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利渔业工程

水利渔业工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42:20

水利渔业工程

第1篇

年全市渔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超额完成了农民人均渔业增收50元的目标,为农民增收挑了重担,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市渔业仍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强、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不快等突出问题,只有大力实施渔业提质增效工程,才能促进渔业在农业经济中比重的提高`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农民人均渔业增收目标的实现。首先,实施渔业提质增效工程是优化农业结构的客观要求。渔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优势产业,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的升级,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其次,实施渔业提质增效工程是提高运行质量的内在需要。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加快发展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全面提升渔业产业层次,促进渔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是提高渔业经济运行质量,实观由“渔业大市”向“渔业强市”跨越的重要举措。再次,实施渔业提质增效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年全市农民人均增收中有30%来自渔业,渔业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我市既有独特的资源条件,也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实施提质增效工程,有利于促进渔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利于广大渔(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对加快发展渔业的战略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渔业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组织实施渔业提质增效工程,推进渔业“由大变强”的跨越,为实观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和农村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多挑重担、多做贡献。

二、实施渔业提质增效工程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年实施渔业提质增效工程主要目标是:渔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渔业增收50元,完成水产品总产量66.6万吨。围绕这一目标,具体措施上:

(一)以优化渔业结构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渔业战略性调整。一要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充分利用海淡水资源独特的优势,发展规模渔业;在优化区域布局的基础上,以建设优势水产品产业带为目标,加快养殖渔业的发展,逐步在全市形成海产品养殖产业带,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18万亩;在、都、、、5县形成稻田生态养殖产业带,年面积达到83万亩;形成以里下河地区为重点的特种水产品养殖产业带,年面积达到75万亩。二要积极发展特色渔业。压缩传统的“四大家鱼”的养殖面积,着力提高优质鱼类和大规格河蟹的比重,使优质鱼类产量占淡水养殖鱼类产量的比重达到25%以上;大规格河蟹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根据市场多变性和消费多样性的要求,积极发展黄鳝,黄颡、乌鳢、泥鳅等淡水6小品种和日本车虾、文蛤、缢蛏、梭子蟹、青蟹、鲻鱼、条斑紫菜等海水品种的养殖,并不断扩大规模。要加快新品种更新步伐,通过引进、选育等途径,筛选出后续的优势品种,努力保持特色渔业的旺盛生命力。三要努力发展休闲渔业。要依托各地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规划一些钓鱼、观赏及鱼文化项目,把示范园区建设成集养殖、休闲渔业为一体的园区。县(市)要抓住渔港建设的机遇,依托渔港采发展休闲渔业,形成渔船避风、水产品交易、供油供水供冰和吃鱼、观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渔港。四要积极开展海洋捕捞“双转”工作。要围绕“双转”工作5年规划,以转产转业为契机,加快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步伐,使转产转业和结构调整互相促进。不断拓宽转产转业渠道,引导渔民向水产养殖、加工、运销、休闲渔业、远洋渔业和其他非渔业行业转移,千方百计解决好转产转业渔民的就业出路。年要切实完成306艘海洋捕捞渔船转产任务。

(二)以强化质量管理为抓手,进一步加快渔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抓紧建立一套完整的渔业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渔业标准的推广、应用和普及,以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为重点,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和包装水平,建设渔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步伐,加强检测和监测手段,增强技术力量,提高质量检测和环境监测水平。年开始着重对国家和省级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加强全过程的监控,从种苗生产、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推行质量认证制度,切实抓好“从鱼塘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对重点县(市》)、已认定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建立检测点(站)。大力推进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年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达到20万亩,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养殖水域、投入品等实施全过程监控,总结推广有效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管理方式,全面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创牌工作力度,积极组织无公害水产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让我市的水产品及其制成品获得更多的品牌,年内新增无公害水产品15个。要针对外地实行市场准入的新情况,研究对策,积极应对,以“基地控制、严格监测飞市场专销飞全程跟踪”为方向,对已认定的无公害水产晶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引导“绿色”消费,确保水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

(三)以推进科技创新为抓手,进一步加快技术市场化步伐。一要继续组织实施好渔业科技三项工程。对海洋渔业要在贝类大规格苗种、滩涂高效养殖、浅海开发利用技术上有所突破,对内陆渔业要在养殖方式上有更大改进。对经过引进驯化比较成熟的品种,要大力推广,扩大规模,尽快形成产业化开发;对尚不成熟的品种要加快消化吸收,提高开发水平。同时要加强渔业科技项目的跟踪管理,改进管理方式,确保项目实施效果。二要创新科技体制和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创新创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快培育以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主体。各地对今后新上的渔业科技项目,要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的格局。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鼓励和安排渔业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去开展技术承包或领办项目,实现技术市场化。三要大力实施“园区+工程”战略。要通过创办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带动渔业的发展,年各县(市、区)都要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市级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对已建的各类渔业科技园区要加强管理与支持,引导项目、技术、人才和资金的积聚。要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特点和产品优势,积极组织实施鱼、虾、蟹、贝、紫菜等“五个一”工程,努力培植我市渔业的主打产品、拳头产品。

(四)以培植龙头企业为抓手,进一步加快渔业产业化经营。一要努力突破水产品加工。根据现有渔业资源特点,巩固和提高龙虾、紫菜、贝类飞鱼糜等加工产品的质量,进一步发展水产品的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加大文蛤等海淡水贝类加工的力度,重点抓好贝类的净化与消毒,进行多样化开发;尽快改进淡水产品加工制品的品质,在发展淡水鱼分割产品和调味品鲜销、搞好配送服务的同时,抓好鱼片、鱼糜及其制品的开发;加大海洋低值产品加工的开发力度,开辟休闲、保健食品新领域。二要培育发展以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围绕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业,选择主导产业优势较突出、经济实力较雄厚、外向程度较高的企业和市场等,加大扶持力度,引发展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水产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及千家万户的紧密型的生产对接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区界限,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形式,培育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提高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要大力促进水产品流通。积极调整水产品营销策略,扩大销售半径,推进“订单渔业”、“合同渔业”的发展,促进水产品流通。继续加强市场对接工作,加快水产品进超市、搞配送,建大卖场等的发展步伐,扩大水产品销售。加大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力度,搞好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运作,增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着力提高市场档次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商品集散、信息交流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并积极扶持渔业合作经济组织,渔业经纪人队伍以及行业协会的发展。四要广泛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注入,带动水产加工业的发展;通过争取国家、省的相关项目,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渔业产业升级。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渔业提质增效工程的顺利实施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渔业人均增收50元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抓好渔业提质增效工程的实施。要精心组织,细化目标,硬化措施,狠抓落实。要组织专门班子,以项目为载体,明确项目责任人和实施进度,实行目标管理,务求实效,确保成功。要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2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渔业、打造广东重要海洋产业基地和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为总目标,通过加强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施渔业品牌战略和渔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强化海洋渔业综合开发、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渔业“六大基地”建设,促使我市现代渔业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广大渔民在我市农村率先步入宽裕型小康生活。

2、发展目标。到201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5万吨,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114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建成“六大基地”:一是建成广东省重要现代化海洋捕捞渔业基地,全市拥有海洋捕捞钢质渔船500艘以上,海洋捕捞生产能力处于全省或全国领先水平;二是建成广东省重要优质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水产养殖总产量达67万吨,居全省前列;三是建成广东省重要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水产品加工产量达到20万吨,加工产值达35亿元,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达3.2亿美元以上,继续居全省前列;四是建成广东省重要水产种苗生产基地,种苗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五是建成广东省重要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一批以渔港为依托的集渔船补给、避风、渔货交易、水产品加工出口、渔船修造、海洋与渔业文化、海洋旅游以及城镇规划建设于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六是建成广东重要区域性水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形成以渔港水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以*市粤西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辐射全省的水产品流通网络。

二、抓好规划布局,科学利用海洋资源

编制好海洋与渔业发展规划,做好《*市海洋功能区划》的报批跟踪工作,在2007年底前完成《*港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市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规划》和《*市水域滩涂养殖开发利用规划》,以及江城区、阳东县、阳西县、海陵区四个沿海县(区)的海洋功能区划、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规划和水域滩涂养殖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任务。要充分发挥规划先行、统筹开发的作用,切实按照规划进行渔业综合开发。

三、抓好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渔业

1、做大水产养殖业。鼓励沿海地区利用浅海滩涂和沿海岸带养殖空间广阔的优势,发展对虾、牡蛎、泥蚶、海水优质鱼等为主导品种的特色海水养殖;内陆地区利用丢荒田等资源和水质优良的优势,发展罗非鱼、鳗鱼、中华鳖、斑点叉尾鮰等品种的规模化淡水养殖。

2、做优海洋捕捞业。实施渔船标准化建设,加快木质渔船钢质化改造升级。引导扶持渔民积极参与深海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开发中、西、南沙金枪鱼等渔业资源,鼓励开拓远洋渔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3、做强水产品加工业。培植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鼓励渔业企业自营出口。扩大美国FDA认证企业数量,突破欧盟认证,创建一批具有国际质量认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鼓励捕捞、养殖企业(渔户)开展水产品的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设一批水产品加工出口原料基地和供应港澳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

4、做旺水产品流通业。重点健全水产品流通体系,着力扶持闸坡、沙扒、东平等依托渔港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壮大,盘活*市粤西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广东重要水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形成多渠道、全方位、信息灵的水产品物流体系。

四、抓机制创新,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

1、推广以股份制和“公司+基地+渔户”发展模式。推广阳西县顺兴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经营和*市谊林海达速冻水产有限公司、*市万事达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的“公司+基地+渔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企业走渔工贸一体化、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发展路子。

2、发展渔业协会和渔业专业合作社。推广阳西县沙扒纲钓船协会、程村蚝协会的成功经验,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市组建市渔业协会及各类渔业分会,各县(市、区)要选择1至2个渔委会按照《农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开展渔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试点工作,逐步将渔委会改革成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经营模式。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制订和落实吸引外资的发展渔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以经营者投资为主的投资机制,走出一条依靠市场、企业为主、群众自筹、引进外资、政府扶持、金融支持进行渔业开发的新路子。

五、抓好科技进步,提高渔业发展水平

1、建立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重点以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等渔业科研院所为支撑,以各级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以渔业企业为主体,上级部门支持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加强优势品种病害预防控制研究。

2、建立和健全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建立健全县(市、区)、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开展水产技术推广站改革试点工作,充实水产技术推广力量,加强技术培训和成果推广工作。

3、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实施阳西县国家级和阳东县省级渔业科技入户试点示范工程,把一批渔业实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提高我市水产养殖技术水平。支持市技工学校开展渔业技术专业培训,加强渔业人才、产业工人的培养和储备。

4、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按照发展现代渔业的要求,各县(市、区)选择1至2个有条件的渔业企业、渔业基地,建设成现代渔业示范区。同时,重点围绕我市大宗、特色优势水产品积极开展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

六、抓好品牌建设,提高渔业的市场竞争力

1、办好南海(*)开渔节。总结历届经验,借鉴外地做法,进一步丰富内容,彰显特色,提升层次,打响开渔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使其成为推动我市渔业经济发展的平台。

2、争创品牌渔业。积极扶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品牌渔业,争取在“*”期间成功培育、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渔业品牌5至6个,争取2至3个自主渔业品牌打进国际市场。

3、开展创建渔业特色镇和渔业专业镇活动。落实省、市关于扶持专业镇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开展程村镇“牡蛎之乡”、平冈镇“泥蚶之乡”、圭岗镇“仔鱼之乡”、潭水镇“水产种苗之乡”等的申报工作。

七、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快渔港升级建设,增强渔港功能。开展创建国家和省级区域性渔港活动,争取“*”期间全市七大渔港全面升级。今年重点加快闸坡国家中心渔港一期工程建设,争取年底通过验收,并启动二期工程的申报工作;加快组织实施沙扒国家一级渔港工程,争取今年下半年动工兴建;继续做好争创东平国家中心渔港和溪头、对岸国家一级渔港申报工作;推进阳西县清草渡、马村、红木山和江城区埠场等渔船避风塘建设。

2、大力发展水产种苗产业。开展创建国家和省级水产良种场活动,加大对现有水产种苗场的改造升级力度,组织有条件的水产种苗生产企业改善生产条件,争取到2011年全市建成2个国家级、10个省级水产良种场;每个县(市、区)有2家以上的国家或省级水产良种场。

3、加快发展渔业配套产业。重点发展渔业饲料工业、渔业机械工业、渔船修造业等配套产业,建设渔业商贸城(中心)以及进一步完善渔业基础产业,促进渔业的健康发展。

八、抓好综合管理,促进“和谐海洋和谐渔业”建设

1、抓好渔业安全生产。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全市渔船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和渔业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加快渔船集体救生设备配备,加强对渔船渔港的安全监督检查,认真抓好每年的伏季休渔工作,严格把好渔船检验关和进出港签证关,确保渔船安全生产;建立和健全渔业保险制度,完善全市渔业互助保险网络,为渔民救灾和恢复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2、全面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制度,加快海洋与渔业“三合一”实验室(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建设,规范养殖行为,推广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打击滥用不合格投入品的行为,确保水产品的安全供给。

3、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推行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做好阳西县、阳东县和江城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百强示范县工作,实施好东亚海岸带综合管理平行示范点项目,完成江城区与阳东县之间的海域区域行政界线的勘定,加强对重大用海项目的跟踪协调与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完成与国家海洋局共建*市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

4、加强海洋与渔业生态和环境保护。贯彻落实《广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06-2015年)》,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按照《*市*-2011年人工鱼礁建设规划》,到2011年全市建设人工鱼礁区9座,建设人工鱼礁体空方80万立方米,在全市近海建成面积达1.6万公顷的人工鱼礁群和省级种苗增殖放流基地。加强海陵岛附近海域的海草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加快建设南鹏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市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和市浅海滩涂养殖自然保护区。各县(区)也要结合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海洋与水产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海滨海水浴场、港口水域、重点养殖水域、重大临海项目和入海排污口的监测,定期公布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情况。

5、加强渔政海监装备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渔政海监执法能力。强化执法手段,争取上级部门支持,配置大马力渔政海监执法船和建设省属渔政海监执法基地,建设市渔政指挥中心和全市渔业安全生产通讯指挥系统以及七大渔港视频监控系统。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反应快速、装备先进、保障有力的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

九、抓好办点示范,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区(村)建设

1、以渔业特色镇(村)为重点,带动新渔区(村)建设。组织对水产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产值比重较大,以及渔业品种品牌集中、有竞争力、有特色的镇、村申报国家和省级渔业特色镇(村)、专业镇(村),落实省、市关于扶持专业镇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发展壮大渔业特色经济。

2、以培养新型渔民为关键,推动新渔区建设。借助国家和省实施渔民转产转业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渔民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渔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新渔村建设的要求。

3、以实施渔民安居工程为契机,加快新渔区(村)建设。江城区、阳春市和阳西县要抓住省实施贫困及水上居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有利时机,加快渔民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力争我市在2007年底全省率先完成渔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4、以维护渔民利益为宗旨,保障新渔区建设。打击渔霸村霸,维护渔区(村)社会稳定和渔业正常生产秩序;完善渔业保障制度,探索适合渔民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健全以渔业互助保险为基础的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渔业互助保险覆盖范围,切实解决广大渔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3篇

对渔业碳生产率的系统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相关研究多数局限在定性分析。Liu Wen-hong通过对台湾沿海渔业的研究,得出结论:渔船回购、休渔以及渔业捕捞、生产活动等合规化,对达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必要的。有研究认为渔业管理对渔业经济有明显影响,如获得海洋管理委员会认证的渔业企业与未经过认证的企业,对整体渔业经济的缓冲效果差别比较大。也有研究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低碳渔业:通过对渔业碳足迹的测算,发现渔业碳足迹与捕捞渔船冷却剂的泄漏具有相关性,即高性能的渔船制冷器有助于控制渔业碳排放量;19612010年印度海域渔业渔船能耗的数据表明,同等捕捞量下渔船碳排放量是不断增长的;Tan等测算了捕捞金枪鱼的碳足迹,并指出捕捞渔船是渔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控制渔业捕捞渔船碳排放是控制渔业碳排放的首要环节。朱明胜认为渔业走公司化经营模式可以达到保护太湖生态系统、提高捕捞效益、保护渔业资源、提高渔业生产力、方便渔政管理的效益,从而可以实现太湖生态资源环境双重保护和渔业的低碳经济发展。马保新等指出将可再生能源利用到渔业建筑、渔业设施以及水产养殖中可以达到节省能源消耗、安全健康养殖的效益,从而可以达到转变渔业传统发展方式、推动低碳渔业技术发展的目的。低碳科技可以应用到渔业生产领域,发展重点是恢复并保护现有碳库、发展特色生态养殖模式、以渔业设施为重点 的 减 排 低 耗 和 开 发 生 物 能 源。潘 洪 宾等将稀土元素应用于水库渔业生态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中,发现可以使低碳渔业步入高产、低污染之路。

渔业低碳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目前未见对渔业碳生产率测评的研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拟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渔业经济产出和能源消耗数据,系统测评渔业碳生产率,旨在研究不同渔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为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的提高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1 渔业碳排放量和渔业碳生产率测算方法

1.1 渔业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渔业生产的过程分为若干活动,每一活动都有能源消耗。分别建立每个过程的能源消耗模型并计算出各个过程的碳排放量,最后汇总便可得到渔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总量。但是渔业能耗本身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统计机制,而且捕捞和养殖等过程受到环境等非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系统化渔业的总能耗的计算过程是很困难的。国内外针对渔业碳排放测算研究相对缺乏,能够参考的文献非常有限,仅有的是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在2006年所组成的项目组,针对山东、江苏等地的渔业能耗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完成的一部关于渔业能耗测算的综合报告。该报告是以渔业生产的捕捞能耗作为代理变量来测算渔业总能耗的。本研究借鉴该报告的研究思路,在测算渔业碳排放量时,将基于以下3条依据进行测算:

1)界定渔业能耗主要来自捕捞、养殖和水产品加工3个行业。

2)捕捞业约占总能耗的70%,养殖业约占总能耗的20%,水产品加工业约占总能耗的10%。3)利用19782011年年度数据对渔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时,各个年度渔业部门捕捞业电能消耗数据来源于《中国渔业年鉴》,单位为kWh.

1.2 渔业碳生产率测算方法

本研究采用19782011年的年度数据对渔业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各个年度渔业部门的渔业生产总值GDP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元。涉及到价格因素时,以1992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进行了调整。

2 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2.1 渔业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

对19782011年11个沿海省市的渔业生产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从测算结果看,11个沿海省市基本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全国渔业碳排放量增速最高的年份高达116%,平均增速也高达60%。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沿海省市均提高对渔业的重视程度,积极开放利用渔业资源,大力发展的渔业生产,对经济做出了贡献。

我国是渔业大国,11个沿海省市有不同长度的海岸线和大小各异的海域面积,省际间渔业资源占有量不平衡,当地政府对渔业科技进步的重视程度也不一致,沿海各个省市间渔业碳排放量差异性也较大。其中,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和江苏作为我国重点渔业省市的同时也是渔业的高碳排放省,在全国沿海渔业碳排放中占有较大比重。平均渔业碳排量最高的浙江省高达14 418t,是平均渔业碳排量最低省市天津市297t的将近49倍。辽宁、海南和广西的渔业碳排放量适中,基本可以代表我国沿海渔业碳排放的平均水平。河北、上海和天津的渔业碳排放程度比较低,在全国沿海渔业碳排放中占有较小比重。

2.2 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对11个沿海省市近34年的渔业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进行了排名。

从19782011年的沿海渔业碳生产率变化动态趋势看,全国渔业碳生产率基本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全国渔业碳生产率由1978年的0.11增至2011年的0.67万元/kg,平均全国渔业碳生产率高达0.29万元/kg,年均增长14.3%,增速最快的年份高达35%。全国渔业的碳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但相较于我国沿海渔业产出年均17.9%的增长速度,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仍有巨大的提高空间。

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面积辽阔,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水平不一,各海域间渔业低碳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的趋势。渤海海域和黄海海域渔业碳生产率较高,渔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高产出、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东海海域渔业碳生产率次之,而南海领域的渔业碳生产率较低,渔业生产基本还是依靠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能源的消耗。渤海海域和黄海海域中天津、江苏和山东3个省的碳生产率水平均超过国家平均水平,而主要构成东海海域的上海、福建两省市的低碳竞争力水平则一直在国家平均线附近波动,位于南海海域的广西、海南2个省份渔业碳生产率较低。

按照全国各地区的渔业碳生产率值高低,可以大致将沿海11个省市分为3大类:

1)天津等3个渔业碳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其渔业碳生产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渔业碳生产率0.29万元/kg,说明此三省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基本上实现了碳减排承诺,而且在渔业经济发展创新上有了一定突破,对渔业经济向渔业低碳经济的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

2)渔业碳生产率水平一般的地区,包括上海等5个省市,其渔业碳生产率基本与全国平均渔业碳生产率0.29万元/kg持平,可以看出此五省市的渔业碳生产率水平基本可以代表全国渔业碳生产率水平,并且其渔业经济有潜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较低的碳排放实现较高的产出。

3)广西等3个渔业碳生产率较低的地区,其渔业碳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渔业碳生产率0.29万元/kg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以看出这三省的渔业还是严重依靠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自然资源低效利用引起的短缺成为制约其渔业经济发展的瓶颈。综上,沿海各省市渔业发展水平不一,碳生产率差异性较大。

相较于全国11个省市的渔业发展状况,天津、上海的渔业碳生产率水平发展迅速,其渔业发展模式值得推广。天津市渔业碳生产率高达0.58万元/kg,是全国渔业碳生产率的近2倍,基本实现了现代休闲渔业产业模式,并积极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工作,这推动了渔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天津市早期开始发展现代休闲渔业产业不仅保护了渔业资源、提高了生态效益,也大大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实现了第一产业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低碳渔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天津市在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工作中,通过保障渔民池塘使用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苗种良种化等工作,推动了低碳环保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上海市的渔业碳生产率在2003和2005年,分别出现了从0.41到0.58万元/kg和从0.6到0.8万元/kg,2次幅度较大的上升。近年来,上海市海洋渔业的捕捞重点转向了围网高附加值的海产品,如金枪鱼等,提高了海洋渔业总产出,正向拉动了上海市渔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同时渔业重点发展了滨海旅游业、观光渔业、海洋流通运输业,形成了更为合理的沿海渔业产业结构。

3 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变量定义、数据说明与模型构建

3.1.1 变量定义与数据说明

由渔业碳生产率的定义可知,任何影响渔业经济增长和渔业碳排放量的因素都会对渔业碳生产率产生影响。根据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市场因素等被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应用于渔业经济增长。赵欣等选取了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国际贸易作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许士春等指出经济产出、人口规模、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是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以上理论和文献,选取沿海渔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和技术进步作为解释变量,以沿海渔业碳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沿海渔业碳生产率的影响。

1)渔业发展水平,用沿海各省市渔业人均GDP产值表示。渔业人均产值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的渔业生产规模,从而对渔业碳生产率有较大的影响。

2)产业结构,用沿海各省市渔业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本地区渔业GDP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渔业第三产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较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对渔业生产碳排放的影响较大,因此对渔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显著。沿海各省市渔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不同,对渔业碳生产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对外开放度,用沿海各省市渔业进出口总额占本地区渔业GDP总产值的比重表示。随着渔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引进先进渔业生产低碳技术、限制高碳排放的渔业生产模式在我国渔业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对沿海渔业碳生产率产生影响。

4)技术进步,用沿海各省市的渔业科研投入资金额来表示。技术进步水平不仅能反映能源利用效率,而且能够反映渔业生产水平,从而促进渔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沿海渔业碳生产率产生较大的影响。计算4个影响因素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2年)和 《中 国 渔 业 年 鉴》(19922012年)。

3.1.2 模型构建

为抑制变量的异方差,同时使回归系数能够明确表达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各变量取对数。对碳生产率与4个解释变量的变动关系构建模型如下:lnFi,t=i+1lnDi,t+2lnIi,t+3lnOi,t+4lnTi.t+i,t(5)式中:i为地区,t为时间下标;为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为回归的随机扰动项;lnF、lnD、lnI、lnO和lnT分别为渔业碳生产率、渔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和技术进步的自然对数。

3.2 实证结果分析

3.2.1 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避免伪回归,首先对面板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数据平稳性最常用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研究采用4种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包括相同根单位根检验方法LLC检验和 不 同 根 单 位 根 检 验 方 法IPS检 验、ADF-Fisher和PP-Fisher检验。在对变量lnD、lnI、lnO和lnT用4种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均存在单位根,说明4个解释变量序列不平稳。在对各解释变量lnD、lnI、lnO和lnT进行一阶差分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4个变量均在1%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显著。可以得出,变量均存在一阶单整,即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

3.2.2 协整分析与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序列平稳性检验可知,解释变量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接下来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进一步协整分析。为消除面板随机误差项存在的异方差,本研究选择按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本研究选择混合模型进行回归。,渔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和科技进步个4影响因素解释变量均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并且4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4个影响因素对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均起到正向作用,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渔业人均产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了该地区的渔业生产规模,渔业生产规模越大说明该地区的渔业自然资源越丰富,政府对渔业部门的重视程度越高,当地居民有较高的积极性投入渔业生产,这有助于扩大渔业经济规模,从而提高渔业经济水平,对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有正向的效应。渔业产业结构是影响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渔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休闲渔业和渔业流通运输业,渔业服务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较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对整个渔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影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碳排放程度越低,第三产业比重越小碳排放程度越高。因此,渔业第三产业比重对渔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显著,提高沿海各省市渔业第三产业比重有利于提高沿海渔业碳生产率。目前,我国作为渔业对外贸易大国,渔业经济仍然是出口导向型,沿海渔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有助于渔业经济增长以及渔业经济各个部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优化,有助于提高渔业碳生产率。科技进步使得我国沿海渔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进步,这在促进渔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渔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碳排放量,尤其是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的渔业捕捞过程。因此,科技进步不但提高了渔业经济水平,也降低了渔业碳排放量,对提高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水平起到双重正向作用。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利用渔业经济数据和能源数据测算了我国11个沿海省市的渔业碳生产率值,对各地区渔业碳生产率的差异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并针对提高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19782011年我国沿海省市的渔业碳排放量基本保持着增长趋势,全国总体渔业碳生产率稳步上升。全国平均渔业碳排放量增速最高的年份高达116%,平均增速也高达60%。各省市间渔业碳排放量差异性却较大,其中,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和江苏是我国的渔业高碳排放省。河北、上海和天津的渔业碳排放程度比较低,在全国沿海渔业碳排放中占有较小比重。全国渔业碳生产率年均增长14.3%,增速最快的年份高达35%。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渔业碳排放量整体水平上得到了有效控制,渔业资源得到了合理循环利用。

2)全国各省市渔业发展情况不一,渔业碳生产率水平各异,海域间渔业碳生产率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天津市的渔业碳生产率最高,浙江省最低,最高省份的碳生产率高达将近最低省份的6倍。位于渤海海域的山东、天津、江苏等作为全国渔业碳生产率较高的省份,其低碳渔业经济的发展远远领先于位于东海海域的广西、海南、浙江等渔业碳生产率较低的省市。渤海海域(主要包括天津、山东)和黄海海域(主要包括辽宁、山东)的渔业有较高的碳生产率,实现了高产出、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东海海域(主要包括上海、江苏)渔业碳生产率次之,而南海海域(主要包括海南、广西)的渔业低碳经济一直以来发展空间较小,渔业生物资源和矿物燃料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产率较低。

3)影响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渔业生产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和技术进步,并且4个影响因素均对提升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技术进步对沿海渔业碳生产率起着双重正向作用,即对GDP增长起着促进作用,同时也对碳减排起到抑制作用,所以是影响渔业碳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影响次之,是重要影响因素,对外开放度和渔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相较于前两者则比较轻微。

基于上述实证分析,针对提高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水平,本研究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1)将天津市、上海市作为我国低碳渔业经济的模范市。在渔业生产中有机结合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将依靠捕捞、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型渔业转变为融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多元化都市渔业,发展现代渔业。改变过去单一渔业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渔业生物资源、渔业空间和渔业自然环境,发展休闲渔业,发挥渔业与渔村的第三产业功能。

第4篇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域从事养殖和捕捞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省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鼓励和扶持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规划开发荒滩、荒水资源,发展综合利用。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渔业科学技术研究,加强渔业技术培训,鼓励渔业科技单位和人员进行科技承包,实行有偿服务。

第五条对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进行渔业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六条省水利水土保持厅是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渔业工作;市(地)、县(市、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

各级公安、土地、交通、环境保护、林业、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照法定权限,协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本办法。

第七条本省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置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或配备渔政检查人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实施渔业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监督检查渔业法律、法规的执行;

(二)保护、增殖渔业资源;

(三)核发渔业有关许可证,并监督检查其实施;

(四)维护渔业生产秩序,调解渔业权益纠纷,查处渔业行政违法案件;

(五)协同环境保护部门搞好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工作;

(六)依法保护管理水生野生动物。

第九条渔政检查人员须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领取渔政检查证件,方可执行公务。执行公务时,必须统一着装,佩戴标志,出示证件。

第三章养殖和捕捞

第十条鼓励省内外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个人和外商、外资企业,在本省境内利用适宜于养殖的水面和开发荒滩、荒水发展水产养殖业。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

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水面,允许单位或个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投资、联营、承包,从事养殖生产。

水面的使用权和投资、联营、承包合同,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发展渔业生产,在资金、信贷、物资、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或优惠。

第十二条对利用荒滩挖池造地的,计划部门应列入国土整治计划,财政部门应在资金方面给予扶持。

利用荒滩挖成的渔业养殖水面和建成的耕地,其渔业、农业收入按国家农业税条例有关免税的规定免征税收。

渔业苗、种的生产和经营,免征税收。

第十三条利用先进技术,发展网箱、流水养鱼和从事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生产的,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商同省税务部门制定减免税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四条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填毁渔业养殖场地。

国家建设需要征用、占用渔业养殖场地的,建设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陕西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手续,并按工程设施和生产损失给予补偿。

第十五条领取养殖使用证和承包水面养鱼的单位和个人,无正当理由未从事养殖生产,或放养量低于所在县(市、区)同类养殖水域平均放养量的百分之六十,或养殖水面单产低于所在县(市、区)同类水面平均单产百分之六十的,视为荒芜。

水面荒芜满一年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开发利用,并向水面使用单位或个人按所在县(市、区)同类水面渔业平均产值的百分之十征收水面荒芜费,用于发展渔业生产。限期届满继续荒芜的,属于水面使用权所有者直接经营的,原发证机关吊销其养殖使用证;属于承包经营的,发包方有权解除承包合同。

第十六条水生动物亲体和苗种质量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生产、销售须经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发给许可证。

从省外、国外引进水生动物苗种、亲体,须经动植物检疫部门检疫;引进新品种的,须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七条从事捕捞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捕捞许可证;使用渔船的,应申请办理渔船牌照和签证手续。

省外从事捕捞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本省管辖水域进行捕捞的,须持有原所在地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签发的捕捞许可证,经作业地的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核准,方可在指定水域从事捕捞活动。未经批准的,按无证捕捞处理。

第四章资源的增殖和保护

第十八条有经济和科研价值的水生动、植物的亲体、幼体、卵子等及其赖以繁殖生长的水域环境,均属保护范围。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鱼、虾、蟹等主要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应当分别不同情况,规定并公布禁渔区、禁渔期、不同网具的最小网目尺寸和其它保护渔业资源的措施。

第二十条江河、湖泊、沼泽及大型水库的主要经济鱼类的最低起捕标准每尾重量为:鲤鱼五百克,鲢鳙鱼和草鱼七百五十克,鲂鱼和鳊鱼四百克,鲫鱼一百克;其它水生动植物的起捕标准由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并报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渔获物中幼鱼所占比例,按尾数计不得超过百分之十。

第二十一条湖泊、水库须保持鱼类生长需要的最低水位。最低水位线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在最低水位线以下必须用水时,须经确定最低水位线的机关批准;给渔业生产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二十二条禁止炸鱼、毒鱼;禁止使用麻布网、密眼网具、电力、闸口套网等捕捞工具和方法捕捞;禁止擅自捕捞水生一般保护野生动物;禁止向渔业水域排放固体废物、油性混合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在渔业水域内清洗、浸泡危害渔业的器具和物质;禁止生产、销售禁用渔具。

未经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不得在渔业水域设置排污口;未经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不得在禁渔区、禁渔期内进行捕捞和垂钓。

第二十三条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在禁渔区、禁渔期内捕捞的,或使用禁用捕捞工具和方法捕捞的,须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限制使用的捕捞工具和方法,由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二十四条拦河筑坝新建水利水电工程,应将渔业资源的保护利用工程及其投资纳入总体规划和工程总概算,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对渔业资源有影响的,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第二十五条在本省管辖水域内从事采捕天然生长和人工增殖水生动、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应按国家及我省有关规定交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用于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处罚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渔政机构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炸鱼、毒鱼的,违反禁渔区、禁渔期等规定进行捕捞的,使用禁用捕捞工具和方法进行捕捞的,没收其作案工具、渔获物和非法所得,责令其赔偿损失,处以五十元至三千元罚款,并可吊销捕捞许可证;

(二)违反起捕标准的,无证捕捞或未经许可使用限制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捕捞的,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符合标准的鱼苗、鱼种的,未经批准或未经检疫引进水生动、植物亲体、苗种造成危害的,生产、销售禁用渔具的,没收渔具、渔获物和非法所得,责令其赔偿损失,处以五十元至五百元罚款,并可吊销相应的许可证;

(三)无养殖使用证进行养殖生产和经营的,处以五十元至二百元罚款,并根据不同情况责令其补办证件或限期退出非法占用的水面;逾期不补办证件或退出所占水面的,收回所占用的水面;

(四)毁坏他人渔业设施,或擅自填毁渔业养殖场地的,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的,按原造价的一至二倍收取修复费或开发建设费;造成养殖损失的予以赔偿。

第二十七条污染渔业养殖水域造成损失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赔偿损失,并处以五十元至一千元罚款。

未经许可,在渔业水域设置排污口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千元至一万元罚款;给渔业造成损失的,责令其予以赔偿。

违反上述规定,需要限期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八条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进行处罚时,应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面通知当事人;凡罚没款及没收物、暂扣物等均应开具凭证,并进行登记。

第二十九条拒绝、阻碍渔政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偷窃、哄抢或破坏渔具、渔船、增殖和养殖设施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5篇

1.全力抓好防洪减灾工作。贯彻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健全各项制度预案。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防旱责任制;完善*、*、*水库洪水调度方案、*港防洪预案、乡镇防洪抗灾预案、山区小流域防洪避洪预案和地质灾害防御预案,以及防旱抗旱预案;努力提升防汛抗灾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抓好防汛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防汛、防旱、防台的各项准备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继续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水库,*镇苏源、尖山底水库,*镇兰底山水库,*镇南垅水库,*镇大坑、王坛水库等7座水库千库*建设。同时,安排*街道三十称等14座山塘除险加固建设。加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防灾减灾能力,确保水库、山塘度汛安全,充分发挥水库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功能。

3.抓好防洪工程建设。主要抓好*镇集镇防洪堤建设,认真实施横渡溪灭螺、三桥溪堤防加固工程。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以“节水为先、优化配置”为原则,努力构建配置优化、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水资源保障工程体系。以保障城乡饮水为目的,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性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强应急备用水源的建设。

1.强力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2009年改善*、*、*、*、*、*等11个乡镇(街道)181个村21.52万人饮用水条件,其中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5.45万人。*镇解决19个行政村3.25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2.12万人;*镇解决27个行政村2.27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1.6万人;*镇三十六都片解决12个行政村和学校1.5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1.49万人;*镇和睦片解决17个行政村2.16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2万人;*镇吴村片解决25个行政村3.57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2.22万人;*镇解决19个行政村及学校2.35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1.51万人;淤头镇平岗山片解决21个行政村1.45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9300人。

同时,出善有关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已实施农民饮用水进村入户率,加强对已建成工程的长效管理,切实提高工程效益。

2.继续实施千里渠畅工程。我市灌区分布情况为:以*、*、*灌区为骨干,各地小型水库灌区进行补充。的灌溉体系。目前共需要改造的自流灌溉面积100亩以上的灌区276个,设计灌溉面积13.85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6.225万亩,需要改造的渠道总长636km;需要改造的扬水灌区57个,设计灌溉面积3.5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2.75万亩,需改造泵站57座、渠道总长130公里。工程改造总投资约14415万元。我市从20*年开始,启动实施千里渠畅工程,2009年计划实施白马泉支渠等9处工程配套建设。

3.灌区节水改造。认真抓好*水库灌区节水改造2009年工程建设任务,中央补助1650万元。同时,抓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等4处灌区工程建设。

4.加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续建配套、河道整治、农村水电、堰坝修筑、低丘红壤开发等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

三、坚持人水和谐,全力抓好水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要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加快生态治理,大力推进水生态环境建设。

1.实施全市水源地保护工程。着力提高水质水源水环境保护能力。按城乡协调发展要求,统筹考虑城乡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一体化建设与管理,加大生态水环境保护力度,更加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港水面常年保洁的长效机制。按照“全面普查、综合整治、严格监管、完善制度”的总体要求,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切实保护全市饮用水源地和“一村一清洁塘”安全用水。在开展联合执法整治的基础上,划定*港、饮用水水源地、三大水库、农村生活用水水域保护范围,向全社会公布保护名单,树立保护公示牌,实行挂牌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明确保护办法、实施主体、保护要求、管理人员、监督电话等,加强监督。明确乡镇(街道)、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联合执法、规范管理、有序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2.加快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坚持按“人水和谐”的理念,实施*溪改造等10个河道生态型建设项目,并与水利绿化等活动相结合,把河道整治与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截污、景观美化等有机结合,努力达到“水清、流畅、景美”。

3.认真实施“新农村——水环境整治”工程。继续开展农村池塘河沟整治,着手进行集镇内河治理,为当地村民的生活、生产、消防、娱乐提供水源服务,为农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进一步营造“人水和谐”环境。突出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集镇村庄附近的河道、池塘、沟渠等水域的清淤疏浚,努力恢复河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4.实施水土保持项目。认真实施*镇泉家垄、*乡府前2处低丘红壤开发项目。努力遏制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充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5.全力抓好“312”新农村绿化运动水利绿化工作。我局已成立“312”新农村绿化运动水利绿化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科室的责任,落实专人,强化检查。为保证新农村绿化工作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于20*年9月专门对新农村村庄河渠塘绿化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摸底,在乡镇、街道自报的基础上结合“两线整治、重点村建设”等内容进行摸排、细化,确定绿化重点,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绿化任务分解到镇、村、地段。同时,已先期筹措了15万元资金用于河渠绿化工作。并结合水土保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等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将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将确保2009年3月底前完成50公里河渠绿化任务。

四、坚持统筹兼顾,努力推进渔业产业协调发展

2009年要突出抓好养殖水域环境改善、库塘高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扩大名特优水产品面积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这四个重点,促进全市渔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全年实现水产品养殖总量9500吨,产值1.65亿元,进一步帮助渔民致富。

1.实施渔业生产标准化,实现水产品绿色健康。以制定科学规范、简明可行的标准,来指导和规范渔业生产、经营、消费活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渔业整体效益。我市是*市的水产大市,鳜鱼等各种特色水产品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当前要从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水产品质量认证入手,抓好渔业生产标准的制订、实施与监督,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渔业效益,增加渔(农)民收入着手。

2.实施名牌战略。在搞好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水产品认证,争取更多的产品成为国家、省级名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产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充分发挥我市已经认定的示范基地和名牌水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

3.强化渔业行政执法,运用好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在种苗管理、渔药饲料监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方面的职能,加强渔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建设,综合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渔业标准化的实施提供组织支撑。同时,加强渔业水体污染整治。建立全市渔业养殖档案,进一步规范养殖行为,杜绝向水体直接施用畜禽粪便,改用无臭无公害的渔用生物有机肥,保护好养殖水质。

4.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行业自律。引导渔农改变小而散的经营方式,实行组织化、规模化,大力培育渔业龙头企业和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增强渔民互助、互保精神,同时对渔业环境进行广泛监督,维护渔民利益。这是对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有益的补充。

5.增加渔业投入,扶渔政策落实到位。继续加强渔业科技教育、技术推广、良种繁育、病害防治、水产质量检测、鱼药饲料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加大水产品信息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渔业保险体系,通过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和补贴,帮助渔农民化解渔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拓宽渔业的投资渠道,增加渔业的投入,增强渔业的发展后劲。

五、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水利执法水平

要不断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强化水利发展的依法管理基础,推进水利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依法治水和科学管水。

1.深化水利改革。抓好*水库*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重点推进面上水利投融资机制、农村水利发展机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强化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加强水利行政执法。要规范水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提高依法管理和规范水事活动的能力。加强水利信息,强化社会监督,推进水利政务公开。逐步将社会主体的水事行为、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强化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高水利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制型、服务型、效能型水利部门。

3.积极推进水利创新。切实加强水利重大问题研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及时研究解决基层水利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六、坚持严格管理,狠抓水利干部队伍建设

以强化执政理念为核心,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学习教育,健全制度管理,提高水利部门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促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1.进一步强化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新,在水利工作的实践中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着力营造开拓进取、和谐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氛围。

2.不断健全制度严格管理。继续完善干部提拔、交流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干部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党委议事制度、局各科室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责任制、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工作制度,充分激发全局班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渔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渔业投入品的增加,引发了诸如养殖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渔业比较效益降低等严重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严峻挑战,适应我国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和渔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传统渔业养殖模式,加快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渔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渔业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用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忽视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效率,是农业中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领域之一。渔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资源的依赖以及环境的影响相对较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降低渔业生产能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渔业,实现渔业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

二、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渔业经济问题是有效管理渔业生产实践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促进渔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因此,长期以来渔业经济问题一直都受到众多学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从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结果来看,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渔业资源经济学和渔业权、渔船管理、渔业补贴、渔民转产转业、国外渔业经济管理成功案例、“三渔”问题及渔业政策、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海淡水养殖效益评估、体闲渔业、远洋渔业、渔业中介组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国际贸易、渔业金融等方面,上述内容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基本包括了渔业经济的核心内容。上述关于渔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概念的辨析、实践问题分析与可能的解决对策、国外渔业经济管理经验介绍、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不仅可以为化解部分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见解,同时还能为未来渔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引。

2.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相比,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涉及的面更为宏观,内容更为丰富,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等特点。己有关于渔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可以梳理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可分为常规性和非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前者根据渔业产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如农业部渔业局每五年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相关省(市)按照规定,以此为基础,也制定了各自省份的五年发展规划,甚至部分渔业大市也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等。后者在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家、渔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其他战略规划。②渔业问题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探讨。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学者根据我国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围绕具体问题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如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研究等;围绕具体省(市)开展的综合性战略研究,如浙江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是渔业行政部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期内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实现,从而起到指导任务期内渔业发展的目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根据渔业产业现状问题开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能够起到学术研究交流的作用,同时还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为其制定相应的渔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服务。

(二)低碳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己取得较大成绩,但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平台相比,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资源整合优势不明显。从对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和平台的梳理情况来看,虽然涉及机构范围较大,但各机构的研究力量却较为薄弱且参差不齐,这种情形不仅不利于对研究力量资源的整合,还会严重影响到渔业经济发展战略学科水平层次的提升。

2.专职研究人员较少。随着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研究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的人员大量流失、不断减少,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人才缺乏和断层现象仍然制约该研究领域发展。

3.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由于受到研究人员偏少、基础条件薄弱等限制,目前大部分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离真正能够起指导性作用的“发展战略”还存在较大差距。

4.缺乏系统性工作。从目前开展的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相关工作来看,大部分工作都是应急性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缺乏系统性积累,对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非常不利。在上述问题中,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问题的影响最为严重需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三、发展低碳渔业的措施

(一)制定发展低碳渔业的规范

发展低碳渔业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切实使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深入贯彻到群众的潜意识里,表明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指标。同时也要求水产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渔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目标进行编制与确认,切实使其形成节能减排的共识。

(二)实施项目合同管理

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渔业的主体,所以必须苦练内功,积极申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项目,建立全新的渔业经济发展模式;二要改造旧的渔业经济经营模式,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新的产业,受到国家财政扶持,水产企事业单位可委托节能服务公司管理本单位的用能,服务公司可提供资金与设备,从节约能源中获取利润。三是与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为邻的渔业单位,应考虑与畜禽养殖场共同开发利用沼气。

(三)科研先行,推广示范,规范发展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水产科研部门要对这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对相关项目的争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在渔业中的探索。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操作规程和制定标准,对低碳渔业技术进行积极推广。

结束语

从我国渔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战略决策对渔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渔业已经从单一的产品供给功能扩展到多项功能特征;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分析,发现目前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提高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系统性,最终起到为现代渔业发展导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岳冬冬,王鲁民.中国低碳渔业发展路径与阶段划分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第7篇

关键词水生野生动物;存在问题;对策

1我国水生野生动物基本情况

我国海洋生物有3 0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内陆分布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淡水鱼类有50多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濒危物种不断增加,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已有92种鱼类被列为野生绝迹、濒危、易危、稀有等级[1]。我国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有近80种水生野生动物,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白暨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鼋、儒艮、中华白海豚、新疆大头鱼、红珊瑚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金线鱼巴、大理裂腹鱼、文昌鱼、佛耳丽蚌、花鳗鲡、胭脂鱼、唐鱼、大鲵、玳瑁、山瑞鳖、三线闭壳龟、绿海龟等;此外,还有许多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被列入《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如东北雅罗鱼、长江鲥鱼以及龟类等。这些物种都是世界珍稀动物资源,更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

2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2.1.1水环境污染。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物和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污水,及日趋频繁的航运和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直接破坏鱼类自然生存环境[2-3]。据我国水利、环保、渔业部门对全国10万km的河流进行调查评价,发现被污染河流的长度已占半数,其中有4万km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2 400 km河流鱼虾绝迹。wwW.lw881.com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污水日排放量已超过7 000 t,其中长江流域在我国各江河流域中是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日接收污水量约3 000 t,占全国水资源36%的长江有大小污染源4万多个,检测到的污染物有40多种。2001年,全国发生赤潮灾害达到77次,影响面积达到1.5万km2左右。水环境受污染,使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减少,遭受直接伤害的危险与日俱增,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2.1.2梯级电站的建设。水利工程的无序无度开发破坏了鱼类的自然繁殖和生活场所,特别是建闸筑坝、建库、引水工程、喷灌工程、江海堤围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天然河道的自然生态,阻隔了鱼类索饵、繁殖的洄游通道,并且大坝的构筑使鱼类天然的产卵场被淹没,产浮性卵的鱼类因天然流速、流程不够而沉淀死亡;产粘性卵的鱼类因失去鱼卵赖以粘附的水生维管束植物而资源枯竭;幼鱼因坝流冲击过大而致死;原江河急流型鱼类及底栖生物因水域生态环境而消亡[4]。因此,梯级电站的建设对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活、生态习性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2.2渔政执法机构分散,执法队伍建设滞后,各地发展不平衡

中国渔政执法体系经过20多年的建设,目前的渔业执法机构由渔政、渔监和船检3支队伍组成,已形成一支拥有3万多人、1 100多艘渔政执法船舶、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较为规范的渔业行政执法队伍,承担着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正常渔业生产秩序,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和渔船检验监督管理权,维护国家海洋和边境水域权益的重任。但是随着我国渔业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现行的渔业执法机构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统一领导”不足,“分级管理”有余,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管理出现失控;二是机构设置不规范,机构名称不统一,影响执法形象;三是渔政、渔监和船检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降低执法效率;四是执法受行政干预多,执法机构难于独立行使职能,影响秉公执法,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五是未能纳入公务员管理,经费长期得不到解决,只能靠自收自支、罚款维持,不仅影响《行政处罚法》的贯彻执行,并且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六是人员编制不到位,渔政队伍编制成分复杂,相当一部分渔政人员没有纳入行政或事业编制,造成没有纳入编制和公务员管理的渔政人员不能行使执法权;七是渔政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与现阶段对渔政执法人员要求大专学历以上不相符,具有渔政管理及相关学历的人员甚少,执法专业水平低。

2.3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国家又相继制定颁布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行政法规,农业部制定了《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虽然这些法律法规颁布已久,但一些主管部门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更缺乏使命感和紧迫感,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强,群众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知识认识不够充分[5]。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非法捕杀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二是非法及无证经营利用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及其产品。

2.4有害渔具渔法及过度捕捞,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资源

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2003年末拥有机动渔船20 959艘,其中海洋渔业机动渔船280 931艘,2003年全国捕捞产量14 323 121 t。在捕捞的渔获物中,大部分为当年幼鱼或低龄鱼,对资源利用十分不利;在全国各地还存在着电、炸、毒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问题,一些不法分子以大功率高负荷的电鱼设备捕鱼,对渔业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2.5对增殖放流重视不够,放流活动不规范,放流品种不符合要求

目前,我国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数量与资源恢复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放流工作尚未引起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还没有提升到议事日程,一些地区尚未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大部分地区没有制定长期增殖放流的规划;放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宣传不够,资金支持不足;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科学指导,个别地方存在无序放流、放流品种种质不纯等问题,影响放流效果[6]。

2.6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滞后,经费投入不足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要对它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对水生野生动物进行全面的考查,包括其生活习性、生态习性、资源分布以及受环境条件变迁影响的程度等。由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经费投入有限,许多地方没有把此项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使得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困难。因此,对于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还不够深入。

2.7珍稀水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不适应

随着我国渔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野生动物保护法》与珍稀水产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渔业以养殖为主的发展方针,鼓励名、特、优、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但由于人工养殖品种与野生品种实际上难以区分,珍稀品种的养殖产品难以合法上市销售;二是由于饲养技术的发展,养殖品种成熟期小龄化,这与保护法规定的相应品种的上市年限不相符;三是科技进步,使水生保护品种可以通过人工繁殖育苗大批量生产,而大批量人工繁殖的保护品种的经营由于保护法而受阻。

3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对策

3.1加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通过布告、报纸、广播、电视、宣传画册、张贴画、举办展览、义演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在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地区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及其相关政策,让社会大众都了解什么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原因,以及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现状、濒危程度、科学价值及相关法律等,消除宣传上的误区和盲点,让全社会都参于到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行列中来。

3.2加强水生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保护管理,健全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机构,加大水域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

渔业水域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水生野生动物的生长及生存,对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进行经常性的调查监测监视工作,加强污染物治理工作,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环保质量标准而制定的,规定允许排放污染物最高限额的标准,如果排污者以符合排污标准的方式排放污染物,则其行为是合法的,反之是违法排污。违法排污者即使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也将承担一系列法律责任,合法排污者则只在造成污染危害时才承担而且只承担民事责任,对违法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的肇事方要从严从重处理。对水利、水坝建设项目,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行使职权,积极参与建设项目对渔业水域环境及水生野生动物影响的环境评价工作,提出科学的资源保护、补救和恢复措施,使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3.3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渔业执法力度,规范水生野生动物的经营管理

渔业资源的公有性、洄游性和渔船作业的流动性决定了渔业执法管理必须实行高度统一,即要确定“统一领导”在渔业执法监督管理上的主导地位,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不同,又必须要有“分级管理”作为补充。所以,“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辅相成,只有在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下,搞好“分级管理”,把渔业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解决人员编制及经费等,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渔政工作才能做得好。只有把渔业执法队伍铸造成一支人员素质高、装备精良、机动灵活的渔业执法队伍,才能有力地打击各种破坏和危害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

3.4规范增殖放流活动管理工作,延长休渔期

实践证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要将增殖放流与保护渔业资源、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将增殖放流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计划[7];另一方面,要拓宽资金渠道,调动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参加资源增殖放流。放流要进一步规范化,保证放流的生态安全性,同时要严格控制放流品种和来源。放流苗种要由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原种、良种场和增殖站提供。放流品种的苗种原则上要以当地原种及其子一代苗种为主,不得向天然水域中投放杂交种、转基因种及种质不纯等不符合生态安全要求的物种,放流后必须对放流品种及相关区域实行禁渔期2~3个月。

3.5积极开展水生野生动物拯救工作,加大水生野生动物基础性研究工作,加快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

建立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目的是保持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资源的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动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国家稀有物种及其生态系统。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人工驯养繁育,对珍稀野生动物资源的适度开发利用,建设保护区等进行有效保护,并针对水生野生动物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滞后的实际情况,各级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作为渔业主管部门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和资金的参与,增加对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8]。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与当地群众的支持、参与。自然保护区应尊重地方政府,主动和地方政府建立联系,县、乡政府要配合保护区管理处组建保护区联合管理委员会,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村、屯要订立村规民约,与保护区签订联保共管协议,自上而下建立县、乡、村、屯4级共管体系,形成全民共管共建保护区的良好局面。

3.6合理解决珍稀水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野生动物保护法》之间的矛盾

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要认真贯彻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既要有效地保护水产资源,尤其是有效保护、拯救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渔业生产力的发展,合理地利用、开发资源。

3.6.1坚持以科技为依据,完善资源保护法。人工授精孵化技术、人工育苗技术、饲养技术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珍稀水生动物的养殖成为渔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随着渔业科技进步,原有的渔业资源保护法规“滞后”,制约了渔业生产发展。因此,要以科技为依据,重新认识新基准,不断补充调整法规,通过完善资源保护法促进渔业产业的新发展显得非常必要。

3.6.2坚持以法规为准绳,加强水生珍稀动物产业的管理。为有效地保障发展和合理利用水生珍稀资源,必须加强水生珍稀动物产业的管理。要制订一套扶持水生珍稀动物产业发展的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和鼓励,扶持水生珍稀动物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依法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提高执法效果。

3.6.3坚持合理开发利用为原则,促进水生珍稀动物产业的发展。坚持合理开发利用,把渔业经济的发展与水产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水生珍稀动物产业的发展必须做到以下3方面:一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二要合理开发利用;三要根据资源与渔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制订切合实际的水生珍稀动物产业的长远规划。

3.6.4坚持以市场为取向,政策扶持水产珍稀品种养殖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策扶持产业的发展,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保障体系,畅通市场销售体系。

4参考文献

[1] 齐景发.加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力度[n].中国渔业报,2003-06-30.

[2] 贾晓平.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亟待修复[n].中国渔业报,2003-12-05.

[3] 周伟光.当前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水产,2000(6):70,69.

[4] 杨宝瑞.海洋岛渔场对虾增殖放流现状及对策[j].中国水产,2000(1):21-22.

[5] 刘清真.加大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力度[j].中国水产,2001(6):10-12.

[6] 关嘉勉.海洋渔业执法的改革与强化[j].中国水产,2000(3):14-16.

第8篇

关键词:水库渔业;发展现状;水利经济;展望

中图分类号:DF413.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库的功能是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和养鱼,水库渔业是不影响水库发挥主体功能,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水库综合效益的新兴产业。水库渔业是水库综合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水利经济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渔业发展现状

(一)水库渔业产量迅猛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水产品需求,扩大了水产品出口,而且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二)水库渔业养殖技术不断创新,品种趋于多样化。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如在超过北纬45°,冰厚达1.0-1.5米的高寒地区河蟹的养殖成功,就是在水库率先突破的,并因此带动高寒地区实现了河蟹养殖产业化。(三)水产品贸易持续增长,远洋渔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得到迅速的发展,优势水产品的出口市场已基本形成,除日本、韩国、香港等传统出口市场外,对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有较大的增长;形成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的国际市场格局。远洋渔业特别是大洋性公海渔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入渔船数和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管理更加规范。(四)水库渔业发展出现危机。如:我国水库中天然饵料有60-80%未被利用,水库有近30万公顷的可养水面未进行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不断加大。政府将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对捕捞渔船进行大规模压减。这对渔业资源的养殖养护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各地加大了对电、炸、鱼等非法作业万式的查处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在此基础上,各地还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对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水库渔业的意义

(一)水库渔业是节地、节能、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渔业。无需耗费水资源和其它能源,高综合利用,减少了挖地养鱼,并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水库渔业成为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水库渔业高产带动灌区农作物高产。大量投饵、施肥增加了水库营养盐和有机物质的积累,远远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可使灌溉型水库营养增加,提高营养类型,改善水稻的质量,获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库渔业还保证了我国粮食的安全,减少了挖地养鱼,节省了用于鱼饲料的粮食,同时保证了人口食物的质量安全。

(三)对鱼类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危害天然鱼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一方面网箱养殖增加了鱼病发生的几率,尤其是爆发性鱼病有可能使养殖水域内天然鱼类资源遭受危害甚至灭绝,另一方面,通过基因工程培育的鱼类逃出后与天然鱼类进行繁殖将引起天然种群的种质退化,而外来物种逃出后可能对水域中土著鱼类种群的生存构成威胁。

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如过度的网箱、拦网养殖等渔业活动影响水库供水、航运等主体功能的有效发挥,防止水环境的污染。

水库渔业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分析我国的资源现状,进一步发展水产养殖业生产仍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无论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从资源的潜力来讲都具有较好的条件。但仍然有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规划水产养殖,既要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又要实现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还要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水库库形、生物组成、营养化程度决定生产模式和生产规模,争取利用发展水库渔业经济减轻、改善单位亏损。

(二)在协调水库主体功能的前提下,按水库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敏感性、代表性对水库进行分级开发与管理。并建立水库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库渔业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估,及时提出防范措施。

(三)积极开发设施养殖技术,发展高效养殖业。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强优良品种开发。我国的工厂化养鱼始于工厂化育苗,大多数海、淡水的鱼、虾、贝、藻的苗种基本上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淡水工厂化养殖成鱼也有一定发展,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一般单产在50kg/m2以上。海水网箱养鱼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但主要是抗风浪能力较差的小型网箱,集中在风浪小、水流缓的水域进行养殖,导致养殖密度过高,水质环境恶化,病害频发。今后要积极开发可控制程度高的集约化、高密度养鱼技术,重点研究海、淡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解决相关的养殖工艺、水质控制和净化处理、增温、自动控制等工艺及设备;开发10m等深线以外离岸海水养殖技术以及高密度养殖海区环境改造和水质改善技术,开发相关的养殖工程设施和自动控制技术,增加对养殖条件的人工控制能力。

(四)实施水库渔业资源保护,划定禁渔期、渔具渔法及捕捞强度,保持经济鱼类及非经济鱼类资源的永续利用;根据不同渔业类型取得不同渔业许可,以养殖为主的水面办理养殖许可证,作为合法权益的保证,以捕捞自然鱼为主的水面办理捕捞许可证,作为生产许可,捕捞限额由水利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水域的资源状况逐年下达。

(五)在水库生态环境可持续前提下,针对各类型水库的生态特点制定科学的渔业规划,规范渔业增养殖方式与规模,合理开发渔业资源,强化对水产养殖的管理、技术服务与指导,促进水库渔业健康稳定与持续发展。

(六)完善承包经营体制。养殖水面承包经营实行招标投标。最好实行风险抵押承包、买断经营权,这都是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创新和完善,经营风险由牵头人和职工承担,既可以增强经营者的责任心,又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实行招标投标制度,操作上透明、客观,水库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杜绝腐败和。

(七)实施科学管理,明确水利渔业的管理主体,明确划分水库水面的渔业类型。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水库渔业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到位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水库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体,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体系,水库渔业仍然是一门新的科学,从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

结语

水库渔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只要坚持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发利用水域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尊重客观规律,保护生态平衡,有效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域和渔业资源,走无公害、绿色、有机鱼产品生产之路,水产养殖业必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谷雪芬;张欣;万紫锦;王文福.发展水库渔业,促进生态养殖[J].河北渔业,2008,10.

[2]鲍广栋;王文阁;刘战军;林治宝.水库渔业必须坚持生态养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水利渔业,2004,1.