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6:53: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学基础认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为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切实的体现这一重要作用,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个问题。
一、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主体意识,概括的说,就是认识的能动性、实践的创造性和与“有意义的他者”良好的合作品格。这种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以主体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自觉为前提的。对于教师来说,尊重学生,有必要重新理解“把人当做人”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后一个“人”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实存的人的当下的状态,二是其应有的价值状态。把人当做人来尊重,对学生实存的当下状态,从“人人平等”的层面理应保持相互尊重,但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还需有从“应该是”的价值层面上的更高境界的尊重。正是这后一种尊重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尊重;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培养,就是立足这种尊重基础上的。任何卓有成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都有赖于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要求师生彼此互为“有益的他者”。如果说,学生是和有益的他者的对话,才得以进入自己的文化世界中,那么,师生间的平等、真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话,在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中的作用就不能低估。
二、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
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必要的,这是长期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这两“性”统一的形态应该是多样的,他应适具体文本的特征而有所不同,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侧重于工具性,强调“本色语文教学”和阅读的“本位思想”;有的侧重于人文性,凸显文本所表现的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认真体验健康的人文情怀。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实践都是有意义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搞清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必须接受语文学科属性的规定。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不只是语文,历史课、政治课同样具有人文性。这就说明,不同学科的人文性应通过各自的学科特点来体现,不能将人文性游离开学科特点加以抽象化。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紧密的结合语文的词语、文本、写作特征等等具有工具色彩的扎实教学,就很可能出现“空”、“偏”“远”、“杂”的现象。有的教师提出了“品词”、“品句”、“品读”讲究阅读的“感悟”、“积累”、“运用”,这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
我们能否这样认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其基础,它具有本体意义,没有这个基础,语文教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主导价值取向,它的基本指向是用文本所提供的健康的人文精神,持之以恒地健全学生的文化人格。失去主导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就不可能较好的完成自身的任务。
三、要重视教学环节的构想
当下我们的教学都比较重视教学环节的优化,对一堂课的环节构想非常细致严谨,这应该给与肯定。构型教学环节有两点至得注意:一是对课本要做整体性的教学构想。课本到手,必须对课本做整体性的、富于创意的熟悉,以便把握课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性要求;这既是为以后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的构想作必要准备,又是对一个学期里的语文阅读教学作有计划的安排。二是在诸多的环节构想中,要以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人格结构为出发点。不同类型的精当作业,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所思予以内化。上手操作最能调动学生的内部积极性,这是知识得以内化重要途径。内化的前提是作业能有力的调动学生的既得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新领域的探究兴趣,能与学生的情感愿望相关。作为一种过程的内化,要有良好的教学境遇。这种境遇的形成,有赖于:①鼓励具有创意的各类学生作业;②师生言行一致的道德风尚;③积极进取的群体心愿;④师生互助的学习习惯。当然,这样的教学境遇不能只靠语文教学来构建,但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色,却决定了它在建设这种良好的教学境遇中有找不容置疑的重任。
四、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
【关键词】全批全改素质教育
我校实行课改(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两年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也发生了改变,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多少年来一贯制,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特别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包括作业批改的改革。因为批改作业无论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还是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都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我对初中数学作业的批改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不能将所有作业都进行全批全改,这是我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下多数教师共同认可的,所有作业都进行全批全改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因为初中数学作业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批全改”。目前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对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明显地暴露出作业“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1、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初中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我校教师缺编有多数教师上3个班的数学课,每班按近70人,每次要批改近200本作业;若每次留4个题,每次要批改80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1分钟,就要花去3个多小时的时间。尤其是批改几何作业,还要花费更多的一些时间。再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班主任工作、备课……忙得团团转。我校的教师都很忙,原因应该是在这里吧!
2、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素质教育下突出的特点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是作业的“全批全改”是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3、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很差,因为学生为了老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教师批改作业点评不到位,或没有点评,学生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业的“全批全改”教师很辛苦,但束缚了教改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改革数学作业批改方法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不能将所有作业都给学生改,小组长改或学科代表改,这样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有的教师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事,将作业批改这一环节忽略了,无论是作业本作业还是章节测试都推给学科代表或是小组长去批改,没有考虑到这样会给他们带来学习负担,影响他们的学习。
再次,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那么,如何来避免作业批改过程中的不利方面呢,在我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两年来,我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当堂练习,随堂批改。新课后,简当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这种方式是对学生已经掌握了做题的格式和方法情况下更适合。
(二)、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教师再对集中问题进行及时的点评或纠正,这种批改方式在在面积一调动了学生思维能力,也改变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
(三)、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实际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和帮助。
(四)、师生共同批改,如对平时测验,可将部分客观题目让学生交换试卷批改,教师再来改把关题目,学生即苦乐不参与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这种批改方式中,教师在把关批改时要注意复查学生的批改情况,对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统计便于及时反馈。
论文摘要:目的: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方法:对护理专业的三年制高中起点共计203名学生利用护理模型进行练习和采用真人真做,然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03名学生考核结果操作步骤合格率为100%,优良率98.03%;90%以上学生认为利用模型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力、提高操作能力。80%以上学生认为真人练习有利于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实施整体护理。结论:护理教学模型是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必备的技能训练,模拟教具,在真实患者和学生模拟患者都无法圆满完成临床实践训练的情况下。模拟教具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对基本临床技能的培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采用以真人真做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护理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其内容的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护理技术。技能实践与动手能力日益成为护理教育的重中之重,护生必须完全掌握各项操作指标、熟练运用各种护理技能。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护理专业2008级、2009级三年制高中起点高职学生共计203名进行调查,其中女生199名,男生4名,年龄18~22岁。
1.2方法
1.2.1教学工具:选用多功能模拟人16具及真人,静脉输液手臂模型护理模型6具及婴儿头皮模型4具,应用于包括静脉输液技术、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技术、导尿法、灌肠法、鼻饲、口腔护理、心肺复苏等26个实验项目。
1.2.2组织教学:首先,观摩VCD蝶,老师结合VCD蝶进行讲解、示范、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在“模型”上练习,练习中要求相互监督、配合,最后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进行强化,直到掌握该项技能。
2 结果:
2.1操作掌握程度:考试按照评分标准要求进行,护士素质10分,用物准备10分,操作过程50分,整理10分,沟通10分,问答10分。95分以上为优,85-94分为良,70-84分为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通过考核学生合格率为100%,优秀36人,良好163人,优良率占98.03%。
2.2学生满意度调查:经学生问卷调查认为使用护理模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同学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有192人,占94.58%;认为提高同学操作能力的有196人占96.55%,认为能增强记忆力的有158人,占77.83%。认为真人真做能提高护患沟通能力的有182人,占89.66%;认为能应对突发事件146人,占71.92%;认为能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173人,占85.22%。
3 讨论
3.1护理模型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3.1.1满足护理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护理模拟教学以其无风险性,操作可控性,练习可重复性,所有学生合格率为100%,优良率98.03%,说明利用护理模型教学,确实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地掌握护理基本操作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目标。学生在模型上练习没有心理负担.敢于操作,练习后有利于对上述操作步骤的掌握[2]。 转贴于
3.1.2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学生问卷调查中认为提高同学操作能力96.55%,认为能增强记忆力的占77.83%。说明从学生的角度认为利用模型教学可以通过手、眼、耳、脑等感管刺激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记忆。其次认为使用该模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同学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占94.58%,说明通过利用护理模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在教学中应多巡回指导学生,及时发现、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护理模拟教学作为护理教育中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3]。模型可以反复练习,提高熟练程度.保证操作流程不受干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模型根据实验操作项目逐一环节进行讲解,使学生在熟悉操作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练习。
3.2真人真做模拟演示和练习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3.2.1真人护理操作练习较之在人体模型上操作演示,更能增强护生的直观形象记忆和感性知识,有效地体现教学的逼真性,提高教学效果。
3.2.2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在请学生当病人的模拟操作示教过程中势必引起全体学生对“病人”的新鲜感,而对“病人”既好奇又关切,以至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的每个操作演示细节,激发学生处理突发事件。
3.2.3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通过互相注射,同学们能悟出“二快一幔”的实际含义及静脉注射未命中血管时针头在皮下反复穿刺时的疼痛及其减轻病人痛苦的重要意义.因此,能自觉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并注视患者心理反应。
3.2.4能有效地锻炼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与病人的感情交流真人真做模拟实践教学,认为能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占89.66%.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
综上所述,护理模型作为重要教学资源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模型的优点,模型操作的基础上采用以真人真做.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职业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护理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光兰,邬维娜,叶昌华,等.我国护理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0):52—53.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陈灏珠被迫中断学业。1942年,陈灏珠随家人从香港回到广东老家。1943年,陈灏珠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并于1948年以优秀成绩毕业,被学校推荐到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习。实习一年期满后,陈灏珠留在中山医院内科工作,从此踏上了治病救人的道路……
苦中作乐 勇攀高峰
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再到主治医师,陈灏珠在中山医院设施简陋的集体宿舍里,一住就是6年。好学的他博览群书,心无旁鹜地扑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之余,陈灏珠还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病例讨论总结。与此同时,陈灏珠还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先后参加了为治疗血吸虫病的医疗队、抗美援朝医疗队、贵州巡回医疗队和云南抗震救灾医疗队,并多次立功和受到嘉奖。如今,每当回忆起自己当住院医师时的受训经历,陈灏珠都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认为自己扎实的大内科基础和严密的临床思维都得益于当时的严格训练。
改革开放以后,陈灏珠的事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陈灏珠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前所未有的机遇。1978年,陈灏珠晋升为内科副教授,并被任命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设于中山医院内)副所长。两年后,他被破格晋升为上海医科大学内科教授。1984年至今,陈灏珠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研所)所长,为心研所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医60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陈灏珠一直恪守一个知识分子和优秀医生的品德,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工作,在心脏病流行病学、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等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著贡献。1997年,陈灏珠光荣地当选为我国内科心血管病领域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灏珠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这个职业是苦中作乐。”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患者的康复能帮助医生排解愁苦,使自己能用宽广的心胸对待生活,更懂得生命和爱的珍贵。
仁心仁术 心系病家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每天找陈灏珠看病的患者很多。其中不乏政府要员、企业界知名人士和外国友人,但更多的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普通患者。他对患者全部一视同仁,看病时非常认真仔细,关心体贴。除日常工作外,陈灏珠还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患者的求助信,以及一些遇到临床难题的同行写来的信。虽然回信占去了陈灏珠大量的业余时间,但他却毫无怨言。
陈灏珠认为,一个合格医师所应该具备的条件,首先应当是责任心,要把患者当作一个与你一样的独立而有尊严的人。对患者有责任感,关心患者、同情患者的医师,会以患者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也会在与患者的交谈和观察中寻找出更多的临床问题,真正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不关心患者,把患者看作时“问题”或等待修理的“生命机器”,那么即使你有再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师。陈灏珠常告诫学生,前辈教授最看重什么东西?他们流传下来最珍贵的是什么东西?那就是他们身体力行,把患者当作亲人。其次,行医者一定要严谨,对患者态度要好,时刻牢记医疗工作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三,技术要精益求精。一个医生,态度很好,做事也非常认真,但技术不够高明,不能替患者解决问题,还是没有用。
著书育人 甘为“人梯”
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陈灏珠承担了包括临床医学院、预防医学院、药学院、留学生班等有关内科循环系统疾病和诊断学的教学任务,无数医学院学生聆听过他的讲课。陈灏珠学识渊博,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备课充分而仔细,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在教学的同时,陈灏珠还教育学生要爱护患者,不要把患者视为实习的工具,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帮助自己学习的朋友和不幸患病需要自己帮助的亲人。
陈灏珠为人友善、温文尔雅、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指导他们用英语书写论文,申请各级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并力邀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加强国际交流;坚持用英语教学查房,帮助住院医师提高英语水平;支持学生撰写论文,并坚持让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署名,他自己放在最后。与此同时,他还通过举办各类全国性的进修班,以推广心内科诊疗进展,为全国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我国在心血管病诊疗的整体水平。
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之余,陈灏珠还主持编写了许多讲义、教材和专业书籍,如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以及《实用内科学》《实用心脏病学》《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等。他认为:“著书为后学,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也是表达自己临床经验、科研成果的好机会。”
2007年,时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80周年校庆之际,陈灏珠在夫人和女儿的帮助下,筹资100万元,成立了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金,支持医学院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关注科普 热心公益
陈灏珠一贯重视医学知识的普及,尽管如今已是86岁高龄,但他仍常利用业余时间亲自参加心血管病防治宣传活动。陈灏珠说,他早在当住院医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写科普文章了。陈灏珠认为,临床医生要搞科研,也要重视科普。科普文章看似简单,不像科研论文那样追求“高精尖”,但要写好,却并不容易。如何把专业知识通俗化,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用,是一门学问。他还认为,写科普文章也是锻炼临床医生沟通能力、减少医疗纠纷的好途径。科普文章写得好的人,知识面都较广,都善于用最通俗化语言与患者沟通,更容易获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内容
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xx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3个班的97位本科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调查和评价。
1.2 调查方法
1.2.1 准备阶段
以学生对实验中医学的理解程度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
1.2.2 收集问卷
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实验中医学课程绪论部分开讲前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
1.2.3 分析资料
综合3个班的问卷,作初步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问卷回收
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91份,回收率为93.8%,
2.2 实验中医学课程现状
2.2.1 对实验中医学课程基本情况的认识
本校从xx年开始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推学和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中开设此课程。经过3年的努力,本校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水平以及科研热情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在中医专业学生中的知名度、影响力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为此设计了3个问题,结果见表1。表1 对实验中医学基本情况的认识[略]
实验中医学课程由6个验证性中医实验和1个探索性实验组成。经过教职员工3年的积极努力,在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课程与传统理论教学的不同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由学生主动完成整个实验,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过,98%的学生对这门功课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兴趣,还是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少数同学对实验动物有恐惧感,甚至个别的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能完成实验操作,基于这样的原因,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解决、解释中医学的问题和现象的能力的,这一目的得到了普遍赞同,99%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
如何引导同学主动、自觉地学习是高等中医学教育面临的难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超过23%的学生认为一点都没有促进主动学习的愿望,所以,针对这一环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很必要了。
2.2.2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通过7个实验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操作常用的实验动物和科学仪器,实验过程要求4~5人为一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并在最后一次课安排探索性实验设计,由每个小组成员操作自己设计的实验。经过整个流程,可以使学生在科研思路、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语言和发挥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即将接受这门课教育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结果见表2。表2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能力的认识[略]
本校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独立进行中医药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力的,并有创新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注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在提高科研思路水平方面有91%的学生认为是有益的;同时超过82%的学生认为课程可帮助他们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而教师在规范化运用科学语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有关创新能力的提高一直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本课程的开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现状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一、中医学教学之现状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弱
鉴于目前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安置现状,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时,有着明显不同的职业学习动机。对于现代医学专业而言,学生们通常表现为积极地去了解所开设的每门课程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学习目的性很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该门课程对今后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学生多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听课、记笔记,力求教师少讲少考,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1]
2.中医理论体系自身的特性造成学生理解和认同度不高
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学等基础上,借助对自然宏观、朴素的功能观察,在辩证思维、演绎思维逻辑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系统,具有理解困难、内容抽象、容易混淆、文字难懂的特点。而现代医学以实体结构为基础,借助科学实验,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更容易被理解接受。此外,中医学课程一般安排在西医学课程后进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习惯将中医的“脾”、中医的“肝”进行比较,对“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感到不可思议,拒绝认同;并认为中医是“玄学”,甚至用现代医学的概念否认中医学的科学性,理解认同感差。[2]
3.认知模式不同,学习难度较大
中医学的认知特点是从最原始的形象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重视辩证思维和演绎逻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现代医学中对细胞结构、细菌病毒的认识到中医学对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的理解,学科跨度大,学习方法不适应,常常会感到学习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内容难以理解、记忆。[3]
4.实践机会不足,降低就业能力
中医学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然而目前大多数西医院校在安排课时时,课堂教学大大多于临床见习教学,学生们临床见习示教机会较少,导致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的难度大大提高,而实践机会不足则直接导致学生就业能力降低,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热情。[4]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学而有效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基本标准。目前关于中医学教学提出最多的问题是教学时数与教学目标不相匹配的矛盾,即目标大,而课时少,使得学无时效。要解决这一矛盾,要么增加足够的课时,或调整教学目标。鉴于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课时整体偏少,且偏重于现代医学,因此通过增加课时来解决中医学面临的问题尚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调整教学目标。而调整西医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医学的教学目标,应本着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开阔思路,拓展视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记忆中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中医诊疗思路和辩证过程。通过对祖国传统医学产生与发展的人文背景、哲学思想的分析,对生命观、疾病观和诊疗技术与应用实践的介绍,具有以中医知识来补充西医之不足的意识,为其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使广大学生明白中医学可能会给他带来哪些方面的帮助,在日后临床工作、科研中能够找到与主攻专业的切入点,使学以致用。[5]
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围绕正确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进中医学教学方法:
1.引入中医学现代研究成果,深入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
中医学典籍浩如烟海,理论抽象深奥,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在适当地引经据典的同时,如果做到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过程中,西医认为,小儿遗尿绝大多数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的中枢功能失调,而中医理论则认为小儿遗尿是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故用补肾固摄的方法,每每能奏效。在讲授以上例证的同时,笔者还要提醒学生:虽然肾的研究显示,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有关,补肾确实能抗衰老。但中医学认知的肾与现代医学中的肾,还有很多不同点,他们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否则,容易导致错误的思维模式。运用这种讲授方法,使学生对中医藏象的特点有了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2.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中医学的教学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基础内容,又包括中医内、外、妇、儿和针灸等临床内容。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中医学的精髓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中医学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集声、像、色、光于一体的技术特点,把中医的特色和亮点充分展示给学生,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视听形成全方位的冲击,引发学生学习、探究中医的好奇心。如在中医学第一节课,我们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华佗刮骨疗毒、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甲流感和当今中医药、针灸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优势发展的概况等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来激发同学们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6]
3.利用专题讲座模块,将中医实践融入中医基础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考虑采用专题讲座模块的形式,将晦涩难懂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相结合,从生活出发,从实践出发,从时下流行的事物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由简如繁,由浅入深,向学生讲解中医学相关知识。在该模块的设置过程中必须清楚一点,让学生感兴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把大纲要求掌握的理论内容、中医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并加以强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达到教学要求。[7]
4.再现诊室真实情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最难建立的是中医的临床思维,医学院校的中医专业学生往往要经过几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逐步养成这种辩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因此,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学会善于利用模拟诊室情境模块,呈现诊室真实情境,使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通过反复强化、讨论、分析、总结、充实、提高,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临床实践接轨。
结论:
由于中医学具有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融合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要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与医学思想,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手段,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学科的兴趣和效果,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目标并具有特色的医学人才。[8]
参考文献:
[1] 杨福家.开放与远程教育学习: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R】.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上的主题报告
[2] 卢传坚.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18
[3]倪建俐,阎秀菊,吴敏.论中医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4)第15卷第2期
[4] 郑为超.西医院校在中医学教学方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基层医药,2005(7)第12卷第7期
[5] 冯桂梅,吴强,方美善.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实践.中医教育,2001,20(1):35-36
[6] 魏铭,刘丽华,袭柱等,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医教育,2001,20(5):44-45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12-02
中医学的科研立足点在哪里?我们认为中医学的五大优势,即:病因学优势、理论优势、治疗优势、药物优势、经验优势是中医科研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以阴阳五行为基本理论的中医学,在很多时候已经穿上了神秘主义的外衣,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几乎与阴阳先生的应用没有区别,或者难以划清二者的界线,这是目前困扰中医界的主要理论问题,也是中医科研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中医科研要不要涉及中医学这一基本理论核心?这一理论核心又将如何指中医学科研及其临床。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医学的科研和临床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否则中医学真的会陷入近乎“玄学”的境地,为此,本人提出,还原我们先人的生产、生活场境,认识中医学的五大优势,由此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在中医学形成之前,我们的先人一定用他们的劳动和智慧观察、分析了各种自然和生命现象,形成大量的“经验”,同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理论假设,并用劳动和生命验证这些理论,其中不乏各种形式的“人体实验”,部分假设形成了相应的理论,这就是中医的科学精神之所在。阴阳五行就是其中的成果。它也是《临症中医视角》的灵魂,也将是医学科学,乃至现代科学的灵魂。“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阴阳应用永不会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永远是我们临床思维的准则,“五行”关于系统的五个属性的认识永远具有指导意义。以阴阳为核心的哲学理论,以五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注重整体平衡、注重整体调节、因人施治,这样的理论在过去、当今和未来都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这就是医学的理论优势,把这样的理论应用于现代医学研究,这就是中医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在病因学研究中,我们的先人无法明悉细菌及其属性,但是,他们以“瘴气”、“疬气”命名之,这些认识在现代医学科学条件下已经没有优势。但是,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认识到了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认识到了饮食不当,如过度饮食、饮食失衡等对机体的影响,还认识到了过于安逸等生活方式对机体的影响,并积累相应的临床诊断和干预方法,所有这些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关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所有致病因素,这与现代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正是目前中医学临床及科研的重要领域。一直基于劳动和实践的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和方法,有些是上述中医学理论的直接演绎,有些则是没有经过理论的纯粹经验,形成了多样化的临床治疗方法,中药、食疗、药膳、针灸、推拿、贴敷,等等,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规范其临床应用,明确其临床适应症和副作用,这又是中医学科研的重要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更多是在还原论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没有放在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之上,使得这样的研究缺乏了中医学的灵魂,也失去了中医科研的意义,这是需要纠正的。中医科研需要还原论,但不只是还原。中医学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药物应用经验是现代医学所不难比拟的,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当今医学所不及的,这些药物一是可以为现代药理研究提供初选依据,二是,我们要利用阴阳五行理论,对药物进行阴阳五行的基本分类,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先人的应用经验,进行大胆的临床应用研究。对于后者,我们一方面需要对阴阳五行理论进行重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药物阴阳五行分类规范,《临症中医视角》初步分类了常见药物的基本属性。希望同道进行更多、更科学的研究。面对中医学浩瀚的经验积累,有人认为是中医学进步的蕃蓠。我以为,这些经验一是基于劳动人民的真实劳动,二是基于我们先人的智慧,三是其中还有大量的“人体实验”,这些经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是不可重复。所以,我们更应该本着敬畏之心研究这些经验。当然,我们要承认这些经验之本挟杂着很多的偶然,也挟杂着很多的随意,甚至还挟杂着一些故弄玄虚的欺骗。所以整理经验和发掘经验是我们当代中医学科研的又一重要内容。这样的科研必将带来中医学进步。中医学的科研任重而道远,它既需要有现代还原论思想的深入,也需要有中医学整体观的指导。但是,无论如何,这一定基于劳动和实践,一定基于物质和科学。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持,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上的演绎,甚至出现了人文化的倾向,文字记载注意文字上的优美,渐渐失去科学的逻辑性。为此,我们在中医学科研中应重提“逻辑”二字,注意语言逻辑和哲学逻辑,最后实现数学逻辑,实现中医学的现展。最后,我们借用《临症中医视角》的四句话结束本文的论述,希望中医学有更大的发展。假如你爱中医,请把握它的灵魂。假如你爱中医,请你面对它的不足。假如你爱中医,请允许我们对它的大胆。假如你爱中医,请接受或批判这里的观点。
作者单位:315041 宁波江东区白鹤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1明析中医之体,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地位的必要条件。生物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科学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与西医学相同,其对象为作为生物学存在的人类。中医学在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范畴之历史认识基础上,巧妙地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工具,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
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这决定了现代生物学在中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生物科学成就运用的结果。中医学在产生和历史沿革的过程中着眼于古典生物学,同时又借鉴了古代哲学对生物体人的认识,有着当时历史阶段的先进性,并在当今临床医疗的某些方面较西医仍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衔接却有些差强人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医密切跟踪现代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因之取得了相当的优势。因此,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完善对中医学理论的诠释,进而为中医学理论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可以更好地说明中医学“源”和“流”的问题,为中医学的继往开来铺平道路。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有机融合是时代的要求,而在中医学教学中加强现代生物学教学是必要的实现途径。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是医学进步的源动力,而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在医学科学的应用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经途径。从而,人类对医学进步的需求为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生命力。医学科学扎根于生物科学,并从中获取营养;二者又休戚相关地伴随时代进步。在现代生物学的带动下,西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饱含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如何借力于现代生物学而承前启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遵循经典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适当地对中医学理论增添现代生物学范畴的诠释,“古为今用”与“今为古用”并举,是中医发展的历史必然。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加强遵循了中医学发展的必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当今生物学的进步为中医学和西医学均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学必将在现代生物学平台上发扬光大--不要局限于历史渊源的角度,习惯性地将生物学只划归西医学的范畴,无意中将生物学与中医学剥离开来。割裂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就使得中医学丧失了其科学性的基础。
明确了生物学为中医之体,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完善现代生物学教学的目的和迫切性则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掌握现代生物学知识后将获得更大的中医学研究潜能,并会自觉地从生物学知识理论源泉中为中医学发展汲取营养。为了顺应中医学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既需要加强现代生物学课程建设,也有必要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创新现代生物学教学方法。
2服务中医之本,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物学课程的开设是对中医学教育的有益补充,但要考虑不能过分加重学生负担。在中医药院校现行五年学制的时间内,中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中医学课程和西医学课程,任务之重已不言而喻。学制改革为七年制是一条有研究价值的途径,但短期内不会成为现实。我们当然也不能照搬其它一些国家的做法,即以完成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作为进入医学院的前提要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其作为借鉴,探索有选择地将精华版的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列入教学内容。结合中医学专业的特点,本着学以致用的精神,有目的地筛选内容,在不过分增加于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将部分重要的有关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其它课程或者学生们已有必要的了解,或者与中医学的发展关系不是很密切,在目前情况下可暂不考虑。
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系统性地为学生引入现代生物学概念,介绍理论,使之服务于中医药学的发展。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现阶段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必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化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是生物学的语言。学生在高中阶段积累了一些化学知识,但仍需要有系统地提高,以便为更好地学习现代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可以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的重点内容进行综合,合并开设一门课程。在兼顾基础内容的全面性的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学教学的需要,精选重点教学内容。例如,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内容与生物学中细胞膜脂双层的形成、分子生物学中蛋白质疏水作用的原理有密切联系,则应当作为课程的一级内容。
其二,实验动物学是近代生物学乃至医学的重要支柱,是中医学证候模型研究的基础。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动物的背景材料,充分考量实验动物与人体在行为学等方面的差异,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是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并正确评价结果的要求。同时,学习实验动物学的知识也勿庸置疑地可以开拓中医学证候模型设计的思路。
其三,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平台,作为中医药研究的新兴手段。这两门学科已经与现代生物学的许多领域联系密切,知识体系形成交叉,内容非常丰富。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领悟从微观角度阐释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现代生物学中的信号传递体系中,生理、病理或药理等信号沿相应的通路传递,经过细胞内复杂的网络系统的精密调制,而最终发挥效应,即代谢改变、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等,反映在中医学临床的观察,则为人整体的气血阴阳的变化。
3.遵循中医之道,创新教学思路
中医药学根据古代生物学对人体的认识以及临床观察的积累,成功总结并应用了整体观和阴阳平衡等理论。经典中医理论经受了历史考验,在当代医疗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正在被更深入地研究和发掘。中医学久经临床检验的思想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中医理论拥抱现代生物学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必经途径。在现代生物学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中医学与生物学的血肉至亲关系,结合自己对中医现状的了解和在教学科研中的心得体会,适当提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中医学的线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师有必要根据有关中医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调整授
课内容,以更好地为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服务。
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药类专业课程自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学生养成了吸收和消化知识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为了使现代生物学的教学适应这种思维模式,教学思路需要创新。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学的逻辑思路包含内在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据此在教学中将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与古典的中医学内容进行类比,从而既有助于学生接受现代生物学知识,又便于学生将来学以致用,利用生物学的知识中去思考和解决中医学的“源”和“流”的有关问题。这种创新的教学思路在下面的两个例子中有所体现。
在考察某个信号对生物体系的影响时,需要整体地研究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系统,分析系统的平衡状况的变化;而整体观念和平衡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原则。有鉴于此,在教学中则可先行回顾宏观中医学的有关理论,再转而引导学生进入微观领域学习信号传递网络中的多种信号传导分子如何精密调制信号,实现整体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