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6:53: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风险管理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企业使用民间借贷这一融资方式带来的各类风险问题已经引发了各方重视,各国各地区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等均实施了风险管理手段。本文从设立的相关法规、机构体系,开展的相关活动和现阶段使用的技术方法方面对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多方面概述,并从现状的研究中提出存在问题,分析中现有问题的成因,为下一步风险管理的完善提出参考。
【关键词】
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管理
1 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管理的成就
1.1 各国政府出台相关法例法规
美、日、德、韩、法等国家对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十分重视,在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下,1953年,美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法》,授权联邦政府专门成立小企业管理局(SBA)。198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灵活管制法》和其他法律措施。2010年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小企业就业与信贷法案,创立了一个由财政部管理的300亿美元的小企业贷款基金。2012年4月,奥巴马又签署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案,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松绑。
在我国,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制定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部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10年4月30日发出关于印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1.2 各国政府设立相关机构体系
日本至今已设立5家金融机构,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德国和韩国特别开设银行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
2012年4月,作为民间借贷比例最高的温州市专门设立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对企业和个人民间借贷行为进行管理和统计。浙江省政府2007年提出指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康有序发展,着力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陕西省政府2011年提出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着力开拓更多融资渠道。上海市于2013年将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库,上海市证券交易所于2012年积极展开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备案工作。
1.3 我国各地政府开展相关活动
浙江政府办公室在2007年要求,规范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互利合作。[]太原市2012年7月规定,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进行考核指导。舟山政府于2011年提出要求组建专项工作小组,健全政-银、政-企、银-企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实行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差异化的考核激励机制。江苏省政府于2011年提出加强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投向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资产负债率超过75%的企业,进行资金链排查,防范和处置风险。保监会吉林监管局于2011年规定不得使用保险资金参与民间借贷,浙江省高法2009年规定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如有约定,从其约定。超出四倍利率额,超出部分的利息,法院一般不予保护。
各地政府均积极开展民间借贷活动的调查和风险排查工作,鄂尔多斯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对全市民间借贷活动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准确掌握民间借贷活动的规模和发展状况。建立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对民间借贷规模和投向的监测,及时排查、掌握风险隐患,对排查出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案件或潜在的风险隐患,立即采取措施,及时依法处置。
1.4 我国风险管理中使用的技术方法
关于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评估的方法可以借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印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对风险评估的有关规定,指引中指出:“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需要用到“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同时,唐湘娟(2009)也提到了风险评估的方法有概率分布法、趋势分析法、蒙特卡洛数字仿真法等。
2 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管理现有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我国专项法规的缺失
同国外相比,我国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关注度较小,至今仍停留在《合同法》、《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而没有一部具体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法例法规。
从前文各地区风险管理相关活动中能够看出,近年来,各地政府才开始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扶持和监管,但在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规定中仍是对民间借贷一语带过的提及,并没有具体的对民间借贷的形式、利率等做出强制性规定,如怎样的民间借贷形式是受法律保护的,怎样的民间借贷形式要严格杜绝。对民间借贷贷款方资金来源也缺乏严格的限制,这样便会带来前文中提到的对实体经济冲击的风险。
缺乏专项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制造了法律漏洞,作为其主要方式之一的民间借贷容易走向灰色地带,同时也缺少对我国中小企业民间借贷指导性质的法律条例去引导中小企业规范民间借贷,降低民间借贷风险。究其本因,还是我国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小、监管力度差,民间借贷方式的隐蔽性会造成管理方与被管理方信息不对等情况,使得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真实情况无法得到反映,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界定不清
在众多研究文献以及的法律通告中,对民间借贷的概念始终没有做出一个统一的界定,如杨晓星(2009)谈到民间借贷主要指“个人之间的借贷、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和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另有学者定义民间借贷为“游离于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资金融通活动”,以及“除正规借贷以外的借贷”,而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诸如此类定义均没有将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分离开,而民间借贷行为在2004年已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认为其是对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并且在《合同法》211条也对其合法性有明确规定。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的界定不清,容易发生非法集资团体以民间借贷成为其挡箭牌的情况,使他们假借民间借贷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犯罪行为。
民间借贷方式本身就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本文所研究的6种形式中每种也都包含了很多具体的方式方法,所以要对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统一罗列,确实具有很大的难度。而民间借贷的产生是由于借款人有资金的需求,当这种需求无法在合法途径得到满足时,便很容易被非法团体利用,使民间融资转变为非法集资。
2.3 风险管理技术方法有待规范
前文中谈到我国的风险评估是将定性和定量两类方法相结合,但在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具体操作中,很难运用到位。特别是规模小,管理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对其成本和技术水平的考量,现有的央企风险评估手段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如计算机模拟、失效模式等定量方法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调查问卷的回复率无法预计,专家咨询的主观性大,成本较高等均应作为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评估方法选择的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晓星.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路径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2):81-82.
[2]银发[1999]41号-《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
[3]央行2005年5月发-《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4]浙政办发(2007)9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5]并政发(2012)26号-《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
[6]苏政发(2011)153号-《江苏省政府关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意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大服装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各项风险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企业要想良好、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如服装的质量问题、产品的研发问题等。一旦发生各种风险,那么势必就会影响企业的稳定运营。因此,对于企业的风险资产管理尤为重要。风险资产管理主要是指各大企业对风险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减少或避免风险资产的损失,有效的减少企业的资金损失,避免出现经济危机。风险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谨慎的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时期下,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相互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也势必会增加。一旦发生资产风险,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反之,如果企业能够对资产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可以减少和避免相应的资产流失,减少损失。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现有的管理制度。风险资产管理是当代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有效的进行风险资产管理,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更有利于与各国之间的密切往来,提高经济效益。
2.企业风险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2.1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
风险资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应该由相关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但是,很多企业的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没有独立的权威的管理机构。对于大型的服装企业来说,如果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那么各部门的分工就不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也就不够细致,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账目不清晰,资产效能低等各种现象。风险资产的管理流于形式,资产管理不深入,长此下去,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循环。
2.2管理人员重视度不够
由于跟多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对于企业风险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因此,风险资产的事前预防工作、事中控制管理以及事后的清理追索等相关管理工作做的不全面、不到位,甚至很多环节并没有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跟踪、管理。这样的风险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危机的“定时炸弹”,缺乏有效的组织性和系统性,使得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如同虚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很多风险资产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债权性资产的催收工作。
2.3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的管理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那么企业的运营就是一盘散沙,毫无组织性、纪律性可言。我国服装企业的运营活动较为复杂,各项工序环环相扣。所以说,只有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让企业的运营活动正常进行。对于企业的风险资产的管理也是一样,风险资产就是那些有风险的收益资金,无时无刻不存在风险,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管理、规范,势必会引发企业的“金融危机”。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各司其职。风险资产管理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管理难度较大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派遣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果企业的管理较差,缺乏各项规章制度,那么财务人员的工作也不能开展顺利,风险资产的管理效益很难显现[2]。
2.4资产风险意识较差
企业所有的资产都存在风险因素,无论是编织服装的原材料还是加工制造的各项程序,甚至到企业员工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系数,无论哪种风险因素,一旦风险系数加大,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但是,很多企业领导与广大员工对于风险资产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配合管理人员进行风险资产的管理工作,因此,企业资产风险管理的效能很难发挥。
3.加强服装企业风险资产管理的策略研究
目前,服装企业的风险管理基本处于零散失控的状态,缺乏强有力的专业管理机构,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让风险资产管理工作“无从下手”。针对当前的风险管理出现的问题,各大企业的领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快建立全面的风险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
3.1建立强有力的风险资产管理机构
对于企业的风险资产管理工作而言,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进行管理。只有建立一个权威的、专业的管理机构,才能保障企业的风险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对于企业的实物性资产、投资性资产以及债权性资产等相关工作有风险资产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这样就能很好的对风险资产进行良好的预防和控制,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风险资产管理机构还应与企业的其他部门通力合作,与企业的组织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纪检部门等各个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共同管理企业的风险资产。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提高资产管理效能,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
3.2完善各项风险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服装企业除了要建立专门的风险资产管理机构之外,还应制定相关的风险资产管理制度。只有有了具体的、全面的规章制度,才能让各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更好的规范企业员工的各项行为。因此,企业必须完善风险资产的管理制度,理顺管理流程,明确职责分工,让企业员工能够按章程办事,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此外,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要想长远良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作用,发挥奖惩机制的职能,只有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让各个部门、各个员工发挥所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3加大对风险资产管理的宣传力度
目前,很多服装企业的领导与员工对风险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认识不足。所以,各大企业的资产风险管理工作漏洞百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所以,要想真正的做好风险资产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要提高企业领导与各部门员工的思想意识,提高对资产风险管理的认识。风险无处不在,风险资产是伴随企业运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旦风险系数增大,那么势必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因此,各大服装的企业领导者必须提高思想认识,重视风险资产的管理工作,并且要积极在企业员工中进行良好的宣传活动。以企业的各大领导干部为主,强化广大员工的忧患意识。只有各大企业的干部员工们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注重风险资产的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企业的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让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4.结束语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S211 文献标识码: A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内涵
1.1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含义
一般而言,从概率论的角度来分析风险,它包括三个部分:事件、概率、后果。①从该角度阐述,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中的事件,是指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发生错误或者意外收益的具体活动;而对事件的确定,需要建立在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充分的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②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概率, 是指所确定的事件在实际运作中发生的可能性;③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后果是指假如所确定事件在实际中发生所造成影响的大小。
一般来说,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风险之一,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三个层次;其成因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性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特性。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①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性:动态性、能动性、智力性等;②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特性:管理的不妥或不善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用人不当;人的作用未能有效地发挥和利用;人员的流失等。
1.2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并且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阶段; 具体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人事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工作分析风险、招聘风险、绩效管理风险、薪酬管理风险、培训管理风险、员工关系管理风险和跨文化管理风险等。
2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
纵观国内对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侧重具体的实践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招聘风险、培训风险、人员流失风险、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从管理流程角度揭示如何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2.1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成因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起因,一部分观点认为应该从非人为的和人为的两个方面来考虑和分析,即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这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的角度进行划分的。非人为的因素在于人的心理、生理的复杂性,以及西蒙所揭示的人的“有限理性”的存在。人为的因素关键在于人力资源中单个劳动力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产权;而正是人力资本产权的自主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的特征,导致了人才外流或无所作为这样的风险。
而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角度来分析,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一方面是来自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性,一方面是来自于对人力资源过程的不善管理。
2.1.1 人力资源本身的风险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所指出,人力资源“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是人”; 也正是由于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力资源本身的风险。
①人的心理及生理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关于人的相关研究并没有详细准确地揭示人的全部心理结构及运行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源中的个体在决定自己行为时表现出过程上的不确定性, 主要表现在个体信息获取、处理、输出及反馈与主观、客观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表现在西蒙所指出的人的有限理性特征。有限理性的假设认为,人们在进行任何有目的行为决策时,并不一定能搜寻到所有可能的方案,以及详尽的有关方案及后果的信息;这种有限理性就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风险。
②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动态性又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具体表现在不可“压榨性”。当今社会, 企业很难拥有终身雇员,而雇员也很难“从一而终”。重新选择企业、重新选择职业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尤为突出。这说明企业人力资源是一种流动性资源,而且,在市场经济愈发达的国家,这种流动性愈强。
③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和不均衡性。人力资源是一种在开发、使用和配置都受到个体生命周期所限制的资源。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利用,或者不适时适当利用,就会随着其自然载体的衰老和消亡而降低和失去作用。因此,对人才资源的及时和适时开发利用,才能充分有效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否则,就会造成浪费。同时,由于智力、体力、技能和知识的差异,每个人的效用是不同的,这种资源价值的分布在不同的个体中呈现出不均衡性。正是这种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和不均衡性,往往容易导致用人不当、开发错误的风险。
2.1.2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风险, 主要是指因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认识不足,而在具体实施人力资源的工作设计与工作分析、招募、遴选、绩效管理、以及晋升、培训等各个环节中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危害。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
①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过程自然也具有复杂性。这是因为, 人力资源系统是自生秩序与创生秩序的综合集成体。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兼有自组织系统特性与人造系统的全部特性。一方面,我们为严格劳动纪律维持企业生产秩序,需要相对固定的规章制度和量化的考核指标,从而对人力资源进行直观的、简单的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复杂性,我们又必须辅以其他的模糊的、复杂的方法来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环境, 使得管理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这些都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②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并不仅仅关注如何根据组织目标来使用人,而是把组织的整体目标与组织员工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实现组织整体和组织员工的共同发展;它强调相互依赖和开发利用两个原则。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自身的动态性。人力资源管理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为了保持、恢复和改善系统的特性以及不断发展潜力, 系统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否则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危害,形成组织管理中的风险。
2.2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风险研究
( 1)招聘风险。招聘过程是一个招聘人员与求职者相互认知的过程。在招聘中,通常由于求职者与企业之间关于求职者能力认知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企业招聘面临着两种逆选择风险:一是错误地接受了本来不适合企业的求职者;二是错误地拒绝了本来适合于企业的求职者。无论是哪种错误,都会给企业带来显著的费用增加和机会损失。
( 2)培训风险。员工的再培训是任何一个组织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在具体操作时, 可能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①培训内容选择的风险;②培训对象选择的风险; ③培训结果的风险。
( 3)人员流动风险。企业也是人的一个集合系统,人员流动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 人员流入与人员流出。虽然对整个行业而言,人员流动未必是坏事,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些人员流动很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的直接表现是该岗位的人工成本增大,因为企业需要进行重新招聘和培训;而间接损失往往更大,可能引起工作进度的拖延,甚至造成组织的瘫痪, 例如,核心人员的离职,就可能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机密泄露。可见,人员流动是一种企业的风险,这种由于人员流动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称为“人员流动风险”。相应地,人员流动风险也可分为两类:人员流入风险和人员流出风险。
( 4)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企业通过与外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承包商签订合同,由外包公司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服务,而企业支付给外包公司酬金的一种交易形式。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因子主要包括:①法律方面。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业务的具体运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一新兴的业务外包来说,更是无章可循,有的只是国内外一些大企业的探索先例。所以法律风险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最大的风险。②内部员工管理方面的风险。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些员工可能被辞退,或者被换岗,也可能被取消或减少训练机会。如果对部门人员处理不当,会影响其他在岗或转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对企业造成负面的影响。③企业商业信息安全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业务内容对企业来说很可能是商业秘密; 当企业把这些业务外包时, 就意味着外包服务商掌握了企业的这些商业秘密。这些机密一旦泄漏给竞争对手, 可能对企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 现代企业 法律风险 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郑勇,浙江省合创律师事务所。
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概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定义
(二)法律风险管理的内涵
法律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新时期下企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所谓的法律风险管理,实质上就是企业紧紧围绕战略发展目标,并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内外环境等,通过采取有效的手段减少或避免因法律行为不规范而引起的法律风险问题。在法律风险管理内涵的阐述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律风险管理是社会的产物,这就强调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与司法、政治等紧密结合,进而弥补“感性”管理的不足,实现最佳状态下的法律风险管理。
二、现阶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现状
在多元化的市场背景之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特别是法律风险的形成,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直接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之下,企业逐步认识到务实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在法律风险管理意识、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律风险管理的务实开展。
(一)法律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主观能动性
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强调良好管理意识下,管理工作全面、系统的落实到位。首先,不少企业领导层缺乏对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视,法律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以至于企业尚未形成良好的管理形态;其次,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法律风险管理内容的融入,导致法律风险管理缺乏良好的职工基础;再次,法律风险管理基础薄,一些管理人员甚至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法律风险管理程序繁琐,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效率,因而很大部分企业“重诉讼、轻预防”,导致法律风险管理处于尴尬的地位,不利于企业“谋发展、求共存”战略的推进。
(二)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尚未做到全面、及时、准确
法律风险管理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也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是夯实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而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之下,疏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导致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尚未做到全面、及时和准确,弱化法律风险管理在实际中的重要性。当前,不少企业建立法律事务管理部门,但工作主要集中在涉诉案件处理及合同的审核等方面。对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前期论证,仍缺乏制度性的有效保障,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全局性、有效性难以充分体现。
(三)法律风险管理尚未形成业务操作模式,高端法律人才欠缺
从实际而言,我国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表现出“感性”管理的形态,而对于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等,都相对比较欠缺。并且,法律风险管理的全局性尚未形成,被分割至运营部、财务部和市场部等多个层面。这样一来,业务主线分散、业务交流平台欠缺,这些都导致无法形成标准的业务操作模式。此外,对于高端法律人才,仍是当前企业发展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但实际上,高端法律人才仍比较欠缺,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着力于人才建设与引进工作,是企业夯实法律风险管理基础的必然需求。
三、新时期务实开展法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现代企业务实发展的同时,要夯实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强化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务实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需求,表现出显著地重要性;另一方面,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优化并调整发展步伐的重要基础。因此,新时期务实开展法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是企业适应多元化市场的客观需求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环境的营造。首先,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多样化的影响因素,成为企业战略下发展的重要阻碍;其次,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企业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既是基于市场竞争的需求,也是面对越来越大的法律风险,夯实企业发展内外环境的集中体现。因此,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应注重法律风险管理的狠抓落实,积极应对新的环境,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抓好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改革是我国现代企业谋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深化改革发展进程,强调了抓好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企业改革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改革中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需要法律风险管理的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企业改革发展涉及法律、政策等多方面内容,抓好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改革中有效规避法律风险,营造企业良好发展的必然保障。因此,在企业深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强调抓好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推进企业改革发展进程。 (三)法律风险管理是法制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是战略性发展的基石
法律风险的发生,直接对企业的经济造成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品牌形象的建设。因此,法律风险管理的夯实,是战略性发展的基石,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法律风险管理之好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将法律风险管理做实、做好,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需求,也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四、新时期优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法律风险管理意识,营造良好的法律风险管理氛围
法律风险管理的复杂性、系统性,强调良好管理意识下,营造良好管理氛围的重要性。当前,不少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优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夯实法律风险管理思想。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注重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制度建立等方面,确保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开展;其次,法律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不仅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环境的营造,反而增加了企业法律风险,制约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主观能动性,将法律风险管理落实到位,切实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做到管理全面、及时、准确。
(二)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确保法律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是指以企业战略性发展为目标、以企业发展现状为契机,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管理体系。在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制度、流程及活动等内容。因此,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实现了法律风险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全面而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其实,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及时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保驾护航,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因此,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遵循科学合理原则,做好体系的完备性与适应性。一般情况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模块:一是企业法律风险分析;二是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三是企业法律风险评估。具体如图1所示。法律风险控制模块主要用于更好地认识并全盘了解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而更好地降低法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法律风险控制模板的作用,在于减少或避免企业因法律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如何进一步的实现企业制度、组织及职能的规范统一,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图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此外,在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中,三个功能模块的运作建立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基础之上。首先,法律风险分析的实施,是法律风险控制模块的基础,法律风险实施是法律风险评估的基础,而法律评估模块的实施结果反馈于法律分析与控制模块,作为其形成作用的基础。因此,三个模块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但这一系统又处于动态的、封闭的状态,具体如图2所示。
图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系统中各模块的关系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控制策略
一、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现状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是中小企业采用信用方式销售产品而形成的债权性资产,是企业因对外销售、供应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在应收账款发生时,企业一般会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或劳务合同,以及签订还款协议。应收账款的确认是伴随着赊销而发生的,其确认时间为销售成立时间。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居高不下,很多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达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现象严重,造成许多企业应收账款长期挂账,难以收回,已成为制约企业资金流动性及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第一,忽视信用管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目前企业管理者普遍只重销售而忽视对应收账款系统规范的管理。为了抢占市场,扩大销售,一些企业在进入当地市场之初,为了尽快地打开营销局面,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度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采取与客户签订短期的、一定赊销额度的销售合同来吸引客户,扩大其市场份额。虽然这对占领市场有一定的作用,并且获得了较高的账面利润,但却忽视了流动资金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不能及时收回的问题。
第二,竞争激烈,企业及产品竞争力不足。目前各行业当前几乎都是买方市场。一些中小企业在规模、技术、成本、营销策略等的诸方面或某一方面不具备优势,产品竞争力不足,导致其市场占有份额较小;而其生产能力却大于其生产份额,为了扩大销售,增大市场份额,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就可能做出相应的让步,如产品试用期久一些、货款回款期长一些等,使产品的应收账款从数量上和时间上都大大增加。随之企业应收账款数量增多、时间延长,如果管理跟不上,应收账款的风险就会接踵而来。
第三,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缺乏高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在有些中小企业中,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视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沉重的包袱。
第四,内部会计控制不严。《企业财务准则》中明确规定:各种应收账款应当及时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经确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已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冲减坏账准备金;未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在实际工作当中,并非都严格按照准则办事,主要体现在不按规定确定坏账损失。某些企业为满足一时间的业绩漂亮,将应收账款长期挂在账上,不愿将无望收回的应收账款作为坏账损失。
三、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控制
在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时,应强调事前防范,而不是事后处理,通过建立一整套系统的组织结构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
第一,科学地确定企业经营策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应分析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法律环境、地域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及竞争状况,客观评估企业自身实力,从而确立合适的经营策略。企业对自身的评估包括规模大小、生长期间。企业的规模按资本额划分,由于实力的限制,小企业不能接受和给予客户较大的信用额度。
第二,建立正确的赢利观念。企业要根据自己开发的产品、拥有的市场及自身状况来制定恰当的发展模式。只有在这种前提下,企业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走差异化道路,将赊销业务稳定在安全水平,秉持“不见现金流的利润不是利润”的原则,摈弃只重视销售数字增长不重视运营潜力成长的观念,企业的发展才能进入一种良性成长模式。
第三,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结合客户资信调查,及时调整企业的信用政策。账龄分析就是根据客户所欠账款的时间长短,分析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及金额。具体就是看有多少应收账款是在信用期内,有多少应收账款超过信用期,将所有逾期的有应收账款编入账龄分析表,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获得关于应收账款的重要信息,并结合对客户资信情况的调查,据此调整企业的信用政策,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率。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是管理应收账款的重要内容。在赊销之前,要对购货方进行严格的资信调查,科学地进行信用评估,考察其信用状况的优劣。由于客户的信用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采用动态的管理办法,结合前期的合作情况,对客户信用进行重新评定调整。
第四,制定鼓励客户积极还款的政策。对应收账款还款及时的客户,给予奖励或优惠的政策,或在返利上做出让步,或在售后服务上提供特殊优惠,以刺激客户积极付款,减少企业的应收账款。
第五,建立销售收款责任制。健全考核指标体系,调动催收账款的积极性。企业的营销人员不但要销售产品,还要负责催收货款。可以把应收账款与销售绩效挂钩;同时为营销人员设立风险抵押金,要强化销售人员的责任,可以采用将工资、奖金与销售回款相挂钩的方法,动员全体力量,降低应收账款风险。
第六,建立应收账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为了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和分析,企业必须建立一套与应收账款高度相关的、反应灵敏的、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来对企业客户的应收账款进行分析与风险预警。
参考文献:
1、张志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李保红.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设计[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10).
第一部分:绪论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其极强的杀伤力,使全球经济受损。中国在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的同时,实体经济在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考验。高新技术企业正是中国知识经济体系里面最基本的细胞。因此,在此危机重重的市场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企业特别是这些最基础的高科技企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找出高新技术企业容易出现的风险所在并针对其风险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尽可能的避免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使企业可以平稳持续的发展下去。
高新技术技企业即指以从事先进科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企业。与传统技术领域的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企业。产品特点:成长性强、生产周期短、更新速度快、附加值高、市场渗透能力强等。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是完全依赖于高新的创新技术及人力资本。因此,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结构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企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企业的发展完全需要自己的探索。据调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失败的案例过多,这是由于高新技术行业的高风险特点导致的,所以也就更加突出了企业引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但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对如何用风险管理管理其公司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面对企业风险重视不足,或者有些企业只是一味避险从而导致企业发展不力,或是过于自信盲目冒险导致经营失败;二是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运用风险管理中所提出的原理及方法去有效的对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对风险进行合理处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风险管理方法相配合,从而达到适当控制其发展预期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和严重程度的目的而这恰好是中国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最缺乏的。因此有必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特征、风险运动规律、风险防范对策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掌握其产生、发展、动态变化的规律,促进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第二部分:文献理论综述
全面风险管理(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是对影响企业效益的多种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估,并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行相应的战略以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全面风险管理是对传统的可保风险管理的超越,它的目标是把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都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管理框架中去。系统构架包括: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企业风险管理机构,企业风险管理程序集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要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要求,从而期限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的的风险风险管理目标要在企业的战略引导下制定总目标,然后针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各项活动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从而制定出每一个风险管理的子目标。全面风险管理为了保证其全面性,要人人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中来,并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本文建议,企业应建立一个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由总经理及个部门经理构成,并设立风险委员会,定期出风险报告。将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要注重企业员工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知道什么是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及本企业的风险类型及管理策略,从而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及时处理内外部信息,要随时掌握企业的内部信息,包括生产、销售、财务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要及时掌握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利率汇率、资本和股票信息及行业发展动态。要想很好的对风险进行管理控制,首先要知道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或成败的因素都有哪些,这些因素也很既有可能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总结,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影响因素分为五大类:环境因素、技术及产品因素、市场因素、管理能力因素和融资因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风险因素树的归纳与总结,使我们更加直观清晰看清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个个因素,成为风险管理识别中风险列表中因素的重要来源的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办法,未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甚至还有许多企业根本不了解何为风险管理,有何好处及其风险管理的相应办法。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所采用的办法往往还是靠企业领导者通过其经验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决策判断。十分之不科学,也给企业的领导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采取实质性研究的放法:首先透过对文献及其相关风险管理概念的研究并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特点及其风险因素拟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及访谈大纲、调查问卷作为本研究工具。第二,进行前导研究并针对缺失加以改善。第三,对研究对象济南市S公司的员工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一步深度了解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的现状及解决策略。第四,对方谈及问卷调查资料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论。针对本文的研究原因、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进行文献讨论,拟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草案,通过对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园企业的进一步调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研究目的是为了进步一发展出合适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通过对国内外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结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特点,以2006年中国出台的COSO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参照,拟定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
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济南5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从而对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因素对企业成败的影响进行分析。为评价每一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对济南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47份,去除无效问卷5份,得到有效问卷42份。问答方式是请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成员就每一风险因素对高科技创业企业成败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无影响O分,影响作用低评1一3分,影响作用一般评4一6 分,影响作用突出评7一9分,即评分区间[0,9〕。22个因素的总排序,兼顾各因素类的单排序,我们可以看出影响高科技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风险因素是:1、企业创始人素质的高低;2、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3、市场营销能力强弱;4、消费者需求变动因素;5、新产品开发能力;6、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因素;7、企业初始阶段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8、创始人对行业的熟悉程度;9、知识产权保护;10、资源整合能力。从这十个关键性要素的分布来看,影响高科技创业企业成功的因素可以总结为:管理能力因素、技术及产品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大类。通过此问卷调查所得出的数据结果,更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对企业所存在的重点因素风险进行分析预调查。
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风险管理小组的建立,该小组成员职责明确,避免混淆(宋明哲,2005)。风险管理小组由总经理,生产副总,各个部门主管组成,定期对公司风险进行评估、考核及验收相应风险管理策略工作。风险识别即确认风险的来源。然而有效而又全面的方法,建议S公司风险的识别可以让全员参与,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列举出来。还可借鉴别的公司所出现的风险,列出风险清单。列出本公司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清单。确认风险的来源后,要对风险进行分析与衡量。公司可以从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两点来衡量风险。风险损失频率的衡量。损失的频率是指在特定期间内,特定数量的风险单位,遭受特定损失的次数,以概率表示,分为五类:一定发生,经常发生,常发生,可能发生,极少发生。风险损失幅度的衡量。损失幅度是指此风险的发生可能给企业造成利润损失的大小。分为五类:极小,不严重,中等,很严重,最严重。
风险预防:对损频率低损失幅度小的风险,可事先采用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和阻止风险损失的发生,防患于未然。风险回避:对损失频率高且损失幅度高的风险,即对此类风险有意识的加以回避。风险转移:损失频率低损失幅度大的风险,企业可将自己不能承担的或不愿意承担的以及超过自身财务能力的风险损失或损失的经济补偿责任以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一种措施。风险利用:损失频率高损失幅度小的风险,即企业面对可能的或己经发生的风险,自觉地加以利用,造成有利于企业某方面利益的结果"总之,在风险发生之前,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损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之后,尽可能地减轻损失程度,这是风险管理的目的所在。风险管理小组副组长拟定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计划书,并将任务下达给各个小组成员,由个小组成员监督执行每个部门的相应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小组组长负责总监督。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
综合第四章研究结果与讨论,呼应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问题,提出三部分结论第一部分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之现状;第二部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的内容;第三为此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在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解决策;各项结论如下。
(一)中国高新技术风险管理之现状。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是什么;风险管理的管理手段主要有哪些;怎样实施风险管理;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在许多企业管理者的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大多数企业面对风险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形成预先防控风险的意识。风险管理机制不够线圈,漏洞多,监督管理难以落实,许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力度明显弱化,形同虚设。对风险管理的框架或技术运动水平较差。目前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经验不足,专业从事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少,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掌握程度低,运用水平差。
(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内容。依据文献探讨,出题草案;根据对特定研究对象济南新技术企业问卷调查及访谈式的研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构架内容。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给出风险管理相应管理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策略的选择,风险控制的执行。希望补充现在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值不足,提升风险管理品质。
(三)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构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问题:第一,在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构架中,企业领导者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新的管理模式的实施,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者的同意与支持。特别是像高新技术企业多以家族式组织模式的企业,企业中领导者一人独大的现象更为严重。所以要想推广此风险管理构架,必须需要得到领导者的认同。第二,目前中国在企业风险管理相关领域人才尤为欠缺,虽然有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单没有相应的人才加以实施,也是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发展面临又一重大难题。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一、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观念比较薄弱
当前国内施工企业的经营者与项目管理者没有科学、充分的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些施工单位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仅仅局限于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而没有关注项目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风险,从而导致企业缺乏系统性的风险管理目标。
2.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国内大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对风险管理进行正确定位,导致企业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单位,也缺乏专职部门和人员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从而导致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3.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普遍没有运用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投标前的可行性分析不够详细充分,对潜在的投标对象认识不足,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估计不足,导致不能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
二、建立全面的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1.风险的识别的流程
建筑施工单位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适合的风险识别流程:一是设置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和风险管理办公室,并明确相应的执行小组和责任人,负责研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二是根据识别的风险形成风险登记表和风险清单;三是审核并通过风险识别结果;四是持续不断的识别风险,更新风险登记表和风险清单。
2.风险的评估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 风险管理模型 策略
由于中国物流起步较晚,物流技术和方法比较落后,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很高的风险。我国第三方物流本身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激烈的市场变动对其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1.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外部风险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而造成的,其又可以分为需求弹性风险、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引起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法律法规政策性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内部风险是由于企业内部不稳定因素而造成的,其又可以分为金融风险、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
2. 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
2.1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分类管理原则。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获得经营活动的成功,就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对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其次,风险转移原则。对于某些特定的风险,发生的责任是第三方物流公司无法独自承担的,因此需要跟保险公司进行合作,通过签订合同来分摊、降低或避免风险;最后,法律防范原则。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法规,因此加快我国物流立法十分必要,这将有利于加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督管理。
2.2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进行风险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本文构建了如下的物流管理模型:
第一步,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的风险状况。要收集尽可能全的企业基础资料,然后对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风险的种类、导致风险发生的原因、以及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等。
第二步,识别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关键风险。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关键风险,因为这些风险会对企业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处理不慎,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第三步,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目标是企业通过实施风险管理策略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的经营策略不同,因此对目标的追求程度也各不相同。
第四步,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方案。为了控制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需要采取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控制策略和风险规避策略。
第五步,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机制。为了理清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并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果,需要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机制,通过对已实施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促进后续的改进。
2.3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
2.3.1现状评估分析
(1)资料收集。要进行风险管理,必须明确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的风险状况,因此需要收集企业自成立以来遇到的各种内外部风险、每一次风险的性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其中的趋势和走向;(2)风险诊断。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要找出造成这些风险或潜在风险的原因,目前造成企业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外部环境、管理制度和员工素质;(3)整体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评估要从风险损失评估、评估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两个方面着手。
2.3.2识别企业面临的关键风险
在整个风险管理模型中,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确定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后,如何确定各个风险指标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然后对风险管理办法进行改进,因此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确定风险指标的权重。就目前而言,AHP层次分析法时一种比较实用的多方案或者多目标的系统化、层次化决策方法,它充分利用人的经验和判断把决策过程层次化,采取相对标度形式测度决策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实现决策问题的定量化。
2.3.3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
没有目标就无法确定工作的完成情况,无法衡量绩效的实施结果,也很难得知绩效有没有得到改进,因此必须为风险管理设定目标。通过分析,结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键风险,本文确定了如下三个风险管理的目标:平均回款时间、货物差错率和物流损失风险减少率。
2.3.4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策略
(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可以采取关键指标法,结合建立的风险预警系统,在关键成因数值达到关键风险指标时,发出风险预警信息,然后据此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2)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核心工作内容是根据风险的具体类型制定相应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并严格执行;(3)风险转移策略。一些风险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概率的,物流公司也是无法单独承担,因此应该在短时间内将风险降低到最小范围、最低程度,应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从而提高企业化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3.5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机制
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机制的主要步骤为:汇总能体现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关键指标,明确目前的风险控制指数;为一级指标信用风险控制和其下的二级指标分别设定权重;根据企业目前的风险控制业绩水平,结合企业自身实力、市场定位、行业现状、相关组织服务能力以及国家经济政策,总结制定各指标的绩效标准;设计部门或员工的实际风险控制评价考核表格,并将有关实际测评分数填至表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