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发展策略

城市发展策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41: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发展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市发展策略

第1篇

(一)优势(Strength)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区位优势明显。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聚状况良好,拥有安踏、七匹狼、特步等原产地知名品牌。与港澳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侨乡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

(二)劣势(Weakness)

*境内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5,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不利于大型工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化不高,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城市高等教育不够发达,融经济技术于一身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紧缺,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政府推销能力较低,城市关注度低,厦门的城市关注度排名在第10位,而*排在第38位[4]。

(三)机遇(Opportunity)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写入“十一五”规划中,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作为地处环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核心城市之一的*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日前通过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中,整个海峡西岸的交通要道将进行全面优化,*将成为海西重要交通枢纽。2006年*第一个台商投资基地建立以2008年11月4日两岸全面实现三通,这些都将有利于两岸形成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应把握好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威胁(Threat)

近几年来,同属于沿海城市的厦门、福州等与*的城市定位存在相似之处,并且凭借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在招商引资、旅游、人才等方面对*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省外温州、东莞等地都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以期在城市日趋加剧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削弱了*的对外吸引力。纵观全局,*目前正处于前有标兵,后有逐者的境况。加上*国际化进程缓慢,较少大型跨国企业在*设立区域营运中心,产业国际化发展促进作用小,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提高,也阻碍了*品牌的打造和推广。

二、*城市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大*品牌城市战略规划

从城市营销的角度看,*城市品牌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大*城市品牌战略规划。品牌资源虽然十分丰富,各个县域有自己的区域品牌,也拥有七匹狼、安踏?、特步等知名企业品牌,先后也赢得了“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等一系列殊荣,但缺乏整合,对城市品牌建设缺乏统一领导和系统规划,品牌营销活动较零散。一方面使得城市总体品牌不够突出,品牌形象较模糊,出现县域品牌、原产地知名品牌高于城市品牌的局面,没有与知名企业达成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联合的战略共识,各个县域品牌也未充分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城市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并不高,大多数*的城市顾客仅仅把*定位为一个生产制造型城市。城市营销实践仍然是停留在“城市推销”的阶段,还没有真正把“通过满足城市顾客需求,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实际上在软硬件的建设以及城市服务方面与同水平的城市有一定的差距[5]。

(二)资本人才流失严重

*作为沿海开放较早的地区,*市市场经济发育早,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晋江、石狮等地,经过20余年的高速增长,已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起飞。但近几年,*出现了不少民营企业外迁的现象。*资本和品牌双翼齐备的企业(如安踏、七匹狼)纷纷将总部迁往厦门、上海等大型城市,恒安集团、达利集团、石狮金苑服饰等企业纷纷将自己劳动加工环节迁往江西、湖南等内地,使*区域产业经济初步呈现外迁的潜在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民间资金的一次调查显示,目前*可用投资民间资金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6]。但是*民间投资扩张的动力不足,其雄厚的民间资本的能量仍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大多数企业选择投奔具有区位优势的京浙沪等地投资兴业。目前*不少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才流失的现象,据专家测算,企业的人才流动率约为15%左右。其中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尤为严重,人才的流失,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7]。

(三)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品牌营销意识较薄弱

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市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提高*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而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源泉,是*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然而,*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营造力度不够,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社会认知度低,孵化器品牌经营意识较薄弱。

(四)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不足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无论从它的山海资源、文化资源来讲都比较具有竞争力。旅游资源丰富,有巨大潜在客源市场。不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大多数旅游者不了解*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旅游市场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旅游者的满意度较差,来泉旅游者普遍反应,*旅游交通系统混乱,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城市营销目标市场的营销重点分析

(一)投资者

属于动态流动市场。所有的城市都在追逐投资者,*也不例外。这种投资群体可以分为:一是现有产业部门的资产所有者,需要区分其中的优势产业,促其稳定发展并为其扩张提供支持,尤其在税收、投资政策、用地供给和人才需求方面。二是新的产业部门的开发商,可分为创新产业和迁移企业。创新企业一般为中小企业,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平台和扶持政策。迁移企业主要指实力厚、业务广的大型公司,对*来讲,需要*政府提供高效的政务、有利的税收、迅捷的信息咨询、更对象化的配套服务,并能随着企业经营目标的转移及时调整[10]。

(二)居民(人才)

属于弱流动性市场。城市发展需要动态地保证城市居民的数量平衡,并吸引具有较高能力的素质型居民。对居民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进行调研,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此营销的重点是:要构筑适宜的居住环境,并根据不同阶段、阶层的消费群体特征,完善相应的内容建设。

(三)旅游者

属于强流动性的市场。进一步可以分为休闲旅游者和商务旅游者。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扩大对城市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商务旅游对城市的作用更具特殊性,它属于利润较丰的高端市场(“80-20”现象:80%利润来自20%的高端市场)。在会议和参加展览的闲暇去观光旅游,还会产生吸引投资者的效果。根据调研的数据显示来泉的旅游群体收入水平普遍集中在中低水平500-2000元之间占了87%,在中高收入这一群体上的游客很少,拓展不足。这一部分人可作为*城市营销的重点,努力做到:一是有较为发达的商务、会展条件,能够提供良好的发展商机;二是能为商务活动相关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有完善的住宿、娱乐、会所等服务设施。

四、*城市营销的基本策略

城市品牌传播的受众一种是城市市民;另一种是城市的投资者、游客、政府官员。对市民的传播目标主要是通过充分传播,明晰城市定位,增强市民的认同感,提升市民的自豪感,促使市民与政府共同为建设城市品牌体验而做出贡献。对外传播的则主要是促使人才、投资者、旅游者、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对城市形成从知名到完整的认知,造就期望的联想,促进品牌偏好,形成品牌拉力,提升原有的品牌体验,进而达到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营销的目标[10]。

(一)正确形象定位

目前*面临第二次创业阶段,根据*市规划提出的基本定位,政府可以进行大*战略规划,整合县域品牌和企业品牌资源,明确战略定位,统一口径,对外传播品牌定位和形象。*曾经是“海丝起点”,“东方第一大港”,海丝文化传播的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现象,亦是一种包容、鼓励创业、创新的海洋文化精神;*又是海峡西岸中心城市,侨乡优势凸显,因此可以将*城市品牌形象定位为海丝古港•海峡*-闽南创业新城。

(二)重视企业营销

城市的核心价值是城市品牌,*要重视塑造城市统一的总品牌、各分类的子品牌。开展城市品牌营销,建立城市品牌战略与企业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整合城市优势的“产品资源”,建立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如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完善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全民行为识别系统,提高城市营销意识,提高软硬件方面的服务水平,做好“服务产品”营销。

(三)积极利用广告

*应该制定整体的宣传推广计划,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结合*自身的特色制作系列城市形象广告,在央视的“魅力中国”等节目中宣传“魅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中国•*”的宣传力度。举办以城市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大赛,创作反映*城市形象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深化城市文化内涵,积极塑造创业创新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创业之城、品牌之都的形象。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措施,与知名企业达成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联合的战略共识,鼓励本地知名企业在广告中表明“中国•*”字样,把*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进行并行宣传;与企业合作,在纸巾、扑克牌等上面印制有关*城市品牌、企业品牌介绍及旅游景点介绍;发挥高校大学生的辐射作用,如可以在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邮寄包中附上关于*城市的简介,重点包括城市名片、城市特色,城市旅游景点等。

(四)加大网络营销

首先,建立城市形象网络名片。整合网站资源,注册有权威性的网络名片,建立*城市网络名片。将*政府、企业等各种网站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各网站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统一口径,统一服务于海丝古港•海峡*-闽南创业新城的城市品牌;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建立链接,加强对外传播*城市品牌。其次,注重城市网络营销。围绕城市营销主题主办相关论坛,可以开通虚拟社区群,创建城市营销主题论坛,以促进城市居民交流;设置大众论坛,城市博客,企业博客等,以使城市居民发表对城市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电子邮件营销,提供免费邮箱服务,宣传城市建设成就等,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利用网络传播迅速、便捷的优势进行全方位的城市网络营销,传播城*市品牌。另外,面向*城市营销对象的营销策略。要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确定目标受众,建设反映目标市场需求的城市产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五)加强组织保障

首先,坚持政府主导,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政府作为城市营销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营销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打造*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市政府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大*城市格局,通过对城市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整合各县区分散的品牌,准确定位,统一口径,加强战略协同,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大*品牌形象[14]。

其次,成立专门从事城市营销的非营利组织或部门,该组织或部门属于事业编制,可以不受政府换届的影响。由于城市行政系统的划分和区隔,以及政府官员任期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政府行政体系中营销职能的制度性缺乏,这些都是城市营销组织确定上的难题[15]。所以,*市应建立了统一领导、多元协调的城市营销组织网络和领导机制,对*城市营销进行项目管理。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高效率地处理需要跨部门解决方的复杂问题,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好的营销效果。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将城市营销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在政府的经费规划中做出安排,为营销提供一个稳定的财务支持。引进商界等社会力量,吸收更多的企业运作方式,通过自身的宣传服务成果来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金的募集[8]。要对掌握的经费进行精打细算,按照整合营销的理念实施城市的最大化营销[12],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化的效益。

五、面向*城市营销对象的具体建议

(一)针对居民(人才)的营销策略

首先,调动市民参与城市营销。城市营销可以增进市民的自豪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增强市民的爱乡主义观念,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鼓舞市民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11]。市民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地居民在本地接触外来人员或当地居民外出接触其他地方的人员中,当地居民是信息的重要传播者[12]。*的城市营销策划、规划和实施应吸收市民参与,以体现市民的意志,使市民在主观上把城市营销当成自己的事情,如让市民充分了解*城市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在城区主干道投放巨幅的城市公益广告等。

其次,改善居住生活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广纳人才。在吸引人才方面,要突出*发展对技术、管理等各种人才的巨大需求,努力营造一种广罗人才、人尽其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氛围。在我们一份《关于*就业环境与城市发展的问卷调查》中为吸引人才留泉工作的分析,*要加强完善人才制度和政策,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加强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增加对*城市的满意度。在营销渠道上要注重网络营销,据我们问卷统计发现39%的求职者通过网络招聘的途径了解*的人才需求信息,占最大比例,说明网络就业信息宣传这方面是人才供求的一个重要渠道。要重视*城市品牌的网络传播,使求职者充分了解*的人才需求信息,了解*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针对投资者的营销策略

1.注重投资软环境建设。做好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规划,实施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撑大城市骨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建设对吸引外地资本在泉投资创业的先导作用。尽力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创业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为投资商服务的机制.提升产业层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建设力度,尤其是软件方面的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名牌企业奖励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5]。发挥会展业集约效应,发展壮大行业协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其在招商引资的作用。办好投资洽谈会、投资环境说明会、项目推介等活动,扩大*的影响力。同时要重视网络招商,网络传播迅速、便捷的优势。在吸引外来资本和资源要素方面,要突出*在海峡西岸经济圈的地位,悠久的历史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商机潜力和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优势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特别要注重对外营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投资者来说,要着重营销产业政策和投资环境。一要积极对外营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风险投资和社会民间资本引进,帮助企业寻求合作伙伴,以达到“多方出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标[13]。二要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高新科技孵化器管理经营经验和运作的模式。如深圳积极培育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融资担保体系;如天津开发区,革新管理思维,积极营销投资环境,这些管理和营销经验都值得*城市营销者借鉴。

(三)针对旅游者的营销策略

1.明确*旅游品牌形象定位,提升旅游配套功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要准确定位,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指引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魅力*-闽南文化之都。塑造城市旅游品牌,总品牌(魅力*-闽南文化之都)和五个旅游子品牌(宗教文化圣地、海丝文化、滨海旅游、特色民俗文化、探亲访友闽台缘)。为此,*应当大力提升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交通系统,建设相关配套设施,构建旅游服务评价系统,提高旅游区的服务水平。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旅游纪念品,可以通过提供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纪念品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积极发挥多元文化宝库优势,进一步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进行主题创意策划,注重旅游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现在旅游活动体验化趋势明显,*要在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创意,注重旅游的体验营销。如可以充分挖掘海丝文化的内涵,如举办海丝航行国际大赛,建设海丝主题公园,举行海丝文化节期间,组成海丝体验团,按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行程重游故地,让旅客真正体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之旅。同时,注重旅游网络营销,通过拍摄优质的视频来体现旅游景点美感,把这些精美的视频到网站上,通过论坛发帖、博客营销、邮件营销、搜索引擎广告、交换链接等网络渠道,向旅客营销*旅游资源,宣传*城市的旅游资源。

六、结语

在全球经济日益开放的趋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使得传统上的被动城市经营日渐变得主动,*市应尽可能的利用城市自身特有的资源、产业、形象等区域条件上的优势来吸引企业、居民或游客,通过城市营销的开展与实践,在营销的互动中深入理解其所处的竞争环境,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选择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凸现城市特色、获得城市竞争优势,确定更适合城市发展的产业与政策,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并注入新的活力,达到全面提高*市竞争力的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Philipkotler,DonaldH.Haider.H.voogd,Marketingplaces,theFreePress,NewYork.1993.

[3]苏耿聪.推行城市营销打造“品牌*”[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67-69.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5品牌:城市最美的风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刘世江,蔡自兴.*城市营销战略定位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7(5):65-69.

[6]吴云旋.*企业外迁调查[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10):26-28.

[7]林善炜.福建侨乡民间资本发展问题探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5(1):37-42.

[8]王园园.济南市城市营销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26.

[9]王园园.济南市城市营销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42-44.

[10]蒋筱翡.我国城市营销的对策探析[J].消费导刊,2007(8):18-19.

[11]杨军.旅游营销:对内营销一个被忽视的角落[J].中国旅游报,2006.

[12]刘向晖.网络营销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34-337.

[13]瞿群臻.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128.

[14]宣捷,毛静.*城市品牌营销战略构想[J].*师范学院学报,2007(5):12-14.

[15]屠启宇.城市营销管理的战略规划、组织机制和资源配置——基于国际案例的研究[J].社会科学,2008(1):130-133.

第2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关于 ‘智慧苏州’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D-30)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自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成为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热点。但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针对不同城市发展策略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从智慧城市统筹布局的战略角度出发,将城市划分为三种类型,并给出了不同类型智慧城市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类型 城市 发展策略

智慧城市的涵义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智慧城市”被定义为这样一个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因此,智慧城市就是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的方式发展城市,尽可能优化整合城市的各种资源,从而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心情愉快,从而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长足的发展。

“智慧城市”具备四大特征:一是全面物联,用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二是充分整合,使“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三是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四是协同运作,让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基于城市特征的城市类型划分

(一)大型综合实力城市

该类城市主要为直辖市、经济特区和大型城市。其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相对成熟,另外对外开放程度高,辐射周边能力强并且科教文化软实力强。典型的代表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

(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城市

该类城市主要是一些新兴城市和中小型城市,其经济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并且多属于科技创新型城市。典型的代表城市包括广东东莞、浙江温州、江苏昆山等。

(三)特色城市

该类城市通常在资源、旅游、交通等领域的地位显著或者是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着重发展的方向。典型的代表城市包括:花园生态城市四川成都、辽宁大连、广西北海等;数字化港口城市山东青岛、浙江宁波、海南海口等;资源型转型城市山西大同、河北唐山、河南焦作等;食品工业强市山东烟台、河南漯河、吉林德惠等;数字医疗先行城市江苏镇江、山东昆明、安徽芜湖等;数字旅游城市 (景区)广西桂林、安徽黄山、海南三亚等;数字科技城市江苏苏州、四川西昌、四川绵阳等。

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制定自身具体发展策略时,必须结合自身城市特点和发展目标,并结合中央政策要求,明确自身所属城市类型与具体发展战略重点,确定其城市发展优先级别。国内城市类型的划分和不同类型城市今后的战略重点如表1所示。

不同类型城市打造智慧城市的策略

(一)大型综合实力城市

大型综合实力城市一般需要强化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高端服务功能,往往会有很大的自主创新投入,对产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有很大需求。由于该类城市对周边区域有很强的辐射能力,起着创新示范作用,加之周边城市对其有着很强的经济依赖性,此类城市通常都会作为周边城市的交通和物流处理中心等。因此可以借助其强有力的周边区域辐射能力,更多考虑整体区域的规划,强调和周边城市系统的互联互通。

大型综合实力城市体系通常比较复杂,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应该是基于长远策略,统筹规划系统建设,分步骤进行实施。另外,此类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因此既有旧系统广泛存在,又有新系统在不断建设,于是随着城市体系的日益复杂,老系统和系统间、新系统和系统间以及新老系统间的集成和优化,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

大型综合实力城市在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着重发展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实现城市各系统间的数据采集和共享,加强分析,最终实现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实现智能化分析。

由于大型综合实力城市处于不断地向周边扩张过程中,智慧城市的系统建设要具备前瞻性眼光,在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平台、数据通讯和其他硬件、软件时应充分预计未来的需求,考虑可扩容性。如上海市就是这类城市的典型代表,其智慧城市需求如图1所示。

(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城市

由于这类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在较短时间累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为能使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城市管理能够更好地支撑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其对智慧城市的需求很强烈,并且有经济能力来支持智慧城市全面建设的较大投资。

同时这类城市多属于新近发展的城市,城市规模不大,历史包袱较少,其城市体系跟大型综合实力类城市比较起来,相对简单,并且既存系统数量较少。因此对于此类城市,可以考虑快速建设全方位的综合智慧城市系统,比如统一部署建设智能交通管理、智能物流管理、智能电网管理、智能环境监测等,实现智慧城市统一方案的规模效益。

另外在智慧城市系统规划和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可扩充性,以匹配这类城市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充,并且在多个系统同时实施和运作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其系统间的高效协作,提升系统运营效率。如广东东莞市就是这类城市的典型代表,其智慧城市需求如图2所示。

第3篇

关键词: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70-02

一、“读图时代”与城市画报

我国关于“读图时代”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序中。当时,这套共计六本由台湾引进的原版图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当时的流行思潮和风云人物。为了推广这套丛书,编辑钟洁玲提出了“读图时代”一词,使它最早现身于新闻传播领域。

什么是“读图时代”?一种观点认为,“读图时代”是报纸为适应社会的变化,改变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模式,图片(主要是新闻摄影图片)将由以前的读字为主改为读图为主[1]。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读图时代”源于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公众阅读心理,即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视觉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日益影响着大众的阅读取向,人们在阅读文字时,越来越青睐图片,通过图片获得视觉信息,并获得感官上的享受。[2]

比较之下,两种观点一宽一窄的定义了“读图时代”的概念。宽泛意义上的“读图时代”似乎更符合当下社会现实,人们不断追求快捷消费、追求感官刺激,在这个消费社会中,“读图”成为人们更加热衷的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画报就是其中一种。

现代画报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甚至更早一些。目前我国有综合类画报数十种,除了《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画报》等中央国家机关主管主办的几种之外,其余就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办的每省一种的综合性画报。进入新世纪以来,综合性画报都出现了市场萎缩的情况。这其中有各种新兴媒体突起挤占市场份额的原因,更有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大众有了更加多元的阅读选择的原因。尽管传统画报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诸多困难,甚至有学者惊呼画报时代已经终结,言语难免言过其实。但是,画报要想更好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在传媒日新月异的今天,画报的发展势必不能成为一种强势媒介,然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只要定位精准,内容丰富精彩,仍然能够成为受读者青睐的阅读形式。尤其是当下新兴起来的城市画报,跳出传统画报的藩篱,并借鉴其有益的经验,重新打造一份适合现代都市人群阅读的刊物。城市画报的兴起为传统画报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金陵画报》的创刊优势及存在问题

《金陵画报》创办于2008年2月,设有“南京传奇”、“生活南京”、“南京人文地理”等特色栏目。《金陵画报》着力打造一份立足南京,高品位,高格调,报道城市文化,讲述城市故事,体现城市生活,人文色彩浓郁,集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时代气息的清新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杂志。作为南京第一本真正的城市期刊,《金陵画报》倾情描绘、归纳与提炼南京和南京人的内在精神、文化特色、生活状态、时尚新风,以传递南京千年积淀与时代律动[3]。《金陵t望》旨在报道文化南京,搜罗南京逝去的文化记忆,更要观察南京新潮的文化。通过对南京城市文化现象的挖掘和探讨,旨在代言南京。《金陵画报》向读者介绍南京的文化、时尚生活、风土人情等,扩大南京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就其发展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人才优势。《金陵画报》的编辑、记者团队以杂志社原有成员为主,另外聘请对南京文化有研究的学者、教授为杂志撰稿,有力的保证了杂志的稿件水平;2.丰富的文化资源。《金陵画报》定位于文化专刊,而南京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杂志提供更为广阔的言说空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使得南京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新时期南京更是把这种优势加以传承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文化创意产业使的南京的古典文化更具活力,在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生命力。

众多的优势为《金陵画报》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异常明显:1.办刊人员不能跳出做新闻的定势思维。编辑、记者做新闻报道的经历使得记者在稿件处理上更多的是按照新闻稿的方式在做,这样的作法不符合一份以追求“文化味”、“时尚先锋”为理念的刊物。刊物对于文化现象的挖掘和介绍不够新潮,“炒冷饭”现象频发。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编采人员对南京文化内涵挖掘的力度不够。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东西,更多的需要人、事、物等具象去承载。只有不断探索和思考,才能够发掘更多具有南京元素的文化现象;2.不够“时尚”。消费时代的文化要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必须契合大众消费的口味。一本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画报,追求时尚则是不二的选择。时尚的文化现象是南京文化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只有真正抓住这部分文化的精髓才可以说真正了解了南京文化的趋向。

三、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

作为一本旨在打造南京城市文化名片、代言南京的文化刊物,《金陵画报》创办至今,不断地成熟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介产业中争得一席之地,改变目前的不利因素、不断创新思路势在必行。

1.改变思路,不断提升编采人员素质。

画报的语言和图片是其向读者传递信息的载体,但是这里对文字的要求和新闻稿的要求却大不相同。画报语言的行文特色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功能的文字,提供给读者的除了一定量的信息之外,更多的是阅读的享受,一种放松性质的,读起来不那么费劲的文字。这就要求行文探讨问题不能太深奥,文字要注重文采,不一定要太过遵循章法,但是一定要有种贯穿始终的阅读感受,要让读者“有感觉”。你在书写时尚,可以对时尚只字不提,但是你所表述的人、事和景致都是时尚的。你在勾画新潮,可以对先锋不闻不问,但是你所描述的东西一定是别人闻所未闻的。

《金陵画报》的采编人员有着过硬的新闻职业素养,这是他们能够较快策划并创办这样一份刊物的优势所在。然这也成为困扰刊物提升的绊脚石,记者在写稿的时候,无形中受到原来写作新闻稿件思维的困扰。稿件的文化气息不够浓郁,休闲意味不够。因此,采编人员需要改变原来采写新闻稿件的思路,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刊物发展的需求,变原有的新闻敏感为对时尚文化的敏感。更多的关注南京新的文化动向,提高自己对时尚文化发展的把握和思考能力。

2.精心构图,为刊物增色。

画报的魅力就在于给读者“图文结合”的阅读享受。好的图片选择是一份画报成功的关键所在。画报以大量直观生动而内涵丰富的图像吸引读者。图片真实记录令人追忆与感怀的瞬间,使画报更具有趣味性和欣赏性,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图片客观、形象,深具说服力,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

《金陵画报》除了接受社会人员的投稿以外,还依托南京报业集团、南京摄影家协会的大力支持。这为画报的图片选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这些图片拍摄的目的有供报刊配图的,有自由创作的。在选用这些图片的时候,存在的不足就是不能够与每期的选题紧密结合。图片时尚元素欠缺。因此,画报图片编辑除了掌握基本的图片编辑原理之外,还要有一流的审美眼光。一期画报的图片编辑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路,要和选题紧密结合,并为之服务。图片既要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更要有一定的信息含量来感染读者。在图片选择上要把握好一个“度”。一是图片使用的“度”,要小而有致,大而有法。这个“度”指的是图片尺寸大小的选择应当适度,也指图片体现版面审美效果的“度”。

3.选题立意高远,更加富有新意。

文字风格和构图思路可以说是操作层面上的要求,要想真正地把一份刊物做出水平来,选题策划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挑选出代表南京文化脉动的话题,找出最佳的观察视角,是主创人员思考最多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示南京文化魅力,才能不断提升办刊水平。然而,《金陵画报》在选题上缺少对一些宏大主题的探讨,一定程度上少有新意也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问题。

在探讨南京文化内涵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南京是一个博爱之都,其文化也是极具包容之心,可以说是一个南文化和北文化、中西文明交汇的地方。南京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亦有近百年的近代文明洗礼,这让南京的文化有了古典而时尚的一面。这些元素都可以作为刊物探讨的文化内涵,需要南京本土文化现象的支撑。然而,一些新兴的文化现象、一些稍加提炼即可凸现“共性”的文化现象,能够引起更广泛的共鸣,都应该成为《金陵画报》探讨的内容。一味的只就南京话题展开对“文化南京”的描述和探讨,未免太过狭隘。长此以往,难免有自唱自夸的嫌疑,引起读者的反感。这也不符合南京文化的本质,南京文化应该有其他地域文化的影子,应该有更为宏大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玉川.报纸的读图时代真的到来了吗?[J].传媒观察,2003(1).

第4篇

关键词:机场 净空保护 城市发展 协调策略

中图分类号:V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81-02

机场净空是保障航班飞行安全的基本适航条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航空港经济的发展,城市建成区邻近和围绕机场建设的情况日益增多,机场周边人类居住和活动密集区不断出现,给机场净空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使机场安全运行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协调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建设及地方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二者统筹、和谐发展。

1 机场净空区域的保护

机场净空是指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为了保证飞机安全起降,在以机场为中心,在机场上空会划出一个净空区。净空区是经过严密科学的计算后划分为机场升降带、进近面、复飞面、内水平面、锥形面、外水平面[1],由这些带和平面围成的空间是为飞机起降专用的,任何其他建筑物不得进入净空区,风筝、气球和飞鸟也在严禁之列,即使接近此区域的高层建筑在高度上也有限制,而且还要在顶部漆上红白相间的颜色、装上灯光或闪光灯,目的是便于驾驶员识别,防止碰撞。

机场净空若得不到保障,将对航班的正常飞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雨天大雾、低云等低能见度天气时,飞机已失去目视起降的条件,将只能依靠机上各种仪表来操纵飞机在机场起降。如果没有良好的机场净空条件,飞行将是十分危险的,飞行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2]。所以,国际民航组织早在1951年就对机场净空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十四《机场》中对机场净空保护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立法保护机场净空区域。对于国内机场管理单位而言,实施机场净空保护,是关系飞行安全的头等大事,不能有丝毫退让和妥协。

2 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的迫切性

2.1 保障机场飞行安全的迫切需要

目前,在我国不少地方,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中缺乏对机场净空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没能认真执行机场净空保护的有关规定,或者城市土地资源缺乏而向机场周边扩展,都致使机场净空的保护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因此造成的航班延误、取消、备降以及飞行事故时有发生,必须尽快协调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保障飞行安全。如,2012年,绵阳机场就因为邻近商业广场的超高建筑,而使夜间航班全部停运;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大连、厦门、宁波等临海城市的城区不断在机场四周发展,航班因为机场净空区的问题而造成的飞行事件已成为常态。

2.2 保障机场正常运行的迫切需要

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在机场周边净空区内很容易出现新障碍物,会对机场飞行安全带来极大的困扰[3]。如净空区域内出现新障碍物,机场必须重新评价仪表飞行程序,甚至需要重新设计仪表飞行程序。如果障碍物位于复飞阶段或最后航段,机场的运行标准有时就需要改变。飞机起飞爬行或降落时,如果障碍物超过规定高度,可能造成飞机不能起飞或飞机减载,导致机场运行效率降低;或者被迫提高飞行天气标准,这样会降低机场的使用率,使飞机延误和不正常航班增多。

2.3 城市发展与机场扩建统筹协调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我国城市规模扩张迅速,很多地方产生了城市建设与机场净空保护的矛盾。各地不断拓展城市中心城区,不断建设以机场为依托的航空港经济区,机场由远离城郊变为了城市边缘或者工业区。同时,各地机场为满足需要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同样需要发展空间。而机场建设投资巨大,并有各种配套设施的需要,只能在原址扩建或整体搬迁。如何用超前的规划协调好城市发展与机场发展的关系,实现两者都得到合理发展,显得尤为紧要迫切[4]。如,郑州市规划建设国家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围绕机场要形成150平方公里的经济新城,对机场净空保护提出很高要求;大连机场与大连城区已经混杂一体,双方均产生较大影响,民众已经开始提议机场搬迁问题。

2.4 解决机场与群众矛盾的迫切需要

如果城市盲目发展,机场不科学建设和扩建,容易导致当地群众与机场之间也存在矛盾。群众在机场周边居住,日常生活产生的气球、风筝等对机场安全造成影响,而同时群众生活经常受到飞机噪声的影响,日常通讯信号也受到干扰。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搬迁机场净空保护区周边原居民,防止在净空区内新建居民区,促进城市建设与机场发展相和谐。

3 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的原因分析

3.1 机场净空保护的有效机制有待完善

机场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对机场净空区域范围内出现的非法障碍物处置机制不够健全,处置程序有待优化。个别建设单位未批先建或擅自更改建设高度,由于管理责任难落实,难以及时处理新增障碍物。有些地方审批净空项目会签部门多,审批时间长,影响工作效率。

3.2 城市扩张与机场管理的协调难度很大

近年来,我国各地围绕机场建设新城区、航空港区的步伐快速推进,而随着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各地机场也在不断扩建。要协调两者关系,需要机场管理单位与地方政府的多个部门统筹协调,进行超前性规划和繁琐会商,往往做不到全面管理。而且,在机场周围区域内,目前机场管理单位的管理职能,要对影响净空保护区的障碍物进行预知和限制有一定难度,还没有直接的办法及能力去防止这样的开发。

3.3 部分地方政府需更加重视净空管理工作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民用机场管理条例》贯彻执行不够有力,规划部门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在机场四周出现影响净空保护的设施。有的地区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严格审批程序。有的地方政府对影响机场净空保护区的问题,不及时按照国家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和严肃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影响机场净空保护现象的蔓延。

3.4 机场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需要强化

部分机场管理部门对净空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大,没有使大家认识到净空保护的重要性,没能引起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周边居民的高度重视。有的机场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不及时,没有使影响机场净空保护区的行为得到及时改正。部分机场缺乏必要的设备、人员和完善的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后处理能力欠佳。

4 协调机场净空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策略

要尽力协调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既要首先保护机场飞行的安全,又要尽可能满足城市空间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4.1 推进地方政府立法,确保严格执法

地方政府要认识到并与机场管理单位一起承担机场净空保护的责任,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对机场净空保护出台地方法规。出台地方法规后,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机场净空保护的要求,在规划审批、建筑建设审批等环节,依据地方法规和规章,对净空保护限制图内的建筑修建活动实施监察,防止机场还未扩建完成,净空已遭到破坏现象的发生。地方政府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对机场周边的区块的建筑高度要严格执行。对使得机场净空环境恶化,已给飞行带来极大隐患的违章障碍物,地方政府应积极配合机场管理部门,按有关法规尽快予以拆除,消除事故隐患。

4.2 树立超前意识,科学规划发展

机场管理部门首先要树立超前意识,结合机场所在城市的远期规划和发展战略,与地方有关部门一道,研究制定机场远期规划,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用地空间[5]。机场管理部门应依据机场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机场净空保护区,绘制出机场净空保护限制图,报请地方政府城建规划部门,从城市总体规划上予以保护和控制[6]。地方政府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时,要充分与机场规划发展相结合,合理布局安排城市功能区,确保机场净空保护与产业规划开发有序推进。

4.3 健全管理运营方式,完善协调机制

机场管理部门要同当地政府及时密切的联系,使机场净空管理工作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机场管理部门要完善与当地政府有关单位的定期协调机制,共同制定和完善净空管理的程序,对于在建、拟建的影响净空保护的障碍物,应有行之有效的机制,制止障碍物的形成。地方政府的城建规划部门,对涉及机场净空保护的建筑物审批前,应及时将该建筑物的有关情况通报机场管理部门,共同按有关规定把好审批关。建议机场管理部门采取RNP等航行新技术,提高机场运行的安全裕度。

4.4 提高机场管理能力,加强宣传教育

机场管理单位要定期对机场净空检查,并要加强有关人员的责任心,保证检查范围广,面积大,做到面面俱到[7]。机场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净空管理专业人员培训,配备必要的净空管理设施,加强净空保护区的巡视检查。机场管理部门每年应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对机场净空内的设施进行一次普查,做好净空管理资料档案。机场管理部门应不间断地核实机场周围一定区域内是否有危及飞行安全的障碍物,主动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提供障碍物的范围、高度等,并密切关注障碍物的动向,确保任何建筑活动或自然生长物在成为问题前被发现。机场管理部门应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宣传实施细则,在机场周围地区形成一个普法区。地方政府和机场管理部门应共同加强对单位、企业、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大局观念,将民航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向社会宣传告知,增强对机场净空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蔡良才,邵斌,郑汝海.机场净空区范围确定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4:40-41.

[2] 杨海彬.机场净空超高障碍物航行研究方法[J].空中交通,2012,8:83-84.

[3] 付令.关于机场净空保护工作的一点思考[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1-33.

[4] 蔡良才.机场规划设计[M].北京:出版社,2002:117-118.

[5] 张永亮.机场净空障碍物管理探讨[J].民航管理,2010,7:50-52.

第5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物流;旅游城市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large number tourists' influx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its logistics brought the tourist city great threats such as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 Low carbon tourism logistics is the best way to urban economy environment harmony development. Based on our country's primary stage of low-carbon tourism development, we put forward two feasibility paths as establishing multi-win-win situation of low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building low carbon tourism logistics system.

Key words: low carbon; tourism logistics; tourist city

旅游城市环境不仅承载着常住居民的生产生活,还要承载大量涌入的旅游者食住行游娱购等各方面的消费消耗,其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非旅游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旅游人流的涌入必然带来物流的兴盛,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0~2010年年均增长22.1%[1],旅游城市更不止于此,高油品消耗与高气体排放的物流业因其对气候环境的严重破坏成为以优美环境为主要旅游吸引力的旅游城市发展旅游的极大威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旅游物流,正是发展旅游业与物流业矛盾的综合点,是旅游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旅游城市低碳旅游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政府缺乏系统化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企业由于缺乏动力机制,积极性不高;公众认知初浅,切实可行的低碳旅游物流系统亟待建设。

1 策略分析

1.1 建立多方共营的低碳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以“政府主导,企业力行,社区支持,游客参与,全民主体”的低碳管理体系。

除现有各种形式的补贴和政策倾斜外,旅游城市政府机构首先可以参考欧美已有经验建立低碳旅游物流绩效考量指标体系,逐步将碳绩效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碳排放视同商品,减排就意味着节约资金,无疑将会极大地激励旅游企业发挥积极主动性,使其由原来的被动地位变为创新主体,主动关注低碳技术,结成低碳联盟,推广交流节能减排技术,推行低碳旅游方式、编排经典低碳旅游线路。同时,旅游企业在践行低碳的过程中,也必然重新审视和评估低碳的价值,低碳不仅意味着精益和减少浪费带来的收益提高,更意味着企业形象的提升,整条供应链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从而更加坚定其发展低碳旅游物流的战略信念。

旅游城市众多社区居民并不是发展旅游的受益者,却要承受因为发出旅游所带来的拥堵、噪音、垃圾、污染等诸多负面结果,难免对旅游抱有排斥态度。发展低碳旅游物流,正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社区居民展开宣讲教育,唤起、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一方面,从自身做起,支持配合政府和旅游企业开展低碳行动,创建绿色社区;另一方面,加强对身边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行为的监督,杜绝不文明旅游现象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在旅游城市各方的旅游宣传中,灌输给游客“负责任旅游”观念,使其认识到旅游地的自然、生态、文化不仅是当地,更是全人类不可复制和再生的宝贵资源。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理性消费、清洁消费、低碳消费,“不是剥夺、而是分享”的行为表现,不仅是自身修养素质的体现,更是对旅游地环境和社会发展应负的责任,是对当地人文自然的一种尊重和保护。

1.2 构建低碳旅游物流系统

1.2.1 绿色采购。酒店、餐饮是旅游业中采购力最强,也是最为耗材耗能和产生碳排放的企业,因此,应从其源头――采购上加以控制。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建立重视环境指标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将供应商是否通过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供应商是否采用绿色生产、绿色物流,供应商有无环境违章的不良记录等纳入评价指标。只有树立环保意识、强化环保教育、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和树立绿色品牌的供应商,才能被纳入旅游采购源。

1.2.2 低碳运输。旅游中涉及的服务都依赖交通运输, 据统计,在整个旅游费用中交通费用大约要占三分之一[2],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中,交通运输约占14%,由此可见,低碳运输应是发展低碳旅游物流的最重要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用清洁能源车辆。通过采用电能、氢能、燃料电池、乙醇燃料、生物柴油、天然气等新能源或洁净能源运输车辆,柴油汽车加装颗粒物过滤器,景区景点内尽量使用电瓶车等手段,既可以节约燃料费用,降低运输成本,又能够降低车辆的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减少由此带来的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

(2)多式联运。多式联运最大好处就是通过搭配组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越性,达到碳排放最少和效率最高的效果。据调查结果显示,各种运输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分别为小轿车52%,货运汽车31%,航运6%,铁路3%,航空3%[3]。在运输旅游物品过程中,干线运输尽量采用铁路、航空或水运,支线运输利用公路,形成公铁、公空、公铁海、空海公等联运方式,既能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又能减少拥堵、减少排放,减少噪音,实现环境效益。

(3)创新运输方法。在国外,德国已为货物运输开辟地铁线路,研发出一种新式商品存储和取货设施――24小时储物塔,可全天候工作,通过电子手段自动通知顾客物流信息[4];日本一种超级生态船将于2030年投入使用,这种船的碳足迹将比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集装箱运输船低69%[5]。借鉴先进国家的方法,除了使用甩挂运输、第三方物流、多式联运等常用的方法外,还应进一步尝试从提高载运工具能耗效率与能源结构和优化运输组织方式两方面创新旅游用品运输方法,推进现代综合运输发展,实现物流运输低碳化。

1.2.3 合理仓储。物流系统中,仓储所占比重仅次于运输,居于第二位。合理的仓储对于低碳旅游物流的实现也至关重要。除了一般的旅游用品外,旅游商品一般具有品种多、批量小、季节性和地域性强、包装精美的特殊特点,并常常是旅游地特色与文化的体现。根据这些特点,可以从以下途径发展低碳仓储。

(1)外包。旅游企业一般不需要保持大规模库存,自营仓储不仅需要较大投资,而且需要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自营仓储缺乏一定的柔性,专业性的缺乏也会导致存储带来的过期、变质、破损、搬运等风险性增加,仓库本身又对电能、建设、钢材等产生大量消耗,因此旅游企业可以考虑将仓储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仓储。3PL能够根据旅游企业自身特征和要求提供专业化的高效、经济、准确的高水平储存服务,利用不同旅游企业淡旺季仓储需求互补提高仓库利用率,集中运输降低运输成本,节约人力资源雇佣与培训费用,通过科学库存管理、高标准专业化的搬运降低库存费用,减少物资消耗。

(2)仓库合理选址,节约资源,低碳操作。即便旅游企业有必要自营仓储,也要综合权衡仓库选址与仓库数量,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仓库数量,并考虑仓库选址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筑上,尽量采用环保低耗材料,减少建筑资源消耗;布局设计上,合理分区、优化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操作上,采用低碳高效的物料搬运设备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利用循环料箱和周转箱,缩短搬运距离,合理装卸搬运,提高作业效率。

(3)研发现代仓储技术。除了具有一般性的旅游用品外,对于较为特殊的旅游商品,由于它通常是旅游地特色和文化的体现、地域化特色明显,很难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和储存,加之品类多、批量小、材质不一,复杂程度增加。因此有必要针对以上特点,研制开发旅游商品的仓储技术,使得旅游商品在储存、保养、包装、分拣、信息等方面更加低碳高效。

1.2.4 环保包装。目前,旅游行业主要是涉及购物商店出售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和酒店采购的旅游用品包装,应用较广的包装材料主要是塑料、纸、玻璃、金属及复合包装,这些包装材料的生产,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不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还会在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产生众多污染物,因此,包装应遵循6R原则,即轻量化(reduce)、可重复(reuse)、可回收(return)、拒绝非生态材料(refuse)、可循环(recycle)、可降解(degradable)。因为无论是商品包装还是运输包装,主要是起到保护作用和便携作用,对购买者并无太大实际使用价值,对商品包装应尽量简化,对运输包装应重视标准化和集装化,减少包装材料的浪费,并注重材料的回收、重复利用。旅游地还可开发特色包装,如旅游土特产,可采用可食性材料的小包装,如茶叶、天麻、三七、鲜花饼;旅游工艺品,采用大自然取材、手工制作包装,如粗棉麻、纸制、草编等,既低碳环保,又能够凸显旅游地特色,提升旅游地形象。

1.2.5 节能体系。根据旅游城市自然气候特征,在旅游景点景区、酒店、购物商店、娱乐场所等的照明、电器、厨卫、空调、洗浴、交通、光电景观等的建设使用上,制定关于节能、环保、降耗、营销的新标准,采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新技术,订立节能减排的员工培训管理、客人宣传教育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建立起“节能减排”和“减污降耗”的节能体系。

1.2.6 逆向循环。旅游是高强度排放垃圾的活动,由于游客会把垃圾丢弃到足迹所到各处,因此旅游垃圾具有范围广、分布散、难收集的特征。从垃圾构成看,多是有机垃圾(如餐厨垃圾、粪便)、废弃塑料包装(如饮料瓶、塑料袋)、一次性用品(如酒店报纸、纸巾)等,对于这些垃圾,不应一概丢弃,而应分类处理,能够回收的,加以回收再利用,既节约社会财富,又可以减少再生产必然导致的碳排放;不能够回收利用的,也应该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以免随意堆放造成破坏景观,占用土地,污染土壤。

2 结束语

当然,发展低碳旅游物流的途径多样,除上述各种外,增强信息化、创新新型技术手段,发展物联网技术、利用第三方物流,建立低碳物流园区,提高标准化,加强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物流人才的培养均为可行性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宝亮. 我国物流费用GDP占比比发达国家高一倍[N]. 中国经济导报,2011-03-24(B03).

[2] 陈娜. 第三方物流发展领域的探索[J]. 经济师,2004(11):278-279.

[3] 瑾湖. 羁绊低碳物流现象TOP10[J]. 中国储运,2010(3):39-40.

[4] Zsolt Istvhn. Erno Garamvolgy Reverse Log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End-of-life Electric Products[C] // ISEE

第6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共识 城市媒体 新媒体 发展

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特别是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趋势仍在进一步加强。城市传媒业集中而且发达的地方,城市的传媒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传媒业的发展。因此,城市媒体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中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①

(二)媒介融合渗透具有现实条件

首先,不同媒介各自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而媒介融合有利于缺点互补。作为最传统的传播媒介--报纸,它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文字为主,图片作为辅助手段,这就要求受众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广播、电视虽然融合了声音、画面在里边,但是对于技术的依赖比较重,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媒体之间的融合,互相弥补彼此之间的缺点,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资金、技术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在媒介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这为媒介技术的不断突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都带来了媒介工具的巨大发展。有了不断发展的媒体技术作为支撑,集各传统媒体优势于一体的新媒体不断问世,客观上适应了媒介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为媒介融合趋势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再次,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美国首先于1996年颁布《电信法》,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最后,信息传播的小众化趋势为媒介融合提出了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到大众,再向小众回归的过程,手机短信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趋势。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在信息来源、传播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以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②

二、城市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重要发展策略

(一)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

作为最为传统的媒介,报纸承受了更多的来自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因此,在媒介融合中,传统纸媒要想有新的发展,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进行转型。这个转型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进驻新媒体终端,即利用新媒体终端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阅读,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手机报。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手机报拥有更高的时效性、互动性以及内容上的趣味生动性,虽然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常饱受争议,但是它以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媒介市场,得到了广大受众的高度认可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从手机使用的普及、增长速度来看,手机报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个就是开发新闻网站。很多传统的拥有强大实力的报业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已经先后开通了自己的新闻网站。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经过竞争、协调和融合所形成的"和谐"的媒介生态。而新闻网站就是传统纸媒和互联网经过竞争到融合的结果。新闻网站的开发,使得传统的报纸有了新的样态,为传统纸媒朝着网络转型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正是由于诸如上述两种成功的转型,传统的报纸媒体不仅没有被新媒介"驱逐出境",反而迎来了新的发展。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是其求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改革媒体管理策略

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影响,受众出现分流,经营创收遭遇瓶颈。面对这种情况,比较可行的战略之一就是不断改革管理策略,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并藉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个方面,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拥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它的内部管理突出体现在集中办公、资源共享、整合营销和融合生产四个方面。其中,所谓的集中办公,就是将不同性质媒介的总编集中在一起办公,便于公司通过各种媒介平台生产和新闻;资源共享,主要指的是设备资源的共享、新闻资源的共享,通过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体现跨媒介集团化运作的优势;整合营销,即通过不同性质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媒体与广告公司之间的合作,促进媒体的发展;融合生产,就是整合媒体资源,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达到更佳的宣传效果。③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成功运营,离不开其正确的发展策略,而这也为我国各大媒介在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供我们参考借鉴。在我国现有的环境下,也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经营策略进行有效的尝试。比如说打造品牌栏目,"内容为王",通过有特色的品牌栏目来吸引受众,而这要求有一批素质优秀的采编、主持人员等。还可以挖掘潜在价值,开发相关的产业链等。因此,适当调整管理策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管理之路就显得异常重要。

(三)采用新技术发明新媒体终端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网络)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也是一种发展规律。传统媒体只有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趋势,按规律办事,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清醒地认识到此时失去新媒体就等于失去了把握未来的机会。新旧媒体在这场受众争夺战中,并不会拼个你死我活,互通有无、互补不足才是其寻求发展的最好道路。在新旧媒体不断融合过程中,许多新媒体终端便应运而生了。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电子菜谱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公交车载广告、公交车LED广告、电梯内部的新型显示终端、机场滚动灯箱等,正以更加优越的方式成为受众的新选择,新媒体也正在宣告它以强有力的竞争态势进入了传媒领域。

面对这样一种潮流,传统媒介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中,想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积极采用新媒体终端,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促进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在新媒体终端的实现。随着新媒体终端的不断普及,传统媒体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

城市新媒体正在技术的推动之下不断问世,不过再多的新媒体的出现其本质都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媒介融合带来的是技术上的革命,也是经营与服务的革新。适应了媒介融合趋势的媒体,必将在媒体之争中占据上风。因此,城市媒体在探索新的发展之路的时候,应该把媒介融合作为共识,以此为前提,然后进一步寻找新的发展策略,才能在技术和经营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站稳脚跟。

注释:

①喻国明 《传媒经济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王漱蔚 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期刊论文]-传媒观察2009(2)

第7篇

近年来我国城市林业发展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伴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便导致城市林业发展于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与我国城市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少,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出台直接规范城市林业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林业发展概况着手,分析我国城市林业发展法制的现状与缺陷,以及完善有关城市林业法制对策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城市林业;法律制度;生态环境

一、我国城市林业发展概况

20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对城市林业的研究。城市林业在我国最早是由台湾地区所引用。随后中国林科院开始注重对城市林业的研究,并设立了专业的研究室,自此我国对城市林业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大。具体来说,城市林业是研究树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栽培、管理、设计以及合理配置具有城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潜在效益的树木及相关植物,发挥出城市林业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方面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对城市林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方面进行研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就会出现在实践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由此可见,只有法制的规范,才能保障城市林业事业理性的进行,才能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所以对现行的有关城市林业的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我国有关城市林业建设法制的现状

(一)《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宪法中所规定多类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保护珍贵动、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采取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城市林业范围内的所有自然资源应当认为是包含在宪法条文中的“等自然资源”之中。这也就间接的为城市林业发展与利用提供了宪法依据。

(二)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法培育、保护及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方面的法规,《森林法》的第七章第四十九条,除了总则和附则对本法的制定目的、实施范围、林业建设方针、各级政府主管工作、公民义务、奖励及贯彻本法的说明外,同时对“森林的经营”、“森林采伐”及“法律责任”等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城市林业其经营和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城市森林,城市范围内的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所以《森林法》条文中的“森林资源”、“植树造林”“国土绿化”是包括城市林业范围内的所有森林资源和国土。此外,还有许多部法律涉及到城市林业的法律条文,如《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等等。

(三)相关行政法规及规章与城市林业相关的行政法规,对城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做出了更加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城市绿化条例》等。其中,1982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中指出,国土绿化的任务是长期的而艰巨的,是群众性与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靠全党动员、全民共同参与,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全民的植树任务固定下来,这充分说明了植树造林的重大策略意义,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协调统一的决心。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往往比相关法律的规定更加具体,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灵活性和突破性。如《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管理条例》在2003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唯一一座位于城市市区内的森林公园开始受到法律保护,此外还包括:《广东省森林管理实施办法》、《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

(四)相关国际公约我国缔结或参加了许多自然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如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此次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国际性文件,不仅强调了森林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发挥出来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并且将森林问题的认识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也明确论述了森林资源在人类生活与发展中的所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为发展我国城市林业提供了指导作用。

三、我国有关城市林业法律制度的缺陷

我国城市林业处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较完善的法律体制相比,我国城市林业在现行法律、法规方面仍然是相对滞后,法律制度方面存在较多的缺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法规划缺失。传统的立法模式是实践先于立法,强调在有充分的实践基础后再立法。这种立法方式有其优越性,当然也有其弊端。传统的立法只是对过去事物机械性的调整,并且总是等到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法律问题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 才被关注,立法规划缺失。如果在城市林业建设法律保障体系仅限于对过去事物的一般性总结,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的话,它就不能适应将来有可能出现的在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活动方面的规范要求,那么就不能适应生态园林城市的实际需求。第二,法律保障体系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忽视了林业资源整体利益的协调,对林业资源利用率度且破坏程度大,在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等环节未能形成良性循环,结果导致法律体系整体功能难以发挥;其次,我国还缺乏城市林业领域的专门立法队伍,便难以深入的立法问题进行研究,这也是导致地方立法落后,法律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有关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已经到了必须要对其的结构进行重新安排、调整的阶段。第三,法律责任不完善。法律责任不仅关系到法律内容整体性,而且也对预防违法犯罪行为以及依法惩治破坏生态的行为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其主要缺陷表现在:首先,《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部分法律义务因没有制定相应法律责任而形同虚设,这便会出现有法难依、违法难惩的不良后果。其次,要全面的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仅要考虑到林木的经济价值,还有考虑到林木的生态价值,处罚较轻不足以起到威慑作用。由此可见,完善城市林业相关法律制度真正发挥法律手段在保护城市林业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十分必要。

四、完善我国有关城市林业法律制度的对策

城市林业的发展建设与国家、地方城市的宏观政治经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城市林业仍然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有关城市林业基础性的概念、范畴等尚存在争议,所以就国家整体而言,制定《城市林业法》的时机是否成熟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重大课题,但从个体城市或地区而言《制定城市林业管理条例》的时机已完全成熟,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城市林业管理条例》的制定问题。

(一)立法的目的和执法主体目的的设定是立法的首要问题。制定《城市林业管理条例》的目的就是对城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合理规范,维护城市内的生态环境不受侵害,在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建设城市林业法律秩序,对城市林业的发展、建设、经营和管理进行统一规范。很显然,本法的执法主体是城市绿化管理局或园林绿化局或有林业、城建重新组建的城市林业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市的城市森林。

(二)立法原则要坚持理性开发与综合设计得发展原则。追求理性发展的实质就是追求城市林业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及利用。城市林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这是城市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一直存在的基本矛盾。要想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在开发城市林业资源的同时要合理确定开发规模、程度,并在此过程中运用综合的环保措施。同时城市林业的发展需要法制、技术、观念多方面的共同支持与相互配合,综合设计共同促进城市林业的发展,提高城市林业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法律责任城市林业是全社会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资源,受益者与受害者是整个社会。为防止单位或个人逃避法律责任,加强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的配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林业破坏赔偿制度,不仅关系到《城市林业管理条例》内容的公正性与科学性,同时也直接影响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以及对其惩治效果。因此从以下三种责任形式进行分析:第一,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社会危害性较大,制裁力度相对要重。立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城市林业建设过程中,从事相关工作的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等不端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其次,严厉打击有损珍贵树木的行为。依照法律就对其进行惩处,再次,在刑事责任中针对违法犯罪者应该明确规定其有责任恢复被破坏的城市林业资源并补偿其损失。若违法行为人构成犯罪被判处徒刑的,可准许其适用“代履行”制度。最后,对违法行为人缴纳罚金的要求,不能仅仅依据树木本身的经济价值为其进行处罚,还要综合评估树木所带来的生态价值,在此基础上对违法行为处以罚金刑。第二,行政责任。由于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小,因此制裁较刑事制裁轻很多。立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行政责任要与刑事责任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加大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力度,对于不遵纪守法、知法犯法的行政人员,要对其从重处罚。其次,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督与检查。重点加大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检查,要健全林地征用的审核制度及程序,从而规范对林地的利用制度。再次,对违法行为处以的罚金要做到“专款专用”通过制具体的行政责任,对违法行为人起到威慑作用。第三,民事责任。应尽快确立环境公益诉讼,破坏林木的同时违法行为人本身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这便难以再继续使其承担应有的民事责任单纯适用刑事罚金和行政处罚对与保护城市林业远远不够,法律通过运用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这种递进的方式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法律制裁,才能充分体现出法律的权威性与正义性。因此,要有效的维护林木所有者的权益,就必须制定出新的并且能够解决现阶段问题的民事赔偿责任,从而完善有关城市林业的法律制度。加快对城市林业发展法制的研究,可以说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出法的指导、规范、保障作用,使城市发展与林业保护和谐共存,从而营建良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徐薇.西安城市森林建设刍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汪春涛.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中国科技财富.2008(10).

[3]郭晓钰.我国城市森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赵冬梅.城市森林建设的立法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06.

[5]穆治霖.无居民海岛所有权辨析.环境保护.2009(22).

[6]赖冬水.《宪法》第九条的民法学分析.法制与社会.2010(14).

[7]叶静茹、佀连涛.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4).

[8]陶山西省长治市.完善城市绿化法规体系依法建绿管绿.城乡建设.2009(7).

[9]沈国舫.国土绿化关乎国家生态安全——贺《国土绿化》杂志创刊20周年.国土绿化.2005(12).

[10]刘德良.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6.

[11]蔡守秋.《森林法》修改的几个问题.现代法学.2004,21(3).

[12]王璞.环境职务犯罪法律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0.

第8篇

关键词:石家庄 低碳交通 发展对策

建立石家庄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的意义

由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作为制约人类社会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起各个国家的逐渐重视。温室效应主要由过度燃烧化石能源以及地表植被大幅下降导致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急剧增加引起,而交通运输是造成资源减少以及二氧化碳等气体过量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国际能源机构的资料数据进行测算,2005-2008年间,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总能耗来自交通运输。由于能源消耗及尾气排放量巨大,交通运输给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造成了诸多问题。目前,交通运输业主要依靠石油作为能源供给,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兴起,世界石油储量在逐渐降低,我国有半数以上石油从国外引入,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而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的废气中除除含有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之外,还具有许多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如氮氧化物以及大量浮尘,对环境影响严重。因此如何建立低碳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发展低碳交通是降低环境污染,解决资源紧缺,促进经济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低碳交通即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实现低碳化为目标,在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同时提高收益及出行效率的交通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生问题受到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石家庄政府在完善城市道路规划、丰富公共交通工具、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做出诸多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市民的大力赞扬。然而通过研究可以看到,石家庄市的交通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机动车数量激增的同时道路规划仍不够完善,轻轨及地铁也仍在筹建中,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行车、停车矛盾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石家庄的公共交通还远未达到低碳的标准,建设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是解决现实矛盾、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石家庄城市交通体系的现状

(一)机动化程度逐步提高,交通拥堵严重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消费意识的转变,小汽车需求量持续增加,而政府的鼓励政策也使得汽车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由于小汽车价格及使用成本降低,石家庄市小汽车保持着较大的增幅,且出行密度较高,承担了市区主要的运输责任。据石家庄市公安交管局统计数据研究显示,石家庄市机动车在2010年底已经超过了160万辆,未来仍将以月均两万辆以上的速度增长。据统计分析显示,石家庄市机动车出行总量约为日均60万辆左右,速度约为43公里/小时。但与此同时,道路管理利用效率水平低下,城市道路面积增长与机动车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情况的不协调(见表1),市民环保出行意识较低等现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诸如道路拥挤堵塞情况日益严重,行车、停车难等问题难以解决,城市环境恶化加剧,城市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二)公交存在的问题

1.公交规划滞后。城市交通规划要综合考虑未来较长时期内机动车需求量的增长率、现有道路的使用情况以及未来交通设施的建设规划,完善的城市交通规划保障了一个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目前,石家庄市交通问题频发,恰好反映了城市总体交通规划的不到位。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公交规划不成熟,现有的计划执行程度较低,且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不甚完备,具体引发的问题有如下三点:

第一, 枢纽分散点过少。目前石家庄市核心公交站台主要集中在如火车站及商业中心附近等少数几点,过少的站点承担了绝大多数车辆中转分流,极易造成阶段性拥堵。第二,公交停保场总面积过小。目前市区公交场站仅有5.6万平方米,只满足现有需求的28.6%,公交停靠无秩序,给交通带来了很多隐患。第三,道路规划建设滞后。公路建设尚未完善,车道划分不够合理,难以满足行车需求。

2.公交出行率低。快速公交及城市轨道由于低碳、安全、快捷、高效而在城市交通中占据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已发展地非常成熟,轨道交通在巴黎、日本、伦敦分别承担了70%、80%、89%的客运量。石家庄市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扩大公交停保场面积,增加公交线路(见表2),已卓有成效并解决了一部分现实问题,截至2010年公交线路同比增加44%,公交车总量同比增加33%,人均拥有量增加69.4%,城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1.75km/km2,但是这些举措离实现低碳交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目前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依然在筹划中,公交出行率只有20.94%,较世界平均水平75%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与发达城市如纽约、香港等更是差距深远。

(三) 步行与自行车出行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对便捷生活的追求,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步行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过去风靡一时的自行车也逐渐被人们摒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机动车出行。小汽车数量的增加与道路建设的滞后使得机动车占用人行道的情况难以避免,与此同时,在城市道路规划的过程中,行人与自行车道也较少被纳入其中,据统计,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比例逐年下降(见图1),步行、自行车的出行环境日益恶化。

原因分析

(一)政府方面

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无轨道交通线路;政策导向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增速过快。

(二)公交方面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投入大而收益小的公共工程,这种收益和成本的落差制约了提高公共服务的主动性,从而导致公交系统的公共服务长期以来在低水平上徘徊。石家庄公交存在一些问题公交线网布局结构不合理,换乘系数较高;公交枢纽过于集中,公交场站建设滞后于线路发展;公交准点率差;公交专用道系统性欠缺,作用不明显;站点设置不合理,步行到站较远;公交站点专业性差。运行速度慢、候车时间长、舒适性差等服务水平低的问题,是诱发家庭购买私人小汽车的原因之一。

(三)交通参与者素质较低且交通意识淡薄

现代化交通需要现代化交通意识,很多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还十分淡薄。现在很多堵车是由于交通违规造成的,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穿插排队、非司机开车、酒后开车、违章停车以及出租车违章停车上下人等造成了不应有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

石家庄建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议

在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低碳化”的情况下,提高交通工具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交通运输组织、管理效率、优化交通运输内部结构,以及引导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消费行为,将是实现“低碳交通”的有效路径。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第一,要加强公共交通规划工作,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按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布局,把公共交通体系、线网分布、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公交专用道、场站布局、用地规模和建设计划等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并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大型商业中心、大型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居住小区、开发区、旅游景点和体育场馆等新建项目中,将公共交通场站作为项目的配套设施,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确保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到位。

第二,要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实施公交优先。由于相较而言公交碳排放少且占用道路资源少,因此应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政府应从政策、体制、资金、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对公共交通加以大力扶持。政府要对公交场站建设、车辆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对于公共交通企业为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学生、职工等群体提供优待乘车而减少的收入,政府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给予经济补贴;控制个体机动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公共交通企业应缴纳的各种税费给予减免;禁止社会车辆占用公交专用道及站点。

第三,加强公交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公交企业利用先进的智能交通技术,可以通过车辆的运行速度检测交通拥挤状况,使调度管理部门处理拥堵的能力增强,提高运营调度管理的效率;可以为乘客信息系统提供实时的数据,使服务的可靠性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乘客等。与此同时,公共交通企业要重点围绕安全行车、准点行车、优质服务细化考核指标,提高职工待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增强公共交通运输的吸引力。

大力推进交通节能技术进步,积极应用高新节能运输工具。与传统燃油型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及电动汽车均可较大幅度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通过财政与税收政策,加大对节能型汽车和替代燃料的支持力度,鼓励交通节能环保行为。

稳步发展出租车,使出租车交通更好地适合市民出行需求。出租车属公共交通的范围。与私家车相比,其交通效率较高,而且不需要每到一地就占用一个停车位,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门到门的交通便利。应增加、改善出租车停靠站/湾,便利出租车使用。机场、港口、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应设计的便于出租车就近停靠,方便带行李的旅客上下。

加快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倡导步行和自行车出行 ;将自行车纳入全市交通规划,在道路两侧设立并拓宽自行车专用道;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客流集中地区增设安保设施齐全的自行车停车场,完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系统。

借鉴经验控制私家车过快增长。实施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关键是降低小汽车在城市交通中出行比率,为此,除了从理念上准确引导,还应研究控制私家车过快增长的办法和措施,引导市民少购和缓购私家车,在客观上起到抑制私家车过快增长的效果。

全市开展学交规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学习交通法规的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体、学校、社区、单位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开展交通秩序文明化工作。

完善政策促进交通低碳化。对机动车征收碳排放税,建立专门的“低碳交通基金”,建立“低碳交通”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对新能源运输工具初期的运营进行适当补贴,帮助新能源运输工具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