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4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安网络安全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网络安全与执法 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研究方向 专业教学内容建设
随着网络应用种类增多及普及程度上升,网络犯罪发案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具有显著区别。网际空间犯罪分子具有明显的跨区域性、隐蔽性并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没有明确法律条文规范等问题。我国不少公安院校将网络安全与执法作为学院着力发展的专业,并以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为依托,为公安机关输送一批批的网络警察。如何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合格网络警察,是我们进行该专业建设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文中就该专业开设的必要性、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阐述。
一、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意义及必要性
“网络安全与执法”是一新兴公安技术类专业,属公安技术学科,大类为工学,属国家控制与特色专业。其核心内容是:“研究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的理论、方法和规范,以计算机技术、网络轻薄技术、计算机犯罪侦查取证技术、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监察技术为核心技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理论,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事件不时发生,网络犯罪逐年攀升,对网络安全管理需求不断提高。需要公安干警掌握管控网络虚拟社会的技术体系,全面提升自身“网上防范控制、打击处置及技术对接能力,提高虚拟社会阵地控制、信息获取、情报分析整体水平。”所以,开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培养出大批网络警察意义重大,具有明显的开设必要性。
二、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的重要意义及广阔的市场需求,各地公安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或方向),培养该领域的专门人才。但前期调研发现,各地公安院校对该专业(或方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等等理解各异。以四川警察学院、湖北警察学院、浙江警察学院等地方公安院校为例,其专业名称、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对比。
通过对多家公安院校的调研,笔者认为,公安院校对网络安全与执法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从计算机能力、法律知识、公安干警通识能力(格斗、战术、射击、体能等)、公安信息化知识等综合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也应定位于具备对涉及计算机、网络案件、异常事件侦办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研究方向
笔者认为,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研究方向可考虑以下几类。
一是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的底层核心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为更好发展该专业,必须有教师投入精力扎实研究信息安全技术。即研究信息安全技术相关的知识体系。这包括对密码学知识的研究及用户口令分析;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原理及数据库安全检测;网络协议分析;多媒体信息安全等内容。
二是信息安全管理。公安院校培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向公安机关输送合格警察。就是能够熟练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对虚拟网络社会进行动态管理及涉网、涉机案件进行侦办的公安干警。所以,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研究;虚拟网络社会管理过程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信息安全产品管理、相关人员的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学上的关键问题,都可作为该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三是公安信息化。公安信息化是公安部“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内容。是将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在公安系统中具体应用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更强调“执法”层面。在研究内容上涵盖了电子设备勘查取证、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网络安全监察等等。电子设备的侦查、取证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的犯罪案件侦查技术和电子证据的司法鉴定技术等。从电子证据的收集、固定、分析、鉴定检验等方面研究涉网涉机犯罪案件中的电子数据证据侦查、取证技术及管理执法。“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大势所趋。对公安情报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研判及热点难点问题剖析等都是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现阶段公安工作情报分析面临的海量信息无法快速甄别处理、情报信息挖掘关键技术、情报聚类分析存在的瓶颈等问题。在网络安全监察方面,对恶意代码进行分析检测、对常用操作系统如WINDOWS, LINUX等进行内核分析,对网络攻防技术进行研究、控制网络舆情信息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
四、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内容建设
(一)网络安全与执法专科课程体系开设
笔者认为,专业教学内容的建设必须与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导向。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下述能力:首先,基本素质方面要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并熟悉我国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当然,作为理工科学生必须具备的通识知识:数学、英文、计算机等理论知识体系必须掌握。其次,业务能力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进行互联网网络安全监察、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能够根据等级进行网络安全保护;对涉网、涉计算机案件能够进行快速侦办;能够面对海量互联网情报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搜集工作等等。其他素质方面,应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具备格斗、查技战术、警体、射击等方面的要求;具有独自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等等。
综上述,该专业课程内容应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监察、网络信息监控技术、电子证据分析与鉴定、网络对抗技术、网络情报信息获取与分析技术、计算机犯罪侦查与取证等内容。
(二)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一是师资保障。鉴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难发现,该专业课程的教授涉及计算机、信息安全、法律、管理等交叉学科。为保障这些课程的顺利教授,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当然,各公安院校为了更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都积极推出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质量工程,并鼓励教师到一线去锻炼,或到大学去丰富专业知识。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仍然存在“以教师定课程”的问题。即存在系部现有教师能上什么课、甚至上什么课省事就开什么课的问题。一些公安院校是近几年升入本科的院校,部分资历较老、学历偏低的教师往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及选择教授课程上具有优先权。但部分教师直接从专科学生的教授跨越到本科学生的教授,部分老资格专业教师十几年、几十年教授专科学生,专业知识深度不够,知识结构存在老化问题。而这些同志往往主导了专业学科建设。这无疑阻碍了专业课程建设,设置的专业课程内容也有所偏差。所以,公安院校需要理清管理机制和体制,选择职称、学历较高并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
二是实验室建设。显然,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内容的教授必须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不少公安院校在公安技术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一些实验室建设定位不明,仅局限于机房,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特别是公安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据了解,这类实验室的建设因涉及学院与各省公安厅、地市公安局的共建,并没有成熟模式可借鉴。关键问题在于信息系统真实系统接入还是培训系统接入的选择(如各地市综合警综平台、大情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系统的接入)、真实数据源获取数据的清洗、双方合作的费用等关键问题。所以,公安院校应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紧密关联,并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对科研方向正确定位,将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基地;将研究成果不断地在教学中及服务一线中得以实践。
五、总结
总之,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是各地公安院校建设的重点与热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必要性。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可确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在业务能力上应具备计算机知识、信息安全知识等基础,并具备软件开发、网络监察、情报分析、电子证据侦查取证等方面业务素质和能力。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设定教授课程体系,并克服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公安系统培养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靳慧云. 地方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探究[J]. 信息网络安全. 2011年第10期.
[2]佟 晖, 齐莹素, 刘长文, 尤 慧.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3]郭风海, 贾春福. 信息安全开放实验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10年第10期.
1入侵防护系统功能分析
1.1多种入侵检测机制相互结合
入侵防护系统以协议为基础,结合智能协议识别、专家系统、异常检测以及状态防火墙技术,为用户提供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功能。协议识别和分析机制可对网络报文中的协议特征进行动态分析,还能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检测入侵行为,发现入侵木马和后门。专家知识库将攻击特征与已知攻击特征库进行匹配和识别,记录新的攻击特征,不断丰富数据库,为及时监测攻击行为提供了保障。异常检测机制包括流量异常和协议异常检测机制。流量异常检测机制以“正常流量值”为标准,及时发现非预期的异常流量,从而防范未知蠕虫、分布式拒绝服务器攻击以及其他零日攻击。协议异常检测机制以RFC为标准,检测操作行为是否符合RFC规定。协议异常检测机制可发现未知的溢出攻击、拒绝服务器攻击和零日攻击。
1.2防御深度入侵
入侵防护系统可通过精细的检测和防御措施,阻断SQL注入、拒绝服务器、蠕虫病毒等多种入侵行为。同时,入侵防护系统还能阻断广告或间谍软件、木马等非法程序扩散。最后,入侵防护系统重组IP碎片能力强大,并可追踪数据流,可有效阻断任意分片式攻击行为。
1.3防御病毒
入侵防护系统可对HTTP、IMAP、SMTP等协议进行特征和启发式扫描,检测和控制协议的病毒流量,并及时查杀病毒,防范病毒对网络造成损害。
1.4防御Web的威胁
由于病毒种类越来越多,木马传播方式和途径也更加隐蔽,Web危险具有新的特点,web威胁呈混合性、渗透性、和利益驱动性特点,web威胁也已经成为增速碎块、危害最大的网络风险因素之一。而网络是办公的重要措施,对网络的依赖性使网络遭受web威胁的几率更高。而入侵防护系统可根据web信誉评价技术和URL过滤技术检测web,对植入木马的web网页发出警报,提醒操作人员,达到预防低于web威胁入侵网络的目的。
1.5流量管理功能
流量管具有全局维度、局部维度、时间维度、流量维度流量控制四元组,并基于内容和面向对象提供流量保护对策,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灵活性更强的流量管理功能。入侵防护系统可对流量进行智能识别和分类,根据流量管理协议对流量许可和优先级进行控制,阻断非授权用户的流量,管理合法网络资源,优化各类型流量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在保证最小宽带和限制最大宽带的基础上,确保关键程序能够正常稳定地运行。
2入侵防护系统在供电局网络安全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2.1入侵防护系统部署方式
入侵防护系统包括两种在部署方式,一是在线部署,二是旁路部署。除特殊情况外,入侵防护系统选择直接串联介入网络,以实现有效管理和控制所有流经入侵防护系统的数据流量,而采用路旁部署方式接入入侵防护系统无法完全发挥防护系统功能,系统只能发挥入侵检测的作用,系统设备也只能监视流量使用情况,无法及时控制异常流量。
2.2系统部署方式选择
入侵防护系统部署方式影响流经防护系统的流量,并对入侵防护系统的防护作用和防护范围造成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入侵防护系统的功能,更大范围的提供保护作用,应采用在线部署方式。通常情况下,可采用透明式串联部署,并将入侵防护系统部署在网络关键出口位置。该部署方式不仅能够发挥入侵防护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流量、过滤和阻断非法网络流量的功能,还能更好的发挥系统BYPAASS容错功能,使系统软件或硬件发生故障后依然能维持正常网络通信。但是,还需根据供电局网络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入侵防护系统部署方式。(1)部署在内网核心交换机与出口防火墙之间。采用该部署方式无需改变现有网络及业务模式,还能对内网客户端进行严格的管理、观察客户端的IP,以便准确定位攻击源。入侵防护系统还能防护向外和向内的攻击和流量,而且由于防火墙已经过滤多数非法攻击和流量,流经入侵防护系统的攻击流量更少,系统复杂轻。(2)布置在出口防火墙与出口路由器之间,该部署方式无需改变的现有网络结构和业务模式。同时,部署方式将入入侵防护系统作为最外层防护网关,可有效放于外部攻击流量,入侵防护系统日志会清楚记录外部攻击信息。由于外来攻击流量都必须经过入侵防护系统,因而流经防火墙的攻击流量较少,防火墙的负载更轻。最后,采用该方式部署后,入侵防护系统对对内网客户端的入侵行为防护措施简单,只有事件设置策略,如目的any。该不是方式的缺点也较为明显。如内网客户端访问外网需通过防火墙NAT地址翻译,而无法在入侵防护系统内查询内网客户端的真实IP地质,而只能观察NAT后的地址,造成入侵防护系统无法准确定位内部攻击源,也无法针对不同客户端IP设置入侵保护策略。
2.3系统部署
从入侵防护系统两种部署方式可以看到,入侵防护系统部署在内网核心交换机与出口防火墙之间的优势更多,更适合我国供电局网络安全建设需求。这种部署方式在防放于外来攻击的同时,还能避免入侵防护系统受防火墙NAT地质翻译的影响,对内网不同IP设置不同入侵范湖策略,有效阻断和定位内部攻击行为。例如,供电网可采用透明方式,将入侵防护系统部署在内网核心交换机与出口防火墙之间,部署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该部署方式具有以下四个优点。第一,入侵防护系统设备配置简单,安装更加方便;第二,入侵防护系统对内网客户端管理更加有效,可对内网客户端的行为和流量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第三,可观察内网客户端的真实IP地址,电网运行管理人员也更容易快速查找和定位内网攻击源。第四,入侵防护系统部署在内网核心交换机与出口防火墙之间,系统防护可同时监控和控制内网向外的流量和来透过防火墙的外网攻击流量,系统在监控和管理流入电网系统攻击流量和流向电网外部流量之前,电网的防火墙的访问控制级攻击防护系统已经对多数外网攻击进行了过滤处理,最终流经入侵防护系统的外网攻击流量大大减少,入侵防护系统的负载也更轻,入侵防护系统传输内外网数据的效率显著提高。
3结语
供电局网络安全建设应用入侵防护系统后,系统能够实施主动拦截攻击、木马和而言流量等,避免用户操作时被植入恶意代码,有效的保证了关键系统业务正常应用,净化了局域网使用环境,提高企业生产和办公效率。最后,入侵防护系不仅提高了电网防御能力,管理员的工作量减轻,管理员可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分析网络安全时间,及时发现全局网络安全中存在的不足,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阮俊杰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
引用:
[1]张文明.浅谈入侵防护系统在供电局网络安全建设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3.
[2]莫若节.供电局互联网访问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3.
[3]吕维新.入侵防护系统在昆明供电局网络安全建设中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0.
[4]谢群.昆明供电局综合数据网三层网络架构研究与应用[J].电子制作,2014.
关键词:等级保护;测评;信息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12-60-02
0 引言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作为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基本国策,已经在全国实行多年,各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都深刻认识到等级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在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等级保护分五个工作环节――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监督检查。其中,等级测评是等级测评机构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规定,受有关单位委托,按照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对非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状况进行的检测评估活动,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随着等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等级测评机构的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深入,全国等级测评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测评机构的品质和能力、测评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测评竞争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将不断出现。因此,加强对等级测评机构的合理、有效监管,对提升测评行业质量,保证测评数据公正、客观,以及保障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至关重要。
1 国家层面对测评机构的监管模式
测评工作作为等级保护制度中最重要工作环节,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恃点,其政策导向性强。因此,仅有相关测评技术标准是不够的,测评机构的体系化、规范化管理也是关键。
2009年7月公安部开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目的是探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体系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和经验,保证全国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试点工作主要在浙江、重庆、河南、广东等省市展开。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有关技术标准完成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机构应具备的条件;二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机构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人员管理的主要内容;四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工作规范性要求的主要内容;五是检验并完善测评机构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等。从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国家对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监管模式采用的是能力评估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模式。
从工作程序上分为四个步骤:
(1)各测评机构向设区的市级以上所在地公安网安部门申请,公安网安部门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管理规范(试行)》对测评机构所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提交给上一级公安网安部门报批,并予以受理。
(2)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统一将各地上报的测评机构信息转发给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由评估中心按照《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试行)》对各测评机构进行能力评估。能力评估通过后,由评估中心将能力评估材料递交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审核批准。
(3)各省公安网安部门收到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对测评机构审核的意见及相关证书,下发给各地网安部门。
(4)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在网站上公布测评机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能力评估的内容和要求上,分为组织管理能力、测评实施能力、设施和设备安全与保障能力、质量管理能力、规范性保证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七个方面和基本要求、约束性要求等两个部分。
2 浙江省等级测评机构现有监管模式
浙江省信息等级保护工作一直处于国内前列,2006年就颁布了《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省政府第223号令),并在同年开展了全国等级保护试点项目。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2007年浙江省开始在测评机构管理、测评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初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监管模式。
(1)以社会协会管理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管理模式
浙江省结合实际,政府层面出台了《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管理规定(试行)》,明确了省内从事等级测评工作的单位性质、条件和义务等要素。社会协会层面出台了《浙江省信息安全测评机构资信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实现测评机构资信等级一、二级管理,形成测评机构管理行业规范,变政府由市场参与主体向市场监管主体转变,由管理审批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由直接行政干预向间接宏观调控转变。
(2)建立以行业自律管理为主的监管体系
严格测评机构行业自律管理,测评机构间签署《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行业自律公约》,强化机构自律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测评机构行为和工作秩序。
(3)建立机构统一管理标准,专控审查机构自身及人员能力建设
全省测评机构必须按照“审核标准统一,管理规范标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测评工具标准统一、报告样式标准统一”的五统一规范开展测评工作,并由政府组织机构年审,设立准入准出机制。测评机构的能力审查对测评过程中技术人员行为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程序标准性,对机构业务范围、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要求等给予明确规定,规范申请、审核、查验和推荐流程,组建由公安、保密、密码管理、信息办和安全等部门专家组成的专门审查小组对机构背景、管理水平、资格和技术能力进行量化评价,作为推荐依据。同时,严格规范测评机构工作程序,加强对机构内部管理规范化建设督导,要求健全人员管理、项目管理、文档管理、设备管理、保密制度等各项制度,要求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测评过程记录表单》等测评实施过程文档,完善测评实施规程。
全省机构都已被要求必须获得CMA中国计量认证,并被引导和鼓励去获得CNAS实验室认证、ISO27001认证等。所有从业人员必须获得初级以上“测评师”技术证书,测评工作中持证上岗。对测评从业人员要进行录用考核、备案和背景审查等工作。
3 现有监管模式的不足
在现行的测评机构监管模式中,我们侧重于对测评机构应具备条件(包括审核是否在境内注册成立、注册资本多少、法人资格、公司已有的资质、测评人员已获得的技术认证等)的监管;仅关注机构是否已具有完备的保密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和培训教育等制度,而对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对测评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合法性,有效性问题缺乏必要的考量。
4 对测评机构进行有效性监管方法的探讨
(1)对测评机构的测评大纲实行报备审核
测评大纲应是等级测评机构的整体测评策略性文件,能综合反映不同测评机构从事等级测评活动的经验、知识、测评方法和测评程序。基于对被测评单位的利益保护以及对测评机构的监管要求,测评大纲应具有法律效力,须报公安机关审核备案后使用。测评机构只有按照测评大纲中明确的指标严格检测、测评,其测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被测单位计算机信息
系统的安全状况,为安全整改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南。
(2)对等级测评活动的各周期程序实行监督指导
等级测评流程分为四个阶段:测评准备、方案编制、现场测评及报告编制,政府部门的督导工作须贯穿其中。如,在测评准备阶段,为了避免测评小组成员和委托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影响测评结果的公平、客观、真实,测评机构在确定测评小组成员名单后让测评委托人确认签字,确认书要留档备查,未经确认开展的项目测评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方案编制中,必须明确测评对象、范围、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测评检查表,记录文件要测评双方签字确认,方案和测评过程文档应留档备查。现场测评中,测评小组必须使用可信、安全等级测评工具采集数据,测评工具要向公安机关报备,现场测评要按照检测程序全面检测关键测评项,依据测评标准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政府主管部门应随机驻点督查现场测评过程实施情况。测评报告反映的是被测评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现状,应具有法律效力,报告要使用标准模板,起草过程中测评机构和测评人员应当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保守被测评单位秘密、保障被测单位利益,政府部门有必要明确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来规范其职业道德。测评机构的测评结果直接对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的建设、整改和运营成本,以及对监管部门的行政监管成本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测评报告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测评机构要对自身的测评行为负责,政府主管部门将对机构及从业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予以民事、行政或刑事处罚。
(3)对测评人员实行从录用到离职的全程监督
等级测评涉及用户单位的核心业务系统,是一项高技术的专业安全服务,需要具有一定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测评人员来支撑。管理应进一步加大对测评人员的政治背景、从业背景、专业背景、技术素养的审查力度,建立完备测评人员档案库,考量测评机构测评人员稳定性,重点加大对离职测评人员的管控,明确保密条约,关注人员离职去向。
(4)制定测评机构优劣考量机制,促进诚信服务的企业文化
等级测评的执行主体是测评机构,测评机构的企业文化是否具有凝聚性,企业价值观是否诚信,内部管理模式是否健康,关乎其市场竞争力,更关乎测评机构能否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供安全、客观、公正的检测评估服务。因此,要求测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觉悟,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不能唯利是图。政府部门要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制定考量测评机构优劣评判标准,完善被测评单位满意度反馈机制,建立机构诚信状况、信用状况、评级结果等信息公开机制,将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通过评星评级、市场退出和奖惩机制的建立,鼓励诚信机构,惩戒不诚信机构,增加机构不规范测评行为的风险成本。
(5)规范价格体系,推动测评机构良性发展
等级测评是近两年才兴起的行业,政府要引导建立良好的测评市场价格体系,借鉴其他行业自律的经验手段,避免恶性价格竞争,要保障等级测评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以使得测评机构能朝更专业、更具实力方向发展,充分调动测评机构提升品牌建设、服务工作效率、专业能力、测评人员素质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