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42: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第1篇

[关键词] 高校扩招 金融危机 生物类专业大学生 就业 对策

一、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背景下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1.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规模急剧增长,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突破2500万,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2%,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是212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到2010年将达到630万左右。尤其是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我国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压力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严重影响,造成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相应减少,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加大。新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对大学生就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2.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生命科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前沿学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开辟了崭新的路径,因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总会受到世人关注,这些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读生物学专业。由于过度宣传,生物专业受到热捧,引发“生物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置生物学专业,每年毕业生达几万人,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没有发展到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的规模,造成生物类专业的大学生暂时性过剩,就业形式更加严峻。相对于有些专业,生物专业大学生就业面狭窄,可供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少。

二、生物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生物类专业大学生知识广而不专

从就业方向来看,生物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进入科研机构或中等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但其中相关每一个职位,都基本上有对应的专业存在,你会受到生物制药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的挑战,也会受到园艺园林、植保等专业的冲击。当去竞争同一岗位时,很难占到优势。

2.地区性差异造成中小城市就业率偏低

生物技术行业基本属于高科技行业,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相应的新需求不断增加,这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可能性。中小城市在这个方面的发展则相对缓慢一些。据统计数据显示,生物类专业在就业求职的学生中,有80%以上的人选择在北京、上海及重要的省会城市工作,认为留在大城市对本专业及个人以后的发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机会。以衡水市为例,衡水市就业市场对生物类大学生的需求不大,仅集中在教育行业以及为数很少的酒类、乳品等食品行业,生物制品公司规模小、科技含量低,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

3.生物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生物类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作为理工科的生物类大学生,虽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具备一些专业方面的技术,但是综合素质方面尚有欠缺,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营销理念、人文素质、应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等。在现代企业中,对求职者除了要求专业知识扎实,更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而这些综合素质的锻炼正是被生物类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许多企业将招聘的重心转向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生物类人才甚至其它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物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解决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1.根据自身优势准确定位,未雨绸缪

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生应克服困难,顺利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机会,而不是怨天尤人、丧失信心。应树立不断完善自我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做好初步的职业规划,沿着制定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比如对于有志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在校期间争取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努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其次,要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广泛阅读专业相关文献,为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将来准备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来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良好的教师基本功是在大学期间必须着重培养的;如果对生物产品营销管理有兴趣,除了要学好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外,还应锻炼自己的工作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适当地增加营销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将来的求职中才有可能争取更多更好的机会。

2.考研深造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途径

生物科学专业的科技含量要求较高,因此对于这个学科的学生来说,选择继续深造对于以后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也是有必要的。若要进入本专业的科研院所或生物领域的企业,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而这是大学生在四年本科生涯后根本无法具备的素质,所以,考研也成了生物专业专业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基本上每所大学的生物类专业学生至少80%选择考研深造,考研率都在30%以上。

3.未来的展望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人口、环境、食物、资源与健康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解决这些问题要依赖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目标在2020年,全国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潜力专业,生物学专业的前景还是很令人期待的,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生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激增,生物类专业的大学生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赵楠.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134-136.

[2]高琼,赵海燕.生物科学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就业指导[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33-36.

[3]熊毅,李英伟,李燕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2):56-59.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 意义 措施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新经济形势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高校必须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的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这两个方面虽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直接影响和瞬间转变的,但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准确的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可以向大学生介绍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展现自我的能力;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

2. 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

择业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因此,职业的选择既是对未来发展成才道路的选择,更是对人生幸福的选择。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犹豫不定,走弯路,甚至找不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恰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帮助。

3. 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已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业指导通过对行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就业趋势进行预测,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就业风向标。同时保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供需信息畅通,解决了供需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1、加强就业政策指导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及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的就业规定和学校的具体实施意见。以克服学生择业时思想上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走出择业的误区,消除择业时的困惑、幻想,从而增强择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2、加强就业信息指导

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预测就业动态,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时信息,让所有的毕业生都知晓国家有关政策和人才的需求情况。要将毕业生的表现、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奖惩情况等录入计算机和制成表格,随时供用人单位查阅,向用人单位推荐。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场所,配备相关设备;建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和就业资料阅览室。

3、加强就业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伴随就业指导全过程,要贴近学生就业实际,力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还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框架、就业方向、岗位特质、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等等,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发展方向。

4、加强就业心理教育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心理、急躁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依靠等待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如果不及时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进行调适,就会妨碍正常的就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择业和今后的发展。要结合实际,分析产生这些心理的主观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传授就业技巧、调整择业观念、分析就业形势等各种方式来疏通思想疙瘩,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定位,找到满意工作。

5、加强就业技巧指导

通过技术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择业目标,以便在不同需求形式下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帮助毕业生掌握自我推荐的方式、应聘和面试的技巧,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避免走弯路;再次,帮助毕业生树立竞争意识,以便在求职择业中保持主动。

6、利用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得广大学子更加感性的认识社会,提高了社会认知度,包括对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认知,这对于青年学生定位人生谋求个人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引作用。

7、加强创业指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则是就业之源。通过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在夯实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大学生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样,毕业后就具有了更强的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生也要开阔思路,善于学习,寻求多种形式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表面上是个人行为,其实,它与学校的发展、声誉和稳定密切相关,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师生共同关心的大事。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工作者们应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贯彻“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以“学以致用、人尽其才、择优推荐”为原则,通过“双向选择”,不断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于晓光.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2] 沈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3期

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扩张而出现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探讨或研究纷至沓来。

一、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赖德胜应用劳动力市场理论,从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在于城乡劳动力的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等,其中,“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使得城乡之间的工作转换成本很高,这其中工作接受成本与工作离开成本是次要的,主要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很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在某些城镇地区特别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他们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李琪应用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及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她指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进入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变的激烈,降低就业率;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指出,大学生对企业信息的不完全获得使得50%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利用资本有机理论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其结果是,化工、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增加,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则显的就业困难了。

刘洪银依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所做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通过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方面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其理论分析也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市场供求和市场失灵的不完全信息展开。

三、其他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徐州工程学院院长沈超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角度分别对就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做总量失衡分析时,他首先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就业,其过程和李琪所做的分析研究是一致的;沈超利用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职业搜寻理论把大学生失业归咎于大学生的预期保留工资偏高于实际的市场平均工资,偏高的保留工资会使大学毕业生拒绝诸多的工作机会,增加寻找工作的时间,导致当年就业率降低;依据筛选理论指出,毕业生提供的信号可分为强信号与弱信号。一般而言,学历、专业、学校品牌、性别、是否党员、获奖情况以及体态相貌等都属于强信号;而工作能力、性格特征、人际交往、思想品质等属于弱信号。这便导致对弱信号有更高要求的雇主寻找合适人选的时间增加,也使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增加,在短期内表现为大学毕业后不能尽快就业。在做结构失衡研究时,作者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人力资本的理论进行的解释,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李琪所研究仍然一致;其对人力开发理论的应用是,大学生现在为了避免将来转行所导致的专用人力资本的损失,在初次就业时往往对专业性太强的行业选择的比较慎重,使得大学生在这些行业中的就业呈现出供给不足的现象。

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其他研究

国内关于本命题的相关研究还有:孙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文中从两类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出发,指出大学生偏爱主流劳动力市场却不得不涌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事实,运用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其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出了就业对策。李永东、张婷婷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马金艳、李娟的《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求问题》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周世学、陈士俊和邓蓓共同撰写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从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出发,通过劳动力市场分析指出,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过少,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王厚义、黎金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从需求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角度解释了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问题渐渐进入困境的原因。郝剑琴、王文奎的《强化人力资源社会配置缓解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选取了西安市2007年第一季度人才招聘会为基本样本,结合多方面进一步调查访问,通过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只有在相应的政策引导下和相关的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增进招聘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认识与沟通,协助招聘单位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帮助求职者调整择业方向,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人力资源朝向合理的社会化配置方向迈进。吴宏伟、张国栋的《人职匹配理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罗育超在他的《基于管理学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巧妙的应用管理学的归因理论,也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罗列。

五、综述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般是以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为主,使读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有了以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所使用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再提出对策或是政策建议。从总体上看,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文献更是相继出现,论文和专著都呈现发展的势头,研究也开始更深入,更细致,更向实用性发展。从研究方法上看,一般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法,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见的,另外,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也较多的被采用以获取一些一手的数字信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的成因,尽管许多文章一致性的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或是结构失衡,可是现存的研究却鲜有直接从大学生专业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鲜有去细细的分析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现象,因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难是一个局部问题,只不过这个局部的“面积”大了一点。

参考文献

[1]李琪.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05).

[2]刘洪银.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06).

[3]沈超,宋言东.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4]潘士元,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5]厉以宁.我国中长期就业理论与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1981(06).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39-02

1 引言

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就业出现危机,不仅对在校大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潜在人群,如中学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这一问题,已经影响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不同程度上打击了人们投资与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影响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就业问题一直都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而言,就业不仅是他们学习的目的,也是回报社会的方式;既是社会就业的一部分,又是我国所有就业问题中战略性发展的核心问题。[1]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各级就业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凸现出来的,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如果失业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这一问题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思考。目前社会上存在大批高知识储备、高人力资本存量的新失业群体,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引起了社会的不安,这种状况告诉我们必须采取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特殊的政策来作保障。通过对现有就业保障政策的研究和现有就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影响分析,来探求全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1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理工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上好于文科类毕业生。其中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医药学等专业不论从薪酬看,还是从需求量看,就业形势较好,而文秘、法律、艺术设计、会计学、历史等专业,相对就业较困难。一些综合类,如市场营销等专业就业形势较好,用人单位需求量较大,但毕业生往往又不爱从事这样的工作。而之前就业率、薪酬一向较好的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等专业冈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率直线下滑。

2.2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1)地区失衡:毕业生仍以流向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省会城市为主,而一些西部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较少有人问津。(2)学历失衡: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需求与学校培养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市场上,对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这就造成了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人战愈演愈烈。

3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3.1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我国的产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国有经济,国家一直对国有大公司、大企业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些企业,大都足重工业,从事资金密集型经济活动,比如建铁路、机场等等。这些行业,投资巨大,但带动的就业相对有限。而真正吸纳劳动力的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融资闲难,获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相当有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发展壮大,不能创造众多的就业岗位。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困难与我国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国有大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发展有很大关系。

3.2高等教育系统的因素

从高校角度看,当前的研究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就业指导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高校应当承担的责任。比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就业指导薄弱、就业信息提供不足等。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产业发展的不适。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专业设置陈旧,课程内容老化,导致人才供求的结构性错位。[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入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

3.3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个体的素质与就业观念的差位,像大学生就业能力低、毕业生对薪酬期望过高、盲目扎堆大城市等。同时,就业难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能力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结果,目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源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再就是大学生就业心态不正确,大学生就业“难”,还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4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4.1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作为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要想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发展经济、提供较为充足的就业岗位。在改革开放前期,由于片面追逐经济效益,我们采取的是“高投资、高增跃、低就业”的发展道路。但是,随着“三峰叠加”就业问题的到来,我们必须变经济发展道路为“高投资、高增长、高就业”的模式,在保证经济以较高水平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降低劳动参与率,使就业弹性系数恢复到改革初期的较高水平。努力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是就业增加的根本源泉。

4.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动向。近年来,全国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如:为创业大学生通过低息或免息贷款等方式提供创业资金。对参加各类创业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其培训费纳入政府补贴渠道;凡高校毕业生直接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3]毕业生新办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的独立核算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税。毕业生创办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企业,对其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

4.3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

取消户口限制。有研究认为,相关的人事制度阻碍了大学生流动,缩小了大学生择业范围。要改革人事制度。在短期中,政府应取消户口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塑造市场就业环境,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尽管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大范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但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治本之策。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有的学者研究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制度,从法律保障、政策指导、专门机构的建立等方面考察了国外的就业环境,并指出其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

4.4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调整就业心态,鼓励去西部、基层就业。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丰义新农村的行列中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提升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从劳动力市场供给的角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归因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就业能力的大小与高等教育体制是密不可分的。要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5 结论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变,不仅意味着数量的提升,关键是就业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我们需要树立大众化时期的就业观念。就业问题打破了人们长期保持的大学生“就业精英化”期望,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实现就业观念和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降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高校及个人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斌.问题与消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8):26—28.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原因

一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只看重国家企事业单位,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二是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最终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高校原因

一是高校就业指导滞后,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一,有的只在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高校在就业规划指导方面成就较为薄弱,当代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没有形成成熟的就业观。

二是大学学习注重理论,缺乏实践。当前的大学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这与现代企业普遍要求的经验丰富相脱节。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三)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的发展,国家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各个单位的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不科学、不合理,盲目的追求高学历,这种盲目的用人标准,不仅是对人才的浪费,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刚进公司的大学生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重视实践经验,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这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四)政府原因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人才市场的管理是由人社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还未真正消除。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自身的对策

第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第四,积极创业。当前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问题非常支持,大学生应当把握时机,充分\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寻找搭档,积极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把握市场发展的整体趋势,判断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行业的市场需求是趋于饱和状态还是处于空白状态,找准自己的方向。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所选行业的发展动态,做好跟踪。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才能够正确地判断创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正确地确定创业的目标、战略以及具体选择实施方案,才能够驾驭市场。

(二)高校的对策

第一,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高等院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办学规模、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专业,避免热门专业在同一学校的重复设置。改革教学体制,在教学安排中引入学生评分机制和教学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第二,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要逐步把毕业生就业纳入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突出强调毕业生就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并严格要求高校的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将工作层层落实。大学中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培养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第四,完善和开拓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在维护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和提供更广阔的择业舞台。加强高校与“关系单位”的联系,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用人单位的对策

第一,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第二,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四)政府的对策

第一,依据方针政策促进就业。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据一系列方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就业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第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规范高校招生规模。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涉及人事、劳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受制约的因素很多。第三,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强化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省市建立常设市场,推进建设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机制。第四,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总之,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锻炼,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选人用人标准,政府在就业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和关注,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侯鹏.就业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7年4期,90+92.

[2]唐瑞.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培训,2017年02期,227.

[3]杜璐.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分析及对策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7年02期,187-188.

[4]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7期,88-90.

第6篇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就业知识欠缺。就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教育、经济、管理、心理等多种学科知识,要求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为每位学生提出恰当的建议,引导他们走上与自身素质相符合的职业道路,实现其人生价值。目前大部分辅导员缺乏必要的就业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加之辅导员普遍比较年轻,工作经历比较少,在指导学生就业时,指导形式和内容单一,注重强调学生的考研、考证、提高自身素质等内容,忽视了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引导、职业价值观的确立、国家就业形势分析等重要内容,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有的学生不能正确了解自我需求,盲目签约和解约,还有的学生对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心存疑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有人无业就,有业无人就”的局面。

2.就业工作中投入精力不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服务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日常内容。美国的教育理事会一直强调,学生毕业时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工作,帮助他们在职业上进一步发展,是学生事务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都要求辅导员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不断探索和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在就业工作中切实把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及时、主动、耐心解决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做好就业指导。通过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实际工作中,一名辅导员要带二百名左右的学生,每天要应对大量常规事务性工作,有的辅导员除此之外,还承担党团、行政、教学、科研等其他工作,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从事学生就业工作。加之,部分高校辅导员职责不够明确,针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没有制订科学的监督考核办法,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这些也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就业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3.就业工作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阶段性工作,而成为一项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工程。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随意性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内容形式单一,主要停留在讲解求职技巧、收集需求信息、组织面视等表层工作,只是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暂时碰到的问题,忽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如就业指导课、社会实践、个别咨询等,就业工作的对象也往往主要针对毕业生,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过程,影响了就业工作的连续性。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到四年级才开始重视就业工作,没有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所学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进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另外,由于辅导员更替、新老交替缺乏制度保障,这些都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连续性和针对性的实现,降低了就业工作的实效。

4.就业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高校重视就业工作的实用性,如政策的解释和宣讲,信息服务,技巧培训等,忽视了就业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随着就业制度改革、就业形势变化、不健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渗入到就业当中,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思想道德的缺失。如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就业功利化、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等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时有发生。因此,辅导员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社会发展及就业形势,树立危机意识,为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自觉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辅导员强化就业指导工作能力的对策

1.辅导员要紧跟时展,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指导教师,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只有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辅导员就要在自我要求上下工夫,紧跟时展,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践和活动中去,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加强就业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提供积极的帮助,从而减轻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各种困扰。

2.提高认识,注重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能紧密结合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辅导员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才和就业服务,学生能否成才和就业是辅导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辅导员一切工作的中心和归宿。无论什么工作,都要以此为中心,紧密围绕学生的成才和就业。在我们的学生工作实践中,每个学期开学,都要对学生进行统计和梳理,把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进行汇总和分类,统计学生成绩,输理学生思想,帮助查找原因,同时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同时,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朝夕相处,要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思想、个性、能力等,在日常工作中,帮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只有将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辅导员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与就业,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大学毕业生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毕业生表现在就业观念上的偏差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反映,这种偏差是大学毕业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识错位的表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等重要任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广大青年学生评判是非荣辱提供了标准,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从对大学毕业生的影响来看,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树立了价值目标和道德标杆,是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有利于强调引导大学生“知”与“行”的统一,有利于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问题,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大学毕业生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利于促进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努力做到德才兼备。

4.注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多方沟通,提高就业针对性。父母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老师、同学、朋友所不能取代的。有的事情学生只会告诉自己的父母,却不会告诉老师和朋友。关于就业问题,有的家长在入学时可能就会为孩子谋划好今后的工作方向,而他们的意愿不一定是学生自已的心愿。加之在当前高校中,独生子女人数占主流,而独生子女大学生无论是性格和处事方法,均有别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在就业工作中辅导员不可能完全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态,还必须注重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就业观念更加科学、合理、务实,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会更加准确,也会为今后他们的自主就业做好准备,从而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企业就业;企业就业心态;分析;对策

一、引言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转变大学生就业心态,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是高校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就业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的转变,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挑战,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压力。具体表现为环境、政策、教育、自身等障碍因素。这些因素通常表现出复杂的关联关系,彼此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剖析,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是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重要途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分析

1.从众心理

当前我国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在择业以及就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从众心理,没有主动出击去寻找就业机会,而是盲目跟风报考公务员或者是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考取各种证书,甚至是不惜花费很多财力去报考辅导班。在择业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就业优势的全面客观分析,导致最终错失很多就业机会。而且他们普遍趋向于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就业市场,不愿意投入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工作,即使最终勉强挤入就业岗位,也会发现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残酷的岗位竞争甚至会导致失业,进而不得不进行二次就业选择。

2.自负心理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由于自信心膨胀,心理定位偏高,而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迟迟不能落实就业岗位。具体而言,多数大学生以学历文凭以及各种证书为就业砝码,过高的估计自身价值,在就业时将目光锁定在国企、外企等大企业,完全过滤了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对工资待遇以及工作岗位的要求定位很高。然而,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远高于学历,工资薪酬也并不是与学历和证书挂钩,所以自负心理导致就业定位过高,最终往往会被筛选出局,承受沉重的打击。

3.自卑心理

在中国的大学生群体中,不乏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而又成绩平平或者是存在一定生理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甚至过分自卑,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胜任工作,也无法和别人在就业岗位竞争。

4.依赖心理

多数大学生会寄希望于学校、老师、父母以及各种人际关系,依赖亲朋好友以及老师同学去帮助其开拓就业渠道,然而更多时候并不能通过人际关系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他们在择业时就放弃了自我选择权,完全依靠父母或者亲友好友的意志去选择从事相应的工作,最终因依赖心理而陷入就业困境。

三、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表现在专业需求不平衡,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不平衡等方面,而且市场信息资源不充分,不利于招聘单位把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也不利于大学生抓住就业机遇;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中仍然存在招聘歧视现象,直接侵害了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常见的招聘歧视有学历歧视、性别歧视、身体健康状况歧视等,这就导致很多优秀的大学生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进而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无法鼓起勇气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父母忽略子女的实际就业需求,而将自身的就业期望施加在子女身上,过多的干涉子女的就业,甚至为以自己的意志为子女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限定子女的就业发展方向。

3.学校因素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中心,而且还缺乏全面的就业心理辅导。具体表现为,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无法惠及所有学生,平时也得不到学生的普遍重视,导致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观,甚至无法依据自身实际能力水平来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进而引起很多大学生出现盲目从业心理。同时,由于很多学生对学校的就业心理辅导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而且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落实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导致很多大学生无法正视就业心理问题,就业心理障碍得不到有效的排除。

4.自身因素

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都缺乏对就业市场的全面了解,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在面临种类繁多的招聘信息时往往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了解就业市场情况,不明白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就业方向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而无法有效地过滤筛选就业信息。而且由于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一旦遇到预期目标与现实情况不相符的状况,就很容易形成强烈的心理落差,甚至形成就业矛盾心理,出现焦虑、恐慌的症状,进而影响应聘结果。同时,多少大学生无法正确评估自身的能力水平,没有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求职的失败和挫折,并对就业产生畏惧甚至自卑心理,严重制约了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

四、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增强就业竞争力

强化职业素养教育需要国家、学校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国家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实现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学校需要设置相关的课程,并配备专业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职业素养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及健康的就业心理。

2.着眼未来,设立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在入学时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专业特点来设立职业发展规划,并根据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收获与成长来不断完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就业目标以及就业发展方向,进而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志向、有抱负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需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紧紧围绕职业规划来进行择业,同时不要过分纠结于工作岗位的薪资待遇以及地域优越性等,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在工作岗位实践中施展才华,用更多的工作阅历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3.结合自身条件,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以及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面临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大学毕业生要客观地评估自身的能力水平,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来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切勿好高骛远,要坚持从基础做起,从中小企业入手,以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残酷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大学生的各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论文以大学生就业心态这一关键因素作为切入点,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藉此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优化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从而把握就业发展机遇,为大学生的职业道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严玉菡.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0,16:225-227.

[2]李旭鹏.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教育管理策略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22-23.

[3]马相海.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

22:137-138.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校在近年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国家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有本地特色的政策,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有的政策尚未落实到位,政策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岗位了解不清从而导致就业竞争力下降。为此六盘水师范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知识水平和就业综合素质。

1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统包统分阶段、供需见

面与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阶段。进入新世纪,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大学扩招的实施,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上升为社会性难题。长期就业率不高,徘徊在80%,就业困难学生增多,贵州作为西部省份,近十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明显难于中东部地区。

2 新形势下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办学避免“同质化竞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型升级,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基础,而毕业生择业从自身实际和各地实际出发,合理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则是有效就业难题的关键。六盘水师范学院的毕业生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尤其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更应该抓住机遇,并尝试以创业带动就业。

2.1 用好政策法规

主动了解国家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努力争取各方支持;知法、守法、用法,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要清楚个人的权利义务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2.2 用好学校和社会资源

要主动联系学校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和专业老师等,并保持经常沟通。要积极而又准备的参加各类人才洽谈会。

2.3 用好网络资源

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搜集并有效地处理社会需求信息。

2.4 从实际出发确定就业方向

大学生求职就业,应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就业方向。

2.5 完善自我,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能力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活的工作的一种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对毕业生而言,就是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为其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构想

1.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各高校可以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该机构集教学、科研、测评咨询、实习服务于一体,为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知识、体验真实职业环境、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提供辅导和帮助。

2.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目前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很多是从西方引入的,由于语言体系、中西方文化、风俗习惯、劳动力市场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它们的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相关行政单位及科研院所要从国家、地区的社会实际需要以及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理论设想,采用有效研究方法去揭示客观规律,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

3.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在我国现阶段,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多数是从行政、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等岗位调拨而来,比较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程序的管理,而缺乏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及掌握职业动态、预测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经验,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鉴于目前高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匮乏、人员流动大、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各高校应积极投入,一方面培养专业的师资人才,设立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外聘业界专家,开展咨询、讲座,提升本校师生职业规划素质。

4.拓展和完善职业规划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结合目前高校实际情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可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方法。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2)鼓励学生职业发展社团建设。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组建了职业发展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