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4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村级文化;队伍;阵地保障;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28-0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地位、作用、方向都作了新阐述,提上了新高度。
然而,毋容讳言,苏北农村文化建设虽然不断有新发展,取得新成就,但是,与党的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担当的历史使命、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提高的新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可以说,面临着亟待破解的困境和难题,有待于认真研究与解决。
1村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困境
文化重在建设,没有建设,文化工作就是一句空话,有建设才有依托,才有保障,才有发展,而村级文化最薄弱的方面就是以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四不”。
1.1 阵地不进村
文化阵地建设是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一度时期以来,文化建设出现“上头热、下头冷”,“上头重、下头轻”的现象。国家、省、市、县级文化阵地建设日新月异,既气派又现代,但村一级文化阵地建设却几乎没有多大改观。大多数村,场、馆、站、院、室几乎一无所有。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大队还都有“扫盲班”、“青年文化室”、“民兵活动室”,现在全都不复存在。农民反映:“学生有学堂,耶稣有教堂,农民有家当饭堂,文化生活真凄凉”。看电影是“两棵树上系块布”,唱小戏是“操场扫扫当舞台”,遇上阴雨雪天,只能在家看电视。
1.2 队伍不通村
村级文化建设、阵地建设是依托,队伍建设是根本。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农村文化工作,村级都是重点。因为,村是最基层的组织,是人民群众生活的海洋,它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文化的本源是群众,文化工作要满足和服务的对象也是群众。村级文化工作是最需要有人重视、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而恰恰是事与愿违,专业文化队伍在乡一级就掉了线、断了头,村级成了无人问津的“盲区”。县一级无论是文化管理还是文化专业队伍都还比较健全,乡镇一级广电文化服务中心也有一两个专业干部,可是到了村,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都了无一人。人人都说文化工作重要,但是实践中,村一级大多数精力人力都投入到了计划生育和经济工作上,按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工作在村一级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不要的“真空”地带。
1.3 保障不到村
投入是建设最有力的保障。文化工作是要花钱的,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撑,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对于村级文化工作来说,保障乏力甚至无保障。即以泗阳为例,全县共有252个行政村,大部分村级经济薄弱,“僧多粥少”,顾及到文化工作的微乎其微。各级财政对村级文化建设也几乎没有专项预算,因此,搞好村级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1.4 内容形式不贴村
内容健康、形式高雅、活动经常,是村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村群众文化应当是广大群众火热的工作实践和生活实践的升华与反映。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来自群众又讴歌群众、服务群众。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制约了村级文化工作的发展,其他一些形形的文化便趁虚而入,充斥农村文化阵地。而广大群众“饥不择食”,求乐心切,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或参与其传播之中。如全县专为丧事吹喇叭的“军乐团”就有20多个,从业人员300余人,这些团队整天忙碌,有时供不应求还一个团队临时分成多个团队,吹一家喇叭就搞一场演出,内容鱼龙混杂、低级庸俗、封建迷信甚至还有违反现行政策的。即便如此,围观的也蚁拥蜂攒,每场都有几百上千人。泗阳县有百万人口,年死亡约6000人,仅这6000场丧事演出,以每场200观众计,就有120万人次观看。还有一些算命打卦、巫婆神汉、跳财神、看风水、打门头词等等,这些文化形式和内容,影响了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怎样解决村级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滞后于群众需求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解决村级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滞后于群众需求问题的策略
2.1认识要到位
要正确认识村级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没有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认识文化工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文化工作不仅不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耗油灯”,而是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正确认识精品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普及的关系,把精品文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与群众文化普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提高抓好文化均衡发展的自觉性。
2.2 体制要改革
改变文化工作“专业抓,抓专业”的管理体制。目前,文化工作管理是专门、专业、专一的体制,即省文化部门抓市文化部门、市文化部门抓县文化部门、县文化部门抓乡镇文化部门,而到了乡镇文化部门就无人可抓,形成“短路|”、“断线”。要改变这种状况,县、乡两级文化部门在抓好专业文化队伍建设的同时,应着重注意发现、培养业余群众文化工作的“热心人”、“小能人”,通过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利用他们的积极性,普及、示范、组织、管理农村的群众文化,让这些“文化群众”去管理“群众文化”,解决专业文化管理队伍人员不足、精力不够的问题。如泗阳城乡一直活跃着一支业余群众文化热心人,除了吹喇叭的军乐团外,还有业余创作、戏曲演出、踩高跷、玩旱船、跑驴、剪纸、桃雕、书法、美术、杂技等各类人才约三千人。其中有向庄圩乡退休干部周成学那样,30年如一日,自费订几十种报刊办家庭阅览室;有张家圩乡黄恒丰连续15年自费办小村春晚,央视《东方之子》作了专题报道,2011年,所在村被联合国相关组织授予世界群众文化示范村,文化部门应加强对这些群众骨干的组织培养,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3 机制要灵活
特别是改善投入机制,增强激励机制。县乡两级应设立村级文化基金,实行以奖代补,对一些业余人员创作的作品,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内容、节目由县乡文化部门帮助审核指导后在群众中间传播,成绩突出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鼓励县乡两级专业文化艺术人才做好对面上和基层的文化的指导、普及工作,把指导一个单位、排练一个节目、创作一个剧本、获得一个奖项作为考核专业人员的重要依据。
摘 要 新经济环境下,文化力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然而,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期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为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新经济 企业文化 困境 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生物技术的进步,新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经济的含义是“指以知识主体为资本主要形态,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经济”。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文化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标志。但是,当前的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此进行探讨,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壮大。
一、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企业文化更重视团队协调与合作
在新经济环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技术分工更加细化,生产环节更加繁琐,因此,员工要想体现自我价值,必须学会与团队的合作。企业也深刻认识到提高企业竞争力一个重要措施,是重视培养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缺少了团队合作精神,员工自我价值难以实现,也不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形象的培育
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具备良好形象的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反之,缺乏良好企业形象将不会有长远发展。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将企业形象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石,逐渐改变传统的经营策略,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和外部投资,并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培养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企业文化认同能力与收益的相统一
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员工的工作能力是有区别的,工作能力与岗位的不同,其经济收益也不相同。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根据员工能力确定经济收入,并强调差别收益的合理性。在企业中有的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所获得的收益属于资本收益,而有的员工则是按劳取得报酬,属于劳动收益。员工之间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同,所取得的收益具有较大差别,这也是与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健康发展相适应的。
(四)企业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
当前,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极为重视,并大力倡导低碳生活,进入绿色时代。因此,生态文化建设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减少废物的排放,注重保护企业周边的生态环境。企业文化只有与生态文化相结合,制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第一,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首先表现在认为企业文化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搞企业文化建设既浪费资金又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任何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增加员工向心力的重要力量,具有重要的管理价值和作用,很多企业对这一点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次,过分依靠企业文化建设带来的积极效果,认为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认识也是不正确的。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进行说明,往往只是搞一些口号、标语宣传,认为就是文化建设了。应当说不少企业在口号宣传、组织员工活动方面花费了不少力气,但这些只是形式上的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做好最本质的东西,如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都还欠缺。一些企业仅仅是将传统的做法改头换面,就充当企业文化了,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诚信。诚信经营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不择手段,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欺骗顾客。企业文化建设中严重缺乏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企业文化建设受到信息化的削弱。当前,很多企业的生产、办公都实现了高度信息化,各个员工之间往往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在这种新经济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大大减少,无法形成对企业价值理念的深刻认识。很多企业文化只是体现在网络文字中,因此,员工很难形成对企业正确的认识,与企业价值观背道而驰,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削弱了企业的凝聚力,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文化环境。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较大的人治现象,而新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不完善必然给企业的文化建设带来很多问题,如投机行为、诚信缺失等,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文化环境。
三、新经济环境下构建企业文化的策略
(一)企业经营者更新理念,发挥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作用
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就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顺应企业发展潮流,要有先进的发展理念,不断的增强企业的文化底蕴,才能促使企业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经营者要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使企业文化发展顺应时展潮流,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综合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在企业中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文化学习氛围
为了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要努力为企业员工创造学习的条件,提供员工学习知识的一个平台,如可以为员工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便利性,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随时对知识进行更新,鼓励员工积极的学习知识,促进专业知识、各种技能的不断更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员工具有竞争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积极为企业文化的发展积极贡献的员工实施奖励,从而激发企业员工学习文化的热情。
(三)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行为约束机制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建立相应的行为约束机制来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企业的员工行为的规范有利于统一企业员工的行动,促进员工责任感和团结意识的形成。对员工不良行为的纠正,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促进员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变为员工内在行动的需求,避免各种不良行为的再次产生,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四)重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应明确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发展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企业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使企业管理更加的高效。企业应坚持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选择企业管理模式时要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企业员工不同的文化理念。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参与到管理模式的设置中,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员工的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选择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时也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五)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文化学习氛围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营造文化学习的氛围,对企业的发展给予一个外部强有力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创新,要鼓励人们不断的学习知识和技术,不断的进行创新,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这种学习氛围,推动文化的不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同时也应当看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完善市场经济文化环境,健全法制等方面入手,切实增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耀君.西方管理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沈翠珍.中小企业文化的培育和企业形象的塑造.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陈祝平.新经济、传统经济与企业文化管理.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民营企业;企业管理;员工教育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6-023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6.1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放缓增长速度、优化调整结构的“新常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基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教育的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为发挥民营企业文化更好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作以下探索。
1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受种种原因影响,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1.1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层面、制度层面和核心层面等三方面,其中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产品层面的竞争、制度层面的竞争最终都可能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来展现;另一方面,核心层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包括先进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精神等核心内容在内的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明确和及时调整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并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竞争力。
1.2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强化其本人和所在团队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一方面,企业员工通过认同和遵守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其个人r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合,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使其自愿将个人工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利用员工的默契和凝聚力来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益。
1.3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事实证明,企业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正是来自深厚企业文化的现实反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品牌价值是一组正相关的关系。
2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是绝大多数起家于夫妻档、父子兵、兄弟班、亲友才等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家庭作坊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事情,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源于企业成长环境的“认知误区”
民营企业大多成长于市场经济初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致使其自身机制受外部影响较大,发育不良,思想偏颇。民营企业家大多凭借市场经济下外在机会和个人能力,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毅力才得以成功,因此他们“钟情”于将经验教训当作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他们往往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无关痛痒,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意义和积极作用总是认识不够深刻,企业文化培育意识淡薄,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他们有的认为,企业应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和产品质量提升,而不是培育企业文化。有的在建设过程中不愿挖掘和打造本企业的特色文化价值,甚至只是一味照搬抄袭所谓成功企业的现成做法,遵循“求真务实、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等务虚文化大众化思维。有的则片面认为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优越性有效性,过于强调制约管理而疏忽人的管理,特别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管理。事实上,很多全球著名企业正是注重管理方式、管理体系、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人文思想、心理需求、人生价值等精神层面方面的发展,让所有员工将自身发展真正融入企业发展,以人文的方式表达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当今医院文化在社会上很受大家的重视,因为一个医院的文化反映了这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和人文建设。血站文化是根据医院文化繁衍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血站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提高自身血站的能力,让血站的工作量达到指定标准的同时还增加了工作的安全性,让每一位献血者都有充分的安全感[2]。血站文化是在血站运营的长期时间中所归纳总结出来的,凝聚了每一位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是一种以血站工作人员的主观观念为主体,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为基础的一种综合体。血站文化是这个血站在进行相关工作的相关经营的准则,对全员都有约束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影响力,让很多人潜移默化的被正能量所吸引着。血站文化是血站管理层人员的重要思想代表,在血站开始运营的前期也许不会体现什么,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步显示出血站的工作效率、医护人员的道德标准等,这反映了血站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特色,也直接显示了管理人员的思想代表特征[3]。通过社会上各个血站的竞争力,可以促进血站往各个方向努力发展的优势,提高自身运营能力,不能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将自身的管理水平、安全措施、工作效率等方向完善的更好,从文化层面上对人们也要进行宣传,多多普及血液方面的知识,包括献血的好处、血液类疾病的现象以及如何预防生活中出现的血液性问题,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社会献血这项活动中来。综上所述,血站文化所反映的整体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对血站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个证明,一个活动的文化核心内容如果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对于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都是大有空间,血站的发展还要保证的一点是安全问题,安全是关系到这个血站发展的关键,让我们更好的完善血站的文化,这是血站发展的核心重点[4]。
2血站精神文明建设
血站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强调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事情,这对每个在血站工作人员的思想有很大的作用,对每一位来血站的献血者也有很大的影响力,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时的事情,需要一朝一夕慢慢去完成,需要医学工作者坚持完成,并在社会上广泛的宣传,是一种主动进行的宣传内部积极性和鼓励性等心理培养的一项内容,是我们所有血站共同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在精神上统一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有了共同发展的目标,才能将血站建设发展得更好。要着重培养每一个医护工作人员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让他们渲染给每一位献血者,并传播进社会,让每个人都注重精神层面的丰满[5]。要提高每一位员工的的道德思想,以培训每一位员工的精神建设为己任,常规的思想意识培养应当注重的是员工的岗位责任认识和工作心态等基本内容,结合到血站工作的实际中,其思想文化的侧重又有所不同[6]。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员工制定相关准则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①首先对每一个员工的要求是服从,每一个团队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凝聚力,只有下级服从于上级的指示,对于上级的要求都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对下级的工作也给予肯定和尊重,在这样的和谐关系中,为机构的整体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②注重团队间的积极态度,每一个员工都要和气的相处,多多包容彼此,面对错误耐心交流,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度和谦虚的心情,不仅增加了员工之间的友谊,还促进了工作效率,达到了双赢的局面;③每一个工作人员应思想进步,积极向上,爱岗敬业,只有一个人热爱一件事的时候才可以将这件事完成得更好,不仅促进了现有的工作效率,一旦这种积极思想培养成功,日后他做别的工作也会努力向上,对社会的正能量发展提供了个人的一份力量;④面对困难要有健康的心态,血站工作要求比较严谨,在日常工作中也许会碰到问题,是其他工作领域所没遇见过的问题,不必惊慌不必害怕更不要放弃,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困难,随时等待领导的指示;⑤给每一位员工制定目标,不是进行强行完成的工作计划,建议员工自行安排并实施个人计划,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员工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员工的心理增加对工作的好感度,从而也是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8]。
3总结
一个血站的建设不仅离不开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这不仅促进了血站自身的发展,还提高了血站的竞争力,让社会献爱心的公益人员越来越多,让社会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人参与进来就是正能量,让血站内部的团结力更加坚固,形成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日后的需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情况下,血站建设必须与血站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还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给予每一位献血者高效率的服务,安全的保障,暖心的微笑。只有先在内部进行精神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培养,才能面对社会的广大人群进行宣传,宣传献血的好处,鼓励大家参与,让血站建设和发展符合新时代的文化特征和要求。只有这样坚持发展下去社会才会越来越充满正能量,血站这项公益活动也能长久地开展下去,为更多需要的人提供帮助[9-10]。
作者:刘秋芳 李艳慧 郭小雪 单位:河南省焦作市中心血站
[参考文献]
[1]王朝阳,杨友华,崔具云,等.血站文化构建面临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4):102-104.
[2]沈小婷.探究血站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关系[J].现代企业文化,2015,7(30):61.
[3]秦春昕.规范血站档案管理建设血站档案文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5):728-729.
[4]顾夏.浅论血站文化与员工忠诚度建设[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1):1271-1272.
[5]刘志勇.浅谈如何增强血站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J].医药前沿,2016,6(20):356-357.
[6]贺红芳.规范献血服务提升血站形象[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6):84-85.
[7]何雪平.浅析血站文化对血站建设的必要性[J].海南医学,2011,22(17):102-103.
[8]宋予地,段恒英,何涛,等.血站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9):1045-1047.
关键词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 途径
学校作为传递文化与创造文化的特定机构,自产生起就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一所学校要想获得长久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建设自己学校的特色文化,铸就学校自身的精神力量。
一、学校文化及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学者、现代人类学之父华勒于1932年在其所著《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华勒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他指出学校文化有两个来源。来源之一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之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文化。前者主要强调学生群体的文化;后者则指教师群体的化,这种文化主要涉及各种习惯传统、价值观念、心态行为等,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的信念。伽利将学校文化定义为信念、态度和行为等。他认为任何健全组织中的成员对如何做事以及什么是有价值的事情是有着一致的观点的。瓦格纳则将学校文化阐释为学校成员在校内外共同的经历或经验,是一种社区、家庭、团队的意识在校园中的弥漫,是一种全体成员达成的共识[1]。综观国外学者对学校文化的定义,突出强调学校文化是一种群体秉持的信念以及在此信念支持下形成的行为方式。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学校文化进行研究,对学校文化的界定也尚未统一。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认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包含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以及行为层面[2]。郑金洲教授在其著作《教育文化学》中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3]。学者王定华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影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4]。我国学者对学校文化的建设除了强调群体及信念之外,同时强调了实践。
结合国内外对学校文化的界定,基于笔者自身的理解,本文认为学校文化是在继承学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学校全体成员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时,基于学校自身条件,主动探索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文化体系。
学校文化建设即学校文化形成并得到师生认同,从而进一步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过程。这一过程随着学校文化建设逐步深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调整,从而形成学校独有的文化氛围。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灵魂的所在,作为师生精神家园的核心,它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学校自身条件,进行着各异的学校文化建设。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追求,是一所学校多年教育实践的文化积累,这种积累一定程度上彰显学校的品牌形象,是一所学校独一无二的特色名片。这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赋予学校以历史的生命,赋予学校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把这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通过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反思、检讨和重建学校文化,从而使得学校特色进一步凸显,赋予学校更具体、鲜明、独特的学校文化内涵[5]。
2.有利于凝聚全员力量
学校文化具有统率作用,它可以培育师生的“学校意识”,促进他们对学校的认同,使得师生获得坚定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在其引领下,学校师生践行一致的价值观,有着较为一致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学校文化像磁石一样,吸引师生团结在一起,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践行文化理念,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齐心协力实现学校建设的美好愿景。
3.有利于师生发展
师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受益最大的群体。首先,学校文化规范制约着师生的行为,使得全校师生拥有得体文明的行为、仪态,拥有自信良好的精神面貌。其次,学校文化具有凸显教育和学习的性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同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学校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优秀的文化总是给人以激励,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里,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驱使教师在适应学校文化的同时努力学习,相互切磋,并争取自己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学校文化是宏观和微观两部分组成的文化体系。学校文化建设应从分析这一文化体系着手,遵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建设原则,渐次展开,全面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
1.宏观的学校文化建设
宏观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从文化的层次来说,由内及外分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
(1)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深层的、内在的,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学校精神文化一般指学校秉持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学校的校风、办学理念、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外在表征,通过对校风的渗透及践行,学校场域内逐步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因此,校风的培育是进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良好校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主要依赖个体心理机制的疏通以及学校活动的渗透。个体心理机制即个体对于校风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自觉按照校风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在此基础上,具有相同心理倾向的个体通过与其他个体的交往活动,相互交流、模仿,校风逐步在群体内树立。除了内在心理机制的建构外,校风建设需要外部活动的不断强化,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不断渗透,孕育浓厚校风。
(2)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组织结构运转的制度支撑及其相应的约束师生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师教研制度、师生评价制度等。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各学校依据自身实际,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创造不同的学校制度,形成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制度的形成,二是学校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学校制度的形成关键在于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解读,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建构一套适合本校发展的制度体系。学校制度体系确立以后,要形成较为完备的执行监督系统,确保制度的落实。如学校形成较为具体、明确的奖惩制度,对于未尽到职责或违反相关规定的成员给予严肃的处理,并及时公开,以期得到全校师生监督。对于表现较好的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除此之外,制度文化的建设是动态的,随着不断地实践与反馈,随时完善,确保制度日趋合理与全面化。
(3)物质文化建设
作为学校文化中的有形部分,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它主要指学校中的硬件建设,既包括广义的学校地理位置的选择、建筑的设计风格及布局,也包括狭义的校园内、走廊内等各种空间的装饰与设计。学校物质文化本着“以物育人”的理念,潜藏和传递着学校的独有文化与观念,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继承学校历史文化,同时体现当下的办学理念,将历史与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悠久的办学历史、古老的教学建筑都是学校文化的传达与诉说,一方面,通过保护学校古老建筑、进行校史陈列、组织学校活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形成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学校的办学理念,从学校细微之处入手,将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作为传达教育信息的载体,于无声处渗透现代办学理念。通过对校园宣传栏、走廊以及墙壁进行主题化的设计与装饰,凸显理念。
2.微观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微观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具备了宏观的文化建设,有了文化底色之后,在整体文化的熏陶下,全校成员共同践行文化理念,形成的具体的学校文化。主要包括管理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
(1)管理者文化建O
管理者即在学校承担着领导责任,履行着计划决策、组织协调和监督控制职能的人。学校中的管理者,一般指校长及其带领下的一部分承担学校工作的职员。管理者文化即管理者在管理学校中所信奉的价值取向以及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风格。管理者文化不同,管理阶层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形成一所学校鲜明的管理特色。先进、民主的管理者文化可以彰显学校的人性关怀,调动全员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学校的高效运转。
管理者文化建设首先体现在学校管理者角色的转变上。优秀的管理者文化需要管理者转换角色,即领导者是与人协商、合作的人。在进行学校管理规划时,领导者应权衡各方利益,通过商量、谈判,换取合作共赢。同时领导者应该学会下放权力,充分授权,调动全校师生建设学校的积极性。
其次体现在学校管理模式的建构上。管理者角色定位清晰之后,就要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管理模式。学校管理模式建构应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管理模式建构需要管理者带领全校教师,群策群力,确定符合学校发展的模式。
(2)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是教师作为社会定的一个职业群体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教师在学校中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的人格力量时刻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是优秀文化的集成者与传播者,为此,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首先,从广义上来说,树立新型的教师文化建设基点。即教师文化应从传统的控制型走向对话型文化,这是教师文化建设的基点[6]。学校不再是教师发号施令的场所,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的乐园,树立相互尊重、交流的对话文化。其次,从狭义上来说,在教师文化基点的引领下,学校要建设合作型、学习型教师团队,组建不同学科的教研组、备课组,互相学习切磋,凝聚教师智慧。同时组建教师团队,团队成立可以依据不同的学科或者教师特长自由组建。在团队成立初期,指导团队做好发展规划,以民主的形式选出团队带头人、制订规程和方案,拟定合作学习计划与制度,形成团队共享规则,在制度化的团队建设下,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3)学生文化建设
学生是学校最大的文化主体,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由于学校生源较为复杂,学生个体之间受到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影响,差异较大,这就使得学生群体文化建设尤为困难。尤其在各种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接受到的各种文化冲击源源不断,如何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面对学生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筛选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优秀文化,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丰富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传播优秀文化的载体,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教育力量,依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创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合作,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3] 冯炜,赵建军.关于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4] 王定华.试论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2(1).
[5] 石中英.学校文化建设意义的重新阐释[J].中小学校长,2009(7).
1.平面设计的含义
平面设计是指通过特殊的操作处理已经经过数字化的图像的过程,它是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美术与艺术创意结合的操作技术,也是沟通传播、风格化和通过文字和图像解决问题的艺术。
2.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广义的校园文化指的是校园学生生活方式的总和,它是由全体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园工作者共同组成的文化主体,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表现形式上存在特点鲜明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就是以学生为主,在校园空间内,以教书育人为主要方向的文化,有别于社会上其他群体的文化精神和意识。
3.平面设计和校园文化的联系
平面设计集结于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对艺术和文化的展现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平面设计结合当代文化的特点与思想,将校园文化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在平面设计中看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看平面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平面设计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里无处不在,它渗透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带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平面设计的类型
不同于社会上其他产业的平面设计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平面设计的类型也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1.校园标识设计
标识设计是传达校园文化最直白最有效的平面设计方式,一般的标识是通过简化的图文相结合形成的某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图形,这种简单精致的标识设计比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更加能清晰地传达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标识所体现的文化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标识具有代表校园文化的特色:
(1)明确的设计理念,体现校园精神文明的主要方向;
(2)针对中小学生为欣赏主题,设计简单易懂,不能一味地标新立异,内容积极,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向上成长;
(3)结合校园环境,标识导向简洁明了,与校园整体环境设计相互辉映。
2.校园公益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中公益设计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公益广告的设计,公益广告是通过广告的形式传达某种公益理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公益广告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它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自我品德,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修养,优秀的校园公益广告具有以下特点:
(1)公益性,顾名思义公益广告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广告,校园内的公益广告应该紧扣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可贵品质为主题,尊老爱幼、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精神,给中小学生的品质建设起到了模范作用;
(2)启发引导性,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公益广告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像公益广告里所倡导的中心思想一样,努力把中小学生培养成“素质高品德优”的校园主体;
(3)艺术性,公益广告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公益广告的拍摄内容也变得多种多样,作为校园文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公益广告应该采用中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材料,制作出幽默诙谐,道理浅显易懂的优秀设计,不仅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更是对艺术的创新。
3.校园板报设计
校园板报是我国校园文化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了历史对校园文化的沉淀,它在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依然处于尤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优秀的板报种类繁多,但都具有以下特征:
(1)板报的制作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是帮助中小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好机会,我国校园文化中的板报设计大都是由中小学生自己创造制造而成,比如黑板报,手抄报等等,板报的制作由于其简单便捷,美观易控制的特点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他们将自己感兴趣的元素加入到板报当中,制作成独一无二的板报,学生很好的融入了校园文化,加深了他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提升了自我素养;
(2)板报可以设计于校园里每一处可以绘画的地方,在保护公共财物整洁的情况下,板报出现在校园的黑板上,宣传栏里,食堂宿舍等都是可以放置板报设计的地方,它有着及其强大的普及性,时时刻刻影响着中小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
三、平面设计对校园文化的作用
1.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
平面设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小学生应该在从小就学习优秀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需要平面设计与校园文化相互结合,共同为传承优秀的国家文化做出贡献。
2.彰显校园文化的价值
平面设计将校园文化为主要设计理念,以校园教育思想为中心,设计出能够彰显校园文化的各种设计,平面设计与校园文化相互交映,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不仅是艺术设计的创新,更是一个时代校园文化的见证。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平面设计结合当代校园文化,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方方面面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对艺术的自我追求,帮助他们形成优秀的人格个性,通过校园内平面设计的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塑造优秀的人格魅力,促进中小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概况
企业文化是当今国内外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新的管理观念,它开创了人类企业管理的新阶段,是以人为本的较高层次的管理。国内一些专家认为它是与市场经济接口、相配套的管理模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支撑点,也越来越引起大中型企业的高度重视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寄托于特定物质形态之上的人文成就的有机总和。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精神财富包括企业哲学与制度、道德风尚、精神风貌、价值观、团体意识和科技素养等
等。寄托于物质形态之上的人文成就则包括企业的人文环境、文艺、
体育、服饰等等。这一切都是经过一定历史过程的文化积淀,逐步走
向成熟和定型的,是随着企业实践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二)企业文化的特殊性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
面:
1、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性企业,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比例大,劳动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都直接对工程质量构成影响。大量的隐蔽工程除靠有限的优秀工程设计、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把关外,主要靠员工的负责精神和自觉性,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职业道德上。
2、施工现场的高度分散性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由于农民工多、临时工多、异地施工多、工作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使得建
筑企业文化建设难度大,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灵活、更有声势、
更富感染力,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到施工现场去。
3、文明施工是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体现。通过文明施工促进和完善企业整体管理,改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培养企业尊重科学、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生产意识,从而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企业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有建筑施工老企业与国外的建筑公司相比,基本上没有优势。提别是,建筑企业文化领域里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一些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良文化国有建筑企业经历了几十年一贯制的计划经济运营模式,企业形成了服从命令、遵章守纪等优良传统,但在向市场经济模式转轨时,暴露出了许多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不良企业文化。如:物力资源作用凸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相对弱化,职工对企业的依附性强,人性相对压抑;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冒险意识、创新意识不足,安逸感强,惰性足,危机意识弱,存在求稳知足,依赖企业,不思进取的“等、靠、要”思想,对改革带来的利益格局的调整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又是构建新型企业文化的沉重包袱。
2、企业文化主体意识淡薄,不重视自身文化的价值
国有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化色彩,忠诚、勤劳节俭、团结、礼貌、遵纪、守信等伦理道德在国企的企业道德中占主体
地位。企业的经营者往往重视企业的“道德形象”,而不大注意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视职工对道德完善的追求,而不大重视职工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强调“集体营誉感”的同时,忽视了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就造成经营者一只眼睛盯着市场,一只眼睛不得不盯着上级脸色的经营管理局面。在这种背景下,造成了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缺乏创新意识,开拓性、创造性差。
3、企业文化建设浅层化,不重视实施企业文化战略
由于体制、机制和认识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国有建筑企业在企业
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简单化的倾向,把精神文明建设等视同企业文
化深层整体内涵,有的将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企业文化,还有的将企业
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简单视为企业文化活动。企业使命、企业经营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企业理念不明确,殊不知企业文化是一个战略系统,不是支离零散的组合体。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作用
企业要实行有效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在于它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而企业文化对此正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具体说来,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具有实现企业振兴的激励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方面使员工增强对本单位的巨大凝聚力,生激发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能使员工通过工作成就、领导信任、同事尊重、个人素质提高等途径,达到自身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激励员工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
(二)具有发挥企业灵魂的导向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具有一种“文化定势”,能把员工
的努力方向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企业文化建设越强有力,越能促使工把实现企业的目标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朝着选定的目标发展壮大。
(三)具有行为规范内在的约束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约束力量,它能够
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这种软约束即内在约束就是员工在认同企业价值理念的前提下内在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约束。有了这种
内在的自我约束,才有利于排除企业制度管理上的潜在障碍。
(四)具有团队精神建设的凝聚作用
优秀的文化,能使广大员工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
和作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就会潜移默化的认同和接受企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从而把自己融合到集体之中,使企业所有成员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在这种文化氛围的作用下,员工从对本职工作的使命感,又激发出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以及对价值的认同和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使企业成为全体职工利益感情的统一体,自然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员工中“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树立,潜意识地产生对企业的向心力,这种巨大的心理力量,就不断产生着把每个职工凝聚在本企业集体之中的整体效应。
(五)具有企业形象美化的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要通过塑造企业产品形象、员工形象、企业家形象、企
业环境形象来确立自己的美好形象,进而在社会上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形成一种形象感染力,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美誉度。改变营销策略、更新人员配置。因此,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是为了进一步变革和理清思路,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构建的途径
每个企业素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企业文化构建的方式
也不同。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造品牌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发挥导向功能
我们在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形象时,必须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塑造建筑施工的企业形象,从而构建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1、建筑产品的质量是塑造建筑施工企业良好形象的基础
公众和社会对企业的认识应该说首先从产品开始,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企业的形象,质量好的产品既可以取信于民,而公众获得质优价廉的产品必然产生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自然使他们将产品与企业联系起来。建筑产品尤其如此,甚至超出了仅使公众满足的意义,它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象征。
2、文明工地活动是塑造建筑施工企业良好形象的最佳形式
文明施工是国有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体现。通过文明施工促进和完善企业整体管理,改善生活条件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培养企业尊重科学、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大生产意识,从而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文明施工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文明建设和企业形
象建设。企业的文明形象是企业文化和精神面貌的展示,更是企业的
一笔无形财富。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不仅是企业形象的需要,更
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健全服务体系,扩大社会美誉,发挥辐射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竞争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建筑施工企业的优质服务一方面为用户树立诚实、信用,为用户着想的形象,为以后承接工程项目打
下基础;另一方面能树立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因为用户满意的结果
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必然导致社会公众对该企业
的认可,从而树立该企业在社会的形象,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尽可
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做到无可挑剔,让用户感到满意,只有这
样,建筑施工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
(三)推动创新进步,提升竞争实力,发挥振兴功能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科技为先导在建筑施工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将成为企业追求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建筑企业要注意跟踪科技成果动态,把适用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企业现实的生产力,提高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综上所述,今天的经营理念,决定了今后的经营业绩。21 世纪的管理是文化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筑企业只有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战略,才能在竞争中图生存、谋发展,才能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阎世平.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3
[2]林泽炎.企业文化建设与高效管理,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筑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
我国加入WTO为国内建筑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建筑市场打开了通道,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存在着效率与效益低下,技术落后,经营单一,企业隶属关系上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站稳脚跟,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当务之急就是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建筑企业与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件”上,更多的表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软件”方面,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差距。因此构建良好的建筑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培育和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途径。
一、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是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的能力以及运用一般资源与战略性资源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的组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是某种单项资源,而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具有创新特征的企业人才、技术、品牌、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
就建筑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是指以比较快的速度、比较低的成本、比较高的质量、与业主比较和谐的关系向业主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建筑产品,并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利润。那些能为建筑企业带来优势竞争力的先进施工技术、无形资产(如企业精神、品牌效应等)、管理组织能力、人力资源、营销能力等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包括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企业文化,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第二层面为目标层,包括企业的战略制定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战略调整和转移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成长提供导向;第三层面为载体层,包括企业技术引进与再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挥“平台效应”和起到“支撑”作用;第四层面为保障层,包括风险防范机制,其主要作用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顺利形成和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定方式、沿特定的轨道逐步积累起来的,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因此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不容易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模仿、转移和占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文化力的重要表现,蕴藏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因此,企业文化是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才能维持或提升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对手之间的领先距离。一个企业旺盛生命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企业文化底蕴,是企业长期优胜的关键和保障。
二、 企业文化的内涵
1. 企业文化的一般共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文化最初是一个理念,然后通过一定机制,正式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因此,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企业文化具备以下特点:简明易懂、以理服人,令人心悦诚服;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有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使企业重要成员产生使命感;使员工对企业、企业代表人物、企业象征标志产生感情。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不是最直接的,但却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决定因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产品的竞争而转为理念与文化的竞争。消费者购买的已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产品所代表的全部。而企业文化的根本在于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愿景目标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忠实信仰。管理者必须将其组织统一在一个坚定的意念和共同的愿景下,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相应的管理。企业文化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社会大众和客户在接受企业服务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震撼力。
2.建筑企业文化的个性。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的因素在生产力构成中的比例较大,劳动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都直接对产品的质量构成影响。同时建筑业又是一个资金投入量较大,风险也较高的行业。因此,建筑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既有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身行业的特殊内涵和规定性。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分散、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艰苦、异地施工较多,从而造成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而建筑企业职工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企业的临时用工较多,队伍流动性大,从而加大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复杂程度。
建筑企业文化是维系建筑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包括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外在层次为物质文化,如建筑产品和建筑工具;中间层次为制度文化,内在的核心层次为价值观;外在层次为硬件,中间和内在层次为软件,硬件是软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利润源泉,拥有众多的优秀项目必然显示出企业的雄厚实力和竞争优势,同时企业文化在每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上都会发挥作用和得到体现。因此,项目文化作为建筑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占据着重要地位。
转贴于
三、 建筑企业文化的建设
1. 基本思路。建筑企业文化的构建应从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出发,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首先需要了解企业的内外环境,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主体的基本情况;再分析建筑行业的劣势,如市场行为不规范,存在严重的混乱状况等阻碍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然后研究建筑行业的优势,如我国对外承包市场的扩大,关税壁垒的降低将使得对外承包工程成本降低,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施工模式的引进带来的发展机遇;最后开展实证分析,如传统观念、心理、行为方式、习俗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研究和设计突出个性和特色的建筑企业文化。
2. 具体措施及创新思路。在与具体业务行为相关的操作层面上的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应着力于培育技术文化、质量文化、信用文化。
技术文化是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在技术进步活动中集中统一的体现,决定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并使其有效运行。不同技术和产品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工程成本等经济因素的竞争,而且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只有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注重提高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的技术氛围,形成技术创新的全员意识;质量文化是渗透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管理思想和精神理念,包含施工过程中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追求和企业质量教育培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突出质量意识就是突出企业文化的竞争力功能;信用文化是指关于信用的意识、理念、评价、体系、规则和机制等方面的文化积累。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形成全员的诚信度,以良好的信用获取市场的通行证。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文化,与时俱进,适时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活力。项目文化是建筑企业文化的重点与特色,应结合起来建设,将新的经营理念与项目管理紧密结合,创建创新的项目文化,确保项目施工过程的全方位控制进而实现管理升级,树立了良好的项目形象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并且赢得业主、占领市场。创新项目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项目管理文化创新,夯实管理基础。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建筑工程微机管理系统作为项目信息管理的有效工具,实现现场办公的“数字化”、“集成化”、和“无纸化”的项目管理,使施工的整个过程具有可追溯性。
(2)项目制度文化创新,抓住关键问题。专门给项目经理建立一套既能保证项目管理顺利进行又能反映、维系和弘扬项目文化的规章制度,强化他们创建项目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项目精神文化创新,实现人心凝聚。以人为本,尊重、理解项目人,充分调动项目人的积极性,尽可能最大利用他们的创造性使之为项目尽职尽责;适时加强岗位培训和文化教育,提高项目人的综合素质。
(4)项目业主文化创新,产生品牌效应。将项目文化积极向业主延伸,工程竣工后主动配合业主的善后工作,有效宣传自己的优势,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全面实施无投诉回访制度,建立与业主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 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企业不断开拓创新的根基,更是企业进步发展的灵魂。企业有了文化的魅力,才会有经济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文化通过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企业群体理想培育,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激发人的潜能,使企业员工逐步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企业的团结,关注全方位效益的提高,构筑双赢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企业自身的实际,准确把握企业目前的状况和今后的发展目标,明确企业的文化类型,确定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理念,以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为核心,以面向市场、优化经营理念和员工思想行为为着力点,塑造员工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将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形成合力,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万守杰,胡韫频,饶欣.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山西建筑,2004,(1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