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6:53: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关系到整个历史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渠道,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它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地创新教育,改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跃。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渴望得到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扩展思维能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老师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的有力条件之一,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包容和理解,学生才敢于提出和回答问题,求知欲和思维才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放。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会轻松很多,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老师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吸取对方的优点,从而能够更加激励学生上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精心的课前准备,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教师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历史老师使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大胆化和趣味化,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场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入课堂中。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联想,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一课中,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日常积累,通过阅读,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让学生探讨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关于题材的影片,比如,《铁血战狼》《大秧歌》等题材的电视剧,选取经典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反思战争,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努力,今后为国家作出贡献。老师将影片结合课文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能更加容易,从而牢记历史,尊重历史,养成崇尚和平的思想观念。

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是高中各学科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阅读历史课本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首要途径,因此课前预习很有必要。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中,通过老师讲解和分析找出答案。在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清晰。

比如,在讲解“思想”一课中,首先让学生总结革命探索的背景思想有哪些?然后分析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人的智慧还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分析为思想体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在逐步掌握了课文的基础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进一步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个训练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指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阅读和了解课文知识,归纳课文的知识点,只有深刻明白课文知识,总结起来才更容易,头脑中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使学生从复杂的“学会”变为简单的“会学”,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使我们的历史课变得更加轻松,学习历史也变得更加简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创新教学,教师要不断探究和摸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好历史,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 备考路径和方法 把握好几个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78-01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新颖、灵活、涉及面广、难度加大,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怎样在高考备考中找到恰当的路径和方法,打造出高考备考高效性和实效性,是指导新课程高考历史教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以下是我在历史高考备考中选用的路径和方法。

1 分析新课程考卷特点,把握授课方向

在新高三上课伊始,就安排原高三历史科组教师,对考过的新课标高考历史科试卷进行归类分析,由专人负责汇总,形成经验在各年级历史科组教师之间交流,再反馈到新高三历史科组,最后结合老高三教师传授的经验和新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把握高三在新学年的历史科整体授课方向。

2 把握《考试说明》和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繁多,形成一纲多本,备考中,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外,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也是必备的教学资源。《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依据。在备考复习中,融入《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系统、规范、完整把握教材及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并研究《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才能把握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虽然高考命题高于教材,但教材仍是备考复习的依托,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等,才能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时,要求学生对的内容全面理解,先是掌握旧和的内容,然后掌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掌握二者的不同作用及影响。对于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到位,以此抓住重点、破解难点。

3 把握必修和选修教材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内容提纲挈领,在新课标高考中所占比重却高达85%,需要补充的内容比较多,是教师认真讲,学生重点把握的部分。而选修教材内容详实,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补充,但是因为量大,复习时间紧,一般复习有顾不上选修教材的现象,我的做法是在复习必修教材内容时,让学生事先预习与必修教材相关的选修内容,复习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让学生同时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效果比较明显。

4 把握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关系

新课标,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增强,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一轮复习是单元复习,以纵向复习为主,主要是夯实基础,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如在中国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二轮复习是横向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有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有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一轮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才能拓宽、延伸知识空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 把握教材和教辅资料之间的关系

高三年级教辅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给学生选三本:一本是比较全面的复习资料;一本是单选优练;一本是历史单科模拟试卷。教辅资料选好对学生能力提高确实有辅助作用,好的教辅资料在归纳知识点、重点知识讲解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在知识点选配习题上也很典型,学生通过解一道题,触类旁通,把这部分知识更加准确的把握。但教辅资料只是对教材知识把握起辅助作用,绝不能使教辅资料代替教材,本末倒置。

6 把握教师讲和学生练之间的关系

备考复习中,教师主要是讲存在的问题、疑惑的知识及有针对性的习题;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备考能力和水平。怎样把握好讲和练之间的关系,对备考复习尤为重要。首先,要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新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复习的实效性。在一轮纵向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横向归类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知识整合能力。就要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单一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改变多讲多练、多讲少练、乱讲乱练,甚至不讲只练的片面的做法,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必须要讲得要精讲,讲透彻;精练,就是不会的题反复练,在方法上有所得,能力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要求,在遇到新题、难题时,才能应对自如。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研究与探讨,让学生抓住核心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去练有价值的习题,使老师讲和学生练有机结合,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性。

7 把握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把握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基础知识,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文化运动等,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把握深层次的内涵、实质和外延,建立重点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等,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整合知识的能力,有目的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逻辑思维具有活跃性、严谨性、整体性。增强学生备考复习高效性。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课;活动单;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62-03[ZW(N]

[作者简介]季燕(1978―),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活动单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里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性。它要求以学生的需求为内驱力,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合作、主动展示,提高他们学习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高三历史复习课是学生巩固原有知识、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高考备考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复习课的基本模型、操作说明、教学案例、反思点评四个方面对活动单导学与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有机结合进行简要探索。[1]

一、基本模型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复习课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归纳总结与提炼升华,教师的作用在于课堂的引领及评价。关于这种课堂模型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一切尊重史实;(2)以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可越俎代庖;(3)过程应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或拖沓冗长,重难点应突出;(4)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与能力的层面上,应当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作用。主要操作模型如下图:

模型说明:本模型是根据高中历史复习课的特点设计的,夯实基础是其前提,合作探究是其灵魂,总结升华是最终目标。这种课型的优势就在于学生是完全的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是自主生成,因此学生不仅能顺利掌握相应的知识,更能升华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操作说明

复习课一般以单元(专题)为单位设计活动。各单元(专题)视内容多少和难易程度分配课时数,一般以3―4个课时数为宜。学生主体活动一般由专题探究、基础巩固、习题训练等环节构成,这些环节既可以安排到不同课时内进行,也可在同一课时内交叉进行。具体如下:

1.引导回顾,夯实基础

开展复习课其他环节之前应当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学生已掌握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因此本环节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保证知识回顾的高速、高效。

2.设置情境,问题再生

单纯的知识重复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其丧失学习兴趣,造成复习效率的低下。因此,在夯实基础之后,在充分调查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设置学生熟悉的、符合史实的、具有思考价值的历史情境,利用这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再生新的问题并利用已学知识和所给材料主动探究。

3.引导支持,合作探究

本环节以活动小组为单位,以各组组长为负责人,以关键性问题为引导,充分调动各小组热情,让学生发起讨论。需要注意的是:(1)引导问题应遵循思维力度适中,有合作探究的必要的原则;(2)探究可大胆假设,但须小心求证;(3)活动单提供的史料必须真实、适量,有提炼的必要;(4)组长要训练有素,组员分工明确;(5)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迅速,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6)教师在各组间巡视,了解探究情况,解答疑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相关支持。[2]

4.展示交流,点评总结

学生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不仅要对原有知识形成更清晰的认识,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还要通过问题的引导,形成超越原有知识的、更深刻的、具有单元视角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展示中互相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本环节,学生展示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展示与口头展示相结合、黑板展示与投影展示相结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一。要让学生相互评价,教师对待学生应公平,但在视角上要更高一筹,点评要精确到位。[3]

5.提炼升华,巩固反馈

提炼升华应由学生自己感悟得出,本环节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好反馈、应对。提炼升华、巩固反馈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基础知识,既可以由教师提问,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教师还可以用检测题检测训练,以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三、教学案例

以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课《近代前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为例。

导入:170年前,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响起,它使“年迈”的大清帝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从政治、经济、思想到生活习俗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继而呈现本节复习课的课题――近代前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并对“近代前期”这一概念稍作解释。

创设新情境:在黑板上画经济结构变迁的示意图(见下图),时间轴上分出了1919年以前中国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对应着一个圆形,圆形代表当时整个的社会经济,扇形代表某种经济成分。某个扇形的出现或消失、面积增大或缩小就代表了某种经济成分的出现或消失、发展或萎缩。这里的示意图不是标准的比例图,每种扇形仅仅代表近代中国的一种经济成分。这种形式是学生在新授课时未见过的,所以当时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围绕这一示意图设计以下系列问题,并组织学生按活动单导学的环节逐题开展活动:(1)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对应的圆中扇形的出现和消失以及他们的比重变化来分析A、B、C、D、E扇形分别代表哪种经济成分。(2)针对每个圆的变化拟定解说词,解说词的内容包括扇形的变化(出现或消失、变大或变小)、其所代表的经济成分的变化以及经济成分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总览这个经济结构变迁的示意图,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总结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经济的总的发展趋势。(4)从经济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的影响出发,分析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理解民族工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在上述一系列活动后,可以穿插一些检测题目,以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如在第一个活动后插一道选择题:

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B.中国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

C.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D.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在第二个活动后插一道材料题:

史料:在近代中国有一人曾经认为:晚清以来,中国的贫困在于生产力水平太低,救国之道唯在振兴实业。他便积极筹措资金,以待时机。后来,他发现外商投资在减少,就抓住有利时机开办纺织、面粉等工厂,果然生意兴隆,获利甚丰。请回答:这一“有利时机”是指什么时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①民国初期。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实业家的实业救国思想;一战。

在第四个活动后插一道材料题:

史料:李鸿章建立上海机器织布局之后,规定:“合中国口岸统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县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则材料表明了什么?

答案:①有压制发展的一面。②不封建主义就不能真正发展民族工业。

在这一题的基础上可进行适当延伸,设计两个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除此以外还面临哪些阻碍?但又为什么仍然能发展呢?

四、反思点评

1.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复习课让课

堂灵动了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相长。该模式能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解读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历史、系统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史料的能力。当然,这一模式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备课,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及更渊博的知识。

2.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复习课的关键是灵活的活动设计。为了设计出恰如其分的活动,教师需要准确解读本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活动。活动不宜太多,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活动的核心主要是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确保教学重点成为本课的,难点要能够深入浅出。此外,还要注意活动设问的思维力度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等问题。

3.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专题复习课的拓展延伸要注意与新授课习题的区别。专题复习课所选的题目必须为巩固重难点知识服务,其数量、文字量、与已学知识的综合程度、所涉及的能力等都不能等同于高考冲刺阶段的习题。所以,要在上述几方面把握好习题设计的“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金海清.课型集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第4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笔记的意义;基本方法

1 前言

历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的知识体系、历史规律、心得启示、方法反思等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笔记的内容较多,课堂知识容量较大,同时巩固时间又比较少。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化,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课堂笔记并加以利用。历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学习思路、抓住学习的重点,就此为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意义

2.1 课堂笔记是对教材的必要补充

岳麓出版社的教材组编的历史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考虑到全国大多数高中生的共同需要,而不可能满足全国各个地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要求。各地历史教师根据应本地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有时候要从其它版本的教科书中汲取“智慧”,有时候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做出拓展和发挥。

2.2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十分有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按照常理来说是属于基本的学习常规。但是,经过大量的师生交谈,笔者得知孩子们高考其它科目的作业已经占用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极少数的学有余力且非常喜爱历史的学生才会抽出时间来做历史学科的预习、复习工作。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尽量不分心。

2.3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促进大脑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1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记忆和理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往往是一句空话;即使最浅层次的内容可以不需要记忆就能够理解的话,那么这种理解也是浅层次的、浮于表面的和不彻底的,这种理解很难深入,很难达到较高层次。所以,可以说记[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忆是理解的基石。与此同时,没有理解就不可能长久记忆,暂时记住了将来也很容易忘掉。课堂笔记恰好具有增强记忆和加深理解的双重作用。

2.3.2 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抽象概念与规律的理解。高中历史有不少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果说小学阶段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是什么”的内容,那么高中阶段则更多地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并运用它。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课堂45分钟内,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此时清晰的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再现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再现学生当时产生困惑的具体细节,有利于课后学生花时间通过各种途径理解新知识。

2.3.3 利用大脑的可塑性,促使多种知觉式的综合交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记笔记,学生就难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进入高中,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增强,学生内心逐渐会产生自我学习的需求,学习生活成为其生命过程的重要成分。

“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中,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对于大脑的可塑性既是多层面的,也是多通道的。大脑的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以及运动皮层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学习笔记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学习笔记本身又可以分为读书笔记、会议笔记、课堂笔记等等不同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笔记。如果在互联网门户搜索引擎中输入“笔记”,那么将看到很多“大学生抄笔记、复印笔记、买笔记”的消息。这些消息一方面说明很多大学学风不严、学生道德素质良莠不齐、教师知识可能已经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则说明这些“抄、复印和买笔记”的学生自学能力存在缺陷,这些缺陷的根源很可能就在于他们的“笔记习惯形成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与培养。因此,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3 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基本方法

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细心加耐心的培养、指导与督促。具体而言,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

3.1 教师层面

3.1.1 抓好课前的习惯培养。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历史教师就应抽出一定时间辅导学生做笔记。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后再通过一、二节课的实践,学生就可以很快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避免学生漫无目的,不分主次地乱做笔记。

3.1.2 抓好备课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做好笔记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开展教学双边活动,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认真分析、推敲、归纳、整理,形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教案,设计好统领知识结构的板书。然后在备课计划中列出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并用特有的符号、颜色等标出,以便课堂教学时学生能按照这些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做好笔记。

3.2 教师指导学生层面

引导学生搜集记笔记的方法与诀窍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的信息或者自己的心得。例如,从报刊、杂志或者互联网上搜集信息,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分析、选择,制定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和方法,然[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后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笔记的形式与方法。

4 高中学生应用历史课堂笔记的技巧

记笔记在学习中,尤其在新知识接受和复习中十分重要。记笔记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利用好笔记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么,如何记好笔记并加以充分运用呢?

第一,听新课前,先预习老师将要讲的内容,看看自己能 否理解和掌握老师要讲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课时,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知识上去听,并记下那些自己弄不明白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课和记笔记。

第二,笔记应在听课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记好,而不是只将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照抄下来,因为这不能称之为笔记。筛选老师讲到的要点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时,用短句或一两个词迅速记住,这才是最重要的。换言之,笔记不应只局限于老师的板书。

第三,听课后要及时回顾,课后或回家后要认真整理并补充一下历史课堂笔记中不完整的部分,以便日后查看笔记时有一个完整的内容。

5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笔记对高中学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新力量,要对高中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确具有创新性和可行之处,但是也相应地面对着历史科目的难题和挑战,我国未来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还需要学者进一步的探索,要针对高考的题型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顾慧丽.如何做好历史课堂笔记[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

第5篇

我想,历史应该是更能启迪智慧的学科,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学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上课仅是根据书上内容照本宣科,那我们仅仅是知道了一些过去的事情而已。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扩充一些课外知识,举举生活中的例子,说说社会现实等。

(杨涛)

老师上课要有重点,有的时候太面面俱到反而使我们糊涂了什么究竟才是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对于重点知识,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可以提醒我们标记出来。(陈倩)

老师在课上要多与我们交流,了解我们的想法,并且在课上要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夏烨春)

尽量用多媒体上课,这样比较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写板书的时候要详细清晰,把要点都一条一条列出来,这样就方便课后复习了。(陶俊杰)

老师上课最好幽默风趣一些,把课堂气氛搞活了,学习自然就轻松了,也不会想着开小差了。(韩雨夏)

讲新课的时候,有相关的已经学过的内容,老师可以带领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对于重点知识要归纳清楚。(顾佳)

课堂上做练习的时候,除了选择题,也可以让我们做一些材料题,多讲讲主观题的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陶晓婷)

课堂上可以给予一定的时间让我们自己学习,对于比较难懂的内容要多分析,一节课下来,要给我们这一课的知识结构。(姚宁萌)

……

学生的真诚使我深受启发,我更明白了学生眼中一堂好课的标准,同时也使我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经过整理、体会和反思,本文简要谈谈我对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浅见。

一、增强课堂吸引力

在学生眼中,历史课堂通常是枯燥乏味的,教科书更不是他们喜欢看的。因此,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当然,这也必须是以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为前提的,不是依靠教师的胡侃漫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高中历史需要通过理解来掌握更多内容,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可以采用举例子、情景模拟来阐释;面对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可以以讲历史故事、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上课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一切以学生快乐学习为出发点,课堂形式不必过于拘谨。比如,学习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对于儒、道、法三家思想,教师可设问:“面对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若遵循儒、道、法三家思想,教师可分别采取怎样的做法?”这样,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引发思考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儒、道、法家的思想内涵。

另外,教师要重点把握好课堂内容,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析到位,内容条理清晰,充分利用教材,但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如果学生一堂课下来连重点内容都搞不清楚,那么,这堂课就上的失去意义了。上课,就是要使学生知道教师讲了什么,关键要使学生有所收获,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将重点讲好讲透,讲课尽量做到“少而精”。

二、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我们现用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专题的方式呈现,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不具备历史的时序性,甚至出现知识的断层和跳跃。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整合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将人教必修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整合起来,作为1917-1945年的苏(俄)史专题,或者在讲政治史的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经济史、文化史的相关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再比如,可以把必修二中的第一、三、四单元放在一起先讲,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掌握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现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了。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每一位高中生最后必须通过高考的选拔,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显然是不

够的。

但很多学生认为学历史就是背书,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对于高中历史来讲,只把历史停留在“背”的阶段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目标,必须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授新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插入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实例进行知识点的扩散,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者可以从一个知识点引申出相关已学内容,引导学生做出分析比较,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但这些都是教师在课上起主导作用,学生很大程度是“被”参与到课堂中的,思考、回答问题也是“被”提问后才进行的,现在我们的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被”接受的状态,这对于能力的提高是一点帮助都没有的。我们的课堂,是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个“问题”,是学生的疑惑,并非教师的疑惑。因此,我觉得在课堂上适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上课过程中,对于学生不解的内容,可采取建立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得功利一些,就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但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新教师包括我在内,由于经验不足,课前备课很充分,备的内容自然就多了,讲课时又不敢大胆取舍,这样就造成课堂内容繁琐,用时过多,一讲到底,练习也就自然而然地拖延到课后去完成了。课后作业难以保证质量,再就是通过作业批改反馈的学习中的问题,必须留到下堂课进行讲评,这期间间隔时间长了,学生就会遗忘做过的题目及思考方法。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最重要的练习放在课堂完成。在完成了某个知识点之后,教师要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的试题,及时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另外,课堂上适当练习一些主观题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练习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将思考后的答案自己先写下来,然后教师再进行思路的点拨,这里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关键要授予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提高教师感染力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这个教师,才会喜欢上这个教师的课。这里简单从两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1.独特的教学风格。一些教学经历告诉我,学生不喜欢一个知识贫乏的历史教师。教师在完成平日的教学任务之余,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拓宽知识面,多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多阅读多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教育教学理论,以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另外,教师要不断锤炼教学语言,授课过程要做到语言幽默风趣、表述言简意赅、问题指令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叙述声情并茂,相信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到课堂上了,才能做到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2.鲜明的人格魅力。作为教师,要传达给自己的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平时生活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微笑感染学生,用耐心和信心影响学生,用激励帮助学生,用智慧引导学生,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带着爱心、激情和微笑的教师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历史中获得思考和启发,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历史教师还应具备思考的精神,对于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不人云亦云,在教学和生活中感化学生,使学生能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受到启迪。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思维;历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2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日渐渗透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创新思维也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观念更新的基本理念,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变革,要实现课堂高效,创新思维的运用必不可少。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育,教师务必思考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获得历史见解的方式、途径和过程,不可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和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以让学生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成熟看法和见解,提高成绩和教学质量。

一、树立创新思维,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根基,更是倡导学生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的学术观点与结论,但又不得信口开河或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停留在前人的结论上,也不仅仅是对前人结论的发展、开拓或提高。高中生学习历史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科学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历史见解的方式、途径和过程,便于准确看待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创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对庞杂的历史内容,有选择的大胆取舍,对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纵览全局的重点知识,施以讨论、比较、归纳、推理、演绎、创新,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自觉投入到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探索和积累中,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尝试逆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教学中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历史事件的教学,习惯于按照原因(包括背景、条件等)、经过(包括时间、人物、地点、性质等)、结果(包括意义、影响、启示等)的三段式教学法。新课程背景下,尝试必要的教学顺序的颠倒,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使得许多靠顺向不能或是难于解决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正如数学证明中的反证法;在逆向的参与下,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并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能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历史的目的。比如笔者在教学必修一第十课《》时,首先提问:“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接着又问“为什么把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基础好的学生基本归纳出:因为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发生变化。随后板书的影响:1.中国社会性质变化;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然后又问“这三大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讨论共同分析得出结论,三大变化的基础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教师便可再追问“那么中国的社会性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第一问,学生简单思考回答:因为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等不平等条约;第二问“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引出三大条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很好地突破《》、的影响两大重难点,深化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由此,学生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由知释疑,促进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优化主体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感受历史自身的内在美、欣赏历史知识的内在美,创造历史知识的内在美,让学生通过参与、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通过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参与,优化历史教学,让师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人性魅力,使历史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本知识材料化;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27-02

如果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通过历史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使学生在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达到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历史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历史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简单的概括就是:“有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要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解决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在浙江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正确看待和合理利用好我们手中的教材便是提高新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知识连接”

现在我们的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其中一大变化就是在每一课旁边穿插了很多“资料卡片”、“知识连接”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材料的形势呈现,这些材料在帮助我们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在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上起着很大作用,所以合理利用好这些材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

如必修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中,西周分封制作为中国古代早期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学生难以整体把握的难点,而当我们讲到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时,按传统讲法无非就是老师给学生们讲述我国古代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有三种:姬姓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学生听完也就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思维的空间,更不用说形成一个整体的把握。不妨我们换一种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旁边“(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资料卡片”,让学生围绕“卡片材料”自己去分析、思考并找出分封的对象。又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中的“代议制”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那什么是“代议制”呢?学生之前是很少接触这个词的,光靠老师讲解,既枯燥,又难懂,还不如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正文旁边的“知识链接”(这个“链接”就是专门解释“代议制“的),然后老师再配以简单的讲解,难题迎刃而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①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灵活。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省去了教师费尽心思地到处找材料和苦苦干讲却无人问津的痛苦,可谓教的轻松;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通过对这些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知识连接”等材料的分析轻松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愉快地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还培养了自己分析历史材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可谓学的灵活。这正好体现了我们新的高中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原则。②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资料卡片”和“知识连接”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作业题和考试题中就有出现(如上面周公兼制天下的材料既在学生“作业本”上出现过,又在今年期中十校联考中出现过,像这样的材料也很可能在以后的会考或高考中出现),这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也是很有帮助的。总之,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而易见。当然,书上的“资料卡片”、“知识连接”很多,并不是所有的都必须用上,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筛选,看能否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

二、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和图表

与“资料卡片”和“知识连接”相同,新教材本中还穿插了很多的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历史图表,合理利用好这些地图、图片和图表对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1、历史地图的合理利用。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六王毕,四海一”时,这部分内容如果全靠老师无图苦讲,学生很难建立起整个“四海一”的空间概念,其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而教材中那幅《秦朝疆域图》的作用便凸现出来。学生在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在北面,击退匈奴后,秦主要是通过修建长城来加强北部边防;在南面学生会在地图上发现一些“象郡”、“南海郡”等地名,再结合教材文字的阐述,学生便会知道秦朝在当时的岭南一代主要是通过设郡来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问题解决。

2、历史图片的合理利用。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中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时,教材中那幅《清代军机处值房》图片就非常有说服力:一间小屋,两张椅子,一张桌子,一副床榻,老师不用解释学生就明白了军机处的一大特点――简陋。老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作引导,这样简陋的地方还有什么好处?学生开始思考,聪明的学生马上就反映过来了:越简陋,越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保密性就越强;同时越简陋,人员越少,但办事效率却很高。都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军机处的特点全出来了。

3、历史图表的合理利用。如必修一专题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本来这节课的内容在老教材中是用一章来编写的,而新课标要求用一节课完成,课堂容量很大,光靠老师讲,其效果可想而知。而教材中那幅《1840―1990年列强发动的见表》对帮助完成本课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从1840―1990年列强主要发动了哪些,战争结果,分别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何影响,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再配以老师简单提示,问题解决。

这样做的好处:形象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图表,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好这些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和图表可以非常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地图、图片和图表的能力;再者还可减轻老师负担。可谓一举多得,整个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展现。当然,如同“资料卡片”、“知识连接”的利用,书上的地图和图片也是很多的,也需要老师进行筛选,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三、课本知识材料化

其主要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材料来分析。即老师根据课本知识的重要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自行阅读教材进行探究分析,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再加以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先围绕问题自己探究,然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过程。

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一课时,我们就首先提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我们的农业经济也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演变而持续发展,那么,推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然后让学生通读全课进行探究归纳。就这个问题而言,书中是找不到现成直观的答案的,学生必须通读全文后对一些分散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得出结论。然后再将自己的结论与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使整个课堂教学经历一个在课前提出问题、在阅读中探究问题、在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就学任务的过程。又如选修四第六单元第三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课,我们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李四光在科学上的主要理论成就;二是李四光如何应用他的科学理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们的老师就首先简单介绍了李四光本人,李四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曾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然后马上提出两个问题:1、那么李四光在科学上主要有哪些理论成就呢?2、而他又是如何应用他的这些科学理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然后让学生通读全课进行探究归纳。通过阅读、探究、思考、最后归纳出结论。在平时教学中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教材的习惯,让其在预习过程中结合书上的“课前提示”,试着自己提出一两个问题,然后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这也是延续学生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围绕一两个问题,通过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材料来自行阅读分析,新课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已悄然达到。这种采取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的做法还有其它好处,同样是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老师从繁琐冗长的讲述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学生,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被动接受中解放了出来,增强了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在将来的高考中也将会受益匪浅的,可谓一举多得。当然,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的,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模式化,固定化,课本知识材料化也不例外。

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意识为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而以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参与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同时现代教学论还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那么纵观上面合理利用教材的三个环节,通过一系列教材中的材料、图片及主体内容的感染,个性的分析,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完成了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的飞跃,从自主探究活动到发散思维的培养,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生成,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维。课堂的有效性达到。

参考资料:

[1] 刘大才.《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例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第8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探究; 发掘; 培养;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89-01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而认知主体就是学生。新课标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也就是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提升。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对历史课的理解是"死记硬背",因为传统的历史课忽视了历史学科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教师的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忽视了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学生只能充当听众。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1 探究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1 探究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的参与,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甚至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知识。

1.2 探究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发现并掌握知识点和概念的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参考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相互交流和促进,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

2 发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

发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关键,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并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2.1 善于发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终于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更大限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2 探究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2.3 主动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联系。 掌握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为了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边实践边摸索,总结出以下方法:

3.1 创设求知的心境。 学生有了求知欲望,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设疑问、布迷局,揭矛盾等方式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这种情景,能引起学生对提的问题高度注意,投入积极探索之中,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

3.2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锻炼的空间。 学生是认知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在多“想”多“议”多“讲”多动等方面,它是发展性的思维活动,教师提问题、更多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应让学生充分的思考,积极参与,相互的讨论,共同的总结,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

3.3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优补差。 在一个班里,学生内在潜能、学业水平和自主参与程度不尽相同,但都有可能学到这种或那种本领,取得某些成绩。教师应保护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他们是否会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按照不同的教学环节,注意学习信息反馈,并给予他们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增加他们参与的次数和程度,使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都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难、中、易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积极思维,参与。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历史问题情景,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3.4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表现为学生敢于打破习惯的思维程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是思维活动积极的象征。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自己的思维方法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就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反之我们应该允许甚至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总之在新课改今天,只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勃发学生创作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使命。这就学要我们抛开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去探索,创造出魅力新课堂。

参考文献

[1]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3] 《现代教学理论文摘》栖霞区教育科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