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42: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图书馆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以保存、收藏书籍资料为核心的观念正在向以为人服务为宗旨的观念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载体的图书馆建筑也应顺应这一变化,以人的行为特征和模式为出发点,正确处理好人与知识载体、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人们知识的获取、思想的交流、公共生活的丰富提供便利和物质保障。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行为;空间;互动关系
人类行为发生的模式是由需求到动机再到行为本身如此循环往复。人类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因此人类行为方式本身的发展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可分割的。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功能主义是抽象于需求的,是机械性满足的体现,其功能的产生是对于空间需求的正面回应,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在具体空间中行为发生的好坏和人的直观感受,而这种感受恰恰是下一次进阶行为发生的刺激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行为空间论是对功能主义的升华,它在包含功能主义空间需求的同时对人类行为的特征和模式做出正面回应。
1.以行为主体和行为类型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空间构成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时间段内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这种角色本身一部分可能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是基于我们的行为本身。在城市公共图书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行为主体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类型与空间。
1.1读者读者是城市公共图书馆最为主要的使用主体,它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主要的对象。大多数的城市公共图书馆都是以读者流线为主要流线进行设计的,当然这里的读者按年龄分可分为老年读者、成年读者、儿童读者。按健康状况分,又可分为正常读者和残疾人读者。按目的性强弱分可分为学习型、研究型读者与休闲读者。因此,作为服务于读者的阅览空间即为图书馆建筑的主导空间,这里是人与书籍等知识信息载体直接接触的区域,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空间。读者行为类型按年龄划分有:儿童的阅读、玩耍、集体学习行为、同龄之间的交往行为等(多数成年人陪伴)。成年人的休闲阅读、学习研究型阅读、自主学习、学术研讨与交流、影印资料、休息等。老年人的休闲阅读、交往行为、休息等。通过分析以上行为类型可以看出,适当的交流交往空间、研讨空间、自习教室空间、休息空间、影印资料空间等存续空间是图书馆主导空间的必要补充。
1.2.服务者这里的服务者与公共图书馆内的行政人员有严格的区分,他们直接与图书馆使用者接触,监管图书馆的运行,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指引与帮助。服务者是图书馆使用者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纽带,他们是图书馆高效运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服务者的空间应与主要使用者空间重合,嵌入其中。其主要行为包括问询服务、指引服务、书籍整理、影印服务等。
1.3.非读者型市民他们的行为主要包括:休闲交往、停留休憩、陪护行为、参展观展、参加学术活动如学术讲座、成人教育等。主要利用图书馆的非核心功能,包括室外的绿地、公共空间(包括可能的灰空间)、咖啡厅、报告厅、展览厅等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衍生空间。
2.以行为主体意愿和行为强度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空间设置与配比
通过以上基于行为主体和行为类型的分析,我们得出了服务于图书馆使用者的三种空间类型,即,图书馆阅览学习空间(主导空间)、图书馆交往与服务空间(存续空间)以及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承载社会生活的空间(衍生空间)。但对于具体的图书馆设计,因其所处地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这几种主要的空间类型和对应的使用功能如何选择和配比呢?面积指标如何确定?容量如何确定?一方面,它与行为主体(使用者)的主观需求相关;另一方面它与不同行为主体的不同行为事件发生的次数(频率)、时长即行为强度有关。合理的图书馆功能选择与空间配比,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利用率,满足服务人群的不同使用要求,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并且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因此,这样的意见和数据从何而来就成为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功能定义与空间设置方面,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先生的“仙台媒质机构”选择了市民座谈会的方式,他将设计方案的内容与由来向广大市民公开,成立了审查委员会与市民进行积极的沟通。在空间配比方面,伊东事务所积极听取相关使用团体的意见与建议,并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方案本身,为各项行为活动的展开做出合理的空间配比与调整。
3.以行为逻辑和行为需求满足程度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空间组织与设计
基于行为逻辑和行为需求满足程度为基础的空间组织与设计应以行为主体的差异性为主线,尊重不同行为主体的主观需求,既应适应目的性强的行为事件如查找直接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或自习,也应适应一定主观随意性的休闲阅读,及时研讨、思想交流等行为的发生。现代公共图书馆设计不管是国内和国外都以开架阅览空间为主体,这是图书馆“以藏为本”到“以阅为本”适应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以图书馆的主导空间即阅览空间为例进行讨论。在公共图书馆阅览空间内发生的不同行为主体的不同行为逻辑关系中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关系,即人与书籍等知识信息载体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
1).在人与书籍等知识信息载体的关系中,因行为主体自身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不同,大部分的现代图书馆阅览空间都会进行一定的空间划分,即适应儿童学习需求的儿童阅览区,适应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阅览区(部分图书馆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也进行了区分,但笔者认为二者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并无太大不同,因此这种区分并没有实际意义),适应残障人士的特殊阅览区等。在知识信息载体方面其主要包括书籍、影音、视听、网络等载体,但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仍以书籍资料为核心,书本杂志等仍是普通民众在公共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正确处理好人与书的关系便是阅览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核心,而人与人和人与空间的关系作为辅助支持而存在。在阅览空间的构成上因阅览行为主要包括:找书-看书-展开工作三方面内容,因此,阅览空间主要以开放式书架空间、阅览空间、工作台空间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基于读者行为类型的分析我们得出,人与书的关系包括学习研究型阅读、影印资料、休闲性阅读。学习研究型阅读需要读者能够高效便捷地找到相应书籍资料并展开工作;对于必要的图书资料要进行影印复制;而休闲性阅读需要读者能够自由穿梭流动于各种不同种类的图书阅览区并就近阅读。因此,在空间组织上首先开放式书架空间与工作台空间应有直接联系,便于读者开展阅读、学习等行为,影印资料空间应嵌入其中便于读者复制影印;其次开放式书架的排放应具有简明逻辑性便于书籍的寻找;最后开放式书架空间应自由连续、渗透流动形成整体形象,营造阅读氛围便于休闲性读者的随取随阅。对于工作台、开放式书架及影音资料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上,GMP事务所承接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采用了圈层的设置方式,即工作台空间邻近外窗或邻近中庭空间充分利用了领域性与防卫性的“边界效应”理论符合人的行为心理需求,这些位置拥有良好的采光通风环境且相对较为安静,开放式书架空间位于内部,部分与隔墙相结合,影印资料空间分别设置在二者之间,符合读者的行为逻辑需求。
在开放式书架空间的组织方面,库哈斯的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在6、7、8、9层采用了螺旋状的楼层形式,楼层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依靠倾斜的坡道来连接各个楼层。图书馆内的书籍并没有像传统图书馆那样按类别和楼层分隔,而是将所有图书完全统一在五层连续整体的空间内,只在五层连续楼层斜坡道的地面上有着各种书籍的标号。读者只需根据这些编号就能够很快找到所需的书籍。在开放式书架空间的艺术处理上,山本理显先生设计的天津市公共图书馆将开放式书架与墙体空间相结合,穿插交错,开放包容,流动渗透,营造了良好的图书阅览氛围,丰富了空间体验的同时更具灵活适应性。
2).在人与人的行为关系中主要包括交流交往行为、研讨行为、休息等,这些行为与阅览行为直接相关,但这些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对于阅览学习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空间组织上既要与阅览空间并置相近,而且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予以分隔,做到联系方便且互不影响。如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中,交流休息空间与公共交通空间毗邻设置,而与其他阅览区以玻璃隔断的形式予以分隔。又如日本世田谷区的成城大学图书馆内,在安静阅览空间中用玻璃隔断封闭而成的隔音效果极好的讨论自主学习区等。
3).在人与空间的行为关系中,图书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合理性,而空间满足人心理特性的属性是刺进与引导行为发生的直接源动力。空间的物理特性包括空间的尺度与形状、空间的光环境、风环境、热环境等,空间的心理特性包括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空间的矢量性(运动与静止)、空间的声环境(安静与喧闹)、空间氛围(空间的装饰与装修,包括色彩、家具等)。那么具体到公共图书馆建筑,不同的行为事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设计来支持和引导,如不同的阅览区应以不同的色彩予以区分便于使用者识别,同时不同的色彩组合还能活跃图书馆的空间氛围。工作台、阅览座椅应处于采光通风较好、温度适宜且安静的空间内。休闲座椅还应有较好的景观视野,并且这样的座椅家具也应得到较好的设计,以符合人体工学及心理需求。如伊东先生的“仙台媒质机构”每层的家具都请不同的设计师予以设计,有的可坐可卧适宜休息,有的三五成组促进交往,有的又相互独立便于学习研究和自主学习。
4.结语
城市公共图书馆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揭示了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人性价值取向。以人的行为需求、模式和特点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必定是高效、适宜的。也必定是顺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断向前推进,走在时代前列的。
参考文献:
[1].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编著慕春暖译建筑的非线性设计-从仙台到欧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徐从淮行为空间论(博)天津大学2005
[4].廖昕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建筑学报2008-10
[5].山本理显天津图书馆设计建筑学报2010-04
关键词: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正射影像图;关键技术
1、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组成
无人机低空遥感系统包括硬件平台系统和相配套的软件系统,其中硬件平台由航摄任务系统、无人机、自动控制系统、地面站、通讯系统等五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
自动控制系统由飞控计算机、GPS、三轴陀螺仪、气压高度计、空速传感器等组成;任务系统包括三轴稳定平台、数码相机;通讯系统实现测区航线信息上下传、飞行状态信息及视频图像实时下传;地面站负责测区航线规划、控制信息上传,以及下传信息实时显示与处理等功能。
2、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特点
无人机在航空拍摄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1)在云下低空航摄以获取高精度遥感影像,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因而受低空气流变化影响显著。受气流影响大从而造成获取的影像的旋偏角较大。(2)由于低空航摄所用的传感器为相机属于非量测相机,即并非针对航空摄影测量系统所研制,因而相机的内方位元素(X0,Y0,f)未知,因此其镜头畸变既包括光学成像系统和CCD纵横方向排列不垂直性而引起的系统畸变误差,也包括CCD组件空间排列不均匀导致随机畸变误差。由于镜头畸变对航空摄影测量的精度影响较大,虽然在进行高精度的测量模式作业前已经根据需要对相机进行严格的标定,但是这种标定无法消除所有的镜头畸变[1]。(3)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获取的航片数量多,但像幅较小,基线短,因而重叠度较大且不规则。
3、基于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制作正射影像图的关键技术
因此,针对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的特点,运用该系统制作正射影像图具有以下关键技术需要解决。
3.1、对较大旋偏角的处理: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间的夹角称为像片旋角,产生像片旋偏角的原因是由于在进行空中摄影时,飞机不能处于绝对平稳状态,摄像机定向不准确造成的。有像片旋角会使重叠度受到影响,针对无人机航摄数据,旋偏角一般不应该大于15o,可以在确保像片的航向重叠度和旁向重叠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个别的像片旋偏角最大不超过30o,在同一条航线上旋偏角超过20o的像片数不能超过三片。旋偏角超过15o的像片数不应超过该摄区像片总数的10%。
3.2、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获取的航片数量多,但像幅较小, 因此最好借助于专门针对无人机影像数据后处理的软件,实现无人机影像数据的快速处理,现在国内较为流行的无人机数据后处理软件是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测科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院、武汉航天远景科技有限公司等无人机后处理软件研发单位所研制,分别研制了PixelGrid-UAV无人机数据处理技术;MCC多相机拼接及畸变纠正、MAP-AT空三、MAP-LCS自动核线自动立体切换无人机测图软件无人机数据处理技术;DPGrid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系统无人机数据处理技术;DatMatrix +(Mapmatrix)+EPT 无人机处理模块包无人机数据处理技术,保证无人机航空影像数据能够满足制作中大比例尺地图的需求。
3.3、由于无人机航拍携带的是非量测型数码相机,因此其照片的边缘变形非常大。所以可以利用栅格影像裁剪工具, 将边缘部分裁剪掉, 对所有影像先做粗处理。通过匀色和裁边处理为后续处理提供了精度保障。
4、结论
本文研究了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制作正射影像图的关键技术。首先介绍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的组成和影像获取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的特点。最后分析了利用所获图像制作正射影像图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思路。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采光;自然采光;东北地区
自然光是目前被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绿色能力,其不仅具有可再生性、无污染性等基本特点,更是一种极为经济的能源,只要在白天就可以被无限开发利用。自然光资源具有多种可开发的利用空间,也具有许多不同的利用形式。除了能够被动的接受之外,还可选择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主动控制或调节自然光的应用。对于图书馆这样对光照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环境,合理设计自然采光的方式能够使其它光照能源有效节约。
1 自然采光概述
1.1 自然采光的方式。根据自然采光过程中人类是否运用了光学手段控制光线传递,自然采光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被动采光。被动采光是指直接由光线照射进入某个空间,使空间实现采光的过程,一般在建筑物中的被动采光最为普遍,就是光线通过窗户照射进建筑物内的方式,这种方式几乎在所有的建筑设计中都被普遍应用。第二,主动采光。这种采光方式相对比较复杂,是通过各种不同光学仪器和设备来干预、改变光线的照射方向,使光线能够到达有光照需求的建筑空间内。一般建筑采用主动采光时的形式是对光线强弱的控制和调整。
1.2 自然采光方式的优点。自然采光对于建筑来说极为重要,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其有着非常多的优点,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地位不断增强。首先,自然采光绿色、清洁、无污染,在当前绿色能源开发要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加强对自然采光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其次,自然采光具有极强的可持续性,而且是免费的,当前资源紧张环境决定着可持续性的资源具有更大的开发价值,而免费的特点又使自然采光极具经济性。
1.3 图书馆自然采光设计。图书馆对光照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其设计自然采光方式时需要符合一定的原则,这是有效发挥自然采光效果的根本要求。首先,根据自然采光在室内最佳光照范围的标准,在设计图书馆空间布局时应当考虑到室内横向长度,保证每一个空间都能够有充足的光照。其次,需要让进入馆内的自然光从多角度照射,保证整个空间内光照均匀。
2 东北地区图书馆自然采光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对主动采光方式的开发利用。根据东北地区几所高校图书馆在采光设计上的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图书馆从空间设计规划、窗地比例控制等方面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标准,但明显表现为被动采光为主,缺少主动采光对光线的有效控制或调节。所以在光线较强的中午只有选择利用窗帘的遮挡来减弱光线照射,而在光照不充足的区域只有增加人工光照的时间产生了许多能源消耗。
2.2 自然采光调节功能不足。在东北地区随着季节变化同一区域的光照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明显的自然光资源对整个自然采光系统会形成非常明确的影响,目前东北地区图书馆在进行采光方式的设计时一般对因季节变化或同一天之内的时段变化考虑不全面,所以造成了当前的自然采光系统存在许多不足,即在同一天的不同时段内因自然采光系统而造成的室内光照变化明显,在中午时段光线过强使阅览室内无法正常阅读,而在傍晚时段则过早地需要依赖于人工光源来保持室内亮度。
2.3 图书馆空间设计欠妥。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与采光效果直接相关。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的空间设计为集中式设计,即藏书室集中、阅览室集中,都是在一个极大的空间内实现其功能的。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将提高自然光的利用效率,但却不利于图书馆功能有效发挥。在较大的空间内阅读无论从环境角度还是从心理方面来说都会影响阅读者情绪,而且空间过大也不利于光照均匀度的调节,使整个空间出现阴暗差异。
2.4 阳光直射问题突出。图书馆设计中的阳光直射无论是对于阅览室还是藏书室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在阅览室出现阳光直射问题会损失阅读者的视力,而藏书室的阳光直射会直接损坏书籍。通过对东北几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图书馆都存在阳光直射的问题,这是当前图书馆采光方式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3 图书馆自然采光方式综合利用途径
3.1 加强主动采光方式的使用。主动采光方式的加强需要提高对自然光的主动利用率,首先,要进行对自然采光进行随一日时段及季节变化而调整的不同方案设计,东北地区光照差异性与季节、时段有明显联系,选择能够调节光线密集程度设计方案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对图书馆光线的主动调节功能。例如导光照明系统就是一种比较优化与完善的主动采光方式,成功实现这种采光方式的建筑如沈阳建筑大学的图书馆,采用的就是横向导光管的方式,同时还能够利用采光入口进行光线密度调节。其次,应当考虑因窗地比而造成的对光线的影响,来选择适合的主动采光方式,例如针对窗地比较小的图书馆区域光线无法达到足够的深度,这时就应当设计能疏导光线深入建筑内部的采光方案,比较有效的方法如光纤导光,能够加强对光线密度的精准控制。
3.2 优化图书馆空间设计与布局。图书馆空间布局的优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调整,一是空间物品摆放,二是空间走向及尺寸。首先,从空间物品摆放的图书馆布局上来说,阅读用的桌椅、藏书架的摆放都是需要重点调整与规划的内容,一般来说为了减少因光照对藏书造成的损害藏书架应当安置于北侧区域,北侧区域相对背阴,强烈的光线无法到达,可以最大化的保护藏书,而对于南侧光线较强的区域可通过光线合理控制为阅读提供一个明亮的环境。其次,从空间走向与尺寸设计上说,一般东西走向的空间能够使光线有更好的照射表现,而南北走向的空间往往会出现中间部分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光照不均匀,所以应当尽量选择东西走向的空间设计方案。
3.3 合理控制与人工照明的关系。无论是哪种自然采光方式都需要与人工照明系统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光照功能,东北地区一年四季的光照时间差异性极大,这是由其较高的纬度因素决定的,尤其在冬季白天日照时间极短而光照资源又无法人工储存和释放。因此,就要求将光照的调整和人工照明相结合,但同时还要尽量满足能源节约的原则,这就对被动式自然采光提出了要求。
4 结语
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图书馆在自然采光设计上能够达到阅读者的使用要求,但在空间设计与布局和光照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从这两方面入手对图书馆进行自然采光设计的调整,才能有效发挥自然光资源的最大效用,实现能源节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师富智.东北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自然采光方式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
[2] 张莹.建筑设计中自然采光方式的选择[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关键词〕用户参与式设计;美国;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实践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10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055-06
〔Abstract〕As a multi-roles community,the demands of library users are considerabl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and the activities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in library could help to realize the personalization and diversity of library services,and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library services.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this paper explored the meaning of PD theory and it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UCD theory,and summarized the main contents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in library in two aspects,such as the space design and the service design,then introduced the methods of participatory desig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itial results achieved by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in participatory design practice,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domestic library to carry out the participatory design activities.
〔Key words〕participatory design;American;university library;space design;practical research
用户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简称PD)是近年在北美和北欧新兴起的一种设计模式,适用于各个工作场所中技术,空间,服务和资源的设计[1]。这一设计模式的兴起,为图书馆服务的变革创新注入了新能量。吴建中先生在其著作《转型与超越 : 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中指出:现今图书馆正处在从旧范式向新范式过渡的探索阶段,人、资源、空间作为图书馆三要素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用户)在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对于图书馆而言,用户不仅是图书馆服务的使用者,还可以是图书馆资源的生产者、图书馆服务设计的合作者、图书馆服务效果的评价者。因此,用户作为多角色共同体,能够全方位的感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PD理论引入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图书馆的空间战略改造以及转型升级。
事实上,国外图书馆界已经应用用户参与式设计理论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活动。美国图书与情报资源理事会(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简称CLIR)分别于2011年9月及2013年6月召开了两次高校图书馆参与式设计研讨会,经统计,共有超过250位来自美国各地的95所高校及文化机构的代表人员参加了CLIR举办的这两场研讨会[3]。在此基础上,CLIR于2014年2月了高校图书馆参与式设计报告,详细介绍了美国8所高校图书馆在用户参与式设计方面的实践成果。而国内图书馆界目前关于用户参与式设计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应的实践活动还亟待丰富。探析PD理论的发展脉络,总结PD模式下图书馆管理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并对美国高校图书馆用户参与式设计的实践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为我国图书馆界的用户参与式设计活动提供思路与借鉴。
1从UCD到PD的理论研究
11PD理论的内涵
用户参与式设计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北欧国家的工业设计领域,在初始阶段,该理论更着重于强调用户参与的重要性,表现为仅听取用户的观点和意见,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融入这些想法。然而,学者们很快就意识到了该理论的缺陷,由于用户是以体验者的身份参与产品设计过程,他们与设计人员之间还是存在相应的信息不对称,用户与真正的产品设计阶段还是相对割裂,这样的参与式设计模式,无法最大化激发用户的主人翁意识,以充分调动用户的主观能动性[4]。随着Schuler[5]、Kensing[6]以及Carroll[7]等学者对该理论研究的丰富,PD理论逐渐成熟,指在设计过程中包括用户在内的全部利益相关者,与设计师、研究人员、开发人员一起定义问题、挖掘需求、设计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测试评估。其中,用户不仅是产品的使用者还是创造设计者和改变者;设计师则承担着与用户协作并观察用户的责任;而研发人员则倾向于扮演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引导用户积极主动的表达自我意识与需求[8]。
312项目实施过程
研究人员首先对Norlin学习共享空间中有意愿参与调查的学生进行了访谈,然后带领这些学生一起观察图书馆空间,采集他们对共享空间的想法意见;再者,为了增加项目池中研究生群体和教职工群体的数量,研究人员通过预约采访以及邮件采访的形式对这两个群体进行了调查。最终,共计有13位用户包括7名本科生、3名研究生、3名教职员工参与了对Norlin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的调查。研究人员设计的问题提纲包括:用户在Norlin共享空间一般从事什么工作;用户希望在空间中完成哪些原本无法完成的事情;用户希望获取哪些技术以及技术设备;用户是否了解如何使用空间内的诸如台式机、扫描仪之类的技术设备;用户是否知道空间所提供的深层技术帮助(如专业的桌面支持);用户还希望在空间获取哪些技术和软件帮助。
经过初步的访谈调查,研究人员带领了11位用户亲临Norlin学习共享空间,对各个功能区域进行了仔细观察,并询问用户是否喜欢该区域,或不喜欢该区域的何处,以及用户希望如何改变该区域。该项目的特色做法就是利用iPad设备的Penultimate应用程序以及Evernote软件来记录用户参与式设计研讨会的整个过程。Penultimate应用程序可用于在iPad上提供类似纸质笔记本的体验,用户界面中包含了图片显示区域以及对图片的文字说明区域,帮助研究人员能够即时高效的记录用户的所见所想。同时,研究人员还使用iPad采集用户受访的音频文件并上传至Evernote(一种具备分类功能的笔记软件)中,并在该软件中每位访谈用户创建了一个单独的文件,其中包括采访的音频文件,采访文字稿,以及在陪同用户观察共享空间时采集的照片及附言。该做法为PD项目提供了一个多媒体的分析和创作环境,降低了外界环境对参与者访谈过程的干扰,并且能够快速捕捉视觉和脚本信息,便于记录某些转瞬即逝的现象。
直至2013年秋季,根据上述的访谈和研讨会结果,CU-Boulder的图书馆和信息技术部(Off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OIT)共同协作,针对Norlin学习共享空间提出了服务完善和空间改造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313项目结论
Norlin学习共享空间PD项目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收集用户反馈是一种有效改进服务和空间设计的策略。但在该项目实践中,研究人员也总结了几点注意事项:(1)当用户参与设计项目团队将用户反馈数据上传至Evernote中时,要保障敏感数据(如私有或受保护的数据)的安全,避免违背涉及数据安全的法律要求。(2)要注意图像数据的备份,Penultimate程序中的照片并没有同步保存在iPad中。(3)用户参与式设计各方,包括用户、研究人员、设计者等在Evernote中需要注册一个高级账户,以异步方式来共同协作编辑文档。
通过对用户反馈数据的分析总结,用户参与设计所涉及的要素主要有:数量相当的打印机;与打印机距离适中且数量相当的复印机;撤除咖啡厅等区域的部分电脑设备来设置更多的桌椅;正确并易于用户理解的空间指示牌;可移动的电脑设备(如Chromebook(Google推出的网络笔记本)或平板电脑);设计安全并便于使用的电源插座;防止临近窗边的电脑屏幕眩光的照明设备;展示服务台所提供的全方位服务的屏幕;还有用户认为共享空间的入口处应配备更具实用性的家具。
结合上述要素以及Norlin空间当前存在的问题,项目团队给出了如下建议:(1)重新规划现有空间以增加更多的桌椅。从短期看可对休闲区域和印刷区域进行改造,从长期看,可以考虑再利用图书馆的其他空间,以扩大Norlin共享空间的面积。(2)升级房间预订系统,建议加入程序管理工具来规划房间资源,解决重复预定等问题。(3)完善和加强服务台所提供的服务。通过在服务台提供OIT的桌面支持服务,来提高服务的质量;或在服务台安排一个来自OIT的技术顾问来指导用户。(4)策略性地宣传共享空间的所有服务,赋予空间新的活力。比如,可以设计一套Norlin共享空间的服务指南,以便于用户全方位的了解该空间所提供的信息技术服务。还可以在共享空间的服务台旁设置显示屏幕,但要合理设计服务信息介绍的更新频率与排列密度。
32哥伦比亚大学Butler图书馆空间设计项目
Butler图书馆是哥伦比亚大学22个图书馆中馆藏规模最大的一个图书馆,其囊括了历史、文学、哲学和宗教等人文学科方面的资源。基于用户习惯,构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学习空间是Butler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宗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图书馆工作人员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挖掘用户信息,包括对刷卡访问系统中收集的定量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了解到图书馆用户的访问时间和频率,并对用户特征进行了统计,如隶属部门、身份和重复访问次数等。而这种描述性分析结果有助于研究人员对图书馆的访问模式形成丰富的认识,但无法使研究人员及设计者获得用户对图书馆空间的体验信息。2012年末,Butler图书馆启动了用户参与式空间设计项目,目的是深入了解用户对不同空间的使用方式及学习习惯,以推进研究人员对用户与图书馆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
321项目实施方法
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的YOUmedia是儿童青少年空间的成功案例。YOUmedia包括实体和虚拟两部分,前者是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物理空间资源,后者则是图书馆开发的“青少年数字社交网络”。在实体物理空间部分,YOUmedia为青少年提供三种独立的空间区域:“玩乐区”、“试验区”和“合作区”。“玩乐区”的主题是社交和游戏,以绿色地摊,鲜红、鲜黄和鲜绿的长型睡椅、软垫摇椅等家具构成;“试验区”提供了多种电子媒体设备,如音频控制台、装有多种视频、音频等制作软件的个人计算机等,促进青少年创作;“合作区”为青少年提供了团体讨论和学习的空间,该区域远离嘈杂的“玩乐区”,配置会议桌和讨论板等。从2009年开始投入使用至2010年,YOUmedia登记用户超过1500名,用户数量持续增长[6]。除了开辟独立的儿童青少年空间,部分图书馆通过在原馆内区域设置间隔或配置不同风格的家具将儿童青少年空间区分开来。北卡罗来纳州Char-lotteMecklenburg公共图书馆,用扇形的围护将儿童计算机区域间隔开,围护上开辟漏窗并配以多彩的漫画,使儿童计算机空间既有围合亦有穿透,在私密的状态下与周围馆员和读者也有相应的联系[7]。
为了吸引社区读者,美国许多公共图书馆开辟了社区艺术文化展览空间,有些馆将当地艺术作品融入到室内空间的设计和装饰之中。亚特兰大市Gwinnett县公共图书馆将当地艺术家的装置艺术与馆内的玻璃幕墙相结合。美国公共图书馆还对社区历史事物进行保留和展示,以保存集体回忆,激发当地市民使用图书馆的欲望。旧金山公共图书馆Ber-naiHeights分馆在改造时保留了当地手工绘制的天花板,让读者在馆内能感受到浓郁亲切的氛围[8]。参与多项美国图书馆建设的设计师JeffreyScherer指出:“成功的图书馆员是能真正做到聚合社区智慧的,图书馆的空间场所变得越来越包容,但服务应该越来越专门化。”[9]美国图书馆将文化元素融合空间设计的同时也加入休闲性的特点。地摊和壁炉在美国文化中常常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露台和能感受到自然日光的空间也带有“舒适”的特质,这些元素被很好地运用到美国图书馆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设计之中。家具的材质、装饰颜色的运用、灯光照明的设计也是美国图书馆营造空间休闲性的关键要素。纽约图书馆JohnA.Home分馆的青少年阅读区使用北美常用的木材质家具,让整个环境气氛更加轻柔温和[10]。美国图书馆杂志的主编表示:“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关键,休闲性的重要性仅次之。”[11]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使用人群有相当部分是老年人,同时,美国残疾人法案规定公共场所不得歧视残障人士。因此,美国图书馆中“特殊人群空间”的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殊人群空间”是一项复杂而昂贵的工程,有时甚至使普通空间面积缩减。但这是图书馆功能让尽可能多的人使用的保证。美国国会图书馆[12]和许多公共图书馆[13]、高校图书馆[14]都提供特殊人群服务。美国图书馆有相当一部分富有历史的馆舍在进行改建、扩建和修缮时也充分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求。马萨诸塞州的Haston公共图书馆有100多年历史,经过全面分析和重新规划,将原有的阶梯大门封闭,并在侧面加建具有残障人士通道的入口。馆内的总服务台增长,移动至新入口区域,并在新入口尽头加建电梯和残障人士卫生间。图书馆除了针对具有生理缺陷的人群,对有特殊空间要求的普通读者也尽量满足。加州WalnutCreek图书馆专门开辟了延长服务区域方便晚间归还视听资料的读者;华盛顿AnacostiaNeighborhood图书馆在门前设计了一个小型灯塔为夜间经过图书馆的行人提供方便[15]。
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等属性的限制[16]。美国图书馆殊人群空间的设置、儿童青少年空间的重视,给予普通读者人性化的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平等的设计理念。平等理念还体现在使用者的广泛性上,图书馆服务尽可能涵盖个人的喜好和能力。美国的图书馆根据具有生理缺陷的人群特点,制定相关的政策,并落实到指导具体特殊人群空间的设计上;另一方面,图书馆使用人群的范围越来越广,某些特定人群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空间资源的不同需求日益突显,建立儿童青少年空间或特殊人群空间让这些读者能更简易和方便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关键词:图书馆;咨询服务;新价值;设计思路
1 引言
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在于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一是有序向社会传递信息,内容包括文献信息,以及收集文献信息。图书馆尽可能地订购无序的信息世界,使人们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其次,会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库,将配备科技搜索的新网站和服务平台,向特定用户传递信息的深度处理。第三,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人们聚集在这里,各种的专家和主题讲座主办的图书馆组织;各种文化展览;大力推广阅读活动,公开信息的窗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所有方面;以及各种场合的使用,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体验的质量交换,通过交流获取信息。这种信息是分散的,非有序的零信息,大量的人在实践社会生产活动,而且还需要一般的信息。
2 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新体现
(一)展示用户自我表现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个人的需求层次也普遍提高,追求表现自我的愿望变得强烈。虽然在工作岗位上也有自我实现的机会,但并不是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都是自己喜欢的,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上实现自我价值。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即使一个人能凭借工作达成自我实现的愿望,也需要通过不同的平台展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实现自我。作为社会公益文化机构的图书馆,肩负着为个人提供创造力发展机会的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职能也在不断变化,如今这一使命有了更多的含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践行。
(二)用户自我表现需求的方式
图书馆通过两种方式满足用户自我表现的需求。其一是为公众提供个人表现的平台、条件和机会。如普通公众有艺术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却缺少展示的平台,有了作品却不能给更多的人欣赏,商业性的展馆代价和门槛较高,受众也很有限,而图书馆可以为公众免费提供一个展示书法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的空间;有人有音乐、舞蹈或表演方面的业余爱好,图书馆可以组织艺术团体、开辟表演空间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还有人有茶艺等方面的经验,想要与他人分享,图书馆可以定期组织活动,邀请他们给其他用户传授某方面的技艺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能满足公众的高层次个人表现和成就展示的需求,以及进一步奉献社会的个人愿望。其二,图书馆可以向社会提供激发创意的平台。一些图书馆提供平台,让用户把各种创意工具带来交流、切磋,互相激发创意、灵感。有的D书馆将3D打印引进图书馆,让读者利用这一工具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让用户充分地在图书馆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图书馆与用户充分地互动,将成为图书馆蓬勃发展的动力之一。
3 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路径对策
(一)注重建筑与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图书馆代表图像的区域在很大程度上,图书馆建筑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我们从全世界现有的图书馆建筑,可以反映建筑风格和建筑特色,许多图书馆的建设作为一个古典的建筑在世界传播的人。其次,时代提出了新的概念和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要求的信息,图书馆建筑空间直接影响图书馆和读者的功能效率,我们投入第三空间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空间的第三的社会价值,它必须在空间上的空间图书馆工作的设计,使图书馆成为人们学习的最佳场所,交流,休闲时间。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建筑是有特殊要求,在外观上,它不同于一般的办公楼,它的形状应该有文化的魅力,一个好的图书馆建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的外观设计:在室内设计中,必须遵守所需长期保存的文件的缩微胶片和CD,文献资源的条件下,也能满足各功能分区的要求,办公空间,留给用户的各种空间的功能和审美功能设计巧妙。
(二)建筑及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强调功能性、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在这里,我们不考虑技术和经济的项目,侧重于功能和文化艺术。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必须在这期间和地方科技水平,为了满足功能要求,注重文化和艺术元素的融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的作用,使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在功能方面,强调了建筑设计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一个成功的图书馆建筑将反映一个灵活的空间概念,可以很容易地重新配置各种用途。图书馆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然而,图书馆建筑面积不能无限扩大,不能盲目投建新博物馆,实现灵活的调度功能的前提下,如何改变建筑的基本结构,这需要设计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建筑内部功能和固定框架的应用要求,大房间的零分离的设计原则统一,以确保使用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不仅可以满足图书馆的使用要求,又要考虑未来的需求。其次,图书馆是作为社会存在的第三空间,它的设计应如何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
(三)利用自身资源参与社会发展
图书馆自从向社会开放之后,就一直在利用自身资源满足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为社会公众服务。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发展到现在,它已经在不断地突破传统的文献提供服务,慢慢地发展了一系列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中心的的多项服务内容。但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民众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图书馆若想得到持续发展,还必须强化社会参与,更广泛、更深入地服务公众。新技术的应用为图书馆的功能再造与服务创新奠定了基础,不少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如何提升自身在知识服务方面的价值,其中一个重要的
途径就是从社区入手,参与到社区的信息共享活动中,使图书馆成为社区居民获取知识、分享信息与沟通交流的平台,使第三空间的服务更贴近公众的生活。比如,当社区在编制发展规划时,图书馆馆员可主动参与其中,利用自身的信息技能搜索、整理有关社区规划、管理的信息资源,并提供给管理者作为参考,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发展规划的调研与撰写工作;社区的工作需要宣传。图书馆可以充当社区宣传的一个窗口,利用自己的实体空间与网络虚拟平台,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安全、科普等公共服务信息,另一方面为社区的对外宣传起到桥梁作用,帮助社区在本市甚至全国树立良好的形象,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悟文献
[1]新常态新指标新方向(2012中国图书馆年会主旨报告)[J].吴建中.图书馆杂志.2012(12)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建筑首先应该为功能服务。现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在于储存与传递科学文化信息,其目的是为读者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而读者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因此阅读环境是图书馆最主要、最基本的环境。同时,建筑通过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质感、色调、韵律以及某些手法构成一个丰富的形体,形成艺术形象,造成一定的意境,表现出特定的时代精神,在实现其服务功能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没有艺术感和审美感的建筑是失败的建筑,而艺术感和审美感突出地体现在建筑形象上。作为一个高水平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其功能的发挥,还必须符合新建筑理念和审美原则。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建筑设计作为图书馆建筑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应引起图书馆工作者的充分关注。本文拟在分析我国图书馆阅读环境建筑现状的基础上,论述现代图书馆阅读环境建筑设计新理念,供图书馆工作者借鉴。
2我国图书馆阅读环境建筑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类图书馆的规模、质量、数量都在不断提高,图书馆阅览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近十年,全国许多城市建设新城、改造老城,作为城市现代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提升。同时,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图书馆也不断发展。与以前的图书馆相比,新建或改造后的图书馆无论从外形还是内部功能都有较大提高,阅读环境更具人性化和生态化。但是由于新馆建筑时间仓促、某些方面管理不善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很多图书馆阅读环境在建筑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其一,盲目求新求“洋”,缺乏自身特色,影响读者阅读情绪。现代图书馆要吸收古今中外图书馆建筑艺术的精髓,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于一炉,追求功能与艺术审美的有机交融。图书馆应高度重视地域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塑造,充分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独特风格。纵观世界各著名图书馆都不同程度上体现出这一特色。其二,片面追求“豪华、气派”而忽视“经济、实用”。有的图书馆为了追求豪华,安装昂贵的带有水晶灯罩的大型吊灯,既浪费有限的建筑资金,又影响灯光照明效果,不利于读者阅读。有的图书馆为了追求馆舍的高度,缩小平面,增加层次,结果投资效益降低,使用面积减小,造成资源浪费。其三,缺乏“天人合一,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由于种种原因,在图书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往往忽视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的部门和单位为了局部利益,在建筑中任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污染水源。还有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时没有考虑科学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结果大量侵占耕田和河流湖泊,不仅造成国家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极大浪费,而且不利于读者在阅读环境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现代图书馆阅读环境建筑设计理念
现代图书馆艺术造型新理念,源于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在设计时,通常是功能决定形式,理念指导设计。因此,在设计图书馆阅读环境建筑时,不仅要考虑图书馆的功能,还应具有新的理念,尤其要融入以下四个方面的设计理念,才能达到设计的初衷。
3.1以人为本
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为了充分发挥其新的信息服务功能,实现完善的信息服务功能与完美的艺术形象的结合,应在它的建筑设计中,贯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总之,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现代图书馆作为大众传播知识的窗口,具有教育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图书馆建筑必须为实现图书馆的功能服务,要达到艺术形式与服务功能的完美统一。在环境的营造中应重视人的心理因素。建筑设计应围绕人的活动,为人们利用知识信息,进行交流,创造舒适、安全、宁静、雅致的空间环境。室内设计既要美观又要符合人体基本尺度,处处注重读者的感受和要求,方便读者。优美的造型,柔和的色调,良好的环境,既能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满足读者的生理需求,又能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效应,进而产生良好的阅读、学习效果。便捷、高效是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建筑设计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理念的体现。现代图书馆实施的藏、借、阅一体的开放式管理,使读者活动范围由传统方的线性组织走向当前的非线性区域组织。便捷式建筑设计能够让读者在获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时候最省力、最省时。图书馆建筑设计应该使功能和布局醒目、直观、简洁,设施对于读者来说应该一目了然,读者进入图书馆便可以自由地到达他所想到达的地方,可以轻松得到他所想要的信息资源。总之,图书馆的一切建筑设计应力求做到读者易接近,各部分功能易识别,服务设施易使用。
3.2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方面,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造福于后代。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注重图书馆使用的长期性,充分考虑使用周期内建筑功能的可变性和适应性。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人们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保护自然,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要注重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树林、植被不受破坏,江河湖泊不受污染。图书馆建筑设计应采用吸纳自然元素的设计手法,尽可能考虑利用自然条件,绿化和美化室内外环境,创造宜人的活动空间,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增强读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寻求与自然的相互平衡,更好地接近自然,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处。同时,图书馆建筑设计还应运用人工力量做好图书馆内外的绿化和美化工作,种植树木花草,不仅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净化空气、吸收噪声,改善小气候。图书馆建筑设计应注重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充分利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量做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美国纽约的南牙买加公共图书馆分馆坚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注重环境保护的三个基本理念:建筑过程中应该把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水平;图书馆运转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应该达到最小;图书馆应该为所有使用它的人提供健康和各种辅助便利条件。该建筑具有非常突出的“绿色”特征:更多地借助自然光以减少能源消耗,循环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采用被动式供暖与制冷系统,改善馆内空气质量。
3.3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充满关爱的社会,图书馆建筑设计应体现出开放性。在平面布局上,图书馆要以开阔、灵活、连贯的大功能空间布局强化对社会的开放。同时,图书馆设计还应遵循“无障碍原则”,为各类人群提供使用图书馆的便利。开放性建筑理念体现在管理模式上,表现为现代图书馆藏、借、阅一体的空间布局,文献资料的全方位和全天候开架阅览,即所有馆藏文献直接面向读者的新的管理理念。这打破了传统图书馆藏、借、阅、管分开的管理模式和小面积分割、封闭的建筑模式。在建筑设计上,现代图书馆建筑普遍采用大开间,大开放的新格局,如建设宽敞的广场,摒弃高大封闭围墙的隔断,构建几百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的大开间,让读者视野开阔,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真正实现图书馆的门庭开阔,空间开敞,资料开架,网络开通,管理开明的高度开放局面。
3.4灵活性
1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发展趋势
1.1体现以人为主体的设计思想
现代图书馆已由原来的以藏为主、以书为主的观念代之以人为主、以用为主的指导思想,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高效、舒适的阅览环境。图书馆正处于过渡和逐渐转变的阶段,各方面的技术装备和组织结构都在发生变化。考虑到整体布局和各方面的灵活利用,本着工艺和功能的需求。在借、阅、管、藏各方面独立运用,互不干涉,平稳发展,以求带来最大的利益。
1.2实行开架借阅和特种储藏及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以由原来的闭架到现在的完全开架借阅。本着分别不同情况、不同藏阅体现图书馆的结构布局。采用多种手法方便广大读者,以适应新旧交替时期的需求。例如:我校图书馆已由原来的一个大的书库分散为各个小库,各个小库分别藏有指定的几类图书。图书馆东西区域为开放式书库,学生可根据指示标牌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图书。另外还有休闲书吧、艺术专业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现刊、过刊室、电子阅览室等。有各种指向标记,实现各个方向、各个层次分别有效管理,这也提高了整个图书馆的可识别性,也更加方便了广大读者借阅、查找。
1.3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转变为高效和设计的适用性
现代图书馆讲究空间高大,左右对称,装潢、装饰优美,这也体现了“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现代化图书馆办学理念,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学习、交流、休闲的优雅场所,同时表现出图书馆浓郁的书香特色,创造出高雅的艺术文化氛围。就我校图书馆为例,本着从实际效益出发,重视节约能源、空间合理利用的原则,紧凑、经济、实惠,使读者认识到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借书、藏书与阅览的容器,还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图”和“书”的艺术结构寓意着读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等。休闲书吧的出现,使人们在读书之余可以休闲养性,品味时尚,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1.4图书馆各部门之间的灵活运用及各自独立的发展空间
从图书馆的工作实际来看,有些业务工作是需要小房间的。如采编、典藏、研究室等。这就使图书馆的设计匠心独具,既要充分考虑到房间自然采光,又要空间灵活互换,节省了人员,方便了读者。图书馆并不是说大房间不好,开间太大势必影响照明和空气调节,造成污染和能耗,也不便于管理。因此,要正确处理大和小的关系,既要方便读者,又要给他们一定的私密性空间。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1.5建筑色彩及造型的视觉效果
建筑造型和色彩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座漂亮的图书馆建筑产生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它给读者以亲切感,使读者赏心悦目,更愿意来图书馆学习和研究、交流。如我校图书馆采用红色的基调,热烈、奔放,墙壁是白色的,代表纯洁和安静,再配以木制的桌椅和钢制书架,给读者创造一种宁静、温馨的学习环境,大理石地砖显的庄重和典雅,周围的玻璃墙壁通透、清洁,环境设施高(下转第71页)(上接第68页)雅、卫生,充分体现了“经济、实用、美观”的效果。
2 图书馆建设的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
一个图书馆建成后要使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就给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设高校图书馆更是如此,一定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尤其是在高等院校高速发展的阶段。设计上考虑图书馆建筑本身的扩展空间,而且考虑学校规模的发展需要。如我校应本着本科教学评估对图书馆建筑的要求标准。减少高层建筑投资,节约能耗,减少人力,另外还应减少投资费用及运转维护费用等,以节约财力和物力,把时间和金钱更好、更快的应用于教学、科研,取得更多的成果回报社会。
3 高技术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维护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发展和建设,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设备被广泛应用,图书馆的技术设备空间也成为必不可少的用房空间。电子计算机在图书借阅、管理、采购、编目和书目文献检索上的应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多媒体知识载体的应用,使读者阅览和馆员工作效率在不断提高,图书馆馆舍的建筑空间要与之相适应,远离噪音减少干扰,也要相对固定,尽量减少对读者的影响及方便维修等。
4 室外周边环境的建筑设施
建筑边缘要形成一些有深度和有遮盖的空间,可以使人们尽情坐着、依靠和散步,这些地方最好位于周边上那些能看到丰富多彩的室外生活的地方,读者行为路线中的停留、休息行为用建筑化的行为,如:水池、坐凳、休息亭等,成为一个可观、可谈、可通行的小品空间,藉此营造外部环境的视觉体验效果,使整个建筑物看起来亲切、丰富,强化了建筑物的美观、大气效果,延长读者停留时间,大量的自发性活动便会越来越多,更加促进社会交往活动。
5 结束语
信息时代给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设计带来新的理念和要求,因为图书馆的建筑空间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和使用效率。人们期待美好的建筑环境,人们也更期待良好的服务氛围和优雅的管理人员,在追求美的同时,人们也迫切需要更高的精神享受,期待人与人的良好沟通和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筑造型是时代和民族的产物,是艺术的凝结,漂亮的建筑造型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同时也希望带给广大读者心灵的抚慰和震撼!
参考文献:
[1]徐忠明.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和实践.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