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42: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城市发展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定位、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013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准绍兴县、上虞市撤县设区。绍兴市市区范围由原来的498平方公里,扩展为2942平方公里。在此背景下,绍兴市政府于2014年初编制了《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该纲要的及时制定,为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新形式下的城市定位,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制定《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的重要意义
1.1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
《…纲要》按照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结构合理的要求,将城市功能形态布局确定为“一轴两带”:中部城镇发展轴、北部产业发展带、南部生态休闲带。
三条轴带的确定,非常明确的指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东西串联,一体发展。
现状柯桥区、越城区、上虞区均为南北向狭长型地域,《…纲要》确定的南、北、中三条轴带有效的串联了三个区,使城市在空间上更加紧密的联系。
北部产业发展带意义:采用集中紧凑发展的原则,越城区北部东到西,东北柯桥开发区,上虞区北西部加快开发,建设一体化的滨海新城,改变土地布局松散状态,提高产业集聚集约程度和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城市产业的集中度和城市的辐射能力,成为接轨长三角一体化的现代产业大平台。这是“城市产业”发展方向。
中部城镇发展轴意义:中部城镇发展轴串联了三个区现有的建成区,是一个城市化提升优化的区域,现有基础设施先进,是发挥中心城市要素集聚优势,整合资源,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区域。《…纲要》明确要求三区有机结合,有效利用建成区现有的优势加快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连接。这是“城市生活”的发展方向。
南部生态休闲带意义:绍兴市南部多为山区,不适宜现代化都市区的建设,也不适于工业发展。绍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南侧山水优势明显,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是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生命健康产业的宝地。《…纲要》提出的保护水源涵养区,保护基本农田,形成功能复合、人气集聚,并与绍兴城市呈现拥抱衔接态势的名城―名山―名水魅力空间带为城市南部的发展也明确的定义。这是“城市休闲”的发展方向。
三条轴带横向发展的确定改变了原有三个区各自南北竖向发展,各自为政的发展思路,使城市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发展空间和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三城”变“一城”,意义重大。
1.2为推进大城市的构架起到了指导作用
《…纲要》确定了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三片、一江两岸”,指明了近远期大城市的构架基本。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已于2012年获国务院批复,该规划城市范围为绍兴市和绍兴县(现柯桥区)。《…纲要》考虑了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和规划期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城三片”,即中心城市由主城片、上虞片、滨海片三片主要城市建设区。这既保证了原有城市建成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也完善了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建设要求。
而新提出的“一江两岸”指曹娥江,以及曹娥江两岸纵深地带。曹娥江是绍兴的母亲河,也是未来城市从“镜湖时代”迈向“海湾时代”的核心要素,曹娥江两岸是未来绍兴城市空间拓展的机会用地和最佳载体。
如果说“一城三片”是今后10年至20年的城市的发展框架,那么“一江两岸”是城市未来50年、乃至100年的发展框架。
2.对城市定位的分析
2.1城市定位的变化
绍兴市21世纪初的城市定位:长江三角洲南翼以酿酒、轻纺、电子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著名旅游城市。《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描述的城市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纲要》确定的城市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生态宜居水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定位的变化不光是城市自身发展和时代特色的表现,也是行政区划调整的直接结果。绍兴市的城市定位由最初的强调酿酒、轻纺、电子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向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转变,由强调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的生态旅游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变。
《…纲要》中的城市定位既符合了全球化的大环境,也突出了自身最有价值的特色。在多年的城市建设更新中,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有效保护,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有3000年历史的越都当之无愧,这是绍兴城市的本源。在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的今天,生态宜居已经是21世纪人类的共识。建设江南生态宜居水城,“江南水城”是特色,“生态宜居”是目标,是城市下决心治理污染和重建水城的期盼。城市建设的成就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柯桥轻纺城持续繁荣,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规模,镜湖新区正在崛起,滨海新城初具雏形,上虞浙东商城愈发成熟,城市建设框架正在形成, 2013年市区GDP已居全省第三位。这些都使绍兴向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迈出了有力的脚步。
2.2与周边城市定位的差异化比较
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中的城市定位分析。
城市名称 城市定位 备注
南京 发挥沿江港口、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省会
苏州 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的紧密对接,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地级市
无锡 充分发挥产业、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地级市
杭州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杭州都市圈。 省会
宁波 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 地级市
绍兴城市能级和无锡、苏州、宁波相当,所处的区位也相近。当和无锡一样撤县设区后,其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等各方面都产生了质的变化,完全有资源和基础成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 “水城”是区别与其他中心城市的最大特色。
3.对城市发展方向的分析
3.1 城市产业发展的目标――产业重构
《…纲要》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核心内容就是产业重构。产业重构指对企业现有业务单元进行调整,及可能的横向纵向扩张。对一个城市而言,产业重构就是确定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保持原有纺织、机械、黄酒、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并构建全国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这是传统优势产业的重构。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高教科研、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生产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等生活业,这是对现有新产业的重构。重点发展生命健康、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对未来新型产业的快速构架,是对原有城市产业的结构性重构。
《…纲要》通过对传统产业、现有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三重重构,使城市产业结构整体合理和有延续性,更能支撑绍兴城市的发展。
3.2 城市总体发展的目标――城市融合
三条轴线是绍兴城市在三个维度和三个方面进行了东西向的有效融合。城市产业重构和城市融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中心,在《…纲要》指导下,使目标、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融合。《…纲要》着眼于产业的融合发展,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立统筹发展的城乡关系,实现共享同一个城市,实现城市的真正融合,这就是《…纲要》的最大意思。
结束语:绍兴市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绍兴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区域形势变化特点,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把握,培育地方特色和优势,实现经济利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建设融合的一体化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于沐琳,田也壮,马春野.城市发展战略空间理论及其诊断模型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12(24):116-119
关键词:生态规划;城市规划;融合;生态化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建设和生态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生态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更多是关注城市整体的建设条件和区域间的空间配置,是一个空间资源分配和管理的过程,极少考虑环境问题,因此导致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出现了相背离的情况,城市的建设难免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生态环境的恢复又会对城市建设产生一定的阻碍。如何才能促进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巧妙融合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水平和质量呢?
1 从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角度谈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整体方向和发展趋势。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有长久的发展历史,理论建构趋于丰富,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城市规划理论,不仅包括有关城市建设的构想,还包括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规划细节,在城市规划理论建构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城市的建设未来,并对城市今后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向有一个大概的说明。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建构,是符合现代大众的心理诉求,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仅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旨在促进现代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和谐统一。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必须要与生态规划的理念和运用协调统一,形成统一的发展方向,摆脱传统意义上城市规划高于一切的理念和想法,促进传统城市规划的转型,推动现代城市规划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增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吻合度,并相应地找到二者的区别加以区分,解除误解和分歧,强调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价值。总之,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不仅是传统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更是现代城市发展条件下生态理论的发展要求。总之,从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角度看,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是必然的。
2 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谈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是城市规划生态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城市规划生态化,是现代社会对城市建设提出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重要理论不仅能够进一步地指导城市建设和规划,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规划生态化是现代城市价值观的具化,能够直白地体现出城市规划的生态理念和生态价值,并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够提高对城市生态服务系统的重视与关注,提高生态规划的倡导性和号召力,积极改变社会大众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强化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与此同时,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看问题,要想促进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就需要充分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积极为城市规划出谋划策,并有效结合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建设的方向,注意整个社会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综合性和交流性,动态渐进地推动整个城市生态化的进程。总之,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看,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是必须的。
3 从生态价值取向的角度谈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是生态价值取向的必然趋势和方针策略。生态价值取向,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普及地越来越广泛,基于生态价值取向的生态规划,带有明显的价值观的思想印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走势和发展要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环境的净化和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生态价值取向为依托,坚持生态规划的理念和措施,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态发展要求,符合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整体走向。如果没有生态规划,城市规划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要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进行强度融合,形成系统性的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齐头并进,以生态规划的理念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以城市规划的思路提高生态规划的有效性,弥补传统城市规划的不足和缺陷,强化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推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生态价值取向去衡量现代城市规划,就是要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以生态规划为城市规划的关键内容,构建成绿色化、天然化、生态化的城市规划蓝图,提高城市规划的规范性和时代感,满足时展的环境要求和社会大众的心理诉求。总之,从生态价值取向的角度看,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是注定的。
4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现代城市化的进程,重视城市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走向和必然趋势。但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和推进,城市化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生态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我国今后要走的必然道路。因此,将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巧妙融合是当今社会的必经之路,只有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城市化建设的生态化,才能满足城市规划生态化的发展需求,才能够进一步改善环境恶化的现状,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生产能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莉莉.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赤子(上中旬),2014(10).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1研究背景
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环境恶劣,政府和市民非常重视绿化建设,随着开发建设西部大好形势的发展,绿化治理荒山成为乌鲁木齐市的一项重要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在原有生态建设探索的基础上, 2002年,乌鲁木齐市政府出台了《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免收土地出让金等多项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绿化荒山,13809.1 ha的荒山恢复植被或者改颜换新,但是《办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2008年政府停止荒山绿化系统工程。2010年,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到香港、深圳考察,探索荒山绿化未来发展方向,荒山绿化工程将会在条件成熟情况下重新启动。
城市周边荒山绿化是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发展和园林建设密切相关。随着建设宜居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国土绿化范围扩大,荒山绿化日渐成为林业特别是园林行业关注的课题[2]。它是一个以绿化建设、园林建设为主体的综合性问题,涉及资源、管理、制度、立法、技术、观念、发展策略方向等各个方面。研究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一个较小的角度来探索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绿化建设的发展道路。以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为切入点,明晰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发展历程,特别是采用承包管理办法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总结成功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同时也分析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根源;另外也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城市绿化、园林建设、荒山绿化的成功经验,提出乌鲁木齐荒山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设想荒山绿化未来发展方向,对荒山绿化进行系统性研究,为全国城市的近郊荒山绿化提供正反面的借鉴,并探索低碳的、生态的、可持续的绿化建设发展道路。
1.2调查结果
经比较大范围的实地考察,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承包荒山的单位、个人进行访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oogle Earth软件技术应用搜集各荒山绿化覆盖情况,综合整理分析荒山绿化成果基本上分成三种类型:
(1)荒山绿化工作结束或者达到一定程度,已经达到预期绿化建设目标,完成绿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已经在逐步增加游憩设施,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步入提升改造阶段,如红山、清泉山、温泉山、水塔山、雅玛里克山、花儿沟。
(2)荒山绿化出现部分问题,水、电、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尚需加强建设,如黑山头、蜘蛛山、雅玛里克山、红光山部分区域。
(3)部分荒山绿化因未通过验收或者通过验收后管护不到位而被政府收回,荒山及其继续绿化建设和养护成为承包单位或者政府的包袱,需要另辟途径解决继续建设和发展。
1.3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成功经验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承包管理办法政策在主城区内已经停止执行,仅在达坂城新区以及米东新区局部地区仍实行。总结荒山绿化后的成功经验,对提供未来承包管理办法政策的再次启动可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荒山绿化建设成效显著,源于生态建设重要性得到政府和市民重视,全民齐心协力改善城市环境。全民重视情况下才会在建设工作中把绿化建设放在首位,积极投入并且想方设法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目的。其次,在社会机制方面,承包管理办法创新性地利用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激励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城市绿化,在具体条款制定以及引导具有一定实践检验性和前景判断性,可以避免重复已出现的错误。再次,荒山绿化建设历史久远,在不同荒山不同片区建设积累了已经实践的绿化经验,在树种选择、施工技术和管护水平、节水措施等方面积累丰富的技术资料,为荒山绿化建设提供借鉴。最后,结合荒山自身特色不同,定位为农家乐、旅游区、风景区、森林公园、教育基地、植树基地等不同发展方向,建设成功案例以及激发的问题都可为未来规划以及建设引导提供理论以及时间依据。
1.4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存在问题
2008年以后,各种问题矛盾激化导致荒山绿化扩大建设工作停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30%的建设土地建设开发不合理,盲目和随意性大;经营模式死板;潜在矛盾突出引发社会问题。30%土地建设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和农家乐建设。部分地产开发与城市市政设施不配套,导致社会矛盾激发。农家乐开发不规范,造成一定的环境压力,另外同行业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不高。二是荒山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绿化土地闲置或做他用;绿化建设局部效果差的现象;苗木质量差;苗木成片死亡;苗木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后期管理不合理到位;管护成本高等问题。
经过综合整理分析后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八个方面: 政策不完备;监督力度不够; 基础调研不够系统全面深入; 规划设计不科学;绿化施工技术和养护管理水平低;绿化水源不足;观念陈旧;发展方向不明确。
2.2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发展对策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建设关乎城市生态环境转变以及宜居程度,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浅层面因为水源不足,实际上因为《乌鲁木齐市承包管理办法》促进大面积荒山快速绿化,引发问题集中爆发,导致荒山绿化扩大承包工作停止。针对上述现状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的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推进荒山绿化重新启动、实现荒山绿化扩大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2.1完备政策制定
《乌鲁木齐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属政府的政策性文件,仔细考究,政策存在发展导向不明、条款不够细致、近中远期不配套等问题。首先,要明确荒山绿化的建设方向为生态第一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规划科学、应用科技产品走低碳的建设、基础设施考虑周全并且建设完备、快速稳健完成植被恢复和建设、开发经营模式可持续进行。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在不同阶段的荒山绿化建设涉及到的各项费用、涉及到荒山绿化建设使用的相关资源的争持等方面,增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或者补贴补偿机制详细说明,通过明确的优惠和补偿机制引导承包商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道路。以具体的扶持条款来为荒山绿化指明发展方向,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后续多种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引导能让荒山绿化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水源开发、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引导荒山绿化承包建设与植物学、生态学、林学、环保学等学科的科研项目结合,把低碳、生态、科学的建设模式、经营模式作为主导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追求当前短期效益。其次,政策及配套补充说明应该自成完备的系统,要充分考虑到政策实施以后涉及的方方面面,制定出完备的自成体系的条款,用更多详细条文加以阐明关键的控制性指标,避免各种政策漏洞。再次,针对政策近中远期不配套问题,政策应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荒山绿化不同时期的建设措施、建设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和规定,避免 “走一步,算一步”的冒进行为,尽量减少不利荒山绿化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洛杉矶采用税收、税率、补贴政策促进绿化健康快速发展,为增加绿化用水,政策上禁止非节水设施上市,补助市民购买节水设施[5]。日本直接对私有林建设实行税收优惠和信贷利息优惠政策。水磨沟区阶段性地拨专项款作荒山绿化苗木费支持承包商绿化建设[6]。相比较,国外的政策属于针对性地给予优惠和补贴,并不像乌鲁木齐市那样局限于绿化建设直接拨付相关的费用,而是在与之相关的有资源争持等尽可能多的方面,通过不同的条款细则,最终目的都是有效地调配社会资源用于荒山绿化建设。对直接用于乌鲁木齐荒山绿化工作的贷款采用信贷利息优惠政策;用水、用电采用补贴或者优惠政策;使用优良的荒山绿化苗木,建设先进节水灌溉系统,建设道路、环卫、防火系统等采用补助、补贴或者补偿政策;全面的基础科学调查研究、到位的后期养护管理、可持续的经营模式等采用奖励政策。
2.2.2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涵盖荒山绿化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原有荒山立地环境条件调查、植被适宜性研究、植被配置结构研究、节水技术研究、建设档案资料、养护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研究、开发经营模式研究。目前对荒山资源的调查缺乏深度和广度,不仅要调查周边环境及其面积,而且还要把坡度、坡向,土壤厚度、养分、PH值、熟化程度,原生、衍生植被进行定量定性地调查清楚,甚至关于该荒山环境变迁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原有植被品种和群落结构方面的更需要搜集完备,从而才能因地制宜地提出植被恢复、绿化建设、开发建设的措施。现行调查方法考虑荒山荒地植被本身的适宜性和经营条件情况较少,不能准确提出荒山荒地适宜发展何种经营,不应简单地把地类名称一起统计到宜林荒山荒地一栏中去,这样很难准确地为规划设计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亦未能从多种经营上考虑荒山荒地的植被恢复、绿化建设、经营方向和经营措施。
德国是一个严谨理性的民族,他们250 年前的森林经营方法、措施、土壤、死树位置和数量等所有森林经营相关的资料依然清晰可查,历史档案非常完整。对已有树木采用系统的档案管理是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只是批复、设计、总结,同时需要做细、做真,包括每棵树的健康状况、生长状况,任何重要变化都应记录在案。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森林经营提供借鉴。针对荒山绿化的建设,在各级工作岗位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档案资料,从下到上形成一个系统,既是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料也是技术应用的总结[10]。
2.2.3科学合理规划设计
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主要是掌握荒山具体立地条件的详细资料,针对性更强地进行规划设计。荒山土壤立地条件好的,可以一步到位,按照自然演替的规律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乔灌草结合,针叶树和阔叶树结合,注意花灌木的点缀,在种植初期稍加人工养护,植被成活稳定以后就让群落自然发展,或者建设成为苗圃、花圃、果园等有生产效益的基地,同时也为附近荒地提供苗园。荒山土壤立地条件稍次的,能满足乔木、灌木需要的,可以先进行林地建设,但是同种树木尽量不要成行成排,因为这种人工的种植方式不是植物群落构建的基础框架,难以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原有地被的恢复,自然地被恢复和人工植被建设两者互动,可以加快绿化建设进程,群落关系也更稳定。在荒山土壤立地条件非常差的地方,就尽量避免同一的绿化模式,土层薄、肥力差、熟化程度不高,树木本身不容易成活,如果非要种植乔灌木,提高了人工管护成本,只能导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比较恰当的办法是封山封育,稍加人工灌溉、管护先行恢复原有自然地被,或者增加植被。这种类型荒山植被还是以荒漠的低矮灌木以及地被为主,在土地郁闭度、覆盖度增加以后,加上一定的物理、化学措施加快土壤熟化,增加有机质,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乔灌木层和增加观赏性强的植物。
因时制宜的规划设计则是分清楚绿化建设阶段。乌鲁木齐不少荒山已经达到生态建设预期目的,荒山性质已经改变成绿地,但是还没达到公园绿地的效果,因此,应该重新测绘地块,调查现场,聘请专业队伍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做适合城市发展步伐以及满足市民需求的公园规划设计,增加能表现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的景区、景点,增加满足市民游憩需要的配套设施,改造林相、林分,满足生态位互补,让昔日荒山成为自身健康发展的特色的旅游胜地,而不仅仅是荒林、荒草地,同时也可以避免成为安全隐患高发地。
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程序就是树种的选择。目前植物适宜性的评价是植物选择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综合考虑,荒山绿化植物的适宜性因子包括植物生物学特性、环境因子、生长发育、栽培管理以及大面积种植实践筛选经验。植物选择需要考虑种植地的立地条件包括所在位置、山体的坡向、坡度、气候、水、土等,配置原则和方案,绿化所处阶段,规划定位等因素。针对树种对盐、碱、旱、瘠薄各种抗性级别进行定性研究之后,结合荒山具体立地环境条件进行规划树种选择,并且多开发利用荒山原有植被,进行苗圃生产培育供苗。由各承包商特别是政府投资建设的荒山建设单位更需要和科研单位合作,既可以完成实际工作又可以进行系统研究,综合利用建设资金以及科研资金。更多科研工作还需要进行,制定树种选择评价指标,选择出适宜树种,减少荒山绿化的试验摸索工作,也减少不必要资金耗费。如厦门坂头国有防护林场叶志勇进行了厦门城市生态林改造树种评价选择的研究,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进行的荒山绿化树种适应性评价以及试验示范,都可以提供宝贵的实践和理论经验。
2.2.4观念更新
荒山绿化不等于植树造林,而是“近自然经营理念恢复植被” [12] [13],构建自然演替的群落结构,种植种类丰富植被包括多样性的树种。在建设时期只需要少量的人工辅助设施保证植被存活并且健康成长,在群落结构稳定后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管护即可持续演替。荒山绿化实际工作中过多依靠人工手段,强硬改变植被,事倍功半还导致大量社会资源浪费。荒山绿化应该考虑的是用最少的人工辅助设施恢复和增加地被,局部地区不能一次到位的话还需要长期的植被演替引导,直到最后植被群落能够自我更新,靠生态系统内部相互作用就可以持续发展,而不需要如同城市绿地一样去养护管理。
2.2.5整体协调发展方向
乌鲁木齐市近年发展迅速,主城区建设用地趋于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荒山绿化的建设用地作为城市的建设用地的有效补充,将会缓解城市建设部分矛盾。作为生态建设的荒山绿化建设,因其岛屿状渗入城市内部以及外部环绕城市状的布局,将对城市绿地系统起重要的构建作用。结合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城市规划,综合协调荒山绿化的建设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荒山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政府对较大面积的荒山建设开发主要控制在大局面上,雅玛里克山开发建设成森林公园,水塔山、清泉山、温泉山建设为水磨沟风景区,红光山建设为旅游休闲度假区等。对比而言,荒山绿化建设发展不当导致社会矛盾属于小范围出现问题,但仍需要提高发展导向性。对已建设荒山大范围地进行绿化情况和开况普查,总体协调荒山绿化的发展势在必行。新疆城乡规划设计院开展的郊野公园体系规划是这个序列工作的前奏,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开展。
3讨论
荒山绿化的发展将走向何方?荒山绿化未来的发展道路是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深圳荒山绿化建设成为生态林、生态风景林,部分在逐步改建成郊野公园。香港区域内40%的山丘恢复原生植被,增加观赏植物、增加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成低管护成本的郊野公园,成为市民周末游憩休闲的好去处。乌鲁木齐的荒山绿化建设带动多个方向城市建设的发展,70%的绿化建设直接改善生态环境和园林建设,30%的建设用地则带动相关联的房地产、旅游、服务业、商业等区域发展,从而形成城市斑块状区域发展,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需要综合荒山的具体立地条件和建设现状来重新布局。市政府委托设计单位针对荒山建成作郊野公园体系进行规划探索是荒山绿化长足发展的序曲,未来将会有更多发展方向的探索,荒山绿化也将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资料有限,对一些理论的理解、方法的总结、实例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当与偏差,诚恳欢迎各位专家的指正,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深入。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生态策略;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其境内而得其名。全县面积2780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太白横跨黄河、长江大流域,北连秦川,南通巴蜀,为川陕之要道。自然风光、民情风俗既有关中风情,又具巴蜀特色。“太白积雪六月天”更是著名关中八景之一。
县内气候独特多变,年平均气温7.7℃,降雨量多达800mm,无霜期158天,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夏季平均气温19℃,凉爽宜人,具有“天然空调城”之美称,是避暑度假的天然胜地。
境内海拔在740~3767米之间,地形复杂多样,山、川、河、谷兼而有之。太白山、鳌山、青峰山雄秀险峻,县城所在地虢川,地势开阔平坦,草场广袤。森林覆盖率高达95%,远望太白,好一个绿色世界。
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原理,通过综合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成。简言之,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自然平衡、城市机体内部协调就是生态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城市是创建清洁、绿色的、全面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建设和谐的生态森林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同时又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实现,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有重大意义。
1、生态城市总体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善原有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中,建设新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首先生态城市总体规划,从生态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具体到太白县,要考虑的是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森林覆盖率、动植物等天然条件,尊重它们的客观存在,并结合这里的一切有选择性的提出发展方向: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做为县城经济发展方向和城市建设的主轴。广袤的森林,在科学规划前提下循序发展林产品加工作为工业基础;适宜的地理气候环境,种植无公害绿色食品,促进农业发展;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凉爽的气候,是国内难得的避暑度假去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能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在城市机理方面,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分区设置、组织交通、完善城市功能。特别是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能源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搭配及花卉点缀等,并充分考虑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2、生态策略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必须进行技术改革创新。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模式,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生态循环发展。目前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变“三废”为“三宝”: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冲刷厕所、绿化用水;固体垃圾分类投放,可回收部分粉碎处理成化肥,不可回收部分再利用材料进行解体燃烧发电;工业废气经环保处理后做为热源可以发电或冬季供暖。另外,结合太白地理环境特征,开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等生态技术的应用。
3、环境保护,以法建设
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宣传教育,二要靠法制。通过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同时必须加强决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遵守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强制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只有在国家强制性法规指导下才能有效完成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落到实处。
三、结论
生态城市是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还要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全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指定用书(之三)]
[2] 周家高,世界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发展[J]城市开发
[3] 李子君,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J]环境保护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并根据城市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如日本东京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都市型农业”构想,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镶嵌模式的“绿岛农业”,构建了高科技农业产业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农业。新加坡提出了建构“花园城市”的设想,并创建了具有观光、旅游、出口创汇、城市生态环境多种功能的科技农业园区。
我国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近年来,长三角的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嘉兴等大中城市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农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日趋明确。
北京将都市农业总体发展概括为五个发展圈:1.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近郊区;2.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城市近郊区;3.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4.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是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5.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
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对都市农业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规划。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三圈六区”,即城市内、中、外三圈层;都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近郊农业区、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埔江上游农业区,不同的圈区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
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农业,即环城经济圈与综合经济带、滨海经济带。环城经济圈重点培育文化功能、带动功能和农产品集散功能;综合经济带着力拓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滨海经济带积极开发海洋旅游产业、海洋渔业产业、海洋产品加工制造产业和海洋产品市场,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滨海都市农业。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原则;未来发展
21 世纪全人类世界突出三大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而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以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面临着土地、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与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无疑风景园林设计在其产生重要作用,风景园林设计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追求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以保证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设计和建设也成为现代风景园林师的重任。而同时我国风景园林设计面临来自城市化、生态观念变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挑战,因此,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必须坚持地域性原则、自然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并提出我国未来风景园林设计要坚持稳定性与多样性的有效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提高我国园林设计的环境效益,进而带动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一、风景园林设计的原则
(一)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是风景园林设计的首要原则。从生态位原理的角度看,每个城市所在地域都有不同于其它地域的生态因子组合和生态条件,这就造成各个地域生态位的差异,形成了纷繁多元的生态世界。所以园林设计也应该遵循地域性原则。园林设计要遵循地域环境特性,要保持和维持区域性的生态环境独特性,风景园林设计要根据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应该根据不同区域风景园林而有所变化,设计应遵从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等条件,不应该因风景园林设计过分追求风景,而忽略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因此,地域性原则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最基础的设计方向。
(二)自然性原则
风景园林设计主张是自然性而非社会性或者非机械性的设计。风景园林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需要园林设计师从自然性作为第一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出独特的风景园林景观,绿色生活是社会大众普遍的追求,是社会追求的主流自然价值观,所以园林设计也应该追求绿色自然的价值观,但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严重缺乏自然性,着重去追求社会效益,往往忽视了风景园林的自然性,这也是我国风景园林未来发展存在方向性问题。因此,自然性原则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属性。自然与保护性地规划才最有能力实现风景园林设计保护地的宗旨,才能体现风景园林设计的自然性精神。
(三)多样性原则
大自然是广阔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要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就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笔者认为传统风景园林设计主要注重风景园林的视觉观赏为主,这往往导致风景园林设计师都采取环境修饰和注重美学价值,但随着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的变化,风景园林设计要采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方式的设计理念,积极遵循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多样化特性,多样性也积极为风景园林设计奠定了基础。所以多样性原则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外在要求。
(四)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应该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思想。“3R”,即减少资源消耗(Reduce)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Reuse)资源的循环再生(Recycle)是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 3 个重要的方法。这也是对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遵循“3R”原则,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不断深化,这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业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风景园林设计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风景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原则的基本方法,同时要坚持园林设计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因为风景园林设计要服务社会,增加大众的社会审美价值观,树立社会主流生态价值观念。
二、风景园林设计未来展望
第一,风景园林设计注重科学性和多样性。由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受到传统园林影响非常大,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不仅仅停留在风景诗情画意的追求,要增加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科学性和多样性,这样能够解放园林设计的思想,也能激发风景园林设计师发挥创造能力。第二,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普遍存在偏向植物造景的倾向,要注重风景园林整体生态规律的设计,积极投入于对风景园林的资源、环境如何合理利用,如何保护性风景园林的开发与利用,增加风景园林设计的实践性操作,不能只停留在形式层面上。第三,增加风景园林的乡土化设计。由于我国社会大众普遍追求农村的生活环境,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要注重对风景园
林基地及其周围环境自然历史进行不断研究,让风景园林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第四,要结合时代气息的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加入时代的气息,这样能体现出我国未来发展的审美方向,这样能够带动风景园林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跟着时代的步伐,与世界风景园林设计相协调。总之,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现状,风景园林设计总体上要追求社会普遍价值观,这样才能适合我国社会园林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设计体现出现代社会主流生态价值观念和一种全新的美学价值观念。随着经济社会不断深入发展,生态效益成为风景园林设计最长远的追求,未来风景园林设计是与生态环境过程保持协调,以降低风景园林设计对生态环境破坏。风景园林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是以风景园林设计的环境效益为核心,社会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理念。笔者基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现状,提出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坚持的原则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对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未来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鲁敏,刘佳,李亚男 . 济南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构建的途径与策略 [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23(5):377-380.
[2] 师卫华 . 未来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 [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2):239-242.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1 城市规划原则
为了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规划时必须采取合理地采取适合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同时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3)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 城市规划思考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涉及到用地规划、道路规划以及城市绿化规划等方面,因此规划时需考虑的要点较多。通过结合实践,笔者总结了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应当考虑的重点问题。
(1)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3 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必须采取争取的技术路线才能有效地确保城市按照规划意图来进行。为此城市规划应当以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先进手段和多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专题研究、方案比较等技术方法,强化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和的科学性: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城市结构与用地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与城市特色、近期建设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
4 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6 城市绿地规划
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如通过规划有绿色景观轴线,形成主景观轴线以及其他主要城市道路形成的次景观轴线。
7 结语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别就城市规划原则,设计私立以及规划协调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可行的规划私立,为同类工程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大能,谢尧生.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透视[J].城市规划,2002,(03):35~39
关键词:城市定位;城市生态位;城市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4-0055-04
从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国民经济发展大多伴随着区域经济的成长,城市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我国已有近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加大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整合的便利性与可能性;另一方面,城市之间为谋求本区域的发展对资源竞争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人才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偏重于解决城市发展中微观层面上的问题,但对于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把握区域乃至全球发展形势,深刻分析城市与环境的动态关系,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才能保证城市快速持续发展。
城市的战略定位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城市定位即城市在区域中的时空位置,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定位准确,可以为城市找到最佳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实现最有效的城市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目前对城市的战略定位研究尚处于形成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进行定性描述,通过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及SWOT分析法体现出来。定量研究较少,主要运用城市竞争力理论和方法,以及传统的区域分析方法,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可操作性不强。城市所处环境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更能对城市定位进行深入分析,为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更好的基础。
本文借助生态学生态位理论和方法,提出城市生态位的概念框架,在系统分析城市生态位含义、特点及与发展战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位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
一、城市战略定位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总体上还处在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由于缺乏准确的战略定位,众多的城市没有根据自身的空间和资源条件进行发展,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错过了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城市战略定位研究和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定位不准确
没有结合城市在区域中的实际位置进行定位,盲目模仿先进城市的发展模式,致使产业同构严重,发展潜力没有很好挖掘,城市整体优势得不到体现;同时过度使用资源,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其他社会问题。
2.潜力认不清
没有准确分析城市和区域的动态变化趋势,根据城市发展速度和潜力进行定位,致使城市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发展机会难以把握。
3.优劣势不识别
没有选取科学合理的定位理论和方法,不能识别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资源,不能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优劣势。
4.目标不明确
不能准确提取对城市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事无巨细地列举城市的众多优势,难以对关键资源进行识别和整合,因此未能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二、城市生态位
(一)城市生态位的含义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生态位理论揭示,每个生物物种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即生态位。
不同的城市,集聚生产要素和创造国民财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可归结为城市生态位的差别。生态位是指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所提供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可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经济因子和社会因子,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集合。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格局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多维因子和条件的系统集合。这些集合因子的结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位”,它们共同成为“生态位”的不同属性。
城市“生态位”就是城市以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为基础,在区域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扮演的功能和角色。城市生态位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城市生态位揭示出城市发展的速度与程度、影响力与支配力。
(二)城市生态位的度量
城市生态位主要由“态”和“势”两个维度来衡量。“态”是城市的状态,是过去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城市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特定区域系统中城市的生态位体现了该城市的相对地位和作用。“态”是“势”的基础,“势”的积蓄提高“态”的转化能力。生态位态势的增加称之为生态位的扩充。
“态”的变化一般呈“s”型曲线,“势”的变化则呈倒“u”型曲线。“态”和“势”决定了城市在整个区域系统中的生态位(见图1)。Figl.Movement curve of urban ecostate and ecorle.
城市在特定时间的生态位可用函数表示为:城市生态位=f(态,势)。其中:态=f(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势=f(城市效率,城市集散能力,资源增长,……);它们构成了城市生态位模型。
(三)城市生态位的基本特征
研究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首先要了解城市在区域所处的位置,每个城市在长期生存发展中都拥有其最适合自身的时空位置及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功能关系。城市生态位既体现了城市与其所处区域中其它城市的联系,也反映了与其所处区域的互动关系。
1.城市生态位具有动态性
城市生态位不等于城市实力,城市实力是从总量和规模上来衡量城市,是静态描述。而城市生态位重点突出的是城市发展的“态”和“势”,既是过去的积累,又体现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城市实力是城市生态位所产生结果的表现,而不是生态位本身。
2.城市生态位具有层次性
城市生态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处于不同区域层次、规模层次的各类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其战略位势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处于同一层次的不同城市,由于其职能分工、结构特征的各不相同,所处的位势也互有区别。
3.城市竞争的实质是生态位重叠
城市生态位由多维资源空间构成,生态位重叠是两个或多个城市对一定资源位(resourcestate),即n维发展因子空间的共同利用程度。当城市存在生态位重叠,必然会发生资源的竞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随着重叠的维数增加,包括在资源维、时间维、空间维上重叠程度的增大,竞争就越激烈,直至一方退出该资源的争夺。
4.优势资源是城市生态位扩充的关键
城市生态位的扩充是指城市的发展状态和影响或支配能力(即态和势)相对于区域系统中其它
城市的提高。一个城市生态位的扩充构成了其对另一城市的生态位入侵,从而引发竞争,竞争将导致区域中某些城市的生态位被压缩,使其在竞争过程释放出所占有的资源空间;相应地。一些城市由于得到这部分的资源空间而使其生态位得到扩充。城市拥有的优势资源是城市生态位扩充的关键,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三、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生态位之间的关系
城市发展战略(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是对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谋划。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战略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强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城市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生态位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城市生态位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
区域交通运输网、邮政服务网、通信网、互联网等现代网络形成空间复合网络经济体系,城市的最优发展位置决定于它在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位置和功能。城市生态位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决定城市的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决定城市在较长时期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城市的生态位也是其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本质特征之一。
在整个城市网络体系发展过程中,每个城市的位置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城市所面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一座城市只有通过发掘和培育优势资源,有效地提高城市生态位,形成自身的发展优势,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城市发展动力,才能在不断竞争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应把城市生态位作为制定战略的主要依据。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是提升城市生态位
城市的发展战略正确与否主要看能否使城市资源和空间得到有效使用;能否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否增加城市与其外部在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方面的交换水平。最终提高城市在国家和区域宏观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影响和作用力,实质就是提高城市的发展“态”和“势”。提升城市生态位主要的途径就是在发展战略指引下,培育优势资源,形成城市发展优势,在区域城市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功能和角色。因此,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提高城市生态位。
总之,城市生态位与城市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城市生态位应该为城市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和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城市生态位,以实现城市持续快速发展。
四、基于生态位的城市发展战略框架
城市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复杂有机体,其发展战略包括总体战略和分战略。总战略的制定要以分战略为基础,而分战略的制定则要考虑总战略的意图和框架。基于生态位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城市资源空间的基础上,以提高城市生态位为目标,制定的城市发展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总体战略、基本战略和部门战略三个主要部分(见图2)。其中总体战略主要讨论城市定位与战略目标;基本战略主要研究城市在不同发展环境中的策略选择,包括系统平衡战略和竞争发展战略(输出基础理论根据产品需求不同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生态位理论主要根据战略资源的竞争程度将基本发展战略分为系统平衡战略和竞争发展战略);部门战略是城市各职能领域和部门制定的战略。Fig2.framework 0f urban developinent strategy based0n niche.
(一)不同层次的战略定位
城市是有等级层次性的,一个城市既对区域内低位次城市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同时也受到更高位次城市的吸引和辐射。因此,城市的发展定位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宏观定位。即从全球和国家层面,考察城市在高位次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考察和研究国家、区域形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借鉴发达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先进模式,在总结这些城市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城市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威胁。
中观定位。从中观的角度研究城市所在经济区域(或行政区域)的发展环境。对城市自身资源状况的分析,正确评价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分析、研究城市所在区域的环境,比较相关城市各自的发展潜力,并对本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关系、竞争关系以及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充分的研究。这是城市发展定位的基本依据,也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条件。
微观定位。主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适于城市特殊情况、特殊需要的发展战略。由于不同城市的规模层级、经济发展状况等条件不同,其城市发展战略也应该不同。甚至由于其地理文化等特点不同,也会影响其选择不同的城市发展战略。
(二)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是为城市未来发展制定相对稳定的城市结构框架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依据城市生态位和其他发展条件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空间发展目标、生态发展目标等。
(三)城市基本发展战略
根据资源利用程度,城市资源分为竞争性资源和非竞争性资源。非竞争性资源是指维持城市复合系统平衡的基本资源,与其他城市间竞争性较弱;竞争性资源是影响城市生态位扩充的优势资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相应地城市的基本发展战略分为系统平衡战略和竞争发展战略。
1.系统平衡战略
城市是一个复杂开放巨系统。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普利高津认为:“一个城市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才能维持下去,使自己具有活力。这种交换一旦停止,城市就会出现危机。”城市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维持城市保持动态平衡状态的资源主要是非竞争性资源,竞争性较弱,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系统平衡战略。
系统平衡战略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战略。生态发展战略中。城市既是一个生产性组织,又是一个生活性组织,还有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城市发展不仅有量的扩张还要有政治、社会等结构优化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2.竞争发展战略
城市要实现生态位的提升和扩充需要更多的竞争性资源。刘易斯・芒德福认为“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它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当城市之间在某个维度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时,通过“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来实现城市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作为一种发展战略,不是简单地消除或回避竞争,而是积极地更有策略地迎接日益激化的竞争,在“双赢”和“多赢”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竞争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中,尤其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产业发展战略。
(四)城市发展的部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