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42: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素质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学素质教育

第1篇

1.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自己预先设置的问题代替学生的思维,要根据学情而教,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灵活多样的特点。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课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把2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让他们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让他们动手实践,从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科学。有的问题他们可以通过讲出来寻求学习伙伴的帮助解决;有的问题他们可以提出来请求老师的提示或帮助得到答案;有些问题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失败中得到正确答案。还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把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活动中去,起到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知识,感受和体会科学知识。

2. 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着眼于“探究”。科学教学应向生活、课外开放,科学的教学内容要求老师把科学学习与生活学习实践联系起来,在科学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要把课内拓展所有对儿童有兴趣,有意义的题材中,使封闭的小学科学变为开放式的教学,以扩大科学的空间,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1 要立足课堂,开拓创新。在学习科学时,我们应该学会对自然的理性态度,学会辩证的怀疑和批判,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创新点,开拓学生求异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开展求异思维的好机会。如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营养》让学生思知道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糖类和水。人们怎样利用它,让学生放飞想象、分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把握并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2.2 优化科学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教育资源,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拓宽科学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科学,用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注意到了学科之间的知识是互相渗透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所选的内容丰富,具有很新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其内容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科学的课堂就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

2.3 大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中,发展各种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让他们在亲身探究中理解科学的含义,体会和感受到科学的奥妙和趣味,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通过学习科学,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2.3.1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3.2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2.3.3 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形成持之以恒的习惯,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第2篇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含义 基本内容 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又称为素养。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将知识内化和升华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应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就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全面的知识,特别是“为人”“做人”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要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应该更加注重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无益于素质的提高。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简而言之,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由以上内容可知,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教育,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是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非专业文化素质主要是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艺术审美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教育,进行各种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身心素质包括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身心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培养,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锻炼”的体育新理念,培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技术技能水平、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这些能力主要反映在:职业能力培训的情况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普通话语言水平、外国语语言水平、计算机技术水平、非专业艺术文化素质水平;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或策划能力与水平;教育类竞赛、比赛的参与及获奖情况等;科技类的挑战杯、创业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科技论文获奖及创业实绩等;文化类的摄影、书画比赛、艺术设计比赛或人文社科论文、调研报告获奖等等。能力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校园与社会进行很好的对接,大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已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的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核心,是灵魂,是统帅,它指导着其他四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其他几种素质的提高提供智力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的提高又可以共同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对一个人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同时,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又对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四种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

第一,全体性。《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机会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当然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的教育。

第二,全面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第三,主体性。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第3篇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加强培养,以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我认为从科学课程的性质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将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既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质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上好科学课是关键。

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上,从这几点上看,在教学活动中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路,真正在课堂中体现素质教育,其实主要就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肩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我觉得最最关键的还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老师的角色就要由演员转化为导演,组织指导学生来演,让学生做主角,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

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知识价值观念,如经常用"说错了没关系","说说你的看法","你是怎样想的"等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为,人人闪光点都能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其二,通过挖掘教材中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其三,充分放手,营造学生主动探索的氛围。

注重素质的训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技能的获得和熟练,良好行为的养成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大量、严格地训练才能达到。因此,我在科学课教学中,始终抓住这根主线,让学生在实验、观察、课堂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按照"领、扶、放"的步骤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然而在教学中时常发现,不少的教师虽然口头上承认应该这样做,但是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却不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研究,去探索。总结教师们的心理,放手有"七怕":一怕秩序乱,二怕学生玩,三怕仪器坏,四怕费时间,五怕学生不会实验操作,六怕得不出正确结论,七怕自己下不了讲台。所以,为了保险,还是手把手地领着学生走,这样既省事又省心。显而易见,这些教授由于习惯了"我是教你的,你要听我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墨守着成规。他们缺乏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缺乏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缺乏不耻下问、虚心请教的正确态度,缺乏对符合素质教育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学习、借鉴与探索,总之,还没有完全摆脱陈腐教育观念的束缚。

教师、学生的配合默契,教、学双边活动活而不乱,科学合理。课上教师满腔热忱地鼓励和对学生充分地信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努力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积极思考,遵守纪律,学习态度既端正又认真。尤其是教师教法的改进,如启发式提问促进了学生主动性的提高;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以及教学趣味性的增强,保证了学生注意力集中,促进了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努力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际操作。学生实验前,我边演示边讲解,在玻璃杯里放一团纸,将纸团推到杯底。将杯子口朝下,垂直压入水槽,使水没过杯子,这时我叫同学们猜测:玻璃杯底部的纸团会不会湿?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纸团会湿,有的说纸团不会湿。我抓住时机,叫每组选一名学生做一做这个实验,结果,同学们经过实验证明杯底的纸团没有湿。同学们脸上现出吃惊的神情。我又叫每一个同学也照着老师所讲的做一做实验,结果相同。玻璃杯底部的纸团没有湿,同学们更惊奇了。于是我趁机给他们讲解:因为杯中有空气,说明水流不进去,证明了玻璃杯中除了纸团,还有空气占据着。但是如果杯子不是直着压入水底,而是将玻璃杯慢慢倾斜,同学们猜有什么现象发生?玻璃杯底部的纸团湿了没有?同学们马上照我说的做了第二个实验。他们惊呀地叫了起来:"哎呀,纸团湿了。"我问他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说有气泡从水中冒出来,那气泡是空气,空气跑出了玻璃杯,所以水就钻进去了,每组的其余几个同学也做了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正确性。整个教学过程,我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成功、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例如,教授《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比较容易地总结出"燃烧需要氧气和可燃物"两个条件。但是对于"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燃点)"这个条件学生不易理解。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我们没有采用指令性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启发学生:"可燃物在氧气中会自己燃烧起来吗?学生回答:"不会,要用火柴点"。教师引导说:"点燃火柴,除了在火柴盒上划,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呢?谁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法?"学生经过讨论,想出了用放大镜照、钻木取火,把放有火柴的铁板放到火上烤。

为了让学生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科学道理,我们变以往的教师讲解为学生设计实验。教师问"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假如缺少了一个,燃烧还能继续进行下去吗?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物品,自己设计出实验来研究"。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用杯子罩住燃烧着的蜡烛;有的用火柴点燃纸片后,用剪刀剪去烧着的部分;有的把点燃的火柴砂土或水里灭火;有的则向老师要二氧化碳气体熄灭点燃的蚊香。经过研讨,学生们不仅明确认识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自己总结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样,每堂科学课学生都学得轻松,教学学也轻松。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效果非常好。

当然 ,教学中还应注重情感体验。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学生情感的倾心投入和深切体验;不仅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因素,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行为要真正完成目标,必须遵循情感性原则。教学的功能除了组建认知系统,还要积极调动情感系统的功能。

第4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品质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是中国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而科学素质又是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学而言,科学素质包括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所以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自然,中学生要想成为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社会里一名合格的公民,无论他是一名生物学家还是一名普通百姓,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即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下面就谈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一、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去研究,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及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科学素质教育。教材中生物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较多。例如为什么施肥过浓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蛇的“功”与“过”,园艺上为啥常对侧枝加以取舍,就可以造成一定形状的树冠,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科学教育的素材,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了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造福社会。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例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探索夏天食物为什么容易变质的著名的科学实验,这就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

首先,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味与情趣,从而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物过程和现象有着直观的了解。其次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要使其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诸如定性实验、解剖实验等基本方法。除了教材中给出的分组实验外,课本上的“动动手”小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材料,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动手独立完成,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再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实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有重要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要使学生懂得科学发现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唯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才能使偶然变为必然。为此教师要从演示实验入手,借助于仪器、设备,用规范的语言、清晰的操作排除实验过程中的偶然性和次要的干扰因素,才能精确地发现规律,把握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另外,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疑难,让学生懂得成功往往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获得的。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观察与实验必须与科学思维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取得科学上的突破。这种科学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将有深远的意义。

三、把握课外活动的最当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首先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比如开设选修课和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新技术与新成就、基因工程与人类的未来、环境与人类的未来、种植技术、仿生学成就等,观看科技成果展览以及参观、访问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科技知识信息,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第5篇

一是课堂教学与生活内容相结合

教材中生物学内容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较多。例如:为什么人们做饺子时,白菜剁碎后要先放盐腌制一下?为什么农作物施肥过多时会出现“烧苗”现象?为什么家禽宰杀后静置一段时间再去加工味道更鲜美?园艺上为啥常对侧枝加以取舍,就可以造成一定形状的树冠?这些问题都是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都是现成的科学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实例的讲授,使生物教学变得生动、具体。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而且还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了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造福社会。比如在讲线粒体时,因为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提供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运动员肌细胞线粒体的数量比缺乏锻炼的人多。

二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讲环境保护时,教材中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环境,并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学校附近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到生活区的周边、到工厂周边、到江河流域进行考察。通过考察,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程度;通过考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今后职业要求的生物素质水准,从而具备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识与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例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对酶的探索,来源于对酿酒过程进行研究。这就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

三是课堂教学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生物教学中,应该从生物学的特点出发,认真发挥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点,寻找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使其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四是课堂教学与励志教育相结合

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例如:孟德尔、萨姆纳的事迹告诉学生: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他们的事迹将激励着无数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攀登知识高峰。

五是课堂教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相结合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也体现了许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例如,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的镶嵌结构是膜的选择透性的物质基础;DNA的双螺旋结构是遗传物质复制和传递的物质基础等。这些就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自然界一切生命现象都有它的物质基础的。例如,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及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等系统与其他器官系统的协调。又突出了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生物体各器官、系统之间,各代谢活动之间,各生命特征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教材中有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观点,例如生物个体内各种生理作用都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和作用,同时,生物的生理作用也制约和影响着环境。生物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表现为个体发育中的各种生理变化,在群体的水平上,就表现为物种的演变和进化。通过对这些基本观点的诠释与剖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第6篇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是化学科学素质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相反,加强“双基”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问题关键是怎样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抛弃“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走出以“考纲”代替“大纲”,以“考点”代替“双基”,以“解题”代替“实践”的纯应试教育的怪圈。做到“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纲语),素质教育下的“双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学”,重视学生动脑、动手,指导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和联系,最终达到“会用”。

二、化学科学能力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大纲上说:“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能力型和创造型人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加强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效果要明显,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及时如实地记录观察的结果。通过观察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多创设一些学生动手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在学生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并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向学生充分展示教学的思路和解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特别应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三、化学科学方法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翅膀,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牢固记忆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科学的方法对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如在“碱金属”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做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以过多次论证后,即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又如在有机物烃的教学中,以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烃为典型的物质,分析它的结构、性质以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推导出这类烃的通式和通性。

四、化学科学意识教育

这是化学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科学意识包含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科学意识教育就是促使学生树立物质第一的观点、尊重客观事实的观点、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等。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如结合盐类水解的有关内容,介绍如何利用盐类的水解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服务,教育学生学以致用;学氧化硫的用途时,介绍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当前世界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提高环境意识。

五、化学科学品质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动力,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等。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树立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学性、顽强性和自制性,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乐于协作的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教育,如在“碱金属”中介绍候氏制研,大胆创新、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等高贵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多维假设与求证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2]洪贺廷.理想化教育.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科学世界与STS”;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95-01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科学世界与STS” 是物理课文中设置的两个栏目,“科学世界”是有关科学知识的扩展性内容,STS是科学、技术、社会的简称,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科学世界与STS”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若把“科学世界与STS”的内容与教学过程融合起来,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谈谈我在使用“科学世界与STS”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的做法和想法。

一、利用“科学世界与STS”树立科学家形象,学科学家精神

当前中学生中不少人属“追星族”成员,他们把影星、歌星的名字可以说出一大串,每天嘴上谈的是“星”的趣闻轶事,身上着装模仿的是“星”的装束。但对于科学家,他们却说不出几个名字,对科学家的方方面,更是一无所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电视、电影、杂志、画刊中频频露脸的都是这些影星、歌星,而极少向这些天真的学生介绍科学家。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了解科学家,当然,科学家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树立不起来。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怕吃苦、不勤奋,又想取得好成绩这种不实际的想法,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有关事例。

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理解了“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科学世界与STS”有些是以故事形式出现的,风趣生动,很适合初中生年龄及生理特征出现的,学生很喜欢听。每当我介绍科学家后,总有一些学生进一步追问,想知道更多的情况。

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利用 “科学世界与STS”学物理史实,受辩证法教育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大多数教师重让学生掌握的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物理概念规律,这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的曲折历史知道得很少。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了解。教科书在“科学世界与STS”中对这方面内容做了一些弥补。

不同内容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例如利用“热机发展史”可以向学生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各种机器的发明,是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机械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带动了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社会要前进,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史实中包含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介绍物理学的某段历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并接受辩证唯物主义。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各种能力

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

第8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科学素质;素质教育

一、中学化学对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作用

第一,与高校化学教学的内容不同,中学化学教授的主要内容是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基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异常紧密,如硫酸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当硫酸对某物产生腐蚀效果后,可采用哪些方法中和硫酸的腐蚀性,使之产生无害的物质等,掌握这些化学知识应该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这同时也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无论是中学化学教师,亦或是中学学生,都应对中学化学引起足够的重视,端正态度,充分发挥中学化学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对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验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重要纽带,实验教学使学生不再拘泥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学化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所谓科学观就是指人们对自然及科学的基本看法,当一个人形成了一定的科学观后,就可以此为基点,构建科学认知的框架,并确定自己的行为取向与态度。在科学观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与科学自然观,树立科学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努力利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此外,中学化学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科学品德的形成。中学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等,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的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拓展性学习,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矢志以求,不畏失败、不怕困难,热情自信、果断顽强的崇高科学品德。

二、发挥中学化学对学生科学素质教育作用的途径探寻

第一,优化教学计划,明确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目标。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对化学教学的计划十分简单,即为了单纯的提高升学率而大搞特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在“题海”的包围下疲惫不堪,甚至丧失对化学学习的乐趣。针对这样一种情形,笔者认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应试观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分清主次、粗细、快慢,节奏分明地将教学内容融为和谐的整体,并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力争每一堂课都上得充实饱满,以有效的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第二,重视和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其正确与否,在中学化学的学习阶段,这种理论的检验更多体现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此外,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例,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然而,从我国目前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来看,还有很多教师尚未对实验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当然,这也与我国部分中学因为教育经费紧张而无力置办化学实验室有关。因此,笔者认为,中学在改善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于化学教师而言,应转变他们轻视化学实验的态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力度,使学生不仅能够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能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在指导学生化学实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类实验的对比分析,使他们总结出这类实验的共同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不可以忽视的,必须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科学中的问题。

第三,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联系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师营造的情境下,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找到化学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情况设立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内部成员以及各小组之间的互动、合作、竞争,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而推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中学化学对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探求该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与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