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41: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指导模式 党建活动 首要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53-01
解决大学就业创业问题已经受到我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面对这一重任,高校的党建活动应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和技能,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指导大学毕业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由“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 党建活动应遵循的就业指导的活动原则
1.1 发展性原则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不单是靠一种素质和能力决定的,而是看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此外,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引导的党建活动中要随着变化趋势而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遵循发展性原则。
1.2 引导性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具有职业角色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会逐步的接触到一些职业信息,但这些信息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不能使其形成系统的职业角色认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党建活动要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职业认知的阶段性规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引领学生具有职业角色意识。顺利完成其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
1.3 实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即实践活动最终产生的实际效果,它是任何一项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也是实践活动的本质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党建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要突出讲求实际的指导性,进口社会职业需求,学生需求,注重指导效果。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需求,全面掌握学生的现实状况,加强对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 党建活动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
启动“四个三毕业生就业分类引导工程”。即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起新平台,和通过和学校各院系的教工和学生党支部结对子,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2.1 分三类进行相关就业数据收集并按分类相应地开展素质能力培养
分三大类对学校各学院学生毕业后意向进行收集汇总,第一类:毕业后打算继续深造的同学(包括出国进修、考外校研究生、考本校或者准备保送的研究生);第二类: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的同学(此大类含准备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外企、或一般性企业的学生,还可以细化至地域需求,如成都地区就业);第三类:毕业后打算创业的同学(此大类主要为准备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学生)。收集毕业生数据,包括就业基础数据,和毕业生就业档案,在就业过程中,及时收集和更新数据。
对于就业有帮助的能力证书进行收集,并针对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帮助毕业生鉴别对学生就业确实有帮助的能力证书,及培训机构。根据所得的就业意向统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同学展开不同的能力素质培养;即针对毕业有困难的学生,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分析问题,并分阶段解决问题,对于有需求的同学,采取一对一帮扶。
(1)针对第一大类,整合已经考取名校或者已经拿到国外学校offer的同学的资源,成立考研出国进修帮扶小组,对其进行经验交流,或者进行细致的帮扶。
(2)针对第二大类,组织专门的公务员模拟面试,帮助其收集面试经验、总结教训,并且就业诚信教育及指导学生写公司的推荐简历。
(3)针对第三类,可以整合校内外有着创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或教工资源,成立经验交流小组,与其进行创业经验交流,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需政策咨询,缺合作人等实际困难,协助学生团队寻找资源。
(4)积极利用网络载体,以点带片,逐步形成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网络阵地上的主导作用,主动抢占网络思想阵地的主导权,集信息,网络管理于一体的就业网站,建立就业信息专栏,及时向广大学生传达最新国家关于就业的政策。在网站上开设讨论区,活动开展区,发展对象公示区,征集意见箱等。
2.2 细化“三个方向”,精细管理,增强实效
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按以下三个大类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能够切实帮助的就业信息。
(1)进修:此大类含出国进修、考外校研究生、考本校或者准备保送的研究生。
(2)就业:此大类含准备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外企、或一般性企业的学生,还可以细化至地域需求,如成都地区就业。
(3)创业:此大类主要为准备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学生,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需政策咨询,缺指导老师,缺合作人等实际困难,协助学生团队寻找资源。
2.3 整合“三类资源”,加强交流,搭建平台
(1)优秀校友资源:在全校范围内率先成立的金融校友分会为平台,利用校友资源扩展学生就业渠道。
(2)校企合作资源:利用双选会等与学校、学院有长期友好合作的企业,特别是有实习基地的企业,输送学生实践,提高学生一次性就业几率。
(3)校地合作资源:利用学校与地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2.4 “三支队伍”建设,夯实基础,推进就业
(1)教师党员队伍:以指导毕业生就业论文模式为参考模式,将学生就业细分到专业老师,以导师为具体指导者,指导毕业生就业。
(2)学生干部队伍:以专业年级为第一级,班级为第二级,寝室为第三级,形成三级联络体系,及时掌握学生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改进薄弱环节。
(3)学生党员队伍:以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党员为先锋模范,将毕业生学生党员细分到每个小组,成立党小组,党员任联络员,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作为党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37-41.
关键词:精准化;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构建
项目来源: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SZ1607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校园大数据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2日
在新的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下,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提升逐渐成为了评价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指标;而要在大学生就业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情况下,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就业服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现有基础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特别是“智慧化校园”的进步与发展,已经为高校构建精准化大学生就业服务提供了必需的基础与技术。
一是数据基础。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基础在于大量的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学校的教学、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文体活动,更多地来自于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消费、娱乐等各个方面,“智慧校园”建设的同时为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校园大数据的基础。
二是技术基础。“智慧校园”的建设包括了校园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硬件及软件技术,这为高校大学生构建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数据采样、分类、处理及分析技术。
三是服务功能基础。“智慧校园”的落脚点在服务,所以信息推送、数字化服务等方面技术成熟的服务功能基础。
四是提供了反馈与沟通的途径。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不仅仅对于求职的毕业生意义重大,对于高校改进招生、人才培养及科研服务都有着较大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基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能够将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信息及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关层级及部门,有利于高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关键模块
智慧校园的建设已经为精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然而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在于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化研究、就业市场信息的对接及精准化就业服务的开发。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化研究模块。智慧校园提供了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所需要的校园大数据及计算分析技术,然而怎么样利用好校园大数据并服务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就业,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化研究十分关键。
1、对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应用研究。职业成熟度指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专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包括知识和态度成分,从测量角度来看,职业成熟度概念包含了诸如知识、能力、个性等多种要素。国内对于职业生涯成熟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目前的基础之上,我们更需要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培养及实时跟踪变化进行探索与研究;并将一些专业的测评量表及指标运用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系中去,用于高效、快速地对校园大数据进行计算与处理。
2、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跟踪与研究。精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需要我们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及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方法与途径进行研究与探讨,这样有利于提升数据计算及服务开展的针对性。
3、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作为就业群体里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一些共性的规律;也存在着因学校环境、专业背景而带来的一些差异性的特点,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在大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数据计算标准,从而提高就业服务的精准度。
(二)精准对接大学生就业市场模块。基于“智慧校园”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在做好校内数据计算及利用的基础上,需要做好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大数据的对接,这样才能够把高校的人才培养及时地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1、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对接。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就业岗位的数量及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需要对接各省市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收集各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出对于不同地区对于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判;同时,鼓励有意愿的大学生到西部、艰苦地区及基层就业。
2、与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对接。在我们深化改革的时期,各产业、行业的发展状况日新月异,产业、行业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及职业发展。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需要对接各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把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反馈到对于人才培养及招生专业的调整上。
3、与企业需求对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对接企业的需求,需要收集不同产业、行业、地区的企业用人信息,收集不同性质、规模、经营模式的需求信心,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建立企业用人标准的模型,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
(三)精准就业服务项目的开发模块。服务是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落脚点与出发点,所以精准化就业服务项目的开发对于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需要结合各个高校人才培养、就业主要方向、行业企业需求,以“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开发出全程化、全方位的精准就业服务项目。
1、全程化、专业化、精准化职业生涯教育。自20世纪末高校开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等相关课程以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已在各个高校逐渐普及,作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更加要求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及精准化。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更加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制定精准化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采用更容易为大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从而增加大学生对于职业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调整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与态度,认清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发展趋势,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成熟度。
2、个性化的辅导与咨询服务。个性化的辅导与咨询是精准大学生就业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及就业需求的多样化,需要为大学生的成长及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辅导与咨询,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制,帮助大学生逐渐构建起自己的学业、职业发展模式,提升大学生对就业及职业成功的信心。
3、精准化的信息推送服务。精准化的信息推送服务是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大学生成长及发展的实际,推送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就业服务项目、实习实践、企业兼职及企业招聘等信息的精准推送。
4、团队化的朋辈成长平台服务。大学期间的几年是大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快速成长的时期,为大学生的成长构建团队化的朋辈成长的服务平台,为有着相同需求、相同背景、相似追求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解决成长困惑、职业探索、求职应聘及职业适应等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精准化的就业帮扶服务。精准化的就业帮扶是对于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帮助。就业困难的种类与形式很多、有就业经济困难、就业心理困难、就业技巧欠缺、就业主动性差、职业适应困难等,我们需要通过大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及时判断大学生存在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精准的就业帮扶服务。
6、精准化的就业跟踪服务。在网络、通信技术不完善的时代,高校毕业生的精准化、全面化跟踪服务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精准化、全面化的毕业生跟踪服务已经可以实现。毕业生离校后的跟踪服务不仅可以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资源与帮助,也可以反馈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服务工作,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智慧校园的建设为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目前各个高校在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与积累,然而构建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体系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与挑战。
(一)专业化的精准就业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对校园大数据进行精确的计算与分析,需要准确对接就业市场,也需要开发各项精准的就业服务项目,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服务人员队伍。
(二)校内大数据及计算模式与校外数据及计算模式的匹配。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是建立在校内外的大数据收集及科学计算基础上的。怎样把校内的大数据及计算模式与校外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及市场的大数据及计算模式相匹配,需要设置哪些参照标准,或构建什么样的模型,都需要深入、专业的研究与开发。
(三)多方合作及数据安全问题。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不仅需要在“智慧校园”的基础上进行大数据的收集及计算,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技术整合及合作,而怎样确保合作成功及数据安全是必须面临一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宓泳,赵泽宇.大数据创新智慧校园服务.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75-03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迈进和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女大学生比例逐年提高。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权利是消除女性贫困、维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素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导致了男女生就业情况不尽相同,人力资源配置在性别方面出现偏差。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这决定着其劳动绩效水平和职业理想指数。
价值观是由心中发出的对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其中就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就业选择方面的具体体现,也就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就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直接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的选择,与个人职业理想指数和社会劳动绩效水平息息相关。不同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既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观念,也凸显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影响。从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选择与被选择的无情竞争中,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就业情况做出不同评价,这便构成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了解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新变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与提高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就业质量问题,我们以某理工科大学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4份。其中主要就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选择”、“就业区域意向”、“就业薪酬预期”及“就业价值判断”等方面,从女大学生自身就业心理出发,了解其就业意愿和价值取向,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升就业质量,为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生满意就业提供文献参考。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因素
1.就业方向选择。调查显示,在“你会选择什么作为第一份工作”一题中,70.8%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选择“民营企业”的学生为4.2%,只有1.5%的学生愿意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这说明现代女大学生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不分专业,均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和金融行业等与自己专业完全不符的就业方向为主要选择,盲目追求稳定,缺乏突破和创新精神,对自身定位存在误区,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严重影响自身就业质量。
2.就业区域意向。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被调查者中54.7%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留在长三角地区就业,26.9%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二线城市,4.3%的女大学生愿意回到家乡、在父母家所在地工作,只有0.9%的女大学生选择愿意前往西部和从事村官等基层工作。这表明女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狭隘,对就业地区要求过高,造成大中城市人才过剩,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人才紧缺,而过度竞争的一线城市职场与生活压力太大,也使其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质量降低。
3.就业薪酬预期。当问及“你理想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金是多少”时,48.7%的学生选择了“3000~5000元”,更有甚者,20.2%的学生要求“5000元以上”,选择“1500~3000”的学生占据24.3%,只有6.8%的学生对于毕业薪酬要求不高,表示只要是自己对口的、喜欢的工作,可以通过自身后期努力去争取更多的薪酬。这也显示出理工科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的选择过于注重薪酬高低,过多转向金融等行业,而不是专业对口、兴趣相关等行业,这也导致学而不能用,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心理落差也相应增大,就业满意度降低,进而对就业质量指数影响较大。
4.就业价值判断。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选择就业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依次为“单位性质”、“薪酬福利”、“工作地点”、“单位规模”、“发展空间”、“个人兴趣”、“专业对口”。总体而言,女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性别观念表现出认同,对于单位性质要求过于单一,盲目追求工作的稳定,缺少勇于创新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表现出主体意识薄弱,自我发展目标定位不高的状态。对于专业对口要求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她们对本专业的研究,不能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难以立足,最终导致就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大大影响职业幸福指数。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所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理工科女大学生中存在就业方向选择不务实,薪酬要求过高,区域选择合理性较低等问题,就业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在增长,倾向于个人主义,社会价值观淡化,功利化取向突出,从而引起理工科女大学生思想观念与就业实际情况的冲突,就业难问题加剧,就业质量降低。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1.个人主义加剧,社会价值观淡化。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自我价值的概念加强,部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个人主义倾向较为明显,社会价值观淡化,忽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而把个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把工作环境与薪酬高低作为就业选择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见,现代女大学生中就业观念已由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转变为自我价值体现。虽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一种进步,但是作为理工科女大学生,过分突出个人因素,而忽视与专业更为紧密相关的国家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选择跨专业就业,转向社会人才过剩的金融等行业,学而不能致用,不仅难以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义务,也导致就业满意度降低,就业质量下降,造成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就业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就业质量的高低,成为职业生涯指导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义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化。调查显示,功利化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当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核心体现。追求薪酬最大化,对工作区域过度要求,义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化。就业选择方面,大部分的学生将工作区域锁定在沿海等一线城市,过分注重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忽视城市生活压力与人才市场过剩等各种问题,导致职业幸福指数降低,就业质量无法达到预期要求。而过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也导致义务观念淡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和基层人才紧缺,使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和谐产生隐患。由此可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的。
3.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薄弱。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高校就业矛盾的凸显,自主创业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之一。而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薄弱,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愿意进行自主创业的人少之又少,加剧了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这一情况与我国现阶段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形势严重不符,而普通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相对较少,薪酬预期容易偏离,导致就业满意度降低,使整体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总体而言,了解分析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与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四、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及建议
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之外,更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多层次的关注与努力。只有学生、高校、政府、社会各方面联动起来,互相配合,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美好蓝图,实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理想就业梦,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培养创新意识,实现满意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十几年寒窗苦读,对于就业自然有着美好的设想。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厚的薪酬待遇并没有错,在一定程度上同样有利于自身才能的发挥以及行业的合理竞争。作为公共生活中的一员,个人需要与社会价值有时会出现矛盾,而学会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便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国家对行业的利益要求,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将个人意愿、所学专业等纳入就业选择的考虑范围,使自我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学会吃苦耐劳,将就业目标与政策环境相结合,积极响应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号召,在现实的条件中实现个性就业、高薪就业,提升职业幸福指数,提高就业质量。
2.加大高校课程改革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引导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养成。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开设相应的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辅导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她们根据自身专业的需求,个性创业。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深入开展职业规划课程,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使理工科女大学生能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对当前就业形势、自身位置、人生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毕业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提升职业理想指数。
3.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落实就业政策。政府应将性别平等纳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建立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加大高校就业教育投入,多方面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帮扶力度,实施宏观经济调控,降低女性用工成本,创造更多规范的劳动岗位。政府加大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关注力度,精心组织开展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理工科女大学生优化相应就业环境,从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方面,多位一体完善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落实就业政策,切实保证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
4.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大妇联帮扶力度。女性就业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女性贫困、维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素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社会各界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同时,公司应确立就业公平、性别平等的观念意识和企业文化,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此外,妇联作为女权主义代表组织,应加大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帮扶力度,及时利用各方资源,与司法部门共同开展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相关问题的法律援助工作,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女性就业质量问题。
大学教育应该是知识与人格的综合教育,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格健全的优秀大学生才是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在面对个人需要与社会责任的选择时,引导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意志品德的培养,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正确选择、勇敢面对,把不断进取的人生追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相结合,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发挥女性特有优势,达到应有的就业期望,使就业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未来劳动力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慧.上海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2,(1).
[2]梁龙娟,佘贤君.大学生择业标准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1).
第一,新形势下企业竞争激烈,优秀人才缺乏。
新形势下企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为企业要在现今的社会发展就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这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很好的机会,但是大学生就业率不见增加:主要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找不到对口的人才,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多少真正懂得技术,专业知识也不是很扎实。虽然招聘会很多,企业就业的岗位很多,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的尴尬局面。
第二,学校盲目扩招。
新形势下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一些领域的供过于求,比如人文社科专业。人文社科类学生就业遇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盲目扩招。“今年我国考研人数达180万。其实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考研实属无奈,无法找到工作。”研究生教育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出路之一,这是典型的延迟就业难做法。
第三,家庭的干预与企业欺骗。
新形势下,家庭包办孩子的一切,已经不是很稀奇的事情了。还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灌输了:只要考上好的大学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并根据以前哪个行业比较好,就为其安排专业,不过问还是是不是喜欢,有很多的大学生都活是在父母的理想下,父母认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不赞同孩子与一些小公司随便签约,要找就找那些知名企业。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小公司不能签,大公司签不下的局面。
现在许多毕业大学生想着能轻松的干活又能领取高额的工资。一些虚假企业利用毕业生入世不深与这些人的想法,设立各种就业陷阱,导致很多的毕业大学生们都不敢冒然的与企业进行签约。
第四,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本身因素。
新形势下,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致使很多人去享受生活。造成很多大学生离开校园后不能很快的融入到社会上去,很多大学毕业生自信心不足、技能缺乏、体质弱、社会化程度不高、不懂礼貌等。新形势下的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情商不高、社会化程度不高、不能吃苦的员工,企业们是不会要的。
第五,观念的局限性。
许多大学毕业生还是有传统的观念,要找分稳定的工作,为“铁饭碗”这份工作争得头破血流。2013年国考报名不难看出,有些单位既然达到4000:1的比例,但是有些单位却无人问津,新形势下许多大学毕业生想着能轻松的干活又能领取高额的工资的热门单位,却不按自身的实际要求来定位。还有大学毕业生受家里的影响,总想要大学生毕业生找分稳定的工作,不支持创业和进私营企业,导致大学生对于自身期望过高,职业规划不明确,导致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加之缺乏求职经验技巧,使他们的在找工作时遇到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二、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第一,培养用人企业用科学人才观。
用人企业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用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培养人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二,新形势下完善高校教育制度。
新形势下就业难很大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没有切实的技能和水平,有的是书生气和空谈的理论,要改变这样的状况。第一,高校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根据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掌握技能的能力与学习能力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只有去掉“学历泡沫”,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对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才有可能好转。第二,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开设相关课程,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提高社会化程度。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使用人单位提供本校毕业生的实习机会,加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在校园内开展招聘会等活动增加就业机会。
第三,新形势下认识知识结构和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新形势下大学生要充分认识知识结构与职业生涯规划在求职择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知识层面上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对于就业问题大学生应树立自救意识,充分认识到如今的就业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同时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在这个大学里我们要看什么书,要多少个证书,要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在毕业前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报酬、岗位、职务、地区等,而要以脚踏实地、坚持终身学习的方式,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四,转变择业观念。
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首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正确定位自身水平,发挥自身优势,不意味的只想去大企业就业,多考虑中小型企业。大学生应主动申请到西部去工作,去基层发展。如今政府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所以大学生应该积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五,政府采取相应措施。
一要落实现有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集中检查。二要拓宽就业渠道。开发更多岗位,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和基层就业。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促进计划”,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就业帮扶。三要鼓励自主创业。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降低自主创业门槛。四要完善就业服务。各地可将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适当支持。毕业生异地求职,可按规定享受当地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五要开展就业帮扶。对城乡低保家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从今年起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适当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六要促进就业公平。严防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民族、残疾等方面的歧视。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监管,切实做到招聘信息、过程、结果“三公开”,鼓励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形势下政府的举措将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关键词:药学;大学生;就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01-01
一、药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普遍性的提高和人才竞争压力的增大,一方面,药学大学生面临着以往的的学习、经济和生活适应问题;另一方面,药学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当前药学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业预期与就业环境的差距拉大
虽然从各类大学生的横向对比来看,当前药学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医药企业招聘需求比较稳定,但相对与药学大学生的纵向对比,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的压力逐渐扩大,就业的前景也面临新的考量。部分面临就业问题的药学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和水平认识不够充分,就业预期缺乏调查与考量。容易形成就业预期与就业待遇等就业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而不容易做出相应的调整,影响到对未来的科学规划和毁约现象的出现。
2、专业对口与职业流动的要求各异
从专业来看,药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再逐年降低,一些传统性的职位人才需求量降低,而一些新型工作面临较大的岗位需求;医药企业在人才引进中除专业对口外,更多注重对引进人才的岗位考察,上岗初期实行岗位流动制度,通过一个时间段的考察来最终确定引进人才的岗位和工作安排。这两方面首先造成了药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专业对口性降低,另一方面也引起职位流动性的提升。
3、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心偏移
近年来,药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案例中突显出社会对于药学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中心发生了一定的偏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引进人才时,更加关注药学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体现,而且通过学校与药企之间的沟通渠道可以明显感觉到企业已经将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能力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考量标准。
二、药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1、从就业管理到就业服务的思路转换
从就业指导的需求来看,不仅仅局限于毕业年级,更多的低年级大学生也开始关注并思考未来的规划和走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大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既丰富了就业指导的形式,也体现了一种工作思路的转换。此外,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联系,创造生产实习机会等方式,提供企业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和考察的机会,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也可以让企业了解当前药学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取向和打算,从而实现学生稳定就业与企业合理引进人才的双赢。
2、从事务处理到研究深化的方式转换
实现从事务处理到研究深化的方式转换,需要以广泛调研基础上的科学工作方案为前提,通过分析近年来企业人才引进规律和药学大学生就业取向,对人才需求和人才能力的衔接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座谈、课题研究,对未来就业工作的形式作出预测和评估,从而便于从宏观角度指导药学大学生和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通过分析在医药企业方面的调研资料,了解企业招聘趋势,结合本校药学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引导学生和企业开展针对性的交流,既可以让学生走进药企生产体验,也可以让企业到高校举行宣讲,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时效。
三、药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构建的微探索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是药学院79期3期队全体学生从适应大学生活到思考未来规划的过度阶段,为实现好这一阶段的转换,为大三、大四的合理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期队在就业创业方面开展了丰富的活动,作为药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构建的微探索:
1、开展规划未来活动,培养就业创业意识
召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的未来我做主”就业创业培训活动,召集各位期队干部研究学校的文件精神及学院的安排部署,初步形成了期队活动策划、明确了责任分工,周密安排各项准备工作;开展了理想信念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并就收集资料及活动开展的科学方法进行了研讨。活动中由就业指导教师向同学们作有关职业生涯、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从而使广大同学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且很好地进行了自我定位。
2、借鉴学校学院平台,深化就业创业技巧
以我校推进“辽宁省2014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契机,在期队中广泛宣传、选拔、推荐人选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来;召开“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正处于就业季的优秀毕业班学生为团支部各位同学作有关就业方面的经验交流,从考研、就业等多个方面为同学们解疑答惑,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一步深化期队学生创新创业的技巧。
3、开展假期社会实践,优化就业创业认知
以假期社会实践为契机,结合期队学生自身情况,开展了集中组织的就业创业团队活动和分散的就业创业体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
期队通过开展如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各位同学更加直观的认识各种就业创业方面的问题,毕业年级同学的实战性经验总结更是对大家起到了实际性、可操作的指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了毕业年级同学的就业帮扶作用,加深了高低年级同学间互帮互助的同窗情谊。
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失业保障机制变得非常需要,本文先从失业概念谈起,分析大学生失业原因,社会和政府采取了各项措施缓解就业形势,最后谈论了各项措施的效果和今后努力方向。
关键词 失业影响 大学生失业原因 缓解措施
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失业会产生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估计和衡量,但它最易为人们所感受到。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没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户主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而受到损害。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失业的严重影响。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力,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性,并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最终,失业者在情感上受到严重打击。
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衰退期间的损失,就好像是将众多的汽车、房屋、衣物和其他物品都销毁掉了。因此我们追求社会充分就业,但是现在的形势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应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面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
(3)价值取向: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各单位的薪资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大多数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都表示,岗位薪资不可能高于招聘薪酬,但会基本保持原有水平。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求职者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和薪酬采取主动迎合态度,针对现阶段形式自身作出相应调整。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那?具体请看下面一组调查报告: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那么针对这些原因和情况,我们出台的措施有那些呢?具体实施效果如何?从2006年起,劳动保障部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对回到原籍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免费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并将采取八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这八项措施包括,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对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就业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同时,将求职困难或家庭困难的登记失业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纳入重点帮扶范围,确定专人负责,落实相关政策,帮助其尽早实现就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收集一批适合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的空岗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对灵活就业或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积极为其提供档案托管、社会保险接续等方面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等。困难家庭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当年年底仍未就业并进行失业登记的,从第二年开始纳入失业保险范围,给予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失业补助金。失业补助金的标准为毕业生户籍所在地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的90%。
在这些措施下,我省今年全面完成了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实现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5.7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7.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2.4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22.4%;就业转失业人员再就业50.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稳中有升。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任务还是很艰巨,局面还是很严峻,关于近几年的就业工作,全省总体思路和安排是: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坚持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两手抓,把扩大内需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把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产业振兴计划与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相结合,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明年目标任务是: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拉动就业。一要继续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深入挖掘政策投资和大项目带动就业增长潜力,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二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的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和产业振兴计划,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相结合,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三要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动就业工作创新。
(2)更加注重政策落实扶持就业。国务院已明确将应对危机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政策再延续一年,各地要尽快制定工作方案,加快政策落实力度。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延续执行“五缓四减三补贴两协商”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以稳定就业,重点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上下功夫,增强他们抵抗风险、稳定岗位的能力和信心。
(3)更加注重统筹各类群体就业。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有专业设置有待改进、学非所用的问题,也有择业观念转变、再培训和扶持政策问题。要拓展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渠道,鼓励科研单位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同时,采取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措施,积极动员大学生应征入伍。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综合运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导师、创业基地、创业政策等手段,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引领一批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强化毕业生在校期间和离校后就业服务,强化就业见习与职业资格培训,强化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同时要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政策来稳定就业。
(4)更加注重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财税、信贷、社保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5)更加注重培训提升就业。通过培训提高大学生劳动者素质,是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两难问题的关键。要把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培训的主渠道,在强化企业上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上有重大突破。要积极探索培训补贴费用直补企业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和资金补贴政策效果,实现培训与就业一体化。
国际经验和实践证明,就业和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决就业问题,既要在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上下功夫,又要在减少失业人数、控制失业率上做文章,突出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保障生活、促进就业的多重功能。
做好大学生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指导就业工作,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全省大学生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永堂.比较研究:完善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中国劳动.2006(1).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 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JIANG Jun
(Anhui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Hefei, Anhui 230051)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it is of great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graduates.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there are som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theory research,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fun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and constructing perfec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guidance; basic ideas
1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理论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高校开始在校内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开始着手对大学生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同时也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理论的研究,但略显肤浅。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导致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围绕开设就业指导课、进行例行的毕业生推荐工作等传统的做法,并且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和任务主要围绕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国家与地方的就业政策的解读、提供相关就业信息、讲授相关的求职技巧方法等四个方面,且内容与做法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是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业能力,而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由社会解决,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已。鉴于此,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研究中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投入缺乏积极性,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研究方面就很难一支结构合理的专门研究力量,结果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方法上很难有新突破、在理论研究很难有创新,更谈不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最终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和理论性。
1.2 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职能不健全
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在内部都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专门机构,功能也从过去的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工作重心改为向学生提供政策、心理咨询和就业信息,但从机构设置看,大多数高校都把就业指导工作机构作为学生工作机构的一个附属机构。不难看出,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致使就业指导机构职能不健全,就业指导机构的功能很难发挥。同时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基本是“学校就业部门+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两课’教师”模式,他们都是以从事学生工作为主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没有一支专职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致使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就以提供事务与管理基本就业信息为主,对如何提高学生就能力以及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等方面业缺乏研究,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指导。受到指导的学生仅能掌握少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程序常识,对就业方向的确定、就业意识的增强、科学进行职业规划等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
1.3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滞后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帮助学生适应当前的就业制度,认清适时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该课程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标准不清,教材内容陈旧。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也没有形成定论,导致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到教学计划实施等各环节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随意性大。此外,各级各类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也是五花八门,甚至有的根本没有教材,有针对性地自编教材的高校很少。在被选用的教材中普遍存在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二是教学形式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学形式简单,甚至也带有“应试教育”的色彩,在教学中基本围绕如何 “应付面试”来开展的,较少关注正确就业观与健康就业心理的养成。从而形成了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践中的 “简单支招多与心理解惑少、提供信息多与养成教育少”的现象。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比较单一,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讲授仍是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内容安排也显空泛,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1.4 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从指导形式到工作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围绕在向学生解读就业政策、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及帮助学生做好择业准备等方面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数就业指导人员把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顺利就业看作唯一的目标,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重服务、轻教育的短视行为。同时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各高校虽然逐渐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少、工作量大且队伍专业性不强,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多为简单粗放式的。高等学校没有完全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在实践中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上存在偏差。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远未形成。
2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
2.1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研究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基础还非常薄弱,尤其是针对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当前,为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组织与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开展适应各层次就业者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同时,高校更应发挥研究能力强的优势,加大对就业指导工作理论研究的人、财、物的投入,形成一支稳定的专家、学者型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科研成果。此外,可以参考与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成功的做法,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内涵。在当前新形势下,应考虑对以下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时俱进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教育教学融合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2.2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服务功能
一是实现从“管理型机构”向“服务型机构”转变。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在就业服务工作中,“以人为本”, 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开展“一对一”咨询等形式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此外,应该重视学生定群体的帮扶工作,主要针对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比较自卑,或者因专业成绩、性格、综合素质等方面欠缺所致的就业竞争力弱的毕业生,要给予综合培养及心理咨询。
二是实现从“立足就业指导”向“立足生涯发展”转变。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立足于“生涯发展”,引导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动参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在思想教育方面,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树立志在四方、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和自主创业;在科学素质培养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3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一是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纳入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实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管理机构,独立具体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安排、制订与实施,并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性的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是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高水平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教学研究,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同时,有条件的情况下聘请专家型学者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三是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工作,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同时将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估工作纳入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定期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
2.4 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尽快构建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首先,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地安排就业指导的内容,保持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各自特点开展有针对性、连续性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以应对社会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构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就要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做到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职业化、指导工作社会化、服务途径信息化。针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建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就业领导小组”的就业工作体系,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基金项目: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课题“就业导向下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探析”(YJKT0910YB12)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2] 李跃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8(12).
1.1 地方政府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
总的来说,地方政府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体现在政策上的倾斜,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并且围绕促进就业开展各类帮扶和就业援助项目。比如说,像吉林省的教育部门就采取了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拓展的计划,17期培训班令3557名双困生受益;河北省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免费提供实习、就业、培训机会;陕西省的部分县、区对接受贫困生就业的用人单位还进行财政补贴支持。
1.2 高校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
高校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的优先推荐,培训实习的强化,心理辅导的实施等方面。如湖南大学就构建了学校―学院―导师三个层面的求职困难的特困生就业工作帮扶体系,从就业困难学生申报、资格审查评定到资料入库,从一对一的咨询答疑、职业个性测评到推荐就业单位,实现了“绿色通道”管理的全程透明,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
2 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工作面临的问题
(1)缺乏各部门协调一致、资源充分整合的统一性就业援助和帮扶平台。举个例子,人事部门就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没有形成相应的指引政策和有效措施,而教育部门在人事方面又没有相应的权力,而劳动部门和民政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没有完全顺畅,民政部门关于贫困生的分布状况、群体数量等数据,不能被劳动部门所完全掌握,使得劳动部门开展针对贫困生的援助活动难以有针对性。而地方政府在关于贫困生的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没有有效实现省、市、县三级的联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援助和帮扶政策的落实造成了诸多实际困难。
(2)就业援助手段单一,对毕业生群体培训针对性不强。目前对毕业生就业前的培训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基本上雷同于“4050”人员的培训方法。培训的具体内容和相关科目缺少针对性,难以跟贫困生的实际需要相匹配,没有很好地兼顾他们的学历水平、自主择业的意愿,以及他们实际拥有的技能和优势。
(3)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的相关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缺口较大。导致援助和帮扶的覆盖面受限,离贫困生对就业帮扶和援助方面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3 对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工作的设想
3.1 围绕贫困生就业,搭建一个资源共享、政策到位的援助和帮扶平台
各地政府的人事部门应当责牵头贫困生的救业帮扶工作,通过与教育部门的高度协调,资源共享,联合民政、妇联、劳动、工商、工会等多部门,成立联合的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要通过专业、科学、行之有效的调查工作,全面深入地摸清贫困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调查的范围不仅限于应届贫困生,更要追溯到往届贫困生,建立贫困生的就业档案和数据库。整合人事、劳动、民政等各部门的网络平台资源,将己经掌握的数据和档案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动态管理和省、市、区、街之间的联动机制,促进和保障相应项目和计划的具体落实。
3.2 围绕提高贫困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加强符合实际需要的技能培训
(1)针对贫困生就业的各项工作应当积极主动地纳入当地的就业培训系统。对于己经办理了失业登记的贫困大学生,劳动部门应当负责为其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要做好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2)要依托广泛的社会资源,利用寒暑假以及大学毕业生实习阶段,积极打造“大学生实践见习基地”,优先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过渡性见习就业岗位。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当向贫困生提供相应的见习补助或生活补贴。
(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尽可能地邀请创业路上的成功者或有丰富经历者,以及心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家,联系生活实际和理论法规,在就业形势的分析、求职技巧的引导、人生规划的制定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对贫困毕业生展开针对,帮助他们的实际困难。
3.3 围绕贫困生的就业,应当多条腿走路,大大拓展就业渠道
(1)通过专场招聘会等方式,积极创造机会推荐贫困生就业,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吸纳贫困生就业。对贫困生求职就业开展一对一的就业追踪服务,进行重点帮扶。
(2)要积极倡导贫困生进行自主创业。对创业愿望迫切,又具备创业条件的贫困大学毕业生,相关的政府部门要积极宣传有关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相关优惠措施和政策,并且在其申请创业贷款、接受创业培训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便利,鼓励和扶持贫困大学生的自主创业。
(3)对确实想就业,但因为种种原因在较长的时间内仍然未能成功就业的贫困大学生,政府要实行“兜底”安置。可以援助一部分过渡性就业岗位,提供给贫困大学生。通过增加其实践经验,提高其就业能力,搭建一个稳定的就业平台。
3.4 围绕为贫困生就业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宣传的功能,健全督导检查机制
(1)要不遗余力地通过大力度宣传,为贫困生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途径,向广大贫困大学生宣传就业援助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使更多的贫困生从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中获益,为其顺利就业或者是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要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对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的督导和检查,使其成为常态工作;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停留于做表面文章,要对工作的实际成效建立常态性的督导和检查机制,加强考核。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义,采取实际措施不断改进工作,确保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卓有成效。
3.5 要出台和完善贫困生就业援助和帮扶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制度强化对贫困生就业援助资金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