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教学优点

地理教学优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6:53: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教学优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教学优点

第1篇

虽然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将影响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技能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教师大多依托于教材和教参来“教教材”,其实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科处于不断地发展进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强化学习意识,把握地理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确保自己课堂所教知识与时代同步。教学技能的提升首先表现在,教学案例的新颖度和巧妙性上,前者反应了我们地理教师地理知识储备的更新和丰富,后者则表现了我们教师掌握和应用新课程理念的灵活程度,均是教师专业教学素养提升的表现,而提高自己的手段在于平时我们教师应多关注地理学科的前言动态,注意学生身边和学生熟悉的具有地理价值的教学资源。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仅仅具有知识和理论,无法与实际相结合,那么有等于没有,因此内功的修炼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就是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提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我们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这样的课堂呈现跟不上时代了,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信息量也很大,我们的教学要注意挂图与文字的结合,注重板书和语言设计,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识上来,科学合理地设置知识呈现顺序,通过多维度的探究互动将知识内容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准确而深刻的印象。

二、激趣导学,提升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初中阶段地理学习和没学差不多,到了高中地理学习基本上是“从头开始”,这个过程中要想学生学好地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满不在乎”的心态才能得以纠正,并逐步形成积极的地理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驱使自己的地理知识和逻辑性逐步地清晰化、完整化。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选择适当的支点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多维度进行激发。

1.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学习成就动机是教育心理学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成功的感觉让人身心愉悦,并进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正向的情感,实现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跨越式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就是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给学生创设可以完成并获得较大成功体验的情境,实现发展区的跨越并建立新的发展区,将学习带入良性循环。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而不能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出发,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还应从文、理学生的特点出发,其实地理学科兼有文理学科特点,合理地设置学科教学的起点和偏向性,尽可能地减少顿挫感,循序渐进式地将教学内容铺展开来,让学生能够看到教学目标,意识到“跳一跳,够得着”,并生成主动探索的学习欲望。

2.展现地理学科魅力

第2篇

关键词:备课;优化;地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78-01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活动,抑制学生能力的发展。加之农村地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欠缺。所以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刻不容缓,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很清楚地把握知识要点,真正抓住课堂45分钟。为此在课堂教学方面,笔者做了几方面的思考,希望能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备课要认真充分

在备课时始终要想着,怎么设计课堂才能够让学生听的明白、听的清楚,并且理解的透彻,既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有利于提高他们积极性的的教学环节。下面就具体的备课实施做了一个案例:

例如我在讲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并没有完全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进行讲述,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分析鞍钢和宝钢的区位有什么不同,接着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在讲指向型工业时,让学生自己站在企业决策者的角度去思考,假设他们就是某个公司的领导,如罐头厂的厂长、包带厂的厂长、软件开发公司的经理、冰激淋厂的厂长。让他们相互讨论,如果让他们来选择,在成立各自的企业时应该考虑那些区位因素、把自己的企业建在什么地方最合理、最理想。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又能够深刻地理解区位因素对区位选择的重要性。最后自然引导出了五类指向性工业。

二、活教

教师要有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不能让教材束缚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方法,增删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多种形式地运用教学手段,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具体如下:

(一)教学方法活。教学上有一句老话讲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千千万,教师们要变无法为有法,变定法为新法,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现代教学过程所应该具备的特点。由于农村地区中学的学生地理知识欠缺,在地理学习上缺乏自主学习精神,平时听课时只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平时在教学中注意运用“自学──讨论──指导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老师指导下得出正确结论。老师的“指导”体现在首先给学生提出“自学思考题”,题目的设计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太难,要简洁明了,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对“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工业区的发展的异同”的教学,先让学生自学10分钟,然后沿着以下的问题展开自学讨论:(10分钟)

1.读图并思考温州乡镇企业具备那些区位特点?

2.比较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的相同之处。

3.指出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的不同之处。

4.要促进温州乡镇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的建议。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结论及推断理由,并推选出自己小组的代表。

小组代表发言(10分钟),并对其他同学的质疑进行答辩,最后评出最佳小组,教师进行总结补充。

事实证明这种教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积极性非常高,效果特别好。其它的诸如让学生自己组织、设计教学问题讨论,学生轮流当见习“教师”进行片断教学等,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活。许多研究者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联系实际安排内容,对教材内容灵活处理,或增或减,或扩展或延伸,其目的就是要使教材适合学生,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课堂教学中为了把教材内容讲深讲透或证明自己讲授观点的正确,也为了增加趣味性,往往需要老师补充一些内容。比如讲“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补讲“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讲“西气东输”补讲“西电东送”等,起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启迪思维的功效。

三、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图象化

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图带文,并重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从而可以突破学习难点。

(一)借助区域地图熟悉空间分布。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强化地理空间位置,熟悉并掌握它们的地理原理,通过记忆增加空间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定位。

(二)借助区域地图找出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关于洋流分布规律的教学:

1.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找出中低纬、中高纬大洋东西岸的洋流分布:中低纬太平洋西岸为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大西洋西岸为墨西哥湾暖流和巴西暖流,印度洋西岸为马达加斯加暖流和莫桑比克暖流;中低纬太平洋东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大西洋东岸为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中高纬大洋西岸洋流分布:太平洋西岸为千岛寒流,大西洋西岸为拉布拉多寒流,东岸为太平洋东岸为阿拉斯加暖流,大西洋东岸为北大西洋暖流。根据以上分布,推断出洋流分布的第一条规律:

(1)中低纬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2)中高纬大洋西岸为寒流,东岸为暖流。

2.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图,找出洋流分布的第二条规律:

(1)中低纬洋流呈反气旋型流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2)中高纬洋流呈气旋型流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找出洋流分布的第三条规律:北印度洋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优化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59-01

初中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牵涉的知识面非常广,要运用很多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且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和深奥,难于理解。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渠道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以情动人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育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激发出对地理知识的热爱,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言,对答得好的学生,我们要不吝惜表扬,对答得差一点的同学,我们要及时鼓励他们,帮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让他们不要气馁,树立起信心,使其大胆的、自觉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千万不要讽刺挖苦后进生,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本人的自尊心,还会损害你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平时对后进生要多关爱、信任、期待和鞭策。只要你用心去教学生,用爱去感动学生,你终究会成为学生信任、拥戴的老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因为爱你而密切地与你合作,整堂课就会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师生的心情都会非常的愉悦,教学效果就不言而知了。

2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设疑布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辩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向教材内容质疑,向教师的观点、讲解质疑。如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引导学生反问:如果地球不自转,是否有昼夜现象?是否有昼夜更替现象?在讲解我国地势特点时反问:假设我国地势特点是东高西低,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方面将产生何等影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只要学生提出质疑,不管他们的想法有多么离奇,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3 课堂内多采用直观教学

3.1利用地图

“不用地图,就不成其为地理教学。”刚进入初级中学的学生识别地图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地图的教学可以由浅入深地展开。先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地图意识,学会看地物的分布,然后再看不断变化的各种地图,让他们对地图的认识能力越来越强;其次,要求学生由会看图到能快捷准确的指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三要求学生能在地理填充图上准确地填出要求掌握的地理要素;四教学生绘图,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对做得好的即时给以表扬,同时耐心细致地帮助做得比较差的学生。

3.2经常利用演示的技能

3.2.1模拟演示

模拟演示比较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记忆更长久、更牢固。例如:讲地球的自转时,可以把教室里的窗帘关上,灯也关上,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叫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然后又叫一位学生上来,自西向东转动地球,叫同学们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同前面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更加巩固和深化。

3.2.2模型演示

可以将巨大的学生不容易看到的地理事物制成模型,让学生观看模型,达到以小化大,由远及近的直观效果。如使用地球仪、各种等高线模型、中国或世界的立体地图等。

3.2.3图片演示

因为图片是地理事物的真实写照,它形象直观、美观而典型,价格低廉易于收集。教师在教学中平时可以注意收集各种适合教学使用的典型图片,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如典型的地貌、河流、植被、土壤、动物的图片,各自然带景观图片,以及表现各国自然和人文地理风貌的景观图片等。

3.2.4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地理这门课上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非常适宜的,因为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仅靠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不仅十分枯燥,也难于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表象。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存储和处理文字、图像﹙图片、影片、动画﹚、声音的功能,这就为教师向学生展现地理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4 让学生亲历地理事象,感受地理变化,了解地理规律

野外是地理教学的最佳课堂,我们可以走出去,让学生亲历地理事象,感受地理变化,了解地理规律,不仅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而且能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天文台、气象台,条件差一点的学校至少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周边的地理环境,观察并记录地理事象的变化,简单总结地理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更高。

参考文献:

[1]姜洁.改变价值取向促进教改实践[J].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4篇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留给思考余地,增强自信心理

目前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由于一些老师偏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一提出问题或教师出示思考题后,就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不是同桌讨论就是小组合作,气氛显得异常热烈。有些思维敏捷的同学很快便要举手欲答,而绝大部分反应慢的同学还未来得及深思,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再遇难题时,他们便会附和于人,只听别人分析讲解或干脆不加思索,养成懒惰习惯,以致思维缓顿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然后再相机组织他们讨论。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或达到答案的“边缘”,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四、重视实践操作,引导自主探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于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可让学生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一张沿着任意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比较,并讨论:①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剪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③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得出:S平行四边形=底×高。

五、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第5篇

那么,我们如何针对地理教学语言的特点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语言呢?

一、科学性

地理教学语言必须真实、正确、准确、精练,既要符合科学规范,也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

1.字音要准确,用词要科学。对于比较生僻的或读音没把握的字要在备课时查阅字典,以避免误读。另外,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地理概念时,要注意科学性,切忌失真或张冠李戴。有些教师粗心大意,不注意学科语言的规范,对学生出现的语言科学性问题未能及时予以纠正。如最常见的是当学生结合地图叙述时,经常把地图上的方位说错,把地图上的“北、南、西、东”说成“上、下、左、右”。对此,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做到准确、科学。

2.语言要清楚、明白。教师的口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楚,语言要尽量做到符合语法要求,问题要讲明白,让学生听清听懂,这也是学生爱学、学好、学会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分析透彻、论证准确,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楚的概念。切忌语言无序,颠三倒四,随心所欲,主次不分。教师语言上的混乱会使学生无法获得清楚、明白的知识。

二、启发性

地理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能引思、善诱导、耐回味”的特点,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紧密联系地理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果、辨证关系,同时还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特点。

1.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语言思想交流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循循善诱,从感性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拓展、推进。如学习“天气和气候”时,首先从当时或当地出现的特殊天气现象引入(如北方的沙尘暴,宜昌地区的霉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由于这些都是学生能体验或亲生身经历的现象,因而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善于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讲到底,应及时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使用比较、联想、想象、比喻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跃的状态。

(1)从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以及主从、因果等方面考虑,引导学生的思考。如引导学生分析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可启发学生从位置、风向、洋流、地形等多方面考虑。

(2)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用对比、想象、联想的方法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把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与一般的楼房对比,把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作对比,把秦岭――淮河南北地区的气候、水文、农业、生活习惯等进行对比。

(3)合理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使之精神振奋,克服消极和抑制状态。对此,教师运用语言时要在音量、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多下功夫,音量大小强弱要恰如其分,语速快慢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异,一般叙述性和描述性语言速稍快些(以350字/分钟左右为宜),与学生对话交流及讲解重、难点的语速则宜稍慢些(以250字/分种左右为宜),语言要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轻快时如行云流水,重要处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平板枯涩、一调到底的教学语言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更谈不上有启发性。

三、生动性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是具备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幽默风趣、令人动情的教学语言, 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深入活泼。

1.形象的语言描述。在地理课中,除了运用地理图象、电教手段等多种媒体外,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绘、叙述和说明是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也是对其他媒体的最好补充,更是开发学生大脑潜能、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重要手段。描述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优美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这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恰当地运用民间谚语、成语及诗词等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字句洗练,情趣盎然,对仗工整,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运用这些文艺作品中的语句来描述地理景物时,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受,使人印象深刻,经久难忘。在朗读这些有关的作品时,学生多能聚精会神、认真倾听,使课堂气氛为之生色添彩。

如学习我国名山时,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学习到我国新疆气温差较大的特点时,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

第6篇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结构 体会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素质,关键在于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兴趣倍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反之,没有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交流是创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我首先创造一种让人精神振奋、兴趣盎然的氛围,然后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爱心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期待和力量,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学生不仅从知识,而且从教师的教态、教学艺术等方面受到感染,保持愉悦的心情,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二、不断呈现问题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切实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和评价,形成积极探索的气氛,经常鼓励或引导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不断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地理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即把学生带入良好的探究氛围中,使学生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支配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他们多提供一些讨论、对话的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

2.围绕教学重点设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在备课时,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往往会设计一些问题,以突出教学重点。

3.围绕教学难点设问。难点是相对的,有的学生对新的地理知识能理解,有的学生却不能理解,成为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充分备课,知道哪些知识有可能成为难点,做到因材施教。

4.反馈调控。即对学生认识结果的巩固、运用和体验。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练习应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又要从不同角度组织练习。

三、巧记妙忆,巩固教学成果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

1.设疑激趣

南宋时朱熹说:“读书无疑,需教有疑。”疑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存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了兴趣,开拓了智力,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等。如果我们讲课不局限于课本,随时与报刊上的一些新信息联系,设置疑点,结合实际,让学生讨论,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无形中提高地理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他们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对地理产生兴趣。

2.借助谐音帮助记忆

借助谐音帮助记忆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既有趣,又印象深刻,例如:对于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矿产资源课本上是这样的:钨、锑、钼、锌、钒、钛、稀土等。它没有规律,很难记住,我们利用谐音把它重新编排一下:无锡有梯子是用木做的,有一位名叫稀土的人看到这架木制梯子心太烦了。

3.利用歌谣记忆

利用歌谣记忆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得心应手。例如:记二十四节气,用歌谣:春雨惊春青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利用联想和规律记忆

利用联想和规律记忆,是一种强化学生记忆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1千米,而极半径为6356.8千米。让学生把这两个数字结合在一起记,两个数字连起来635678点8和1,长的是赤道半径,短的是极半径,且记住点8与8不连在一起。这样学生不但对繁琐数字好记,而且记得牢,达到终身不忘的效果。

除上述教学手段外,还可采用一些信息量大、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精心设计的地理教学结构,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必能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收到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林培英.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地理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改革;新课标

基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将信息化技术与地理教学模式相融合,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则架起了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地理教学改革的宏观要求

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明确提出的。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也被给出,其中明确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促进地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必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这已然成为地理教学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地理教学改革的宏观条件下,虽然传统教育对地理教育的束缚正在逐步减弱,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步入地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例如,教师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度不够,与地理课程的结合点较少,教学模式选择和应用不合理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地理教学改革。

2.课程范式创新的要求

在地理课程改革逐步强化发展的背景下,地理教学范式展现出了差异化和时代化的特点。我国地理教学改革深受时代教育观念和学科科学发展的影响,不停地在发生着改变。教学范式虽然种类多样,但都存在着本身的优点以及或多或少的缺陷。这对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教师必须选择适合某种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进而达到吸引学生、充实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3.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1)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前提下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充分运用,设备上,加强计算机及其辅助工具、网络基础设施等信息处理设备的运用;技术上,依赖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资源上,主要指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制作教育网站的信息资源。

(2)教学范式创新理论。高中地理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为地理教学范式的创新点明了道路――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学生的课程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是重要的教材形态和教学媒体;或者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学习领域,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地理教学模式设计

地理教学模式设计重点在于围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形式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定教”,科学地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一,要考虑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地理学习中。

根据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形式主要包括: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平台的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教学、地理数据存储与可视化、数字地图操作等。另外,还包括基于GIS数据输出的应用,如利用GIS软件输出地图数据、专题地图等。

第二,要考虑如何结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整合地理信息资源和工具。

第三,要考虑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应用新的教学模式。

三、结论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教学;课堂效率;教学质量

The multimedia technique is in the tour geography teaching of application

Yang Li-cai

【Abstract】Along with multimedia technique of gradual rise, usage multimedia the necessity of the teaching, withdraw multimedia the advantage of the teaching, with in geography teaching of use blemish, combine actual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hould reasonable of usage multimedia and tradition of the teaching means combine, and valid of exaltation classroom efficiency.

【Key words】Multimedia technique;Geography teaching;Classroom efficiency;Teaching quality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计算机的应用从办公室和实验室迅速的扩展到家庭、商业、教育、文化、艺术、旅游、娱乐等科技、生产和生活领域。它的兴起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根据旅游地理学科的特点编制符合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让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们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旅游地理的教学性质所决定,教师难以通过语言表述教学内容,而多媒体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而直观的、形象的再现地理事物和旅游景观,营造出一个形象生动、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把静态呆板、无影无声的课文和板书转化为有声有色的音像世界。

2.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2.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古都与历史文化名城》这节内容时,所有的古都和特色小镇学生不可能都去过,而我们也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实地考察,如果仅仅依靠语言来描述有多么绚丽多姿的手工艺品和风物特产,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古典园林,有规模宏大的宫殿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容易疲劳。然而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古都、小镇景观图片,并且同一类景观不同地点、不同朝代进行比较,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点。

由于旅游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很多地理旅游景观和风景名胜是大家看不到的、无法想象的,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由静到动使学生感知大量无法观察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突破教学难点。

2.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中,主要的教具是教学挂图、课本插图,由于是静态的图片,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等,使静止的图片成为动态的图象,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2.4 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把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处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教师进行视、听、触等多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克服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模式的弊端,弥补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具有吸引力,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代的效果。

3.多媒体技术在旅游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旅游地理教学,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在旅游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给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变革。然而,目前多媒体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3.1 可供选择的制作课件的素材少。

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充足的课件资源和素材是难以做到的。

3.2 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能取代板书。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运用,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已经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的教学功能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媒体的结合,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3 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多媒体。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每节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处理好用还是不用,怎么用的问题,避免出现由于学校的鼓励而运用多媒体的“盲从”误区。

3.4 课件的制作应适用,避免出现“画蛇添足”。

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片面追求课件的完整性,将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投影屏幕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做成幻灯片,甚至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打在幻灯片上。多媒体课件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一种手段,不一定每个教学环节都得用多媒体。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适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然景观图进行突破。

3.5 解决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与学生记笔记的关系问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很少板书,就可能出现学生记了笔记忘了听课,听了课又忘记了做笔记,那么就要尽量调节好演示课件的速度,留下学生思考与记录的时间,而不要一味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