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41: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

第1篇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208-01

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对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城镇的发展建设不断推进,城镇与城市差别越来越小,但是农村与城市、城镇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后,政府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做出了巨大努力,而在农村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更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医药费用。下面就两项政策的实施对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及农民获得更大的实惠作出分析。

1辉南县朝阳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现状

1.1朝阳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情况。朝阳镇是辉南县县政府所在地,由于合乡并镇,现有6个社区,26个行政村,总人口数:121979人,城镇人口数:80427人,农村人口数:41552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有辉南县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双凤社区卫生服务站、高集岗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安川社区卫生服务站,42个村卫生室,服务总人口数:60849,城镇人口数:24710人,农村人口数:36139人;辉南县工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爱国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总人口数:61130,13个村卫生室,城镇人口数:55717人,农村人口数:5413人。

1.2朝阳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朝阳镇2个社区及22个行政村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及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和康复等工作,下辖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历史前身均是乡镇卫生院及地理位置因素(距朝阳镇5公里以上),仍然承担着预防保健工作和行使着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并参照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在农村开展工作,双凤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7618人,高集岗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4768人,平安川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3753人。

2辉南县朝阳镇农村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运行情况

2.1 辉南县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服务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0%,所以工作重点仍以农村为主,各服务站仍然保留着基本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两方面职能,且基本医疗卫生是农民看病就医主要的选择场所。

2.2 国家基本药物共计307个品种,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共205个品种;中成药共102个品种;其中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服务站经销的国家基本药物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有108个品种,中成药52个品种。

3辉南县朝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

3.1 朝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情况。朝阳镇总人口数:121979人,农村人口数:4155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数为39199人,参合率为90%以上。

3.2朝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情况。补偿模式:门诊统筹+住院统筹。2010年人均筹集资金150元,其中参合农民每人缴纳30元,县财政每人补助21元,省财政每人补助39元,中央财政每人补助60元。普通参合患者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的,其发生的医药费按参与报销额的30%补偿,封顶线为每人每年100元,即参合农民每人每年可以在门诊有333元的医药费在补偿范围。慢性病门诊医药费补偿:慢性病病种有糖尿病、慢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风心病、冠心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精神病、肺心病、非排菌性结核、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器官移植的抗排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慢性肾小球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门诊经胃镜特殊治疗、肿瘤放化疗、肾病透析、系统性红斑狼疮20种慢性病。病人办理慢性病补偿卡后,按参与报销额的30%补偿。

4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优越性

4.1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优势。农村三级卫生网健全,县-乡-村逐级管理,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村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一直由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承担,历史基础好。

4.2农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在医疗卫生保健的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很快,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病就看,能预防的主动预防,能保健的主动保健。农民与乡村医生和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感情深厚,相互信任,医务人员对所辖村的农民健康状况非常了解,为开展健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3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的优势。朝阳镇双凤、高集岗、平安川服务站前身是卫生院,医生本身就是“全科”,他们什么都能干,并且与农民能打得火热,深入群众具有更大优势。

4.4入户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及健康教育宣传的优势。由于农村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进入其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及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更具有可接受性,特别是村委会对农民的号召更具有影响力。

4.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在农村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创造的优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卫生部门具体实施的一项医疗保险体制,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在农民心目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价格为A,参合农民患者门诊的报销比例为30%,农民患者实际买药品价格为B,得出以下公式:

B=A-30%A导出:B=70%A

第2篇

“全科医生”起源于欧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人中国,很快受到政府、医学界和广大居民的重视 。目前,全科医生基本遍布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而承担基层预防工作任务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医生,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重视。因此,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职能与现状进行探讨,以此唤起各方对基层预防工作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重视,真正做好基层的公共卫生预防工作。

1 全科医生与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概念

1.1 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训练,经过考试合格的医疗技术全面的医生,能熟练运用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整合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知识和技术以及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于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

1.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

目前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由三级构成,分别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科。防保科医生一般由公共卫生医生担任。公共卫生医生是保护、促进、恢复人们健康的医生。能整合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学校卫生、慢性病、精神病、传染病防治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于一体,在三级预防网络的“网底”,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除医疗以外的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的预防保健服务。

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职能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组成 ,在这个团队中,全科医生主要承担医疗工作和团队的领导、协调工作,基层公共卫生医生主要承担预防工作及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全科护士承担相关护理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中,全科医生承担了基本医疗功能,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承担了基本预防功能。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预防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现状、人才资源与预防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第3篇

为改变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存在的“短缺型”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发展主要围绕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展开,政府的直接投入抑或医疗机构自身积累都集中在增加机构、人员、设备、床位等,属于比较典型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方式。迄今,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供求关系有了很大变化,2009年每千人口医师数为1.79人,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加拿大1.9人,日本2.1人,英国2.1人,美国2.7人),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56张,甚至超过了美国(3.1张)[1]。从总体看,我国已经具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疗卫生供给基本能够满足需求。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供求总量失衡,而是结构性矛盾,如公共卫生资源明显不足且配置有失公平;医疗资源供求不匹配;卫生人才奇缺且流通不畅;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碎片化等。显然,转变发展方式乃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和当务之急。所谓转变发展方式,是指医疗卫生发展从粗放型、外延式转向集约型、内涵式,使医疗卫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均等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和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医疗服务。立足我国卫生国情,结合世界卫生发展趋势,转变医疗卫生发展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均等化

公共卫生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新“医改”着力要抓好的五项重点改革之一。2009年以来,政府提高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施了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控制了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提高了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公共卫生资源不均衡,农村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远远不如城市。即便在城市,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同样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低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效率亟待提高。2010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以下学历和初级以下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占35.2%和56.1%;执业(助理)医师中,中专以下学历和初级以下职称的执业(助理)医师分别占32.2%和47.4%[1]。为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必要在扎实开展现有国家公共卫生项目基础上,相应增加服务项目,如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台开辟专门的健康教育频道等;要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公共卫生资源统筹配置层次,实行垂直管理和省级统筹;要打破部门分割,统筹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由医疗与公共卫生分置转向二位一体(除卫生监督外),将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健康促进等资源整合,提高效率;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开发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员素质;要以受众感受和实际受益为主导,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与方法,通过科学考核引导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公立医疗机构运行公益化

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主要矛盾有二。一是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突出,医疗服务供给呈现“倒三角”,与医疗服务需求“正三角”不匹配,城乡之间及城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畸轻畸重,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城市大医院。2010年卫生费用筹资总额农村与城市为0.26:1,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19.5:1[2]。二是公立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模糊,在药品加成等政策诱导下,公立医疗机构有悖政府举办宗旨,过度市场化,推动着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偏离了公益性轨道。一般商品和服务市场,“无形的手”能够通过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使供求关系从不匹配走向匹配。在医疗市场中,医生居于垄断地位,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医生诱导需求问题,市场机制不仅不能实现供求平衡,而且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解决医疗市场供求结构错位问题不能靠市场,主要靠政府干预。

1.切实增加财政投入。2009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27.46%,占财政支出的6.31%,占GDP的1.41%[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加大政府直接投入无疑是缓解乃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当务之急。同时,通过政府投入带动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以优化资源配置。

2.政府为社区购买“名医”[3]。研究表明,现有三级医院80%以上的门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完全可以在社区解决。实现大病首诊、康复及小病在社区的关键,是医生质量(包括医疗技术水平和市场声誉)。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医生素质低下、声望不高,患者诱导需求(患者要求什么药医生就开什么药),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普遍,门诊病人的输液率在80%以上。现有社区医生培训和应届医科大学生进社区,无疑是提高社区医生质量的必要路径,但是短期难以改变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不信任。鉴于公立三级医院事实存在的优质医生过剩,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促使剩余“名医”即公立三级医院50岁以上、副高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进社区,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感和吸引力,以改变病人流向不合理的问题。我们研究发现,三级医院“名医”剩余率约为30%,如果政府将其“购买”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体上每一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拥有2个“名医”。

3.明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促使其回归公益性。政府是保障公益性的主体,医院只是载体。近年来医患关系扭曲的主要诱因并非医疗技术而是医疗收费(看病贵)。政府直接投资举办公立医院的基本目的是弥补市场不足、抑制医疗市场价格、攻克疑难杂症、培养医学人才、承担医学研究等。单从医疗服务价格而言,衡量公立医院具有多大程度公益性的核心指标,就是其价格和实际收费水平多大程度低于同等次的民营医院。医疗市场普遍存在供方诱导需求问题,有多少病床就会有多少住院病人。因此,只有进一步明晰公立医院功能,有效抑制其过度外延式增长,促使其转向内涵式发展,才能促使其回归公益性。

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高效化

制度很重要,但是制度的高效率更重要。医疗保险发展方式与医疗卫生发展方式是相向而行的。医疗保险的设立及其扩面的过程,也是释放医疗需求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医疗卫生往往呈现外延式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参保(合)率达95%以上,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水平、参保人受益率均有所提高。但是,制度分设、管理体制分治、经办资源分散,以致碎片化制度难以衔接、制度漏洞难以修补、多重参保难以避免、逆向选择难以克服、道德风险难以规避、管理效率难以提高。为适应和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效率,亟需三管齐下。一是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重庆、珠海、神木、长沙等地在探索城乡医保资源统筹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效果,有必要总结提升并择机推广。要以省为统筹层次,先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居民基本医保合并运行,然后逐步实现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均等化供给、一体化运行。二是积极推进门诊统筹向门诊免费提供过渡。这样,既可以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有效防止小病转向大病,又可以促使劣质卫生资源自觉退出医疗市场。2010年全国门急诊人次199178万次,次均医药费167.3元,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为48451.5万次和87420.1万次,次均医药费是82.8元和47.5元[1]。即使现有财政投入格局不变,实行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免费医疗,只需增加投入816.42亿元,所有门诊免费则需增加投入3332.25亿元。如果开源节流双管齐下,先行实行基层医疗机构免费医疗是完全可能的。三是总结、完善、推广“患者限额付费”的湖南模式。湖南省蓝山县和桑植县先后实行了参合患者付费改革。蓝山的做法是“10+100”模式,即参合农民在县内乡镇卫生院看病,门诊只需交10元,住院只要出100元,其余费用由新农合基金依规补偿。桑植的做法是只管乡镇卫生院住院环节,参合农民住院只需交150元,剩下的由新农合基金全报销。从实践看,人们担心的门诊或住院病人“井喷”现象和新农合基金难以承载问题都没有发生。限额付费的意义在于引导医生和医院主动去控制费用,参合病人看病缴费心中有数。当然,患者限额付费后,医院和医生可能出现医疗不足、小病大医(无需住院的诱导其住院)等道德风险,必须在制度设计、运行尤其是监管等环节未雨绸缪,有效规避。#p#分页标题#e#

四、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建立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医疗卫生公益性保障机制,推进区级综合医院建设,完善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进程,加快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管理体制,突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不断提高全区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全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高效,整体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公共卫生工作全面落实,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限

(一)继续做大做强同民医院,争取用3-5年时间使同民医院达到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标准。

1、5月底完成同民医院新一轮托管工作。

2、积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8月份前解决同民医院增加床位和床位拨款及落实贷款贴息问题,为创三级医院建设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3、加大同民医院基本建设力度,年底医技综合楼峻工,改扩建动力中心,动建内科综合大楼,启动消防和旧房改造,完成医院信息化系统改造一期工程。

4、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力争年底前引进3-5名学科带头人,带动重点科室的建设发展,提高软实力。

5、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夯实临床护理,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保障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力推市第五医院建设。配合市卫生局争取第五医院动建。

(三)完善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公共卫生8个基建项目上半年全部投入使用;争取12月前新店中心卫生院病房、产房和消防改造,大嶝医院食堂动建、宿舍楼修缮;马巷卫生院公共卫生综合楼5月招投标,6月动建,年底前封顶;8月份前卫生院添置和更新一批医疗器械。

(四)卫生院上半年基本完成绩效工资改革,并不断完善机制体制管理。

(五)加强区卫生监督所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完善农村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年底前在马巷、新店和新圩设置卫生监督所派出机构;开展打击违法添加与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完善卫生许可网上审批建设;配备镇街卫生监督协管员。

(六)10月底前在卫生院开展精神卫生服务。

(七)10月底卫生院全面完成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八)卫生院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有明显的加强和发展,为病人提供价廉效佳的中医药服务。

(九)加强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选派卫技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争取8月底前卫生院考录卫技人员20人以上,充实卫技人员队伍,理顺卫生院编外合同工。

(十)配合新圩小城镇建设发展新圩中心卫生院(红十字卫生院)。上半年启动上级医院帮扶新圩中心卫生院工作;落实妇科、儿科、急诊和中医骨伤科等门诊设置和人才发展计划,三年时间初具成效;解决该院内外环境整治问题;开展红十字医疗救助行动。

(十一)进一步完善大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十二)年底前基本完成38家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协调相关部门,重新审核标准化村卫所建设成本,适度提高投资标准,并着力解决新建村卫生所缺乏建设用地的问题。

(十三)10月底前争取试点2-3个村卫生所纳入医保定点单位,方便村民就近刷卡看病。

(十四)10月底前试点2-3个村实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十五)加强乡村医生管理。5月份全区乡村医生与所属卫生院院长签订公共卫生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乡村医生“学费代偿”制度;完善乡村医生例会制度,落实乡村医生年度继续教育和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加强乡村医生岗位津贴管理。

(十六)5月份前出台《翔安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依法审批增加设置社会医疗机构和加强社会医疗机构的行业管理,发挥社会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作用。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切实增强议案办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将议案办理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明确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层层抓落实,确保议案办理任务顺利完成。各责任人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对议案办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议案办理工作的责任感,认真抓落实。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办理程序。一是建立分工明确、分级负责的办理工作制度,明确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具体承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二是明确相关的办理程序,使办理工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将办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落实协调机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定期召开协调会,专人负责办理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反馈,确保信息畅通,掌握办理工作进度,总结工作经验,安排下一步工作。

第5篇

关键词:基本医疗卫生;家庭医生;工作室;上海长宁

中图分类号:R197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试图以政府直接供给的形式满足公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公益性的提高是否会牺牲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一直是各种医改政策争论的焦点之一。而效率的改进则是以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可计量和可考核程度为前提,如果不能对服务提供者团队成员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甄别和考核,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作为全国较早的新医改试点地区,上海市长宁区一直试图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进行完善,特别是引入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之后应如何细化之以提高团队成员的激励水平是制度创新的关键点。新的制度必须有新的服务模式与之相适应,服务模式也决定了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的方向。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是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深化和发展。2011年4月,上海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在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周家桥卫生中心”)成立。通过工作室这一服务载体的实践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显然重塑和优化了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本文将对“家庭医生工作室”这一新兴服务模式的制度含义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05年起,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引领的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抓住了卫生体制改革中“公益性问题”这一症结,并围绕着社区卫生公益性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国家新医改找到了重要突破口。2006年,国务院召开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方向、基本原则和执行框架。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先后提出“家庭医生”服务的概念。2011年国发〔2011〕23号文《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从全科医生制度顶层设计上描绘了全科医生制度的蓝图。

2005年底,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长宁区,率先创新推广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并推行家庭签约制服务,但当时的服务基础、人才队伍、政策环境尚不能完全支持签约制服务;上海徐汇、闵行、青浦、金山等区也从2007年起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责任制医生”的健康管理模式;2008年,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区内试点居委责任制医生健康管理模式探索;2009年,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纳入区卫生局重点工作,并制定《长宁区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试点探索;2010年8月10日,在“城市与健康国际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首次提出上海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11年,上海配合国家新医改方案,试点推进五项重点工作,试点家庭医生制就是其中一项,全市有10个区县参与试点工作。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之一,早在2008年下半年,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基础上,开始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工作模式试点,并于2009年6月在中心全面试点。目前,中心家庭医生18名,分别承担19个居委会的家庭医生制服务。2011年4月,成立全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陈华工作室”。

在上海尤其是长宁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内涵深化的方向和共识,国家对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正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热火朝天地进行时,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提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概念,并迅速得到了政府、舆论的响应,业内的关注以及居民的认同。那么,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成立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模式还是一种暂时性的炒作手段?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及家庭医生工作室成立的背景上进行分析。

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需要服务载体来适应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社区卫生发展和全科理念深入实践的产物。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内起步较晚,大体经历了以功能转型为主的框架建设期、以公益性改革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期、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的内涵发展期等三个时期,而在三个不同时期,卫生服务的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框架建设期期,地段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及企业医院等逐步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逐渐成立了“三科一室”的工作模式,即医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后勤保障科及办公室。然而,这仅仅是功能定位的调整,这些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载体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内科、外科等专科。

(一)在体制机制改革期,社区卫生逐渐引入全科理念,提出“六位一体”的服务理念

第6篇

问题与挑战

问题一,老龄化速度加快和健康需求增加,深化医改面临新挑战。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保障水平提高,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仍不合理,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差距,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

问题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对深化医改提出新要求。国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阶段,而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法律建设滞后,影响医改的全面深入。较为注重增量发展,深层次改革不够。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够,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受到很多制度约束,如财税、编织、人事分配、价格等。医改的不同重点领域都需要继续深化等。

问题三,对“人”的重视不够,影响改革效果的实现。当前的改革尚未能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医务人员对医改政策措施的知晓度和认可程度不高。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当前医务人员从业环境不理想,社会地位不高,工作风险高、压力大,收入待遇与付出不相称,医患矛盾突出,医疗卫生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改的效果。

问题四,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医改方案确立了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然而在现实中,政府和市场的功能边界与作用形式尚不完全清晰,使得政府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未必能得到合理发挥。同时,医改实践中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落实、高度行政化、公立医疗机构自由发展的现象。

政策建议

首先,以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统领医改。

一是加快法治建设,依法推进深化医改。只有将深化医改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保证改革的合法性、合理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深化医改作为社会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相衔接,以加快法制建设为重点,依法推进深化医改。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法》的制定,积极依法推进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创新相结合。医改作为复杂的政策系统,应以整体联动的视角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考虑医药、医保、医疗间的内在联系。注重体制机制深层次改革,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激励相容。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加强政府的分级分类管理,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实践。

三是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实现两个作用的协同以及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财政投入、行业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市场机制在提高服务效率上具有优势。

四是积极做好配套政策和环境建设,为深化医改提供支撑。更好发挥医保的调节作用;结合国家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与绩效;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医药卫生科技体制改革,为深化医改提供创新技术支撑;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深入实际宣讲医改政策,营造深化医改的良好氛围。

其次,围绕重点领域继续深化医改。

一是健全筹资机制、理顺管理体制、改革支付方式,巩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筹集机制,确保基本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区别对待医保基金,完善医保基金的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合理控制医药费用上涨速度;理顺医保管理体制,加强医保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医保制度互联互通。

二是加强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核心的药物政策建设。进一步明确制度目标,确保居民对基本药物公平可及;加强基本药物循证遴选和药物经济学评价;建立基本药物独立筹资机制;完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的激励和监管措施,促进基本药物使用。

三是继续完善并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基层签约服务;明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稳定的筹资机制;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体现基层人员价值;改革人事制度,创新编制管理方式,落实用人自;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是继续优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从制度完善走向立法保障;合理增加建设资金和工作经费,保证服务开展和落实;科学设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以质量和健康结果为导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推行全科团队服务,有机整合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

五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使群众得到更大实惠。联合推进公立医院各项改革,包括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推动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深化编制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明确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和成功标志;细化改革措施,切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第7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社区卫生服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确保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关键,是赢得居民信赖,深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理念所不可或缺的前提。

本文利用2007年全国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线调查材料,对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阐述当前人力资源状况,发现问题及不足,为政府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7年10~2008年1月,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线调查中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相关资料。调查对象主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以及所抽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方(用以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调查)。

结果

厦门市5个城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达95%。

厦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2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18人,占82.83%,医护比为1:0.4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师分别为89名和50名,中医师分别为56名和48名,每一服务中心平均有4.68名全科医生,2.95名中医师,5.58名防保医生和7.37名护士: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有1.28名全科医生,1.23名中医师,0.47名防保医生和2.87名全科护士。

将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中心占16.06%,站占18.18%;具有专科学历者,中心占26.85%,站占26.45%其中专及以下学历者,中心占57.09%,站占55.37%。以中专及以下学历者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率为65.71%,社区卫生服务站为32.48%;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分别为40.71%和22.32%。全科医生培训的覆盖率比全科护士培训的覆盖率高,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与全科护士的培训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

讨论

按2006年末城区人口109.24万计算,厦门市每万人口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1.25名,其中医生5.41名,护士2.31名,基本能够满足卫生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的万人配置要求,但要实现卫生部提出的今后城镇居民70%的医疗服务都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承担的目标,显然还远远不够。

第8篇

4月23-24日,“中国医师协会2016年全科医师培训高峰论坛暨第十三届社区卫生与全科医学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高峰论坛以“加快全科培养,筑牢医疗网底”为主题。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各省(区、市)卫生计生委的医教部门负责人、全科规培专业基地负责人、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负责人、基层基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以及全科一线带教老师和全科医生,共计近2000人参会,共同探讨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发展。全科医学正如春天里的繁花,竞相绽放,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医疗卫生改革稳步进行,“保基本、建机制、强基层”是原则

据梁万年介绍,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改目标是,到2020年,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个战略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改革就要按照“9个字原则”推进,即“保基本、建机制、强基层”。保基本,是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机制,核心是把制约卫生体制发展,制约老百姓获得感,制约医务人员积极性等关键的不合理的政策、制度进行变革;强基层,就是要解决我们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的“倒三角”问题。这9个字,是2009年改革以来,在制定重点任务、推进改革项目中必须遵循的顶层设计。

具体如何进行改革,梁万年说,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重点任务。“十三五”期间,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推开,医保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支付方式制度的变革,价格体系的变革,人才编制、薪酬制度的变化,以及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建设,将是重中之重。

这些改革措施,都让人眼前一亮,值得医务人员期待。在价格体制改革方面,梁万年说,现在药品价格基本上放开了,医疗服务的价格除了个别的基本医疗以外,还需要通过与医保协商谈判定价。另外,如果支付改革从后付变成预付,那时候价格就不重要了,因为无论是基层医生还是大医院的医生,所做的任何检查和开具药品都是成本,为了控制成本的需要,医生就不会对患者做过度的医疗。但是,这也带了一些挑战,因为节余留用,就会变成医疗不足,为尽量地省钱,该做的也不做,那么如何监管又是个问题。这就要建立一套临床路径,建立信息化系统,无论是医保还是卫生工作部门,都能看到医生是不是按照规范的路径在操作,如果没有的话必须给予说明,如果不能说明理由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否则老百姓就会面临服务不足的局面。

同时,梁万年在会上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可喜的消息,他说,为了调动整个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最近即将会出台一个关于建立医务人员薪酬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医务人员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的老师和其他的事业单位人员,这个行业是独特的,所以薪酬制度要和医务人员的行业、岗位、专业相适应。从工资结构到工资总量、工资制定的来源,到医务人员的考核体系,这一套措施正在几个医改试点省探索,今年还要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