输网络规模十分有限,并且在运输网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缺乏先进的网络设备以及先进的运输设备,以及相关的管理水平不够先进有待改进等等,都造成了道路交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

1.3道路交通不能完全融入市场经济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目前我国的道路交通行业还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需求,不仅相应的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同时道路交通行业内存在着普遍素质较低的问题,等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目前道路交通行业无法完全融入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这一现状也直接阻碍了我国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为此必须针对造成道路交通行业与市场经济无法相容的因素进行逐一解决,从而实现我国道路交通行业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使得二者能够处于一个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实现道路交通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2]。

1.4城市运网结构不合理

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与此同时城市道路交通在运网结构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在大城市中最常见也是最难控制的道路拥堵问题,道路车辆的日常通行不畅,在一定程度上给道路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部分道路在设计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设计,不仅对于道路建设和运行方便造成了阻碍,同时也会给后期道路通行方面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方面影响道路的使用安全,另一方面也阻碍道路交通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道路交通管理措施,严重的影响了道路运输物流时效,对于城市建设也具有严重的影响,给我国道路交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阻碍。

2新时期发展道路交通经济的重要途径

2.1明确道路交通经济的发展目标

在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想让道路交通经济能够有一个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要实施以目标先行为原则,根据我国道路交通行业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综合各项因素明确道路交通经济发展的目标,根据相关政策的指导再结合所明确的发展目标切实的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策略,并严格按照所制定的策略来开展这一段的相关工作,与此同时要做好道路交通管理的完善和改进,从而实现对道路交通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3]。

2.2增加道路交通投资资金

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道路的规划建设、道路交通的管理以及各种设备的供应,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在道路交通行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这也是制约道路交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增加道路交通投资资金方面首先要获得相关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这也是道路交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当然要想有效增加投资资金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发挥道路交通行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投资和支持,只有调动社会力量才能给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从而给道路交通经济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4]。

2.3优化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机制

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机制是道路交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尤其是现阶段在道路交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更加需要优化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机制来有效改善诸多因素对道路交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我们需要从理论层面来制定有效的道路交通政策作为相关的管理依据,同时要根据现实的道路交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实际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制约和规范;另一方面,我们在结构层面需要有效的针对运网结构进行优化,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2.4对道路交通系统实现全面战略性调整

我国道路交通经济发展缓慢其关键因素在于道路交通结构方面存在着高耗能、低效率的问题,这种消耗与产出不成正比的现象严重的阻碍着道路交通经济的发展。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要对道路交通资源进行重新合理的分配,在此过程中必须要秉着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理念,采取低碳环保的优化措施,从而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前提有效提升能源利用率。与此同时也要做好道路交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最终能够保证道路交通行业在战略性调整后能够满足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

2.5加强道路交通的综合管理

由于道路交通路径本身具备牵涉广、内容多等特点,因此加强对道路交通的综合管理十分必要,一下具体举出几方面的管理措施:(1)强化网络管理。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加强相关电子仪器以及相关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来实现,尤其是对于道路交通各个方面的监控要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实时监控。(2)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升素质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加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个性化服务培训,在不触犯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应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合理性要求,从而实现道路交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3)加强安保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从业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一些基础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交通运营单位的考核力度,保证其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能够有效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使道路交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5]。

第4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区域经济;不平衡;时滞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20

1 引言

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从资源有用装备的视点思考怎么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即联络效应最大的工业中,经过这些工业的优先发展以处理经济发展的瓶颈疑问,并推动其他工业的发展。该理论为经济发展供给了一条新的思路。但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也有许多缺乏之处,首先,其对不平衡发展的进程、方向和转折点论说缺乏;其次,其对不平衡发展进程中因出资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压力等消沉效果估量不行充沛;再次,过多注重出资决议计划的效果,而无视其他决议计划的效果;最终,高估了落后国家和区域市场机制的效果,无视了其市场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要素不能自由活动等一系列实际疑问。

归纳比照现存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我们发现尽管其运用的研究方法不一样,但是目标一致,即解说经济不平衡表象发生的缘由或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这表明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有一致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时间普遍存在的经济表象。因而,正如赫希曼所论述的那样,发展进程是一个不平衡链的运动进程,这一进程不可能消除不平衡,而是一个不平衡状况变化到另一个新的不平衡状况的变化进程。因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要受各种要素的影响,其间包含政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各种微观要素的影响,也包含该区域劳动力、资金、技能等微观要素的影响,从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很多要素归纳影响的成果,所以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变化态势也很难找出一条规矩性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研究分析中,我们只能忽略其他要素的影响,单独地研讨某一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形成的影响,然后使用其中的效果机理进行调整,使经济发展进程趋于有利的方向行进。

首先,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联系实际整理出了一套衡量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差异的指标体系,并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传导联系作了理论假定。然后,从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两个方面来调查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在相关性分析的过程中,先运用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使用历年数据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中心的传导变量的基础上,再对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总体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进行实证研讨,从中找出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传导方法。

2 研究设计

经济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归纳性的指标。在之前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讨中,经济学者们所挑选的指标各不相同,其中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和生产总值增长率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归纳性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和区域在一段时间(通常为1年)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值。从中得知这是一个静态反映一国和区域生产总价值的归纳指标,是一个肯定的概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在用国内生产总值减去这个国家或区域的总人口数量所取得的一个均匀数据。这个指标与前一指标比较,将人口数量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衡量要素,反映的是这个区域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可以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国内生产总值更能反映出一个区域真实的经济水平。最终一个经济发展率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通常是前后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可比的价格条件下的比值,是从动态的视点来衡量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对这三个衡量指标进行对比之后,本文在下面的研讨中挑选了可以动态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增长率指标。

事实上,测算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办法和测算对外贸易区域差异的办法迥然不同,并且每种办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这里测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首先是为了之后研讨外贸区域差异对其影响效应而做铺垫,所以在测算的过程中,挑选了最能体现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整体差异指标变异系数V来衡量。详细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GV=1g∑Ni=1(gi-)2N=S

公式中,gi是i省份或直辖市某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全国各省份和直辖市该年经济发展速度的平均值,而N则是全国的省份和直辖市总数。

3 实证分析

从人类经济的发展来看,只有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对该国经济和发展分配产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点。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的不断推进,对外贸易已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发展分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1 中国对外贸易区域不平衡现状分析

3.1.1 贸易规模

贸易规划存在严峻的区域性不平衡。由上面的剖析能够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规划敏捷添加,可是却出现了不同区域经济极度不均衡增长的现象。图1描绘了1997-2014年东中西部区域进出口总额的改变趋势。整体来看,中国的区域之间对外贸易规划存在很大差异,东部区域贸易规划占全国总额的绝大部分,而中西部区域的比重较小,东部的增加速度远远大于中西区域,中西部区域占全国总额的比重呈降低趋势。联系表1的东中西部区域对外贸易区域布局,而随着东部区域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1997年到2014年,东部区域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已超越90%,而中西部之和也不足10%,且平均不超越5%。

3.1.2 对外依存度

对外依存度是各国广泛采用的一个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程度的指标,是用一国进出口总额除以该国的GDP。从上面的分析能够看出,中国对外依存度整体呈增大趋势,可是不同区域之间对外依存度存在严峻的不平衡。图2描述了1997-2014年东中西部对外依存度的改变趋势。整体来看,三个区域的对外依存度都处于整体上升的趋势,但东部的对外依存度显著高于中西部。

综上所述,中国的对外贸易深受中国本身的开放进程和全球化的笔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1)随着中国对外开发的不断推动,对外贸易一向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并且占GDP的比重显著增大,对外依存度不断变大,对外贸易已经变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2)中国对外开发后逐渐融入全球化的笔直专业化分工中,不断接受发达国家关于加工贸易的搬运,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首要类型的对外贸易形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技能等的不断进步以及成功入世,中国在世界分工链条中不断上升,商品贸易布局不断优化,正在逐渐从出口纯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转向技能含量较高的商品发展。(3)对外贸易的区域化差异明显。东部无论在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仍是对外依存度都大大的高于中西部区域,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区域化差异的趋势。对外贸易的这些特点是研究分析对外贸易影响中国发展分配不平衡的根本。

3.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度量

不平衡是一个经济表象,归于一个比拟笼统的疑问,但是在经济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将笼统的疑问详细化,因而,大概找一个变量来衡量这一存在的经济表象。详细的衡量办法在前面已做了介绍。由公式可知,要核算中国历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值,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历年各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为了得到历年各省实在的经济发展速度数据,就要在核算过程中除掉价格指数对其形成的影响。因而在查数据的过程中我们选取了现已除掉价格指数影响的历年各省的生产总值指数来核算中国历年各省的经济发展值,可得到全国每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衡量指标值,详细核算结果见表2。

从整体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各省之间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度呈现出一个降低的趋势,可是到后期不平衡度就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进行上下小幅动摇,不再呈现降低趋势。因此,中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的状况旁边。究其缘由,除了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方面的不同外,还有国家方针、一切制布局、产业布局、劳动力本质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首先,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联系实际整理出了一套衡量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差异的指标体系,并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传导联系作了理论假定。然后,从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两个方面来调查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差异较大,且主要体现为三大区域间的差异。

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间对外贸易一直都处于不平衡的状况,且其差异基本维持在特定水平上。其次,中国对外贸易的区间差异指标指数值大于区域内部的差异指数值,这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差异首先体现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状况,但后期逐渐有了改善。

中国长久以来都处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自1992年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进入一个安稳的状况中,由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开始逐渐降低,即区域间经济发展开始呈现出趋同态势,但这一趋同表象并不说明能够消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真正的不平衡,而是指不平衡值相对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况。

(3)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具有显著的时滞性。

从相关性研究分析可知,中国进出口区域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效果存在着五年的时滞性,即年进出口区域整体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效果的影响将在五年后才体现得最为显著。

(4)对外贸易区域差异从整体上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度降低。

整体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联系,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又进一步地推进了整体国民经济的增加,因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对外贸易区域差异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之间起到了中介和桥梁的作用。

(5)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对国民经济发展只存在短期的冲击效果。

通过对中国进出口区域差异和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数据的脉冲响应分析能够发现当进出口区域差异遭到外界的冲击后,其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短期的,但是国民经济发展对两者遭到冲击时做出反应的方向不同。当在给本期的出口区域差异一个正的冲击后,在短期内给国民经济的影响经历了一个由负影响向正影响转变的进程,并在第九期之后不见。但当给本期的进口区域差异一个正的冲击后,在短期内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正好同出口体现的状况相反,是一个由负影响向正影响转变的进程,并在结尾消失不见。这一脉冲定论刚好与相关性定论相对应。

4.2 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研究,要想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必须高度重视区域对外贸易发展差异。对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深化东部区域的贸易发展。

现在由于资源的约束,为东部区域带来发展的粗放型出口贸易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许多劳动密集型出口制造业不得不向其他区域搬运,贸易布局有待晋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持续坚持以往贸易带来的发展,有必要出台新的贸易方针推进贸易布局的晋级。

(2)注重外部经济形势对中国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东部区域的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动摇,特别是欧美国家经济动摇将会极大的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进而影响东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因而,关于东部区域的宏观调控方针应当充分考虑世界经济的动摇带来的影响。

(3)鼓励东部区域劳动密集型外贸企业向中西部区域搬运。

东部区域贸易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彼此推进的效果,为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途径的选择提供了学习榜样,东部区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现已建立了安稳的长短期联系。中西部区域使用工业搬运的“雁行布局”,能够经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一些不适应东部沿海区域发展的工业向中西部区域搬运。

(4)拟定贸易方针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区域差异。

拟定贸易方针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区域差异,遵从比拟优势,完成竞赛优势。东部区域杰出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应该尽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外贸工业,逐渐将劳动密集型的外贸企业向西部区域搬运;中西部区域应该使用个人在天然资源、人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接受东部区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搬运,另一方面经过改进基础设施,招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参考文献

[1]Choi,E.K..North-south trade and income inequalit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Finance,2007:347.356.

[2]David,G. and Chad S..Does trade openness affect the speed of output convergence?Some empirical evidence[J].Empirical Economics,2006:883.903.

[3]高国力.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29.

[4]花俊,顾朝林.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贸易经济研究[J].地理研究,2011,(2):322.329.

[5]何莉.对外贸易与中国地区经济的差距[J].财经科学,2010,(7):104.111.

[6]兰宜生.对外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2,(2):19.22.

第5篇

关键词:国际资本 流动趋势 招商引资 思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和金融就呈现出多极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全球性的经济浪潮,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也逐渐趋于一体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西方经济的复苏,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自2001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展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然而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必须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而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然而就我国目前招商引资引资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招商引资的顺利进行,同时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世界经济流动趋势下,如何才能够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国际资本流动趋势

1.国际资本流动的重心向亚洲、拉美地区转移,亚洲最具吸引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随着加快,因此在近几年中,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从而使得我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资本的流动趋势逐渐偏向亚洲市场,因此国际资本的中心也逐渐向亚洲和拉美地区移动,而亚洲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自然备受国际市场青睐。我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4年的《世界经济展望》研究报告,继1993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6.1%之后,在1994年和1995年里的增长率达5.6%,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93年经济增长达8.5%,1994年达8%,1995年为7.3%,拉丁美洲国家1993年经济增长3.4%,1994年为2.8%,1995年达3.5%,并在今后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既大力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又努力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吸收大量资金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2.国际贸易与投资日趋开放,短期资本流动数量增大,冲击力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表现出的特有活力和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使得全球经贸金融的发展更加动荡,竞争更加激烈。各国经济在自我转型、改革、开放的同时,更加重视推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和建立开放贸易投资集团。在1992、1993年取得较多进展的基础上,1994年以来,一些多边和地区贸易、货币、投资协定取得较大进展。1995年新的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将多边谈判协定推进到较有约束力的国际贸易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已于1994年1月起正式生效。

二、我国吸引外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外资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引资目标不一致。由于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一开始政策比较优惠,以及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开放范围、领域的扩大,政策措施更加优惠,加之外资趋利性的特点和力求在海外开辟新市场的目的,外商在我国投资表现出严重的短期行为,投资行业和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和领域,这与我国通过引资发展高新产业的目标不一致。

2.近几年利用外资主要体现在数量型,总体规模效益不高,政策不统一,削弱了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济高速增长的活力以及我国大市场的吸引力,加之在吸收外资方面的政策措施上日趋优惠,同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外国投资者不是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对华投资,相反将着眼点放在利用不规范的市场进行投机盈利。

三、今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的基本目标取向

1.吸引外资要与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又进一步提出到本世纪末在我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突出特点是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保证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的宏观调控,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2.利用外资的规模要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国家今后应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要求,控制外资的流入量,避免超越吸收能力的盲目引资。调整利用外资政策由过去主要向沿海地区和开放城市倾斜转向产业倾斜,加强产业导向,把外资引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主要是高新技术领域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重点经济建设项目以及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我国今后整体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健康、稳定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网络经济;发展布局

网络经济构建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属于特殊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体系内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点,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可用性。网络经济能够形成一定的外部效应,经济规模发展较快,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大。网络经济同时具备高效、经济性强、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能够影响公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也会将社会经济的多元体色体现在网络经济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公众消费理念、经济发展理念发生变化,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网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有利于形成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以下将就网络经济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网络经济的覆盖范围包括了网络信息沟通、网络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网络信息传递等,不同行业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呈现出相同的递增趋势。从当前行业网络信息的应用程度来看,整体处于相对偏低水平,用户的网络信息获取途径多通过搜索引擎实现,不少商家从中发现了发展机遇,通过搜索引擎发掘更大商机。在这样的信息服务模式下,搜索引擎的经济效应不断被放大。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主要以信息便捷性为依据,从而改变公众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在增值服务过程中,即时通信能够为商家带来更多商机,从而创造更客观的经济利润。如网络通信软件中就蕴含着大量商机,通过聊天工具使公众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沟通体验更加完善。而大型通信服务商具有巨大的资源市场,消费群体规模较大,因此形成了庞大的电子商务消费基础,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实质性发展,发展前景较为乐观。而且政府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电子商务发展保驾护航,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1.2网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网络资源共享效率相对较低,资源发掘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一些社会资源缺乏有效配置,进而造成利用效率低下,形成资源浪费。从当前的网络经济法律监管情况来看,政府尚未对网络经济制定独立而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在立法过程中存在明显滞后性,与当前网络经济强势发展的现状存在脱节。政府对网络经济管理缺乏体系性规划,尤其是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和指导性,对于网络个人用户安全保障不到位,缺乏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必要认识,因此造成监控缺位,导致个人信息风险增加,一些企业会利用非正常手段介入网络经济环境中。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参与网络经济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经济收益形式为移动增值、网络推广、游戏等,这些传统盈利空间已逐步被压缩,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与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共同成为未来网络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当前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信息经济产权、网络知识产权等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方面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难以满足公众对信息资源的庞大需求,进而导致信息供需失衡。信息产权具有流动性特点,不少用户缺乏必要的信息保护意识,而信息产品的复制传播成本较低,因此少数人为了获得更多私利,在网络中窃取他人成果,进而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真空,难以保障网络知识经济的合法权益。

2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

2.1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网络经济构建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网络经济的带动作用下,国民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活力,促进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出现,拉动经济增速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国民经济的增长模式,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被集约型经济发展形式所取代。在国民经济全速发展中,网络经济逐步实现了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在交易质量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率的持续增长。而且在商品流通环节流程更加简便,有效控制了交易成本,这些变化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网络技术能够对经济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和高效配置,从而使企业对市场信息做出灵活反馈,而政府也能够从相关信息中获得管理优化的良性引导,减少由于盲目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企业能够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实现资本的高效运作,从而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2.2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现阶段,国家产业结构水平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无论是从产业结构还是从就业结构来看,其中失衡问题尤其严重,这一发展态势对于社会经济网络化转型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信息服务产业迅速崛起,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强势助推作用。随着产业形势的不断更新,一些传统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需要,而落后产业也被迅速淘汰,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优化,为国民经济高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新技术、新理念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得到高效传播,而且已经实现了向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通过信息经济的优化作用,企业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促进信息技术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信息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下,传统产业也加快了结构调整,产业密集度格局有所变化,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发展模式,尤其是知识经济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促进了企业业务升级、转型速度的加快,实现了技术转移效率的提高。

2.3对国内就业结构形成优化作用

就业结构能够体现出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在产业结构得以完善升级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劳动力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在网络经济发展中,信息技术是其支撑载体,劳动者体力付出逐渐减少,但是对于脑力劳动的要求则不断提高。企业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员结构进行调整,进而促进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网络经济环境下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为了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少从业人员对强化自身知识储备,促使自身综合素质发展。此外,在网络经济下就业岗位会有所增加,就业形势更加灵活,供求双方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从而减少了择业成本,促使就业周期得到大幅压缩。

3结论

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趋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就业结构有所升级。虽然当前网络经济发展中仍以一些问题存在,如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等,这就需要在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中进一步强化对信息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信息安全监管,优化产业结构,为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论述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2015(42).

[2]郭莉莉.基于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3).

第7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国民经济,策略

房地产业通常是指以房屋和土地为其实物存在形式的一种产业,而房地产品则是以房屋、土地为实物存在形式的一种产品。 房地产包括房产和地产两大类。地产包括未经人类劳动开发的土地、自然物(如荒山、水域等)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开发的地产品(如耕地、城市土地、宅基地等);房产包括地上及地下的所有房屋、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

1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国民经济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房地产的发展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制约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

1.1房地产业属于基础性产业。不管是对国民经济来说,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说,房地产业都起着基础和支柱的作用。房地产业能够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场所。住宅是社会公民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而房地产的商品之一就是住宅,为人们提供了安居乐业所必需的条件。此外,其他行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也需要有房地产业的支撑。只有房地产业有了良好的发展,才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

1.2 房地产业是先导性产业。在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中,很多产业都是相关的,比如教育、文化以及科学卫生等各个部门都需要依托房地产业而发展。房地产业能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场所,也能够带动其他副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先导产业,很多经济活动的开展都是始于房地产行业。举个例子来说,城市要发展,必须先进行各种房屋建设,同时也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业店铺、生产车间以及厂房等;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有校舍等。所以说,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房地产行业是先导性产业。

1.3 房地产业具有支柱产业的特征。与其他产业相比,房地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互相关联的特点、同时具有很长的产业链。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说,房地产行业对其他产业具有支撑作用,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出很强的支柱性特征。

2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1房地产经济带动多种行业。在产业划分中,房地产业不仅属于服务性行业,更是先导性产业,属于划分类别中的第三产业,与其他很多行业都息息相关。要建设其他产业所需要的空间场所等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就必须购买原材料,包括各种建材、冶金材料等,因此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能够激活相关的建材市场以及机械市场等,为社会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2.2 房地产经济拉动国内需求。房地产经济景气,能够推动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为国家累积财富,对于改善民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为了能够拉动国内需求,就必须重视房地产业的发展。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房地产的成交量有了大幅提升,我国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也占到了两成左右。这些数据与事实显示,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房地产业的发展,发挥房地产业的推动作用。通过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有效拉动国内需求,解决很多社会现实的问题。

2.3 房地产市场稳定经济增长。除了能够有效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还能够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如今的经济发展形势动荡不安,更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急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来稳定国内的经济形势[3]。很多公民不再选择将货币储存在银行,而是选择投资,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在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业投资能够确保国内经济稳定,促进国内经济良性循环,同时为其他产业提供生产空间与基础性保障,提高了我国经济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所以说,房地产市场能够有效稳定我国经济的增长。

3房地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加强政府的市场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就是土地,只有对土地严格控制,才能控制房地产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宏观调控,需要从土地入手,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对土地审批进行把关。如果房地产市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存在过大的泡沫效应,就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链,直接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严格控制土地的交易以及金融税收政策,以此来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3.2严格控制开发用地的供应总量。国家不能为房地产市场无限制地供应土地,政府需要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严格控制房地产市场开发的速度,同时要提高政府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参与度,履行自身的职责,杜绝规模过大的房地产投资行为。同时,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居民的实际需要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给予房地产业适当的支持,而不是无限制地放任房地产业的发展。总之,政府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房价、房屋的需求以及当地的消费水平与工资水平等,严格控制开发用地的供应总量。

3.3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银行贷款是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房地产业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有效控制房地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使其既能为房地产业开发提供必要的资金,同时也能够控制房地产业过快发展而带来的金融风险与社会动荡。

4结束语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政府要真正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采取正确的措施来确保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并通过房地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一)金融企业不断扩大兼并行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表现之一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不断扩大,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企业的大量兼并使得企业集中化程度变高,这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加强约束,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面临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利益面前,有些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完全忘记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而且即便真的出现金融风险,他们也一点不担心,认为政府最后会来解决,最终使得金融企业渐渐地放松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警惕和监督。

(二)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很多交易行为都离不开金融行业,在金融领域中的众多交易都是投机行为,这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投机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比例上出现差异、发生比例不一致的情况时,社会中的众多资金都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中,这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受到掩盖,经济发展呈现出低落的面貌,然而金融经济的发展面貌却刚好相反,呈现出非常繁荣的局面,实际上这种繁荣局面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价格指数能够体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但是在这样的虚假繁荣背景下,价格原有的导向作用不复存在。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分离情况不能太严重,否则就会出现负面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好处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入到金融经济中,那么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就会得到加快,金融经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过于严重时,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阻碍了实体经济的顺利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掌握好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状况,把握好度,根据影响两者分离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纵观全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都要超过实体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受到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金融管制的影响,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对此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一)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经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对接中少不了外汇,这就决定了金融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当金融经济遇到金融风险时,势必会影响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实体经济,继而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风险。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革新,金融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便捷,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交易范围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面貌,如今的金融经济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这就是金融经济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技术因素。另外在制度因素的影响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制度不够全面,使得金融经济钻了制度的漏洞,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跟风行为和投机行为。因此,在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速度会逐渐加快。

(三)金融管制的影响。除了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的影响之外,金融管制的影响也是促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加快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在金融管理这方面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加上金融自由化都加快了两种经济的分离速度。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管制都加深了彼此的联系,资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快,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全球的金融交易量迅速增多,当金融交易情况变得糟糕时,会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综上所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三种因素分别是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面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我国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针对以上提到的三种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切实做好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