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42: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以“生态农产品”为总体品牌形象,重点围绕粮食、畜禽、水产、果蔬、花木、食用菌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制定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把我市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探索出一条品牌强农、营销富农的发展之路。
二、建设目标
到2016年,每个县区培育1-2个有区域特色,产品销售达5-10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2-3个有一定影响力和产业支撑力、销售过亿元的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全市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省级名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等新增15个以上;新增“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识产品230个以上,其中有机农产品5个以上;鼓励农业外向型企业境外注册商标,每县区培育1个以上出口创汇过500万美元的外向型农业企业。
三、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导品牌有序发展
1.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各县区要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实施名、优、新产品的品牌培育;老品牌、老产业提档升级;生态农产品营销推广等三大战略,重点围绕各地特色产品和主导产业,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制订相应工作计划,打响生态农产品品牌。
2.整合优质品牌资源。各县区要整合农产品资源,以“三名商标”(知名、著名、驰名)、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三品一标”为重点,聚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对已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农产品企业,要积极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对同类农产品品牌,要进行整合规范,切实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商标、统一地域标识,形成同一地域、同类产品保留1-2个品牌,改变小、散、杂的现状,避免恶性竞争;要强化地域观念,增强商标意识,把品牌和地域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地域标识商标注册保护工作。
(二)夯实基础,强化主体培育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培育中的主导作用,对有市场、有产品优势的重点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聚力扶持,做强做大;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要予以重点引导,扶持做大做强。沭阳县要大力扶持花木、食用菌、水禽等生产加工农业龙头企业;泗阳县要大力扶持食用菌、生猪、果蔬等生产加工企业;泗洪县要大力扶持优质稻米、水产等生产加工企业;宿豫区要大力扶持粮食、罐头食品和肉禽等生产加工企业;宿城区要大力扶持蔬菜种苗、肉禽等生产加工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大力扶持罐头食品、蔬菜等企业;市湖滨新区要大力扶持水产养殖加工企业;市洋河新区要大力扶持蔬菜加工企业。要扶持企业建立基地,开展订单生产,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基地生产、产品营销和品牌推介。同时,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农业招商,瞄准国家和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来宿投资,为品牌培育提供后续资源。力争通过三年建设,各县区分别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以上。
4.积极培育合作组织和协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区域性产业联合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和协会在品牌培育中的作用,引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力引导和支持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自主创建原产地优势产品品牌,重点培育洪泽湖水产、骆马湖水产、成子湖水产、中扬青虾、戴场岛水产等水产品品牌,泗洪大枣、西南岗西瓜、泗阳鲜桃、洋北西瓜、丁庄大菜、南蔡蔬菜、华冲番茄、吴集白萝卜、茆圩草莓等果蔬产品品牌,梅花青壳鸡蛋、新袁羊肉等畜产品品牌,做响泗洪大米、泗洪大枣、泗阳杨树、八集花生、宿豫凤鸡等地理标志品牌。大力支持专业协会对已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原产地标识的申报。到2016年,每个县区要支持2—3个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成功申报2—3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
(三)狠抓品质,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5.加强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市、县农业部门要充实蔬菜、水产等重点产业推广队伍,大力引导企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推广市场认知度强、效益好的优质新品种,深入基地指导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力扶持果蔬新品种种苗的推广,实行种苗补贴政策,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降低市场风险。在品种的推广过程中,要强化农业质量标准意识,制定优势产业主推品种的地方标准,逐步形成一个品种有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规范,切实提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6.加快品牌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的同时,要根据国内外通行规则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推进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尤其是加快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规划建设,2014年底前,各县区要全面启动有机农产品(水产品)基地建设,每年各县区要分别新增500亩以上有机农产品基地1个。
(四)做强营销,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
7.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强化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对接,设立优质农产品展销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设立农产品营销点,在大型超市设立优质农产品销售专柜,加强与企事业单位食堂、大专院校等农产品消费大户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全力拓展各类电子商务渠道,在京东、天猫商城等网络销售平台开设区域综合性农产品销售店铺,到2016年,各县区在国内主要网络销售平台开设农产品销售店3个以上;大力培育农产品经纪人,以全市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为载体,开展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育和能力提升工程,促进农产品和市场更广泛对接;加强名牌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农业会展活动,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户外等多种载体上推介和宣传品牌,重点在国家、省级报刊和央视上宣传名牌农产品,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充分依托省、市主流媒体,制定实施名牌优质农产品营销方案,力争用三年时间,打响我市优质生态农产品品牌。
8.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重点扶持水产品、宠物食品、果蔬罐头等三大农产品出口支柱产业发展,按照“龙头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临淮、半城、龙集等水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以及新庄黄桃、太平山芋等出口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同时要积极把握国际农产品市场动态,拓展鲜切花、果蔬加工、畜禽产品等出口产业,提高我市农业产业的外向度。
四、强化政策扶持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品牌培育、保护和宣传工作,奖励补贴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和单位。
1.鼓励品牌认证。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江苏著名商标、江苏名牌产品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2.鼓励“三品”认证。对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企业,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和3万元奖励。
3.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对在境外新成功注册商标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农产品企业到境外参加各类展销推介会的,按照摊位费的50%给予补助;对出口创汇过500万元美元的外向型农业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4.鼓励农产品品牌营销。对在天猫、京东等主流网络销售平台开设综合性农产品销售店铺的,按“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网络创业的实施意见”执行奖励;对年销售收入(农副产品)首次突破亿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含粮食仓储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以上奖励不累加重复,以最高一级计奖。所涉奖补资金,市财政承担50%、县区财政承担50%。各地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促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五、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将农产品品牌创建纳入对各地年度目标考核,定期督查,严格奖惩。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共同推动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同时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与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工商、质监、农业、文化、科技、商务、供销等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
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区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区农业品牌建设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是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区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品牌数量不断增多,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但是区农业品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民品牌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品牌建设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品牌弱、小、散、杂、乱,缺乏在全市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农业品牌管理不够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创新模式,强化措施,切实推进我区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和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上档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指导思想。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原则。以优势产品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突出绿色特色产品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名牌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名牌企业群体,带动全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大力推广“两江源”农业公共品牌,发展目标。围绕张关老腊肉、放牛坪土鸡、统景歪嘴李和梨橙、渝盛御兔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全力打造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竞争力,产品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品牌。2015年,发展全国名牌农产品2个、市级名牌农产品14个,申报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认证绿色、有机食品3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现规模生产基地全覆盖。其中,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有机食品8个,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发展市级名牌农产品4个。
三、工作措施
一)根据“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要求,做好品牌规划。牢固树立“创一个品牌、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思想。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全力做好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一是以统景为中心,向周边延伸,打造10万亩柑橘基地,着力培育和壮大“统景梨橙”品牌。二是以“三山”为重点,打造15万亩歪嘴李生产基地。三是以兴茨路为重点,打造2万亩杨梅生产基地。四是以关旱路为重点,打造万亩葡萄生产基地。五是以张白路为中心,打造万亩高山设施蔬菜基地。六是以兴隆南天门为中心,带动年出栏30万只土鸡。七是依托阿兴记,以大盛、统景为中心,建成年出栏800万只肉兔养殖基地。3年内,所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通过无公害认证,凡是没有通过无公害生产的农产品不得上市。
二)采取技术、资金、项目等综合扶持措施,强化品牌培育。一是培育品牌主体。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品牌发展主体,倾力打造农业品牌。二是支持商标注册。加大注册商标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注册,积极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商标意识,加快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快速发展。同时,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出口国注册商标,取得商标国际保护。三是打造知名品牌。依托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产品品牌,培育做强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力争把水果打造成我区农业第一产业,把歪嘴李打造成我区第一农产品品牌。四是增强品牌文化。各品牌主体在创建农产品品牌时,要挖掘利用好地方的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把地方特色文化注入农业品牌中,丰富农产品文化底蕴,提升品牌文化品位。
三)坚持“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导向,促进品牌升级。树立“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理念。抓住主要区域,抓准特色优势,抓牢重点对象,抓实关键环节,引导支持企业按产业带培育品牌,跨区域整合农产品品牌,力争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主打品牌,使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之间相互促进、上拉下推,有效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促进品牌优化升级。对现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要积极提档升级,力争在3年内50%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对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力争升级为有机食品;对现有市级品牌农产品,要支持申报国家级品牌。
四)制定优势产业主推品种目前尚无标准的地方标准,建立品牌标准。一是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做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加快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实行科学、统一、规范化管理,力争在短期内重点内销、外销农产品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重点抓好张关老腊肉、放牛坪土鸡、歪嘴李、统景梨橙、渝盛御兔、兴隆杨梅及嫩南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程制定,做好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制订和推广应用。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监管要求,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结合优势农产品布局,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体系。三是建立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健全完善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推广农业标准的主力军作用。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开展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科学种养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技术培训,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统一品种管理、统一操作规范、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质量要求,加快标准化种植园、养殖园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集中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
五)突出抓好生产源头管理,强化品牌保护。一是加强全程质量监控。加快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备案、农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以及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农产品储运、保鲜、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动态监控,明确质量安全责任,确保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各环节、各阶段都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二是加强品牌农产品跟踪监管。落实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农产品地理标识和名牌农产品标识制度,力争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打牢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三是加强农业品牌保护。定期对品牌农产品进行跟踪监测,对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消费者投诉和擅自扩大、转让、冒用品牌农产品称号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保证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四是严格农业公共品牌管理。要保护好“两江源”放牛坪土鸡”歪嘴李”渝盛御兔”统景梨橙”等农业公共品牌,凡是区境内的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若要使用农产品公共品牌,其产品质量必须达到准入标准,并经品牌拥有者授权,才可免费使用。对农业公共品牌及其产品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贴牌、统一价格销售。
六)全面提高农产品形象和影响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搞好品牌推介。一是加强形象宣传。开展农产品LOGO网上全球征集活动。通过展示、展销等活动,重点推介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扩大知名度。二是抓好节庆活动。挖掘区内特色农业资源,办好统景印盒李花节等系列特色节会,开展“梨橙王”飞鸡”等创意农业评比活动,组织举办周末赶集,参加国家、市、区级各类农展会、农交会等,开展农产品网上展厅和“农—超”农—校”对接,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变“坐销”为“行销”
四、保障措施
放宽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准入制度,实施便捷高效的注册登记服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实行直接登记制,取消注册资本限制、企业登记验资报告,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省名,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省名、市名登记核准条件,开辟合作社登记绿色通道,免除合作社年检手续,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
二、统一认识,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
各乡镇、街道要把培植农业品牌、发展品牌农业作为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把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全力推动农产品品牌战略全面实施,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
增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要特别重视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防止商标的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工商、农业、林特部门要指导帮助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商标注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商标注册,当地乡镇、街道可根据实情况实行补助政策,切实帮助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解决在商标注册和商标保护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积极争创省、市著名商标,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强名牌商标培育力度,将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特色农产品商标,推荐认定省、市著名商标。区政府将根据黄区委发[2008]25号规定对荣获省级农产品著名商标奖励5万元、市级著名商标奖励1万元。重点培育“黄岩蜜桔”证明商标、“东魁”杨梅为省、市著名商标。根据《关于加快黄岩蜜桔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产业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设立“黄岩蜜桔”证明商标、“黄岩东魁”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使用管理基金50万元,扩大“黄岩蜜桔”证明商标、“黄岩东魁”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使用面,打响“黄岩蜜桔”证明商标、“黄岩东魁”杨梅知名度。
五、加大品牌投入,提高产品知名度
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品牌宣传经费,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组织参加农业博览会、举办桔柑节等推介活动,进一步扩大我区农业品牌知名度,着力打造农业品牌优势,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闯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叫得响,占有率高的省、市著名商标农产品,真正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增效增益。
六、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增强市场服务功能
相关职能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加强其信息网络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市场的信息采集、功能和仓储、冷藏等设施的配套服务功能。鼓励倡导设立黄岩著名农产品专营店、网上交易、直供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选择一批高质量、精包装的品牌产品,进入超市、酒店等高档市场,力争品牌农产品进超市达到总产量的20%左右。
七、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农业品牌化工作健康发展
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主动加强市场监管,切实保护农产品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建立健全农副产品商标专用权保护网络,与涉农企业建立商标打假维权工作制度,开展涉农商标专用权专项保护行动,严厉打击侵犯农副产品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涉农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创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八、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每年安排资金用于扶持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上档次、有规模、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九、坚持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创办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重点培育和发展与农民形成紧密利益关系的农产品加工型、市场流通型、种子种苗型、技术服务型、中介组织型等农业龙头组织。采取“公司+农户+品牌”、“公司+基地+农户+品牌”等经营模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重点,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通过资质评估,优先支持实力强、信用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农产品收购环节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
一、品牌农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培育,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东果茶、西蔬菜、中间隆起致富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建立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25个,其中,粮油类72个,蔬菜类234个,瓜果类22个,苗木花卉类41个,茶叶27个,其他29个;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多家,年产值达80亿元,有2家企业被授予“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家企业被授予“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青岛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近20家;认证“鳌福”牌茶叶、“白庙”牌芋头、“移风”牌蔬菜和“金口”牌芹菜等“三品一标”农产品9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2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通过这些成绩的取得,可以看出即墨市品牌农业的发展已开始步入快车道,而且随着以西北三镇为龙头的西部现代农业产区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带动即墨市品牌农业的蓬勃发展。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通过“龙头”组织带动模式,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以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为龙头,通过创新农业科技,把分散的资源通过农业合作社等形式有效整合起来,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以龙头组织对品牌塑造和开发为核心,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例如青岛鳌福茶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指导和带动周边农户开展茶叶生产,实现品牌茶叶区域性发展,年带动户数约120户,年产量1.5吨;青岛白庙芋头专业合作社通过辐射带动,帮助100余户农民实现芋头品牌化生产经营,年产量达1200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按照“有标贯标、无标补标”的原则,适时对通过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操作规程进行修改完善,规范基地的农业生产,指导和推动生产基地的标准化建设,目前已累计建立完善“留村小米”和“华山甜瓜”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38个。同时,着力抓好蔬菜生产基地的“四有”、“五定”建设。“四有”即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有组织;“五定”即定责任人、定监管人、定投入品来源、定生产措施、定管理规范,做到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管理依照规范的制度、质量有统一的标准,产品实施品牌化推销。
三是实施奖惩考核,提高品牌发展和基地认证的工作能效。即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培育工作,并将生产基地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纳入了市政府对各单位的年终绩效考核中,对发展生产基地和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的给予奖励,对产品检测不达标的进行扣分,并设置了农业结构调整奖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奖,对工作突出的单位由市政府进行表彰。通过把奖惩考核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确保品牌农业发展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推广即墨市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品牌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运用网络平台销售信息,广泛联系全国各地客商,并充分发挥优质蔬菜配送中心的营销作用,针对现有的品牌农产品展开市场营销,在全市建立优质蔬菜直供店7处,每年蔬菜配送量达到2.8万公斤以上,并同北京佳世客等大型超市建立农产品购销合作,为即墨市优质农产品进军大城市和大型超市开辟了道路。
五是注重品牌宣传展示,拓宽农产品品牌营销渠道。通过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专题报道、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强即墨市农业品牌。为推广和拓宽即墨市农产品品牌销路,先后组织即墨市多家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各级农产品交易会和农产品团购直销推介会等推介、交易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取得的经验和建议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研发、营销等多个环节,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必须合理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调整品牌结构、弘扬品牌文化。
一是要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品牌农业,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基础。要结合和依托特色产业板块基地建设,通过制定农业标准化技术规范,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行农产品质量监测,做到生产有标准、过程有规程、销售有标志、质量有监测,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夯实农业品牌发展基础。
二是要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品牌农业开发、经营的主体与核心。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扶持市场潜力好、加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定的服务与销售合同,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是要积极认证“三品一标”。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既是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申报名牌农产品的基础条件。要鼓励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依托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开发绿色食品,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对达到地理标志登记条件的产品,积极组织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申报登记。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农产品认证以来,到2005年年底,对2400多种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并为农产品初步实现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各地的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着认识程度偏低、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实施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不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
1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观念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对于泱泱中华而言,仅靠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持续的全民绿色教育,在全体国人心目中树立牢固的绿色营销观念。
(1)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自觉地接受绿色农产品,抵制非绿色农产品。
(2)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觉地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自愿采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3)加强对营销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使其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转,尽量减少绿色资源的浪费;自觉采用农产品绿色包装与绿色广告,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管理观念,加强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扶持激励、监控管理。
2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营造农产品绿色环境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重点是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关注工业对绿色农产品基地造成污染,杜绝工业企业转移到绿色农产品基地,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构成威胁。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农业产业
发展绿色农产品,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外向化方向发展。
(1)调整绿色产业布局。按照生态绿色优先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分区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努力扩大优势绿色产业比例,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2)培植绿色拳头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逐步集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绿色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这需要在开展绿色科技培训、推广先进绿色技术、组织标准实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1)迅速改变目前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破”、“散”的状态,对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全面落实政策,使他们生活有保障,从而能扎根农村作贡献。
(2)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励政策,对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予以重奖。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培训及“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深化农业结构、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4)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5实现绿色农产品标准国际化,规范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
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农产品涌入我国,冲击农产品市场,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
(1)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残留物标准等),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使标准国际化,并得到其他国家与组织的认可。
(2)建立和完善国家统一的、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认可的权威性,并以此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3)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以确保标准、管理的统一化,并迅速将标准、管理手段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争取其他国家的认可。
6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
(1)做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市场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农业产业特色,既要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出发,又要注意发现和引导带有苗头性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工商、贸易、农业等部门,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区别不同产地的产业规模、交通条件,按照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的要求,研究制定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规划。
(2)培育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实力和发育水平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包括经纪人队伍、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结算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以“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绿色农产品市场运作网络;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大力培育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辐射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新晨
(3)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市场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市场运行和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积极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逐步改变摊位制对手交易模式;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市场内部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内部网络系统,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4)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申报,获取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加大绿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以品牌拓市场,抓品牌促规模;按照“创名牌、树形象、拓市场、增效益”的要求,组织各地绿色农产品参加各级的评优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农博会、农展会等,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把推进绿色品牌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的标准化管理统一起来,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的品牌附加值。
7参考文献
[1]张芳,袁国宏.关于绿色营销的几个关系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1(11):146-147.
[2]严立冬.生态紧迫性与绿色食品营销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81-86.
【关键词】农产品 品牌构建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农产品市场已经告别了短缺时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层次已经大幅提高,高品质、高质量和高品牌的农产品逐渐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对象。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方式也开始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向服务竞争和品牌竞争转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已经成为改变农产品形象,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必经之路。
品牌是维系生产者与消费者良好关系的纽带
品牌建构有两大作用。一方面。品牌建构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品牌是一种文化,品牌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经营理念的综合。在品牌形成之前,企业发展之初,在管理者的领导下,全体员工为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而奋斗,深刻反映了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意愿。在品牌形成之后,整个企业管理层会以维护企业品牌为根本目的,而加强企业员工内部的凝聚力是维持品牌的一个基本保障。所以说,企业品牌的建构具有多重效应,既能够创造完整的企业内部文化系统,又能够创造更具人性和文化意蕴的产品,使品牌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发展,使品牌更具有活力、更具生命力。
另一方面,品牌建构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通过对人才的争夺表现的淋漓尽致。哪个企业的员工素质高,哪个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就能够获胜。在当今的人才市场上,高素质的人才对企业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薪水待遇只是一个方面,已经不是最具决定性的要素,而企业品牌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品牌能够吸引到高素质人才,同样高素质人才能够加强企业品牌文化的建设,企业员工的素质是品牌经营的立足点,是品牌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所以企业要注重对人才的管理和培训。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与企业文化共同发挥作用,农产品品牌体系的构建更是离不开人才与企业文化。因为,品牌能够向消费者传达一种有价值的信息,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变相的增加了消费者的利益。任何一种商品交换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和信任,而品牌的建构正好能够达到这种功能。有针对性的构建有价值的企业品牌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农产品是生活必须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已经转化为绿色的消费模式。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农产品成为消费者的一致选择。然而当今的农产品市场可谓“龙蛇混杂”,农产品究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无法得知,购买到安全的蔬菜也成为了一种奢求。而品牌的建构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更能够决定农产品生产者的核心利益。
中国农产品品牌建构存在的问题
消费者和生产者品牌意识薄弱。农产品和其它普通工业商品存在着很大不同,消费者在消费这两种商品时往往有不同的偏好,对农产品没有品牌要求,潜意识里认为农产品基本上都是同质的。在消费者品牌意识薄弱的大背景下,生产者往往没有意愿去经营品牌,从来没有把品牌建设看作是影响自身发展的无形资产,更不懂得品牌背后所隐藏的神秘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生产者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日益强烈。因此,生产者如果不变革以往的销售思路,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有待构建。农产品品牌的建构需要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做支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品牌的建构很难实现。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诸多农产品安全标准,但是,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时效性仍然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另外,产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和复审周期相对较长。以农药残留项目为例,中国农作物除稻米有少数专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之外,同类作物大多使用同一标准。而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对不同作物都有各自的限量指标。概括而言,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标准化水平低。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设备和技术,地方农业标准与省级和国家级脱钩,与国际脱轨;其次,科技投入水平低。在农产品的检测、生产、包装、冷藏等关键技术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最后,应用率低。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之后,很难付诸实施。
品牌建构的法制环境缺乏。法制环境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有关品牌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当滞后;其次,诉讼成本较高,根本原因在于,相关的执法程序比较复杂,执法效率低下,从而造成了侵权者的侵权成本偏低,而被侵权者的诉讼成本偏高的局面;再次,行政性垄断阻碍了品牌的创造,为了保护地方品牌,有些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排斥和打击国外品牌,品牌来源于竞争,阻碍竞争就等于切断了品牌建构的原动力;最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培育有利于农产品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往往对农业行业协会和普通农户进行培训和引导,而中国在这些方面尚需完善。
科技人才缺乏和技术基础薄弱。中国实行的是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但是,农业领域人才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尚没有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机构,很多从事农业工作的人都是自学成才。另外,技术基础薄弱也是阻碍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很多工业品都实现了网上交易,建立了网络交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消费者可以了解到关于产品的各项信息,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农产品品牌的建构完全可以参考这个思路,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培育农产品品牌。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己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一套电子商务平台,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加以利用。
促进农产品品牌建构的政策建议
以农产品质量推动品牌建构。农产品质量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生产者最应该保障的。质量属于产品本身的内在因素,品牌属于产品的外在因素,内因决定外因。国际上任何一家知名的品牌都是把质量当做企业的生命,以质量的提高巩固品牌的市场地位。质量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多维范畴,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所以说,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能否提供绿色的农产品成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取胜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消费者处于消费心理恐慌的状态,因此,此时是以农产品质量为抓手进行品牌建构的最佳时机。
以品牌文化意识为加强品牌建构的原动力。目前,中国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品牌意识都比较薄弱,只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品牌意识,才能够促进产品品牌的建构。为了塑造有利的品牌文化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原有的企业制度模式;二是培育农业企业家的精神文化,这是品牌建构的基础;三是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文化理念,然后将之本土化,为品牌建构服务;四是创新自身企业文化,在结合自身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创新文化的内涵,加强对企业绿色管理理念的认识,促进绿色生产。
以系统性作为构建企业品牌的根本目标。构建农产品品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可以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品牌规划阶段、品牌创立阶段、品牌培育阶段和品牌扩张阶段。品牌规划阶段包括五个方面:农产品的选择;产品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分析;根据自身优势制定品牌建设的具体目标;客户群体选择;最终的品牌定位。农产品品牌创立阶段包括农产品品牌注册、农产品品牌识别系统的设计、农产品品牌产品上市等内容。品牌培育阶段具有以下特点:农产品质量标志开始形成;品牌提升价格竞争力;品牌联想美誉度形成;品牌知名度提高。在农产品品牌扩张阶段,企业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了巩固品牌的市场地位,开始进行品牌保护、品牌延伸、品牌连锁、品牌扩张等品牌经营活动。
以政府作为推动品牌建构的推动力。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了品牌发展和建设的推动者和组织者,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农产品品牌建设很难开展。以地域性品牌建设为例,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许多非常有特点的地域性品牌,把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与地域名称联系起来,能够向消费者展现农产品的特点。目前,“砀山梨”,“哈密大枣”、“清光瓜子”等地域性品牌已经享誉海内外。地方政府不仅在品牌建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在品牌保护方面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对那些假冒伪劣,盗用他人商标,损害商标持有者权益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关键词】 农产品;区域品牌;品牌建设;研究综述
有效地建设区域品牌,实现区域经济与企业品牌双赢,既是区域品牌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企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从现实来看,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和推进农业品牌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性发展思路;从理论上看,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区域营销和品牌营销理论,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我国围绕区域品牌的相关研究从最早的2002年(陆国庆提出的区位品牌)开始,至今已有10年之久。而对于农产品方面,本人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152篇。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与属性特征,主要从产业集群、区域特色、品牌拓展三个角度出发;二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机理与实施策略,生成机理包括形成条件、行程过程和建设主体以及建设模式,实施策略主要涉及品牌传播与保护、品牌危机管理等具体研究。三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实践和实证分析,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产品或具体的区域进行的案例和实证分析。
一、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和属性特征
1、基本内涵方面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理论一直落后于实践,首要体现之一就是专业术语未统一。例如,陆国庆(2002)率先提出“区位品牌”的概念,此外,还有“地域农产品品牌”(郭红生、韩国明和石晓东),“农业区域品牌”(周发明和朱玉林、康文星),“农产品区域品牌”(刘丽、周静和郑锦秋);称之为“产品区位品牌”(陈建光、霍彤和王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而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的研究中,基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
一方面是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提出。如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化,以行政或区域中心为辐射,以龙头品牌为带头,促进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增长(刘丽,2006)。还有从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区域品牌的关系中,指出农业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的重要载体(朱玉林等,2006)。
另一方面是从区域特色的角度提出,农产品区域品牌指拥有如独特的自然资源及传统悠久的养殖方式、加工工艺(郑锦秋,2008),长期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积累(李亚林,2010)。
此外还有从品牌拓展的角度出发,如学者林敏(2010)认为产品区域品牌实质上是一种品牌标志,代表产品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区域形象的认知,以地理标志为主,包括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产品标志以及有机食品标志等。肖阳等(2010)指出区域品牌是区域内的产业形象和共同品牌,马清学(2010)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在该区域形成的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所有品牌的商誉总和。
2、农产品区域品牌属性特征方面
目前理论界针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性所持有的观点并不统一,沈鹏熠(2011)研究指出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公共性、非排他性、外部性、规模效益性、多主体性等多特征。还有为四要素观点(易亚兰等,2010),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具有产权模糊性、具有铭牌效应和从众性。此外,胡正明和蒋婷(2010)提出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只有在具有核心竞争的产品优势基础上才行,其本质属性是区域和产品的不可分离性。通过总结文献发现,其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区域特色性、准公共物品性、品牌特性。
二、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与建设培育
1、形成条件方面
何吉多(2009)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条件包括产业集群竞争力、软硬环境竞争力以及区域资源整合营销,其中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内在动机、加速器和剂。马清学(2010)概括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市场需求、品牌传播。胡正明和王亚卓(2010)提出三大条件,即产业优势(包括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农产品集群,区域环境(包括政府和行业协会等软环境和基础设施、交通等硬环境)。沈鹏熠(2011)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条件包括各种主客观条件,主观即创牌意识和服务意识,客观即自然资源和产业集群。
2、形成过程方面
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陆续提出一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模型,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形成的内在规律。何吉多等人(2009)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主体通过整合营销的方式,遵从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一四阶段路径。胡正明和王亚卓(2010)建立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与成长模型,分为区域特色农产品农产品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成长品牌稳定发展/区域品牌消亡四个阶段。沈鹏熠(2011)提出了四阶段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体系,即阶段一(区域资源优势特色农业经济与产品优势农业产业)阶段二(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农业产业集群)阶段三(龙头企业品牌)阶段四(农产品区域品牌),遵循农产品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路径。王军(2014)提出了区域特有农产品品牌整合框架,将区域农产品品牌分为潜伏阶段、形成阶段和成长阶段三阶段。
3、建设培育方面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培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行政推动、文化融合、质量管控、社区自治等共同作用。
建设主体方面:农产品区域品牌应在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集群为载体,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院校、新闻媒体等组织的共同推动。具体如下:其一,政府主体。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应是最重要的建设主体。如郭守亭(2005)认为各级政府应从统筹规划、制定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树立农业科技示范、提高服务能力等方面来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李银兰、沈翠珍(2008)指出,政府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组织者、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者、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者以及宣传者和保护者。温如春(2010)认为政府除提供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外,同时又是农产品安全、检疫、农业技术标准化等制定与实施的管控主体,且负责产地形象宣传、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其二,其他主体。黄俐晔(2008)提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也应当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主体。易亚兰、向朝阳(2010)强调了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提出了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龙头企业“四位一体”品牌构建模式。
建设模式:周发明(2006)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产品的独特质量要求出发,指出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可以从经营主体、质量标准体系、政府职能、品牌宣传、品牌管理等五个方面入手。雷银生、沈翠珍(2007)认为,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要在创设自然环境、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独特产品品质等方面建立区域品牌的独特形象。马清学(2010)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分为独特创新的科技、特优自然资源、农业旅游、历史文化四种类型,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的独特品牌优势。姚春玲(2013)认为,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措施在于产业集群,包括建立“政、产、学、研”互动机制;依托产业集群在伞品牌下培育子品牌,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和资产价值。
三、实证案例研究
除了上述宏观的理论研究之外,学者们也进行了微观的实证和案例研究,如某农产品区域品牌或某些省市地区的区域品牌建设情况等。近几年的有罗高峰(2010)从政府整合品牌生态系统的视角,讲述了浙江省景宁惠明茶品牌的整合案例。林伟平(2010)以浙江宁海望海茶品牌产业化模式为案例,通过对茶叶区域品牌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品牌的发展方向、公地悲剧、柠檬市场、龙头企业的发展等)的研究,指出茶叶品牌进一步区域品牌化对策包括明确主体、规范品牌授权以及实现区域品牌从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过渡。王国栋(2011)在对山东蔬菜品牌建设归纳的基础上,指出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曹长省(2013)总结了日本、法国、荷兰等世界农业强国的经验,并提出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启示。冯云(2013)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在总结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区域品牌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对策。
四、述评
相关研究论文从2002年开始就一直陆续发表没有中断过,学术关注度保持增加,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总结发现以下特点:第一,总体成果数量比较多,但质量总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偏少,只有70多篇。第二,各大学者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都是从宏观方面来进行的,如内涵、建设主体、形成条件、形成路径和培育等,没有在这个大范围下进行更具体的研究,如到底应该怎样去具体建设、以什么为标准来建设、如何防范搭便车、如何评价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等这类的研究文献还比较稀少。第三,虽然宏观研究多,但是对区域农产品品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概念性研究明显不足,理论框架短期难以建立,尚未形成系统的相关理论框架。第四,研究人员以高校教师为主,只有极少数政府部门涉农干部参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而且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区域品牌及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相关理论落后于区域品牌建设实践。
因此,未来的研究或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走的更远更深:一是加强规范化,如对基础性概念问题的研究,建立起系统化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理论框架;二是加强科学化,建立宏观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如从区域农产品特性出发、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明确建设主体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区域品牌建设标准;三是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大轮廓下的小细节研究,如从消费者偏好的角度出发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偏好、区域风险规范;四是理论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如农产品区域品牌定位、区域品牌传播管理特别是网络平台的宣传以及品牌生命周期管理等;五是关注农产品品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建设机制和不同主体具体分工以及整体配合方面,理清农产品品牌管理中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形成合力建立一套农产品品牌协同管理机制,避免搭便车。总之,既要深化拓展理论,研究更加具体深入而不是浮于表面。又要使理论研究面向实际应用,更好地指导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 陆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2(5)25-27.
[2] 郭红生.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文化营销[J].商场现代化,2006(11)34-35.
[3] 韩国明,石晓东.自主组织理论视角下地域农产品品牌的有效维护[J].财会研究,2009(23)78-80.
[4] 周发明.区域品牌及其在农产品经营中的运用[J].全国商情,2005(12)39-42.
[5][12] 朱玉林,康文星.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需求与供给分析[J].求索,2006(7)35-37,35-37.
[6] 刘丽,周静.基于产业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6(11)52-53.
[7] 郑秋锦,许安心,田建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及建设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2)88-89.
[8] 陈建光.科学谋划农产品区位品牌是现代农业商品化的选择[J].农民致富之友,2009(2)3-5.
[9] 霍彤,王旭.农产品区位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行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24(5)16-20.
[10] 崔茂森.高端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制研究[C].2011年管理创新、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国际学术会议.武汉:武汉大学,2011.
[11]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0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2)3-20.
[13] 李亚林.湖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现状、原因及发展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10)66-69.
[14] 林敏.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5] 肖阳,谢远勇.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区域品牌培育模式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2010(6)26-30.
[16] 马清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4.
[17] 沈鹏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及其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9(32)588-591.
[18] 易亚兰,项朝阳.浅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原则[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6-39.
[19] 胡正明,王亚卓.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成长路径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64-68.
[20] 何吉多,朱清海,李雪.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生成机理研究[J].乡镇经济,2009.25(1)103-107.
[21] 王军,李鑫.区域特有农产品品牌整合的政府行为研究―以长白山人参品牌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4(5)21-26.
[22] 郭守亭.对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61-64.
[23] 李银兰,沈翠珍.政府与地方特色农产品产地品牌塑造[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9(3)109-111.
[24] 温如春.建立强势区域性农产品品牌促进湖北农业的发展[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03(1)89-92.
[25] 黄俐晔.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基于主体、机制的角度[J].贵州社会科学,2008.4(4)97-101.
[26] 周发明.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J].经济师,2006(12)235-236.
[27] 雷银生,沈翠珍.农产品地区形象识别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7.1(9)87-88.
[28] 姚春玲.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5(3)318-321.
[29] 罗高峰.农产品品牌整合中的政府角色研究―以浙江省景宁惠明茶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4)75-79.
[30] 林伟平.茶叶品牌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以浙江宁海望海茶品牌为例[J].中国茶叶,2010(2)4-7.
[31] 王国栋.山东蔬菜品牌建设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1(22)226.
[32] 曹长省.国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启示与中国创新[J].世界农业,2013(5)18-22.
[33] 冯云.基于产业集聚区的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9)211-212.
[34] 田云章.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综述[J].农机化研究,2013(8)232-235.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业组织化、产业化、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做精、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区实施农业“工程”。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型专业农民,使其成为农业发展和农业新技术应用的主体;培育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并培育形成一些有相当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以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是培育扶持1000名新型专业农民;二是培育扶持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培育扶持30家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四是培育打造5个市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商标)。
三、主要措施
(一)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抓手,培育扶持新型专业农民。
1、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和“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内涵,提高培训质量。重点利用区农业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训基地,对农民广泛开展专业基础和实用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广大农民更新思维理念,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各类新型专业农民,鼓励并扶持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业加工和农业服务业,积极创办合作农场、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
2、全区每年计划培育扶持新型专业农民300-400名,三年内培育扶持新型专业农民1000名以上。对从事规模经营的新型专业农民,可优先获得政府强农惠农政策、优先获得免费培训、优先获得规模经营权、优先获得农业部门“科技入户”指导和定点式、定位式跟踪服务。对优秀新型专业农民予以表彰、奖励。
3、努力培育专业农民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人,积极挖掘乡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积极进取、勤劳致富。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用新思想、新观念武装头脑。
(二)以加快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为目标,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1、在发展方向和形式上,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增强合作社的生命力,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和适度规模经营,并坚持参与兴办主体多元化。通过村级组织和村组干部组织创办;从事优势产业的专业大户、农村能人牵头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领创办;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引导技术人员参与创办等形式,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技术、资金、网络优势,扶持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
2、在合作层次上,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成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带动作用,积极吸纳各种人才。鼓励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投资参股、挂职指导等形式参加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3、在内部管理上,农业部门要加强指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并作为合作社享受政策扶持的重要条件。积极引导、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协会向合作社转型,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逐步实现产权明晰化、管理民主化、财务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经营效益化的目标。
4、全区计划花三年时间重点培育扶持10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品牌建设、社员培训、标准化生产、信贷扶持、销售渠道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对新组建的、吸纳成员在15人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工商登记注册和农业部门验收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2万元。对经营业绩良好、管理比较规范、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合作社,要安排资金进行项目扶持。
(三)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重点,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
1、多途径多元化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起点高、上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利用其先进的农产品贮运、保鲜、加工、包装新技术,实行原料生产基地化、区域化,使之成为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二要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三要整合资源兴办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我区工业经济特别是各镇(工业区)的工业优势,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各镇(工业区)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内容,创办独资、合资、合作等各种类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引导、培育成为“产前、产中、产后整体经营,多种经营主体利益均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区、镇财政部门应积极安排专项资金,为龙头企业在品牌创建、质量认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金融部门要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农业贷款;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要充分发挥作用,为农业生产解决资金困难;并探索用土地经营权和多年生作物为抵押的方式,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级农业产业化项目优先向农业龙头企业倾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及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
3、全区每年计划培育扶持农业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10个。对开拓我区农民致富途径成绩显著的龙头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对新引进的注册资本在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科研、精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五年内按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给予45%的奖励;对新引进的其他农业企业,五年内按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给予35%的奖励;对区内新认定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年内按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给予45%的奖励。
(四)以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为核心,培育打造知名农业品牌。
1、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夯实农业品牌化基础。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
2、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培育扶持银龙蔬菜、皇母蟠桃、阿强羊肉等为代表的主体品牌,并加强品牌宣传、维护和推广,提高我区农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转。
3、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增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要特别注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
4、全区花三年时间,计划培育打造市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商标)5个。对新获得国家级品牌称号的企业,从获得品牌称号起,以认定年为基期,五年内对其每年的增加值、营业收入与基期相比实现的增量部分形成的区地方财力奖励45%;对新获得市级品牌称号的企业,从获得品牌称号起,以认定年为基期,五年内对其每年的增加值、营业收入与基期相比实现的增量部分形成的区地方财力奖励35%。对获得市以上的知名农业品牌或商标(如国家驰名商标、上海市著名产品、上海市名牌产品等),除给予一次性奖励外,在全区大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